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3300000013

第13章 影响的中介(2)

第二节 美国诗人访华

1.早期访华诗人,米蕾(Edna Sf.Vincent Millay,1892-1950)等

访问旅行是一种重要的中介。

新诗运动之前,有没有美国诗人访问中国,笔者至今未能考实。

在新诗运动期间访问中国的美国诗人为数并不多。哈丽特·蒙罗第一次访华是在新诗运动之前,上文已经说起。

诗人这个头衔适用范围太宽,统计无法周全。但至少以下诗人,笔者在他们新诗运动时期的诗集中找到了描写中国旅行的作品,足以证明他们来过中国:

尤妮丝·狄任斯:1916年;

伊芙琳·斯各特(Evelyn Scott):1918年(?);

卡尔·杨·赖斯(Cale Young Rice):年代不详;

伊丽莎白·柯茨华斯(Elisabeth Coatsworth):1916年;

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蕾(Edna Saint Vincent Millay):年代不详;

威特·宾纳:1920年;

阿瑟·戴维森·费克:1920年。

很奇怪,著名女诗人米蕾,笔者无法找到她到中国旅行情况的任何资料。只是在她的诗集《雪中的鹿》(The Buck in the Snow,1928)中有一首很动人的诗《致黄海船夫鲍金》:

此刻他在何方?穿着有大蒜味的脏衬衣,

划着舢板回家,夜色匆忙——

红色的帆皱缩在桅杆上。

此刻他在何方?我一生永远记住

怀着爱,怀着赞美,为一支

在中国横笛上奏出的小曲。

我心里一直悲伤;

困居在市区中,只剩这支歌——

再挨饿我也不会把它出卖。

这首抒情诗很动人,没有把中国奇幻化,浪漫化。宾纳与费克对中国的访问,我们下面将谈到。

旅行访问似在柯茨华斯的诗中产生了有意思的结果:

大漠沙粒,山的巨肩,在月光中

变白,白得威严。

空中云斑点点,像龙鳞,

城墙下的乞丐挤在一起,哀叹:

明夜,雨会下在我们身上。

这首诗选自她1923年访华归美后的诗集。美国诗人读中国古典诗歌,总觉得中国古人不食人间烟火,咏月不倦,而这首诗把诗的幻想与访问现实中国的印象合写,看来伊丽莎白·柯茨华斯访问过内蒙等地。她写的中国记游诗有较强的现实因素,上文中已举过例。中国北方沙漠荒蛮给她的印象很深。

2.狄任斯(Eunice Tietjens)的《中国剪影》

尤妮丝·狄任斯在新诗运动期间颇有影响,她长期任《诗刊》副主编,交游极广。

她的姐姐在无锡做传教士,对中国诗翻译很热衷。1916年她到无锡居住了一年,写了一本《旅游诗集》。

此诗集的成功仅次于马斯特斯轰动一时的《匙子河诗集》(The Spoon River Anthology)。它们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用流畅的、无明显规律句式的自由诗写现实的题材。狄任斯用照相似的精确性刻画中国小城市的污秽景象,而使美国读者大吃一惊——如果说诗歌也能自然主义,此书即是一例。

她详细描写中国的乞丐,自残肢体的职业求乞者;她又写中国女人的小脚:女仆骄傲地剥给她看自己“死肉般”的“金莲”。她甚至描写中国的粪坑——在城市里有开口的粪池使她很吃惊。在中国期间,她的眼睛似乎始终在这些东西上,她写信给她在美国的朋友:

在无锡城墙上有一个美孚公司的铁桶,里面装了一个死婴,桶上还有商标……你们不可能了解中国的肮脏、邋遢、悲惨……我那些来得太容易的乐观主义,美国式的对“进步”的信心,在这里毫无用处了。

狄任斯把中国最美的城市之一无锡描写成如此一个污秽之地,把中国人民写成如此无希望的民族,的确是叫人遗憾,不少热爱中国诗的美国诗人更热爱一个没有现在的中国,恐怕跟这一类书有关。像庞德和韦利这两个在现代美国诗中介绍中国的主要角色,就从无兴趣访问中国。韦利亲口说过,他的兴趣不涉及现代中国和日本。

《中国剪影》中并不是没有好诗。《最神圣的山》(The Most Sacred Mountain)一诗自1925年就编入中学课本。 笔者在美国遇到过一些老人,他们说他们对中国诗最早的印象就来自课本里的这首诗:

空间,十二方的清风汇集

而永恒的中间孵伏着——那是一种迅捷的白色的安宁,

一种明显的存在。

节奏在此停止。时间找不到立足处。

这是没有终点的终点。

诗集中还有些诗篇很有趣,例如对留美回国学生的描写——《我们的中国熟人》(Our Chinese Acquaintance);中国现代民族工业起步之艰难——《新的中国:铁厂》(New China:The Iron Works)。平心而论,狄任斯没有存心恶意地给中国抹黑。

