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59200000044

第44章 颜元:提倡“习行致用”之学

一、颜元简介

颜元(1635-1704年):中国清初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清初批判理学教育、提倡实学教育的主要人物。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人。

他8岁发蒙,从学于吴持明。吴能骑、射、剑、戟,精战守机宜,通医术,又长术数。因此,颜元从小所受的教育就与众不同。青年时期为了维持家计,曾从事农业劳动,但不因此而废学。19岁,又师从贾珍。贾主张以“实”为生活的准则,提倡“讲实话,行实事”,这对于颜元后来的“实学”思想不无影响。同年,迫于养祖之命,应科举为秀才,但不久“遂弃举业”。20岁,“究天象、地理及兵略”。21岁,“阅《通鉴》,忘寝食”。22岁,钻研医术卜筮。23岁,“学兵法,究战守机宜,尝彻夜不寐”,并且还学习骑射和技击。如此广泛的涉猎,为他教育思想上的创新打下了基础。

颜元的学术思想,有一个漫长的变化发展过程。24岁时,他“深喜陆、王,手抄《要语》一册”。26岁时,始知程朱理学之学旨,曾依照“朱子家礼”居丧,深觉其不合人情。34岁时,“因司周公之六德、六行、六艺,孔子之四教,正学;静坐读书,乃程朱王为禅学、俗学所浸淫,非正务也”。从此以后,他力主恢复尧舜周孔之道,猛烈抨击程朱陆王学说,从原来笃信理学变成批判理学的杰出代表,学术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提倡的,是所谓唐虞之世的“六府”、“三事”以及“周孔正学”,包括周官之所谓“三物”,即“六德”、“六行”、“六艺”和孔子的“四教”。

颜元毕生从事教育活动。62岁时,应郝公函之聘,主持河北肥乡漳南书院。他亲自规划书院规模,制定学习制度。后因漳水泛溢,淹没院舍,未及半年颜元即离去。后经修复,屡请颜元主其事,皆辞而不往。颜元一生培养了众多的学生,其中有记录可查者达100多人。高足李恭(1650-1733年),字刚主,号恕谷,继承和发展了颜元的学说,形成了当时一个较为著名的学派,后人称为“颜李学派”。

颜元晚年曾主持漳南书院,他在书院课目设置方案中,确立了一条原则:“宁粗而实,勿妄而虚”,这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这个书院包括课授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的文事斋,课授各种兵法、战法和射、御、技击等科的武备斋,课授经史等科的经史斋和课授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的艺能斋。此外,还设理学斋和帖括斋以应时制。颜元在此时间虽短,也曾命诸生习数、习礼、习射,又教弟子舞蹈和举石习力。

关于教育方法,颜元反对宋明理学家所倡导的闭门读书、静坐体认“天理”的方法。颜元认为,引导天下士子入故纸堆中,耗尽身心气力,只能成为弱人、病人和无用的人。“凡从静坐读书中讨来识见议论,便如望梅画饼,靠之饥食渴饮不得”。这样不接触实际、只教人读死书的方法,会使受教育者的精神和身体都受到极大的摧残。

颜元特别强调“习行”、“习动”,这是颜元教育思想中的一大特色。他说:“学而必习,习而必行”。“常动则筋骨疏,气脉舒,……宋元来儒者皆习静,今日正可言习动。”颜元主张“习”、“动”的教育原则方法,是与他所主张的“实学”的思想密切相连的。因为,要想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实习”、“实行”才能达到目的。他以学琴作比喻:“今手不弹,心不会,但以讲读琴谱为学琴,是渡河而望江也。”

颜元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反对空疏无用的理学,积极提倡习行和实学,又强调文武并重,力矫懦弱不振之风。这种见解对当时曾起过一定的启蒙作用。他讲究气节,坚决不肯出仕;这在当时的士子中,颇为难能可贵。

