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19700000014

第14章 一九九五年

烂缦胡同之恋

北京是一座以胡同著名的古城。胡同最集中的地方,是城南的宣武门和前门之外。在明、清等朝代,北京城南是平民区。胡同之所以著名,与那些胡同里的会馆为全国各省举人赴京会试,提供无偿住宿有关。特别是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要求光绪皇帝变法维新,曾七次上书。在一八九五年第二次上书时,住在会馆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几乎一呼百应,都签了名。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一次轰轰烈烈的知识分子企图参政的运动。科举制度废除以后,进入民国,北京的会馆仍是各省知识分子赴京工作或求学的免费住宅。凡公教人员与青年学子,不用介绍信,凭一口乡音,便可在所属会馆各得其所。如鲁迅在民国初年曾住宣外的绍兴山邑会馆;沈从文、丁玲二十年代初到北京,都曾住过湖南的会馆;我和两位家兄,在二十至三十年代,为了上大学,先后住过前门外草厂十条胡同的长沙郡馆。但是给我印象最深而又最难忘怀的,却是宣外菜市口附近,烂缦胡同内的湖南会馆。

我是一九三二年冬从长沙到北平的,住在长沙郡馆。因家兄吴兰阶毕业于北平师大英文系,他要我报考该校国文系。其时适逢鲁迅即将在北平师大讲演,我算是躬逢其盛,在十一月二十七日的北平师大风雨操场见到了鲁迅。可惜少不更事,虽读过他的《呐喊》、《彷徨》,毕竟所知太少,却也强化了要考上北平师大的信心。我复习了半年功课,真的考上了北平师范大学,得以从大杂院的会馆乔迁高等学府的宿舍,地址在和平门外的南新华街,门外便是厂甸,琉璃厂的旧书店,烘托着最高学府的文化氛围。

我之所以经常怀念烂缦胡同里的湖南会馆,那是因为其一,三十年代中后期,我与诗人李章伯借湖南会馆为社址,创办过北平《小雅》诗刊。其二,一九四九年开国大典之际,我又回到北京,任北京市文教局编审。适逢恩师黎劭西(锦熙)先生任北师大校委会主席(即校长),他和齐白石大师应北京市民政局之请,组成“湖南会馆财产管理委员会”,我也参与其事。黎师因工作头绪较多,嘱托我以“委员”身份,代行“主委”之职。这就是说,烂缦胡同的湖南会馆,我曾利用过它,又曾管理过它。而今进入晚年,难免怀旧,回顾青年时代的所作所为,眷恋之情,自然油然而生。

当年我们创办北平《小雅》诗刊,正处于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和一九三五年的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时代背景之下。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五省,正被汉奸和准汉奸组织所控制。国难当头,各大学青年奋起呐喊,发动了一系列的青年学生示威游行。但是在宪兵、敌伪、特务、日本“浪人”穿梭横行的北平,青年学生徒有爱国热情,是难于持久坚持示威游行的。当时上海文艺界正开展两个口号之争,北平文艺界只有个别作家签名响应,尚无统一的集体行动。偌大的华北五省,连一个呼应“国防文学”的口号,倡导国防诗歌的刊物也没有,与时代气氛太不协调。不少青年深感精神压抑,思想彷徨,面对政治黑暗,社会混乱,无所适从。为了反映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我们萌生了创办诗刊的念头。纵使不能形成一支“国防诗歌”的队伍,也想显示一批绝不浑水摸鱼的爱国诗人。但是,当时的北平,敌特横行,各大学组织的学联,被分裂为新旧两派,严重对立。要办一个诗刊,连找一个不受干扰的社址也很困难。幸而有人点化:我们是湖南人,住在和平门外的师大宿舍,离宣外烂缦胡同的湖南会馆不过几分钟的路程,照顾比较方便。于是商请湖南会馆的长班(北京看守会馆的人叫长班)李子仲,代替《小雅》诗刊收管邮件。这样一来,诗刊社址问题顺利解决。我们对外不写“湖南会馆”,只写烂缦胡同四十一号,也不公开作为主编的我们的真实地址。这是迫于当时的形势。

