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93500000007

第7章 筹备黄埔 蒋介石率团访苏联俄联共 国民党宣布改组

话说1922年6月陈炯明的叛变,对孙中山所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是一次极为沉重的打击,孙中山与廖仲恺、宋庆龄与何香凝死里逃生,不能不算是这场灾祸中的万幸,宋庆龄事后评论陈炯明叛变的观点是“陈炯明不除,广东难以安身”。孙中山一方面积极在上海谋求苏俄与共产党的支持,一方面又在筹划重整旗鼓,组织力量讨伐陈炯明,打回广东去。1922年12月,孙中山联络驻广西的滇军杨希闵和桂军刘震寰两支军队,组成了西路讨贼军,配合在福建的许崇智的东路讨贼军,东西两路夹攻陈炯明的叛军。经过激烈的战斗,不可一世的陈炯明不堪一击,接连失败,部队纷纷倒戈反正,于1923年1月16日夜退出广州,率残部窜逃惠州、潮州及琼崖老巢。2月17日,孙中山途经香港,于21日到达广州,在滇军杨希闵让出来的东郊农业实验场设立大元帅府;3月1日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任命谭延闿为内政部长,伍朝枢为外交部部长,廖仲恺为财政部长,邓泽如为建设部长,胡汉民为总参议,蒋介石为大元帅府行营参谋长,程潜为军政部长,孙中山则为陆海军大元帅。这是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广州革命政权建立后,即遭到反革命势力从四面八方包围和进攻:先是4月16日沈鸿英部在广州叛变,孙中山不得不亲自出马督战,率领滇军杨希闵部和桂军刘震寰部将沈鸿英部赶出广州;稍后5月9日,陈炯明从东江再次叛乱,勾结沈鸿英部向广州反扑;其次是北洋军阀吴佩孚从广州北面猖狂反攻,孙中山两面受敌。再说许崇智的粤军、杨希闵的滇军及刘震寰的桂军又不听指挥,孙中山手中仍然没有自己的一兵一卒,要贯彻他制订的军事计划,都要商量于各军司令部,只好仰人鼻息。蒋介石虽然名义上是大元帅府的参谋长,经常随步孙中山到前线视察督战,但这些地方军阀打着革命的旗号,遇到有损于自己的事,他们就公然抗命,不听调遣。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就不接受攻打陈炯明老巢惠州的计划,他在潮汕打了败仗,也迁怒蒋介石,以致他感到“参佐军务,不为人谅,反遭龁”。经过反复周折,孙中山总算于6月中旬把广州的局势稳定了下来。周恩来在《关于1924年至1926年党对国民党的关系》一文中对孙中山有如下评价:“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有两个运动,一个是新军运动,另一个是会党运动。辛亥革命以后,他的活动渐渐变成了军事投机,甚至完全成了与军阀互相勾结,互相利用,其结果必然是可悲的破产。”孙中山他那为革命不屈不挠的精神,勇于探索真理的气概以及他崇高的人格力量已为世人所公认。伟人也有失误,纵观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及时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广州局势稳定之后,孙中山开始考虑筹建军官学校的问题,虽然为时稍晚,但毕竟已经起步,在改组国民党的同时,他开始积极筹办建立黄埔军校。

话分两头。先说蒋介石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其政治、党务和军事的事,孙中山周围有许多精兵强将,资历比蒋介石深的大有人在,为何孙中山偏偏选中了蒋介石呢?这话得从头说起。

