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58900000003

第3章 导言(3)

2.台湾舆论研究领域

大陆对台湾的舆论研究几乎是空白(大陆有对台湾的传媒研究,但传媒研究不等于舆论研究)。迄今为止,大陆对台湾的舆论研究既没有专着,更没有标志性作品。而台湾也几乎没有以“舆论”为题的学术专着,但这并不表明台湾的舆论研究一片空白。台湾学者不喜欢用“舆论”这个概念,他们愿意用“民意”这一术语代替之(舆论与民意的概念并不等同,本书将在下一节“相关概念及理论”中对此详细讨论),比如李普曼的《舆论学》,在台湾就译成《民意学》。即便如此,以“民意”为题的学术专(译)着也不多,主要有:翁秀琪等译,《民意:沉默螺旋的发现之旅》;王石番,《民意理论与实务》;游盈隆,《民意与台湾政治变迁——1990年代台湾民意与选举政治的解析》;胡幼伟译,《解读民调》;郑贞铭,《民意与民意测验》;余致力,《民意与公共政策——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赖世培、丁庭宇等,《民意调查》;谢邦昌,《探索民意——民意调查技术之探索》;陈义彦、洪永泰、盛杏湲、游清鑫、郑夙芬、陈陆辉等,《民意调查》。

扣除译着,台湾舆论学的专着屈指可数。从台湾喜欢用“民意”来代替“舆论”,可以看出台湾的舆论界基于民意调查的学术倾向,这使得台湾的舆论研究偏向于实证与实务,这从上述专着的书名就可看出。

喜欢实证实务的研究倾向,使台湾舆论研究的学术成果难以形成大部头的学术专着,而更多地表现为短平快的学术论文,而从这些论文的内容形成,更能看出实证与实务的研究倾向。台湾的舆论学研究论文绝大多数都是建立在民调基础上的,论文中堆积着大量的图表,问卷的设计、统计的方法、结论的总结,这些构成了台湾舆论学论文的主体。

台湾舆论学研究之所以能够广泛建立在民调的基础上,与台湾的民意调查业非常发达密切相关。据统计,目前台湾有60多家民调机构。众多的民调机构以及民调对社会生活的到处渗透,给舆论研究者搜集资料和数据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台湾,几乎任何一次选举、任何一个大事件、任何一个舆论议题都有民调,甚至有不同种类的民调。这样的民调资料可以像编年史一样每年都为舆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证基础。用数据说话,是台湾舆论研究者不二的选择。

数字比文字更不容易骗人,但在台湾,数字的公信力却打了折扣。多如牛毛的民调机构,具有不同的利益集团背景。由于民调的泛滥,不断受到调查骚扰的民众不堪其累,拒接电话、拒绝回答的现象屡有发生,使民调的样本数越来越少,直接影响到民调的可信度。

特别要说明的是,开展民调是要花钱的。要让民调的样本数够大、问卷的设计更全面,需要的花费则更大,这使得只有有钱的机构才能进行更大规模的调查。即使学者自行调查,选题和方向也受到提供课题资金机构的掣肘,所以客观与中立的理想值到底能坚持多少?学者们要想挣脱利益集团对民调的阴影,仍不容乐观。

台湾民调业的发达,是和台湾选举的发达分不开的。只有选举这个大利益,才能养活这么多民调机构,支付这么多民调成本。这使得台湾的舆论研究的选题大多和选举有关。

“选举实务”成为台湾舆论学研究论文压倒多数的选题,显示台湾“泛政治化”现象也在向学术机构进行渗透。台湾舆论研究的风气必须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而台湾民调又具有主题泛政治化、时间短周期性和结论偏功利性的特征。跟着民调走的台湾舆论研究也普遍具有如下特点:调查事件普遍单一,很少有比较研究和背景研究;调查时间普遍很短,一般跟踪几个月,很少跨年度;调查项目普遍简单,一般只针对事件的某一个特定项目。

由民意而民调,由民调而实证,由实证而实务,这一关系链条构成了台湾舆论学研究的基础模式。

故台湾舆论研究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第一,倾向实证实务的台湾舆论研究缺乏对台湾舆论的总体把握。由于民调总是一事一调、一题一调,其时空及议题都限制在微观与局部层次,因此,台湾舆论研究鲜有对台湾舆论的宏观把握,尽管某一个具体的实证研究可能有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功能,但客观上,台湾迄今没有出现可以给人有关台湾舆论总体想象的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第二,倾向实证实务的台湾舆论研究缺乏对台湾舆论的长时段的梳理。台湾舆论研究绝大部分是共时态的横切面式的研究,历时态的舆论研究不是主流,跨度10年以上的台湾舆论研究几乎是个空白,更遑论对台湾舆论60年以来的梳理。