此事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诗友李章伯也已于一九九三年四月病逝于台北,我却仍然像当年一样,要感谢老资格的北平《京报》,于一九三六年五月十四日,及时编发了长达千余言的《小雅诗刊征稿启事》。启事发表之后,出乎我们的意料,不过半个月之久,竟承不少前辈和平辈诗人纷纷赐稿。李章伯每天骑自行车去取邮件,都感受满载而归的喜悦。

令人感动的是,教过我们“十九世纪英诗选”的师辈诗人吴雨僧(宓)先生,不知我们是他的学生,首先寄来《忏情诗》(绝句)二十首和《吴宓诗集》一厚册。吴宓先生中年丧偶,特感孤寂,经常资助留美女生,似有情意,但最后只收到学生的婚礼请柬。他为此写了一百多首“忏情诗”,发表于北平《晨报》副刊,为人所记取的警句是“钓得金鳌又脱钩”,一时传为佳话。新诗方面先后收到李金髪、柳无忌、戴望舒、施蛰存、路易士(纪弦)、林庚、李长之、陈芦荻、陈残云、李白凤、甘运衡、陈江帆、吴兴华、蒋锡金、陈雨门、韩北屏、罗念生、张天授、黑尼、史卫斯、水天同、梁之盘、常白、李心若、侯汝华等五十多位诗人的来信、来稿。由于他们的热情支持,《小雅》不仅得以于一九三六年六月一日如期创刊,而且得以保证每期刊物的质量。只是对不起吴雨僧先生,他的《忏情诗》二十首,不是新诗,只好割爱,不过我们为他的《吴宓诗集》登了一则醒目的广告。《小雅》在许多著名诗人的支持下,成为古城北平唯一的颇有影响的诗刊,与稍后问世的路易士和韩北屏主编的苏州《诗志》、戴望舒主编的上海《新诗》,互登广告,交换稿件。这样,便丰富了刊物的信息量,保存了一些新诗史料。近几年来,远在美国加州的纪弦,回忆当年办诗刊的情景,还欣然地指出:《新诗》、《诗志》和《小雅》,鼎足而三,对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做出过一定的贡献;而且强调地说,他始终是中国的现代主义者。的确,我们的现代派新诗,是不摆脱中国诗的悠久传统的。遗憾的是,《小雅》诗刊刚刚崭露头角,因提出“国防诗歌”的口号,遭到宪兵、敌特的威胁。到一九三七年三月,承印《小雅》的印刷厂被查封,不久便是七七事变。我们被迫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烂缦胡同。

半个多世纪过去之后,缅怀当年为《小雅》执笔的诗人,有的已先后作古;有的年达耄耋,远在海外;还有的虽都在国内,却散居东西南北,天各一方;其他诗人,不是生死未卜,就是下落不明。他们对我们所“利用”的湖南会馆,几乎毫不知情。有的诗友今天偶尔提起《小雅》诗刊,也只晓得它是从北平宣外的烂缦胡同四十一号冒出来的。最最深感遗憾的是,当我们于七七事变后仓皇撤退时,连同《小雅》诗刊的合订本,诗友们的原稿、信件以及他们赠送的诗集、诗刊,还有我的诗集《暮霭》与《春焰》的手稿,都捆扎于两个木箱内,寄存在湖南会馆长班李子仲处,谆谆叮嘱他妥善保存。谁知世事沧桑,人心叵测,我于一九四九年九月回到北京,首先跑到烂缦胡同湖南会馆,李子仲还在。他说所有寄存的书物,北平沦陷时都被日本鬼子抢光、烧光了。我听了有如冷水泼头,心也凉了。我朝思暮想的那些著名诗人的不可复得的手稿、信件等,竟然全部毁灭了。我虽一向以乐观处世,却也没有过分宽广的胸怀,能容忍这无可弥补的损失!我饱含泪水,离开湖南会馆。走到菜市口,回过头来,目不转睛地望着烂缦胡同北口,向我喷吐冰冷的空气!我的悲愤和遗憾,谁能理解呢?