二、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他以大无畏的战斗精神,深刻地揭露和猛烈抨击了传统教育,尤其是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书本教育,竭力提倡“实学”和“实用”的教育。他主张学校为“人才之本”,必须培养“实才实德之士”;提出应该传授包括诸多门类的自然科技知识,各种军事知识和技能在内的“真学”、“实学”;强调接触实际,从躬行获得知识的“习行”教学法;重视向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等,这些见解在当时独放异彩,别具一格。关于教育的作用,颜元认为,要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必须兴办学校,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他说:“有人才则有政事,有政事则有太平。”“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所以,颜元特别反对八股取士。他尤其痛恨程朱理学把学者引入歧途,培养出来的人,只知掉弄虚文,而毫无“利济苍生”的能力。因此颜元大力提倡“实学”、“实行”,培养“经世”之才。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革新的作用。所以,颜元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着重大的贡献。

1批判传统教育

批判传统教育,尤其是批判宋明理学教育,这是实学教育思潮的一个显著特征,颜元是这一思潮中的重要代表,从其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严厉的批判。

他的批判主要有三个方面:

(1)批判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错误

颜元指出,传统教育一个最突出的弊病就是脱离实际,把读书求学误以为是训诂,或是清谈,或是佛老,而程朱理学更是兼而有之,故其脱离实际更为严重。传统教育培养出的人既不能担荷圣道,又不能济世救民。所以他认为,这种教育“中于心则害心,中于身则害身,中于家国则害家国”。他指出:“误人才,败天下事者,宋人之学也。”这表示了他对传统教育,尤其是程朱理学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深恶痛绝。

(2)批判传统教育的义、利绝对对立观

传统教育的另一个弊病,就是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把“义”和“利”、“理”和“欲”对立起来。颜元针对这种偏见,继承和发展了南宋事功学派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命题。

他认为,“利”和“义”两者并非决然对立,而是能够统一起来的。其中,“利”是“义”的基础,“正谊”、“明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谋利”和“计功”。同时,“利”也不能离开“义”,而且“利”必须符合“义”。颜元的这种思想,冲破了传统的禁锢,使中国古代对于义、利关问题的认识近乎科学。

(3)抨击八股取士的僵化制度

颜元深刻揭露了八股取士制度对于学校教育的危害,对八股取士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认为学校才是培养人才的正当途径,而那种传统的科举制度,以时文(八股文)取士,是用八股文代替实学,不仅不能选拔真才,反而会引学者入歧途,贻误人才。所以他指出:“天下尽八股,中何用乎!故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反对八股取士制度的激烈态度,跃然纸上。

颜元对传流教育的批评不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毁坏人才,误人子弟,培养出来的人多是没有真是本事。2、灭绝圣学;训诂、禅宗教育日盛,而孔门实事实理的学术日渐衰竭。3、败坏社会风气;主张死读书,造成社会道德、经济和人才的衰败。

诚然,颜元是打着古人的旗号批判传统教育的,即所谓“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然而,在当时“非朱子之传义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礼不敢行”的社会条件下,他无惧“身命之虞”,而敢于猛烈批判传统教育,尤其把抨击的矛头集中指向程朱理学,这是一种大无畏的勇敢精神。这在当时的思想界起了巨大震动。梁启超说颜元是当时思想界的大炸弹,这是颇有见地的。

2学校为“人才之本”

颜元十分重视人才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指出:“人才者,政事之本也”,“无人才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平,无民命。”把人才视为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因而,他在“九字安天下”的方针中,把“举人才”列为首位。他说:“如天不废予,则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

颜元不仅重视人才,而且进一步指出人才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培养,在他看来,“朝廷,政之本也;学校,人才之本也,无人才则无政事矣”,“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所以,从人才的角度来分析,颜元的上述见解确有道理,它正确地揭示了学校、人才、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它对于当前我们正确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战略地位,不无意义。

颜元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有具体主张。他认为,若“令天下之学校皆实才德之士,则他日列之朝廷者皆经济臣”,若“令天下之学校皆无才无德之士,则他日列之朝廷者皆庸碌臣”。可见,他主张学校应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即是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