第三,倾向实证实务的台湾舆论研究缺乏对台湾舆论进行政治文化的解读。台湾舆论研究往往就舆论而谈舆论,普遍依赖数字说话,一般满足于民调结论,对无法用数字表现的政治文化自然忽视,而为选举服务的策略性研究更不愿也不必把研究引入政治文化层面,迄今为止,用政治文化系统全面地解释台湾舆论的研究亦属空白。

三、研究对象

本书的直接研究对象是台湾的舆论议题。两岸对台湾舆论议题的研究除了前述台湾舆论研究普遍存在的缺乏总体性(系统性)、历史性(长时段)和政治文化性研究的薄弱环节外,还存在以下特殊的盲点:由于台湾舆论议题缺乏细化研究,没有对台湾舆论议题进行分门别类,以致一些论着在涉及台湾舆论议题时,往往笼而统之,混为一谈。特别是在有关族群议题方面,研究者往往将“省籍议题”、“台湾意识/中国意识议题”、“统独议题”当作相同的议题混杂在一起研究,尽管上述三大议题往往被泛绿阵营操弄成族群议题,但是其产生的缘起、发展的过程、议题的特点、作用的人群以及对应的政治文化上都有明显不同,而且上述三大议题常常互为表里,互为策应,互为转换。事实上,议题的操纵者特别希望混淆这三大议题,以便他们在三大议题上暗渡陈仓地相互置换,实现其政治目的。揭示这三大议题的不同及联系,有助于将台湾舆论议题演变及政治文化变迁的研究引向深入。遗憾的是,虽然理论界与实务界可能已意识到这三种议题不同,并出现用三种不同的概念命名之,但迄今为止台湾研究尚未对台湾舆论议题这三大体系进行系统地细化地历史考察,导致对这三大议题等而视之的误区。

故本书的研究对象——台湾舆论议题研究存在着一大盲点,即对台湾的舆论议题分类模糊且界定混乱。

综合上述讨论,本书拟从本研究的学科背景的一大空白处着眼,从研究领域的四个薄弱环节处着力,从研究对象的一大盲点处着手,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高度上重新出发。

第一,将历史学与舆论学结合起来,尝试对历史舆论学的学科建设进行前期的案例式的摸索。

第二,将舆论研究与政治文化研究结合起来,从台湾舆论的长期变化观察台湾政治文化的长期变迁,用台湾政治文化解读台湾舆论的本质,探讨台湾政治文化与台湾舆论互动关系的长期演变,并从台湾的个案研究中概括出舆论与政治文化互动的一般模式。

第三,将台湾舆论议题分门别类予以细化研究,探讨台湾舆论议题转化为政治文化符号的转换机制,考察与梳理“省籍议题”、“台湾意识/中国意识议题”、“统独议题”作为台湾政治文化三大符号的历史缘起、发展演变、当代特征及其对台湾政治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相关概念及理论

本节将按照一定的逻辑将本研究所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及其理论作一番梳理。在介绍这些概念和理论时,本节并不满足于对概念的简单定义和对理论的简单说明,而是将之置于本研究的整个逻辑框架中进行讨论。

本研究遇到的第一个概念就是“舆论”。

笔者对舆论的定义如下:舆论是由多数人表达,或向多数人传播,或在多数人反应的对某一对象的共同关注。

这个定义反映了舆论的以下特点:

第一,定义强调了舆论主体的多元性。一切向多数人传播或在多数人反应的主体,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党团、政府、媒体等,都可以具备舆论主体的资格,只要这些主体能够通过受众或传播使对某一对象的“关注”获得“集合性”特征即可。过去,绝大多数舆论定义把舆论主体限定为“公众”,并明确排除政府、政党、大众媒介和意见领袖(个人)作为舆论主体的地位,许多人正是由此认定“舆论”等同于“民意”。这样不但容易把复杂的舆论简单化,而且会将“操纵的舆论”正义化。事实上,特别是现代社会,压力集团和利益集团不断争夺舆论的主导权,无论是政府、政党还是媒体、意见领袖都在积极地制造舆论、参与舆论和影响舆论,揭示舆论主体的多元性,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舆论背后争夺与操纵的真相,有助于我们理解舆论的生成机制。只有认识到舆论主体是多元的、开放的,我们才能进一步分析台湾舆论怎样受到政府、政党、媒介和少数意见领袖的影响。本研究将在考察台湾政治文化对台湾舆论议题的影响时,讨论不同时期主导台湾舆论议题的舆论主体的变化。