大概过了半年多,北京市民政局有感于北京会馆之多,年久失修,首先成立湖南会馆财产管理委员会,作为试点,清理会馆财产。我“奉旨”迁入烂缦胡同湖南会馆。长班李子仲,神色仓皇,每天打骂老婆孩子,劝阻无效。不多久,他借口老家有事,离开他住了二十多年的湖南会馆。其后,从街坊获悉了日寇进入北平的一些真实情况。他们说,日军进入北平,注意力不在城南的贫民窟。这里的老百姓因害怕抄家,预先把可以卖钱的东西“打估”。据说李子仲曾分批“打估”书刊,并且烧毁稿件、信件。我这才恍然大悟:我所珍惜的诗友的手稿、信件,早已灰飞烟灭,无可追踪了。这是日寇入侵导致的一笔“国难”账,李子仲可以一走了之,我呢?只好长留遗恨在心头。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日

(原载《光明日报》一九九五年一月二十五日)

儿时作“哭”文

我在一九一九年秋天开始接受启蒙教育。那是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之年,可不懂什么反帝反封建的大道理,只是在音乐课上随声附和地高唱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的爱国歌曲。这种随大流的音乐课,训练了记忆力,跟国语课老师领读的“大合唱”相结合,锻炼了背诵国语课本上的歌谣和故事的能力。背诵方面的“熟能生巧”,对三五年后开始作文大有好处。

那时的小学分为初小(初等小学)和高小(高等小学)。初小四年级才开始学习作文。老师并不讲什么写作理论,只要求学生就一件事寻找美好的词句,或者表示欢喜、兴奋;或者表示厌恶、忧愁。篇幅都很短,不过二三百字。

真正由老师命题作文,是从高小一年级开始的。命题范围最初是根据国语课上读过的短文或小诗。那时,老师教过一篇冰心女士的散文《笑》,大家都能背诵如流。还教过一篇王冕勤学的故事,王冕因为贫穷,替人放牛,学习画荷花卖钱,给同学们很深刻的启示。老师便按课文命题,要我们模仿《笑》写一篇《哭》;又要我们模仿王冕画荷花,写一篇画菊花或画桂花的文章。写得好的,便由老师浓圈密点,加上眉批(指出好的词儿、句子)和总评(指出文章的立意和表现如何好),贴在指定的人所必经的墙壁上,叫“佳作传观”。题目上用朱笔打分或分为甲、乙、丙三等。这种办法激发了同学们的好胜心或竞争心。凡作文贴到了墙上,无不兴高采烈,不亚于今天在报刊上最初见到自己的诗文变成了铅字。

我是三岁丧母的,父亲娶了继母,对我不好,由祖母拉扯我长大。我把祖母告诉我的一件事,写成作文,题目叫《哭》。大意是这样:“妈妈躺在木板床上,示意祖母把我拉扯到她的跟前,那时我才三岁出头一点。妈妈抚摸着我的脑袋,只流泪,说不出话来。憋了半天,才说:妈要走了,就是舍不得你。我说:我要跟妈去,要跟妈去!妈说:你不能去,他们会把我埋到泥土里去的。我说:我用小锄头把妈挖出来。妈听了,眼泪糊住了双眼,再也没有睁开。每当记起妈的死,我的眼也被泪水糊住了。”我的这篇作文,老师浓圈密点表扬了一番,贴在墙上,同学们看了,都知道我是无母之人。

老师向同学们说:写作文就是要写人,要写出人的不同的感情来。老师还要我们写日记。最初,没有什么好写,天天都是老一套:“太阳未出,披衣下床。扒几口泡饭,便往学校跑。”老师指点我们:“写日记是写作文的基础。日记可写人,可写景,可记事,也可以写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想。”但是,听来容易写来难。当时,毕竟年纪小,生活经历有限,每天往返家门与校门,没有什么变化,要写出内容来,而且有恒心地写,很不容易。后来,改变办法,把逐日写日记,改为有事则写,无事停写。这样,写日记既可以备忘,也可以为作文作些准备。久而久之,对写日记便有了兴趣,也有了恒心。可惜的是,由于家境清贫,生活不安定,时写时停,小学时代的作文、日记都没有保留下来。

我建议今天的少年儿童,珍惜比我们优裕得多的环境和条件,坚持写日记。日记,是个人的历史;个人是社会的细胞。个人的日记便是社会的历史、国家的历史的最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珍惜个人的历史是可以和爱国主义相联系的。

今天的少年儿童处在比父辈们更幸福的改革开放的年代,应该用日记的形式把幸福生活记录下来。青春在哪里是很难回答的。如果写了日记,便可以高傲地回答:青春留在我的日记里!小朋友们!如果你能坚持写一部为时十年之久的日记,便是一座通向人民作家的桥梁。珍惜童年,实际是为发展青年时代打下坚实的基础。别小看童年的作文,在童年的作文里,蕴藏着“寸金”难买的“寸光阴”!

