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6500000007

第7章 孔子的学习之道

俗话说:“学海无涯苦作舟。”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似乎也一直在证实着这句话的正确性。然而,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却认为学习是快乐的。孔子的弟子们在编写《论语》时,更是一开篇就引用了孔子对于学习的看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在孔子看来,学习实际上是一件很快乐的事。那么,孔子为什么认为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呢?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大意】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而能够获得新的感悟,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什么?就是“温故而知新”。

学习最重要的是获取心得,逐步达到无师自通的程度。换句话说,无师自通,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所以,高明的老师总是致力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温故而知新”是一种反复研读、多方琢磨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好的书都经得起咀嚼,每咀嚼一回,就又悟出些真意,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出味道来。有位评论家曾说:“少年时读塞万提斯的《堂吉珂德》会发笑,中年时读了会思考,老年时读了却想哭。”

好的书是需要反复读的,英国桂冠诗人丹尼生每天研究《圣经》;大文豪托尔斯泰把《新约福音》读了又读,最后可以长篇背诵下来;马克·吐温旅行时必带一本厚厚的《韦氏大辞典》;白朗宁每天翻阅辞典,从辞典里面获得乐趣和启示……

“温故而知新”也是从过去看将来,从过去的时间领域所积累的经验为参照系,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制定未来的工作计划,但是过去的经验不应该成为消极的“定势”,成为限制创新的包袱和累赘,囿于经验的成见,变得胆小、世故、迟钝起来,错失很多人生机遇,这种情形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所以,“温故而知新”贵在“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战争中的第一次战斗都是独特的,需要对实际情况作深刻的分析。最容易通向惨败之路的莫过于模仿以往英雄们的计划,把它用于新的情况中。”在战争史上,由于照搬前人经验而丧师败绩的事例不胜枚举。比如,唐朝房琯效法古制,用车战制敌,被安史叛军杀得一败涂地;20世纪30年代,法军统帅完全搬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在法西斯德国的闪击下,一触即溃。相反,那些被人称道的成功战例,如韩信的背水为阵,刘伯承的重叠设伏等,都无不具有惊人的创新之举。

历史没有完全的翻版,经验更不能百试百灵。“温故”不是一味重复,而是要“知新”,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大意】孔子说:“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惘,只空想不读书那就危险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只学不思或只思不学都容易陷入迷惑而无所获。

只读书不思考是读死书的书呆子,只空想不读书是陷入玄虚的空想家。所以,孔子主张既要读书又要思考。

明代人陈鎏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术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学是入书,思是出书。出入有道,学业可成。

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他创立狭义相对论,据说就经过了10年的沉思。

只是学习,没有思考,没有消化、整理、提高,只能是杂乱无章的知识的堆积,不可能形成实际的效力。

相信大家一家听说过“按图索骥”这个成语,其实这个成语还有一个典故。春秋时期,秦国有一个叫伯乐的人,以善于相马而闻名,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所以他常常被人请去选马。后来,伯乐渐渐老了,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更多的千里马不被埋没,于是伯乐便把自己多年来的相马经验写成一本书,书名就叫《相马经》。

伯乐有个儿子,看了伯乐写的《相马经》后,以为相马很容易,于是就拿着这本《相马经》到处去找千里马。他按照书上所画的图形去找,却一无所获。于是,他又按书中所描写的特征去找,不久之后,他就发现了一只癞蛤蟆,觉得很像《相马经》中所描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于是便高兴地把这只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父亲,我终于找到一匹千里马了,只是蹄子稍差一些,没有您书上写的那么好。”伯乐一看,顿时哭笑不得,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这么笨,于是便幽默地说:“真可惜呀,你找的这匹千里马只会跳,却不能用来拉车呀!”

