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0800000022

第22章 吕思勉每读书,都用红笔做过圈点

吕思勉(1889~1957年)史学家。江苏常州人。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毕生治史。著有《中国民族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等多种。

吕思勉在《经子解题·自序》中谈到:学问之道,贵自得之。欲求自得,必先有悟入处。而悟入之处,恒在单词见义,人所不经意之处,此则会心各有不同,父师不能以喻之子弟者也。做学问要有悟性,要讲究读书方法,这话也是吕思勉的读书经验之谈。

吕思勉一生埋头读书著作,以全身心关注文化,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作为一位历史学家,一生不仅留下了丰富的学术宝藏,还为后人留下很多爱书读书的佳话。

青少年时读遍史书

吕思勉堪称是一个读书人,他的一生就是读书、教书、编书和写书。

吕思勉六岁时,就在家乡江苏常州开始了读书生涯,八岁时开始阅读史书,他的母亲和姐姐经常为他讲解史书古籍。童年时的阅读,培养了他对历史的兴趣,“故于史部之事,少时颇亲。”后来父亲又取来《日知录》、《二十二史札记》、《经世文编》等书,让他随意翻阅,“亦觉甚有兴味”。私塾老师所教《通鉴辑览》,涉及历代治乱兴亡的事,他总是读得津津有味。

青年时期的他更是发奋读书,二十三岁时已经把“二十四史”读了数遍。后来回忆说:“正史是最零碎的,匆匆读过,并不能有所得,后来用到时,又不能不重读。人家说我正史读过遍数很多,其实不然,我于二十四史,《史记》、《汉书》、《三国志》读得最多,都曾读过四遍,《后汉书》、《新唐书》、《辽史》、《金史》、《元史》三遍,其余都只两遍而已。”吕思勉童年时读书兴趣就相当广泛,当时很多成年人都难以读懂或接受的《海防论》、《海国图志》、《瀛环志略》、《万国史记》等书,他却在九岁到十二岁之间全都读过了。在这些著作中,他学习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和人文地理知识,且对西方各国的近代民主政体、科学文化、经济发展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成年后他还广泛涉猎医学史籍、围棋经典等古籍,后来他在报刊上大量发表游记、通讯、序跋、学术论文,范围涉及哲学、宗教、史学、地理、文学、语言、医学、围棋、经济等领域,这都是早年读书广泛打下的良好基础。

读书,宜随时做札记

吕思勉认为,读书做学问,既不能不读书而泛泛空论,也不能钻进故纸堆,不问民间疾苦,不知社会变革,只是为读书而读书,为学问而研究学问。他说:“大凡一个读书的人,对于现实社会,总是不满足的,尤其是社会科学家,他必先对于现状,觉得不满,然后要求改革;要求改革,然后要想法子;要想法子,然后要研究学问。”抱着这样的信念,他经常思索着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思索着改良的办法。他在《论国人读书力减退之原因》一书中谈到:“学问之高,原不限于读书。向者士大夫埋头钻研,几谓天下之事,尽在书籍之中,其号称读书,而实不能读书者无论矣,即真能读书者,其学问亦多在纸上,而不在空间。能为古人作忠臣,而不能为当世效实用,这是最要不得的。”他还告诫学生:“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读书是要知道宇宙间的现象,就是书上所说的事情,也要把他转化成眼前所见的事情。如此,则书本记载和阅历所得,合同而化,才是真正的学问。”他同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之说。

吕思勉一生酷爱读书,同时也积累总结了很多读书方法。过去读书一定要背书,学生念书十分辛苦,很多人心理上惧怕读书。吕思勉总结了一种“熟读法”,在教儿女们读书时使用,效果很好。他的女儿吕翼仁教授在回忆早年父亲教她读书的事情时说:“每天教的新课他要我们读五十遍,再将昨天教的课文读三十遍,前天教的读二十遍。这样一来,每天都读一百遍书,而且每天教的课文,也都能读到一百遍,只是分三天读罢了。事实上,几十行课文,读到一百遍,决没有背不出来的,而且分三次计,就更便于记忆而不会遗忘。”“父亲还特地给我们作了书签,每张书签上写两句五言诗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抽出一个字,读满十遍,就把另一张十位数的书签抽出一个字。这样读书实在一点也不苦。”

吕思勉特别重视做读书札记,经常告诫青年学生,“读书时,宜随时札记,以备他日之精研。”他的读书做札记,早自少年时期就开始了;十六七岁时写的读书札记,就有读《通鉴》札记、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札记以及读《昭明文选》的札记若干本。

做札记是一种强化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吕思勉的一大特点,就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写读书札记。每天清晨起来,就埋头于阅读写作,一直工作到深夜,从无间断。他曾先后把“二十四史”反复阅读了好几遍,又参考其他史书以及经、子、集的文献,将辑录的史料加以排比考订,再经过综合分析,写成一条条札记;这些札记,有的是对史事的考证,有的是对文献的订误,更多的是对史事的分析和融会贯通的综合,他的那几部有分量的断代史著作,就是在这种有计划地坚持不懈阅读史书和做读书札记的基础上,再加以综合研究而写成的,后来他的这些读书札记经过整理,分别结集出版。如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的《燕石札记》,1958年出版的《燕石续札》,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吕思勉读书札记》等,内容涉及政治制度、财政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思想、历史地理、宗教习俗、民族关系等方面。

