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53100000003

第3章 《华严经》导读

《华严经》的地位

在大乘佛教中,《华严经》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汉译中国佛教经典当中,本经是一部弘伟的大经,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向来与《般若经》、《宝积经》、《大集经》、《涅槃经》等,合称为“五大部”。《华严经》的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梵名Buddhāvata saka-mahāvaipulya-sūtra,意思是“称为佛华严的大方广经”,简称为《华严经》。

《华严经》是毗卢遮那如来于菩提道场始成正觉时,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宣说佛陀广大圆满、无尽无碍的内证法门。菩萨依不坏信心来信解如来的真实境界,并依普贤菩萨行持修证者,终将成就毗卢遮那佛的圆满境界。

本经从一切世主的赞颂来彰显伟大的毗卢遮那如来开始,接着以如来的示现来标举众生依皈的如来果地,并以普贤三昧导引出无尽圆满的华藏世界海。而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定、十通等菩萨阶位,解说趣入佛果的境界因缘。最后翻转回到《入法界品》,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来实践前述的佛境。

因此,整部经就是法界中每一个众生从初发心、勤修普贤行愿、圆满毗卢遮那佛果的修证记载,是每一个众生在菩提大道的生命奋斗史。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正是修行者的典范。我们发起菩提心即是善财童子,也终将成为未来《华严经》中的主角——毗卢遮那佛。

关于《华严经》宣说的时间,根据过去的说法,《华严经》是毗卢遮那如来于菩提场始成正觉时所宣说的。世亲菩萨所著的《十地经》与尸罗达摩翻译的《十地经》中,则以为成道未久第二七日所宣说,这个说法广为后代所使用。这时期佛陀所说的法,大都是针对文殊、普贤等大机菩萨,演说佛陀所内证的法门。根据这样的说法,《华严经》于是被传述为佛陀最初所宣说的法要。

中国在二世纪后半期至三世纪末,相继翻译出有关华严的支分经典。在这期间,从事佛学研究讲述,并着手将之整理为有系统组织的各家学派,尚未成熟;而在东晋到六朝之际,及六十卷《华严经》初传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佛教界已经开始着手整理历来所传译至中国的各种经典,并作系统性的研究。此时判教的研究逐渐兴起,时人将佛陀的一代时教,依据各自的思想,设定各种经典的地位,分别其间的关系,给予经典的思想内容作适当的评价,将全体佛教作一有系统的比列研究。

因此,六十卷《华严经》在佛驮跋陀罗三藏(觉贤,公元三五九~四二九年)晚年传译到中国之后,受到佛教界极大的瞩目,也使得研究此经的学者辈出,对中国佛教产生极大影响。

《华严经》经中国古德的弘扬,而成立了“华严宗”。在中国佛学中,判教的说法,从南北朝来就持续开展着,经隋代到唐初前后百余年间,著名的判教不下二十家。华严宗也继承了这些说法加以判释,而成立了“小、始、终、顿、圆”五教说。

贤首法藏(公元六四三~七一二年)在他判教的基本著作《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略述十家立教,作为其判教之龟鉴。这就是:一,菩提流支的一音教;二,护法师的渐、顿二教;三,光统的渐、顿、圆三教;四,大衍的因缘、假名、不真、真实四教;五,护身的因缘、假名、不真、真实、法界五教;六,耆阇的因缘、假名、不真、真、常、圆六教;七,南岳慧思与天台智顗的藏、通、别、圆四教;八,江南慜师的屈曲、平等道二教;九,光宅法云的三乘、一乘四教;十,玄奘的转、照、持三法轮三教。

根据贤首的意见,上面所举十家中,前六家比较为旧说,后四家为新说,大都推崇《华严经》为最尊最上,只有玄奘的说法概括不了“华严”。但重视《华严经》的各家,实际上观点也并不一致,贤首对此并未加以分别,平等推崇,不能不说是有所欠缺。

在华严宗的传承中,明显受到了“地论师”的影响。《十地经论》是印度世亲菩萨对《十地经》的解释,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最有权威的一部经典,而“地论学派”乃是以《十地经论》为研究中心的学派。《十地经论》经由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翻译出之后,因为他们两人对此论的理解有所差别,所以在说法上也产生分歧,因此形成了两个流派。

北道派由流支传道龙,南道派由摩提传下,因为摩提兼传定学,所以在禅定方面传给道房、定义二人,教学方面传给了慧光(光统律师)。光统律师以研究华严的中心《十地经》为主,他将佛陀教法判为渐、顿、圆三种,判定《华严经》为圆教。

