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6500000004

第4章 孔子的处世之道

现代人的生活,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但到底为何而忙?忙的价值又在哪里?是否能够忙得其所?却很少有人真正知道,也很少有人会去关心这些问题。然而,当生命在指间消逝,自以为充实的人生却是以心灵的空白收场时,这种“忙了身体,空了心灵”的遗憾又有多少人不为之感叹呢?让我们再次穿越时空的隧道,看看孔子是如何处世的吧!

该悠闲时就悠闲

【原文】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大意】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仪态舒展自如,神色和乐喜悦。

一肩挑尽古今愁,忧国忧民的孔子在家闲居时却仪态舒展自如,神色和乐喜悦,过着无忧无虑的个人生活,完全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一副愁眉苦脸,严肃庄重的样子。这是因为他虽然忧国忧民,但却不忧个人生活,在个人生活上抱着以平淡为乐的旷达态度,所以始终能保持爽朗的胸襟,舒展自如的心情。说到底,就是他很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精神。而不像我们今天的人,急急如律令,东奔西窜,疲于奔命,生怕失去了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却又逢人便感叹:“唉,活得真累!”难道这累不是你自找的吗?更何况,你累什么呢?不外乎是累财累名累地位,累一己之得失、个人的利益,其结果是连“燕居”的时间都没有了,更不用说什么“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了。与其如此,倒不如看淡个人名利,退而闲居,保持舒展和乐的心态,平平淡淡,轻轻松松过一生。

美国人曾经作过一个调查,得到的结果颇令人泄气,竟然有高达98%的人工作不快乐,而他们之所以继续呆在原来的位置,并非完全是受制于经济因素,而是不知道自己还“想”做些什么?即使他们“想”为自己活,却找不到“着力点”。

美国心理专家歇尔女士经过观察后认为,尽管很多人生活的步调快速,但却愈来愈失落,因为这些人未找到正确的生活轨道,所以常常会感到焦躁不安。歇尔比喻:“这就好像是在高速公路上往错误的方向加速前进,但又不见回转道。”

歇尔同时发现,很多人都犯了相同错误:误以为“能力”等于“快乐”。但是,一个人“能”做的事,并不一定就是他“想”做的事。譬如说:一个“能”赚两百万年薪的人,他“想”做的也许只是陪心爱的小女儿做游戏。

为了别人而活,使得多数人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他们过着不快乐的生活,做着不合志趣的事,即使是他们当中不乏外表看起来功成名就的人,心中也总是有一种想“冲破现状”的欲望。

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感受?纵使职位愈爬愈高,薪水也节节上涨,而且赢得很多人的羡慕,但你心里想的很可能只是每天可以散散步、种种花、饲养动物、看几本好书、和好友把酒言欢等等这些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而已。

凡是认识黄小姐的人都认为,她是一个活得很精彩的人。因为黄小姐不但自己经营一家小型的行销顾问公司,同时也担任业余的舞蹈教练。此外,她热爱骑马、登山、游泳、运动,即使工作再忙,每年她总会抽出八到十天的时间专程飞到纽约去观赏歌剧,或者上几堂舞蹈课。

对于自己的生活方式,黄小姐乐在其中。几年前,当黄小姐还在一家外商电脑公司工作的时候,看到很多的工作伙伴依循着一种传统固定的模式——对于生活没有太多的想法,仿佛很认命地只想到继续往上爬。当时她就意识到:不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只知道工作、硬邦邦的电脑人。

后来,她离开了那家公司,自己创业,却听到周围很多反对的声音:“女孩子创什么业?干脆找个男人嫁掉算了!”结果,黄小姐并没有去嫁人,她告诉那些人:“我很想试试看!”因为,她想走自己的路。

其实,刚开始她连创业的资金都没有,仅有的资产是一张办公桌以及一台向朋友借钱买来的电脑,但是,她从来不担心会饿肚子,心里只有一个简单的念头:“去做就对了!”

有一天,临时需要一笔钱周转,她把身上最后的八千元都垫下去了,结果,就在当天下午,她接到生平第一张客户寄给她的支票,她说:“接到那笔酬金时,我真的很兴奋,那种感觉跟以前拿到公司付给你的薪水很不一样!”

黄小姐说,她一直追求“既单纯又丰富”的生活,她从没想过要把事业做得多成功,规模要发展到多大,她只是忠于自己的感觉,很专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有一阵子,她发现自己不太开心,于是她就回头去想,小时候做过什么事让自己快乐的,她猛然想起了念中学的时候曾经熬夜完成的一幅图画,让她产生莫大的喜悦。于是她得出了一个结论:“我想,这就是专注,惟有发自内心做事的时候,才能持续激发对人生的热情。”

其实,要找出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并不难,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你的心中寻找答案。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在过去的日子里,有哪些嗜好曾经令你振奋?你会把剩余的时间、精力用在哪里?你是不是花了太多的力气去追逐身外之物,或者为了满足别人,而把自己内心的真爱丢弃不顾?