颜元的这种主张,目的虽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即他说的“他日列之朝廷者皆经济臣”,能够“佐王治,以辅扶天地”,这是颜元思想的局限性;然而,他重视人才对于治国的重要作用,强调人才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培养,这些都是正确的。

同时,他提出的“实才实德之士”的培养目标,显然已冲破了理学教育的桎梏,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的特性,反映了要求发展社会生产的新兴市民阶层对于人才的新要求,在当时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3“慎学”、“实学”的教育内容

颜元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是以反传统、反教条、反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书本文字教育的战斗姿态出现的。因而,为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在教育内容上,颜元提出了“真学”、“实学”的主张。它的特点是崇“实”而卑“虚”,与传统教育,特别是与程朱理学教育针锋相对,“彼以其虚,我以其实”,以“实”代“虚”,以有用代无用。

颜元认为,尧舜周孔时代的学术便是“真学”、“实学”,所以大力提倡当时的“六府”、“三事”、“三物”。这里所说的“六府”、“三事”,即《尚书·大禹漠》所云的“水、火、金、木、土、谷”和“正德、利用、厚生”;“三物”即《周礼·地官》所云的“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颜元看来,“三物”与“三事”是异名同实。“三物”之中,又以“六艺”为根本,“六德”、“六行”分别是“六艺”的作用和体现。所以,颜元提倡“六府”、“三事”、“三物”,而其核心是在于强调“六艺”教育。

颜元托言经典强调“六艺之学”,并非真是要回复到尧舜周孔时代,而是托古改制,“以复古求解放”,在古圣昔贤“六艺”教育的旗帜下,宣扬自己的主张。

晚年,他曾规划漳南书院,陈设六斋,并规定了各斋的具体教育内容,这是对他“真学”、“实学”内容的最明确、也是最有力的说明。

漳南书院的六斋及各斋教育内容为:

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

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

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

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

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

帖括斋:课八股举业。

漳南书院之所以暂还设立“理学斋”和“帖括斋”,只是为了“应时制”。“俟积习正”,则关闭这两斋。因此,颜元“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不仅同理学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无论在是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大大超越了“六艺”教育。它除了经史礼乐等知识以外,还把诸多门类的自然科技知识、各种军事知识和技能正式列进教学内容,并且实行分科设教,这在当时确实是独具一格的,已经蕴含着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将中国古代关于教育内容的理论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这是颜元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

4“习行”教学法

强调“习行”教学法,这是颜元在学术思想转变后关于教学方法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主张。他35岁时,“觉思不如学,而学必以习”,便将家塾之名由“思古斋”改为“习斋”。

颜元认为,要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必须通过自己亲身的“习行”,“躬行而实践之”,求诸客观的实际事物。因而他所说的“习行”教学法,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只有这样,学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否则,不和自己的亲身实践相结合的知识是无用的。

颜元重视“习行”教学法,一方面同他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密切关系,他主张“见理于事,因行得知”,认为“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只有接触事物,躬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他重视“习行”教学法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反对理学家静坐读书、空谈心性的教学方法。在他看来,“从静坐讲书中讨来识见议论”,一是由于脱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终日兀坐书房中,影响健康。为了改变理学家这种把“道”全看在书上,把“学”全看在读和讲上的教学方法,颜元大力提倡“习行”教学法。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颜元强调“习行”,并非排斥通过读和讲学习书本知识。他认为,书本记载的“原是穷理之文,处事之道,岂可全不读书”。因而,通过书本获得的知识,“乃致知中一事”。但“将学全看在读上”,“专为之则浮学”,而且书读得愈多,愈缺乏实际办事能力。同样,讲说也不能废除,但不可脱离实际空讲。所以,他主张读书、讲说必须与“习行”相结合,而且要在“习行”上下更多的功夫,化更大的精力。

