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59200000011

第11章 道家的教育思想(1)

先秦道家在教育思想方面影响较大的是老庄学派,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他们的学说反映没落奴隶主阶级悲观失望的思想。

总的来说,贯穿老庄学派的文化教育思想的,是虚无主义和蒙昧主义,是消极颓废的人生观。但是,在另一个侧面,它尖锐地揭露了统治阶级道德的虚伪性,以幻想的形式表达了个性自由的企望,这在当时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道原》、《十大经》、《称》、《经法》等四种佚书,系成于战国中期以后,反映了道家黄老学派的思想。佚书作者继承老子的学说,同时汲取了儒、法、名诸家的思想。他们从“无为”、“无私”引申出来的,已不是毁弃文化,而是尊重知识。如说:“欲知得失,请必审名察刑(形)”(《十大经》)。“是非有分,以法断之”(《经法》)。

由于尊重知识,故重视“士”的作用。他们说:“壹言而利之者,士也;壹言而利国者,国士也。……王公若知之,国家之幸也”(《十大经》)。“王天下者,轻其国而重士,故国重而身安;贱财而贵有知,故功得而财生”(《经法》)。所以,在议论国家政策时,也主张“明德”、“兴贤”、“文武并行”。

道家思想的这种发展和变化,是适应开创封建大一统的历史潮流,为兴学育才开始作舆论准备。

一、老子:文化堕落、人性“复归”、“绝圣弃智”

1老子(老聃)简介

老子(生卒年不详,约与孔丘同时而年稍长于孔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或谓即太史儋),《史记》载为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太清宫镇)人,也有史料记载为今安徽涡阳人。

老子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传说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有不同的版本,多者5000余字,少者将近5000字)的《道德经》(分为《道经》与《德经》两部,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该书成于战国中、前期,基本上保存了老子的思想学说。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对中国两千年文化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2老子的教育思想

(1)老子的教育目的

老子的社会理想不是人治社会,也不是法制社会,而是个人、社会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要实现这个理想,道德教化是一项基础工程,必须全社会形成共识。老子的教育思想就是为此而建立的。

《德道经》德篇第三十章说:“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有车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老子在此画了一幅他理想中的道德社会的蓝图,在这个理想国里,没有苛政,没有战争。人民淳朴,甘食美服,安居乐业。不需要奔波劳碌,也没有恐惧和烦恼。这个社会确实是非常美好啊。

这个理想为什么不能实现呢?德篇第一章指出了根本原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就是说,社会的离道失德是人类种种罪恶和灾难的根源。

老子对他的理想的执政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能够贯彻施行治国的“三宝”。他说:“我有三宝,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老子》第六十七章,下同),老子认为,“慈”、“俭”和退让三者是治理国家的三个法宝。也就是他理想的执政者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慈”。什么是“慈”?老子说:“慈,故能勇”。这个勇不是勇于争夺、勇于作战。因为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他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老子》第四十六章)就是说,国家政治上轨道,把战马用来种田;国家政治不上轨道,连怀胎的母马也用来作战。老子认为战争是“天下无道”的现象。但是老子并不反对一切战争。他说:“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同上)就是说,慈爱,用来征战就能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因为执政者平时以慈爱对待人民,一旦需要战争,人民就会以极大的勇气投入战斗,正如孟子所谓“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两人的思想体系虽然不同,但在同情人民,反抗不义战争的观点上是一致的。

老子所说的“慈”,其根本含义是“无为”。他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老子》第十章)又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按照自然界无为的规律去办事),行不言之教(不要强做不合自然规律的法令、教训),万物作而不始(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而不恃(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而弗居(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老子》第二章)老子的这些话是针对当时奴隶主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者所实行的繁苛政令而言的。老子认为,执政者只要能体现自然“无为”的精神,让人民自由发展,便是真正的慈爱。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可见,老子所谓的慈,对执政者来说,含有以身作则的感化与模范作用。以上是老子从正面说明理想的执政者应当是“道”的体现者。老子还从反面对当时的残酷统治者提出警告:“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第七十四章)又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老子》第七十九章)人民不怕统治者的威力,如果专靠恐怖手段,最后一定会召来大恐怖的报复。

