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10000000035

第35章 同窗留影(1)

一张难忘的老照片

【雷于怀】

1964年的元旦将是我们在昙华林四年生活中的最后一个元旦。年级的干部发起主办元旦文艺晚会,而且提出要比往届办得更好。文娱委员从年级领回任务,找大家一商量,都说班上不仅要出一个节目,而且要在年级唱压台戏。年级的头头、党支部书记吴传绍在我班上。他亲自挂帅,要求党员带头,团支部加强领导,全班同学积极参加,点到谁谁就上,没有价钱讲。搞个什么节目呢?几个骨干分子在一起商量,大家说:我们的生活好起来了,这首先要感谢毛主席。来一个《各族人民歌颂毛主席大联唱》吧!并决定选五、六首歌曲,中间用诗朗诵串起来。朗诵诗好说,严家容、万慕慧和我都可以动手;选歌曲、定演员、当导演的任务就交给彭祖瑞,他是班上的文艺天才。为了保证质量,还从中南民族学院请来两位少数民族女同学当指导。那一段时间,只要没有课,大家就凑在一起,练唱歌、练跳舞、练配乐、练朗诵,热热闹闹、打打笑笑,忙个不停,也乐个不停。我除了拉二胡外,彭祖瑞还硬拉我当伴舞的群众演员。我压根就没跳过舞,他就在一旁耐心地教。就为那扬扬手、踮踮脚一两个简单的舞蹈动作,逼我反复练了好几个下午。

演出是在1963年的12月31日晚上。那天,礼堂里坐得满满的,有2000来人。中文系的同学都来了,同住昙华林的历史系同学也来了,还来了不少兄弟院校的同学。我班的节目时间最长,形式也多样,有歌有舞有朗诵,有独唱合唱二重唱,有边唱边舞还有主唱配伴舞,因此被安排在最后,作为压台戏。演出时,台下掌声一阵接一阵。不仅没人退场,而且人越聚越多,礼堂坐满了人,后场和通道也站满了人,挤得水泄不通。那个风头啊,真叫我们班出尽了。时至如今,我的眼前还经常闪现出当时热闹的场景,严家容、万慕慧的诗朗诵,石尚文、周大芬的男女声二重唱,至今还有余音在我耳边萦绕。记得派群众演员角色时,彭祖瑞见我长得矮墩墩、胖乎乎的,要我扮成少数民族鄂伦春人。鄂伦春人以狩猎为生,身上常穿着兽皮制作的衣裳。到哪里去弄这样的服装呢?彭祖瑞不知从谁那里借来一件羊皮上衣。翻过来,羊毛露在外面,套在身上,倒也像那么一回事。

演出结束后,尽管肚子饿了,又没有夜宵吃,但大家依然兴致未了。不知谁说了一句:“去照个相吧!”同学们都叫“好”!于是,妆也不卸,互相簇拥着,边说边笑,来到胭脂路口、蛇山脚下一家小照相馆。已过深夜十二点,照相馆关门了。在不知不觉中,时间老人已把我们带进了新的一年。大家更加兴奋,互相祝贺“新年好!”同时,不停地拍打着照相馆的大门。老板惊慌地答应着,急忙披衣开门,看到我们这副模样,惊呆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待我们说明原委,他这才换过一脸笑容,把我们让进店里,连声说“好,好,好!”

就是这样,我们在1964年元月1日凌晨1时左右,留下了一张化了妆的集体照。照片上题有几个字:“各族人民歌颂毛主席——605班、64元旦”。在这张照片上,除去请来的中南民族学院两位女同学外,共有班上同学26人,占全班人数的60%以上。仅从这个数字,就可以看出这次演出活动动员面之广,参加的同学之多。这张照片,虽然是一张普普通通的黑白照,但它确是一张十分难得、十分珍贵的照片。它真实地记录了我们当年的大学生活,记录了那一次难以忘记的演出,记录了同学之间真挚的友谊,更记录了我们这一代人当年对毛主席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可惜的是,我当时因为经济困难,没有钱洗一张这幅珍贵的照片。参加工作后,洗相的钱有了,我几次找有关同学,但都说不清底片已经传到谁的手上去了。这就更加加深了我对这张照片的思念。

