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65800000017

第17章 回眸(16)

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一个眼神、一句招呼语、一声称谓,都成了判断一个人政治地位和处境的晴雨表,多年经验告诉我,早在1966年席卷中华大地的一场风暴发生前,我的地位已发生变化,处境越来越不妙了。平时见面总要跟我打招呼的人遇到我常常把头一扭,视而不见。喜欢到我的办公室翻翻我书架上几本英文企鹅丛书的教师,也逐渐都不露面了。另一个明确的信号是,教研室决定要我开一门英美文学选读课,但开学已久却没有下文,我继续坐在资料室里编书目。这也好,我在书海里漫游,自得其乐,尽管外面战鼓敲得越来越响,莫忘阶级斗争的口号声喊得越来越高。但我不能与世隔绝,偶一抬头,我仿佛看到头顶上悬着一把系在马鬃上的利剑。我是古希腊的达摩克利斯(希腊神话中叙拉古王迪奥尼修斯请他的宠臣达摩克利斯赴宴,在他的座位上方用马鬃拴着一把利剑,使他知道自己随时有生命之虞。)。

阴霾压顶。《海瑞罢官》受到批判,“三家村”被揪了出来。平时喜欢舞文弄墨的人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我不写文章,只搞翻译。我自我宽慰地说,我的最大罪名无非是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谅还不会成为这次文化运动的靶子。

有一天,暴风雨终于爆发了。一张大字报诞生了千百万张大字报。大字报铺天盖地。锋芒所向,从走资派到小爬虫,从反动学术权威到漏网右派,牛鬼蛇神几乎无处不在。朗朗中华霎时变得天昏地暗,成了魑魅魍魉的世界。我自然也不能幸免,有的大字报还在我的名字上打了红叉。但给我戴的仍都是那些旧帽子,算的仍是老账。我自觉心安。

一天上午,革命群众都到兄弟院校去看大字报、取经,校园里出奇的安静。我一个人坐在资料室心不在焉地翻报纸。突然门开了。一个知道我的名字被打了叉仍敢对我挤挤眼睛的年轻教师走了进来,低声说:“没想到你还写诗。”

“我是个俗人,从不写诗。”我说。

“去看看,大礼堂左边靠墙的一张大字报。说你写反动诗。”

“那就奇了。这顶帽子我可不敢戴。”

“开帽店的哪管你戴着合适不合适。先稳着点,小组要讨论你的问题,也许我能知道点什么。”

怕有人发现我们谈话,他匆匆离开资料室。几天以后,年轻教师来还一本书。书里夹着一张字条:“笔记本,遗失后归还,诗歌残句,含沙射影。”看过后,我当然立刻把字条消灭。但我马上恍然大悟。

一年多以前,上海一家出版社计划出一本纪念德国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的诗集,约我为他们译十余首德文诗。对封建统治者的指责,对人民受奴役的怨愤,指的都是19世纪德国现状,同当今的中国风马牛不相关。我接受了这一任务。在人像机器一样昼夜不停运动的日子里,我自然不会有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我的办法是,晚上上床前背一首诗,次日上班,开会也好,或做其他事情也好,一边默诵一边打腹稿。偶然脑子里迸出一两个妙句,恐怕事后遗忘,便随手记在学习的本子里。后来有一天本子失落了。我始终弄不清是否遗失在会议室还是放在办公室桌上突然不翼而飞。又过了几天,系秘书叫我去他办公的地方领东西。他拿出我丢的笔记本,问是不是我的。我把本子拿回来。我做梦也没想到,在遗失的三五天里,我的笔记本已被仔细审查,据说——这是若干年后才知道的——其中某几页还被拍了照,存入我的档案。一顶诗人桂冠——虽然被看作是“反动”的——就这样无形地戴在我头上了。

经过申诉,经过长时间的调查,这件“反动诗”案后来总算澄清了。幸好我还保留着出版社的约稿信、德文版原书以及一极有力的见证——老翻译家孙用(《裴多菲诗集》译者)为我修改译稿后写的一封讨论诗歌翻译的信。不知过了多久,系里的革命领导小组找我去谈话,宣布“反动诗”一事已经解决,但我的问题还没完,我仍要继续劳动(这时我已是牛鬼蛇神劳动大军的一员了),仍要交代反动思想。“诗虽然不是你写的,”一名领导小组成员厉声说,“但你翻译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就没有共鸣吗?”我本想反问,即使我有共鸣,难道1848年的革命思想今天已成为反动思想了吗?但这个问题只是在我脑子里转动了一下,我没有把它说出来。

