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21600000008

第8章 长歌沧桑——周扬论(1)

1

我这种年龄的人,知道周扬,是从“四条汉子”开始的。既从“四条汉子”开始,他自然便跟反对鲁迅的恶名拴在一起,至于别的,概无所闻。“文革”结束后周扬重新露面,我是一个在校的大学生,这时他当然又是正面人物了,回到文艺界的领导岗位——这些,是知道的;至于是否在心中感觉到他的威望,似乎谈不上。那是因为年轻,或因为年轻而无知,全不晓他从前在文坛是何等的呼风唤雨、一言九鼎,直到他去世以后,读别人的怀念、回忆文章,字里行间依旧流露出对他当年威势的余悸,这才好像有点明白在历史上“周扬”二字意味着什么。

然而,也从未产生将他研究一番的愿望。那时头脑很简单,认为既然周扬终其一生是个文艺官僚,所说所写每句话、每个字,皆系官样文章而与自我无涉,就实在不会有什么研究的价值。虽然80年代初,他从理论上提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我很抱好感也很佩服,但并不如何看重,因这种问题于青年一代来说并非问题,我们的思想已走得更远。唯因其主张思想解放,所以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导者中间,他是比较为年轻人认可的,后来他患病、成为植物人,普遍比较同情。1989年7月,他在那样一种情形下亡故,我印象很深。

他的身影,在我脑海中真正变得清晰与“高大”,是我着手为延安专题研究做准备的过程中。这项研究,改变了我许多意识。例如,对文学史是怎样构成的这样一个问题的看法。早先,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以为文学既然以创作为本,主干当然是作家和作品;不同气质、不同风格、不同才具的作家,写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进而这些作品经由读者的接受和批评家的发扬,再对后世文学形成影响,这样就自然地构成了文学的历史。虽然这是对文学史构成的较为简化的描述,但一般情形下大体不差。那时我所未意识到的,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红色文学的特殊性。这一文学潮流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先以“左翼文学”面貌出现,30年代末和40年代进入延安阶段,最终生长出来共和国文学这个果子。从结果看,我们得说它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这种文学跟中国以往的文学或者世界大多数其他地方的文学之最大不同在于,它是充分组织化的文学。一切的文学现象——创作、批评、思潮、文学运动直至文学的出版与传播——之前,先有一种经由组织系统体现和落实的意识形态的领导。其基本秩序我们只须读一读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两篇马列主义关于文艺的经典文献,即可了然。这是一种在全新形态上建构起来的全新文学,打破了史上历来的基本的文学关系,也形成了特殊的文学生产方式。过去我们说创作或作家是文学的主体,而在组织化的框架下,显然不是这样;因为在作家的创作和发表的前头,先行存在一些决定性的环节,规范、指导甚至直接规定文学生产的所有细节,大到创作方法小到主题与题材的确定,虚至作家的世界观实至作品某一段落的具体描写、用词用字。可以说,在这种文学当中,真正的主体不是作家及其创作,而是组织起来的思想和艺术秩序,创作是在其规范下发生的,至少,在其规范下创作才被接受为文学上的事实。从左联时代开始,文学一直打着这种烙印,《讲话》及共和国建立之后,整个文学生产更是被一套逐渐形成的完整严密的体制所掌握。研究一下红色文学的文学制度史,就会较为清楚地看见其发展完善过程;例如,拿中国作家协会跟它实际上的前身“左翼作家联盟”相比较,就可以对这种文学在组织化上的演进如何趋于完备,有非常具体的认识。

暂且放下过于宏大的话题不表,回到周扬这个人物的意义上来。对此,周巍峙先生有简洁而准确的概括:“他是左翼文艺坚强的年青领导者,解放区革命文艺的代表人物,他是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论家,新中国文化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一位创始人》)我在准备延安专题研究时,一再面对他的存在,发现他虽然不曾亲手创作过一部作品,但延安时期许多重要作品的产生,或导致这些创作的基本背景,都与他有关。我吃惊地注视着这一点,并由此开始从根本上修正自己对于文学史构成的习惯性看法。随着阅读渐多渐广,从延安时代前推到30年代,后伸至五六十年代,结论益发清晰而不可动摇了:他是自20年代末中国这一主流文学中,对历史施加了最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在长期的领导位置上,凭籍组织化的机制,成为这种文学的“祖师爷”(“文革”大批判中所得封号),虽然他一生不曾染指创作,但不论多大多牛的作家都不好跟他相比,因为归根结底他们都是在他领导、指导之下从事写作的。

