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20000000014

第14章 “为什么清华中文系就该取消呢?”

——王瑶的《润华集》

《润华集》,是《中国新文学史稿》的作者王瑶先生有关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文集,出版于一九九二年,但文章跨度却很大。第三编的《建国初期的文艺运动》完成于一九五二年五月,曾作为“史稿”的“附录”出版过,第一、第二编则除了《日译本〈现代中国文学讲义〉序》(一九五四年)、《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名称问题》(一九五七年一月)、《“本事”和“索隐”》(一九五六年)、《“五四”揭开了中国文学史的新页》(一九六四年四月)诸篇外,大都写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最晚的一篇《地域文化张力的探索》是为《现代闽籍作家散论》撰写的序言,写于一九八九年二月。

据王瑶先生在《后记》中讲,书名《润华集》,取“润花着果”之意,“是蕴含着作者自己的艰辛经历和对这一学科的繁荣发展的祝愿这种感受的”。整体而言,“这些文章只是作者就某一角度对某一问题所发表的一点看法或意见,似属于理论一类,但又缺乏那种繁证博引、峨冠博带的架势,有点随意发挥性质,但因之也可能引起同道者的思考”。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王瑶在不少会议发言中对该学科的历史作了初步的梳理。一九八五年他在“现代文学研究创新座谈会”上说:“我们这个学科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但也已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概括地说来,在建国以前,一些先驱者的研究,为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五十年代初,现代文学开始成为独立的学科,并已初具规模;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十年动乱’,现代文学研究走着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现代文学研究工作开始全面复苏。”这是一个大的发展概况。具体到每一个阶段,他也零零碎碎地有所涉及。比如前人的“奠基”之功,他就说过:“解放以前虽然也有过一些文章,但是并没有人把它当作一门学科来研究。那时大学里根本没有开设现代文学史这门课程。中文系的必修课仍然是从文字训诂入门,越古越好。那时搞现代文学的人是受歧视的。朱自清先生开始在清华大学教现代文学的课程,教了两年也教不下去了。”又说:“解放以前大学里没有这门课(子张按:指“鲁迅研究”),也没有现代文学史,只有个别人作过一些讲座,写过一些讲义,短时期的;如杨振声先生、朱自清先生。”至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王瑶的回忆是:“一九五〇年,教育部开始课程改革,就规定了要把‘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史作为必修课。一九五三年,教育部召开第一次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讨论会时,全国只有十几个教员参加。”(《研究问题要有历史感》)在另一个场合则说:“一九五一年教育部颁布了改革方案,现代文学史是必修课。”(《“鲁迅研究”教学的回顾和瞻望》)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产生了《中国新文学史稿》这部开拓性的教材。

只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立的原因,却并非仅仅着眼于学科自身的发展,乃是出于当时特定的时代政治背景。这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中一个颇有意味的事件。

除了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的勾勒之外,王瑶先生在不同场合对不同问题提出了不少“看法或意见”。譬如为北大九十周年校庆作《希望看到这样一本书》所提出的编写《从历届北大校长看中国现代思潮》,《在日本仙台日本东北大学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就“魏晋时期的士大夫和今天的知识分子的区别”以及“西南联合大学时代的闻一多、朱自清”所作的解答,一九八八年在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四十周年、诞生九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中就清华大学重建中文系引发的感慨,在当时就都是新人耳目且颇具影响的说法。

王瑶之所以有编写《从历届北大校长看中国现代思潮》这样一本书的设想,是因为自北京大学诞生以来的历届校长“都是著名的学者,他们不仅是北大的校长,而且也是某一时期学术文化界的代表人物,在他们身上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思潮的热点和重心”。当然,“如果只把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单独地作为孤立现象来考察,那么这些只是个别历史人物的贡献和成就,但如果把他们联系起来作为一条发展线索来考察,那么他们的活动和贡献就构成了现代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历史环节;其所以如此,除了他们个人的成就以外,是同他们作为北大校长的身份密不可分的。因为他们不只是一个著名的全国学术中心的代表人物,而且周围还有一大群知名学者程度不同地支持和赞同他们的主张。所以从这个角度审视和考察中国现代思潮,就有可能看到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的前进步伐”。

