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2200000012

第12章 远近高低看历史 (4)

第三章 远近高低看历史 (4)

中国的学术传统,喜欢讲会通,战国以后,中国历史上没有像西方般那种分道扬镳、百花齐放的情形。可以说孔子是一政治家,或说他是一哲学家,或教育家,或史学家,甚至说他是一个社会学家也未尝不可。但孔子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的某一项专门学问上,而在于他的博学和思想。历来文人以博为荣,如果能博览群书、旁征博引,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夸赞。

传统文人的信仰

《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是这种思想的体现。然而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盛衰得失辨英雄

史家的功绩,不仅在于完成了一部史书,而在于这本史书将会带来的作用——催生新的历史人物。比如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后来毛泽东在年少时期遇到了这本书,反复研究,最后成为一个开天辟地的历史人物,可以说这其中便有司马光的影响。

我们研究历史,最终是希望能从历史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到最后,还是想将现在的人培养成“历史人物”,不断地开拓创新,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幸福。人是历史的主角。研究历史,应该从人入手,然后回到人身上。

在文学史上,最受后人推崇的三位是屈原、陶渊明与杜甫。屈原得不到君王的信任,最后吟诗上下求索、怀沙自沉汨罗;陶渊明宁肯带月荷锄、东篱把酒,也不想在官场樊笼中多停留一日;杜甫更是“奈何明月照沟渠”的一个注解,他有“致君尧舜上”的豪情,却只能面对“国破山河在”的现实,仰慕诗仙李白却得不到热情的反馈,虽立誓“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在有生之年没有感受过一天文豪的得意。这三个人都是失意的人,却均以赤忱之心,神来之笔,表达出他们各自的心志。

熟语中有“志士仁人”一词,人若无志,纵然有才也不能算贤士。但其所志,也正贵在此“仁”字上。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说:“匹夫不可夺志”。有仁志便是立德,不论在盛世还是在乱世都是如此。而且,生于乱世的人,因为没有机会立功立言,往往更能体现出他的志与德来。

中国历史上首推孔子,但他生于春秋末期的衰乱世,霸业已尽,时代将变。孔子以后,如孟、荀、庄、老诸子生于战国,他们的时代更不如孔子。两汉社会胜过先秦,但论有影响的历史人物,较多出现在动乱的东汉时期,如经学大师郑玄,身经党锢,下接黄巾之乱,而死在献帝建安五年。唐代人物,开元以前不如天宝以后。宋代衰贫,但文豪大家辈出,以朱子为最。元初有王应麟、胡三省与马端临三大史学家,王阳明出世时的明代,已是衰象呈露,大乱将起。明亡之后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儒,都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以上林林总总的人物,都生于乱世,却超越了所处的时代局限,影响到后世。这便是钱穆所说的“能主持一时代,而又能开创一时代之大人物。”钱穆自己也生于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他的观点不仅超越了当时人对历史的认知,将来还会帮助中国人重新认识传统,重新找回适合我们的道路。

研究历史人物,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现实的人生上。“彼人也,我亦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既然同样有这样不短不长的一生,我们也应当相信人皆可为尧舜。如果没有见贤思齐的志向,那么古人是古人,历史是历史,与我全无关系,这样研究也不会有结果。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或许比历史上任何时代更衰更乱。可是我们的处境,比起古人来,实未见困难更甚。”内乱刚刚平息,国家未来尚一片迷茫的五、六十年代,钱穆如是说。但他相信,如果当时的中国人都能设身处地、平心静气去研究历史上那些处于衰世乱世的人物,那些不得志而失败的人物,甚至是那些如颜渊般无表现、无作为的人物,就会知道今天的天下兴亡与否,匹夫有责。脱离现实的空想,飘渺空疏的学术,只会让人嗟叹终老,辜负这乱世赋予每一个人的那份责任。

