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56500000038

第38章 写实杭州市井小吃

曹晓波

中国人好吃,很值得骄傲,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艺术。除却饥荒,自古以来,人的一日三餐不仅仅是填饱肚子。先人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话也只有小吃担当得起。小吃能垫得肚饥,也能锦上添花,几乎都是以艺术见长,以口味取胜,关乎民俗。

菜卤豆腐

杭州的小吃,首推菜卤豆腐。

这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据说,早年的梅花碑有一位姓赵的老奶奶做的菜卤豆腐最聚人气,上海人一出城站,总是一路问过来,一路闻过来。当然,这说的是六十年以前。

某一日,我在网上说菜卤豆腐,一位“雁南飞”说,二十年前河坊街上龙舌嘴的一家菜卤豆腐做得好,他是常吃的。龙舌嘴在如今的吴山广场西侧,1994年12月,我搬到“德胜”之前去吃过最后一次。人极多,静静的,端了碗吹气,蛤蟆似的在人行道上蹲着的也有。

说菜卤豆腐先要说卤,这是雪里蕻腌制时的汁水,含了菜的日月精气,以进了冬日的为好。早先,农家的菜卤,哪怕腌菜吃得罄空,你要说倒了这卤,啊呀呀,罪过的。尤其上江(钱塘江上游,也就是上八府),盐很金贵,这菜卤能当得半年的“嗄饭”(“嗄”读ou,《梦粱录》中作下饭的菜)。

我的祖上也是上江过来的,我父亲喜书,《随园食单》《闲情偶寄》也是有的,但用菜卤做出的美味,两本书上还都没有。父亲做的菜卤蒸蛋、菜卤煮笋,算是家常菜;难得的还有菜卤煮蛏子。只是这道菜卤豆腐,让人百吃不厌,不吃思念;能当得小菜,能当得点心。有人说,腌菜是绍兴人的拿手,菜卤豆腐也有从绍兴传入的可能。

记得父亲专等菜场落市的时候,拿一只棕色钵头,挑喷香的雪里蕻摊子。早先卖雪里蕻腌菜的,有用甏也有用脸盆装,到了收摊也愁卤的处理。我父亲先用食指尝鲜,再看卤色。没腌透的卤,暗红,腌透的色泽光清,几分钱就能买上满满一钵。父亲一到家先兑上一小半清水,用筷子搅打。父亲总说要“打透”,这话直到我见过用油和蛋黄一起打出色拉酱以后才有所悟。

打完后“澄”,杭州人叫“濎”。濎好的菜卤徐徐倒入锅中,文火煮。到了菜卤似开非开,有卤香氤氲,飘出老房子能传到四间门面远的裁缝店去,这时的锅中,有浊色的泡沫潽起。父亲去泡沫极仔细,有时用的就是厚草纸。泡沫去净,菜卤倒入钵头再“濎”,到了晚餐,碧清的菜卤就与龙井茶汤相差无几了。要是用菜卤滚老豆腐,还需一道工序:棋子见方的老豆腐用水煮到膨起,捞出,置于冷水。膨起的豆腐立马回了形,马蜂窝似的空了,这豆腐放入菜卤中煮,卤味全在其中。

吃菜卤豆腐的季节应该是冬天,那是一种享受,不仅是菜卤的正当时令,也是吃它个滚烫:舀一小碗,放一点麻油、辣酱。此时啜上一口,雪菜的清韵、鲜亮、醇意、美味,一时俱下,沁人心脾。

我父亲走后,我也常操持菜卤豆腐,越到后来,煮菜卤时的泡沫就越少了。父亲煮时溢出的泡沫有两厘米厚,我煮到后来不到半厘米了。是腌制的雪里蕻干净的缘故?可惜,菜是净了,卤却不敢恭维。

现在的酒家也有卖菜卤豆腐的,品了几家,无非鸡精加一点宁波的包装雪菜,真委屈了杭州的小吃。那位“雁南飞”网友几次说要品尝我做的菜卤豆腐,我说等到北风起时,访得了好菜卤我肯定叫你。

葱包脍儿

说葱包脍儿先说脍儿,杭州人也称油条。一说油条总要扯到秦桧,其实最早能说到刘禹锡的诗:“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这一说,油条便可溯到一千三百年前了,当时的佳丽,也有夜宵吃得闭眼就睡的懒散。