以往那种认识偏差,我想是普遍的,不然,对周扬的研究不至于这样寥落。周去世后,只有1998年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因为这一年是他诞辰90周年——有两本重要的书问世,一本是王蒙、袁鹰共同主编的《忆周扬》,另一本是李辉所著《摇荡的秋千》。虽然这两本书主要都不是研究性质的专著,却第一次以出版物形式把有关周扬的资料和看法集中到一块,对研究者来说弥足珍贵。《忆》书编收了58篇怀念和评论文字(另有少量悼词、悼诗、唁电等),多出自周的故交、故旧之手;此书的特色是,文章基本都公开发表过,可以视为其作者的比较正式的言论。《摇》书的主体部分,是李辉从90年代初起,就周氏其人陆续访问文坛人士或其亲旧而形成的记录稿,受访者计25人;跟《忆》书不同,这些访问记录带有私下聊谈的性质,甚至相当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该书出版之际受访人已然作古)未经本人审阅——这不意味着这些记录在真实性方面可以打上问号,相反,比之于由本人润色修饰过的正式文本,也许更能显现一种本原的风貌。转眼,几乎又整整过去了一个十年。然而,回首这个十年,传记与研究都没有大的开展,特别是未见更深一层的开掘。这跟周氏的历史地位不相称,跟我们对这段历史应有的探讨也不相称。明年便是周扬100周年诞辰,我觉得应该以此为契机,使人们真正认明这位现代中国红色文艺史上“关键先生”的意义。因此,虽然学浅识陋如我,仍率尔操觚,勉强成此文,以期引玉。

2

在谈论周扬其人之前,我们先得明白,周扬的一生,是一首变奏曲。其实一共有四个周扬,即:左联的周扬、延安的周扬、“十七年”的周扬以及“文革”后的周扬。上述每个时期的周扬,都不大一样,甚至很不相同。

所以首先强调这一点,是估计到很多人也许并不清楚存在这样的区分。他们脑海里的周扬形象,是相对固定的。然而实际与此相去甚远。周扬走过了复杂的经历,一直处在自我调整与转变之中;思想主张、内心世界以至性格为人,都在变,而且幅度不小。“文革”后,很多人对于周扬似乎变了一个人惊讶不已,那是对他一生缺乏了解的缘故。

这就带来了理解与认识周扬时绝不能忽视、疏漏的一个要点:这位中国的日丹诺夫[ 1952年,一次在听胡乔木做报告时,周扬悄悄对张光年说:“你看乔木的报告还有点日丹诺夫的味道哩!”我觉得,这种赞誉更多地曲折透露出了说话者自身对于某种目标的追求。参见张光年《回忆周扬》。],这位在公开场合从来只以鲜明单一的形象示人的红色文艺CEO,其精神与内心在有基本面之外,其实又具有多层性和多面性。固然,精神上自相矛盾、自我冲突或者变动不居,乃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至为广泛的共性,但由于特殊经历、特殊地位之故,周扬于个中滋味的感受,或许是远甚于其他人的。贾植芳先生谈及周扬时,有一个十分中肯而睿智的提醒:“他是非常复杂的,值得你花工夫研究。”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一般易于把周扬这样的人设想成铁板一块,然而,那是一个难以察觉的误区。以我看过的资料,与多数人的想象不同,对周扬是很难寥寥数语加以概括的。他身上,有着历史的复杂性,也蕴涵着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所注定不能超越的困惑、摇摆、多变、不确定性甚至偶然性等等特质。真正了解周扬,必须从他的复杂多变入手;见不及此,则不能走近他内在的生命历程。