叔齐伯夷之志、阮籍嵇康之狂、王安石司马光之争辩,似乎都与我们的生活相隔太远。这些人不写进历史,我们还是要继续生活,但历史的大命脉在正在这样的人身上。中国历史的伟大之处与可爱之处,正在于有这样的人来解释人生的精髓,或许我们的身边乃至我们自己,都能感受到那些藏在史书中的人生,能感受到时代的责任。

历史注脚:

人生三不朽

汉朝时的公叔段提出了“人生三不朽”,也就是“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一直是文人政客的人生标准。立德、立功与立言是三种人生不朽的档次。德指的人格方面,功指的事业方面,言指的思想与学术方面。树立高尚的品德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建功立业或是成一家之言都在其次。

无作为的颜回

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字子渊,亦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论语》中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在学术上并没有什么重大的创新,他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他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自汉代起,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地理与文化的相互成全

我们为什么会是今天这个样子,我们为什么要说着这样的话,穿这样的服装,有这样的饮食与习惯?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必须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同样是面粉,西方人用来烤成面包,我们却揉成包子馒头,这绝不仅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地域差异也是一个潜在的操盘手。

天时、地利、人和,是我们认为可以办成大事的条件。人在天地之间,如果说天代表着一种共同性,地就代表着一种差异性、不同的地域会孕育不同的文化,非洲人不同于爱斯基摩人,希腊人迥异于蒙古人。不同的地域也只能培养出特定的人物。孔子不能出生在印度,释迦牟尼不能出生在耶路撒冷,耶稣亦不能出生在中国,地理和历史是人的双重限制。

提到中国的地大物博,我们可能没有准确的概念,但若说我们的四川面积相当于法国,陕西的面积相当于英国,云南比德国略大,上海市可比荷兰,可能就又能体会得深一些。有人说中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们不容易分成小国,但看一条多瑙河可以流经欧洲10个国家,为何长江黄河,秦岭太行没有将中国四分五裂呢?可见这也不仅是天然屏障的关系,地理背后文化的粘合性更加强大。

在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中,法国的伏尔泰是最关注中国的思想家。他称颂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政治开明、道德高尚……总之,中国是世界上治理得最好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智慧的民族。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对中国的赞美更是热情:“我相信,如果需要挑选一个精于辨识各民族的优点,而不是精于鉴赏女神的美丽的评判员,那么金苹果就应该奖给中国人。”

对于习惯各自为政的欧洲人来说,中国最能冲击他们的便是辽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差异。中国没有宗教,但又似乎有很多信仰,中国文字在欧洲人眼中非常难懂,他们甚至认为这是导致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对于西方文化来说,中国不是另一个国家,而是另一个世界,这种文化巨大差异,也可以从中国文化的地理传播来看到一条脉络。

一种文化长久停滞在某一个区域内,便很难突破和前进。但如果像流水一样随时变动,就能产生出新的浪花来。历史上每经一次大乱,必有大批人士,由其原地址流亡迁徙到新的区域去。这种迁徙,就成为文化的流动。

西汉末年,长安残破。东汉末年,洛阳又一片荒墟。五胡之乱,一部分中国人迁往辽东,一部分迁往西凉,待到北朝兴起,此两支人再汇合起来,便产生了新生命。其大部分迁往长江以南的,则成立东晋与南朝。此下南北朝再经汇合,即有唐代新盛运兴起。

文化的新生,需要新地域的培养。佛教传到中国,在慧能的弘扬下形成的禅宗南派,成为佛教后起的一大派。儒家从北方传到南部,便在宋代之后产生了一批新儒家。可以说朱子就是南方人物中最有影响力者,而此后重要的思想家,也多出自南方。至近代,南方影响更大。如太平天国起于粤,而平定太平天国的多是湘人。民国开创,孙中山、蔡锷,都生在湘粤,毛泽东也是湘人。

在人文兴衰的这条地理路线上,我们便可看出中国文化能绵亘四五千年、长盛不衰的原因。中国文化的新生与新力量,大体都在新地面、新疆土上产生的。因此钱穆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正是随着新地域的转进而扩大的。

