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59200000043

第43章 王夫之:“学思相资”与“行可统知”

一、王夫之简介

王夫之(1619-1692年):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晚年居湘西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学者称为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学者。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国古代最高产的学者(其著述总计达800余万字)。

他出身于没落地主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了传统文化教养。他一方面留恋科举仕途,另一方面关心动荡的时局。明崇祯年间,王夫之求学长沙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吴道行教以湖湘家学,传授朱(熹)张(栻)之道,较早地影响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学统中的济世救民的基本脉络。青年时代即与友人组织“匡社”、“行社”,立志匡时救国。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肄业,4年后24岁在武昌考取举人。翌年,张献忠农民军攻克武昌,进驻衡阳,曾邀他参加农民政权,他佯装伤病拒绝了。

明亡后,清贵族入京,王夫之上书明朝湖北巡抚,力主联合农民军共同抵抗清军,并于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与好友管嗣裘等举义兵于衡山,抗击清兵南下。战败后退到广东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因上书要求改革,反对东阁大学士王化澄结党营私,屡遭不测。经农民军领袖高一功仗义营救,始得脱险。遂至桂林,助瞿式耜谋策抗清。桂林陷没,瞿式耜殉难。公元1652年,李定国率大西农民军收复衡阳,又派人招请王夫之,他“进退萦回”,终于未去。

时年仅33岁的王夫之心怀忧愤,辗转湘中南的衡、郴、永、涟、邵之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寄居破庙,过了多年颠沛流离、风雨如晦、朝不保夕的惊险生活。这些曲折的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体察民情,并促成他为总结明亡教训而笃学深思。最后遁迹衡阳,筑土室于石船山,于极端贫乏、艰难的物质条件下刻苦研究学问,发奋著书立说,勤恳授徒讲学,达40年之久,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保持着可贵的晚节。康熙三十一年病逝于石船山下湘西草堂。

王夫之生活的年代,正当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之际。这一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动、生产力和科学水平的提高,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复杂交错。在这样的特殊条件下,产生了以批判宋明道学为共同倾向的早期启蒙思潮。王夫之是这一思潮的代表之一。

王夫之主张人性变化发展,强调理欲统一的道德学说。他提出了“性者生理也”的观点,认为仁义等道德意识固然是构成人性的基本内容,但它们离不开“饮食起居,见闻言动”的日常生活,这两者是“合两而互为体”的。在他看来,人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日生而日成”。人性的形成发展,就是人们在“习行”中学、知、行的能动活动的过程,以此否定人性二元论、人性不变论的观点。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唯物主义思想、社会进化论和“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学说为基础的。他以接近反映论的原理,阐明并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的教育原理;提出了“学思相资”、以“心思”为主和“行可统知”、以“行”为基础的教育教学理论,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及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的观点。

他根据变化日新的理论,认定“习成而性与成”,人性随环境习俗而变化,曾经说:“习之于人大矣。……故曰:‘习与性成’成性而严师益友不能劝勉,醲赏重罚不能匡正矣。”但又认为,“未成可成,已成可革。”他把教育比作冶炼大炉,说明教育对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发展和增强“天性”,养成和变革“习性”。他说:“勿问其性,且问其知。”“不知何者之为性,盖不知何如之为知。”将人的形成和发展,与知识的积累和德行的养成统一了起来。

他认为,由于社会是不断进化的,所以人类的文化教育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政治经济的发展,“衣食足”而“天下治”,“乃可以文”。若是人们还处在“日争一饱,夜争一宿”的情况下,就不会有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故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与之相结合的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是文化教育发展的首要条件。他认为人们有了饭吃,能安居乐业,社会风气好转,就会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可以更兴旺。

在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中,始终贯串着反民族压迫的民主思想,主张教与学都要为“当世之急务”服务,他说:“学者之所以学,教者之所以教,皆有其当务焉。”不能以当时俗儒的“流俗之心”去从事教学,使学者“无心无目”,把国家民族的危亡置之脑后。所以,教人为学,要先教人“立志”,“志定而学乃益”。若“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