吕思勉读书极为认真,无论读什么书,凡他认为有用的材料,都用红笔圈加各种符号。他还喜欢读报刊杂志,如发现有价值的材料,就剪下来粘在纸上,并注明出处和日期,剪的内容多了,按专题分类,一札一札,用细麻线捆起来,再用废报纸包扎,每包材料外面用标签写明专题名称,一包一包叠放在书橱里,打开书橱门,分门别类的材料一目了然。

读书要结合实际

吕思勉曾回忆自己早年读书生活时说:“少年时,因没有名师指导,只记得曾国藩一句话‘读书如略地,但求其速,勿求其精。’光知道多读书,不加辨析,不讲方式,因而精力、时间浪费了很多,因未得门径,绕掉的圈儿也属不少。”正因为如此,他有许多著作,深入浅出都是为青年学生所写,自称是“门径之门径,阶梯之阶梯。”为他们开启门径,指明阶梯,引导他们少走或不走弯路,较顺利地走上治学的道路。

40年代,他根据自己多年的读书积累,写了《如何培养广大群众的读书兴趣》、《读书的方法》,还写成《我学习历史的经过》、《社会科学是史学的根基》、《职业青年的治学环境》等文,引导青年在学习历史之前,要多读些社会科学的基本书籍,如社会学知识,他还说,“第一步,宜就近人所著之书,拣几种略读,除本国史外,世界各国的历史,亦须有一个相当的认识,因为现代的历史,真正是世界史了,任何一国的事实,都不能撇开他国而说明。不必早读。青年学生如能在有了社会科学的基础后再来学习历史,那么,至少可以比我少花两三年工夫,而且早得一些门径。”

吕思勉很注意用科学的观念和方法来指导读书,尤其是在阅读古书时,因为古人评本颇多,但十之八九都是从前做八股文章的眼光,难免粗鄙陋俗;天分平常的人,一入其中,便终生不能自拔。读古书不能否认有相当的好处,但也不能否认其有相当的害处,读古书如果不用科学的观点去统驭,那么,“两者比较起来,中毒的副作用,还较营养成分略多。”

为了总结自己半生读书经验,吕思勉写过一篇《蠹鱼自述》,称自己“被读书误了”,“十足做了半生的蠹鱼”。他认为读书人往往视书本为权威,遇事总是先入为主,按照书本的暗示,而不能就现实的情况加以研究,以至于被人批评为“迂阔而远于事情”。要避免这种弊病,读书人不但要作书本上的研究,更要做现实情况的研究,尤其是将书本与现实相参证,那么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他总结自己读书体会,提出读书“宜留意,求其大义,宜深思而求其会通,宜严别真伪。既不能信古作甚,不敢轻疑;也不能一概吐弃,而不求其故。”

吕思勉也告诫后人说:“书,自然也是研究的一种对象,然而书只可作为参考品,我们总该就事实努力加以观察,加以研究的。不但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更该如此。”

这正是一位史学家几十年读书后的经验之谈。

郝彤宁夏大学团委

张耕华华东师范大学

同类推荐
  • 妙笔生花(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妙笔生花(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本书精选了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妙笔生花,意蕴深妙,语言简练,深入浅出地阐发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其中的智慧可以帮助青少年理解学习和生活的意义,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贴近生活,融入社会。青少年们,赶快来阅读此书吧,早一天领悟,早一天成功。
  • 有些黑夜,只能独自穿越

    有些黑夜,只能独自穿越

    本书给所有钻牛角尖、走死胡同的人一条出路。谁没在青春的路口彷徨过?谁没在人生的路途走岔过?人这一生,受过的疼痛也罢,都是来考验我们的。既然我们已经落下了血泪,就让我们在这血泪中变得更好。这是一本让你改变、成长、成熟的实用书。看着别人的故事,却找到自己的影子,你的观念、心态、命运,或许就从此改变。
  • 改变决定人生

    改变决定人生

    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对普通人而言,工作是他们最普通的生存状态。人之为人,都应当乐意并有能力去工作。诚实劳动的人认为要生存就必须工作;其实,对于一切生存着的和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来说,同样如此。当别人辛勤劳动的时候,怎么会有人游手好闲呢?那他怎么能保住自己的社会地位、赢得荣誉并承担责任呢?工作是最好的老师,它迫使每个人和其他人以及现实的社会打交道。如果我们研究名人传记,就会发现:那些最伟大的人都是那些在工作中最勤奋刻苦的人;都是那些在科学研究中孜孜不倦的人;都是那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顽强拼搏的人。实际上,人类的知识、才干和社会的进步、文明,都源自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 左手沉思录,右手道德情操论