说也奇怪,狄任斯后来竟成了中国古典诗“专家”。她从中国回美后,担任过《诗刊》副主编,主持了不少有关中国诗的活动。例如1922年2月在芝加哥举行的中国诗晚餐会,请蒋梦麟作引言,然后由宾纳主讲中国诗翻译问题,还请了芝加哥大学一个中国学生Y·S·黄演讲“现代中国诗歌对古典文学的反叛”,这似乎是中国新诗运动第一次在美国被人提及。

1928年狄任斯编辑《东方诗集》,她写信给阿瑟·韦利征求译稿,信中说:“我到中国去,跟我的姐姐路易丝·哈蒙德一起在无锡住了一年,从此以后,我的心就与你一样,紧紧地被东方抓住。”此话与十年前判若两人。如何解释呢?可能是由于她谈的是两件事:古代中国文化与现实中国,前者使她不能不感到着迷,后者使她不知如何想才好。此话也有可能是此一时彼一时——狄任斯后来在迈阿密大学做了中国古典文学教授。

3.三四十年代,休斯(Langston Hughes,1902-1967)等

自1920年至1950年30年间,美国诗人对中国的访问,很不容易查实,因为这正是中国影响在美国诗坛处于低谷的时期。笔者所能找到的是美国最杰出的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30年代访问苏联、中国和内战中的西班牙。在他的自传中他详细写到了对上海的访问。作为一个美国黑人,当时出现在上海租界的旅馆里,是个很奇特的景观。

他在三四十年代写的一些“左倾”意识非常强烈的诗刊于各种刊物,可能由于他自己的转向,一直没有收入他的诗集,直到他去世后,才辑成诗文集《你好,革命》(Good Morning,Revolution)。其中有好几篇直接歌颂中国革命的篇章,如作于1937年8月的《怒吼吧,中国》(Roar,China),号召中国人民起来反抗帝国主义;《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一诗则反对帝国主义的全球侵略,但以中国开首:

圣诞快乐,中国,

江里的炮舰给你送上

七英寸的炮弹作为礼物,

还有大地上的永久和平。

30年代比较长期旅居中国的美国诗人,写出了一些并不出色的作品。例如帕屈里西娅·艾兰(Patricia Allan)描写上海生活的《上海诗景》(Shanghai pictureverse,1939);伊芙琳·波尔(Hanna Evelyn Ball)的《古神州掠影》(Pictures of Old Cathay,1937);路易拉·基妮的《天灯:中国花絮》(Sky Lanterns:Vignettes of China)这些大都是狄任斯《中国剪影》那一路子的记述印象之作。

30年代后期日本侵略使大部分美国人归国(不然就被日军关入集中营);40年代的战乱使访问者裹足;从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诗人不受欢迎。长达半个世纪中唯一旅居中国用英文写中国题材诗的是路易·艾黎(Rewi Alley),他是新西兰人,不在本书论述范围之内。

4.“文革”期,巴恩斯通(Willis Barnstone,1927-)的《咏中国》

“文革”期间访问中国的美国诗人我只找到一个例子,即印第安纳大学的比较文学教授,诗人巴恩斯通。他于1976年回国后出版诗集《咏中国》(China Poems,中文标题是他自题于封面上的)。此诗集的编排很特殊,每首他自己的诗,对页是一首中国古典诗的翻译,有意提请读者进行对照。例如这首诗,原作很动人,题为《旅馆的房间》。全诗三节,下面只引其中第二节:

你回到房间里,我坐起来。

这次我可非让你说明白。

父亲,你得对我说个清楚。

究竟出了什么事?

记得,我接到电话,说是你跳出窗口。

我去参加葬礼。

是我选的棺材

但是盖子打开时我怕看你。

你怎么会在这里?在这房间。

而且永远是这年纪

在每个大陆我们都早安相见。

你得对我说清,掉下去后

你到了哪里?

又是怎么回来的?

隐隐地,光的荆棘从黑暗的深渊升起

而你在攀登亚洲陡峭的山坡,偷偷地,攀上一棵树,又一棵树……

你在这里,就在我床前。

作者把李白的《送友人》一诗英译文印在诗前,提请读者参照。诗人梦见亡父,醒来时十分感慨。这种离愁别绪,只有中国辞别诗才能表达。

巴恩斯通诗集中没有一个字提到“文革”和现实的大陆观感,哪怕在“文革”中他看到的也只是中国古典诗的情趣。

巴恩斯通在八九十年代参与翻译中国诗。

5.80年代,金斯堡(Allen Ginsberg,1926-1997)等

80年代,中美的人员交流又成为可能。

80年代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几次中美文学双边会议,这些会议在文学史上留下的痕迹很少。例如,1988年参加中美作家会晤来华访问的诗人莱德(Charles Ryder)和女诗人费尔顿(Alice Felton),笔者一无所知。值得记取的可能是1984年在洛杉矶举行的中国作家代表团访美会晤,美国诗人金斯堡与斯奈德二人为会晤准备了一张“美国诗人想问中国诗人的一百个问题”。会晤时,中方回答了一部分,一部分说要回国查资料,另一部分则奉劝美国诗人自己到中国来看看。