历史注脚:

中国式文化扩张

中国文化的扩张,与西方的殖民扩张不同。西方文化发生在都市,都市中的工商业,必须通过向外伸张来以求维持繁荣。中国文化产生在农村,农村与都市之间相互依赖,都市吸引农村主动与之联系。西方的帝国主义,是向外伸张。而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推扩,则只是一种向心凝结,也因此,我们的文化扩张自觉而且牢固,不仅将地理疆域不断扩大,最终也将不同的地域之中的文化囊括在了整个大的文化之中。

新疆的汉族文化

新疆古称西域,位于祖国的西部边陲,是世界各大文明交汇之处,也是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从新疆各地出土的大量文物可以看出,在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就有不少内地居民来到新疆。公元前101年,西汉王朝开始在天山以南的轮台、尉犁一带屯田,公元前60年建立西域都护府之后,戍边官吏、屯田士卒、商人和家属等人大批来到新疆,汉人逐步形成遍布新疆各地的大分散和各个屯田点小集中相结合的分布格局,这种格局延续到东汉和魏晋时期。

汉人将韭菜、葱、白菜、桃子、枣、梨等原产内地的农作物带到新疆,汉人的能工巧匠则开设了规模巨大的造纸、制革、丝织作坊。18世纪中期,清朝统一新疆之后,从内地调来数万以汉、回族为主的绿营军队,携带家属在天山以北长期驻防,并从事屯田生产。到19世纪初,天山北部民屯加上军队、军屯和商人,汉族人口超过30万,成为仅次于维吾尔族的新疆第二大民族(当时维吾尔族人口约57万)。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自建城以来就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移民城市。

新中国建国之前,新疆省内的汉人不到6%,1970年代达到40%左右,其中1990年时由于汉族回归内地,汉族人口比例又下降到37.6%,至2006年又上涨到40%左右。1990年以后,新疆地区的发展吸引了新一批内地经济移民。而且伴随汉人移民的增加,汉人分布区也从北疆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地区往南的扩展。有数据说,1990年以后的15年里,北疆汉族人口增长了29%,南疆则为58%,比在北疆快一倍。新疆文化中,汉族的贡献和成绩都不可磨灭。

同类推荐
  • 明末之君临天下

    明末之君临天下

    1643年的深冬,北方流贼肆虐,鞑虏铁骑无人可挡,整个大明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下,风雨飘摇的大明即将迎来它的末日。就在这一年,朱志明穿越明末,附身在大明永历帝朱由榔身上,由此拉开了一场驱除鞑虏、兴办工业、发展科技,带领大明重新走上世界之巅的大幕。
  • 掌上帝国之五胡乱华

    掌上帝国之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是中国西晋时期北边众多游牧民族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趁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非汉族国家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枭雄割据,逐鹿中原,天下谁主?
  • 太子爷的重生日记

    太子爷的重生日记

    史书记载,夏立三世,至昌平而亡。可突然有一天,大夏的太子爷,重生了。为了大夏国祚,为了不在重蹈覆辙,赵麟努力的想改变命运。卖萌装傻救姐姐,努力学习担天下。最后的最后,我们的太子爷能够扭转乾坤吗?
  • 苏德争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苏德争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本书综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解密资料,在有关专家和部门的指导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为线索,贯穿了大战的主要历史时期、主要战场战役和主要军政人物,全景式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恢宏画卷。
  • 楚河汉界

    楚河汉界

    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起兵反秦,两人并肩作战,屡败强秦,惺惺相惜,义结金兰。为了激励诸侯,彻底击败诸侯,楚王提出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和项羽在竞争的过程中,开始逐渐离心、反目。在项羽弑君自立后,被义弟背叛的刘邦找到机会,向背叛自己和楚王的项羽发起了挑战。
热门推荐
  • 孽缨园