蒋介石与孙中山的接近首先是因为陈其美的关系。陈其美乃浙江吴兴人氏,字英士,早年学典当业与丝绸业,从事政治活动以后,一直追随孙中山,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任总务部长。孙中山要求入党者在誓词上打手印,许多世家出身的如胡汉民、汪精卫等都不干,黄兴(克强)则坚决反对这帮会一套陋规,而陈其美却是第一个宣誓打手印的党员,因此受到孙中山的器重与信任;蒋介石是陈其美的徒弟之一,因而得与孙中山接近。再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孙中山避难永丰舰(后改为中山舰)50多天,蒋介石在上海闻讯后应召登上永丰舰,与孙中山并肩战斗40天,真是“间关赴难,临危授命”。后来孙中山为蒋介石写的《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一书作序,其中称赞说:“陈逆之变,介石赴难来粤,入舰日侍予侧,而筹划多中,乐与予及海军将士共死生。兹纪殆为实录。”俗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孙中山对蒋介石的军事才能深信不疑,把蒋喻为“如身之臂,如骖之靳”。赞扬蒋“昂昂千里之资,虽夷险不测,成败无定,而守经达变,如江河之自适,山岳之不移”。蒋在永丰舰上的表现深深打动了孙中山。“爱屋及乌”,陈其美曾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1916年5月在上海被袁世凯的爪牙杀害后,念蒋是陈的学生,因此受到孙中山的信任与重用。毛思诚在《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一书中说:“以英士(陈其美)之事先生者,期诸中正。”孙中山为了筹创黄埔军校,虽然国民党内学过军事的人才不少,但如邓锵已被害,朱执信也牺牲了,许崇智作风老朽,不堪重任,故孙中山说:“党中知兵事而能肝胆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惟兄(蒋介石)之勇敢诚笃,可与执信比,而知兵则尤过之。”孙中山考虑蒋介石年轻有为,又懂军事,所以物色他赴苏考察,至于是否在将来要他当黄埔军校的校长,暂且不提。

蒋介石的生平事迹,国内外早有传记流传。蒋介石是黄埔军校“四巨头”之一,又是第一任校长。可以说是靠黄埔起家,在此,有必要作简单叙述。

蒋介石于公元1887年10月30日(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生于浙江省奉化县(今奉化市)溪口镇一个盐商家庭。起名蒋固泰,乳名瑞元,从政后改名蒋中正,字介石。他的祖父蒋斯干,字玉表,贩盐为业,到了晚年在溪口镇上开设玉泰盐铺,算得上镇中富户。父亲蒋肇聪,字肃庵,又名明火,继承家产经营玉泰盐铺,兼营酿酒、食米及石灰等业务。肇聪先后娶了三个妻子,原配徐氏,生女名瑞春,子名周康,字介卿,号锡侯。徐氏病故,续娶孙氏为继室,不久亦病故。蒋介石的母亲名王采玉,22岁嫁给蒋肇聪为填房,婚后生瑞元(即蒋介石),长女瑞莲,次女瑞菊,幼子瑞青。除瑞莲、瑞元外,瑞菊、瑞青均先后夭折。蒋介石这个名字是1912年在日本办《军声》杂志时用的笔名,1917年以前上学均用蒋志清,投奔孙中山之后用蒋中正。蒋介石8岁丧父,关于他的家世至今社会上流传各种说法。唐人著《金陵春梦》中说,蒋介石本不姓蒋,而姓郑;不是浙江人,而是河南许昌人。另据有关资料介绍,蒋5岁在家庭教师任介眉名下发蒙,他15岁以前,先后就读于蒋谨藩、姚宗元、毛凤美、竺景崧、毛思诚老师所开的私塾馆,接受封建的旧式教育。郑发(郑绍发)与蒋介石根本沾不上边。据郑绍发的老婆说,郑绍发与蒋介石是同胞兄弟。郑行大,蒋老三。当时因河南闹灾荒,郑家老父死去,他们的母亲无法支持,就带着老三嫁给一个商人,跟到浙江去了。后来老三改名蒋中正,即“蒋宗郑”之意。郑老大(绍发)认为老三已飞黄腾达,就应当“还姓归宗”。那时候汤恩伯驻在河南,汤即送郑去重庆认亲。这年正是1941年,蒋介石正大讲“新生活”运动,吹嘘四维八德,而且“事亲至孝”,蒋介石自然不好下令戴笠把郑杀掉;蒋不发话,戴笠也不敢乱动,只好“优待”起来,把郑关在贵州息烽集中营,优待有加,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开释返回河南。但新中国成立后从浙江嵊县发现蒋介石生母王采玉家的《王氏家谱》,据其记载,蒋介石生母王采玉,生于1864年,浙江嵊县葛竹村(现划归奉化市)人。王采玉青年丧夫,在葛竹守寡,适逢蒋介石生父蒋肇聪丧妻。在肇聪开的玉泰盐铺当伙计的王贤东,是王采玉的堂兄,采玉由王贤东介绍给蒋肇聪填房,时年23岁。第二年(1887年)王采玉生下蒋瑞元(即蒋介石)。1895年蒋肇聪染时疫去世,王采玉又寡居,她除了诵经拜佛之外,就是抚养儿子,直到1921年去世。