2003年10月8日,华中师范学院(已改名为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百年校庆。留在母校当老师的彭爱华、徐济明、邱铸昌、李松林以及在武汉的吴传绍、石尚文等同学发起,邀约本年级的同学于10月6日回到母校聚会。我也从黄州赶去了。进会场一看,一个个竟都是老爹爹、老婆婆,再也找不出当年风华正茂的气象了。班上的同学,有好几位是毕业以来一直未见过面的,不是旁人介绍,真叫不出姓名来。正在这时,吴传绍拿出了一张老照片,也就是我追寻多年而又一直没有得到的那张演出后的集体照。39年了,照片保存得还是那么完好、洁净,照片上每个同学的影相还是那么清晰、生动。同学们争相传看,指点着、惊呼着:“这是XX”,“这是XXX”。

这次聚会后,张美君同学为我翻拍洗印了这张老照片。我将它珍藏在身边,闲暇静坐之时拿出来,对着一个个的影相,默默地叨念着:“XX同学,你现在在哪里,你还好吗?”

回首那年入团时

【陈福章】

我是华师中文系毕业那一年入团的。提起这事,我被初二就解决了团组织问题的儿子好生奚落过一通:都快到退团年龄了,还入团,真是睡醒了!

其实,我醒得不算晚。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学入队、中学入团,似乎是一个青少年进步的标志。

1958年,我上高中,正逢全民大办钢铁,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满怀热情,写过一份入团申请书,但久无回音。后来,我从团支部书记的一次个别谈话中得知原因:你祖父过去参加革命开小差,脱离了队伍。你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接受组织考验。

祖父的历史问题我是知道的,以前政审向组织交代过。他已去世多年,我该怎样和他划清界限,接受组织考验呢?看看周围,我发现,政治上求进步的,多是一些根红苗正的人,像我这样,长辈有历史问题、家庭出身不很好的,充其量不过是统战团结对象而已,别想政治上有何奢望。

从此,我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直到入华师中文系学习,再也没提入团的事。我不敢接近团员,不愿三天两头做思想汇报,表示积极靠拢组织,我怕别人怀疑我的入团动机,又挑起不愉快的回忆。我将自己的心锁进书本里,把不便向外人吐露的苦衷写在日记中……读书,使我认识了鲁迅,并结交了几位同样爱读鲁迅的知心朋友。

大学期间是一个做梦的季节,华师中文系所在地昙华林更是一个给人带来温馨的梦的地方。闲暇,我们常常漫步在校园的林荫小道上,或坐在操场草坪上,面对朝晖夕照中的文华楼,海阔天空,编织属于自己的文学梦……“苍松超拔治学开始,艺苑齐放来日方长。”

“贺君二十一,掘起青云志。他日百花坛,异葩放新枝。”

这是1963年,两位挚友李汉元和王继超在给我的生日礼物——一本《江山多娇游记选集》中题写的对联、诗词。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文学社团专刊贴满文华楼院内墙壁时,我们6102班的《树人》社也应运而生,参与“今日百花坛”的争奇斗艳。可是不久,不知哪个兄弟文学社团的园地冒出引起争议的“异葩”。“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阵风雨过后,生机勃勃的文学苗圃里一现的昙花就此凋零,不复再现。

一时间,我很郁闷。耳畔长鸣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警钟,心里仍回荡着“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名言,心里纠结着。我不能不承认,我对越来越多的政治学习感到厌倦,而我在小组会上的忆苦思甜也句句是真……隐隐之中,我感觉,有人在关注我,在伸手悄悄地帮我。很快,我的感觉得以证实。

一个周末,买晚饭时,临到窗口,我发现菜金不够,很是尴尬。这时,后面一人伸手帮我递交了菜金。我感谢的话没出口,扭头一看,是卢淑琴。她冲我笑笑,催我:走、走、走,吃了出去转一转。

卢淑琴是我的同班同学,来自革命老区麻城,共青团员,为人朴实,热心快肠。平时,哪个男同学衣服破了、扣子掉了,她会主动帮忙补补、钉钉。在一些同学眼中,她像邻家的大姐。

今天,大姐的举动有些异常,像有什么要事找我。果然,不出所料,她的谈话,看似随意,却很“正式”:问我近来的心情、问我家庭的情况、还问我写没写入团申请书。

在这位团员大姐面前,我不会设防。我将积在心底的困惑、疑虑一股脑儿抖出来,并不怕被揪辫子、扣帽子、打棍子。我只是不明白:这多年了,我早已忘记写入团申请的事,怎么现在又被提起?这次不是“我要写”,而是“要我写”(当然,我是愿意写的。毕竟,那是与我青春结伴而来的一个未实现的梦)。后来,听说,上面有指示,要扩大教育面,广泛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于是,我这样的“团结对象”自然成为“教育面”的幸运儿。还值得庆幸的是,负责“帮”我的正是团员大姐卢淑琴。

