登陆注册
262200000029

第29章 老故事,新想法 (1)

第六章 老故事,新想法 (1)

你们都说中国的坏话,无怪我要多说几句中国的好话。钱穆一开始就说清楚,他要替中国历史辩护。中国有世界上最宝贵的价值观,中国有最开放的政治环境,中国的守时讲法,中国历史不是封建社会……这些观点不仅外国人会质疑,就连我们自己恐怕也不跟尽信。但看完钱穆的话,却又不得不信。

一 答史学疑惑

假如中国独立富强了

“假如有一天,中国人又独立自由了,国势兴隆,幸福康乐,过着舒服痛快的日子,那他们将怎样打算呢?他们会又想做些什么呢?”

钱穆先生耳闻目睹了中国上个世纪百年来的遭遇:先是受人压迫,后又自相斗争,可谓内忧外患、痛苦已极。在这种情况下,他发出了上面的疑问。这个问题似乎就是在问今天的我们,他所说的“独立自由”、“国势兴隆”,不正是我们的今天吗?我们有什么打算,又想做什么事情?

或许,我们今天想做的事情太多了,不知道钱穆老先生,对今天的中国会不会满意。在他看来,要知道后来的中国人,也就是我们会做什么,就要看中国文化本来是在向哪一条路走,也就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内在的性格。

中国文化传统有它的希望和目的,只是隐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这五千年的历史,犹如一段生命。如果将一个人的生命分段来看,我们可以说他的第一时期是幼年在家期,第二是青年求学期,第三或是从事革命期,诸如此类。通过对他前期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他曾希望做些什么,又完成了哪些。钱穆也将中国文化史分成几期,来看它循着哪一条路走。

钱穆把中国文化从有史起到他生活的民国止,分为三期。秦以前为第一期,秦以后到唐为第二期,唐以下到晚清为第三期,现在则是第四期开始。这样的分法,也基本符合我们对历史的把握习惯。

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比较,好像两种赛跑。中国是一个人在跑马拉松,而欧洲则像是接力跑,一面旗从一人手里传递到另一人,不断替换。从欧洲的历史来说,那面旗先由希腊人传递给罗马,再由罗马人传给北方民族,现在是在拉丁条顿民族手里。还有人认为,说不定那面旗会由斯拉夫民族接去。而且这面旗,并不是欧洲自己原有的,是从埃及人手里接来的。

所以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相比,有两点不同。第一,从时间上讲,中国是由一个人自始至终的跑,而欧洲是多人接力。第二,就空间来说,欧洲文化,从希腊雅典,向四周发散。后来罗马代兴,文化中心便搬到罗马,由罗马再向四周发散。因此他们的文化中心,也从一个地方另搬到别一个地方。到近代列强并立,文化中心也就分散在巴黎、伦敦、柏林等地方,再由这几个中心各自向四周发散。所以西方文化,常有由一个中心向各方发散的形态。而且这些文化中心,又常迁移,就造成了文化中断的现象,在这里告了一个段落,然后在别处再来重演。

钱穆的说法是否属实我们之前已经讨论过,但是在中国文化分析上,他的说法比较中肯。他认为中国的文化一摆开就在一个大地面上。

如当时齐、晋、秦、楚各国,散居四方,而文化水准一般都很高,而且可以说是基本上是一色的。当时的长安,是汉代中央政府所在地,人比较集中,但不是那里是汉代文化的泉眼,我们很难说某一地点是中国文化的中心。而欧洲文化则由一个中心传到另一个中心,像希腊传到罗马,再传到东罗马。因此西方文化可以有几个中心变换存在,也就有地域性,而中国文化则没有地域性存在。

把西方文化来和中国文化一比,就可以看清楚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到底是怎样的脉络。中国文化的第一个时期,没有地域性,并且一直延续,薪火相传,慢慢进入了第二个时期。