南道派的传承,由慧光传法上、道凭、僧范、昙遵,法上传净影寺慧远,道凭传灵裕,昙遵传昙迁等。这一系的传承,到隋、唐未断,最后随着华严宗之发展而被融入。

《华严经》的意义与价值

华严宗为了进一步阐明本经特有的意义与价值,又拉出了本、末二教与同、别二教的判教。本、末二教,就是认为《华严经》是说明佛陀所自证法门的根本经典,为根本法经,因其原本并非是对机而说法,所以其中没有受到他人丝毫的掣肘。其他的经典则不然,都是站在受法者的立场所宣说,这时为了使听法者能理解,必须使用方便教说,不能直畅本怀,所以是为逐机破病的末教,为枝末法轮。即使是一乘的经典,也是对机的说法,并不能说是如实显现佛陀的自证境界。基于这种看法,《华严经》可说是真正能明白宣示佛陀所自证境界的经典。

所谓同、别二教,是说明即使是同属一乘教之中,又必须分别同教一乘与别教一乘。同教是“会三归一”,是一乘、三乘相通的法门;而仅以大机菩萨为对机者,只有阐述圆教者,即是别教。

依此判法,《华严经》是忠实述说法界无尽缘起的教法,为“一乘纯粹之教”(直显门);其他的一乘教,则为依于三乘之教,而有说一乘的“一乘、三乘混同之教”(寄显门)。因此,同是一乘教之中,也只有《华严经》才是最圆满,占有着最高的地位。

从华严宗的教学而言,同教、别教的判教,具有很深的含意,若从各种观点来研究,就可以明白《华严经》的地位,及《华严经》与其他经典的关系。现在我们依三论宗嘉祥大师之三转法轮的判教来看,所谓三转法轮,是将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分类为三,以《华严经》为根本法轮,《阿含经》以下的诸经为枝末法轮,《法华经》为摄末归本法轮。

以《华严经》为根本法轮,在上述的华严宗判教已说得很清楚,即使《华严经》在史实上并非释尊最初说的法,但《华严经》本身的内容却明显表现出佛陀证悟的境界。因此,若将一切教法定义为源于释尊之成正觉,自此流出者,则不能不推《华严经》为根本法轮。

从而《阿含经》以下诸经,自然都被列为《华严经》的分支流派。而为了标举出释尊五十年化导之实,总结其成,则必然要归其本怀,因此以“开三显一”、“废权显实”的《法华经》为摄末归本的法轮,这是极为巧妙的看法。

但是由华严宗或天台宗的教学而言,此判教仍然有未尽之处,不过大体上仍可以说是对于《华严经》及《法华经》的意义及地位作了极高的评价。

若将《华严经》视为大觉的初显、为化导的本源者,则《法华经》就是化导的终局,而反过来见其本源。其倾向的相异,是由于二经立足点的不同而导致的必然结果。在中国,这两部经典的研究最后开展出华严、天台二宗,成为中国佛教的精华,接着又成为日本、韩国佛教的基础,并开展出许多宗派。

《华严经》的汉译本

汉传佛教经典自东汉开始传译入中国时,有关《华严经》的支分经典也就随之传译过来。根据经录记载,最早的经典是竺法兰所译的《十地断结经》,但此经早已亡佚。之后,继东汉支娄迦谶及三国东吴支谦亦有翻译相关经典,几乎历朝皆有传译。直到华严宗成立为止,经中单品或译本其中的一部分逐渐译出,根据《华严经传记》的记载共有三十五部,除了有些已散佚不见外,现今存在藏经的支分经典约有二十几部,今与其本经品名对照如下:

《佛说兜沙经》一卷(《名号品》)(东汉)支娄迦谶译

《菩萨本业经》一卷(《净行品》)(三国?吴)支谦译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一卷(《净行品》)(西晋)聂道真译

《菩萨十住行道品》一卷(《十住品》)(西晋)竺法护译

《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十地品》)(西晋)竺法护译

《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三卷(《十定品》)(西晋)竺法护译

《如来兴显经》四卷(《如来出现品》及《十忍品》)(西晋)竺法护译

《度世品经》六卷(《离世间品》)(西晋)竺法护译

《菩萨十住经》一卷(《十住品》)(东晋)祇多蜜译

《十住经》四卷(《十地品》)(前秦)鸠摩罗什译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寿量品》)(唐)玄奘译