为我摸情况、通风报信的那位同事早已不在国内了。他是1964年分配到学校来的一位年轻法语教师,热爱文学,曾经野心勃勃想把普鲁斯特的巨著《追忆逝水年华》译成中文。他已译了一部分,常常找我谈论翻译问题。“文革”期间他是逍遥派,后来去南方大串联,认识一个从柬埔寨归国的华侨姑娘,结了婚,70年代中同妻子一起到比利时去探亲,从此再没有回来。我倒想知道他在欧洲是否实现了翻译法国名著的夙愿。

这个一度梦想当翻译家的年轻人恐怕早已把“文革”中的一件小事忘在脑后了。我却不能。而且我至今一想起这件往事,仍怀着对他的感谢之情,如果没有他,不知道这口黑锅我要背多久。

我又想:为“阶级敌人”传递消息要担很大风险,不是很多人能做到的。但当一个人在某次政治运动中已成众矢之的,如果你知道他本来就清白无辜,对他说一句抚慰的话,递一个温存的目光,也许不需要多大勇气吧。可是这对身处危难的人是多么宝贵啊!人们会发现,正义同良心在世上并未泯灭。

往事——回忆孙用

一、第一次听说沙皇时代俄国有个诗人叫普希金,普希金写过一本小说叫《甲必丹的女儿》

我父亲是学俄文的,从我懂事起,他就在哈尔滨中苏共管的中东铁路上做事,但是他很少跟我说“老毛子”(当时中国人对俄国人的称呼)那边的事,更从来没有谈过俄国文学。普希金写的那部小说的名字是邻居两个小孩儿告诉我的。当时我十四五岁,混沌无知,但对外部这个陌生世界充满好奇心,很想多知道点什么。我怎么会同毕姓两兄弟成为邻居呢?要把事情说清楚,还得回到20世纪30年代去。1935年春,九一八事变后的第四年,苏联政府把中东铁路单方面卖给伪满洲国,我父亲同铁路高层管理靠俄语吃饭的人全部被解职遣散。我们是满族人,老家在北京(那时候还叫北平),父亲就携家带口迁回北京了。我们住进什刹海北岸一所祖遗的老房子里,这所房子很大,前后三进一共有三十多间屋子。我们家住正院,前院是门房,住着厨子和一家借住的远房亲戚。搬进后院一排北房的是同我父亲一起从哈尔滨铁路上退职的同事,名叫毕慎夫。他比我父亲略小,我叫他叔叔。这位毕叔叔有四个孩子,两姐妹年纪还小,两兄弟大的一个和我同岁,弟弟小我们两岁。开始的时候,我们三个男孩儿并不熟。后来七七事变,北京沦陷,孩子们都辍学在家,只到附近一所小学校补习点英文、数学,就整天一起厮混了。互相借阅各自从家里翻腾出来的小说闲书,彼此说故事,东拉西扯是我们那时候最大的乐趣。偶然看到一两本供青少年阅读的进步刊物,对国家、社会的大事也逐渐了解一二。像鲁迅、巴金、老舍、冰心等这些大作家的名字,大概都是那个时期印在脑子里的。我们家因为有些产业,不愁生计,所以我父亲回北京以后没有再找工作。他在家练书法,看古书,还钻研中医。几年以后,居然通过卫生部门考试,取得中医行医执照。但他的医术显然没有学到家,后来连自己害病也没治好,中年就去世了。邻居毕家原籍山东文登,在北京没有恒产。所以毕叔叔客居北京还必须寻求谋生之道。除了在外面教几节俄语课外,另一条道是做笔耕翻译。我家北房的后窗户正对着他的书房,偶然掀开窗帘一看,总能看到他端坐在书桌后面写东西。我问两个毕家小伙伴,毕叔叔翻译什么,他俩摇摇头。他们父亲的书房,不许孩子进去。但是后来在我的怂恿下,有一天趁父亲外出,两个孩子还是溜进去了。不但进去,还翻看了整整齐齐摆在柜子里的一沓沓稿纸。谜底揭开了。毕叔叔翻译的都是有关铁路管理的规章制度,但是也有几本稿子是例外。那是一部小说——《甲必丹的女儿》。“甲必丹”是什么人?他女儿怎么了?我们自然都一无所知。作者是谁?毕家兄弟只知道是个俄国人,名字也说不清楚。我逼着兄弟俩问问他们父亲,他们却不敢。一问父亲,偷看译稿的事就露馅了。我也不敢问我父亲,这是孩子间的秘密,最好别叫大人知道。最后,我还是托我大表姐把“甲必丹”探听清楚了。我的大表姐因为同继母不和,自少女时代就住在我家,她叫我继母“姑爸爸”,按照满族人称谓,姑姑叫姑爸爸,早已成为傅家的一员,而且家里人只有她能同我那性格有些严峻的父亲搭上话。事情弄清楚了。原来“甲必丹”是一个俄文词的译音,是军队中一个军衔,中文大概是大尉或上尉。后来我学了英语,才知道这是个国际语(英文是captain),很多语言中都有。表姐还为我打听出这部小说的作者,一个19世纪俄国的大诗人,不到四十岁就在决斗中被人打死了。这人叫普希金(表姐当时说的只是俄语发音,肯定不是这三个字)。岁月飞逝,自那以后,我的生活有很多变化。前面说了,当时我只有十四五岁,又过了十几年,我终于读完大学。不但学了一些西方文学,而且靠查字典也能阅读俄语原著了。但是俄文书我读的是屠格涅夫,是契诃夫,普希金的作品一直没有登上我的阅读榜。20世纪中叶,我有幸认识了我国一位老翻译家,没有想到的是,我在他的藏书室里竟和久别的“甲必丹”相遇。《甲必丹的女儿》已经印制成书,扉页上赫然印着我小时候称叔叔的毕慎夫的大名。为把这次邂逅的事说清楚,就需要追述一下我同老翻译家孙用的交往了。