理想的执政者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就是“俭”。什么是“俭”?老子说:“俭,故能广。”执政者厉行节约,国家就能富裕。老子批评当时的统治者增收赋税,加重人民负担。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老子》第七十五章)老子指责当时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统治者为强盗头子。他说:“朝甚除(朝政腐败至极),田甚芜(农田非常荒芜),仓甚虚(仓库十分空虚),服文彩(穿着锦绣的衣服),带利剑(佩带锋利的宝剑),厌饮食(饱足精美的饮食),财货有余(占有多余的财富),是谓盗夸(这就叫做强盗头子),非道也哉!(多么的无道呀!)”(《老子》第五十三章)老子把执政者的奢侈生活和腐败政治联系起来,是具有普遍规律性的认识。

老子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曾极尽讽刺之能事。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丰美的食品使人伤口味)。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纵情狩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稀有商品使人行为不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所以理想执政者但求安饱,不求纵情于声色之娱。)(《老子》第十二章)这段话主要是对当时的执政者的腐朽生活而发生的讽刺与谴责。“五色”、“五音”、“五味”、“打猎”、“难得之货”,绝不是劳动人民能够有机会享受的。正是这些整天追逐淫乐与声色货利的统治者的糜烂生活,才造成“民之饥”。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在生活上必须做到“俭”。而要做到生活上的“俭”,首先必须重视自我内在的精神生活,把外在自我的物质生活放在次要地位。

理想执政者的第三个条件是“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器长”。“不敢为天下先”即不强做违背客观实际情况而单凭主观意志办事,所以能成为天下的首长。这句话包含着不争、客观、无私等思想在内。

老子认为,当一个执政者,能做到不争或谦让,其结果自然会得到人民的爱戴。他说:“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要做人民的领导,必须心口一致地对他们谦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要当人民的表率,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居上位统治,而人民不感到有负担);处前而民不害(居人民之前领导,而人民不感到有妨碍)。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因此,人民对他爱戴而不厌弃)”(《老子》第六十六章)。

老子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包含有大公无私的意思。他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因为天地的存在不是为它自己,所以天地才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所以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外其身而身存(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得到自身的生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这岂不是由于他能无私吗?所以成就他自己的理想生活。)(《老子》第七章)老子用天地的运行不为自己来比喻对人(理想的执政者)的行为没有自私的念头。所谓“后其身”,“外其身”,就是不优先考虑自己的利害。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对于有权势的领导者,是尤其重要的。

总之,老子把慈爱、节俭、谦让作为治理国家的三大法宝,并作为理想的执政者必备的条件而提出,其中虽然含有应该否定的消极退让的思想因素,但是其中反映劳动人民利益的慈爱、诚实、宽容、无私等思想因素,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积极意义。从培养国家领导干部问题的角度来看,老子的教育目的思想是可以批判地继承的。

(2)老子的道德教育内容

①尊道贵德

德篇第十四章说:“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祭也。”老子强调,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但都是由道德规律而形成,因此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

德篇第十五章:“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殁身不殆。”意思是说,天地万物有其根源,这个根源是道,它是天地万物共同的母亲。懂得了道德为万物字母,就应该明白自己与万物平等,都是道德之子,以平等心、众生心看待万物。抱元守一,淳德归道,回复其先天本来面目,那么就沒有危险了。

德篇第二十二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为嗇,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則无不剋;无不剋,則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这里老子强调,重积德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措施。

德篇第二十五章:“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强调珠宝和良马虽然珍贵,但是真正珍贵的东西是要尊道贵德,道德是个人和社会最宝贵的宝贝。