只是有一点,王瑶似乎忽略了。就是与欧洲著名大学不同的是,北大的独立办学余地仍然十分有限,而并不能将“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不打折扣地贯彻下来。马寅初之上岗下岗,北大之百年风雨飘摇,也在在显示出中国大学权利所面临的尴尬处境。

与此相关的是现代知识分子问题。在日本东北大学发言时,王瑶先生着重谈到“魏晋时期的士大夫和今天知识分子的区别”和西南联大时期闻一多、朱自清的生活情况。对前一问题,王瑶认为“知识分子这个名词似乎是和现代化的学校教育、教育制度有联系的”,而“现代的学校制度似乎跟工业革命有关系”,这是指学校的组织结构(如学部、系科等);另一方面,他又说“现在的学校制度似乎跟文艺复兴以来的个性主义、人文主义有关系”,这是就学校中的个人身份而言,“所以每个知识分子都是独立的人,他可以选择自己的工作,也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研究的学科”。总之,“最大的不同是过去的士大夫都服从于皇帝,而现在的知识分子至少表面上是人格独立的”。这种逻辑上的推导固然并不错,但是当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史证明,“至少表面上”的人格独立却并没有真正实现。虽然也不同于“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但一轮又一轮的“改造”之后,顶着“臭知识分子”之名而沦落到“五七干校”去挖渠种稻、养猪牧鸭,总不能说是物有所值吧?遑论独立人格与思想自由!

最让王瑶耿耿于怀的,可能莫过于清华大学中文系之被取消了。“清华中文系不仅是大学的一个系,而且是一个有鲜明特色的学派。”按照王瑶的说法,“清华中文系的学者们的学术观点不尽相同,但总的说来,他们的治学方法既与墨守乾嘉遗风的京派不同,也和空疏泛论的海派有别,而是形成了自己的谨严、开阔的学风的”。他们既不是“信古”,也不是“疑古”,而是采取了“第三种观点”:“释古。”“研究者的见解或观点尽管可以有所不同,但都应该对某一历史现象指出它之所以如此的时代和社会的原因,解释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在朱自清先生的主持下,清华中文系在对学生的培养上,不但规定必修第二外语,而且还必须要学一门欧美文学史,还首先开设了中国新文学的课程,朱自清亲自讲授。

“为什么清华中文系就该取消呢?”这是温文儒雅的王瑶先生在一九八八年纪念朱自清而讲到清华大学中文系重新成立时对历史发出的一个质问。不用说,这个问题不会有任何人能做出负责任的解释或回答。其实,一九五二年高校院系调整,取消的又何止一个“清华中文系”?曾经满怀热情挣脱美国教会而投入国家怀抱的燕京大学不是也被莫名其妙地“取消”了吗?做了十几年校长而又被共和国最高领袖亲自任命的陆志韦校长不是也转瞬即被免职了吗?

就是直到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与世界接轨”了,恐怕也还是一笔糊涂账。如果说“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是世界大学办学的共同性原则,则我们的大学离这个目标或者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一方面把大学精神抛到一边,一方面又要办世界一流大学,岂不正是南辕北辙?

《润华集》,一本绝非学术专著的小册子,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日渐寂寞,而其作者提出的问题以及这问题背后的种种神秘,似乎仍然值得追究。清华中文系恢复也近二十年了,不知朱自清时代形成的那种独立的学风是否也已恢复如初甚或更加发扬光大?