二、认识了孙用,登堂入室,孙用为我修改匈牙利诗歌

我是1942年考入辅仁大学的,但因为总是心有外骛,不肯专心读书,所以岁月蹉跎,直到1950年夏才拿到一纸大学毕业文凭。在跻身高等院校,从事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之后,已近而立之年,我决心搞一点文学翻译——以免时日虚度。我有一个在浙江大学求学时代的校友,周文博,当时在《文艺报》当编辑。因工作关系,他认识不少文艺、出版界知名人士。我请他介绍我认识一两位翻译家,传授给我一些翻译技巧。就这样,周文博在某一个假日(时间大约是1953年)带我走进孙用先生的寓所。孙用这个名字,今天国内对老一代文学家感兴趣的人大概都听说过。“文革”期间一度大批特批“裴多菲俱乐部”,裴多菲就是孙用在20世纪30年代初引进中国来的。孙用年轻时家境贫寒,未能升入普通高中,只好在邮局当个小职员。但他自强不息,潜心文学研究,又自修了英文和世界语。他译的第一部作品,裴多菲的长诗《勇敢的小约翰》得到鲁迅先生好评,并蒙鲁迅推荐,上海一家书店于1931年初版。其后,孙用继续翻译了波兰、保加利亚等多部作品,仍然是秉承了鲁迅倡导的译介弱小民族文艺作品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冯雪峰邀请他参加《鲁迅全集》编辑工作,1952年迁入北京。除编辑鲁迅作品外,孙用仍不断翻译外国文学。我登门拜访时,孙用住在东城无量大人胡同(现已改名红星胡同)人民文学出版社职工宿舍。论年龄和资历,孙用都是我这种初出茅庐人的长辈,但接待这些年轻的不速之客,他却谦恭和蔼,一点没有架子。谈起话来,好像在叙家常,不断给对方插话和提问的机会。他同我们谈新中国成立前的文坛往事,谈鲁迅作品中的浙江习俗,偶然也谈到旧社会谋生与从事文学活动的艰辛。他说话带有浓重乡音,有时我听不太懂,带我去的好友也是浙江人,就为我翻译。我最初同孙用见面的几年,国内一切欣欣向荣,对这位已年过半百的文学工作者(孙用生于1902年)来说,正是大展宏图的日子。今天反过来查阅一下孙用一生的成就,几部有分量的翻译——如《裴多菲诗选》《密茨凯维奇诗选》和两部域外史诗——都是从50年代中期起陆续完成的。我当时也在译一本反映匈牙利人民解放后新生活的剧本,遇到有关宗教、文化和现实生活的许多问题,孙用先生自然不可能一一解答。他曾表示,翻译现当代作品难度也许更大。文化差异,生活隔阂,有时甚至构成无法逾越的障碍。这方面的困难,我在80年代后转向翻译西方现当代作品时,体会更深。这里就不多说了。

