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7700000023

第23章 机缘品第七(4)

注释

①永嘉玄觉(665—713):唐代僧。温州永嘉人。俗姓戴,字明道。八岁出家,博探三藏,尤通天台止观。后于温州龙兴寺侧岩下自构禅庵,独居研学,常修禅观。偶因左溪玄朗之激励,遂起游方之志,与东阳玄策共游方寻道。至韶州时,谒曹溪慧能,与慧能相问答而得其印可,慧能留之一宿,翌日即归龙兴寺,时人称之“一宿觉”。其后,学者辐凑,号真觉大师。玄朗赠书招之山栖,师复书辞退。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一说开元二年或先天元年)趺坐入寂,世寿四十九。敕谥“无相”。著有《证道歌》、《禅宗悟修圆旨》一卷、《永嘉集》十卷(庆州刺史魏靖辑)。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等,皆为世所推重。②温州:唐上元二年(675)分括州置州,以在温峤岭(今温岭县西)南得名。治永嘉(今温州市)。辖境相当今温州、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文成、泰顺等市、县地。③天台止观:天台,即天台宗。六朝时智者大师栖止天台山,倡立一宗之教观,世称天台大师,遂以所立之宗称为天台宗。止观,为佛教重要修行法门之一。其所代表之意义,及诸经论所阐释者亦不同。天台止观,即为天台宗之实践法门。止为梵语奢摩地,观为梵语毗婆舍那之意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定、慧与戒同为佛教徒之重要实践德目,止与观相辅相成以完成佛道,彼此有不可互离之关系,如一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将天台宗之实践法教义化、组织化、体系化之代表人物为智者大师。其著作《摩诃止观》即以止观之意义构成其体系,而以空、假、中三观之实践法完成其组织,被称为“天台止观”。④《维摩经》:凡三经计十四品,姚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系基于般若空之思想,以阐扬大乘菩萨之实践道,说明在家信徒应行之宗教德目。全经以在家居士维摩诘为中心人物,透过其与文殊师利等共论佛法之方式,以宣扬大乘佛教真理。本经成立于一世纪顷,为继《般若经》后,初期大乘经典之一。在印度即已盛行,且《大智度论》等诸论典皆常引用之。于我国更是广被传译、诵持。⑤方等经论:方等即梵语毗佛略之意译,为九部经,十二部经之一。亦作方广、大方广等。指大乘经典。方等经论,即指大乘经论。方等不仅意味其量之广大,主要乃指内容上广大平等之理趣者。在大乘经典之名称上冠以“大方等”或“大方广”等语,系为与九部经、十二部经之一的“方等”加以区别。⑥佛心宗:禅宗之别称。系出自《楞严经》之“佛语心为宗”。禅宗以不立文字、不依经典,直传佛之心印为宗旨,故又称佛心宗。⑦威音王:亦作寂趣音王佛,乃过去庄严劫最初之佛名。据《法华经》卷六《常不轻菩萨品》可知威音王佛乃多数佛之佛名。《法华经玄赞》卷十本载,诸佛同名为威音王者,即显说《法华》之音声,如王之尊胜,有大威势,能令众生获大利乐。其后禅宗以此佛表示遥远之古代,以“威音王已前”比喻人类本有的纯正之精神境界;更被作为禅林常用语,作为指点学人自己本来面目之语句,意同“父母未生以前”、“天地未开以前”、“空劫以前”等语。⑧振锡:锡,指僧人用的锡杖,为此丘十八物之一。即比丘行路时,应当携带之道具。原用于驱赶毒蛇、害虫等,或乞食之时,振动锡杖,使人远闻即知。于后世则成为法器之一。《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列举锡杖之因由:“一者为蛇虫故,二者为年老故,三者为分卫故。”《四分律》卷五十二亦载听任老比丘持杖。由此可知,锡杖之设立,非仅为驱遣害虫等,亦为行乞时用以警觉者,或特为年老者扶身之用。《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列举持锡杖有二十五种限制,如见佛像时,不得使杖头有声,乃至不得以杖指人,或划地作字等。可见其用法甚严。⑨沙门:亦作桑门、丧门。意译为净志、勤息等。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修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⑩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为佛弟子持守日常威仪之作法。坐作进退有威德仪则。比丘所应持守二百五十条戒,配以行住坐卧四威仪,合为一千戒,循转三世(一说三聚净戒),即成三千威仪。再配以身口七支(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贪嗔痴三毒及等分等四种烦恼,共成八万四千。诸经举其大数,但称八万细行;《净心诫观法》以小乘、大乘之不同着眼,而谓菩萨戒有八万威仪,声闻戒有三千威仪。考诸文献,最早采用三千威仪之名目者,或即袭用自我国古代成语,即《中庸》之“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须臾:片刻。《商君书·慎法》:“不可以须臾忘于法。”提示因永嘉说了“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不肯盲拜师尊,六祖导以“体取无生了取无速”。且道无生作么生体?速又作么生了?永嘉以“体即无生,了本无速”颂之,箭锋相拄,自然恰好。六祖见他透得过,便说他“甚得无生意”。此只一句,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永嘉不向死句下坐杀,亦不下合头语,却说“无生岂有意”。而今人才听到“甚得无生意”一句,便将喜谓肯我印证我,此恩难报,第三办香不为别人;这就只是向语句里杀死了。六祖复以“无意则谁复能分别”,永嘉对以“分别亦不是意”,则是“善分别诸法性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的能事毕矣。(略依圆悟克勤禅师说记之如此)