一九九三年六月一日

(原载《校园与家庭》月刊一九九五年第一、二期合刊)

少年夫妻老来伴[1],

幸福人生的标志是什么?

古往今来,有很多的回答。但最生动而又最概括的回答,则是咱们古老而又年轻的祖国的一句俗语:“少年夫妻老来伴。”这句家喻户晓的俗语的时间跨度,包括少男少女从黑发青年到白发老年的一生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凡是恩爱夫妻都是期盼的。所以青年情侣,一旦喜逢“洞房花烛夜”,便有至爱亲朋致送贺礼,写着“鸾凤和鸣,白头偕老”的祝辞。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论“少年夫妻”,或是“老来伴”,都隐伏着天灾人祸导致夫妻生死离别的危机。普天之下真能白头偕老的夫妻,毕竟是较少的。天灾(如地震、龙卷风等)造成的夫妻死别的悲剧,毕竟是较少的;而人祸(如历代的战祸,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反动政权的迫害等等)导致家破人亡,夫妻离散,则是惨绝人寰、史不绝书的。试读几首唐诗,便知唐代的战争破坏了多少青年男女的“白头偕老”。杜甫的诗如《石壕吏》、《新婚别》等是大家最熟悉的。杜甫通过个别夫妻的悲惨遭遇,令人想到普遍的人间悲剧;而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则流露了成千上万的青年妇女的血泪控诉。唐玄宗与杨玉环的“死别”,算不了什么“长恨”,陈陶笔下的男女的命运才是真正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历代诸如此类的《长恨歌》是罄竹难书的。

至于当代的人祸,那就是人所周知的十年浩劫的“文革”,制造了多少中、老年夫妇生离死别的社会悲剧。我见过一首新诗《别》:

你走了,

没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

在夕阳里;

你走了,

没有和谁说起,

只留下一双眼睛

在露珠里;

你走了,

没有说去哪里,

只留下一排影子

在小河里。

你走了,

笑容融化在夕阳里,

双眼动荡在露珠里,

影子摇晃在河水里。

哪里都有夕阳,

哪里都有露珠,

哪里都有河水,

你走了,

留下了整个的你!

这是以含泪的微笑,暗示许多“臭老九”夫妻,突然被拆散,彼此不知去向与下落的社会悲剧。诗人忍住痛楚,寓哀于乐,忍看多少被拆散的男女在幻梦中冥想夫妻的团聚,一反哭哭啼啼的所谓“伤痕文学”的笔调。在“文革”十年,还有不少老革命干部,被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其中有诗为证的是陶铸同志。他写给夫人曾志的七律:“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藤更觉怯霜残。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这是陶铸的绝笔诗,即揭示自己的坦诚心态,又感怀夫人的深情厚爱,一字一泪,令人不忍卒读。

“少年夫妻老来伴”是人生幸福的标志。其中从少到老的一个“白头偕老”的过程的完成,既需要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也需要夫妻双方的主客观的内在和谐,二者相较,安居乐业的生态环境是最主要的。家庭乃社会的细胞,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源远流长。在咱们的祖国,“文革”之类的“人祸”,已成历史的陈迹,国泰民安,形势大好。普天之下愿成眷属的有情人,只要男女双方主观因素和谐,必能“白头偕老”,并能以毕生精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辉煌的奉献。

(原载《精短散文小品》,江苏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忠厚长者唐圭璋老大哥

唐老逝世快五周年了。他逝世时,我只写过一首七律和一副挽辞,以寄托我的哀思,终觉未尽所怀。每到他的忌辰——十一月二十八日,总想再写点什么,以悼念这位高风亮节的词学前辈!