    左手沉思录,右手道德情操论

    温总理推崇备至的两本书:《沉思录》:给您浮躁的心灵带去宁静的思考的伟大著作;《道德情操论》:全面系统地剖析人类情感的传世佳作。在市场经济变革大潮中的今天,这两本书能给人们浮躁的心灵带来宁静和思考,本书将这两本书合而为一,一本在握,即可以领略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
  • 情商高,就是说话让人舒服

    情商高,就是说话让人舒服

    《情商高,就是说话让人舒服》为什么同样的产品,同事提成百万,你却总是卖不出去?——搞不定客户为什么同事聚餐时唯独不叫你?——职场遭排挤为什么你斥责下属时,对方总是选择离职?——带不好团队为什么你的约会邀请女神不接受?——撩妹失败为什么你一开口朋友就“开躲”,不愿意跟你说话的人越来越多?——出口就伤人……归根结底是因为你不懂得好好说话!要怎么说话呢?说到底就是,照顾别人的感受,不让人难堪。
热门推荐
  • 古代阵法

    古代阵法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阵法》是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丛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王忠强编著的《古代阵法》为丛书之一,生动介绍了中国古代阵法的产生及发展、春秋前十大古阵、几大古代重要阵法、古代历史传记以及传说中的阵法、古代阵法在古代军事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等内容。
  • 麻辣农女

    麻辣农女

    【古言1V1】病娇偏执纨绔的赫连王爷突然变得呆萌。被世人说败坏门风的李星星突然变成某人掌上明珠。“星星大人,您说我长得可爱吗?”“呵呵哒,你要是可爱世界上就没有丑的。”一对欢喜冤家。一段山盟海誓。李星星放火,赫连倾城添柴。李星星杀人,赫连倾城递刀。李星星:赫连倾城,你要大声说出你的爱!赫连倾城:我赫连某,一辈子最爱李星星……的枕头……的主人!见到赫连倾城之前李星星不知道竟然可以喜欢一个人到如此地步,甘心共赴地狱。“倾城,让我和你一起堕落吧!”“你这个女人说什么堕落!滚!”他为她赴汤蹈火,她为他万死不辞!PS:文风甜中带虐,结局美好,至少百万完结。欢迎入坑,不喜删书。
  • 末世最强生存者

    末世最强生存者

    未知能量入侵,地球爆发灾难。活人变成行尸,动物进化为蛮兽,更有未知文明入侵……人类不再是生物链最顶层,活着变得格外困难。在末世之下,弱者,只会被死神选中。只有强者,才能拥有一切。想活下去,那就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而我,是末世最强的生存者!想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答案只有一个:成为最强的那个人!!!
  • 他生而耀眼

    他生而耀眼

    有一种人,生而耀眼。在别人眼里,江寂辞高冷在林妩眼里,没有人能比他更温柔。那个只对她笑,只对她露出虎牙,会摸她脑袋的男人,只有江寂辞。“江寂辞,我依旧……”喜欢你江寂辞:“很巧,我也是。”
  • 小甜茶

    小甜茶

    又名《情窦初开爱上你》:出身寒微、长相普通的灰姑娘,如何俘获帅气多金的校草男神?这是一个以智能机器人研发为背景,甜宠可爱的双学霸校园爱情。我的青春,以你为名。【小剧场】黄春妮不好意思:“我哪有那么小气呀?”“哦?”校草揶揄道,“上午是谁的眼珠子瞪得都快成飞镖了?如果不是人多的话,只怕我这手臂上要留下好几道血印子了。”“你是说美女记者李姗姗?”她假装不懂地反咬一口,“好哇,都发展到给你挠痒痒了,还说对我赤胆忠心?”说完,她低头毫不犹豫地在他手臂上咬了一口。“哎哟——”他没想到这家伙还真咬,轻轻推开她脑袋,笑骂道,“你小狗呀。”校草结实的手臂上,有了一排浅浅的齿痕。
  • 行刑人(希区柯克最悬疑的故事集)

    行刑人(希区柯克最悬疑的故事集)

    本书辑录了希区柯克悬疑小说近三十部。希区柯克的故事,你永远猜不到最后的结局,无论你如何细心,读到最后都会感到无比意外和吃惊。这些作品悬念迭出,情节惊险曲折,引人人胜,让读者的心时刻都在悬着。对于喜欢悬疑的读者而言,无疑能使自己的好奇心从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获得最精彩的阅读享受,值得再三捧读。
  • 半生设计半生爱

    半生设计半生爱

    她和孩子父亲,彼此人生划下一道天堑。偏遭人算计委身与他,打破的禁忌,终是走上一条不归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霸天武帝

    霸天武帝

    “紫色天机现,绝世神功出!”看着天空的十个大字,古风神色恍惚,却突然被吸进一个巨大的漩涡!这究竟是天才的陨落,还是传说的继续…………
  • 防灾避难与危机处理

    防灾避难与危机处理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虽然相比以往安全意识有了提高,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有所增强,但仍不够,本书本着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为目的,搜集了大量有关防灾避难与危机处理的短文,包括《违规骑车危险多》、《提防马路骗子》等。
  • 岚舞

    岚舞

    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时候回来呢。我们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