因此,1984年10月美国作家代表团迅速组成来华,成员中包括诗人金斯堡(这是金斯堡第二次访华,第一次在1982年)、斯奈德和另一诗人罗伯特·里斯(Robert Rees)。斯奈德还带了他的在上海出生的日裔妻子Masa。

北京的会议之后,就是周游全国,到苏州他们被带去参观寒山寺。想到他们这一代人崇拜的诗圣在这个地方出家修行,斯奈德不仅献上他的英译寒山,还即席赋诗《枫桥》(At Maple Bridge)。

但是《枫桥》一诗没有收入集子。斯奈德收入集中的是他在北京作的一首《柿子》(The Persimmons)。他谈到参观帝王们的伟构长城和明陵,却惊奇地,在墓碑的阴影中发现了柿子。

一大堆,排在陶盘上

真像是穆僖画出来的

那老人拍拍婴儿般柔软的皮

表明已经熟透,

老人笑了,

他看出我喜欢他的柿子

我换给他几个钢镚儿

秋天果实的富藏

排在路边,卖给旅游者

他们原是来看皇陵

却看到了

活得更长远的人民,还有树。

金斯堡在代表团经香港归国后,独自去保定河北大学教授一个月的美国诗歌。保定那时属于非开放城市,没有给外国人用的旅馆,金斯堡得了严重感冒,但很高兴“看到了真实的中国”。

一天早晨我在中国漫步

学生舞着木制涂银漆的剑

在硬泥地下旋身

我走向河北大学水泥的北校门

穿过街,戴蓝帽的男人在出售

油条,黄黄的,像炸面团子……

金斯堡的散文诗合集《卡第绪——母亲挽歌》1991年由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书前有金斯堡的“北京即兴——中译本代序”。其中说:

我写诗,因为埃兹拉·庞德告诉西方青年诗人,要注意中国的影响,编在画中的语言。

我写诗,因为庄子不知道自己是蝴蝶还是人,因为老子说过水向山下流,因为孔子说过要尊重老人,而我想尊重惠特曼。

整体而言,美国诗人访华只提供了某些题材。现代中国与中国古诗中的中国反差太明显,现代中国并非中国古典诗美的出色的体现者。斯奈德访问中国之前就开始写作他的学术巨著《中国生态史》,访华后更觉得此书有必要写。金斯堡对中国的性禁忌反应强烈。美国诗人从现实中国很难汲取诗的灵感,把全副注意力集中到古建筑、古董、瓷器等工艺的诗人,他们进入中国却不看现代中国。

但中国人民的善良勤劳,中国学生的求知欲望,中国文化人对美国现代诗了解之多,都让美国诗人吃惊,相比之下,他们觉得不太了解中国现代诗真是惭愧。中美诗歌交流的双行道的确有巨大的时间落差,这不是任何个人努力所能改变的。

同类推荐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作品精选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作品精选

    本书是一部诗歌等作品选集,作者是世界级文豪普希金。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以其卓越的才华驾驭众多文学体裁,创立了俄罗斯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领域为俄罗斯乃至世界留下诸多经典。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本书选取普希金各个时期的诗歌代表作,包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致大海》《青铜骑士》《致恰达耶夫》等,体现了普希金的生活轨迹和思想的变化轨迹,从而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普希金的内心世界。
  • 汉魏六朝诗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汉魏六朝诗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本文选收了汉、魏、晋、南北朝及隋代诗歌九百余篇,力图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文学发展的角度,鉴赏、评价这一时期绚丽多姿的作品及其光辉艺术成就,帮助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想知道知道吗?想了解吗?赶快买本来看看看吧,给自己增长一些见识。
  • 法兰西散文精选

    法兰西散文精选

    《法兰西散文精选》精选了蒙田、卢梭、夏多勃里昂等25位名家约200篇散文。本书始终贯穿法国散文的人文主义精神。作者关心的是人的感情和人的命运。其中的米什莱即使在那些把鸟类、昆虫、山岳、海洋当作描写对象的精美散文中,他也表现了对人类的脉脉温情。圣埃克絮佩里在他的作品中对普通人的关心和他对美好理想的追究是令人感动的。法兰西散文一方面对现实生活采取审视和批评的态度,一方面志存高远,视追求自由和美好理想为己任。拉布吕耶尔对社会的批判是直接的。
  • 骑行,寻找另一个自己