同时,他也反对闭门记诵词章的“专经保残之学”,认为这只能使学者“数五经、《语》、《孟》文字之多少而总记之,辨章句合离呼应之形声而比拟之,饱食终日,以役役于无益之较订,而发为文章,侈筋脉排偶以为工”。结果是无益于“身心”,无益于“伦物”,无关于“政教”。教育要“造时合用”,才能造就“今日之才”。

王夫之在儿童教育方面,亦有新鲜的见解。他认为儿童教育要适应儿童的特点,为儿童所能接受;同时认为儿童易受外界影响,可变性大,便于“求通而不自锢”。故教育者必须“正其始”,“养其习于童蒙”。

王夫之的文化思想,是17世纪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时代精神的结晶,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但他的思想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具有二重性,既显示出可贵的价值,也有受到封建传统意识严重束缚的弱点。王夫之思想中这种矛盾,是17世纪中国时代矛盾的写照。

王夫之的文化思想,对后世产生过很大影响。他的教育与人文思想,对湖湘学派的发展、壮大具有巨大作用。谭嗣同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说,“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论六艺绝句》),认为是五百年来真正通天人之故者。章太炎也称道说“当清之季,卓然能兴起顽懦,以成光复之绩者,独赖而农一家而已”(《船山遗书序》)。

二、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1论性与习的关系

从先秦诸子至宋明诸儒,在人性问题上都立足于先验论,纠缠于善恶的分辨。而王夫之的论述则完全不同,他主张:“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在《尚书引义》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所谓“先天之性”,即人的“自然之质”,主要指耳、目、口、鼻、心等感官的功能。所谓“后天之性”,即通过后天的“习”获得的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善恶均有,也可以说无所谓善恶。“性”应该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人生长、发展全在于“习”的作用,这就是他所说的“习成而性与成”。

具体而言,“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3方面的作用:一是影响人的“先天之性”,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增强和发展;二是使人获取知识才能,形成道德观念,王夫之称之为“习性”或“后天之性”;三是革除“失教”或教育不当而成的“恶习”(主要指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王夫之认为,人性就是“习”的过程中“日生日成”的。可见,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2论学与思的关系

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主张“学而知之”。并且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他在《四书训义》卷六中指出:“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二者不可偏废,而必相资以为功”,他指出:“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而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学的优点是“不恃己之聪明”,即不怀成见和自以为是;缺点是“惟先觉而是效”,即盲从而缺乏独立思考。思则正好相反,所以学和思可以相互促进,博学是思远的基础,而思遇到困难,就会更加勤学。王夫之的观点,是对儒家学思结合的精辟总结。

3论理与欲的关系

王夫之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标。他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天理”就在“人欲”之中。从人们对声、色、味的倾向性追求中,“廓然见万物之公欲,而即为万物之公理”。没有脱离“人欲”的“天理”,所谓“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所以,靠革尽“人欲”来求得“天理”是荒谬的,人欲完全没有了,就不存在人了,哪还有什么天理?王夫之认为“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即人欲是人类生存的自然要求,是保证人类生存的合理要求,禁欲是违反人性的。

理在欲中并非说欲即是理,理只是正当的欲望的反映:“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也。”所以王夫之主张既不是禁欲,也不是纵欲,而是节欲和导欲。首先要承认欲望总体的合理性,而不是笼统地否定哪些欲望是错误的。其次“要以我自爱之心,而为爱人之理”。自爱属于人欲,而爱人就接近天理了,凡是自己喜欢的,也要满足别人的喜欢,自己的欲望不能妨害别人的欲望,这就是儒家一贯强调的推己及人的原则。王夫之概括为“推其私而私皆公,节其欲而欲皆理”。王夫之对私与公、欲与理的论述具有辩证的色彩,很有启示性。

4论知与行的关系

知行关系问题是古代哲学家、教育家们的重点论题。在这一问题上,王夫之的观点与朱熹的“知先行后”说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都不同。他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相互为用。他说:“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

就是说,行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知,离开行,就无以知。显然,他不同意“知先行后”说。他又说:“知行相资以为用,唯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