看完这个典故,相信你也一定会哑然失笑,但笑过之后,我们便会陷入沉思,因为在现实的生活中,像伯乐的儿子一样,学而不思,只知道按图索骥的例子并不少。

比如,现在报刊上一会说要坚持晨跑,一会儿又说早晨锻炼不好;一会儿说喝茶有益健康,一会儿又说要少喝茶;一会儿将某部影片捧得上天,一会儿又将其贬得一钱不值……这便是“学而不思”者的烦恼,人云亦云,当然只有陷入迷惘的境地了。

书是前人经验的总结,读书是汲取前人经验的过程,但绝对不能囫囹吞枣,生吞活剥,亦不能置之不理。会读书也要会思考,才能够真正做到既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

博而精是这样练成的

【原文】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手?吾执御矣。”

【大意】达巷的一个人说:“伟大啊,孔子!学问广博而无法称他为哪一方面的专家。”孔子听到后对自己的学生说:“我专门做什么好呢?专门赶马车好呢,还是专门射箭好?我赶马车好了。”

在《论语·为政》篇里,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器”的话,要求君子不要像一个器皿一样,只能在某一方面有用,而应该博学且才能广泛,努力使自己成为能适应各个方面的通才。在这里,借达巷人的口,使我们知道,孔子不仅是这样要求别人的,他自己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这里牵涉到博与专的问题,这个问题仔细考究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实际上,博与专不是可以如此清楚地割裂开而让人选择的,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后,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因而越需要专门的人才;另一方面是专业人才越来越需要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专”得起来。所以,一方面的确如孔子所说,不要像一个器皿一样,只能派上一种用场,装酱油就装酱油,装醋就装醋。或者如孔子在这里听到达巷人的话后风趣而幽默地所说的那样,驾车就驾车,射箭就射箭,而是除了驾车——考驾照外,还要去学电脑、学外语,等等,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而多才多艺的人。但是,另一方面呢,如果没有哪一方面的专长,或者说没有一技之长,在今天的社会里也是寸步难行的。弄不好就会成为人们所挖苦的“样样懂,门门瘟”,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恐怕连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都找不到呢。

相传有一种鼯鼠,具有五种本领。但会飞而过不了屋,会缘而不能攀登至顶,会游而不能渡河,会穴而不能掩身,会走而不能先人。鼯鼠显然也称得上是“博学”,但还远远不具备称为“灵兽”的本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没有一项拿得出手的专长。

孔子教学生以博学,他自己便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他一生从政、讲学,培养了弟子3000余人,建立了流传千古的儒家学说,不可谓不伟大,不可谓不博学!

不知才是真知

【原文】子曰:“由!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大意】孔子说:“仲由啊!你知道了吗?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

求知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装懂。

人们时常讽刺那种只会说“YES!”的人为“假洋鬼子”,把他们当作不懂装懂的典型形象。而实际上,生活中这样的“假洋鬼子”到处都是,充斥于各行各业。

如果只是读书求知,这种“假洋鬼子”只不过是害己而已,没有什么大碍。但如果让这种人从政治国,那可就不是害己的问题了,小则害己害人,大则害党亡国。

所以,我们绝不要低估了不懂装懂的危害。因为它完全可能由一种个人行为而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公害,贻患无穷。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师生都感到意外,但没过多久,全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做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作为科学家在治学方面的严谨态度,这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问愈深,未知就愈多,所以,越是学识渊博,就越要虚怀若谷。作为专家、学者,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美国现代物理学家费曼认为,科学家总是与疑难和不确定性打交道的。当一个科学家不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时,他就是不知道;当他有了大概的猜测时,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即使他对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时,他也会对质疑留有余地。对科学家来说,承认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的结论留有被质疑的余地,是科学发展所必需的。学人只有秉持这样的科学态度,才能不断地“格物致知”,获得新认识,达到新境界。常言所谓“一事不知,学者之耻”,其本意正是在于策励学者们不断求索,不断进取。孔子也曾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实际上,那种自诩或表现为无所不知的“专家”,不仅其学识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怀疑的。

其实,面对学生提问时,丁肇中教授大可不必说“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糊弄过去,可以说一些不沾边际的话搪塞过去,甚至还可以委婉地对学生说:“这些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太深奥,一两句话解释不清楚。”但是,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却选择了最老实、最坦诚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诚恳,没有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也绝没有“卖关子”的意思。丁教授坦言不知道,不但无损于他的科学家形象,更凸现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