想为自己活,就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穷毕生之力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谈何“为自己而活”?又谈何“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大意】孔子在河边感叹说:“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孔子一方面感叹时光易逝,往事难再,另一方面以水为喻,勉励我们进德修业,应该像不止息的河水一样,孜孜不已,不舍昼夜。

无独有偶的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曾感叹道:“人的脚甚至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体会与孔子是相通的。

他们所发出的感叹,在历史的轨道中产生共鸣回响,至今仍不绝于耳。而这种感叹所包含的意义,还可以从各个方面延伸,引发我们思考宇宙的奥秘,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经出了一个有趣的谜语:“世界上哪样东西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的又是最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

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时间。高尔基的回答同样充满辩证法:“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时间有长短、快慢、平凡与珍贵的区分吗?

有,也没有。说有,是因为对个人生命时间来说,时间是有区别的。说没有,是因为时间是不变的,无始无终,是没有区别的。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间里,区别就在于使用时间的方法不同。因而,价值和意义也就不同。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时间不白白度过?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时间作出合理的安排。青少年要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中年人要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时间。老年人要安排好自己的休闲时间。

人的时间是有限度的,要创造成功的人生,就要对自己的生命时间,从青少年到老年有一个整体的安排和规划,有步骤地实现人生的构想。

一般来讲,人都是青少年时期学本领,中年创业,到老年时则安度晚年。

汉代有一首题目为《长歌行》的乐府诗: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可见古代人对生命时间就有清醒的认识。其实,人一生下来,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时间作出安排。在他少不更事的时候,这种安排要由父母来进行,一旦他长大成人,就要对自己负责,就要安排自己的生命时间,以保证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大意】孔子说:“我15岁立志学习;30岁开始自立;40岁时,对自己的志向不再疑惑;50岁时,知道万事都有天命;60岁时,什么话都能够听得进去;到了70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孔子用简单的几句话勾勒了自己的一生。从中也大体显示了一个成功的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少年时代发奋学习;30岁左右成家立业;40岁前后应该有坚定的信念;50岁上下就要明白世上的当然之故和必然趋势;60岁时要达到通透的境地,对各种意见都能正确地理解和对待;70岁时对社会的法则运用自如,精神进入自由王国。

儒家把实践仁、义、礼、智的价值观念视为顺“天命”,即看成自己必须承担而绝不能推卸的做人的责任。能知天命,就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处,就不会产生失落感、忧愁感,不会因为一时一事的得失成败而烦恼,不会因为社会的动乱、生活的甘苦、个人的荣辱、生命的安危而扰乱自己人生的追求,而孔子的一生,其实都在向这个目标奋斗。

与其说“人到七十古来稀”,不如说“人到七十万事休”。表面上看,圣人似乎说人到70已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但实际上,这种“自由”,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以欲望的消退为代价而换来的。也就是说,人到了70岁,还有什么呢?即使随心所欲,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更不要说有什么超越法度和越轨的行为了。

当然,夫子之道,也许说的是圣人的境界,或至少是古典君子的境界。对于现代人来说,物欲横流,欲望无穷,到70岁的古稀之年仍穷奢极欲,贪婪不止的仍大有人在。这也是我们今天重读孔子的原因。

圣人回顾生命历程,饱含人生的品味和慨叹,言有尽而意无穷,令千古读者读之,莫不感慨万千。

当然,正好清朝作家张潮所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也。”

不同读者根据自身的人生历程和体验来品味圣人的微言大义,必然是酸甜苦辣皆不同,各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活的艺术就在于知道何时应该紧紧抓住生活,何时却又该放弃,因为生活是复杂的。生活既让我们依赖它的许多赐予,又限定了我们依赖的程度。犹太先知说过:“人紧握着拳头来到世上,却松开手离去。”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学会适当地放手。

不过,我们应该抓住生活,因为生活是奇妙的,到处都充满了美好的事物。而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在回顾过去并突然意识到它再也不会出现时,我们才认识到这一真理。

有些人毫不珍惜这样美好的生活,而是太注重琐事,有时甚至拘泥于小节,以至于对美好的生活没有反应。的确,生活的赐予是珍贵的,但我们太不注意它们了。我们应该虔诚地对待即将到来的每一天,拥抱每一个小时,抓住珍贵的每一分钟。

在生命的各个阶段,我们都有过挫折,并从中得到了锻炼。只是在我们离开了家并失去了它的保护时,我们才开始了独立生活。我们被关进学校接受教育,尔后我们离开爸爸、妈妈和童年时代的家。我们结婚,生育子女,最后也得让他们去开创自己的事业。我们要面临着父母和配偶的死亡。我们也面临着我们自身力量的逐步衰弱。最后,我们必须面对自然死亡,失去我们自己就像我们没有出现过一样,同时也失去我们过去得到的和梦想的一切。

为什么我们要听从于生活矛盾的安排?为什么美好的事物不能长久持续?为什么当我们所珍爱的一切最终将离我们而去时,我们会伤痛?