二〇〇八年三月十六日 杭州朝晖楼

同类推荐
  • 世界经典名著精选

    世界经典名著精选

    一个人在少儿时期多阅读一些名著,不仅能够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启迪智慧、激扬想象,更能潜移默化地形成好的品质。雨寻主编的这本《世界经典名著精选》选录的《小王子》、《爱的教育》、《绿野仙踪》三部作品,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影响深远,是孩子的经典。其中《小王子》用纯真的语言展现出人类的孤独寂寞、随风流浪的命运;《爱的教育》诉说的是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而教育使爱升华;《绿野仙踪》则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智慧、爱心和勇气。现在,就让我们翻开本书,去结识天真纯洁的小王子,去感受小学生恩利科的校内外经历,去体验聪明伶俐的多萝茜的冒险旅程吧!
  •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文学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人。”《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著名作家余华亲自编选的一本最新杂文集。本书正是他近年来所发表的杂文结集,余华充满睿智又真诚地分享了他的观察和思考,内容包罗万象,从往事到现实,从自我到时代,既漫谈生活体验,也谈及创作心得,他生动回忆了他和福贵、许三观等笔下人物的相遇,也讲述了走访世界时和勇敢的波兰农民、意大利精神病院病友的相遇……有时候他们千千万万,有时候他们就像是同一个人。这些对人性宽广与丰富的探究,展现出一位优秀作家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而命运无常中凝练出的一个个故事,不仅连接着我们的过去与未来,也最终指向了所有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最根本的力量来源。
  • 大庆精神

    大庆精神

    大庆精神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爱国: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创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求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奉献: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1981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家经委党组《关于工业学大庆问题的报告》,以中央文件的形式肯定了国家经委党组对大庆精神的概括,即发愤图强、自力更生,以实际行动为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无所畏惧、勇挑重担,靠自己的双手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讲究科学、“三老四严”,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忘我劳动,为国家分担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
  • 思想徽州·徽商六讲

    思想徽州·徽商六讲

    本书是一部徽州游记,在阅尽徽州山水风光的同时,以一个文化行走者的姿态,对徽州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和人物进行透析和拷问,对徽商文化进行研究,并以徽州为窗口,对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反思。
  • 充闾文集:域外文缘

    充闾文集:域外文缘

    充闾先生是一个有良好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他曾读过私塾,也接受过现代学院教育。他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熟知程度,给每一个接触过他或读过他作品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更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所具有的“现代意识”才有可能使他对熟知的传统文化和自身的存在有反省、检讨、坚持和发扬的愿望与能力。在“进与退”、“居与处”、“兼善天下”和“独善其身”的问题上,这个阶层的矛盾心态仍然在持久地延宕着。但在充闾先生的散文中,他不是以价值的尺度评价从政或为文。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对不同的对象做出了拒绝或认同。就个人兴趣而言,充闾先生似乎更钟情于淡泊宁静的精神生活,这使他的创作更为纯净。
热门推荐
  • 春雨逸响

    春雨逸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武斗乾坤

    武斗乾坤

    真气横空动乾坤,斗气冲天破苍穹,华夏古武界一代盗仙:司空追星,精通各种功法绝学,不幸被围杀,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灵魂穿越宇宙,降临异世;他重生后,打算将华夏武功在这里发扬光大;天生具有两个丹田的‘废物’,本来已死的怨恨亡灵,自强不息,在斗气纵横,高手如云的异世大陆展开属于他的传奇。绝招斗技一把抓,真气斗气一起练;机缘奇遇无极限,财富美女无穷尽;仰天长啸震九霄,异界俗世一浪子。两世为人传奇现,独领风骚始追星。
  • 清穿之木兰

    清穿之木兰

    别人穿越不是公主,就是嫡女或庶女,再不济也是一个农家女,靠着智慧来发家致富。可怎么到了她木兰的身上,竟就穿成了一个嬷嬷,而且还是一个失忆的嬷嬷。木兰无奈的跟着钮钴禄芯兰一起进了四贝勒府,她本是为了找回记忆,也想找到回家的路。谁知后来竟会慢慢发展成了她和胤禛那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
  • 败家小姐要逆袭