我也垂垂老矣,怀旧之情不时油然而生。唐老长我一轮——十二岁。他是老大哥,在词学研究上是老前辈。他为人厚道诚朴,有长者风度。我和他相识与相交近四十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于一九五八年初,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离开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南京,前往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徐州,只能和他隔江相望,“千里共婵娟”了。

一九六二年春节前夕,获得徐州市委的关怀,我被摘去戴了五年的右派帽子;又承原单位工会给予我去南京汤山工人疗养院休养一个月的待遇。有人说:此次摘帽近乎过去朝代的“假释”,千万别翘尾巴。我摸摸后部,答曰:既已从猿到人,无尾可翘了。相视莞尔,心照不宣。

年纪毕竟大了,也忘了具体月日。只记得时候是夏天,我挟着几件换洗衣,欣然乘车南下,前往汤山。由于被孤立了五年,已习惯于自觉地回避熟人,快到第二故乡南京市区,不禁产生像初唐宋之问从贬所逃归的那种心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只顾低头走路,生怕碰见熟人、同事或学生。谁知一进汤山疗养院,首先遇见的竟然是在那里长期休养的老大哥唐圭璋教授。他似在散步,我们相见,不是握手,而是“捧手”。两双手捧在一起,他连声说:“好哇!好哇!又走到一起了。”但他不是右派,也从不认为我是右派。没有多问其他,我的孤独感一下子消除了。经过五年的“学习”与“改造”,我在唐老跟前竟毫无顾忌。我相信他是忠厚长者,不会打“小报告”的。这就使我故态复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向他作了汇报。他不以为意,笑容持续很久。听说我的爱人和孩子都过着正常的生活,他更是连声说:“好哇!”从此,我和唐老几乎朝夕见面,除了午休外,早晚多在一起谈天或散步,他知道我是失去言论自由,不能向外投稿的。我告诉他新诗早已不写了,偶尔写几首旧体打油诗。我有时看看《人间词话》,写了一篇将近两万字的论文《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境界论》,准备在汤山修订补充,疗养期满,好向唐老讨教。谁知不期而会,唐老也在此疗养,真是“喜出望外”,特别感到亲切。

我念了一首关于徐州淮海战役纪念塔正将竣工的五绝“塔在如人在,情深似海深。曾将一滴血,赢得万家春”,作为见面礼,他连声说:“好哇!对仗工稳,情真意切。这是歌颂革命烈士的诗,真正的右派是写不出来的。”唐老的肯定温暖了我一度冰冻了的心。

当年我的记忆力颇佳,凡《人间词话》引用的古代诗词,大体都能背诵十之八九。唐老是词学专家,我和他便有了较多的共同语言。每天聊天的内容多半是谈诗论词。谈得最多的是李清照。唐老认为李清照是中国词史上第一位既懂理论又精创作的女词人。她把词的性质界定为“别是一家”,便和苏东坡等人以诗为词划清了界限。她坚持词乃别是一家的观点,便使她自己的词风有了独特性。我很同意唐老的意见,并问唐老:李清照的这种评议前人的观点,同她在汴京沦陷之前和她的丈夫赵明诚搜集金石评点古玩,养成了批判的审美的眼光,可能有点关系吧。唐老一听,连忙说:“不是有点关系,而是有大关系。”他说我的看法对他颇有启发,这使我深受鼓舞!我和唐老都最欣赏李清照的《声声慢》、《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和《念奴娇》(“萧条庭院”)等词。我问唐老:“关于李清照是否改嫁的问题,您一向持否定态度,现在还坚持否?”唐老回答说;“不是坚持,而是李清照事实上未曾改嫁。”我说:“改不改嫁可以百家争鸣!”唐老肩头上耸,说:“学术问题可以百家争鸣,事实不能争鸣;改嫁不是事实,何必争鸣!”唐老言之凿凿。我来不及记录他博闻强记的引证,只是听他说。他有一个习惯,平时沉默寡言,一到话匣打开,便滔滔不绝,别人难于插话。我听他背诵李清照的前后期代表作,总觉得李清照的感情,一贯感伤,情见乎辞,言为心声,不像是改嫁妇女的口吻。如《声声慢》下片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是赵明诚死后的心情。至于《凤凰台上忆吹箫》的上片:“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还有《武陵春》的上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都流露着忍受孤独、寂寞和愁苦的心情,不见另有所欢的痕迹。我以此为据,认为唐老关于李清照未曾改嫁之说是可信的,他也信以为然。我说:“感情是不能假造的。”他认为我的意见替他作了强有力的支持。既有词为证,自不必怀疑。