清初的《在园杂志》说到顺治年间浙东观察副使刘廷玑来到辖地,见某家草棚下挂了“油炸鬼数枚”,是麦面“扭作两股如粗绳,长五六寸,于热油中炸成黄色”。刘“马上取一枚啖(吃)之,路人及行人无不匿笑”。刘廷玑心说:你们谁知道我离京城十七年了,今天一见河北风味,狂喜得不能自持。

周作人先生读此文,他说单从“油炸鬼”的“鬼”音,也可证明此物来自北地。越地人“鬼”字读成“举”音。由此推测,“油炸鬼”也就是北人“油炸馃”的谐音。这一说,杭州人因憎恨秦氏夫妇而作“油炸桧”的说法也就没了出处。不过,要说是杭人为了诅咒奸贼而给了新意也未尝不可。所以,这葱包脍儿的“脍”,应该是个谐音。

我在网上说“葱包脍儿”,一个网民“古朱”提出疑义,他说葱在里面,为什么叫葱包脍儿?西安有“肉夹馍”,肉在馍里,叫“馍夹肉”谐音就成了“没夹肉”,葱包脍儿会不会也有某种忌口?我说,“葱包脍儿”的正确读法应该是“葱炮脍儿”。这一个“炮”,是当“烘焙”讲的。

卖葱包脍儿的置一平底锅,也叫铛。油条半根,葱三两支,春饼两张包起,用扁铲在热铛上压扁,边压边烤。热铛下的火不能太旺,只求烤出葱的香气,烤热冷却的油条。据说,最初卖葱包脍儿的,只是卖油条者想将早市的存货全卖出去。油条也怪,冷了软了就不招人食欲,一回了油锅,又硬得“僵死”,杭人对屡教不改者称“老油条”也是这个理。只有裹进春饼一烤,才又现出了原来的松软。

要说葱包脍儿的诱香,也不全在油条,小半在葱。当你咬开春饼,小葱的芳香与辛辣,寒风中也会使你打出重重的喷嚏,通气。所以,吃葱包脍儿,时令也是冬季,案上有酱碗两只:红的辣酱,褐的甜酱。买者尚未走近,烤香与酱色早已招惹了你。酱碗上有刮板各一,可依了口味,从容添加。现在抹酱的已改成了刷子,卖者薄薄一抹,极有漆匠改行的嫌疑。

某日,在某酒店赴饭局,点菜的是个在北京工作的苏州人,他点了一盘葱包脍儿,薄薄十只。新鲜倒是新鲜,可惜脍儿中的小葱只是小家碧玉似的一根绿叶,全没了葱白的冲劲,杭州人对温文尔雅的个性的补充,本来全在这葱茎中的。其次是酱,若要我开一张正宗的甜酱配方,店老板肯定会说“蚀煞老本”。现在的甜酱,只是面糊加上甜素,和早年景阳观卖的甜酱早已不能同日而语。

荷叶粉蒸肉

说小吃不说豪门的点心和大内的饽饽,只说街头巷尾,荷叶粉蒸肉也是。

荷叶粉蒸肉既能当得下酒的菜肴,又是一种小吃。只不过让人说得滥了,一说就说到了曲院风荷,好像不这么说就不是杭州特色,不这么说就要被打入街头小摊。其实,在早先杭州的酒楼饭店都有外卖,荷叶只是极平常的包装。当然,荷叶粉蒸肉是个例外,荷叶是用来上笼屉蒸的。

你说以前的人懂得环保?好像也没有这种渲染。以前我住的老房子附近是个闹市,处在河坊街和劳动路的十字口,有阿咪酒家,有乾发酱园店,还有卖卤味的。往往初夏一过,包装用的荷叶就送来了,青青色,八分的干燥。卸荷叶时,几步远也能闻到莲藕的气味。卖熟食、卖酱菜的都用,二两猪鼻冲的小生意,照样给你包得有板有眼,说声“慢走”。那穿短衫的“力气人”也不搭腔,接过荷叶包,宝贝似的揣进了怀里。清末名士丁丙的《杭郡诗三辑》录有时人姚思寿的《大东门市熟脯者称蔡猪头戏而作歌》,说到大东门有名的猪头肉,也说到荷叶:“长鬣大耳肥含膘,嫩荷叶破青青色。市脯不食戒不牢,出其东门凡几遭。”

做荷叶粉蒸肉的店家,送来的荷叶就是八成新了,碧绿,似有生气。送者当街卸了荷叶,一叠一叠捧进店堂,此时,两旁的人家,总以为门前就是荷花盛开的湖畔,有清香与水汽的弥漫。这卖荷叶粉蒸肉的店家,也像是做了先“香”夺人的广告。