与丁肇中“三问三不知”相似的还有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一个大型演唱会上的表现,他演唱时刚到高潮之际,却突然停顿下来。举座哗然,连乐队都停了下来。这时,帕瓦罗蒂坦诚地解释说自己忘记歌词了,请求大家原谅,希望大家再给他一次表演的机会。在一阵沉寂后,全场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事后,有人告诉帕瓦罗蒂:“你完全可以做做口型,而不必承认自己忘了词。相信观众肯定会认为是麦克风坏了而丝毫不会怀疑到你身上。”帕瓦罗蒂微微一笑:“如果还有下次,我同样会认错。因为事实早晚会被人知道,那对我的声誉影响会更大”。

其实,即使是像孔子那样知识渊博的圣人,也不可能做到无所不知,更何况是我们普通人呢?正如庄子所说:“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个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习的三层境界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大意】孔子说:“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无论是学习还是进德修业,都会经历三种不同的境界:知道——喜好——乐在其中。

“知道”偏重于理性,对象外在于己,你是你,我是我,往往失之交臂,不能把握自如。所以,当需要我们身体力行进行实践的时候,往往难以做到。比如说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很有好处,很有必要,但要天天早上起来坚持锻炼身体,那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喜好”触及情感,指发生兴趣。比如说我们很多人都会说自己“喜好”看书,这是确实的,但“喜好”的程度却有所不同,大多数人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本翻翻,那本看看,觉得累了,便扔在一边,明天再读,这就是“好之者”,甚于“知之者”,但还没有进入“乐之者”的境界。

“乐在其中”才是“乐之者”的境界。这种境界有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词语来形容,这就是“陶醉”。陶醉于其中,以它为赏心乐事,达到物我两忘,合二而一的境界。比如颜回,即使住在“贫民窟”里,用竹篮子打饭,用瓜瓢舀水喝,人们都忍受不了那种贫困,颜回却能够乐在其中。又比如孔子,发愤起来就忘记了吃饭,高兴起来就忘掉了忧愁,甚至连自己将要老了也不知道。用当今时髦的话来说,这就叫做“太投入了”。

所谓知之者,就是迷信知识的人。这种人看似相信知识,其实没什么知识。人类最大的知识就是不迷信知识。

所以,企图“知道得越多越好”的人注定要失败。他们企图从知识上了解世界,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要从本质上认知世界,不能从数量上认知世界。一颗星星加一颗星星再加一颗星星,这样加下去不会等于头上的星空,因为在你加的过程中很多星星都已经不存在了,或转化了。

因此,从知识与经验上认知世界是不可靠的,必须依靠人类固有的心力与眼力。

我们认知自身也是这样的。哲人说:“认识你自己。”难道是要我们做一个综合的自我检测题吗?不,不是的。认识自己的意思是认识自己的本质与灵魂。

所谓好之者,就是对某类事物有兴趣的人,如商人对钱,男人对女人,等等。这种兴趣是出自天性或环境的影响,其发生是自然而必然的。但是它注定不会得到完全的满足,因为对象太大了。虽然可以轻易击中,但得不到全部。

人们之所以有时做不好事情,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真正地成为“乐之者”。你要是真正地乐于做某件事,你就会成为你要做的事,事情本身就会成就你,成全你。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即包含这层意思,智者乐于做水就会成为水,仁者乐于做山就会成为山。只有真心喜欢一件事情,我们才会成功。原因很简单,真正的喜欢投入就多,能量就足,就可以把事情干成。

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显然是把“乐之者”作为了学习的最高境界。

只有乐于学习的人才会成功。

从前有个闲适的有钱人问古希腊智者西塞罗:“你是否愿意坐下来同我探讨真理?”