唐老自己三十六岁丧偶,当时虽已年过花甲,却一直不提续弦,不搞所谓“黄昏恋”,而是全心全意扑在学术事业上。原因是伉俪情深,不愿再娶。他从夫妻关系的深刻感受出发,将心比心,加上其他有力证据,便始终坚持李清照未曾改嫁之说。郭老(沫若)在解放后,仿作《声声快》一词,也曾戏言:女人毕竟是女人,丈夫死去自可改嫁,只是在封建社会,妇女所贵者是从一而终,即使改嫁,也得遮遮掩掩,弄得是非难辨。他似乎是主张改嫁说的。至于唐老的观点,李清照即使曾遇强暴,改嫁则无之。这些多在朋辈之间流行,讲学时也偶尔提到,未知唐老公开发表文章否!

我在汤山一个月,与其说是疗养,不如说是听他讲说诗词。这是我生平最有纪念意义的一页,忘不了唐老的教益和友谊。我和他谈论李清照的改嫁,只是想把我写的关于《人间词话》的长篇论文,请他指教。他看了论文后,认为我是最早从美学的视角研究王国维的“境界”论的。他多所肯定,我请他直言其非,让我“闻过则喜”。他说《人间词话》是一本词学理论的基础读物,很多论点,深入浅出,发前人之所未发,我都指出来了,可以提高读者对诗词的审美水平。他准备把论文转交《江海学刊》的主编孙叔平,因孙叔平同志曾多次约他写一篇关于《人间词话》的文章,他因病未写,我的论文正合时宜。由于唐老的推荐,同年九月《江海学刊》便发表了这篇论文。这是我在“摘帽右派”期间公开发表的一篇长篇论文,在海内外尚有影响。论文结尾,附加了几句向唐老致谢的话,但此文在八十年代被收入《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一书时,却被编者删去了。这就更有必要在此添上一笔,衷心缅怀并感谢我的老大哥和老前辈唐圭璋教授。

一九九五年五月四日

(原载《光明日报》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二日)

注释

[1]署名“东方亮”。

同类推荐
  • 电视下南洋:广西电视外交的理论与实践

    电视下南洋:广西电视外交的理论与实践

    电视外交是电视媒体开展的公共外交,是媒体外交的一部分。电视媒体超越时空的传播方式、声像俱佳的传播效果、相对低廉的传播成本,使之成为直接影响他国受众观点态度,间接影响他国政策立场的“外交利器”。本书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十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介绍了广西电视台进入新世纪以来,抓住中国-东盟合作的新机遇,以先进的公共外交理论为知道,大胆实践,探索出一条以“电视外交”的形式进行周边国际传播的新路径。对地方,特别是边疆省区的电视媒体有着良好的借鉴作用。
  • 世界文化博览1

    世界文化博览1

    带你领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 家具里的中国

    家具里的中国

    中央电视台历时四年之久拍摄的纪录片《家具里的中国》,在央视播出半年之后,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整理编撰成书,以飨读者。取景广泛,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家具中的精湛的技艺与文化。文字凝练、插图精致、设计精良、包装精美,兼具阅读、馈赠与收藏价值。
  • 中国人的修养

    中国人的修养

    国学大师蔡元培不仅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思想,而且还撰有关于国人道德修养的丰富著述,为后人提升道德境界、加强内炼修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典读本。本书编者重拾瑰宝,文白并存,精编细选,结集成书,凝聚了他论述国人修身立德处世的全部精髓,是今天的我们思考社会人生、加强内在修养不可多得的道德范本和践行宝鉴。
  • 良臣谏章奏本(中华千年文萃)

    良臣谏章奏本(中华千年文萃)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商到周,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晋,再从十六国到南北朝,从隋唐到宋元明清……一位帝王就是一部演义;一个朝代就是一部历史。迄今为止,已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了。在五千年的岁月里,既有正直强国的明君,也有荒淫误国的昏君,既有贤臣良将,也有奸臣小人。于是,在纵横捭阖的政坛上,演绎了一场场正义与邪恶的笔锋之战。
热门推荐
  • 进阶游戏系统

    进阶游戏系统

    召唤游戏人物,召唤建筑。从人到神,从我的空间到我的世界。ps:烂尾了。。。勿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狂奔吉普西