最早的粉蒸肉,并不以荷叶见长。清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也可看出:粉蒸肉“用精肥参半之肉,炒米粉黄色,拌面酱蒸之,下用白菜作垫,熟时不但肉美,菜亦美。以不见水,故味独全。江西人菜也”。袁枚写下这一段时,粉蒸肉早已融入了杭城,他特地说明是江西菜,不敢掠人之美。

且不说“肉”,先说这“粉”。“粉”其实也不是粉,是将粳米和籼米各半,掺以八角、山柰、丁香、桂皮同炒,冷却后磨成的粗粉,这也是荷叶粉蒸肉能当得小吃的道理。翻翻《梦粱录》,卷十六中说的饮食,分“茶肆”“酒肆”“分茶酒店”“面食店”等八大类,档次不一。“分茶酒店”像是排档,路人解饥的去处,“如欲速饱,先重后轻”。在这种店里,就有“粉”一类的吃食,如“大片羊粉”“大官粉”“三色团圆粉”等等,数一数,有一十四种。

如今的杭城,这粉蒸肉少见久了,一半是如今口味崇尚清淡,一半也是工序的繁复。跑了几家餐馆,全是摇头。某日,在德胜路乐购超市西,见一“竹林阁”酒家,写的是江西婺源的特色,赫然有“粉蒸肉”三字。店家见我略知此菜一二,倒也实说:一是没有荷叶;二是做得仓促,肉腌渍时间短了,不入味。那厨师诚恳,邀我次日晚上前往品尝。

到了次日,荷叶是颇费了一点功夫,厨师提前一小时用调料腌渍了五花肉。这荷叶粉蒸肉上桌的时候,没等品味,早已香气扑鼻。听说要拍照,厨师撤了蒸烂的荷叶,又换了一张新的。我是有点迫不及待,一筷子搛了粉蒸肉进嘴,肉段极嫩,油而不腻,糯而不烂;那粉也品不出米粉的味了,浑然与肉融为一身。虽说这是一道蒸食,渍过的肉段早已融进了酱的鲜汁,没有蒸菜只在表皮有卤的缺憾。我对猪肉本无兴趣,也感受不到猪肉涨价的痛恨。这一顿,我和我妻子将一笼屉的粉蒸肉吃得罄空。

吴山酥油饼

《儒林外史》第十四回说到马二先生到杭州,囊中羞涩,沿西湖专挑两三个制钱的小吃填肚皮。这一日来到吴山上,“一条平坦的大街”,一排敞了门的店面,在大开的后窗中“一眼隐隐望得见钱塘江”。这时,“茶铺子里一个油头粉面的女人招呼他吃茶,马二先生别转头来就走,到间壁一个茶室,泡了一碗茶,看见有卖的蓑衣饼,叫打了十二个钱的饼吃了,略觉有些意思”。

张爱玲听她姑姑说,“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相府老太太”就是李鸿章的长媳,张爱玲的祖父就是李鸿章的女婿。这蓑衣饼就是吴山酥油饼,据说“蓑衣”的名是苏东坡取的,有棕丝织蓑衣的意思。那时一两纹银能兑一千个“制钱”,马二先生花了十二个钱就能吃得“略觉有些意思”,也是寻常百姓吃得起的小吃。

据说这饼有过大功。说的是赵匡胤被南唐的李昇围困在安徽寿县,当地人也不晓得看中赵匡胤身上什么好,纷纷援救。没有吃的,农家用栗粉制成饼,油炸了,有一点眼下方便面久储不坏的意思。宋军解了饥荒,赵匡胤很感动,大笔一挥,题名“大救驾”。这饼子后来传到杭州,也不是宋室南渡以后。北宋的杭州,本来就是东南的第一商埠,南来北往的稀罕之物,多去了。

到了暖风吹得君臣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日子,吃的就讲究了。“大救驾”由栗粉(当初是粗粮哦)改成了白面粉,和面的水也改成了花生油,面团如同西安拉面似的盘了,沸油里炸得蓬松。待起了锅,斗笠似的酥饼上撒了白的糖粉、黄的桂花、绿的蜜饯丝,色香先夺了人的眼鼻。

酥油饼当年要数吴山上城隍庙隔壁的炊饼店做得好,当然,好名声也就少不了传说,要不,怎么会出一个苏东坡题名的故事?但要说杭州的饮食从大众化走向了艺术化是在南宋,倒也有理。《梦粱录》上的“蜜糖酥皮烧饼”与清河武大郎的炊饼相比,就已与时俱进得很了。