颜元所说的“习行”,虽然讲的是个人行动,忽视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看轻了理论思维的重要性,因而没有社会实践的意义;但他强调接触实际,重视练习,从亲身实践中获得知识,这可说是中国古代教学法发展上一次手足解放的运动。它一反脱离实际的、注入式的、背诵教条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教学法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重大革新。这在当时以读书为穷理功夫、以讲说著述为穷理事业、脱离实际的“文墨世界”中,无疑是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令人耳目一新,具有进步意义。

5劳动教育

重视农业知识的传授,注重劳动在培育人才中的作用,这是颜元教育思想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颜元长期生活在农村,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实践,后来虽然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但从未脱离劳动。像他这样一生不脱离农业生产劳动的著名教育家,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是不多见的。

正因为他自己一生长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因此,使他能够冲破自孔丘以来儒家轻视农业生产劳动的传统思想束缚,对劳动有一个新的认识,不仅认为人人应该劳动,而且还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这种劳动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重视传统农业知识。颜元始终把向学生传授农业知识置于其教育活动的重要地位。他曾说:“以礼、乐、兵、农,心意身世,一致加功,是为正学。”在他亲自制订的“习斋教条”中,规定“凡为吾徒者,当立志学礼、乐、射、御、书、数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

(2)注重劳动对于育才的作用。颜元认为,劳动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社会的强盛,而且对人也有教育作用。首先劳动具有德育的意义。它不仅能使人“正心”、“修身”,去除邪念,还有使人勤劳,克服怠惰、疲沓。其次,劳动还具有体育的意义。劳动可以增强体魄,是重要的养生之道。

需要指出的是,颜元虽然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但他的思想仍没有越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藩篱,这是颜元教育思想的消极面,是他无法克服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同类推荐
  • 北大微讲堂导读3

    北大微讲堂导读3

    北大微讲堂是北京大学为学生开设的科普讲座,邀请各学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讲解内容权威却又通俗易懂。
  • 关注2014:民生热点面对面

    关注2014:民生热点面对面

    为深入回答当前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我们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户籍制度改革、转基因食品安全、住房保障、城市交通管理、择校难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民生热点,精选新华社播发的系列相关稿件,再编辑深加工,策划出版了《关注2014:民生热点面对面》这本通俗理论读物。该书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解释疑惑,既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又呈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对2014年民生热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观点准确、文风朴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适合广大干部群众参阅。
  • 媒介经营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媒介经营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研究本土媒介的产业化,推介国际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先进理念,见证中国传媒经济学科建设的历程。本土化:走符合中国传媒学术与传媒实践要求的本土化道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国际化: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确立自己的历史与时代方位,关注国际潮流,关注世界大事。人文化:将文、史、哲、经、法、教等多学科的理论成果进行充分的吸纳,以此丰富和深化传媒学术的内蕴。专业化: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表达方式上,不断在专业领域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
  • 瞭望之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

    瞭望之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

    《瞭望之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课题组于2005年8月出版了《中国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心态录》调查报告之后,又经过了一年多的学习、研究,课题终于完稿,有了一个初步的成果,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这一成果呈献出来,它肯定会有一些不当之处,甚至错误,但却是我们对理论和实践作了认真思考的成果,是我们真实的见解,可以说课题组的师生,是以一颗对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无限热爱和赤诚的心来对待这一课题研究的,希望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能对中国的政治改革起应有的作用。
  • 四川人性格地图

    四川人性格地图

    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为人处事上,他们讲求和为贵,信奉中庸之道,主张办事适度,适可而止;信奉“得饶人处且饶人”,即使占理,决不得理不让人。他们洞达细心,从不放弃丰富多彩的闲情逸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四川人一味地妥协。在原则问题上,四川人是决不让步的。
热门推荐
  • 飞羽踏星尘