    孽缨园

    孽缨园,一个天地间最纯洁的地方。却有着最邪恶的植物——孽缨。世人为了争夺孽缨,不断地尝试与守护者对抗,哪怕最后尸骨无存也想创造奇迹。做为第七代守护者,在妄想者不断训练之后,怎样守护孽缨园?
  • 百炼焚仙

    百炼焚仙

    天生万物,各有不同,其中神秘火、神秘水、神秘土、神秘木以及神秘金,均属于大道遁去的那一部分,从不以常态存在于天地之间,万难被修真人士认知和掌控。有关它们的传闻,可谓是少之又少!一个普通的外门弟子凌萧,机缘巧合得到了一种以鸟雀形态生存于体内,没有丝毫攻击能力的神秘火焰。该雀焰不但喜好啄食天地灵物,甚至还能将废宝废丹焚化还原为原始材料……漫漫仙途神焰相伴,以火为辅妙术无双!(起点内签作品,大纲完整,完本保证,求收藏)*******新书《量化天下》,书号:3184914求大家的支持~下方有链接。
  • 培根论人生

    培根论人生

    培根一生留下了多部著作,最为读者熟知的就是这部《培根论人生》。400年来,这部哲理散文经典一直畅销全世界,早已“震撼了那些震撼世界的人们”。《培根论人生》的内容贵在其角度的不同,其中探讨的,有很多都是关于健康、完善、和谐的人生的认识及其建立的根基。其中有知识的内容,也有价值观和信念的取向。
  • 这种人一定要防

    这种人一定要防

    《这种人一定要防》选取了奸佞小人的谋利害人的丰富事例,旨在揭露这些横行于世的小人的真正面目,使其丑恶嘴脸曝露于世人面前。奉劝所有纯洁的人们,千万不要相信小人脸上的狡猾微笑,如此才能真正分清楚真正朋友和笑脸的小人。
  • 人生三道茶

    人生三道茶

    “青年是道苦茶”,“中年是道甜茶”,“晚年是道回味茶”。这种情怀是经过几多历练后才有的一种通透、豁达。有茶的人生又怎能缺得了风景?“江南瓦”“江南柳”“江南岸”……作者用美丽的文字语言记录着诗一样的风景、茶一样的人生,不虚美、不造作,处处流淌着一种清新,一种唯美,渗透着一种对人生的期待,对生活的热爱。
  • 我的秃头老师

    我的秃头老师

    在一个恰当的时候,某一位老师的出现,对于一个懵懂的学生来说,多少会有些影响。多年之后,在记忆和梦境里,“我”回忆着那段过往——一个有趣的老师,把自己的历史课变成了小说课;一个有趣的故事,讲述了拉瓦锡和商伯良的暧昧情感;历史和现实交替结合,作为学生的“我”能否与老师达成和解……
  • 再见,旧时光

    再见,旧时光

    刚刚晋升为女主播的沐笙采访的第一个对象竟然是他,那个频频出现在外景照片里的男人!七年不见,他已经成为杰出的商业精英,比从前又多了几分冷漠和果决。他的到来不仅唤回了七年前的记忆,更带来了一个她不想面对的事实——交往七年的男朋友竟然和女模特有染!一面是他竭力地挽留,一面是他迟来的追求,她选择遵从心底的呼唤,达成曾经梦想中的圆满。可惜时隔七年,往事如烟,她不是从前的她,他们也不再是从前的他们。他们之间隔着长达七年的时间差,那是他倾其所有也找寻不回的温暖与依恋。恍然惊醒,原来错过即是失去,相守才是归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不是翻唱女王

    我不是翻唱女王

    新书上传:巨星从创造营开始,欢迎大家捧场!
  • 给教师的阅读建议

    给教师的阅读建议

    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如何有效阅读,如何经由阅读提高专业能力,教师阅读是否有规律可循......作者集多年思考和实践之功,几近完美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读完本书,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会在阅读中有所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