吴山酥油饼重油,缺食少油的年头,如同赵匡胤的粮荒,只要三两只下得肚去,扎扎实实扛得一天的肚饥。饼上玉龙山雪顶似的糖粉,温饱年头更是诱人眼球。没料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小康时代还没有完全到来,按李金斗的说法,城里人开始“尿糖”了。

写这篇文字我去了吴山,从铭香楼走到“十二生肖石”,找不到酥油饼的影子。无奈,问了几个老人,有一位总算给了明确的说法:山上早已不卖了,你去河坊街上看看。谢过了,转身走去,后面一老妇与老汉在说:外地人哎,到这里都想吃吃杭州的东西。我说的是一口道地的杭州话。

在河坊街196号,一块“大碗茶”的店匾底下,我看见一只玻璃箱子,囚犯似的拥挤着几摞油饼。箱上有显赫的红字——“吴山酥油饼”,边上挤了不是杭州小吃的油炸蝎子。小二从玻璃箱中拿出饼,递了,斗笠似的旧颜未改,却不见传统的糖粉。翻过“斗笠”,糖粉“雪藏”在里面,很让人生出惊喜。可惜,饼不是现炸的,谈不上香。倒是松脆细腻、入嘴就酥的风味,依然如故。

我也尝过知味观的酥油饼,有鸡肉、牛肉两种。据说,制作也与吴山酥油饼类似,可惜总做不出吴山酥油饼的风味。问了“大碗茶”的小二,还真是吴山上旧日师傅的手艺,只是租不起店面,装在这只玻璃箱内代销而已。再问得仔细,这位外地的“小二同志”就摇头了。

猫耳朵

北人好面食,南人多米糕,最初传入杭城的面条,杭人就一概以“面”称之,糊涂得很。所以,猫耳朵的传入,要晚于面条。

浙江的浦江,在早先也属偏远。自魏晋南北朝以后,北来的大族,至今仍代代聚居,香火绵绵,宗谱续有千年以上的,也有。乡间有一种古老的面食“篾丝爬”,便是小吃猫耳朵的原始形态。“篾丝爬”,虽含了浓浓的乡气,比“猫耳朵”的名称倒是更有诗意。我女儿懂事那年,随她大伯吃了一回猫耳朵,总以为一碗耳朵要戕害多少只小猫,回来后一直闷闷不乐。浦江的“篾丝爬”,不仅名字美,形象更美:农家用一只如今少见的篾匾,精细得丝绸般润滑,上有极细的小孔。摘一指头状揉匀揉透的面团,顺势在篾匾上一滚一摁,小小地卷起,一只“猫的耳朵”就出来了。耳尖耳孔俨然,极细的篾眼像极了皮毛,乡人也称猫耳朵,恰如其分。

浦江人煮这猫耳朵用的是骨头汤,放的助料只有南瓜丁加咸菜。我阿嫂在浦江下乡待了十几年,她煮猫耳朵的时候,我总说煮过头了。怪了,这猫耳朵在肉汤中滚得“沸反盈天”,我阿嫂才将南瓜、咸菜落了锅,待到舀入碗中,这猫耳朵居然不煳。

要说杭州的猫耳朵就没有这么平民化了,光看那配料,明明地写了虾仁、干贝、鸡肉、火腿、香菇、笋丁、豌豆,让人有小吃贵族的感觉。某日,去知味观吃猫耳朵,墙上贴了“物价飞涨,小吃提价,敬请谅解”的告示,碗中的火腿、香菇、豌豆还是有的。猫耳朵的汤极大,汤色要比浦江的做法更清,这样的汤,哪怕一口未啜,也已给人鲜亮的享受。但要说到案板功夫,那就逊于浦江了,只是比面疙瘩更加精细一点。若要请外地人品尝,自然得费口舌解说。倒是状元馆的“麦挤梭子蟹”,一个面团的“挤”,形象鲜活。

二十多年前我请台湾的表姐去知味观吃猫耳朵,坐的是楼上雅座,价格比大堂贵一倍。我向表姐讲述这道小吃时,居然没有得到这位老杭州人的首肯。据说知味观的创始人姓沈,清末绍兴人,街头叫卖汤圆起步,走的是平民一路,这与如今的猫耳朵重在配料,也是两条路上跑的车了。