抗战时曾有流言传说蒋介石是河南人,名叫郑三发子,其兄郑绍发曾到重庆找蒋介石认亲等等。这种传说甚至连台湾号称“台湾狂生”的李敖也持此看法。经过调查,王采玉不论是最早嫁与曹家田竺某为妻,还是青年丧夫后与溪口蒋肇聪结婚,都未曾迈出奉化县境半步;蒋肇聪一直生活在溪口,光绪十年(1884年)并未到过河南。此外,蒋介石是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生于溪口镇玉泰盐铺楼上,不可能如郑绍发说的蒋介石就是光绪十年已经8岁的郑三发子。南京总统府保存民国档案,虽有郑绍发致蒋介石的两封信函,但只能说这是郑绍发攀龙附凤,一厢情愿认蒋介石为亲,当然蒋也不会承认有这么个河南老兄。蒋介石身世之争长达60多年,想必应该澄清是非,不能再武断臆测了。蒋介石在《蒋总统集》中自陈:“9岁丧父,一门孤寡,茕子无依。其时清政不纲,吏胥势豪,夤缘为虐;吾家门祚既单,遂为觊觎之的,欺凌胁逼,靡日而宁,尝以田赋征收,强令供役……产业被夺,先畴不保,甚至拘陷公庭,迫辱备至;乡里既无正论,戚族亦多旁观,吾母子含愤茹痛,荼蘖之苦,不足以喻。”蒋介石亲自回忆,当属可信。

蒋介石15岁娶奉化县岩头村毛福梅为妻,1910年生蒋经国。毛氏于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死于溪口。蒋介石与毛成婚后,即1903年入奉化县城里的凤麓学堂开始接受新式教育。1906年蒋介石毅然剪掉辫子,东渡扶桑,在日本东京清华学校学日语,结识陈其美,加入同盟会。1907年蒋介石回国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二年被派往日本入振武学校学军事,1910年冬蒋毕业后,以士官候补生被分配到驻扎在日本北海道新泻县的野炮第13联队实习。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和张群等23名同学不辞而别,回国奔赴革命疆场。蒋介石并未上过日本士官学校,但他在履历表中总是写着这一学历。据了解,1928年7月,蒋介石下野复出不久以总司令的名义驻节北平时,派人到米市胡同南兵马司,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同学会的刘宗纪接洽,并以蒋氏为日本士官第六期毕业生的名义捐款5万元,作为同学会的经费。当时有些人向刘宗纪质问:“从何处冒出这么个叱咤风云的贵同窗?”刘宗纪说:“捐巨款还不好吗?何必深究呢?”后来士官同学会中就有蒋介石的大名。李宗仁先生对此曾评价道:“英雄不问出身,蒋先生实在是多此一举。”蒋介石追随陈其美任沪军第五团团长,1914年经陈其美介绍第一次单独会见孙中山,参加讨袁、护法战争。1918年奉孙中山之命,赴粤襄助陈炯明,相处7年,但他不愿寄人篱下,“宁为鸡首,不做凤尾”,几次离职返回溪口,后孙中山多次召回,始想赴苏俄和德国考察军事。

且说以蒋介石为代表团团长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由4人组成,蒋任团长,张太雷(当时任中共“三大”候补中央委员),沈定一(中共党员)、王登云(曾任黄埔军校教导团党代表,军校英文秘书)为团员;张太雷兼俄文翻译,王登云为英文翻译。代表团于1923年8月16日乘日轮“神田丸”从上海出发,19日抵大连改乘火车,25日至满洲里边界改换车辆后入苏联境内。然后经由西伯利亚,乘车9天,于9月2日抵达莫斯科。从上海出发时,蒋经国、蒋纬国前来送行,蒋介石曾作《所感》一篇,哀叹:“从此道途日远,何时复得回乡扫墓,顾前思后,悲戚无异于二十年前初就外傅之日……”蒋介石在途中每天都写日记,记下沿途的风光、地名及车站名,还不时大发感叹。江南的8月正是酷暑当空,而西伯利亚的夜晚却寒气袭人。蒋介石头一次看见西伯利亚的广漠与荒凉,这使他自然地想起苏武牧羊时流放的边塞是何等凄苦与贫瘠!抵达莫斯科时,恰逢成千上万群众在大街上游行示威,也使蒋耳目一新。当时列宁因病住在莫斯科郊外的吾尔克村别墅,没有接见代表团。蒋介石先后会见了托洛茨基、齐采林、加里宁和共产国际远东局书记胡定斯基等党政军领导人,并参观了莫斯科与彼得格勒两地的工厂、农村、学校和军营。他还列席了全苏维埃代表大会与共产国际会议。10月3日,蒋介石又会晤了流亡在莫斯科的越南爱国人士胡志明。代表团于10月10日双十节宴请莫斯科东方大学(后改为中山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其中有后来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的中共党员熊雄。蒋介石与熊雄的一笔生死血债暂且不表。