    飞羽踏星尘

    她傲然凛立,一身锋芒,前世吃尽了甜,后世吃尽了苦。她曾天真的以为能永远在他庇护之下,一世无忧,神魔一战,血染尽黄泉,也染尽了她的衣袍。他翩然出尘,温润如水,本该归身道中,却逆天而行甘愿为她受尽轮回之苦,尝尽尘世辛酸,只愿尘寰褪去,还能再见往日容颜。
  • 带着校花建荒岛

    带着校花建荒岛

    我和一群校花流落荒岛,激活荒岛系统,开启建设荒岛之旅!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火影之活久见

    火影之活久见

    说出来你不信,木叶村是我建立的,漩涡一族是我带大的。哦不对,现在那应该叫涡之国了。 PS:四羊新书《老祖出棺》求支持,另有两本百万完本书《重启世界》和《忍界修正带》
  • 思维屠夫

    思维屠夫

    我是一个屠夫,灵魂的王者,我不求永生,只为找到你。
  • 余生一个傅擎苍

    余生一个傅擎苍

    傅擎苍对着她红肿起来的手心呼了呼气。“都说了别用自己的手去打人,现在知道疼了?”传闻,嗜血如魔心狠手辣的傅擎苍仅有一个缺点——眼拙。娶了帝都丑得惨绝人寰的女人,并宠得令世人羡慕。有人议论:傅爷一定是满意余生的全部,才能如此心大地娶了她。傅爷只说:希望睁眼,有余生,有阳光。 (PS:此次重生是灵魂附在身体上,契合程度不高会有副作用,比如女主的丑和弱。) 推荐小道新文:《糟糕,寒太太又生我气了》
  • 战王令之王妃就得宠

    战王令之王妃就得宠

    (宠文)想她堂堂21世纪白道医学天才、颜家大小姐;第一金牌杀手、人人羡慕人人畏惧的暗夜公主,一夕车祸穿越成为相府三小姐。外界传言什么来着,哦!丑女加废材,颜兮看了一眼铜镜里那张与自己样貌无二、倾城绝色的脸,满头黑线,这叫丑?那这个世界的美人得多妖孽啊?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颜兮意外收获迷弟一枚,妹控一个,外加……怎么也甩不掉战王一个。甩不掉就甩不掉呗,颜兮嘻嘻一笑,大喊:妖孽,哪里逃!
  • 萤火虫之夏

    萤火虫之夏

    奎恩家亲密无间的兄弟姐妹,每年夏天都会在乡下的屋子里相聚。那里留下了他们欢快的身影,直到那个满天萤火虫的夏季,悲剧发生了——她们失去了七岁大的弟弟……四个姐妹都对弟弟的离世而自责,她们带着愧疚、伤心度过漫长的人生。几十年后,她们身体渐弱,各自背负着家庭的重担、照顾着年迈的父母,她们相互支持,很少提及童年的伤痕。直到一天傍晚,她们坐在山头观看日落时,萤火虫萦绕在她们身旁,那个夏天的懊悔、内疚、秘密轰然爆发……
  • 栀子倾城七月夏

    栀子倾城七月夏

    又名《你若清风交碧夏》—微风拂过,撩起了少年的衣角,他眉眼带笑,就这样路过了她那半开未开的青春。“原来你是我最想留住的幸运,原来我们和爱情曾经靠得那么近。”“惟尔一人,吾愿倾尽百花香。”他来得那样让人猝不及防,以至于她一路上都在跌跌撞撞。原本毫无交集的两人,因缘邂逅,因缘而别。—很高兴遇见你,在我的生命里。也很高兴拥有过你,在我的青春里。她眸中泛着泪花,却努力不让眼泪夺眶而下。他站在风里,衣角轻轻地扬起,枯草微摇,残花朽落。—“他嘴角带笑,笑起来酒窝有糖。”“她眼中有泪,哭起来让人忧伤。”
  • 史上最强一拳流

    史上最强一拳流

    什么最强组织?不存在的,什么最强公会?不存在的,法神战神洪荒巨兽?你扛得住我一拳,我叫你爸爸!我史上最强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