经文

禅者智隍①,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②;庵居长坐③,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云:“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云:“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④。”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⑤,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⑥。”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⑦。

注释

①智隍:六祖慧能弟子,《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②正受:三摩钵底之意译。亦作等至及正定现前。即远离邪想而领受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观经·玄义分》:“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或谓正受为三昧、三摩地或禅定之异名。盖正受新译“等至”,据《大毗婆沙论》卷一百六十二载,等持、三摩地、等至三者有异,以等持仅通于有心定,等至则广通有心定、无心定。《俱舍论》卷二十八,以四禅、四无色定为等至。《大乘义章》卷十三,以灭尽定、无想定之无心定为等至。慧远之《观无量寿经疏》卷末及智者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等,就《观无量寿经》中所说“教我思维,教我正受”之语有所论述。谓三善之三福业为思维,定散之十六观为正受。③庵:出家者、退隐者远离村落所居之房舍。系以草木覆盖而成之简陋小屋。庵,又称草庵、蓬庵等。僧俗居庵多修行。据《释氏要览》卷上载,陶琰、陶潜、焦光皆曾居庵。后世亦有特称比丘尼之住所为庵、庵寺。然“庵寺”一词,原本通指僧或尼之寺,并不限于比丘尼所住之寺。④大定:对欲界而言小定,色界、无色界之有漏善根本定称为大定。⑤能所:“能”与“所”之并称。某一动作之主体,称为能;其动作之客体(对象),称为所。例如能见物之“眼”,称为能见;为眼所见之“物”,称为所见。被依靠者,称所依;依靠他人者,称能依。修行者,称能行;所行之内容,称所行。而皈依者,称能皈;为其所皈依者,称所皈。教化人者,称能化;被教化者,称所化。认识之主体,称为能缘;其被认识之客体,称为所缘。以语句、文章、教法等表示意义者,称能诠;为其所表示之意义、内容者,称所诠。总之,能与所具有相即不离与体用因果之关系,故称能所一体。⑥汝但心如虚空……无不定时也:他本无此三十五字,而别有“师悯其远来,遂垂开诀”九字。⑦四众:有二义:其一,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其二,指列座于佛陀说法会上听法之四大类大众,即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但一般所指四众,当系出家二众和在家二众。提示禅,不许在二分对待上留滞;撇不开,脱不落,即粘着了!须要向自性上紧拶体验。若发现得自己的绝对真心,绝无两边对待分别的心念在,那就有了“见性经验”分,也就是所谓进入“禅境”了。

经文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①,甚么人得?”师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会佛法②。”