②轻名利

老子认为重视和爱护自己的生命,不被物质名利所诱惑,是一种高尚道德品质。他说:“名与身孰亲?(虚名与生命哪一个更亲切?)身与货孰多(生命与财产哪一样更重要?)得与亡孰病?(得到名利与丧失生命哪一样更有害?)甚爱必大费(过分追求虚名,必定会浪费许多精力),多藏必厚亡(贪图收藏货利,必然遭到严重损失),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四十四章)又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甚咎。”(《老子》第九章)老子的这些言论,意思是劝人不要舍生命而追求虚名财利。这对于贪位慕禄,得寸进尺,利欲熏心的人,都是应该深自警惕的。老子提倡“少私寡欲”、“知足”、“知止”,对于克制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不顾危亡的过分行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当时当权贵族的贪婪欲求,是一种谴责。但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种静心寡欲,知足常乐的思想,容易引导到消极保守的道路上去。如果从另一方面来理解老子的本意,一个注重道德修养的人,应当善于支配物质生活,不迷恋于物质利益,不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更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还是值得重视的人生价值观问题。我们既需要强调个人对集体和人类作贡献,同时对个人应有的名利是应该追求的。追求名利和进取向上的事业心应当是一致的。

③无为而无不为

德篇第十一章:“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恆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德篇第二十章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无不欲而民自朴。”无为两个字的含义不是不做事,而是不违背自然规律而妄为。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如果去除种种妄为、按照自然规律而行事,那么百姓就会受到很好的道德教化;统治者如果能够清静心身,端正行为,那么民风就会端正,歪风邪气就不能形成气候;统治者如果不要给老百姓增加种种不必要的负担,那么百姓自然会富足;统治者如果去除私心贪欲,办事从人民利益出发,那么人民就会效法而形成淳朴的风气。

(3)老子的道德教育方法

①知行合一

老子认为,要想把道学好,必须认真实行。德篇第三章说:“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孔子讲“力行近乎仁”(《中庸》引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孔、老的思想虽有不同,但在重视道德实践上却有共同之处。

德篇第三十五章:“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德篇第十七章:“修之身,其德乃真;……”

德篇第十三章说:“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②“勤而行之”

老子认为,要想把“道”学好,必须认真实行。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第四十一章),“士”指读书人。老子把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士听说“道”,就努力去实行。中等的士听说道,无动于衷,将信将疑,下等的士听说道,便加以诽笑。老子在这里说的“勤而行之”和他在另一处说的“强行者有志”意思是一致的。老子主张“强行”、“勤行”和孔子讲的“力行近乎仁”(《中庸》引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意思是相同的。孔、老的道虽有不同,但在重视道德实践上却有共同之处。

③善于学习

同类推荐
  •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本书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新媒体高校教材。全书分为概论、技术论、影响论、产业论、融合论、控制论等相关内容,对新媒体的概念、特征、产生背景、社会影响、产业发展、新媒体带来的媒介融合、新媒体管理规范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阐述。本书不仅适用于高校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专业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新媒体教材,还可作为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媒体从业人士的学习参考专著。
  • 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

    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

    产学研结合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书着力于以高校为中心的产学研结合机制的研究,分析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和问题、国外高校产学研结合的经验和启示。
  • 北大微讲堂导读1

    北大微讲堂导读1

    北大微讲堂是北京大学为学生开设的科普讲座,邀请各学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讲解内容权威却又通俗易懂。
  • 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

    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

    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了一些大事,从年初的冰雪灾害,到拉萨“3·14”事件,奥运圣火传递,到“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世界各国甚为关注,也引起世界传媒广泛而强烈的复杂反应。从众多而繁杂的媒体声音中,我国民众识别了友好、善意的朋友,也看到了西方仇华、反华舆论的猖獗;识别了西方某些媒体虚假报道后面的反华心态,看到了我国面临的外部舆论形势的严峻,领悟到媒介教育的刻不容缓。
  • 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已成为社会的主人。教师的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他们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的过程中,自己也相应得到发展。这样的一致性使教师的劳动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他们主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觉履行师德的规范要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而竭心尽力。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依法执教,享有社会赋予的各种权利,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这种权利与义务、道德与利益的统一,也是社会主义师德平等性的重要表现。
热门推荐
  • 缘劫愿