卢淑琴平时不太爱说话,说话也是轻言细语,但往往一语破的,切中要害。那一次饭后谈心,她帮我分析高中阶段写入团申请书后的思想情绪,一针见血地指出:你对“组织考验”可能理解有误,过于敏感。组织考验是要考查检验你的信念和信心是否坚定。一句话就把你吓跑了,能说明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吗?要求组织相信自己是应该的,自己更应该相信组织,这是关键。否则,还误以为组织对自己关上大门,其实是自己没向组织敞开心扉。敞开心扉,不是三天两天汇报思想搞形式主义,而是认认真真言必信,行必果。

这些话听起来好像是政治说教,可句句入耳,让人脸上热辣辣、心里热乎乎,着实催人奋进。而卢淑琴一些看似漫不经意的点拨式谈话更令人难以忘怀。

那是1963年国庆前一天下午,卢淑琴在图书馆借书,碰见我,随口一问:“明天怎么安排?”

“看看书。”我随口一答。

“老看书?过节也不放松一下?”她笑笑,话题一转,“下笔如有神,不能只记住读万卷书,忘了行万里路啊!”

“现在哪里去行?”我不解地问。

“车上行啊!”她好像早已安排好了,解释说,“明晚乘电车——武汉三镇行。行不行?”

原来,她与蒋正英同学约好,明晚乘一路电车,一边学**、做好事,一边观赏江城节日夜景。现在,约我加入她俩的“行程”。

事后想起来,真是不虚此“行”:我将这次国庆之夜的所见所闻写在日记里,还将其中的一些素材用进了一篇《三人行》的文章中。

有一次,我对卢淑琴开玩笑说:“你是不是与我一帮一、一对红啊?”她笑道:“是啊,你帮我专、我帮你红,不好吗?”

“哪里、哪里,”我连连摆手,“我一不专、二不红……”

“正要通知你,下一次团员学习生活会,讨论红专关系问题,请你列席!”卢淑琴一脸正经,“地点在蛇山,时间下周六。”

卢淑琴说的不是玩笑话。周六那天下午,我和另外两位团外青年应邀跟团员们一起上蛇山。

到了山上,我们三个列席代表不好意思向前凑,就在外围坐下听团员们讨论红与专的问题。我听着听着,忽然想起周氏俩兄弟周树人与周作人所走的不同道路。前者,“星斗其文、赤子其心”;后者,文坛巨擘,当过汉奸。若以红专、白专而论,兄弟俩可谓两类不同的标杆。

回校路上,我将这个想法说与卢淑琴听,她没正面作答,只说,鲁迅不是共产党员。我说,他组织上没入党,思想上已入党。随后,拿她的话说事:你不是说,入团,重要的是思想上入团么?她笑我爱钻牛角尖,十足的书生气!

1963年至1964年,中文系师生先后到黄陂和孝感两地参加“社教”和“四清”运动,在农村滚了一年多,带回一身泥土气。一次,年级举行文艺汇演,我破天荒登上舞台,和班上的七位男女同学一起,自编自导自演了民歌表演,唱《打草积肥》和《养鸡养鸭好处多》,演出获得成功,有人赋诗赞曰:“一月排练实认真,节目新颖压三军!”那几天,卢淑琴见到我,总是笑呵呵的,我知道她为什么高兴。

1965年的5月4日,是我在华师读书度过的最后一个青年节。这一天,团支部大会讨论我的入团问题。我的入团介绍人卢淑琴在谈到我近两年的变化时,还提到那一次舞台上的演出……这次会议,我在场。我听到的有鼓励,更有鞭策,包括一些一时难以接受的尖锐批评,脸上一直热辣辣的。好在会前,卢淑琴已给我打过招呼:好好听着、记着,这是难得的一课。

是的,在我不久就登上社会大舞台之前,在华师,团组织给我上了一堂重要的人生指南课。

光阴荏苒,转眼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卢淑琴同学也已作古。当我回忆这段往事,提笔写下“回首那年入团时”,心中像翻倒五味瓶……(陈福章,1961年入中文系。曾任咸宁市教委副主任)

太阳花儿开

【匡乐卿】

在昙华林里有一座高楼,巍峨而古朴,名曰“文华楼”,那里是大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