    狂奔吉普西

    读心者吉普西在相亲回家的路上撞上了绑架案,她挺身而出但被歹徒开车撞晕。这一撞非同小可,在医院里醒来时,身负重伤的吉普西暂时失去了语言能力,无法说出自己的经历。她的超能力帮她找到了警察康纳——她的相亲对象——来解决这桩案件。但吉普西发现康纳也有异于常人的特殊能力,并且在隐瞒着什么……吉普西逐渐恢复,凶手又一次锁定了她,她能保护自己,抓住凶手吗?
  • 重生神级女学霸

    重生神级女学霸

    曾经她是高高在上创造盛世的人皇。如今她是人人欺辱懦弱无能的少女学渣。恶人谋害,身陷囹圄,同学鄙夷,她不过清冷一笑。此后吾便让尔等知晓何为女皇之怒。嫌她身份低微?那她便统领各大隐世家族,号令当代江湖!厌她出身贫寒?金矿,油矿,钻石矿,全部收为己有!说她矿主太土?古玩玉石,名人字画,财阀集团亦是不在话下。一杆墨笔在手,绘制当代神话传奇,各路法器傍身,她依旧是那女皇之位!PS:双c双强苏宠到底
  • 寄生

    寄生

    午夜,悄无声息的大街上一个人都没有。趁着冬雨,一个人缓缓走在路面上。他拖着一个巨大的行李箱,没有撑伞。几小时后,他出现在一个灯光昏暗的房间里,进行着他最近以来的“工作”,一股股鲜红的颜色汨汨地流进容器里,他深吸了一口气,似乎异常享受,眯缝着眼睛,把玩手里的手术刀和点滴器。突然,他的电话诡异地响起来了,他拿起手机:“已经完成了一个,剩下的,等你给我送过来。”他将那具毫无生气的尸体装进了皮箱里,匆匆往门外走去,这一次他的动作加快了许多,额角上渗出了汗珠。
  • 天逆后人

    天逆后人

    箭落九阳,千鸟共仇;落日后裔再得神弓。芸芸众生,神人共道;九霄云天顺接民意。一道复仇逆转的血礼,一场护天与噬天的较量。神器出世开启了天地的混沌之门,面对十重天的威压,且看他如何守护天地太平!
  • 5分钟远离痛风

    5分钟远离痛风

    该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有关痛风的常识、痛风对健康的威胁等知识,重点介绍了适合读者自我调养和自我治疗痛风的简便方法,并对常见的痛风误区进行了科学的纠正。为了提高对此病的防治能力,本书提供了数种菜谱、汤谱、粥谱、药酒、药膳等食疗佳肴,助您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治疗并预防痛风。本书内容通俗易懂,方法简便易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是一本非物治疗、预防痛风的理想科普通俗读物,对痛风患者大有裨益,适用于痛风患者及其家庭使用,同时也有益于广大群众了解痛风和预防痛风。
  • 午夜撞见狄更斯

    午夜撞见狄更斯

    “狄式”惊悚悬疑小说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心脏骤然紧绷,更有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在一个个看似怪异荒诞的故事背后,深藏着社会中的荒谬和冷漠,也隐含了人性中的贪婪与险恶,当然也有世界上的真挚、善良和温情。
  • 锦色无忧

    锦色无忧

    女主:我是男装闯天下,创建雪记富可敌国,又是金乌血脉,真乃主角光环,耀瞎一众男主男配的眼,哦哈哈哈!男主:早就知道你是女扮男装,只笑看你逍遥,随你开心,奈何你却怎么样都逃不出我的手掌心。(宠溺一笑)女主:那我就生两个娃,让你干着急,你却不知道孩子是你的,哦吼吼!男主:那我就让你的娃当这个吃力不好的皇帝,哼。女主:卑鄙,下流,无耻。男主:多谢夸奖。
  • 青年艺术家画像(乔伊斯文集)

    青年艺术家画像(乔伊斯文集)

    《青年艺术家画像》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大师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最成功的意识流小说之一。小说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主要描写都柏林青年斯蒂芬是如何试图摆脱妨碍他的发展的各种影响——家庭束缚、宗教传统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去追求艺术与美的真谛的痛苦过程,实际上就是青年乔伊斯从觉醒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的写照。乔伊斯接下来的巨著如《尤利西斯》与《芬尼根的守灵》都可视为《青年艺术家画像》的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