其实,我们的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但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永恒的。

生命绝不仅仅是一种存在。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我们的父母通过我们延续其生命,我们将通过我们的孩子延续生命。由我们所形成的制度也将通过他们来延续。我们塑造的美好形象不会因为死亡而黯然失色。虽然我们的肉体会腐烂,我们的双手也将干枯,但它们创造的真、善、美将永远流传。

放弃那些不适合自己去充当的社会角色,放弃束缚你的世故人情,放弃伪装你的功名利禄,放弃徒有虚荣的奉承夸奖,放弃各种蒙住你的眼睛的遮羞布,你才能够腾出手来。用足够的精力和智慧来赢取你真正应该有的东西,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自由自在地发掘自己的潜力,主体明确地直奔自己应该追求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富贵如浮云,美名传千古

【原文】子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大意】孔子说:“齐景公拥有4000匹马,但他死的时候,老百姓并不认为他有什么德行可以称赞,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老百姓却直到现在还对他们称赞不已。”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富贵如浮云,美名传千世。

一个人,无论他多富有,在他生命走到尽头时,这些财产都会像浮云一样飘走,被人们忘记,只有美好的名声,才会流芳百世。

到了生命的尽头,一切的争斗,一切的算计,一切的荣耀,一切的耻辱都已成为过去,现世渐渐退隐而恍若彼岸,与自己渺然无缘。一种痛惜,一种对于生命的亲切留恋油然而生,这是否是人们常说的“良心发现”呢?如果是,那可真是发现得太晚了一点啊!

基督教有临终忏悔的仪式。这种仪式,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科技文明昌盛的今天,其基点是否正是建立在“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认识上呢?

后世常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来指一个人临死时说的话往往是善良的。

历史名人和当代伟人,在他们生命最后一息留下的片言只语中,无不体现了这一“善”字:末代皇帝溥仪在临终前的“回光返照”中急切地说道:“救救我!我还要给国家做事呀!”表明了这位获得新生的最后一位封建帝王对新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临终时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说:“我这里已经没事了,你们去忙别的吧。”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人格;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得正执著于他的研究工作时,一群罗马士兵突然闯进门来要杀死他,当此危急时刻,他大声疾呼“不要动我的圆”;当代科学泰斗爱因斯坦临终前还在改写统一场论的科学论著,对陪伴他的亲人说了句“我在这里做我的事,你去好好睡吧”,便溘然长逝。这些遗言,无不体现了这些伟人那钟真善美的人格魅力。

还有一些人的临终遗言则隽永含蓄,体现了真诚的人生态度: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被宣告死刑喝下致命的毒药之前,向好友克利顿说:“我还欠阿克勒比奥斯一只鸡,请别忘了还他。”德国作家席勒临终告诉病床边的人说:“许多事情都变得平淡而明白了,在我理解之中。”英国政治家丘吉尔临终顿悟人生烦恼,他对随侍身旁的妹夫说:“唉,烦死了!”

甚至还有一些人在面对死神的降临时,依旧是那么幽默和风趣:德国诗人海涅临终前,一位探试者问他:“要不要请牧师祈祷?”他说:“不必了,上帝会宽恕我的。”美国喜剧作家马克·吐温临终时,向聚集在他病房的人们诀别道:“再见,我们还会相逢的!”法国讽刺作家拉伯雷临终时风趣而平静地说;“把幕放下来吧,喜剧已经结束了。”英国诗人拜伦临终时显得平静和清醒,他说:“现在我要睡了。”另一位英国诗人济慈临终要人们把他抬起来一些,他说:“我要死得安逸一点。”美国幽默小说家欧·亨利临终对在场的人提出要求道:“把灯全点上吧,我不想在黑暗中回老家去……”

这些人,我们不敢说他们是如何的伟大,但至少他们在某一项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在面对死亡时,虽然对自己所作的贡献只字不提,但人们却永远的记住他们,因为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死去!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大意】孔子说:“财富和地位,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和低贱,这是人人都想摆脱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来摆脱,君子是不愿意的。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哪怕是在吃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我们今天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道”呢?当然是合法之道,也就是仁义之道。

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生活的原则。

所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绝不能违背这个基础和原则,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要有生活的原则。对于那些“跟着感觉走”,甚至“过把瘾就死”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至于那些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只要能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当然是不会有什么仁道的原则可遵循的了!