第二,定义突出了舆论特性的“集合性”。它表明舆论是一种群体行为,这种群体行为不仅可以来源于主体,也可以来源于舆论传播的对象以及传播的途径。舆论的这种群体性,表明即使它是一个人的“言论”,也可以通过发言人的代表性或听众的广泛性或传播方式的大众性,使得这个言论不再是纯粹的自言自语,而变成一个具有群体性特征的行为。正是这种群体性特征使舆论可能与政治文化相联结,因为一种群体性行为往往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而群体性行为也反过来比个人行为更容易对社会文化造成冲击与影响。

第三,定义开启了舆论客体的“广延性”。这有助于我们扩大舆论客体的范围。传统的舆论定义对舆论客体往往予以限制,或者以不同的概念限定客体,或者用不同的定语对舆论的对象予以限定,以强化舆论对象的某种特征。

这样的定义限制了舆论客体的范围,比如强调事件和事务,那么观念就不构成舆论的客体,这就会把心理层面的政治文化排除在舆论客体之外,而事实上情绪上的“省籍情结”,认知上的“台湾意识/中国意识”以及评价上的统“独”倾向,恰恰是台湾舆论最活跃的舆论议题。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客体的某种性质也会窄化舆论客体的范围,比如强化现实性,就有可能将历史题材排除在舆论的客体范围之外,而翻历史旧账常常是舆论的拿手好戏,比如“2·28事件”就不断成为台湾舆论的议题。定义强化了舆论客体的广泛性,也显示了舆论客体的一致性。舆论的客体具有无穷的可能,但是一旦和舆论主体相联结,它总是确定的。这种确定性表明舆论总是就某事(对象)论某事(对象),受此影响,舆论研究也往往就事论事,这也就从另一方面解释了前述学术史回顾所述“为什么舆论研究容易就事论事而难以出现总体和历史的研究”的原因。

第四,定义标注了舆论活动的“公开性”。公开性是舆论开始活动后才产生的属性,是舆论活动存在的一种标志。而政治文化属于心理层面,一般是看不见听不着的,舆论的公开性和政治文化的内在性,使二者正好构成一种表里关系,当心理层面的政治文化需要表现形式时,公开的舆论就很容易成为政治文化的符号。

第五,定义明确了舆论本体的“关联性”。定义用“关注”二字作为舆论本体基础概念,在所有的舆论定义中,如果不是首创,至少也属罕见。使用“关注”二字作为舆论本体术语的意思在于:“注”字强化了舆论本体是舆论的主客体互动的产物,而“关”字强化了舆论本体是舆论的主客体关联的产物,如果没有这种关联性,舆论的主体就不成其为主体,舆论的客体也就不成其为客体,同理,舆论的本体更不成其为本体。因此,无论是舆论的主体、客体还是本体都不是先天的产物,而是在关联框架中互动生成的产物。这就解决了舆论学一个重要的课题,那就是“舆论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定义明确地回答就是“关注”,舆论始于“关注”,终于“关注”。“关注”的产生就是舆论的产生,“关注”的发展就是舆论的发展,“关注”的变化就是舆论的变化,“关注”的高潮就是舆论的高潮,“关注”的消失,就是舆论的消失,而“关注”的重新出现,就是舆论的新周期的开始。舆论的过程就是“关注”的过程,舆论的一切必须围绕“关注”这一核心,正是“关注”将舆论的主客体联结在一起,创造了舆论。此外,用“关注”来表达舆论本体,也否定了舆论一定是有倾向性的成见,也剥去了舆论一定是有正当性的华丽外衣,还原了舆论本体的本来面目。

定义用“关注”作为舆论本体的基础概念,引出了“舆论议题”的概念。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本书是武汉大学梅荣政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共收入课题组成员的相关研究成果20篇。本书研究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灵魂作用,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教训。
  • 朱川论文集