《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一卷(《寿量品》)(宋)法贤译

《佛说罗摩迦经》三卷(《入法界品》)(西晋)圣贤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一卷(《入法界品》)(唐)日照译

《文殊师利发愿经》一卷(《入法界品》)(东晋)觉贤译

《佛说十地经》九卷(《十地品》)(唐)尸罗达摩译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一卷(《普光法堂会》)(唐)实叉难陀译

《大方广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一卷(《普光法堂会》)(唐)实叉难陀译

《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一卷(《别本华严》)(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一卷(《别本华严》)(唐)提云般若译《佛华严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二卷(《普光法堂会》)(隋)阇那崛多译《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一卷(《别本华严》)(唐)提云般若译而《大方广佛华严经》完整译本传入,是东晋支法领到西域游学时,自于阗请回的三万六千偈的梵文经本,由佛驮跋陀罗在安帝义熙十四年开始翻译,在法业、慧观等百余人的协助下,共费时三年译出。当时译为五十卷,后来又加上校订,成为六十卷本,即现存的《六十华严》,也是华严宗创宗所依之经典,相较于唐代新译《八十华严》,本经又称“旧译《华严》”。

新译《八十华严》则是唐武则天时由实叉难陀所译出,共有八十卷,分为三十九品,又称“唐译本”。所有译本中以唐译本文辞流畅,义理明晰,故广为传诵至今。三藏实叉难陀(公元六五二~七一〇年),于阗人,梵名为“学喜、喜学”之意,为唐代译经三藏大师。他于唐时持梵本《华严经》至洛阳,奉武则天之命,与菩提流志、义净等共译成汉文,即新译八十卷《华严经》。此外,另译有《十善业道经》、《地藏菩萨本愿经》、《文殊授记经》等多部经典。实叉难陀世寿五十九,遗体火化后,舌部完好并未烧坏,由门人悲智等护送灵骨及舌回返于阗,建塔供养;后人并在其火化处建造七重塔,名“华严三藏塔”,以表对其崇敬之意。

在《八十华严》之后,唐代般若法师译出四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为“四十卷本”。此经虽名《大方广佛华严经》,但内题名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八十华严》中的《入法界品》的异译本,但所译内容较为增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第四十卷,一般称之为“普贤行愿品”,并有别出刊行,其普贤十大愿行为中国佛教徒所常称诵,此品通常作为《华严经》的流通分用。

《华严经》经题宗趣

在佛教经论中,《华严经》常被引用,并冠以种种不同的异名,如真谛译的《摄论》即将本经依颂数称为“百千经”;在《涅槃经》及《观佛三昧经》中则名之为“杂华经”:而《大智度论》则称本经为“不思议解脱经”。本经依汉译译音为“脯怛阿瓦怛萨甘拿麻麻诃希噜亚麻诃衍那苏怛啰”,梵文为Buddhāvatamsaka-mahāvaipulya-sūtra,意译为“大方广佛杂华严饰经”,略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意思是“称为佛华严的大方广经”,而华严即有“杂华严饰”之意。

本经的经题,根据经名注疏传统可知是法喻、因果并举,理智、人法兼备的经题。如华严宗贤首与清凉二位大师的释经题中,即说明此经名为法与喻:“大方广佛”为法,“华严”为喻。又法之中,“大方广”为所证之理,“佛”为能证之人、为智。佛陀所证得的法界无尽妙理,是超越言说思虑的称性之理,将此方便以言语表现,则名为“大方广”。其中“大”是包含义,指法的当体;“方”是规则义,表示其德用;“广”是周遍义,表为体用合一,普遍圆满。

佛即是证得此法、将此法体现的人;而法依人、人依法,人法是一体的。而体现此法的佛是本经的教主毗卢遮那佛,为融三世间十身具足的佛陀。体现法的圆满人格并非自然的存在,而是具足因行的果。因此将因位万行比喻为华,表示开花庄严佛果之意,则名为佛华严。其中,使法与人结合为一体的是“行”。而行是由证得法界无尽理法的佛智所观照,以此行为理想之行者为菩萨行,即普贤的行愿。《八十华严》即以此意义的行来贯彻其始终,而行的究竟也就是证。若以人格来表现,则普贤的法界是因行,毗卢遮那的法界是果德。二者同是与理实法界相即的缘起大用,因此贤首大师以“理实法界,因果缘起”八字来提示本经宗趣。