3

如果把目前能够看到的有关周扬的观感放在一起,分别排列,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同时期与周扬认识或相熟络的人,对周的描述颇相径庭。“我有一个印象,他很客气,但有官气。极力想表现得轻松一些,开开玩笑,但总觉得不自然。”这是张光年嘴中1948年前后的周扬形象。“有官气”,与张年龄、资历相仿者,对周扬的感受,基本都包含这一点。到五六十年代,周扬就不止“有官气”了。于光远在《几番风雨忆周扬》里,谈到50年代中期在中宣部一些会议上所“亲见”的周扬——他连续使用如下数词来形容:“疾言厉色、咄咄进逼、令人可畏”。至于王蒙、唐达成等文坛后辈,周扬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目光如电”、“严肃精明”、是恩威如山、气势凛然,直至“厉害”、“寒光闪闪”、“锋芒逼人”、“地动山摇”。“文革”间,对“旧中宣部”的批判,有“阎王殿”之语。批判者想到这样一个词,自是别有用意;不过,从当年慑于周扬威严的另一些人的感受来看,意想不到也同样说得通。

曾经,还有一个周扬,一个让人陌生的周扬。读一读在30年代初与之打交道者的描述,你或许觉得不是同一个对象。1929年周扬在日本时的旧识谭林通先生,把他眼中的周扬说成“是一个极重友情的人,感情丰富而真挚”。(《难忘相识在东京》)翌年,周被日本人遣送回国,在上海经人介绍认识“剧联”的赵铭彝。1991年,赵铭彝接受李辉采访,就当年的周扬做了一番令人瞠目结舌的描绘:“他那时候被称为Modern Boy。他在日本呆过,很开朗,不像我们那样拘谨。”摩登男孩?难道这跟后来让青年王蒙“汗流浃背,诚惶诚恐”,觉得“他的每一个字包括语气词和咳嗽都显得那样权威”的“周扬同志”是同一个人么?周扬相貌不错,美姿容,一表人材;但赵铭彝所指显然不是相貌,是性格,他明确指出周那时“很开朗,不像我们那样拘谨”——似乎为了强调这一点,访谈最后,赵铭彝专门讲了后来的周扬与当时的区别:“他到延安后我就和他基本上没有了往来。我一直在学校教书,他当了领导人。1950年我到北京见到他,朋友过去是很好的。但我不去找他,他忙得很,偶尔在会场遇到……时间久了,也就没有过去那种交情了。对他后来的性格,我也没有什么过多的了解。”推说不了解,语气却透出“士别三日”的感慨。

赵铭彝的讲述,为夏衍所证实。夏衍也是最早认识周扬的人之一。周因为口音重,不适合演戏,赵铭彝就把他介绍给夏衍,于是转至左联机关工作。夏衍性情潇洒,虽是“革命艺术家”,身上却不脱多趣游闲的名士风度。而经这样一个人告诉给我们的早期周扬是:“那个时候,他很潇洒,很漂亮。穿着西服,特别讲究,欢喜跳舞。”他把这样的意思强调了好几遍,甚至有点击节似地说:“他爱去跳舞,跟我们一起上咖啡馆,看电影。那时候,他可真是潇洒。”听上去,周扬的“潇洒”竟是夏衍也自叹弗如。

相对而言,这是他“个人形象”比较单纯的时期。他刚刚从漂泊日本的苦闷中走出来,忘我地投身于符合自己理想的事业。他的能力和工作业绩显然受到同志们好评,迅速走进左联领导核心。与此同时,也收获爱情——在一次演讲中,打动了一位女大学生的芳心。苏灵扬若干年后回忆说,自己本是冲着丁玲大名来听演讲的,结果演讲者却临时变成一个操浓重湖南口音的青年,从头到尾她只听懂了一句:“丁玲有病来不成,让我来讲。”可是这毫不妨碍他们之间擦出情感的火花——30年代的周扬竟是如此的浪漫,为了让这次感情的相遇刻下永久印记,他告别“周起应”,从恋人名字中撷取一字,改名“周扬”。