钱穆所说的第二时期的最大贡献,也是一个传统的政治体系。钱穆专门从汉、唐、宋的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政策、兵役制度等方面来讨论中国传统政治的一个大的架构。并认为,汉代的政治政策,是“极敦厚,极笃实”的,它的地方政权建设得最出色,而唐代的中央机构最像模像样。宋以下,一切政治社会规模,都逃不出汉、唐成规。钱穆并大胆地推断,今后中国的政治社会,恐怕依然逃不掉汉、唐规模,在政治的一统性、社会的平等性方面,汉、唐的大规模永远值得我们研究。

第三个时期中,也就是从宋到晚清这个阶段,有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中国的经济大大发展了。在文化方面,一直到晚清学者,也没有在先秦的思想之外有新的创见,仍然继承着第一个时期的思想而发展。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学术文化就此停止前进、难以进步了。在钱穆看来,这只是因为先秦的思想本来就已经很完备,也很凝练。后人所做的,就是将先秦中的种种乌托邦式的理想不断运用到人生当中。比如儒家的学说,就被世代儒者不断地探讨,深挖儒学可能达到的高度和广度。也就是说,我们第三时期的人,在高度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前代所有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第四个时期,也就是我们今天了。钱穆说只要“政治清明,社会公道,把人生安定下来,则西方科学文明并不是不可能接受。”钱穆不排外,但是他不主张近代人将政治、社会一干的希望,都放在外国人身上。花盆里的花,要从根生起;花瓶里的花,可以随便插进。我们的文化前途,要用我们自己内部的力量来补救,这样才有生机。

“不要折损了我们自己原有的活力。只有这样,中国数千年文化演进的大目的,大理想,仍然可以继续求前进求实现。”

历史注脚:

秦汉定制

秦、汉、隋、唐时代,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政治武功、社会经济设施。秦朝统一天下,造成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局面。而秦时的中国,已相当于近代人所谓的“现代国家”了。秦以后,两汉、隋、唐,中国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在政治和社会的组织方面。大一统的政治和平等的社会这在个期间达成。我们总觉得,中国到现在为止,学术思想方面还没有超出先秦,政治社会方面还没有超出汉、唐。

中国不高兴

钱穆还在他那个时代里遥想假如有一天中国富强了、独立了、有名分了,会过怎样的日子,转眼今天就是老前辈们指望的“出头之日”了,奥巴马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发表致辞:“中美关系将塑造21世纪”,看来,中国真的是强大起来了,至少在强大的路上。

时下有一本书叫做《中国不高兴》,有点“本大爷不高兴,后果很严重”的黑色幽默,这是一种强国之声,令人欣慰的是,有更多的人能够理性地对待《中国不高兴》这本书,号召大家不要“妖魔化西方”,这种相互争论,开诚布公地驳倒对方的新气象,或许可以作为“家祭无忘告乃翁”时候的好消息吧。

天下大同:最宝贵的世界观

现在我们知道,中国是世界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之一,中国人不过是世界中的一种人。用现代眼光去看先秦中国人的生活,似乎他们闭关自守,和外国人老死不相往来。但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很难接受几千年后的我们这样的责备的。因为在中国古代,他们并不认为中国这一块大地是一个国,而认为它就是天下,就是一个大同的世界。

先秦的封建小国,似乎微不足道,后来被秦统一。其实在它们都曾有很长的历史。像卫国,国上虽小,亡于秦时,它已有九百年历史。九百年对于现在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长久古老的。其余像齐、楚诸国,也都有八百年左右的历史。

中国当时的四境,东南临大海,西隔高山,北接大漠。《中庸》上说:“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凡有血气,莫不尊亲。”在当时,认为中国已是一个天下了,他们所能知道的任何地方,同是一天下,同在整个世界之内。在这视听耳目所能及的范围内,文化也已臻于大同。

在那时,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大单位,世界上就只有中国人和中国。世界大同,天下太平,这是中国古人理想中的一种人类社会;“凡有血气,莫不尊亲”,这就是中国文化所希望达到的理想。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人类主义即人文主义的,也即是世界主义的。它不只想求一国的发展,也不只想一步步地向外扩张势力。《易经》中有“可大可久”,中国文化可大,也可久。