在楼的下面,有一个小小的花坛。花坛的土壤是建筑用剩下的细碎砂石填充而成,并不肥沃。然而,每到夏天盛开着一种小花,有红的、黄的、白的,名叫太阳花。它不用特别的栽培和管理,不用专门浇水,只要有不期而至的雨水就行。也不用施肥,能随遇而活。每到夏天,迎着骄阳就能绵延数月,盛开不辍。太阳花这样一种花,当然名不见经传,也不见诸文人的笔端。然而,我喜欢,非常喜欢。

王京坐在花坛的边沿上,静静地欣赏着太阳花。她毕业了,即将离开学习和生活了四年的校园,不禁心潮澎湃。四年来,生活虽然平凡,但也充满了令人魂牵梦绕的回忆,反右、教育改革、大办钢铁、修筑汉丹铁路等,这一切,她都参加了。她做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那么给力。从未曾想过,这些活动是否可以开展得更科学更完善一些。她只知道要做好,做得好上加好。记得在修筑汉丹铁路的工地上,她与男同学们比赛,挑起土来多装快跑,健步如飞,夜以继日地干。她写了一篇通讯,题目叫“月亮升起来了”,写的是同学们苦干了一天,天黑看不见了,就让大家躺下休息一下,派一个同学在路基上看守,一见月亮升起就敲锣叫醒大家继续干。这篇稿子发表在当时的《光明日报》上。

当然,当时的大学生活也不都只有艰辛,也有浪漫和欢乐。记得每到周末,夏雨田、戴安康二位同学都要在阶梯教室里说相声(那时中文系在桂子山校区上课,还没有搬到昙华林),说学逗唱,引得大家笑声连连(两位均已作古,愿他俩也给天国带去欢笑)。

更有意思的是,在临近毕业的时候,王京收到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是一位年轻的老师亲手交给她的。信中的语言只有一个中文系的教师才可能有的华美。大意是:亲,留下来吧,让我们一起飞!她非常明白,留下来意味着什么,可以留在武汉这个大城市,甚至可能留任母校。但是,她不愿意,回信说:“谢谢,我心早有所属,那就是西北。”其实,对西北她并没有什么具体概念,那时没有“旅游”这个观念,她没有去过。她对西北的印象,只停留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中。生活将是艰苦的,这点她知道。说那儿有些地方“赛江南”,在那个时代可能只是一种文学描写。但是,生活艰苦她不怕。而恰恰相反,这正是她所希望的,她要到西北去磨炼自己,改造自己,为教育事业出力。所以,非常恳切地多次向组织申请,终于如愿以偿。

同类推荐
  • 发现小说

    发现小说

    本书见证了阎连科自己的文学观,但同时又超出他个人文学观的阐释,重新界定了现实主义的内涵、边界和层次,也重新为文学的优劣作了独特的富有启发性的判断。利用他的理论可以非常现成地把世界文学、中国文学进行清晰的归类、判断,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可操作性,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
  • 自由之旅

    自由之旅

    本书是亚瑟·本森在人生旅途上的一部充满哲思的随笔,也是他深入探讨生活状态的作品,更是一部对欲望、追求、变化、追求成功和金钱过程中的反思治愈类心灵经典之作。本森文笔犀利、思想洞见强烈。冷眼看待和剖析我们平时认为正确而变得大众理念的一些行事习惯。重新以一种更加深入的反思精神来帮世人了解真正的精神渴求和自由是什么。告诉我们生活其实有很多面,一味地纠结于一种状态,很多时候会成为我们的思维局限,莫不如逃脱出来,透透气、换个角度来过生活。本森在论述生活之道中阐述:你对生活和生活的动机观察得越细致,你就越能体会到想象力是改变世界的动力,尤其是那种希望从束缚我们或限制我们的环境当中逃脱出来的想象力。
  • 逍遥集

    逍遥集

    一个凡夫俗子闯进诗的殿堂,被那斑斓夺目的光芒刺得眼花缭乱,被古人慷慨的高歌、激愤的呐喊、委婉的吟唱和坦荡的宣泄所感染,于是喜欢上古典诗词。开始学古体诗词,写古体诗词,以为它精炼含蓄,是叙事抒情绝好的方式。用诗词来抒发一时的感受。有感则吟,临景则歌。
  • 陶渊明搜神传奇

    陶渊明搜神传奇

    《陶渊明搜神传奇》写的是隐居九江的陶渊明,不畏艰险,远足西安县(今武宁),搜神探奇,并以武陵崖为原型,写出了千古名篇《桃花源记》。作品以西安古县美丽的山水为背景,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传说娓娓道来,仿佛是一幅疏淡别致的山水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
  • 板桥杂记·续板桥杂记