注释

①黄梅意旨:黄梅,指五祖弘忍。黄梅意旨,指五祖弘忍的教法。②……我不会佛法:这一段问话,是强调禅宗自证自悟的教义,主张学徒不能从师父那里现成获得什么东西。顿门见性法,如日处虚空,要在不依傍前人窠臼,直到毫无气息可栖泊处,方有平地自在分。禅学指导:只破不立,立亦仍须破。破后之立,不立之立,始可有立分。虽然如此,哪个是你的平地?见你有坐地处,更铲却,从头到底铲将去。哪个平地是否应铲却?破了一“会佛法人”,却立了一个“不会佛法人”么?“出没即离两边,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一句作么生道?《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七举圆悟克勤云:“斩钉截铁,大巧若拙。一句单提,不会佛法,尽他叶落花开,不问春问秋热。别别,万古寒潭空界月。”提示顿门见性法,如日处虚空,要在不依傍前人窠臼,直到毫无气息可栖泊处,方有平地自在分。禅法指导,只破不立;立亦须破。破后之立——不立之立,始有可立分。虽然如此,哪个是你的平地?见你有坐地处,便刬却,从头只是刬将去。那个平地是否亦应刬却?破了一个“会佛法人”,却立了一个“不会佛法人”么?“出没即离两边——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一句作么生道?

经文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①,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②。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曰:“善塑。”师正色曰:“汝试塑看。”辩罔措③。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师仍以衣酬之,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瘗地中④。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宋嘉祐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祈祷辄应。〕

注释

①濯:洗涤。《孟子·离娄上》:“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②浣:洗濯。《诗·周南·葛覃》:“簿浣我衣。”黄景仁《山铿》诗:“沙边少妇来浣衣,稚子自守林间扉。”③罔措:不知所措的意思。④棕裹瘗地中:棕,是一种常绿乔木,即棕榈。瘗,埋葬。《诗·大雅·云汉》:“上下奠瘗。”孔颖达疏:“奠谓置之于地,瘗谓堙之于土。”棕裹瘗地中,即用棕榈包裹埋葬于地下。提示自性真相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怀让说:“说似一物即不中。”所以能够塑出来的,只是形似的假相,即决塑不出佛性体。那个无法用言语形容艺术塑造,才可说是有自性真相分。若人只知拜假相求作佛,可知:“此人只会拜佛之行,不会成佛之道。”

经文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①: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之而行,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

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②。

注释

①卧轮禅师:《五灯会元》卷一、《传灯录》卷五,皆云“卧轮”者,非名,即住处。或者真有卧轮禅师其人,惟无所考。②慧能没伎俩……菩提作么长:卧轮的偈落在“有”边,六祖以“无”破之;如果在“有无”边上会,就仍在二方对待计执中。禅学的指导,只破不立,是要使这矛盾统一起来,且又不在这统一境界上建立“一合相”。说两边相因生中道义,只是对治两边情见倾夺而说的,并无所谓“定法”、“定论”。即是:“中道也要不滞著”,勿使“中”、“边”又成对待,所谓“更无去处者”乃是“更所所立”、“更无所计”也。提示卧轮的偈落在“有”边,六祖以“无”破之;如果在“有无”边见上会,就仍在二分对待计执中。禅学的指导,只破不立,是要使这一矛盾统一起来,且又不在这统一境界上建立“一合相”。说两边相因生中道义,只是对治两边情见倾夺而说的,并无所谓“定法”、“定论”。即是“中道”也要不滞着,勿使“中”、“边”又成对待,所谓“更无去处”者乃是“更无所立”、“更无所计”也。

同类推荐
  • 禅话禅画

    禅话禅画

    一部哲学通俗读物。书中通俗易懂的禅话里孕育着机锋莫测的禅机,同时辅以精致的插图,充满了人生哲理,读者可以从这些生动的禅话里悟出生活的意义。
  •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圣严法师开示心理减压秘法)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圣严法师开示心理减压秘法)

    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 禅说正能量

    禅说正能量

    我们经常提正能量,什么是人生的正能量?延参法师开示我们,对生活不失望就是一种正能量。凡事都往开处想,无论经历怎样坎坷的生活,内心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始终用一颗温暖的心去面对人生。生活中多些包容、理解、豁达、坦荡、坚强、善良,这些都是生命的正能量。
  •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热门推荐
  • 至尊魔王在都市