且说蒋介石对托洛茨基印象很深,托说:“苏俄对中国革命的援助,除了不能用军队直接援助之外,其他武器与经济等需要,都当尽力为之,积极援助。”蒋赠言:“革命党之要素,忍耐与活动二者,不可缺一。”11月7日,莫斯科红场举行了两万人的红军阅兵式,蒋介石应邀参观。红军威武雄壮,炮车辚辚,战马得得,飞机凌空呼啸而过的场景,使他深深地陶醉在对未来的幻想之中。

代表团在苏联参观了3个月,最令蒋介石吃惊的是红军官兵上下级平等,革命政权受到广大工人群众的拥护,红军的政治委员制以及党在红军中的领导作用。11月29日,蒋介石一行4人从莫斯科启程,循原路线回国,12月8日到达满洲里,15日抵上海。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林业明、陈果夫均赶到船上劝蒋介石理应立即向孙中山与全党报告赴俄考察情况,但蒋除上岸会见张人杰之外,不再见任何人。当日下午3时他乘船回溪口老家,次日抵宁波,乘轿子返慈庵里。蒋介石之所以急急忙忙赶回老家,原来这一天是他母亲的60岁冥诞,又是他建筑的三间洋房慈庵落成典礼。孙中山12月30日打电报给蒋介石:“兄此行责任至重,望速来粤报告一切,并详筹中俄合作办法。”蒋介石于12月15日寄给孙中山一份《游俄报告书》,蒋认为:“俄共政权如一旦臻于强固时,其帝俄沙皇时代的政治野心之复活并非不可能。则其对于我们中华民国和国民革命的后患,将不堪设想。”孙中山对蒋的看法给予批驳,批评他“未免顾虑过甚”。蒋介石如不去苏联考察,也许不会如此坚决反共,正是因为他到苏联亲眼看见了阶级斗争的残酷,才认为苏俄的共产主义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从而有了后来的国共分裂。蒋介石赴苏考察,为他日后掌权背叛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埋下了祸根。

再说国民党接受中共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建议后,孙中山于1923年1月1日在上海发表了《中国国民党宣言》,提出反帝反封建、改善工农生活等新方针。《宣言》中许多内容是过去孙中山在兴中会、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国民党的历次宣言中所没有的;《宣言》将无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旗帜鲜明地提了出来。孙中山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实行普选,确定人民有结社、言论、出版、居住、信仰自由,保护工农利益以及使用土地法、地价税法的权利。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三大”,确定了国共合作的原则,要求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参加国民党。同年10月24日,国民党设立改组国民党的执行机构——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选出中央执委廖仲恺、谭平山、胡汉民、林森、吴铁城、孙科、陈树人、杨庶堪、邓泽如,共9人。候补委员李大钊、汪精卫、古应芬、许崇智、谢英伯,共5人。聘请刚刚抵达广州的苏联顾问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10月28日,国民党临时中央执委召开第一次会议,开始筹备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共中央也于12月25日发出由书记陈独秀、秘书罗章龙签署的第13号通告,指示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帮助国民党改组。无论是国民党或共产党,其中反对改组的呼声此起彼伏。国民党的实力派人物范石生、刘震寰、杨希闵等拥兵自傲,根本不可能真心实意听从孙中山的指挥;国民党元老派胡毅生、李石曾、谢持、冯自由、邓泽如、张继、居正、戴季陶等则是从骨子里就反对三大新政策;李烈钧、许崇智表面上服从,内心里则有另一套打算。国民党内仅有廖仲恺、何香凝、柏文蔚、邓演达、宋庆龄等积极拥护国民党改组。