无法想象,“周扬”,这个日后人们提起它常与“疾言厉色”甚至让人“汗流浃背”联系在一起的名字,竟来自于卿卿我我、儿女情长。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恋爱。周苏相遇时周扬已有夫人吴氏,周艾若(周扬与吴氏所生长子)说,父亲是瞒着在故乡的妻子与苏灵扬热恋并结婚。此事令人惊诧之处,与其说在道德方面,毋如说更在于这么一个威严持重的人,当年内心也怀有剧烈的越轨冲动,并毅然将其付诸行动。岁月之于人,真可谓沧海桑田。诚然,那时他只有二十来岁,但我不认为青春是决定性因素。很多人,身体虽然也在老去,性情却未必发生着跟周扬一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老友夏衍就是近在眼前的例子。

同类推荐
  • 陪孩子品诗

    陪孩子品诗

    俞陛云幼承家学,在文学上有很高的建树,尤其精于诗词。为给家中孩童讲授诗词,俞陛云从五千年瀚若星河的诗词名篇中精选部分篇目,细细品讲诗词的韵律、句眼、意境之美。引领孩子在阅读、背诵诗词之余,品味诗词中优美协调的韵律,淡雅流丽的语言,清隽高洁的品格,至纯至真、如梦如幻的意境。
  • 赤裸裸的温柔

    赤裸裸的温柔

    本书是作者的短篇作品集,内容包括:温柔的疼痛;我们相信;谁先爱上谁;掸去尘埃;相约分手;相见不如怀念;最美的回忆等。
  • 桃花痴痴笑

    桃花痴痴笑

    当岁月如流沙般从我们身上泻过,种种关于成长的故事,像烙印一样深深铭刻在我们的心灵,直到我们穿越风雨,长大成人,直到我们通往直前,把石头磨炼成金子。本书是为读者朋友献上的一份精美新鲜的小快餐,滴水藏海,小中见大。在轻松的阅读中,有一份新鲜的感觉,愉悦的享受,不知不觉中,为自己点一盏心灯。
  • 缺失的心灵清淤课

    缺失的心灵清淤课

    本书分别从京之味、心之悟、文之道、书之语、思之忧等方面分别对北京传统文化进行了细致挖掘,对首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真实记录。本系列书立足政协视角,既讲政协委员的故事,也通过政协委员讲故事,向读者表达了首都乃至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情感样式、风俗习惯、存在方式和政治面貌,是中国好声音的一次多维度、多主题、多层次立体式传播。
  • 创造宣言

    创造宣言

    本书是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人生主张的散文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博大而丰富的,本书包括三大部分的内容:教育宣言篇、斋夫杂谈篇和书信演讲篇。陶行知以其生动幽默的语言,阐述了他的教育观,在生活中懂得学习,理解教育。其《创造宣言》等入选中国中学语文课本。
热门推荐
  • 谁把谁的青春埋葬了

    谁把谁的青春埋葬了

    丁灵去美国的途中遇到一个叫金的男人,那人正是十年前与她有过的小天王天天,六年前在两大家族安排的相亲席上脱逃的混蛋。新仇旧恨,她决定一次清算。带着怀疑并且试图寻找真相的她把记忆拉回到了十年前,十年前一次又一次离奇的境遇以及身边朋友接二连三的死去让她彻底的陷入绝望当中,她的车祸以及间歇性的失忆为她赢得了十年的安宁生活,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改变了一切。生命的负重让她卷入了另一个男人的生活,一个雷电交加的恐怖午夜,她在网上遇到了一个跟她已经死去的未婚夫长的一模一样的男人,她的生活从此不再平静,原来在这太平的十年里早就酝酿了一场更大的阴谋,十年前那只是个小小的伏笔。小说将通过《谁把谁的青春埋葬了》、《迷情追踪》、《寒兰花的秘密》为你一一揭晓。
  • 舍利子之天险

    舍利子之天险

    书的世界里书香门第,门的世界里有口无心,美美的想到自己,炼成的丹药里就多了一未,没有想好姓名,字就不由自主的跑了出去,一个牵着牛的老翁坐在树下,树上落下了清贫,老翁过了桥,趟了水,盛夏的淮河里。
  • 我家学霸是键盘侠