西塞罗回答道:“与其与一个普通人一起认识真理,不如同柏拉图一起犯错误。”

西塞罗的意思是:知识上的探讨我已不感兴趣,现在我只关心精神上的愉悦。

精神上的愉悦就是孔子所说的“好之者”,一个从心里喜欢的人。

冬天的时候,河里都快结上冰了。有人看见希腊智者米松光着身子在河水里捉鱼。人们惊异地问:“米松先生,你不穿衣服难道不怕冷吗?”

米松举着手里的鱼笑道:“它们也没穿衣服啊。”

愚蠢的人会指出米松的这个行为根本不明智,不能叫智者;而见此能会心微笑的人明白米松为什么会这样做:因为他快乐呀,他得自然之道,这就是智者。

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喜欢喝醉了倒地就睡,经常睡在酒店老板娘的身旁。酒店老板开始以为二人有染,日久细看根本没这事,阮籍只不过是喜欢这样罢了。

喜欢读书的人与喜欢喝酒的人,这两种人是最有品位的,他们明白如何才能让自己快乐起来。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满足自己的感官感受,还要把心灵开放出去,接收进来,用心聆听先哲的启迪,这样就不用数也知道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颗了——一种说法是天上只有一颗星星,还有种说法是天上一颗星星也没有,惟一的一颗跑到地面仰着头数星星去了。

快乐来源于对本来的认知,有真知才能真乐。因此,乐之者也必是好之者与知之者,这样他的快乐才有所依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孔子这话等于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道一件事不如喜欢一件事。其实,喜欢是一种大知识,佛经上把喜欢佛学的人称为“善知识”,也是这个意思。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于这句话是说:学习和做事光凭爱好还不行,还必须不断收获快乐才能成功。这时,人是忘我的、天真的、自然的、活泼的,就像希腊智者米松冬天裸体下河捉鱼一样,看似疯癫,其实是一种接近自然的大智慧。

米松是多么的天真,说鱼“也没有穿衣服呀”,对真理的痴迷非常可爱。孔子也是放浪形骸的,无论是在齐闻韶时,还是周游列国时,都体现了一种“乐之者”的超凡风度。而孔子的这种风度一路传下来,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气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好学的最高境界

【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大意】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哪个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他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我再也没有听说过真正好学的人了。”

孔子曾经说过,他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好学。现在又听他赞扬颜回好学,而且,只有颜回好学。这一方面说明在孔子看来,只有颜回才是真正得到他的真传,继承了他的衣钵;另一方面也使我们进一步知道了“好学”的品质不是什么人都会有的。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孔子说到颜回好学时,并没有说他文学如何如何了得,历史如何如何了得,语言如何如何了得,而是说他“不迁怒,不贰过”,既不迁怒于人,又不犯同样的错误。这在我们看来,完全是品德问题,而不是什么好不好学的问题。这又一次说明,在圣人门下,学习绝不仅仅是指书本知识、文化知识,而是包括“德育”的在内的,所谓“进德修业”,在儒学里,都是属于“学”的范畴。

说到“不迁怒,不贰过”,这六个字可真是我们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修养。所谓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什么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不拿别人做自己的出气筒。比如说,自己在外面受了气,不拿太太做出气筒;受了太太的气,不拿孩子做出气筒;受了上司的气,不拿下级做出气筒……而这种修养,是很少有人能够达到的。至于说“不贰过”,就是知错而改,不犯同样的错误,这更是难上加难的修养。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说是非圣人不可,起码也是像颜回那样的贤人了。

如果说“好学”的准则就是这些,那么我们谁还敢自认为是“好学”的人呢?

你可能刚走出或即将走出校门,此时此刻,你首先是要找到合意的工作。不喜欢的工作,你不要它;喜欢的工作,它不要你。于是你不断地寄履历表、推荐函、参加面试,就这样来来回回折腾了几个月,好不容易,有一天,你终于在信箱里看到录取通知,搞定了!

谁知,这正是苦难的开始。正式上班后,你经常被上司交付做一些无关痛痒的事,让你感觉自己可有可无,不被重视。虽然你在校成绩表现优异,办公室里的那些“老鸟”却不在乎你学业得了几分。连续几个月下来,你觉得非常不舒服,所有的事情你都不满意,觉得自尊受到很大的伤害,你甚至怀疑:“我是不是还要继续干下去?”