可见,他也不同意“知行合一”说。他认为知与行是不同的,各有其功用,二者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更大的效力。他还指出“力行然后知之真”,知的目的也是为了“行事”。即力行不仅是获得真知的可靠途径,而且是知的目的。

基于这一认识,王夫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力行实践,即“教必著行”。教的知识,即使不能完全付诸行,但是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努力实行。学以致用,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王夫之的知行观以及“教必著行”的思想,是合乎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教学论的,是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及其“读书穷理”,和“格心”的教育的批判和修正。

5论教与学的关系

以往的教育界谈教学原则,往往多是笼统而言,或只涉及一个方面。而王夫之谈教学原则注意同时对教学双方提出相关的要求,这是王夫之教学思想最有特色的地方。他又指出:“夫学以学夫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学,而教必非学。”阐明了教与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不等于教,而教也不能替代学。这是相当具有辩证法的。

王夫之说:“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他指出了教学过程归根结底是教为了学,教师主要起指引的作用,进德修业的工夫,则靠学生“自悟”。教师当然要教,但“教在我而自得在彼”学生一定要勤勉,他说:“学者不自勉。而欲教者之俯从,终其身于不知不能而已矣。”

反过来说,为了使学生自勉,教师就不应该降低标准去迎合学生不求上进的要求。而要做到“自勉”,关键在于有内在的动力,“若未有自修之心而强往学之,则虽教无益。”

同时,他也要求教师须是“善教者”。只有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兴趣,觉得有收益,从而“本心乐为”,才能自勉。“苟非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故学者在先定其情,而教者导之以顺”。教师必须顺应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加以引导,使之乐学,而不能一味地强迫学生勤勉刻苦。作一个好教师的基础是要有充实的学识和深刻的理解,即教师“必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由来不昧而条理不迷?”王夫之强调:“欲明人者先自明。”

这也是将教与学紧密结合的体现。王夫之具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一系列观点和命题,将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同类推荐
  • 父母的觉醒

    父母的觉醒

    《父母的觉醒》是一本从心理与情感层面讲述教养之道的书。“觉醒”意味着对我们经历的一切事情保持清醒,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接受和应对它,而不去妄图控制或改变它。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养孩子的时候,要依从他们的本性,接纳他们的本真。父母的觉醒与改变是教育的真正开始。父母只有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
  • 主持人口语表达艺术

    主持人口语表达艺术

    想拥有李咏、汪涵、何炅这些主持名嘴的口才吗?想在主持台上谈笑自若,潇洒自如吗?最权威的主持人口才修炼手册,崔永元、杨澜等央视名嘴都在看的口语教材。让你轻松掌握主持人口语表达艺术,说话讨人欢心,左右逢源,在职场上无往不胜。
  • 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本书是目前国内首部探讨20世纪以来全球知名媒体国际传播战略的教材。《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以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特别是国际战略理论为基本框架,结合媒体经营管理理论和国际传播理论,在描述BBC、VOA等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演变历程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这些媒体的主要国际传播战略。
  • 小岗村四十年

    小岗村四十年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1978年,这个村庄的18位农民以捺手印的形式大胆实行包产到户,开启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声,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40年时间过去了,小岗村从“包一代”繁衍出“包二代”“包三代”,营生方式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发展出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多种经营模式。小岗既不平凡,又很平凡,他们在转变的过程中、在光鲜的成绩背后,有诸多鲜为人知的付出和坎坷。小岗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当代中国众多农村的一个缩影,小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农村的改革开放史。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作者前后1年多的时间内,数十次走进小岗村,以及小岗村人足迹延伸的地方,采访了100余人,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用《史记》中《本纪》《世家》《列传》的手法,描摹了50多位人物40年来的人生轨迹。通过对“大包干”第一推手陈庭元、“大包干”带头人家族、走出小岗的小岗人、走进小岗的新小岗人的真实记录,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小岗村40年来风雨烟云和成长成功。除掉严俊昌、严宏昌、关友江、严金昌等著名的“大包干”带头人,严余山、关正标等“包二代”外,书中描写了更多普通的小岗人和新小岗人,比如造电动车的徐家有,李帅和他的兄弟,走向宝迪的刘永旺,女博士严艳等。无论是在小岗,还是在异乡,他们因为小岗,而拥有了小岗人的禀赋,血脉与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相连,与甘于奉献的沈浩精神相伴,书写了更多的别样人生。书中很多人物和故事都是第一次呈现,在写作过程中无论人物自述还是资料索引,作者都力求原汁原味原风貌。不求其他,只为反映中国农村改革40年,书写小岗村的《史记》!
  • 课程改革:新世纪的国际视野