同类推荐
  • 读人与读世

    读人与读世

    《读人与读世》是由资深的出版人,香港文化界的知名人士,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总裁陈万雄先生的随笔散文和学术书评合集。全书共分3个部分,读人与读世、承教的感动和历史杂说。描写的是笔者工作生活中与沈从文、启功、陈原等文化出版名家的交往经历与感受,从小学到大学受教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对黄仁宇、何炳棣等数篇大家名著的心得体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人、事和书的不同角度为线索,既有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也有深入独特的学术见解,勾勒出人与世的关系之道,也体现出作者的人生智慧和深厚的学术底蕴。
  • 刘震云:寻找精神的故乡

    刘震云:寻找精神的故乡

    本书将对刘震云的小说创作进行综合性、阶段总结性研究。作者放弃通常的“新写实”、“新历史”的阶段分期,以“对乡土故乡的审视及对精神故乡的寻觅”为核心,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论析作家从1980年代至新世纪小说创作的发展流变过程。本书运用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包括:文学地理学,创作心理学,文本细读法,社会-历史批评,阐释学批评,存在主义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等。
  • 中国年度优秀诗歌2015

    中国年度优秀诗歌2015

    本书由杨志学、唐诗等九位博士领衔主编,从全国各个报刊遴选出2015年比较有代表性的诗歌200余首;这些诗歌在思想与情感内容方面不仅格调健康,而且有新的开拓,在艺术上也有新的探索,一卷在手,可以尽览我国全年诗歌风貌。《中国年度优秀诗歌》已经在我社连续出版多年。
  • 金眼睛:看中国

    金眼睛:看中国

    秋天的华山是美丽的。我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名山秀水,但是能像华山这样的山还不多见。他最具阳刚之气,那高耸入云犹如一排排天墙横在你面前的巨石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又异常的壮丽,说其壮是因为那略带纹路的岩石,就像男人结实的背膀;说其丽是因为白色的巨石总会有葱葱绿色植被相伴,白绿相间,在蓝色天空的衬托下,构成一幅天然的画卷,令人折服。
  • 寻找失落的英雄

    寻找失落的英雄

    这是一段用鲜血和泪水写下的历史,又是一段隐没的历史。六十多年前,在抗日的烽烟中,中国远征军被派往缅甸作战。战后,许多老兵在异国他乡经历了痛苦的人生。他们的状况如何?他们对祖国怀着怎样的感情?曾以报道山西娄烦尖山铁矿特大事故而为全国瞩目的记者孙春龙,将带您走进这些老兵的艰难岁月。在国殇墓园里,我们那么多兄弟是怎么死的多年来,每每想起那个偶遇的老人,我的愧疚就会油然而生。一切都是因为我的浅薄,当他激动万分地向我讲起那段历史时,我却始终无动于衷而又茫然地看着他,我的迟疑与平静让他的激情陡然不再。
热门推荐
  • 逆龙道I(下)

    逆龙道I(下)

    自幼在修道院长大身负纯净血脉的东方后裔,天生具有超高精神力天赋。当被神庭培养长大的最年轻主教卷入了异能界高层的争斗时:迷离的身世,超强的天赋,一个是自幼灌输光明法则,一个弱肉强食的黑暗法则;隐藏在光明中的卑鄙与肮脏,显露出黑暗中的真诚与热血;黑暗与光明的争锋,信念与血脉的较量,他该何去何从?
  • 爱恋平行线