《华严经》的会品大意

《华严经》晋译的六十卷本,是由八会三十四品构成,相较于新译《八十华严》减少了一会五品,其所少者是指晋译中以《十地品》以下的十一品为第六会,而唐译本《十地品》独立一会,以《十定品》以下的十一品为第七会,所以减少了一会。品数的话,第一会之中,唐译的《如来现相品》以下五品,晋译本简略地总摄于《卢舍那佛品》中,由是减少了四品;再加上唐译的《十定品》,晋译本缺,故正好少了五品,成为三十四品。

本经的晋译六十卷本,是七处八会三十四品;而唐译八十卷本,是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其内容大意由“文”和“义”两方面来了解,较易入手。“文”是指能诠的言教,是言辞表现形式,“义”是指所诠的义理,也就是思想内容。

首先由“文”来看,可以“华严四分”来说明。四分为信、解、行、证,即举果劝乐生信分、修因契果生解分、托法进修成行分、依人入证成德分。

第一会的十一卷六品中,举出毗卢遮那佛的圆满果报,是为了要劝发众生的乐欲,使其生起信念,因此称为“举果劝乐生信分”。

从第七的《如来名号品》以下到第三十七的《如来出现品》,共四十一卷三十一品,说明修行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五位因行等成满佛果之事,鲜明钩锁因果,次第转进,是为了使修行者在修因感果的理法上,能生起了解的教说,因此称之为“修因契果生解分”。

第八会的《离世间品》七卷,是说明托六位的行法,广修二千行法之事,因此名为“托法进修成行分”。

最后的《入法界品》廿一卷,是叙说善财童子依着善知识的教导,修习前面所说的行法,证入法界法门,成就胜德之事,因此称为“依人入证成德分”。

其次在“义”方面,由其所说的内容大观本经始终,九会的说法,不外是说明法界因果的道理;假若开展这个法界因果的说法,则有法藏一系“五周因果”的论说。

首先,第一会之中,初品为叙述本经教起的因缘总序文,第二品以下进入正说,首先开示毗卢遮那佛的果德,其次《毗卢遮那品》略说其往昔因行,因此以之为“所信因果”。

从第二会最初的《如来名号品》到第七会的《诸菩萨住处品》等廿六品,显示五十位的因行差别;其次的《佛不思议法品》以下的三品,说明佛果的三德差别,是为“差别因果”。

第七会最后的二品,首先的《普贤行品》,说明普贤的圆因,其后之《如来出现品》,说明毗卢遮那佛的圆满的果德,融合前面的差别因果之相,明白显示出因必摄果、果必赅因,因果交彻不二,因此是为“平等因果”。

又第八会的《离世间品》,初始说明二千行法,解释因明,接着表示八相作佛的大用,证等果相,是为“成行因果”。

最后的《入法界品》,起初为本会说明佛陀的自在大用,显示证入的果位境界;后来叙述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修持因位的行持时,终于证入法界妙门之事,是为“证入因果”。

总括来看,可明白本经的内容为五周的因果。

将“五周因果”与前段的“华严四分”配合,即“所信因果”为信,“差别因果”和“平等因果”为解,“成行因果”为行,“证入因果”为证。由此可知,“文”与“义”在此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本经的纲领,可以“信、解、行、证”来总括。

《华严经》实践略要:根、道、果殊胜

修学《华严经》的正确理念

修习《华严经》的行者,要有以下的正见:一切佛法正见都是属于华严正见、华严见地的加行。

也许有人认为,理上来说,我们的身体充满一切世间,音声普遍于十方国土,但问题是,虽然我们理上悉皆平等,体性一如,但在事实上我们仍是凡夫俗子……其中根本问题就在于此:“我认为”体性一如,不过“但是”这两个字出现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也因此远离了实相自身。

当然,大多数修行人还没有办法证到《华严经》的圆满境界,但是当我们在修持《华严经》的时候,事实上一定要先现起华严境界之觉受。如此,修法者的心才会随着华严的实境,远离疑惑、我执,而放松开来,如此就没有“但是”或“不但是”的问题,离开了分别对待的思惟与执着。

而闻法者在听闻此法时,身心也应该与华严相应而有遍入十方的体受。此时,说法者所宣说的华严境界,同时与闻法者同见同证,这才是华严说法的主旨,也是一切诸佛说法的宗旨。说法者也许没有办法像诸佛所证得的境界那么具体,但是应当会产生相应的觉受,大家同时能够达到经中的相应境界。所以,听法的人会感觉无限的喜悦,与法相应而感同身受。