1924年1月20日上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广东高等师范学院那座高高的塔楼内的礼堂里隆重开幕,165名代表到会,共产党人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等参加会议,孙中山以国民党总理身份担任大会主席。他在开幕词中说:“此次国民党改组有两件事,第一件……要把国民党再来组织成一个有力量有具体的政党;第二件就是用政策力量去改造国家。”1月20日下午,孙中山又作了《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的报告。他说:“中国之革命党,经验不多,遂令反动派得尽其技,没有俄国那种好方法,以防范反革命派使其不能从中破坏,故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正当“一大”会兴正浓时,列宁1月21日逝世,国共两党沉浸在悲痛之中。孙中山决定在广州举行各界追悼大会,他宣读祭文曰:“伊古迄今,学者千百,空言无施,谁为其实?惟君特立,万夫之雄,达此新国,跻我大同。并世而主,同洲而国,相望有年,左提右挈。君遭千艰,我事百厄,所冀诸君,同轨并辙。敌则不乐,民乃大欢;邈焉万里,精神往还。天不假年,与君何说?亘古如生,永怀贤哲!”23日,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正式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两党共同努力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广州一片欣欣向荣的革命气象。

就在列宁逝世追悼大会召开的1月24日,蒋介石受孙中山委派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指定校址在广州黄埔岛。国民党“一大”选出新的领导机构采取委员制,孙中山被继续推举为国民党的总理,选出中央执行委员24人,候补委员17人。执委中谭平山、李大钊、于树德,候补委员中林伯渠、沈定一、毛泽东、张国焘、瞿秋白、于方舟、韩麟符10人为共产党员。在中央领导机构中,并没有蒋介石的位置。孙中山在2月3日只任命蒋介石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下属的军事委员会中的一个委员。孙中山要蒋介石专心筹备军校,不必过问党务和军政大事,这对蒋介石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使他终日不安,如坐针毡。蒋介石自命跟随孙中山多年,军事上有过贡献,又是永丰舰上护侍孙中山的有功之臣,思之再三,一纸辞办军校的呈文于2月21日向孙中山送去,并且没等孙中山和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批准,他就擅自离开了广州,回到老家奉化去了。

黄埔军校的酝酿、筹备工作,同国民党的改组及国共合作的建立,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没有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黄埔军校就没有共产党人的参加,学生来源也会大大受到影响。孙中山在桂林接受了共产国际马林的建议后,曾指定廖仲恺和鲍罗廷着手筹划。当初派蒋介石赴苏考察,着重参观苏联的军事院校,学习他们创建红军的经验,孙中山有委派蒋介石当黄埔军校校长的打算。所以在“一大”期间,就委任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长,不想他突然擅自拒不从命,这使孙中山非常着急。2月23日,孙中山委派廖仲恺代理蒋介石为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抓紧筹备工作。25日又派邓演达专程去奉化请蒋介石回广州。26日中央执委又以公文的形式给蒋介石发电报,通知他的辞职呈文总理没有照准。29日孙中山又亲自打电报给蒋介石:“现在筹备即着手进行,经费亦有着落,军官及学生远方来者逾数百人……且兄在职,辞呈未准,何得怫然而行。希即返,勿延误。”

为了与旧国民党有所区别,国民党“一大”后,正式将国民党改称“中国国民党”,由孙中山任总理,并在大会上作了关于《组织国民政府案》说明,将广州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大会最后选举了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组建了中央党部,会议选出廖仲恺、谭平山、戴季陶为中央执委常委,处理日常工作;确定谭平山任组织部长,廖仲恺为工人部长,林伯渠为农民部长,戴季陶为宣传部长,邹鲁为青年部长,许崇智为军事部长,蒋介石则在许崇智领导下任秘书。廖仲恺、何香凝夫妇为“一大”的成功召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谭平山后来评价廖仲恺时说:“廖仲恺先生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和有力助手,廖先生坚决促成和推动革命的‘三大政策’。在中国国民党进行改组的激烈斗争中,廖仲恺先生极力协助孙中山先生,击败了反动分子的阻挠和破坏。在中国共产党的具体帮助和直接参与下,终于在1924年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当时革命的行动纲领,形成了中国革命运动中的第一次统一战线。”谭平山的评价十分中肯,在囯、共两党内,对廖仲恺、何香凝的功勋,是有口皆碑的。