    我家学霸是键盘侠

    一个穿越到平行世界的人工智能博士一个连挂23科即将退学的键盘应用学大二差生陈博叫苦不迭道:“《基础套路学》也忒难了吧,这考试大纲,我宁愿去考十遍思修。”王旭说:“补考费凑齐没,再这样下去要退学了哦。”陈博沉默不语,默默拿起女装踏上了代课之旅。
  • 奸臣马甲掉落ing

    奸臣马甲掉落ing

    [女扮男装][帝王将相][和男主小时有不解缘]每一个离别都是重逢的开始,不再离开的那种开始哦。人人都知道太子小时候身边有一个黑煤球,关系好的不得了。人人都知道当今圣上总头疼自己提拔上来的国师,日常论战,自己睡不着,留自己的丞相大人一宿一块通宵达旦。女主——官至相位,下得一手好棋,弹的一手好琴,众人欢呼的翩翩贵公子,偶尔观天象,日常怼怼怼,生的俊美,行的财迷,生性淡薄,不达目的不罢休[背后贼有故事]男主——帝王,年少继位,有手段,腹黑,爱女主,贼爱女主,护女主,特别护短小时斗鸡:设赌局,压银子女主:[偷摸]给别的鸡穿上金属护甲男主:……呵女主:[光明正大]给自己的穿上金属爪子结局:“自家的”赢,赚个满盅,倒打一耙,你们竟然作弊给鸡穿辣么硬的护甲,好在我们太子随机应变智勇双全心胸宽广慷慨仁厚 众人:???如今朝堂上:女主:[怎样斗圣主欺小人打酱油最终报仇?]在线等挺急的男主:丞相大人好像有话说?女主:圣上圣明,臣无话可说男主:不,你有,晚上别走,喝茶单聊总之:这是冉三岁和封五岁的甜蜜爱情故事“你还在,真好”“你也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四月一日过江赴荆州

    四月一日过江赴荆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妖契约录

    妖契约录

    高考落榜的楚非凡偶遇奇怪少女南宫月儿,一扇未知的大门从此在楚非凡的生命中开启,人与妖共存的世界中,身负至宝的楚非凡又将与那些妖怪擦出怎样的火花。少年你可曾准备好,踏足这片未知的世界......
  • 不爱,可不可以

    不爱,可不可以

    如果没有你,夜的漆漆里,孤寂的丫头谁来陪?如果没有你,雨天的纷扰里,丫头的心语诉与谁?如果没有你,悠悠岁月里,满载丫头情怀的书信寄予谁?屈指算来,应该有22天了,没有发信息给你,没有打电话给你,没有去温馨的家园去看你,但这如果没有你,夜的漆漆里,孤寂的丫头谁来陪?如果没有你,雨天的纷扰里,丫头的心语诉与谁?如果没有你,悠悠岁月里,满载丫头情怀的书信寄予谁?
  • 在各种悲喜交集处

    在各种悲喜交集处

    中国新民谣代表人物钟立风,文艺之旅上直抵人心的吉光片羽。继《像艳遇一样忧伤》、《没有过去的男人》之后,民谣歌手钟立风最新文字作品《在各种悲喜交集处》。Do.友多闻,讲述与周云蓬、李健、万晓利、小河等众多友人的往事趣闻;Re.素履行,分享作者心中最精彩的音乐、电影、小说之美;Mi.旅梦人则是作者在现实世界以及其他世界旅行的记录,有着某种不确定和幻梦般的色彩。
  • 凡人成魔录

    凡人成魔录

    我回忆我一生路途多为坎坷,年少之时,我未曾知之为过得如此之苦。如此之艰难,那是个男,只不过想平时没饭吃而已。再往后,自己所熟悉的一切都被他人所毁,到了有苦难言的地步。经过的一生苦难不得而知,如今到了现在,心中的苦难倒是未曾减轻。世界如此对我,我又何尝不能以同样的方式报复世界?好人与坏人,坏人与好人,不过是一念之间。我已痛苦久已,又何顺已善对世界?如今之日万千众生都敌视于我,若我不死善无法存。各路强者,无论是正,无论是反。无论是对无论是错,今日之日都要于我绝死。在这生死存亡关头,我到显得非常的坦然。我早就该死了,今日这排场我并无不满。如今就是各显神通之时!天地崩坏,日月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