    爱恋平行线

    平行线的距离就是让你我难相见!我却依然记得曾经的爱恋!
  • 蝴蝶风暴

    蝴蝶风暴

    这是一个讲述未来世界征战与权谋,血与火的史诗般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59年,东西方两大阵营处在世界天平的两端,他们同时掌握着足以毁灭地球的质子武器,并把矛头对准了对方,末日随时可能降临。男主角所在的组织“L.M.A”以平衡为目标,消除所有不稳定的因素,但要摆平所有的小漩涡,必须把所有的危险都在萌芽之前扼杀。
  • 美利坚科技娱乐人生

    美利坚科技娱乐人生

    【新书:《不想重生的我开了挂》】,可以看看~~
  • 跛道人

    跛道人

    我是一个孤儿,自幼被师父收养,在三桥镇的青松观生活。我父母抛弃我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我是个跛子吧。我学道,为了保护挚爱之人。我抓鬼,为了度冤魂苦厄。施禁术,为了挑战命运的不公。女鬼索命,七星陵墓,甲尸将军,邪术鬼印,养小鬼……一件件诡异的事情给我的人生挥上一笔又一笔的浓墨重彩。
  • 苍泱

    苍泱

    没有介绍,内容请自行挖掘。(凑字数ing)
  • 我在八零当药商

    我在八零当药商

    一场爆炸让温旎穿越到了八十年代,成了一朵可怜兮兮的苦菜花。极品亲人,奇葩夫家,辣鸡前任,温旎根本没在怕。看她拳打渣男,脚踢白莲花,挥着棒子揍极品一家!空间在手,吃喝不愁,没事种种人参灵芝,轻轻松松打天下。咦,这位陆大哥,你怎么成天围着她转悠?陆简苍一本正经:当初我撞了她,所以必须要对她负责。温旎无奈脸:我那是碰瓷。陆简苍一脸宠溺:我知道。温旎捂嘴偷笑:既然他非要负责,那她就给他一个机会吧。谁让他年轻有为颜值高,忠犬专一独宠她呢!
  • 宠你上瘾,离婚女人是个宝!

    宠你上瘾,离婚女人是个宝!

    【溺宠二婚妻】简介:萧静想,女人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两件事,就是结婚和生孩子,这两件她都经历了,要再加上离婚,那就圆满了。当朱军递来离婚协议的时候,萧静很干脆的提出条件,“车子,房子,公司都归你,银行里的固定存款咱们一人一半,孩子和剩下的归我,你要同意咱们就离,你要不同意,我上法院告你重婚。”朱军说,“萧静,咱们结婚十年,我真怀疑你是个没心的,你爱过我吗?”萧静嗤之以鼻,小三都养了,她爱不爱他有意义吗,搞得好像她才是出轨的那个一样。…李晓是牙科诊所的老板兼医生,35岁的他在别人眼里儒雅稳重,待人随和,事业有成,是单身女人眼中完美的丈夫人选。…在萧静的眼里,李晓就是个三观不正,眼睛有病的男人。在李晓的眼里,萧静就是个没心没肺,懒得要命的女人。两个本没有任何交集的男女,意外的产生交集,然后发生了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李晓说,“我就喜欢她漫不经心的样子,我就想要宠着她,依着她,把最好的都给她。”萧静说,“魅力太大,不解释。”
  • 隋末暴徒

    隋末暴徒

    重生隋末,成为与李世民同日出生的李氏旁支庶子。平淡的生活里,李元恺首先想到的是抱大腿,毕竟是我李二陛下!可后来发现,李阀先是害了咱爹,又拿咱不当人!忍不了,也不能忍!谁叫咱能单挑李元霸呢?实力不允许呀!既然与李二天生犯冲,那就拜拜嘞李阀,咱不伺候喽!天下大乱,一朝繁华烟云散,旌旗招招,铁甲洪流卷长空!再回首,依然盛唐锦绣!(新书—新唐小相公已发,欢迎来踩!~)
  • 家庭生活保健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家庭生活保健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家庭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的细胞。一个个家庭的问题总起来,就是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问题;当然一个个家庭的幸福和健康,就是整个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证明。现代社会,由于工作节奏加快,环境的污染和气候变化,时代价值观和传统道德观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等,家庭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可是无论怎样变化,人们对家庭的依赖和关心总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