    骑行,寻找另一个自己

    骑行,一场回归初心的复辟之旅。人,行在路上,重要的不是工具和目的,而是寻找那个在城市森林中迷失的自己。在骑行中,一个人的思想、格局、境界能够得到最全面的提升。所谓急中生智,关键就在于我们安静时,对问题有突破性的思考。幽默成趣,最重要的是平时对知识的全面积累。面对一次不可能的骑行呢?我们需要准备些什么?需要具备哪些不可或缺的东西?从无到有的创造,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一刻,自行车不仅仅是骑行工具,更是一个平台,是探索外界的得力助手。
  • 会说话的人,人生都不会太差

    会说话的人,人生都不会太差

    说话是一门艺术,会说话是一种修养。人生在世,你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真空里,都无可避免地要和人打交道、与人交往、与人沟通。因此,成为会说话的人,对于你的事业、工作、生活都是会有好处的,也将会受用一生。梁实秋总是以平和豁达的心境,饶有兴致地感受丰富有趣的生活,品尝着人生无穷的况味,做着愉快的文章,其幽默、文雅、犀利、宽容的语言,不仅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超凡脱俗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令人易生亲切、有趣之感。
热门推荐
  • 私奔者

    私奔者

    本书是海男文学第二卷。边陲,高原,云南丽江的所在,海男作品的一个大的地域与人文背景。由于高原,它洋溢着神秘,且注定要演绎香格里拉的传说。于是,回归现实,这里的男女就生活得异常生动。他们的行为拙朴、灵动、有些古老的色彩斑谰,又用一种全开放的姿态走向现代。这里最动人的应是海男讲述的一个个曲折动人情欲横生的男女故事。
  • 台阶之上

    台阶之上

    雨过天晴,张星辉也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点——高考。高考之后,张星辉走出大山,到达山的那边,由一个刚出山的毛头小伙受到风雨的浇灌逐渐蜕变的故事。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竹溪缘

    竹溪缘

    孟竹溪是蜀国的公主。和别的公主不同,她这辈子最大的梦想,不是嫁个好夫婿锦衣玉食荣华一生,而是当个行走江湖的乡野女郎中,每日诊脉瞧病,游山玩水,踏遍云隐大陆。天不遂人愿,母国在战乱中衰落,成了魏国的附属,除了都城再无其他管辖之土地。皇族的身份对她而言成了莫大的桎梏,即便行医,也只能整日蒙着面纱。直到那天,她在望江城外救下了魏国的储君魏子默...
  • 山有木兮木有枝

    山有木兮木有枝

    《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丛桦近年来创作的以家乡为背景的作品集,收录散文作品数十篇。文章或说乡里邻人、街角店铺,或讲山川河流、时节风物,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描绘大时代里小世界中的人情冷暖、喜怒爱恨,读来或妙趣横生,或缠绵柔婉,格外动人。
  • 穿越三千世界只因你

    穿越三千世界只因你

    本文为架空文,一切与现实无关,请勿带入本文男强女强,女宠男
  • 金匮要略(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为《伤寒杂病论》中一部分,共3卷25篇,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专门研究杂病的医学专著,与《伤寒论》一起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准则,被后世推崇为中医经典著作。清代徐彬将其整理编次为24卷(原书分3卷),每卷列一种病证,文中有注有论,注释简明,论辨精当,引经析义,见解独到,密切联系临床,特别注重脉证辨析,揭示脉证规律。本书根据《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参考清光绪五年(1879)扫叶山房藏版点校而成。
  • 我家有一群大妖

    我家有一群大妖

    这是关于人与妖怪的故事。人与妖的过去……
  • 花瓶影后要官宣

    花瓶影后要官宣

    (双重生甜宠文)VC头条:震惊!某肤白、貌美、大长腿的白莲花前女友专业户演员,为了资源,傍上了某集团少东……热评第一:指路新晋影后叶花瓶和沈氏集团神秘少东。叶以薇看着渐渐被网友攻陷的微博,咬牙:“什么叫傍上?”沈少白深以为然:“就是,我跟我老婆都结婚了!”VC推送了一条新头条,沈氏总裁自爆已婚……叶以薇:???
  • 健康生活要知道的245种食物

    健康生活要知道的245种食物

    本书以方便普通家庭日常生活为主旨,通过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营养 学两个途径,结合饮食知识和动植物营养学知识,对所选用的245种食物的 来源与科属、命名与别名、营养成份、药用功效、食用方法、药膳方剂、食 用宜忌等一一作了说明,使读者大众能够在轻松的阅读当中获得有关保健、 康复的知识和方法,从而达到在日常饮食起居中防病、治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