华严的正见

我们要了知华严的正见,要从“理无碍”来体会华严境界,再到一切“事无碍”体会华严境界,然后渐至“理事无碍”、交融一味的境界来体会华严境界,最后“事事无碍”。随拈一处,无处不圆。随拈一处,即是华严世界海。随拈一处,一粒沙、一微尘,周遍法界,含融一切法界,能含容无限大,也能够含容无限小,能含容任何一个小处,且任何一刹那都能在,一刹那能够含摄无穷的时间,无穷的时间能够含摄一刹那。所以说“十方广大无边,三世流通不尽”,所以说“一念万年去”。这也只是从华严法界处处即真、处处即圆的境界里面,所拈出的一分一毫而已。

华严的境界

华严的境界是上穷佛志,下含一切众生现前世界,不舍一切现前世界,从性起反观照到现前一切,处处皆圆,现起处处皆是无性,处处就是真如。我们体会此华严的正见,依此正见为导,在华严世界海中不断修持,不断地修习,使身心完全汇归到法界,再依“佛境菩萨行”的样态在此世间显现、实践,到最后示现圆满的毗卢遮那佛。

华严不可思议的根、道、果

华严境界,其根、道、果皆是不可思议的。什么是华严境界的“根”?一切众生现前体性俱皆圆满。华严正见的根,是极不可思议、极为殊胜的,现前了知华严正见,即是堕入佛数中。所以说“初发心即成正觉”,这是华严的根,华严见地的至胜之处。

华严的“道”是法界之道,随顺法界、处处皆圆即是华严正见,依据华严之根,华严之正见,随处随现皆是不可思议。由这个道,显示依处事事无碍的境界,在世间随现随圆,有因有缘而施以华严妙行,就是殊胜华严行。

华严的“果”,即是毗卢遮那佛果。他可以在小世界成佛,也可以在大世界成佛,可以一切处现前成佛;可以在生命中成佛,可以在思想中成佛,在意念中成佛,也可以在光明中成佛,可以在大地上成佛。华严世界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全体的圆满即是华严果位。

这殊胜的根、道、果,我们要如何证得呢?最究竟根器的人,是一刹那即得。这一刹那不是有一个“刹那”,而是当其断除一切分别想,不含任何分别疑异,此时殊胜根器所具有的华严正见。

另外,有殊胜中更殊胜者,在当下断除了所有分别想象的缠绕、时间的缠绕之刹那,马上又还入这个世间,现起无功用行,只是在当下示现华严菩萨境界,此是殊胜中之殊胜。

也有更殊胜中更殊胜而致圆满者,不只是示现华严行菩萨的境界,而且在当下所有的境界圆满,全体显现莲华藏世界海,当下即成毗卢遮那佛,在菩提树下,初始成就正觉。这个是《华严经》最究竟根本境界,也就是在《华严经》中第一句所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

殊胜利根的人,是这样来体悟华严的正见。这样殊胜的正见,其实是至广大、至简单,没有障碍,在刹那即可成就。但是对众生而言,却不是这么简单。大部分的人,都在法界中建立种种葛藤:本来是没有方向、没有方位的,偏要建立东、西、南、北方;本来是没有障碍的,偏偏要立下种种障碍。即使告诉他本来无障碍,他又设立一个“无障碍”;告诉他性起、一切分别心的止息就是法界体性的现起,他又生起有一个“性起”的分别心;告诉他一切现前,他又思惟一个“现前”的境界。这样一来,就必须一一破除,在这种无法现证华严正见的状况里,我们就必须使用加行来进入这个实相的正见。

一个真正华严行者于正见时,其正见所依、现前所修、一切所行,都是在圆满的毗卢遮那佛的依、正世界当中,其依报即是华严莲华藏世界海,正报即是毗卢遮那佛。对于尚未能现证者,我们必须依据《华严经》中所说的正见,仔细思惟,慢慢用心思量,以此正想,破除一切思惟思量分别境界,以思惟来破除心里的障碍,到最后证入无障碍的境界。

同类推荐
  •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的万千进行最智慧的阐释。让我们和星云大师一起活在当下,感悟幸福,了悟人生得失盈亏,离苦得乐,慈悲做人,智慧做事。 
  • 佛法与义理

    佛法与义理

    《佛法与义理》讲解佛教对命运、神通、知见、行为、因缘、因果、空有的看法,还分别谈了佛教奇理谭、佛教的真谛、佛教的特质是什么、佛教的忏悔主义、佛教的慈悲主义等问题。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 每天读点鬼谷子