根据心理研究人员指出,这是多数社会新鲜人普遍共有的现象——适应不良,尤其是从一个被保护的环境跳入另一个竞争性的环境,最容易发作。因而,在这个阶段,社会新鲜人所受到的心理冲击也最大。

对此,美国著名的心理咨询师歇尔女士做了一个比喻:这就好像过去所有针对你需求的体贴都结束了,你将进入一个完全不是为了容纳你而设计的竞技场,在工作世界中,尽管你仍如稚龄幼儿般,但椅子已是成人尺寸,而你被期望要尽早适应,“孩子”或“学生”的身份已不复存在。

在这个阶段,很多社会新鲜人脱离不了惶恐,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选对了工作,进对了公司,还是自己能力不足,无法承担大任,但这才只是第一关而已!

其实,若是把整个生涯拉开来看,你未来的路还长得很,一口气吃不成大胖子,何必在刚起步的时候自己吓自己呢?除非是极少数的人,否则,现在已很少有人会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呆一辈子了,多数人在一生中总会换过好几份工作,那么,现阶段这些不愉快的经验只不过是你整个生涯里的一小段插曲罢了!

小吴是某大学的学生,对一个大学生来说,小吴的生活的确够忙了。

早上8点,小吴固定到学校上课,一直到傍晚6点离开学校,然后去一家补习班担任夜间导师,晚上10点下班回家,接下来又开始研究当天的股市行情,并把相关资料输入电脑,一直要忙到深夜一两点才上床睡觉。周末假日,小吴也没闲着,几乎都是到建筑工地充当临时油漆工。小吴一个月所赚的钱,加起来大约在一万元上下,算是很不错的收入。

而其他的同学大都以打麻将、玩乐为重,小吴显得很拼命,也比较“社会化”。事实上,他的家境不错,足以供养他。不过,小吴坚持要自己赚学费、生活费。他说:“年轻要不要努力,完全看自己,至少,我不喜欢浑浑噩噩过日子。”

虽然,一般人都说,学生的职责就是专心把书念好,可小吴不这么想:“我认为应该利用学生生涯提早规划自己的未来,否则,等到毕业之后再来决定,就太晚了。”

根据小吴观察,平均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大学生,对未来几乎都没什么想法,所以一到毕业的关口就变得很彷徨,到底是念研究生、就业还是出国,即使就业也不知道该走哪一行。总而言之,简直不知该何去何从。“所以,我很早就打定主意,要利用四年大学生涯多方体验人生,帮助自己找出兴趣和所长。”

实际上,小吴还是一个用功的学生,他并没有为了赚钱而荒废功课,成绩一直维持在中上水平。另外,他同时拥有珠算和心算初段的资格。不过,他强调自己绝非是为了分数而念书,而是完全依照自己的兴趣做选择。在学校里,他最喜欢听一些创业成功的企业人士演讲,认为“听一堂这种课,比听其他三堂课还管用”。

学企管的小吴认为,在学校里念了一大堆理论,但是,课本上的东西都是死的,必须靠自己去活用。他举自己投资股票为例:“譬如,投资学上讲了很多种投资组合,但如果我不去实际操作,怎么能够明白其中的奥妙呢?”

经过这些体验,小吴说他已经很笃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了,并坚信自己今天的付出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所以,即使工作不如预期顺利,也不要失望,只要顺着自己心中所想去做,坚定自己的信念,迟早有一天会找到你的最爱。或许,有些人会在你的耳边不断叮咛:“你该这样!你该那样!”也有一些人会警告你:“你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这些都没有关系,只要你认定了,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吧!只要你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做自己喜欢的或不喜欢的事,那么你就是一个“好学”之人,成功也会在前面等你!