国民党“一大”召开期间,苏联驻北京代表加拉罕致电祝贺。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复电致谢。会后,广州各界群众数十万人举行庆祝游行,热烈拥护国民党改组,拥护国共合作。黄埔军校就是在共产党的全力支持下才开始着手筹建的。

孙中山为大会题词曰:“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孙中山联俄联共,最早是1920年5月。孙中山与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后改为共产主义小组)的陈独秀有了联系。陈独秀主持出版《新青年》月刊“劳动节纪念号”,孙中山笔书了“天下为公”的题字。这年5月1日,孙中山在上海主办的《建设》杂志,刊载了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和李汉俊译的《道德的经济基础》。1920年10月,孙中山主办的上海《民国日报》增刊总编辑就是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邵力子。孙中山几乎与列宁同时接触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因此,筹办军校以俄为师是办校的主要方针。正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国共合作黄埔催生。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同类推荐
  • 真情为谁放送

    真情为谁放送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一生有你

    一生有你

    《一生有你》自诞生起到现在,陪伴无数国人走过了漫长岁月,发生了无数动人故事。网易云音乐单曲页面评论超过16000条,还在以每天几百条的速度增加。本书编辑从16000多条评论出精选23条,一一联络作者取得授权,将其呈现于本书附录中。《一生有你》,不仅是水木年华、午歌的,更是每一位听者、每一位读者的。愿以这本小书,陪你学会爱,陪你去表白,陪你度过漫长岁月,陪你数尽平淡流年。
  • 开国功贼3:猛兽行

    开国功贼3:猛兽行

    杜鹃新婚之夜被人下毒,虽然最后被孙驼子妙手救回,这件事却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所有目睹者的想法。遭逢大变的程名振和王二毛两人慢慢变得冷血。奉张金称的命令,他们带领巨鹿泽豪杰东征西讨,多次打败官军,洗劫了无数村落,杀起人来不再手软。但是,杀戮之后,却感到无比的空虚。面对气焰熏天的巨鹿泽流寇,武阳郡长史魏征逼不得以,使出了离间计。张金称识破了这个计谋,心里却留下了一个阴影。阴影在误会中一点点变大,终于有一天,阴谋结出了果实。张金称与程名振反目,巨鹿泽再次四分五裂。随后,大批的敌人从四面逼了上来。
  • 幸运草

    幸运草

    九月已立过秋了,暑霸王完全没有撤退的意思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在岭南一带仅仅具有时令上的参考意义,漫长的夏季仍将无边无际地延续下去花草树木都热烈地盛开着,生长着路边的巴拿马橡树垂挂着千丝万缕的胡须,像疯女人的长发,大风一吹,徐徐飘荡棕榈树、散尾葵、凤尾竹、不结果子的大王椰,一年四季,不知疲倦地绿着凤凰花快凋谢了,残红依旧惊心,台湾相思、木棉、榕树、紫荆,一起静静地怡然伫立,撒下一片可贵的浓阴花开得最艳的是簕杜鹃,一大蓬,一大蓬,绚烂夺目簕杜鹃是这个城市的市花,又名三角梅、九重葛花期长,又容易成活,剪个枝子,就可以蔓延开来。
  • 遂远三绝

    遂远三绝

    黄砚午觉醒来,伸了一个懒腰。这一觉睡得可真足。他溜溜达达到了院子里,在正开得不亦乐乎的月季花前,深深地呼吸着。月季花的芳香具有醒脑怡人的作用,能帮助他较快地驱除眠后的倦意。这时,传来了敲门声。黄砚开了门,是个二十来岁的陌生人。来人目光炯炯,道:“请问屠龙手在家吗?”黄砚道:“我就是。”来人拱手道:“久闻大名,特来拜访。”黄砚微微一笑道:“请进。”黄砚是本地颇负盛名的棋手,棋风牛猛泼辣,大刀阔斧,经常宰杀对方的大龙,故有“屠龙手”的美称。
热门推荐
  • 春暖花开终有时

    春暖花开终有时

    袁向春不止一次的问过自己,如果没有遇到韩时,她的人生是不是会不一样?她是不是也可以像别人一样,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幸福的生活着?是不是也可以过着朝九晚五平淡而满足的日子?可是,她爱上的终究不是别人,而是韩时!《亲亲王爷霸王妃》已完结!新文《快穿之主神大人带回家》已开坑,欢迎大家来围观!
  • 天临霸世