    败家小姐要逆袭

    新书《我靠读心术成了亿万富翁》老天给了你美貌,必会剥夺走你的才华……拥有绝世容颜的她,在商场上是投资避雷针参与什么,什么赔……人人却道她是上天的宠儿——一出生被眼睛毒辣的婆婆看上,要什么给什么;国外深造回来刚下飞机,天上掉下个冠军砸到她头上;还没缓过神,多金又帅气的商业巨鳄将她收归囊下,从此,开启逆袭模式……生活无聊?渣渣跑来被打脸,爽不爽?不爽?陆未寒挥手,再来两个更渣的。幸福腻了想哭?陆未寒单手撑墙,磁性的低音:“你确定?”某日,许微暖把陆未寒的照片挂到了自己店里:售价,1元。众人抓狂:太嘚瑟了,好想揍她怎么办!
  • 英雄联盟之电竞神话

    英雄联盟之电竞神话

    一个是韩服最强路人王,一个是国服23级菜鸟玩家。天差地别的两种身份,却同时汇聚在一个人身上....书友群【211356148】了解最新更新资讯和其他诸多福利。
  • 掉在地上的太阳

    掉在地上的太阳

    那母女俩就像一根丝,随着那一大一小两个身影的消失,德昌心中对邱老师的那份嫉妒也被抽走了。其实,德昌对邱老师最开始时不是嫉妒,而是羡慕。这其中的缘由,倒不是羡慕邱老师肚子里的墨水。邱老师年轻时曾经在村小学当过几年民办教师,后来被清退回家种田了。虽然被清退了,转山营子的乡亲们还是延续着以前的称谓,颇有几分恭敬地称呼为邱老师。德昌嘴上不说什么,却在心里认为肚子里要那么多墨水没多大用处,一年四季,春种秋收,靠的是一双手,一身汗,要那么多墨水有什么用?你支着画夹子照着庄稼地描了一幅绿油油的画,你那田地里的秧苗就绿油油的了?
  • 情伐

    情伐

    古人说“以情伐者帝”,擅于诛心的人可得天下。难怪……莫笑想笑,泪却薄喷,难怪她的世界坍塌、人生尽毁,难怪她疼得这一生都爬不起身来。当那个男人把他成就商业帝国的心机城府全用在她身上,她哪里逃得掉?原来,他时不时上演一出英雄救美,又时不时玩一把若即若离,全然无关爱情。她只是那年圣诞雪夜,那匹北极狼眼里志在必得的猎物。缘来是仇,可惜,知道已是太迟。一场情伐,谁是胜者?伐的是心,罪的是爱。谁都逃不掉……
  • 情怡香江

    情怡香江

    来自2019年的一个冒险小伙,因为跟人抢夺一本秘籍而来到六十年代的香江,在这个一切都还在原点的时间,他是准备钱赴世界,还是醉枕红尘,“关键”是怎么选。
  • 无罪证明

    无罪证明

    当你凝望着深渊,深渊也在凝望着你!世界所有的答案,都来源于,我们对未知的渴望,这条路上一直有人走着.
  • 瑾色流年,唯为她暖

    瑾色流年,唯为她暖

    初遇时,陆凝好是晋城的名门贵女,纪纭笙是在世界上都赫赫有名的商业大亨。那时,她语笑嫣然,声音带着一贯的优雅:“这世间有那么多女子,纪先生也不用非在我在棵树上吊死。”而后再遇,陆凝好成了落魄千金,而纪纭笙依旧站在金字塔顶端,能够只手遮天,翻云覆雨。彼时,她笑靥如花道,眼尾晕染出妖娆的弧度,声音轻柔又娇媚:“有个恋爱想找纪先生谈谈。”“不好意思,除了姑娘的美色,我不接受其他的贿赂。”他干脆利落的扬唇拒绝。“那便如你所愿。”就这样,陆凝好成功攀上了纪纭笙,并将他写进了户口本,晋城的吃瓜群众无不感到意外和吃惊。婚后,外界都在等着看她的笑话,可万万没想到他们的感情却日渐深厚,羡煞旁人。“纪纭笙,你今天做得面淡了点。”“下次我注意。”“纪纭笙,沙繁郁总是挑衅我。”“交给我处理。”直到有一天,她说“纪纭笙,我不想生孩子。”他扯过领带丢掉皮带,把她按在柔软的粉色大床上,薄唇微掀:“凝凝,除了这件,我什么都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