择其善者而从之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大意】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就要学会改正。”

三人行必有我师。那么,天涯何处无老师?真正好学的人是不拘于专门固定的老师的,随处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老师。

从另一方面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老师的优点固然值得我们学习,老师的缺点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关键是不要盲目崇拜。

当然,说是这么说。事实上,老师在我们的眼中多少有些理想化的色彩,有的还环绕着神圣的光环,使我们难以分辨哪些是他们的优点,哪些是他们的缺点。所以也就只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

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老师,第一任老师是养育我们的父母,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我们的影响最深。从幼儿园到大学,这些老师都是专职的。但实际上,生活中还有很多对我们有影响与有帮助的人。有的人可能只是一面之缘,有的人可能相伴一程,有的人可能从未相识,但这些人却使我们受益良多。

不仅所有帮我们的人是我们的老师,那些伤害我们的人也是我们的老师。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脾气暴躁,于是就求上帝说:“请把我变成一个温柔的人。”于是上帝就派了一个凶恶的人来。面对这个凶恶的人,脾气暴躁的人总是小心的说话,再也不敢发脾气了。因为那个人太凶了。但是他百思不得其解,就去问上帝说:“我求您把我变成一个温柔的人,你为什么派一个凶恶的人来呢?”上帝说:“只有凶恶的人才会教会你温柔,你身边的人对你太温柔了,你如此的暴躁他们都能原谅你。”那个人一听,顿时恍然大悟。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不仅仅是说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我们要有一颗谦虚的心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习。同时还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每一个用各种形式帮助我们的人,甚至给我们带来苦难的人,因为是他们磨练了我们的意志。

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感谢生活,感谢每一个爱你和不喜欢你的人,爱我们的人带给我们温情,不喜欢我们的人令我们不断完善自己。

在德兰修女孤儿院的墙上,有这样一段话——无论是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还是在生活、事业当中,让我们多一些付出,少想一些自己的益处,这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这段话实际上是在警示我们,不管怎样,这个世界总是爱我们的。

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如果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

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你耗费数年所做出的一切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做事;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如果你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到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

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踢掉牙齿,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

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

【原文】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吾从先进。”

【大意】孔子说:“先修养好礼乐后做官的,是一般的士人;先有了官位后修养礼乐的,是贵族士大夫的子弟。如果选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修养好礼乐的人。”

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实际上就是“先进”与“后进”的区别。

孔子的主张是“学而优则仕”,先学习,提高修养然后再去做官,而不大赞成“仕而优则学”,先得了官位然后再去进修学习。

以我们今天的情形作不尽恰当的比拟,孔子的主张是先读书,从小学、中学、大学直做到研究生,拿了文凭后才参加工作,才分配到政府中去做公务员,然后慢慢升迁而坐上官位,担任领导人,而不大赞成先工作,提拔成干部然后才去夜大或干部培训班进修学习拿文凭。

当然,这里的比拟的确是不尽恰当的,因为孔子注重的是修养礼乐的实际内容,要求修身宜早不宜迟,倒不是文凭的问题。只不过,文凭是你拥有学习经历的证明,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实际也是有所挂钩的。

“礼乐”是孔子时代一个人的“必修课”,也是一个人文化知识水平高低的象征。

先学习礼而后做官的人,犹如今天在某种专门学校学习毕业以后,具有某一级学业学历的“文凭”,或“资格证书”,再担任某种领导职务;先做官而后学习礼乐的人,则让水平还不够的人先担负一定的领导工作,然后再让他去进修。这两者的结局,显然是大相径庭的。

连2000多年前的孔子都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来当官掌权,在从事经济建设的当今时代,尤其是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今天,我们很难设想一个没有学习过,不具备相当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人,可以领导好一支科学技术队伍,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正如有位伟人所言:“文盲是没法建设社会主义的。”即便是一个肯在担任领导工作之后再学习的人,也不如先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能做好工作,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今天选用领导干部,除了看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政治思想和品德作风外,还要有知识、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具有经济头脑。试问,不读书学习的人,能达到这样的标准、能做好领导工作吗?

