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1600000030

第30章 千古自然名句——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

【解析】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做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以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永垂不朽!”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出处】出自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释义】人们喝醉的意蕴不在于酒,而是沉醉于山水。

【解析】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为我国四大名亭之首。它和丰名亭都因镌有欧阳修文、苏东坡字而著名。琅琊山,位于安徽省滁州西约5公里处的群山之中,古称摩陀岭,后因东晋琅琊王避难于此,改称“琅琊山”,又名“琅玡山”。

醉翁亭初建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是当时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专门为欧阳修而建。当时,欧阳修因在朝得罪了左丞相等一伙奸党,被贬至滁州任太守后,常在此饮酒赋文,智仙同情他,特建造了这亭子。欧阳修自称“醉翁”,便命亭为醉翁亭,并作了传世不衰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出处】出自北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释义】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解析】原诗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的意思是: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西湖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位于杭州市之西,自宋代开始通称西湖。欧阳修曾把杭州和扬州相比:“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苏东坡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而古往今来,只有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才写出西湖的天生丽质和动人神韵,被公推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西湖千古绝唱。

中国民间自来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宋代大词人柳永的一阙《望海潮》把杭州的景观着实铺陈了一番:“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据说:“此词流播,金主(完颜)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因此,北宋灭亡之时,众怨难归,因为西湖有一个“西子”的美称,硬是把“祸国”的污水泼向西湖,把西湖作为灭国的罪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处】出自北宋·苏轼《题西林壁》

【释义】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在庐山里。

【解析】原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唐朝诗人钱起这样写道: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

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苏轼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像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苏轼游历庐山主要是因为他父亲苏洵生前曾入住庐山圆通寺,如今自己前来,也是为了拜访老父的旧友。苏轼的弟弟苏辙,在他被贬官筠州(今江西高安县)途中,曾经过庐山,也到过圆通寺。苏辙到筠州后,曾作了一篇《东轩记》。宋代三苏这三颗文坛明星都相继光顾圆通寺,后人建有“一翁二季亭”用作纪念,圆通寺也因而成为名重一时的庐山巨刹。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出处】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释义】站在山头上,情感就好像弥漫了山;在海边看海,想象就好像海水一般的澎湃。

【解析】刘勰写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杰作,它全面总结了我国南北朝以前的文学研究工作,把文学批评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珍贵遗产。随着这部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刘勰的名字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曹操的《观沧海》一诗可以说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曹操是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征乌桓时,登大碣石山(今河北省昌黎县),当时正值秋季,曹操有感于人生(作者时年52岁,也是人生的秋季),写下了这首《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以纯粹写景闻名的杰作,而其之所以闻名,不仅仅是他写出了海的气势,更在于把情与景绝妙的交融,做到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出处】出自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释义】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应当再登上一层楼。用来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解析】原诗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关于鹳雀楼,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

开元中期,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日下雪,三人一起到旗亭饮酒,正好有十多个梨园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来此喝酒,他们三人便在旁边一面烤火一面观看。王昌龄提议说,我们都素有诗名,但究竟谁更胜一筹,今天我们可看她们所唱谁的诗最多,谁便为最优。第一个歌妓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得一道。王之涣说,这几位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我们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谁的诗。如果唱的不是我的诗,我就不敢与你们二位争衡了。待到那名妓唱时,果然是王之涣的诗,三人不觉开心笑起来。从此,旗亭画壁,就成了典故。元人还编成杂剧上演,由此可见当时王之涣诗名之盛。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出处】出自南宋·卢梅坡《雪梅》

【释义】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解析】原诗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著名学者钱钟书说:“唐诗多以丰情神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题中卢梅坡的《雪梅》是一首蕴含丰富哲理的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处】出自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释义】脱离花枝的花并不是没有感情,即使化做春泥,它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解析】原诗为:“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其祖、父皆为进士,在北京做官。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曾写道:“官吏士民狼艰狈厥,不仕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又或餐烟草,习邪教,取诛戮或冻馁以死,终不肯治一寸之丝,一粒之饭以益人。”他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士,只做了几任小京官,后辞官。他在政治上要求进行社会改革,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气势磅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1839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下了短诗315首,题为《己亥杂诗》。本诗是第一首,写他被迫辞官,离开北京时所抒发的感想。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这首诗表达的正是诗人的这种情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处】出自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释义】这池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因为有这源头的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