    朱川论文集

    本书不仅仅是一位离休干部的论文集,更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理论争鸣的一面镜子。本书的出版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和一定的指导意义。本书适合经济工作者阅读,既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也可以向老一辈领导干部敬业、勤于思考、敢于表达的精神学习。
  • 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

    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

    在不同的政治经济脉络中,对理想社会模式的追求各有不同。无论是我国所致力建构的和谐社会,还是西方孜孜以求的公民社会,健康的大众媒介都是重要的基石。
  • 航天精神

    航天精神

    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一代航天人艰苦奋进的动人业绩和英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探寻航天精神,全方位学习航天精神,鼓舞着每个人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奉献出自己的全部赤诚和热血。
  • 正气清风:廉洁自律故事

    正气清风:廉洁自律故事

    皮黔生的落马,也应当使我们党和政府深刻认识到:对高级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和权力监控非常重要。无论多么能干的人,如果对权力失去有效制衡,腐败将无可避免。但是,当前在落实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一是认识不到位。有些领导干部特别是行政领导干部、业务干部,认为党风廉政建设是党委的事、纪委的事,与己无关,因而不想抓、不愿抓、不认真抓。二是责任不到位。有些单位虽然也建立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但多是照抄、照搬、照转,没有自己的特色。三是措施不到位。有些单位由于缺乏量化考核指标,检查考核、评选先进往往是凭印象,靠嘴说,起不到促进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实的作用。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无敌从当主角开始

    无敌从当主角开始

    [小白作者,写的不好请见谅]得到万界主角系统,从此在诸多异世界中无敌!(简介瞎写的觉得不好听再改)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回龙山下

    回龙山下

    取名于作者三台县祖居老宅后的一座小山,主要收集了作者近两年创作的诗词文章159篇。作品分盛世微言、琴趣盎然、兴观群怨三个部分。
  • 与孩子一起成长:聪明父母,智慧育儿

    与孩子一起成长:聪明父母,智慧育儿

    《与孩子一起成长》没有将目光完全局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而是从给孩子智慧、关注孩子心理、父母付出关爱等全方位教育的立场出发,力图让父母们在阅读《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同时,能够找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书中结合了实际的事例,探讨了家庭教育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介绍了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以引起父母们的关注与重视。
  • 列女传

    列女传

    中国古代妇女史,也是一部指导女性言行的书。《来自星星的你》都教授推荐、《拥抱太阳的月亮》推荐。
  • 背靠瘟疫世界

    背靠瘟疫世界

    被系统选定的古方,在某一天遇到了主神!觉得自己胜算很大的系统向主神发出了胜利的宣言,然后被干掉。而古方又成为主神的宿主,为了在瘟疫世界中活下去,他不得不在主神仅剩的穿梭时空的能力下前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新书已发,厚着脸皮来求支持!)
  • 忠靖集

    忠靖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古代智慧人物系列(共7册)

    中国古代智慧人物系列(共7册)

    秦始皇、曹操、成吉思汗、刘伯温、王阳明、张居正、曾国藩,透过七位传奇人物的生平,学习中国人的处世智慧。读传记,涨智慧!翻开历史风云人物的传奇生平,领略中国人的千年智慧。本套书是由百万畅销书作家度阴山创作的中国古代传奇人物传记,这些人物或是战场无敌的军事家,或是宰执天下的政治家,或是名垂千古的思想家,无一例外,他们都是改变中国历史、影响一个时代的伟大人物。从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学习到古人永不过时的大智慧。我们能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创造千年帝制的过程中,学习到打破常规的创造力;我们能从曹操即使惨败,也要用笑容鼓舞手下的经历中,学习到乐观的精神;我们能从成吉思汗面对绝境,也要死战不退中,学习到强大的意志力;我们能从刘伯温为大明百年基业设定的蓝图中,学习到战略性的眼光;我们能从王阳明饱受磨难、建功立业的一生中,学习到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我们能从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中,学习到不走捷径、以拙胜巧的大智慧;我们能从张居正不顾万人唾骂,也要改革变法中,学习到领导者的大魄力。
  • 今天明天

    今天明天

    我们生话在何其神奇的一个小世界。事物与事物,就如同豌豆与胡萝卜,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就好比雷声和彩虹;作家和画家;垃圾车和洒水车;打呼噜的猫咪和小碎花的窗帘。而每一个小孩心中,都有一个长大成人的愿望;每一个大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童心未泯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