小吃,也叫点心,也称闲食。知堂先生说他的老母亲生前是绝不承认点心可以当饭的,有时生一点小病,不喜吃大米饭,随便叫家里做点面食小吃。即使一天吃了三回,她总说今天胃口不好,因为饭吃不下去。这种小吃当不了主食的理论,吃猫耳朵更是一个佐证。那天我见一位三十岁出头的妈妈,自己不吃,看小女将一碗猫耳朵吃得罄空,仍余韵未尽。当妈的说,回去还要吃夜饭的哩。

猫耳朵,在早先也称“馉(骨)饳(朵)”。“馉饳”,《辞海》解释为“馄饨”,其实不妥。《梦粱录》对“馉饳”也有文字,但不详尽。明朝话本小说《钱塘湖隐济颠师语录》就说得细了:清波门外长桥旁“卖馉饳的王公”,与净慈寺的济公下棋,济公说,我赢一盘,吃一碗馉饳,输一盘,吃一个栗暴。后来济公“一连吃了十五六碗”,为王公写一招牌:“王家清油细豆大馉饳”。

济公一吃“十五六碗”,招牌又特意写明王家馉饳的“大”,这也说出了馉饳的小,当不得主食。“馉饳”后来简写成了“骨朵”,也是此理。该书后一节说到济公“过一馄饨店”,“店主认识济公,邀入店内,请吃馄饨”。济公吃完,以“馄饨”为题,在壁上写道:“包罗万象,性气粗豪,通身上下缝隙无些,镬汤里倒翻跟斗。”馄饨的模样写得相当分明。

说这一段,“猫耳朵”的渊源也就有了。

同类推荐
  • 犀利雄辩的世界演说

    犀利雄辩的世界演说

    本书收入了世界著名的演说,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的演说、伽利略——在受审法庭上的演说、李大钊——在天安门集会上的演说等,这些演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让人们领略到了思想巨人的风采。
  • 新解黄帝阴符经

    新解黄帝阴符经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刘君祖先生依经解经,贯通经典,观照现实,分别对《黄帝阴符经》和《天机经》进行了解读。《阴符经》不过短短四百余字,《天机经》亦不过两千余字,却皆为道藏经典。两书合观,读者尽可于千余字间沉潜,掌握天地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体悟道家智慧和修养方法,“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览粲然义理,察古人心迹,登临“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之人生境界。
  • 老北京的记忆

    老北京的记忆

    《老北京的记忆》讲述了定格正在消失的京味儿生活,留住一座记忆中的城,图文版老北京风物志,百余幅珍贵图片,完美展现老北京风韵,再现京城市民生活图景,描摹一个时代的人文风情画。
  • 论语日记(下册)

    论语日记(下册)

    《论语日记(全2册)》以日记的形式把《论语》二十篇作别开生面的解读,如道家长里短般向读者娓娓道来。作者注重对《论语》每一个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详细解读,且汇集历代儒学名家的不同解构形式,让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梳理《论语》所反映的内涵。同时,作者还深挖《论语》中每一个字的来源及引申义,让读者可以了解汉字的由来和该字的微言大义。《论语日记(全2册)》在阐述《论语》文本所包含的深意时,还结合经典佐证,以及史料、文献、文学资料进行侧面的阐述和对比,读者从中得到的不仅是视野的扩增,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累积和智慧的提升。总之,《论语日记(全2册)》堪称一本阅读《论语》的工具书。
  • 传统与文化

    传统与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内涵丰富、气势恢宏、绵延不绝、奔腾向前、从未中断的文化成就。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跳动脉搏,继承、创新和发展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无聊四人组

    无聊四人组

    有时候,冒险也是一种深刻的无聊。谁知道呢,一个个波澜诡谲,怪异神秘的故事背后,隐藏的不过如此。
  • 平庸年华

    平庸年华

    此小说讲述90后的江明美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里生活碌碌无为,几经感情波折,面对现实生活条件的压迫自己却又无能为力,家庭环境的困扰加上各方面承重的打击,使她更加不清楚未来人生的方向,一度失去了对生活的向往,最后彻底醒悟,在困境中成长,重新坦然面对一切,得以释怀。
  • Betrayal
  • 锦衣镇山河

    锦衣镇山河

    抄家是一门手艺。锦衣卫查检百户贺六,专注抄家二十年。金砖、银锭、金玉、古玩。他抄过的财宝堆起来足有一座山。身披锦衣虎皮,拿着安逸饷银,上司吃肉自己跟着喝口汤,养活自己萌萌哒女儿。贺六很知足。指挥使陆炳却让贺六这个没有什么雄心壮志的人做了锦衣卫十三太保之一。十三太保的位子看着风光,麻烦事也多。这让贺六很头疼。
  • 破梦之初见