    板桥杂记·续板桥杂记

    本书以小品文的形式记述明朝末年南京十里秦淮南岸的长板桥一带旧院诸名妓的情况及有关各方面的见闻。对秦淮河畔的梨园灯船,贡院妓馆及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等群艳详加叙述,文字生动传神,可读性强。《续板桥杂记》是后人对其续作。
热门推荐
  • 别让风吹走了我们的爱情

    别让风吹走了我们的爱情

    因为有了你,生活变得更美好。生活中,有些人不知道尊重他人,看到一写其貌不扬的人,嘲笑他们,象我。那是一个酷热的上午,我在屋里悠闲地开着风扇,吃着西瓜,等待着妈妈把饭做好。外面,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好象要把地球蒸发。蝉,在树上撕破嗓子喊“热啊热啊……”绿油油的树叶无奈地低下头。我家的“小黄”也从外面跑回,挤到我身旁来乘凉,长长的舌头在大张着的嘴里哈嗒哈嗒地伸缩着……
  • 水浒任侠

    水浒任侠

    萧家少主,和武二郎同生共死斗权贵;行镖四海,带兄弟结识八方绿林好汉;东京梦华,携燕青在汴梁城浅酌小饮;北地风云,向完颜阿骨打再去讨酒吃;西夏狼烟,与吴玠和西夏军浴血奋战;江南烟雨,同方腊教主还要计较一番......有无数好汉见了你宋江纳拜,可我也有谪仙、布衣剑卿、刈虎刃、铁狮子、青鹘子、一阵风、旱天雷、补天手、一点油、绵里针、小白龙、活死人、乳虎等一票兄弟帮衬。你及时雨宋江既然要招安,那梁山便由我燕云十八骑、面涅郎君、天魁星主的任侠萧唐接手了罢,替天行道那面大旗,我会替你扛下去的。(水浒任侠书友群号:277318413)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初唐小君子

    初唐小君子

    欢迎加入初唐小君子,群聊号码:556431999 这一睁眼,看见了古都长安,大唐繁华,政通人和。再一次默默许愿,不要活的那么累,做个闲人,左拥右抱,享齐人之福的小君子。
  • 九天看透男人心

    九天看透男人心

    为什么男人很容易变心?为什么男人一大把年纪,还会梦想找个小萝莉?为什么坏女人却能受到好男人的青睐?男人到底是神马东东?他们整天在想着什么?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男人比女人更擅长隐藏自己,因为女人通常很难了解男人的本来面目。每天读一点男人的心,当一个女人把一个男人看透,她会变得聪明;当一个女人把所有的男人看透,她会变得智慧。本书从动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层面彻底剖析男人,是一本让女人看清男人的心理宝典。
  • 焚天封魔记

    焚天封魔记

    久被封印的魔神,怀揣梦想的少年,奇异的命运将他们联系到一起。亦正亦邪,孰是孰非?魔之称谓究竟是来自于毁天灭地的力量,还是斑驳复杂的欲望?
  • 何曾相忆烽火路(全集)

    何曾相忆烽火路(全集)

    叶棠眼中的苏锦瑞:叶棠眼中的苏锦瑞就如大多数的闺阁小姐一样,有着精致琉璃般的姣好面貌,仗着富足的家世娇蛮无状,明明肤浅无知,骨子里还透着自以为是的傲慢,眼睛里看人先分三六九等。然而,偏生就是这个女子,思维敏捷、伶牙俐齿,能在做错事的时候勇于弥补过错,能在受屈辱时豁出去反击,更能在受难时斗智斗勇,救下自己的性命。他忽然就佩服欣赏起她来,这个苏家头一个抛头露面,标新立异的奇女子。苏锦瑞眼中的叶棠:剥除偏见与针锋相对,苏锦瑞渐渐发现了叶棠的另外一面。
  • 曾是孩子

    曾是孩子

    “小喵啊,你啥时候才会长成大狗呢?我什么时候长成达人啊!”女孩摸着地上的狗狗喃喃道,小狗似乎听懂了,抬起头呆呆地看着女孩……就这样在岁月中长大成人
  • 领跑大数据时代

    领跑大数据时代

    本书首先介绍了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可以帮助你对大数据及其价值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和认识。其次,你将知道如何培养、挖掘、处理数据,使数据为自己创造更大价值。最后,介绍了大数据在企业决策、运营管理、金融投资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内容简单实用,特别适合初级读者阅读。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