西周王室覆灭之后,周王室所分封的诸侯们,逐渐形成一个坚强的同盟团体。在名义上,他们仍服从共主周天子的尊严。在实际上他们保存封建文化,压制消灭各地游牧的文化骚动与威胁。这就是所谓春秋时代的霸业。但春秋列国君卿大夫,同是贵族,在各自的领土上拥有特权,因此他们只能做到国际联盟,就再也不想往下走了。但平民学者兴起之后,他们并不承认贵族特权,他们更能接受天下有一个共主、一个最高中心的历史观念。因此,这些平民学者从国际联盟,进一步而求天下一家。

而这里所谓的“平民学者”,也就是诸子百家了。诸子百家常常在各国间周游活动,当时称为“游士”,也就是说他们是流动的知识分子。他们无不抱有天下一家的大同观念。那些对地域家族有限度的忠忱,并不是他们看重的,因此而造成秦汉以下中国的大一统。

孔子的祖先商朝之后宋国的贵族,后来逃往到了鲁国。但孔子一生,并不抱有狭义的民族观念,从没有想过灭周复商的念头;也不抱狭义的国家观,并不曾对宋国或鲁国特别地忠心;更没有狭义的社会阶级观念。他只想行道于天下,得道于全人类。孔子就是一个人类主义者,世界主义者。又比如墨子,他的国籍和出身至今不明,后人只知道他一样是一个没有狭义的国家观和阶级观的人。庄子、老子,就更没有所谓的国家观、阶级观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中的这一套修齐治平,形成封建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而平天下,就是当时的人所抱有的天下观。到秦始皇时代,真成天下一家了。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在一个大的地面上,希望只要交通所达,彼此都相亲相爱,结合在一起。他们的最高理想,就是奠定一个世界大同,天下太平的和平幸福的社会。

和西方基督教只讲未来天国,而不注重现实世界不同,孔孟诸子所信仰的,是现实人生,而不在求未来和出世。对于当时的四夷外族,中国的文化也是敞开的,只要能交流,就欢迎他们进到我们疆界里面来。中国那时的农业文化,还没有办法推进到沙漠、草原、高山地带去,因于生活的方式不同,而文化是不能勉强相同的,没有方法来让外族也接受中国人理想的生活和文化,暂且求得和平相处就行。

未来人类世界的前途,是该永远分裂还是该融和相通?我们都认为,世界是应该和谐相处的。因为钱穆说,未来的大同世界,非采用中国理想、走上中国人的历史道路不可。因为世界上惟有中国人无地域偏见、民族偏见,能在一个文化大理想下,融通各地域,调和人群。所谓超前的“地球村”,在我们先秦时代,便已经存在了。

历史注脚:

一个半民族主义者

钱穆说,在战国时总共只有“一个半”学者,抱有狭义的国家观念。一个是楚国的贵族屈原。但屈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文学家,他想尽忠楚王,没想到却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因此他愤懑自杀了。从文学家的性格情感上来看,屈原也未必是一位狭义的国家主义者。另外半个是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先也有强烈的国家观念,但他到秦国以后,意志就不坚定了,所以只能说他是半个。

孔子出国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晚年感觉到,文化衰颓的振兴以及社会风气的挽回,还是出国吧!这个出国,不比现在是好事,那时出国是很痛苦的,他当时还不是坐船出国,而是乘桴。古代交通不发达,把一根大木头中间挖空,就成为“桴”了。当时江南一带是用木筏、竹筏;在北方多半用桴。他感叹地说,万一自己在中国无法传道,无所作为,那只好做个独木舟,到海外野蛮的地方归隐,默默无闻以终此生。到那时候,大概子路还会跟我一块儿走吧?