    破梦之初见

    梦是个奇怪的东西,荒诞、混乱,没有预兆地开始,又没缘由地结束。在转瞬苏醒的过程中,经历过的天摇地动,惊涛骇浪却在刹那里如同烟尘般不知所踪。
  • 爱你情深入骨

    爱你情深入骨

    三年前,苏甜义无反顾的嫁给了陆诀,成了陆太太。本以为回报她的是幸福的婚后生活,却没想到,换来的只是一次次的欺辱。同父异母的妹妹设计陷害她,枕边的男人厌弃她。可真的等到她奄奄一息,快要死掉时,他才知道,所有的一切,不过是一场误会。他愿意用一生,去弥补自己犯下的错,可她早已经在一次次的伤害中,失去了爱的能力……
  • 武侠立志传

    武侠立志传

    莫名其妙穿越到武侠游戏中去拯救世界。面对熟悉的游戏世界,让人神往的绝世武学和各式各样的江湖高手以及令人垂涎不已的风情女侠。穿越到一个小反派身上的李云天只得过着人人喊打的日子。在经过一系列打击后,李云天明白自己想要在这缤纷绚丽却又杀机四伏的武侠世界里生存下去,那么就要做到‘一思尚存,此志不懈’的志向。
  • 你是我的触手可得

    你是我的触手可得

    顾里本想平平淡淡的过完一生,谁知遇到了盛长安。她是他的贴心秘书,他是她的霸道总裁。她笑着,他看着。她闹着,他陪着。他说:“从今以后,赚钱养家我来,洗衣做饭我来,你就老老实实的待在我身边就好了。”某天顾里问盛长安:“公司的人都在说,长安归故里,故里有长安,你怎么看?”某男轻笑一声“说的不错,这个月全公司的人工资翻倍。”————————————————你是我的触手可得,也是我的遥不可及…
  • 梨落堂尽西宫春

    梨落堂尽西宫春

    争霸后宫,九重珠帘后指点江山。***在这个世上,有人想一脚两船、左右逢源,有人想不问是非、抽身事外,但我告诉你,只有立场坚定的人,才能活得长久一点。***她是一个小官吏的女儿,两度被废,但终生受尽宠爱,一宠三十年,直到皇帝驾崩。初进宫,她无权无势,怀着仇恨。在后宫这样权诈倾压的地方,有盛宠奸滑的容妃,心机深沉的皇后,心思诡测的姐妹。皇帝魏扶风和十四王爷魏婧,都爱着同一个女人,她只是替身。因为容貌的相似,才有资格被宠爱。是最俗套也最无奈的一种爱情。替身也是否会被爱上呢。优柔寡断多情风流的皇帝魏扶风,实则冷血心肠。他有四万后妃,多情也无情。他屡屡利用,又伤害她,然后又来哄她。他说:“朕给你的宠爱,早已超出你的身份,小小的郎官之女,能做从五品的娘娘,已是朕最大的宠爱了。只是一颗棋子,一个乖巧的玩物,就乖乖听话。”俊美善良的十四王爷魏婧,则对她心有郁结。他害死她哥哥。他说:“此生,我只爱我的妻子。如你这样令人不齿的女子,所谓利用,也只是你自己送上门的。”邪气清秀的仇人胞弟琅铘苏闻,亦心怀鬼胎。他说:“虽然很想你死,但忍不住想再给你机会。给你机会,只为了向你要挟。”她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攀登,从一个小小的贵人,最终成为大魏朝开国的第七位皇后。并赐以最高的受封称“懿”,垂帘听政,为天下人所尊的监国大人,史书上传奇的甄后。***本文纯属自娱之作,大家可以轻松愉快的看看。友情提示:本文章谢绝任何转载,谢谢合作!***某道先谢谢各位。大家觉得看着不错呢,就帮某道投投票,收藏下,某道先谢谢各位拉!***此文参加了潇湘网站的大赛,望亲们多多投票支持下。按下面的投票推荐。如果不是会员,可以从上面会员中心注册成普通会员,就可以了。将此文收藏后,下次就不用花时间找了。谢谢大家的票票。呵呵。***冰隐的《帝王宠妃》闲听冷雨的《美人笑,江山摇》:草木多多的《我的绝色老公》夜恋凝的《殇异客栈之拐个杀手做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