时代在前进,科学技术在发展,对领导干部的要求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的二等兵可以当营长,今天未经军事学院培训的人,就连个排长也当不上。一个不具备现代军事科学知识的指挥官,能带领用先进军事武器武装起来的现代化部队,并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取得胜利吗?

是的,任何人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但那是更新、补充知识,而不同于“后进于礼乐”。

人生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奉献、不断进取的过程,是不容停滞和倒退的!

科学技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快向前发展,不允许我们停顿或迟疑。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领导者,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为此,国家举办了“成人教育”,以方便在职职工和领导干部在不脱离生产和工作的情况下,通过广播电视大学、职工技术学校、函授大学、夜大学、自学考试等途径,提高业务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实际上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环境。

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

【原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大意】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事,却不能处理得好;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应对;虽然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春秋时代诗与政治、外交活动密切相关,无论是处理政事还是在外事活动中,往往都会引证“诗曰”,随口吟出,而能够切合适用。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时代风气,它并不是要求政治家都成为诗人,更不是要求诗人来做政治家,而是因为诗里面包含了许多丰富的知识,且有表达情感,打动人心和审美、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确实可以在政治、外交等场合起到超乎寻常的作用。尤其是经孔子删订的《诗经》三百篇,更是如孔子所说:可以激发感情,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树木的名称。所以,孔子号召“小子何莫夫学《诗》?”要求学生都要学习《诗经》。

不过,孔子从来都是要求学习为应用而反对读死书的,正如他在《论语·学而》篇里强调的那样:“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的目的是为了“行”。如果不能“行”,你书读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相反,只要你能够言谈举止得体,行为方式得当,那就如子夏所说的“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说到底,还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

孔子所说的“道”有两个方面含意:一是道德、道理,即一个人的行为规范;二是方式、方法,亦即事物的道理。

孔子把学习、掌握、实行“道”的程度区分为四种:一是共同学习的人群中,有的人并未懂得某些道理;二是部分人能够理解所学内容的道理,并掌握其方法;三是部分人能使用所学的方法,并坚持某种道义;四是部分人能随机应变,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正所谓同样受教,得“道”各异。

学而不懂,等于没学,白白浪费了宝贵时间。这种人或因智力低下,或不肯用功,或基础知识太差,或思想不专一。经过分析,找准存在的问题,即阻碍学习的原因,而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或改变学习方法,或发扬“笨鸟先飞”的精神,或扫除学习的思想障碍,或发挥集体的力量帮助解决、克服影响学习的困难问题,终会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能够学好理论并掌握其方法的人,关键在于应用。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也等于白学。此种人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向一切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虚心地拜他们为老师,尽快地把自己的理论转化为实际运用中的能力,方能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家里手”。

能够使用知识,又能够坚持既定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行为的人,可以成为某项事业的核心力量。这种人具有娴熟的技能,又朝着自己认定的目标,执著于事业上的追求,其前途必然光明。

今天,我们在形势逼人、形势喜人的内外情势下,不仅需要熟读“圣贤书”、能吟诗作赋,更需要拥有经邦治国的才干。因为精通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运用。

同类推荐
  • 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哲学是无所谓入门的,更没有所谓的初学者和专业者之分。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 “一部严肃且伟大的哲学著作,完全可以用笑话写成。”哲学之所以可以写成笑话、故事或者寓言,那是因为所有的哲学问题和哲学思考都源于人类的生活本身,只不过我们是“日用而不知”罢了。只要你是一个用心的人,从哲学的故事中有所感悟,你就是一个哲学家。
  • 道德经通解(平装)

    道德经通解(平装)

    本书稿是作者学习《道德经》一书的心得的总结,以讲座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结合现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将《道德经》中相关的语录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语言生动,说理明晰,既能帮助当代读者读懂《道德经》,也能帮助人们将其中的精华运用到生活当中。
  • 理想国

    理想国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 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