    课程改革:新世纪的国际视野

    本专著主要对新世纪以来美国、英国、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别从其课程改革的背景、进程、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等方面开展系统探讨,并对国外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乃至课程论的学科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热门推荐
  • 秋夜闻笛

    秋夜闻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霍总老婆超甜的

    霍总老婆超甜的

    七月新文《每天都在和大佬撒娇》,希望小天使们能支持!江晚晚,明明是个乡下小村姑,转身就变成帝都江家的大小姐!作天作地,肆意妄为!霍霆深的身份矜贵,高不可攀,是帝都里顶级豪门世家的继承人,他将她放在心尖上疼!“帝都中最不敢惹的人是谁?”“是霍总!”“那么霍总不敢惹的人又是谁?”“是霍总的小心肝江晚晚!”江晚晚脚踩后妈,打脸绿茶婊妹妹,狠虐渣亲,一手牵着霍总,肚子里怀着个小萌娃,谁还想再来?(1v1,高甜双洁,又甜又宠!)
  • 重生之浅笑倾城

    重生之浅笑倾城

    她,浅浅一笑,颠倒众生。他,野心勃勃,妄想天下。她为他赴汤蹈火,然他回送的大礼——是他在与别的女人欢好!是他要与别的女人成亲!是他对她的陷害!是陷她于万劫不复,遭人亡命追杀,清白被污受辱而死!她死不瞑目!她本是望族千金,是族里的公主。只是红颜多舛,八岁时父离母亡,养在夫家,只等长大…没料竟落如此凄惨下场,她恨!大概老天也看不过眼,让她携恨重生,回到八岁前。重活这一世,她要改写原来的人生。她不再依附男人,不再为男人迷失自己。那些害过她,让她不好过的人,她定要全部讨回!推荐本人处女作种田完结文:《重生之主母悠然》
  • 楚大小姐的追夫之路

    楚大小姐的追夫之路

    一个任性妄为的大小姐,看上了一位清冷孤高俊公子的故事。
  • 红颜罪:怒倾天下

    红颜罪:怒倾天下

    看着她迷离的目光,他的嘴角残忍的荡起一丝讽刺的笑:“冷若溪,原来你骨子里也是渴望有人亲近的。哼,这一吻,是朕赏你的。”''你以为,朕还会爱你么?““冷若溪,朕不会再爱你。不过,如果你愿意讨好朕的话,也许,朕也不会反对。毕竟,你也稍有姿色!”
  • 茭白

    茭白

    我真的取不出名字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 卫灵纪

    卫灵纪

    这是一个充满神魔传说的世界。可,传说毕竟是传说传说,神魔在那群人眼中也只是蝼蚁,整个世界都是那群人的后花园,所有人也只是畜生一般。传说,神魔是所有凡人的向往,拥有无尽伟力,可移山倒海,开天辟地,创造一个世界。可在那群人眼中,也不过是小丑罢了。神魔传说一万年后,整个大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许多传说也就无迹可寻。他,就出生在这个新的时代,他背负的是整个大陆的命运!这里百族争艳,宗门林立,魑魅魍魉,妖魔鬼怪纵横,他要打破艰难险阻,突破世界的枷锁,完成无上使命!我不是天才,我不是至高强者,我甚至没有强大的背景!但,我要这地,束不住我的脚步,我要这天,留不住我的影!我要踏破这苍穹!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穿越时间的地平线

    穿越时间的地平线

    地下世界的狂响,少年慢慢揭开真相的大门。
  • 吞噬鱼

    吞噬鱼

    马修一天早上醒来,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陌生人的模样,家里还多出一个奇怪的鱼缸,从那天起,他发现许多与记忆不符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