【解析】原诗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

还有一个“正本清源”的成语,意思是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表达的其实是与朱熹的诗一样的意思。据《汉书·刑法志》记载:“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汉代的史学家班固在《汉书》的《刑法志》中有一段讨论国家的刑法制度的话,他认为,汉朝当时的法律有很多不合宜的地方,重者太重,轻的又太轻,无法达到法律应有的效果,造成了社会的混乱。所以,班固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刑法制度的修改开始,从源头上进行治理整顿,这样,国家才能够安定,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晋书·武帝纪》中也说:“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出处】出自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释义】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

【解析】原诗为:“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若耶溪,在绍兴市东南,发源于离城区44里的若耶山(今称化山),沿途纳36溪溪水,北入鉴湖。早年,上游流经群山,下游两岸竹木丰茂,景色佳丽。本篇是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蝉噪”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而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王籍的创新。

王籍,南朝梁天监中除湘东王谘议参军,他广学博涉,富有才气。初仕齐,后仕梁。喜欢游山玩水,作诗学谢灵运。《梁书·文学传》有这么一段记载:“籍除轻车湘东王谘议参军,随府会稽。郡境有云门天柱山,籍尝游之,或累月不反。至若耶溪,赋诗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当时以为文外独绝。”

此诗之后,描写若耶溪的诗作不断涌现,而且或多或少受了它的影响。如崔颢《入若耶溪》:“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挠向馀景。”孟浩然《耶溪泛舟》:“落景余清辉,轻挠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出处】出自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释义】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

【解析】原诗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同类推荐
  • 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下)(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下)(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职责是把教学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用“爱”塔起教育的基石,用自己的学识及人格魅力,点燃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 播音主持艺术10

    播音主持艺术10

    本书不仅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窗口,也是全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学术交流的一个平台。编者虽对来稿有所选择,但书中论文作者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或编委会的看法。我们将秉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欢迎全国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来稿,对我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也欢迎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来稿,就播音主持实践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 李贽:告别中庸

    李贽:告别中庸

    从晚明的波澜诡谲,到民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历史孕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大家。真正的时代人物面孔始终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题材,本套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研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民国人物及历史图书的热度始终在持续中升温,内容概有名人轶事类、今人印象类、崇古比今类等。
  • 萧山记忆:改革开放40年启示录

    萧山记忆:改革开放40年启示录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砥砺前进,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肩负起“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新要求新使命新期望,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继续书写萧山催人奋进的实践创造,为世人提供敢为人先的“萧山样板”和“萧山智慧”,为历史留下令人感知感怀的萧山记忆。
  •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真正读懂麦克卢汉从印刷术到互联网,媒介作为人器官与意识的延伸,长久以来与人类互相塑造,共同进化。我们如何获取知识、协同工作、连接彼此,皆深受媒介影响。今天,麦克卢汉的理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被反复证实。未来,技术的发展又将带来哪些新媒介?人的延伸又会被拓展至何方?在这本书中,麦克卢汉本质上探讨的是技术、人类与社会的命题。理解媒介,终究是为了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态,在震荡与革新中找寻自身的生存之道。
热门推荐
  • 绝色美女的极品保镖

    绝色美女的极品保镖

    他是超级保镖,身怀绝世武功,拥有超强医术,本想平静生活,却遇神奇伯乐……
  • 逆妃嫁到:王爷你好狠

    逆妃嫁到:王爷你好狠

    朝堂之上,黎羽是个狂徒,他冷心冷肺,凶残暴虐,把大周朝堂搞得乌烟瘴气。生意场上,楼霁华是个恶霸,她囤积居奇,胡作非为,把京城商户闹得人心惶惶。黎羽最后悔的,就是留下了那个恶霸的命。楼霁华最懊恼的,就是进了这个狂徒的门。小小一座王府,是定北王黎羽的战场,也是奸商楼霁华的舞台。当刀光剑影遇上诡计阴谋——黎羽:女人,给我回家生娃!楼霁华:瞧一瞧看一看了啊,夫君一枚,打折出售,谁要谁带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对月怀伤