    天临霸世

    校园迷云、宗教乱世、昊天等人异能觉醒、挽回正义。传说中的能力再现、昊天为父母报仇挑战宗教势力、正义的瞬时空能力、黑暗的逆时空能力、出现巅峰对决
  • 甲申之变

    甲申之变

    明清之际的甲申年初,在中国大地上大明、大顺、大清三个政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李自成在中原战场上五溃明军之后,建国西安,分兵两路,直逼北京,所高披靡。刚戾自用的崇祯帝拯救危局的计划连遭破产,走投无路,自缢煤山,宣告朱明王朝的覆亡。大顺领导集团满足于取得的胜利,忘乎所以,措置失宜,为清朝所利用。吴三桂降清,大顺军兵败山海关,清军长驱直入,用武力削平了群雄,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从此,文明较低的满族成为中国的统治民族,进一步强化皇权,加强思想控制,阻滞了商品经济在中国的正常发展,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华文明也由此落到了西方世界的后边。
  • 特种兵之勇者为王

    特种兵之勇者为王

    (最真实感人的军事小说,强烈推崇)狭路相逢勇者胜!一个本性怯懦的兵,被送进特种部队磨砺,经历着魔鬼般残酷的特训,见证着英雄和王者的崛起。与强敌争锋,于战场搏命,一步步成长,悍勇成王。ps:本书系作者继《特种兵之特战狼牙》《特种兵之战狼出击》后第三部特种兵故事,人品保证,欢迎入坑。
  • 海岩纯爱四部曲

    海岩纯爱四部曲

    海岩的作品有他非常特别的气质,那就是情不自禁,时时流露出极大的柔情,有时他对这种柔情的关注程度甚至超过对案情本身发展的关注,以至于你搞不清他究竟是写犯罪,还是借犯罪在写情感。这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和《永不瞑目》中尤为明显,案情发展到后来基本是靠情感来推动的,情感在这里成了故事的核心,破案与否已不再重要,人们更关心感情的下落。
  • 简婚

    简婚

    穆遥想,等她老了,躺在摇椅里,跟围在身边的小辈们讲故事。她情窦初开的时候遇到顾林珏,把他带到缆车上表白,他看一眼外面,回她说:现在缆车不高,要不我还是下去吧。她满心欢喜地嫁给他,却从不知她做医生的丈夫也能作为集团董事在镁光灯下侃侃而谈。她一再追问,步步被牵扯回那些谜一般的过往,隐藏着他不愿坦露的真相。他说:遥遥,我不敢让你看到我从多么黑暗的地方走出,只希望你看见的顾林珏,已经站在阳光下,抖落尘灰,一身磊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佛说普门品经

    佛说普门品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宠成瘾:甜心娇妻不要逃

    一宠成瘾:甜心娇妻不要逃

    舒锦帆没想到,自己只是为了逃避那个据说是个智障的未婚夫,却自此上了贼船。“陆景暄,说好的智障白痴二百五,连洗澡都需要人伺候呢?”男人邪魅一笑:“妞,来伺候大爷!”舒锦帆:“……”
  • 重生帝女乱天下

    重生帝女乱天下

    一朝穿越成为镇国公失宠大小姐,她本着闲云野鹤之心过好每天。可刚来太子就要解除婚约?独孤沁随意挑眉,没关系,必须解,还得让他气得七窍生烟!渣妹千金算计?没关系,反算计,还得让她傻得爹妈不认!什么,太子后悔了?独孤沁挥挥手,再见来不及握手。然而,独孤沁刚悠闲吃下一颗葡萄,身子突然一轻,竟然被人拦腰报走!“哎呦喂!你谁啊,呀!”
  • 白骨精养成记

    白骨精养成记

    职场上求生存,办公室里争名利,金融危机下愈加残酷的生存考验中的职场男女,竞争与合作,对手与友谊,成功与失败,挑战与机遇……这是我的一段职业生涯的真实记叙,这是把一个普通职员养成“白骨精”的真实历程……“我肯定也很渴望能够成为一个在职场上获得成功、拥有炫目光环的女人,所以我也每天都在期待着能够突如其来地得到一次机会,让我崭露头角、异军突起……但是职场就是一座原始森林,每一步都是陷阱和猛兽,只要想迈一步,就会遇到风险,只有畏缩不前一动不动才是最安全的,却也是最没有活力的。所以,必须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