    至尊魔王在都市

    他,是传说中的黑暗帝王!恐怖魔帝!在他眼中,只有两种人!跪着的男人!躺着的女人!
  • 直销圣经

    直销圣经

    直销不仅造就了无数企业和行业的辉煌业绩,还造就了无数的高收入人群。近几年来,直销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并以其非凡的魅力吸引很多喜欢挑战的人员加入。许多人正是看到了直销的光明前景而加入到直销员大军中来的。本书致力于满足每个直销人员应当掌握的正确心态与基本技能,是每一个直销人员必备的入门指南。本书的所有观点和技能都来源于权威的专家学者的专业指导和直销成功人士。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玩个桃花醉梦人

    玩个桃花醉梦人

    虾米情况???大神也玩过她之前的那个游戏区,她怎么不知道???···戳眼~大神是失恋了咩,怎么老来纠缠她?大神的组队邀请,是接受还是好还是不接受好呢,纠结···梦咩?还是有阴谋?从不在游戏里说话,发照片的她居然得到大神求婚···老区的好友、小师弟、前未婚夫的兄弟纷纷来投,原本沉寂的心再一次躁动起来···游戏中的恋情真的能在现实长久下去吗?舒语梦一直在心里问着自己这个问题。一衣袭白自白:忘记我了么?没事,那我就让你重新认识我。这是一个关于桃花人在《桃花源记》里的故事。注:仅以本书献给曾经一起固定,一起活动的朋友们,桃花依旧,昔人已去!愿大家岁月静好,不忘初心。
  • 我真是个大魔王

    我真是个大魔王

    “你渴望无与伦比的力量吗?”“不,我想当一个好人。”“滴,大魔王系统已绑定成功!”吴非:???
  • 老警怂“长得坏”

    老警怂“长得坏”

    张德怀,我们胡同里住的老警察,外号“长得坏”。脸上一条大大的伤疤,从左眼皮直到嘴角,那是在抓捕一个犯罪集团主犯时留下的纪念。就是这条伤疤,把他的脸给带歪了,怎么看怎么不像好人。再加上北京人说话吞字,张德怀仨字念快喽,就听成“长得坏”了。“长得坏”斜着眼睛看着我,说道:“长得坏不一定就是坏人,长得好也不一定就是好人,对不对?”他笑了笑,看着像哭。难怪胡同里的孩子都怕他,有孩子不听话,半夜里哭声不止的,只要说一声“别哭了,再哭‘长得坏’来了啊”,这孩子保准就不哭了,灵吧。
  • 岁岁凤知卿

    岁岁凤知卿

    凤凰呼声归来,她的灵凰殿封印松动,灵宠复苏破壳,空间重新凝聚。远在北冥深渊的帝君似乎感受到了什么,迎接着他不惜舍弃心头血拼死护住的那个人,两个灵魂却不曾遗忘,终于等到万年凤凰一声鸣叫。此文又名《惊世凰后:废物大小姐》
  • 特工巨星

    特工巨星

    (绝宠+爽文+逆袭)她是顶级特工,她是刚被认回豪门的懦弱千金雪山身亡,她重生而来。拒入豪门,她自己就是豪门!原本只想查出究竟是谁害死了她,无奈赚钱过程中暴露太多逆天技能,顺手得了个影后,渣渣白莲花层出不穷,生活注定不平静。他出身权贵,高冷矜贵神秘强大,却总是在面对她时变得爱害羞胡思乱想。“找了五年终于找到你了。”知道她身份后的他强势壁咚。
  • 民法

    民法

    民法是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为适应高等教育网络教学的需要,我们根据西南财经大学成人(网络)教育学院的教材规划编写了本教材。我们编写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立足中国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实际,针对在职人员的学习特点,突出实用性与实践性,尽力反映法学研究的新成果,简明阐释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使之符合网络教育的实际需要。
  • 夫谋

    夫谋

    亲爹杀了自己最心爱的人,跟着他去死落了个不孝!活着再嫁又负了他的深情,落个不义。那就仗着南宫千金的身份找个身份下贱的人来个名义夫妻,成全了爹的脸面,自己又可为心爱的人守着身子。可是那个绣球好像飞错了方向。他怎么就是那个死了多年的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