    缘劫愿

    “情爱之事谁能说的完全。我们之间谁是谁的缘,谁是谁的劫,你不知我更如是。我只知,你是我毕生的愿,是我永世的念。”[1V1仙侠耽美!]
  • 天道检测系统

    天道检测系统

    天道检测,演化万物。系统:我已经检测到了孙悟空的战斗数据是否演化?陈凡:。。你在说屁话吗?给我统统复制过来。在孙悟空一脸懵逼的表情中,陈凡使出了。。。。
  • 小麦苗桥梁书·奇奇怪怪的学校

    小麦苗桥梁书·奇奇怪怪的学校

    生活在大城市的豆芽妈也曾为豆芽的学区房和课外辅导班费尽心思,爸爸工作调动,让他们搬到了偏远的咕噜镇。这里的学校不但孩子需要上学,家长也需要上学,而且学习的内容跌破眼镜。豆芽妈开始很苦恼,很抗拒。但是渐渐地,豆芽在独特的学习中学会了观察,知道了责任,与大自然接触了解了许多课本中不知道的内容。豆芽越来越快乐,豆芽妈通过上课也逐渐体味到爱的真谛、生命的意义,寻找回失去的童心和自我……这虽然是一所看似奇奇怪怪的学校,但是相信这所学校是所有人向往的。故事幽默有趣,同时又有对现实现象的反讽,是一部令人开怀大笑又发人深省的作品。一群快乐的孩子,在开明、有童心、有“寓教于乐”教育理念的校长和老师的带领下,快乐地学习,开心地玩耍,真让人羡慕!希望现实生活中的孩子也如咕噜小学的孩子们快乐,身体和心理都健康地长大。
  • 穿越星际妻荣夫贵

    穿越星际妻荣夫贵

    穿越到以武为尊的未来星际,为了避开勾心斗角,罗碧隐瞒了自己觉醒异能的事。谁知有人不长眼非要找事,堂妹先是抢她的未婚夫,接着还想抢属于她的东西。罗碧一怒之下跑去测试,结果吓人一跳······
  • 安乐死即将开始

    安乐死即将开始

    “12A”,猩红色的字码印在乳黄色的门板上,左边是“12”,右边是“14”,它该是“13”。然而听人说,外国人忌讳这个数字。当然也并非全受“国际影响”。我们这个城市的郊外有个火葬场,距离市中心正好13公里,名曰“13号”。于是这里的人,理所当然地视 “13”为大忌。医院领导中不乏好心肠的人,考虑到患者的情绪,就把这间病房的号码“变形”了。不管怎么改头换面,标新立异, “13”还是存在的,谁也取消不了它,而且,在我的眼里,这间病房无疑就是地地道道的“13”号,因为里面躺着一具活着的尸体——我的丈夫伊林。
  • 拯救好友计划

    拯救好友计划

    简介?还是不要简介了。主角都被我换了。原主角冷静下来还挺开心。
  • 黑夜里的荧光

    黑夜里的荧光

    两个都是癌症晚期的病人偶然相遇,生命中的晚霞,相遇,相知,相爱
  • 智破疑案(超级智商训练营)

    智破疑案(超级智商训练营)

    收入了100个情节曲折、耐人寻味的断案故事,每个故事都演绎着悬疑的情节,跃动着鲜活的人物,描述着生动的细节,带领我们回到当年的案发现场。曲折离奇的案情,在睿智高明的断案高手的努力下,疑问烟消云散,真相浮出水面,凶手落入法网。看到最后,一切才恍然大悟,掩卷顿思,意犹未尽。
  • 玄元剑歌

    玄元剑歌

    诸天万界为棋盘,众生为棋子。天道衰落,轮回崩坏。在这阴谋与诡计的罗网中,林宇轩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剑道,他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爱与恨的离歌,因与果的轮回。我只愿用三尺青锋,来斩断这世间一切虚妄!
  • 翻皮球

    翻皮球

    三十年来,梁小斌的笔记体手稿在大江南北的文友手中传看,他对日常事物无与伦比的洞见,对世界真相的解读让人惊叹。作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曾经以《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震撼了一个时代;作为一个深藏民间的思想家,梁小斌用他精耕细作的笔记将这个深深蒙尘的时代之镜从一角开始擦亮。德国有尼采,中国有梁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