    哲学家周国平翻译并撰写长篇导读,准确、优美、流畅,带你读懂原著,走近真实的尼采——天才、狂人、世纪末孤独的漂泊者、20世纪最走红的哲学家。天才的命运是一再被误解和一再被重新发现。尼采是属于年轻人的,愿你们不做20岁、30岁、40岁的老人。《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著作,在本书中,尼采开创性地提出日神和酒神二元艺术冲动学说,在对希腊艺术进行美学讨论的同时,完成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主要内容包括:交流之难源于人性本身、幽默、诡辩和雄辩、把颠倒黑白的胡话转化为幽默等主要幽默心理相关概述。
热门推荐
  • 大秦伪君子

    大秦伪君子

    一段从未出现过的历史。一个自认伪君子的君子。稀里糊涂的宁昱来到了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活下来,然后成个家?不,我要做那人上之人,成一个家哪够,要讨十几房老婆,让我宁昱的血脉在这里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窃国?非我所愿。不过既然你们都这么说,便算是窃了吧。不止窃国,还要一统天下!世人眼中,我便是君子!虽然有时候爱吐槽,爱剽窃。
  • 跟着天儿哥打天下

    跟着天儿哥打天下

    为了黎民,为了复仇,他走向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 有所思在大海南

    有所思在大海南

    她是看似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富家女,他是娱乐圈里大明星。而她从小被父亲抛弃,他在虚假浮华里挣扎。她和他相遇,继承者、爱情、强硬的第三者他们如何能在变幻的时代里相爱相守?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澳大利亚大冒险(环游世界大探险)

    澳大利亚大冒险(环游世界大探险)

    莱恩和他的伙伴们来到了美丽的澳大利亚,他们先是来到了库克船长的小屋,后又碰到了神秘的无面人,澳大利亚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家?他们心中充满了疑问。登上了企鹅岛却又遭遇了黑暗兵团,经历了鲸豚自杀案,又演绎了一曲沙漠悲歌……
  • 甜婚攻略:总裁的专宠萌妻

    甜婚攻略:总裁的专宠萌妻

    岳晓思本是个普通的实习生,无奈遇见了莫逸风,本想平平淡淡没事花痴一下美男的岳晓思的人生一下子变得“美好”起来,作为花痴女,岳晓思曾说过——没有一个帅哥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就再加个美女!水晶灯下,莫逸风懒散的躺在沙发上,注视着刚刚推开门的岳晓思,眼中浓浓的笑意。“怎么样?工作顺利吗。”“恩…本来是很累的,不过看到这么好看的人,我也没有累的心思了。”“哦?”“美人,一夜多少钱?恩?”“呵,不贵,只要客官以身相许就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如果爱你只有这一次

    如果爱你只有这一次

    三年前,他毁掉了她的婚姻,夺走了她的孩子,害得她绝望跳江而死。原以为不爱她,却在她死后整整三年,梦里徘徊不去她的脸。再相逢,她是别人的未婚妻,他却对她穷追不舍:“宋妍,我们还有一个儿子,你怎么能嫁给别人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小小洛比

    小小洛比

    米西博士写字桌上的胶水用完了。他重买了一瓶后,就打算用那个旧胶水瓶制作一个机器人。米西博士用胶水瓶做机器人的身体,乒乓球当脑袋。然后他又用一块电脑芯片装进那脑袋里去。当然还得有手有脚,手臂是两支钢笔做的(可以根据需要取下来换)。机器人的两条腿更是十分了得,那是两根1厘米粗的钢筋。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如果你生来没有翅膀:独立女神香奈儿传

    如果你生来没有翅膀:独立女神香奈儿传

    自香奈儿去世以来,关于她的传说就不绝于耳,在她的身上,罗曼史与奋斗史都同样辉煌,而比她的作品更让人心动的,其实是她的人生。在这本书中,作者将通过详实的史料,优美的文字,带领你穿过时光的重重迷雾,去揭开传奇女性可可·香奈儿的神秘面纱,展示她一生中的大小事件及重要的人生转折,触摸她的灵魂与情感,看她是如何一步步从一贫如洗的乡下土妞蜕变为呼风唤雨的时尚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