《史记 孔子世家》中还记载了一个故事,说齐国送给鲁国歌妓舞女,“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对这种事情的态度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孔子便一气离开鲁国而进行世界大串连去了。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苦苦守着一棵大树(自己的家乡)那样的情结是没有的,整个天下一家,四海也可为家。

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同类推荐
  • 新唐盛世

    新唐盛世

    二十一世纪,国家培养的超级特工阴差阳错穿越到了大唐贞观年间的吴王李恪身上,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李恪开始了现代化的练兵,平定边境,顺势登基,最后为了不使大唐留下遗憾进而进行大唐的革命发展,使得大唐这一让无数华夏儿女自豪的王朝强盛千年……
  • 帝国猛虎

    帝国猛虎

    女皇刚刚登基,面对满朝文武的臭老爷们,她正想着再杀一轮清净清净时,一名青年如同幼虎闯进了京城。女皇乐了:好猛的虎啊,正好咬死这满朝豺狼!青年没想成为猛虎,他觉得自己是猛人!-------还有谁能穿越未来又被雷劈回去!这不是猛人是什么!(已经签约!请放心收藏!)
  •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史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史

    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王朝更替屡见不鲜。但有的政权能长治久安,而更多的王朝或政权却“稍纵即逝”,刚刚夺到的“江山”就得而复失,十分短暂。通过对这些长短不一的王朝、政权的考察,本书提出了“瓶颈危机”这一值得重视的重要概念。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王朝政权都要经历这种类似的场面。“这使我们发现一项历史定律,即任何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在进入瓶颈的狭道时,除非统治阶层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们无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们前功尽弃,也就是足以使他们国破家亡的瓶颈危机。
  • 战国李牧

    战国李牧

    昏迷中醒来,居然变成了武安君李牧?匈奴人很强?一剑劈死!魏国人很强?一剑劈死!秦国人很强?一剑劈死!这一世,我李牧不仅要改写命运,还要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纵横天下,问鼎九州!常胜不败,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武安君李牧参上!
  • 强国之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30个历史关键

    强国之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30个历史关键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一九四九年执政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逐渐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热门推荐
  • 人生可以走直线

    人生可以走直线

    生如浩瀚的大海,常常巨浪滔天、变幻莫测。在人生的旅途中,有的人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有的人在经历多年打拼后,却一事无成。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本书将会告诉你答案:梦想与成功之间,最短距离应该是一条直线……
  • 造化之门

    造化之门

    这是一个支离破碎的角落,这是一个被遗忘的世界。那一天,是宁城最失意的时候,那一天,他被硬生生的带到了这里。这个角落因为有了宁城,将在浩瀚星空中留名,这个世界也因为有了宁城,将在无尽宇宙中精彩!
  • 人间滋味那片山与海

    人间滋味那片山与海

    故乡的气息与温存,在不停流淌着的时光里,亘古不变地呆在那,成为了再也无法忘怀的风景线。一位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平凡女孩,和一位住在沿海城市的矫情男孩,他们在情场与考场上失利,却换来了一场相遇。什么是人间滋味?我想,它大到足以拥抱故乡的山海,也小到可以捧起青春的眼泪。
  • 亿万总裁的专宠萌妻

    亿万总裁的专宠萌妻

    她本是万般宠爱的千金大小姐,那年父母意外去世,由天堂跌落地狱,变成一个落魄废材。遭人陷害,名誉扫地。被迫嫁给本市最富盛名的君悦集团的总裁江希辰。老天夺走她一切,他却把自己的一切都递到她的面前。
  • 蹑云逐月

    蹑云逐月

    帝国寿宴,帝陵宝物。九五之尊,谁与争锋。烽烟四起,群雄角逐。唯此间,蹑云逐月……
  • 申培诗说

    申培诗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的审计师男友

    我的审计师男友

    文案:初见,她被他的小青梅拦下,质问她和他的关系。沈灵犀轻笑一声:就是你想的那样呀!再见,她成了他的下属。他轻嗤:以后少走后门!再后来——陆珩淡定的将自己所有的房本、存折、银行卡、身份证、护照摆在她的面前:“这些,是我所有的财产和身份证明。”沈灵犀懵了一下:“我不是做财产公证的。”“我知道。我是想告诉你,我所有的一切,都给你。”再再后来——沈灵犀苦着一张脸:“我才21岁,我不想那么早结婚。”陆珩冷静的看着她:“那就先领证,你可以假装未婚。”“你这是在耍流氓!”沈灵犀瞪他。陆珩挑眉,一脸无可厚非:“只要你愿意嫁给我,耍流氓我也认了。”“你无赖!”“哦,我还可以更无赖一点。”说完,他抓起她的手,直接将钻戒套在了她的手指上。“你答应了,不能再反悔。”“……”
  • 本宫不让路