    对月怀伤

    问玄、言明师兄弟二人下山替师傅送东西,途中的艰难险阻,门派,家族的暗潮汹涌,对这两个刚刚涉世的年轻人会产生何种影响
  • 缘来是你:刁蛮皇妃

    缘来是你:刁蛮皇妃

    一介女子,欧阳溪雨,出身在官家之中,却是受到家族之中的不平等待遇。后庆幸入宫成为妃子,受到帝皇的宠爱。她,生性自由,单纯,只想在自己的世界生活着,不喜与人争斗。但是,在那混乱的后宫之中,即便不害人,也会身首异处,在这种情况之下,她明白一个道理。不进,则退!要么成为后宫的主宰,要么被打入冷宫。为了生存,获得圣上宠爱,她开始一步步算计,一步步的攀上宫中高位,可惜,多方势力暗中相斗,危险步步迎来,而她能否化解困难,达成目标?
  • 你是我想象不到的甜

    你是我想象不到的甜

    【双学霸高甜】【超甜怪力伪萝莉×外冷内骚小狼狗】除了苏知之谁都不知道,河海中学大名鼎鼎的顾烨嗜甜如命。除了顾烨谁都不知道,苏知之有他这辈子吃过的所有糖加起来都比不过的甜。有了她这颗小甜豆儿,所有的糖都变得索然无味。——在顾烨看来,苏知之笑起来甜,生气时甜,连哭起来时都甜的要命,就是打人的时候……疼的要命。苏知之:同学,散打少女了解一下。———顾烨一直以为苏知之是个柔弱的炸毛猫,直到她喝醉了之后扳手腕扳赢了在场的所有男生还把他公主抱起来的时候,他才知道,这哪是猫啊,这分明是大脑斧!自己选的小甜豆儿,哭着也要宠。1v1双宠无虐
  • 江山为聘之冷面帝皇天价妃

    江山为聘之冷面帝皇天价妃

    “风华绝代艳天下,玉色倾城倾山河。今日,朕赐你‘倾城’为名。”从那一刻开始两人注定羁绊此生。世人皆知,他是不可一世的冷面帝皇,她只是无权无势的宫女。她为了给兄长报仇忍辱负重在他身边唯命是从:“倾城,去给朕端茶。”“是……”“倾城,服侍更衣。”“是……”“倾城,今夜给朕侍寝。”“是……”。后来真相大白,某个天娇贵女扮猪吃老虎成功俘获冷面帝皇,“赫连懿寒,我要喝水。”“来了。”“赫连懿寒,我饿了,去做饭。”“好了。”“赫连懿寒……”一代天骄终成妻奴。那日,“我娶你,以万里江山为聘,天地为证,日月为鉴,红妆铺路,十里相迎。可愿?”
  • 痴恋:寻找我的妃

    痴恋:寻找我的妃

    他因为当年对她的不信任,而犯下了无可挽回的错,于是一直苦苦寻回这错过的情。她因为当年对他的痴,最后弄得香消玉殒,可是这情在她心中仍是那般刻苦铭心。他发誓要寻回他的妃,重拾这错过的情。他和她是否能重续这错过的情?她的痴恋是否依旧会付诸东流?命运的红线是否已经紧紧缠绕着他们了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网红修炼记

    网红修炼记

    就是重生平行空间,有系统,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作者更品奇差无比,起名废,卡文废,各种废,不喜欢的同志千万不要点进来!
  • 魔禁之一方妹妹

    魔禁之一方妹妹

    铃科百合子:“一方哥哥真的不是萝莉控啊,因为,因为,,一方哥哥他算是妹控吧。”一方通行:“切!”。穿越成为一方通行妹妹百合子,在学园都市呆(fu)萌(hei)的冒险生活(说是冒险,然而是无敌流)。貌似有些魔改原作剧情,一定会有很多番外,不喜勿喷,群号:668232328注:作者百年难遇的物理渣,所以请不要为难。
  • 历经风雨归来仍是少年

    历经风雨归来仍是少年

    很多年前,肖归不知道沈君来已悄然走进他的心里。很多年后,沈君来才明白爱一个人是多么的幸福。很多时候,在你不经意间,一个人已经融入了你的生命里。愿我们都能在最好的时光里遇上最好的那个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