    每天读点鬼谷子

    本书以从先贤的思想中吸取营养,在创业时从实际出发、思虑周详,在事业发展过程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职场竞争中认清形势、胜券在握,从而使我们能够在生活工作中捭阖纵横、潇洒自如,逐步达到人生的顶峰。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从天津富豪的少爷,到上海欢场的公子;从拖辫子的中国书生,到西服笔挺的日本留学生;从西子湖畔的教师,到虎跑泉边的高僧……李叔同的人生,仿佛应该从从万花筒里看过去:一样的人、物、事,一样的名、利、财,一与他接触就起了奇妙的反应,触发出意外的光彩。
热门推荐
  • 网游之狂兽逆天

    网游之狂兽逆天

    小网管谭楚,带着在网游中磨练了数年的神级操作技术,进入到【神界】这款全新的虚拟世界游戏中。剥夺种族选择权?无所谓,兽族我也能逆天!超乎常人的游戏理解能力,精湛的操作技术,机灵的大脑……一只凶猛的狂兽诞生!战神残像、百变兽魂珠……随着游戏的进行,谭楚将一件件至宝收进囊中。神马职业竞技高手,都是哥的一盘菜!神马外国公会,哥要让世界臣服!
  • 英雄难过美人棺

    英雄难过美人棺

    王爷死了?她君千儿虽天生能看到凡人的死亡日期,却唯独看不清王爷的死期,可那阴货绝不是那么轻易死的。她悄悄推开棺材盖子,入眼一双盈盈笑意的黑眸。啊喂,干嘛拉我进来!“既然君掌柜舍不得本王,那就与本王同棺而眠好了!”且看某个见习死神在古代人间的苦逼卖棺生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双面大佬又又又求婚了

    双面大佬又又又求婚了

    流离失所二十载,一朝撞到大佬侧。“我有青梅竹马未婚妻,奉劝圣小姐悬崖勒马,不然别怪我冷酷无情!”“圣觅尔,你胆敢再离我左右,小心老子卸了你的腿!”畏畏缩缩圣觅尔,忍无可忍咬牙切齿:“你们俩人格最好统一意见,老娘不是阿猫阿狗!”冷漠脸,还是收拾包袱避难去吧……
  • 崛起1639

    崛起1639

    搬铅运汞修性命,满船载宝过漕溪形意通天打万界,地下海潮天上月这是战后的废土,也是希望的家园,这是污染的天地,也是黎明的前夜,一双拳,一杆枪,漫漫长路任我闯,自完足,不假外,逍遥彼岸只身渡!自小练拳修道,一朝灿若夏花,身穿千年,回首望,归无路,万里仙途始于足!天地如若囹圄,形意拳枪无双,生杀并发,夺造化,觅长生,一蓑烟雨谁相迎?新书《形意通天》发布,求收藏推荐,多谢支持,边上有直通车前往,谢谢~~
  • 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

    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

    即兴发挥、临场应变是主持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在简要介绍了几种临场应变的综合技巧之后,全书从开场导入、话题进行、即兴采访、受众交流、嘉宾把握、困境解围等方面列出了节目主持中可能出现的50种场景,并通过大量实例来说明应对技巧和处理原则。
  • 异世界之爆肝玩家召唤魔法

    异世界之爆肝玩家召唤魔法

    在现实里沉迷于游戏里面,导致长期营养不良而死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锦绣田缘,农户家的小娘子

    锦绣田缘,农户家的小娘子

    二十一世纪的商业女强人丁晚因为意外而魂穿到架空朝代的一个与她同名的女子身上。婆婆不喜?不要紧,相公疼她就行;身子不好,遭人笑话?不要紧,相公疼她就行;丁晚觉得,有一个疼她、护她的相公,比什么都重要。于是,在万年好相公的庇护之下,她再次开启女强人模式:从一个小绣娘,到整个绣坊的老板;从一家分店到两家分店……她立志,要在这异世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商业王朝。而对于她的雄图大志,他只说了三个字——我陪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喑哑的声音(李洱作品系列)

    喑哑的声音(李洱作品系列)

    本书是短篇小说集。本书收录了《喑哑的声音》、《饶舌的哑巴》、《悬铃木枝条上的爱情》、《1919年的魔术师》、《堕胎记》等十五篇李洱的短篇经典。这些小说塑造了诸多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是多么切近于我们生活和存在的荒谬性本质,令读者读来,内心总是萦绕着凛然感。
  • 鬼事品鉴

    鬼事品鉴

    一件件奇闻异事伴你入眠。随我一起看众生相,品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