    本宫不让路

    “入兵万乘之国,顿戟象魏下。”……帝星陨,八公起,兵临上京城下,稻城是为祸起之处。乱世兵锋,亦出枭雄,寒门苏氏一族乘乱崛起,一跃龙门,翻身为人上人。稻城苏家原只是寒门氏族,但谁知稻城一役后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只是那“一人”是谁?她竟不知道了。父母死时,她还太小,什么都没来得及。祖父逝时,她已经记事了,却只来得及记住祖父颤抖握住她不放的手。十五年来霜飞满天,如今她已长大及笄,已能立于那两阙高峨的象魏之下。欠她的,她自然也已能让他们都还回来。
  • 朕本红妆

    朕本红妆

    《朕本红妆》当当购买地址:http://m.pgsk.com/8sxzWnU《朕本红妆·完美终结》当当购买地址:http://m.pgsk.com/8sxZg8B秦惊羽,大夏王朝最为尊贵的太子殿下,有玲珑颖悟之才,绝美沉沦之貌。皇城上惊鸿一现,那不经意回眸而笑,倾倒众生,冠绝天下,引多少痴男怨女尽折腰。不曾想,他,原来是个她……更没人知道,异世重生的她,将在这一片陌生大陆,大放异彩,一统江山……*****浴池里。一声惊呼过后,她眯眼看着面前温润如玉的俊逸少年,秀眉微挑,眼露疑惑。“你,就是我的贴身内侍,小燕儿?”这,也太暴殄天物了吧,美如谪仙的他,居然是个……太监?罢了罢了,这种身残志坚的特殊人物,她避而远之。可是,看着未着寸缕的自己,他怎么会面红耳赤,鼻血狂流?!“殿下……你……你怎么会是个……真是……太好了……”狭长的黑眸中,光芒一闪而过,十足惑人……演武场。数度拼杀完毕,她微笑仰视头顶英挺耀目的阳光骑士,双眸放光,口水泛滥。“你,就是我大夏第一勇士,雷牧歌?”帅,简直帅呆了,这种千载难逢的白马王子,她誓死追随。只不过,这个王子居然比她还要狂,一把将她拎起甩上马背,宣告所有——“生得这样美,从今往后,你就做我的男宠吧!”喂,有没有搞错,她是君,他是臣啊……*****这是一场阳光帅气男和极品妖精男的终极PK,在这奇幻的世界,华艳的年代,述尽相思,抵死纠缠……喜欢的话,就跳坑吧!……央央读者群:71765223(满员)央央读者群2:67985932(满员)央央读者群3:72122608(新群空位多,敲门砖:请报潇湘会员名)未央殿(V会员群):172861356(敲门砖:潇湘V会员ID,验证条件:V会员账户资料及龟央作品订阅截图)本文作者热爱写作,喜好咬文嚼字,反复推敲,虽写文龟速蜗行,然态度认真,坚决杜绝低俗脑残,从无弃坑太监之恶习,请大家放心就座。非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女强文,不喜慎入。
  • 悲伤,镌刻成书!

    悲伤,镌刻成书!

    【姊妹篇《情深,不知归处!》已开文】一场精心策划的阴差阳错,她被冠上‘人尽可夫’的骂名,十月后产下‘孽女’受尽凌辱,在苦痛里挣扎沉沦,看破了人世冷暖。婚礼前一天,他拥娇妻入怀,将她与孩子逐出家门。一场人为的车祸,夺了幼女的‘命’,让她在斑斑血泪中品尝到了焚心的恨!当一场场错综复杂的阴谋公诸于世,他跪在女儿坟前忏悔,试图挽回时,却不知,悲伤早已镌刻成书!……婚礼上,她说:“薄寒声,这是你女儿的骨灰,一人一半,也算是全了这一世的骨肉亲情,祝你们,新婚快乐!”葬礼上,她说:“薄寒声,拿着骨灰再去做个亲子鉴定吧,孩子不清不楚的来,求你让她明明白白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