在当今商品社会中,每一个做着发财梦的人都在绞尽脑汁,想办法让自己能够一夜暴富。于是,一些心术不正的人便不惜瞒天过海,坑蒙顾客。在美国费城西区有两个挨得很近的廉价品商店,两个店的老板是死敌,一直进行着无休无止的价格战。“出售爱尔兰亚麻床单,甚至连有鹰一样眼睛的瑞伯女士都不能找出任何疵点,不信请问她;而价格却低得可笑,只需6美元50美分。”当一个橱窗出现了这样的手写告示时,两小时后,另一家橱窗就会出现这样的告示:“瑞伯女士该配一副近视眼镜了,我的床单质量一流,只需5美元95美分。”而且,两店的老板常站在店外,尖声对骂,几乎每次都发展到拳脚相加。最后,总有一方的老板败下阵来,咒骂另一个是疯子,买他东西的顾客也是疯子。这时附近的每一个人都会拥入获胜的廉价品商店,将床单和枕套抢购一空。直到后来,两个廉价品商店各换了一位新老板,他们各自对两店前任老板的财产进行了详细的检查。有一天,他们发现两店之间有条秘密通道。并且在两店的楼上两个老板住过的套房中发现了一扇连接两套房子的门。这才知道:原来这两个死对头竟然是兄弟俩。所有的诅咒、谩骂、威胁以及一切相互间的人身攻击全是在演戏。而他们所卖的商品全都是二流货。

兄弟俩为了赚钱,不惜天天施展苦肉计,其手段确实高明,但终究只是小本经营的雕虫小技。只有经营者设身处地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以诚待客,以心换心,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诚实的企业形象,才能换来顾客对产品的信任和青睐,才是企业生财的长远之计。

在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且又尚未成熟时期,一些人利用经济生活尚未完全有序的空隙,获得了与其劳动付出不成比例的财富。这种经济发展中不能反映本质的“泡沫经济”现象,再加上国有企业至今尚未完全理顺分配机制等因素,就容易出现这样的误导:劳动未必是致富的可靠手段,才能未必是获取社会报酬的必要条件。于是社会上掀起新的读书无用论。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不断地发育、成熟和有序,社会的劳动报酬也将不断地趋于公正与合理,“一夜暴富”的梦想将越来越难以成为现实,这必将使真正有才能的人能够通过合法手段富裕起来,真正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千金难买少年贫

【原文】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大意】大宰向子贡问道:“孔老先生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既然上天让他成为圣人,当然也就会让他多才多艺了。”孔子听到后说:“大宰了解我吗?我小的时候贫穷,所以才努力学会一些技艺,君子会掌握这么多的技艺吗?那是不多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孔子之所以成为多才多艺的圣人,就像他所说的,就是因为努力学习而已。

“业精于勤,荒于嬉”,做大事者,务必终生牢记这个“勤”字。

被称为“塑胶大王”的台湾塑胶企业首脑王永庆是台湾的巨富之一。他拥有的塑胶、纤维和合板等行业共有11家分公司,资产总值已达10亿美元。但在五十多年前,王永庆只不过是一家米房的小工,家贫如洗。他是如何发迹而成为台湾的传奇性人物的呢?台湾报刊屡有介绍,王永庆本人也常常提及“一勤天下无难事”的道理。王永庆一次在美国华盛顿企业学院演讲时,谈到了他一生的坎坷经历。他说:“先天环境的好坏,并不重要,成功的关键完全在于自己的努力。”

1916年,王永庆生于台湾嘉义县一个闭塞的村庄。家中贫困不堪,除了几间仅供遮蔽风雨的茅屋外几乎一无所有。当王永庆挨饿勉强活到7岁时,父亲东找西凑了几个钱送他上学,那时他只希望孩子学会记账就可以了。

王家的祖籍是福建安溪,因为生活穷得过不下去,所以王永庆的曾祖便迁到台湾,几代都靠种茶为生。在王永庆10岁时,祖父告诉他:“茶山将来会变成秃岭,靠种茶糊口是没有出路的。”祖父的这番话无疑粉碎了王永庆走祖辈生活道路的想法,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走出乡关闯天下”的志愿。

王永庆15岁小学毕业时被迫辍学,只身背井离乡远到台湾南部一家米店当小工。聪明伶俐的王永庆除了完成送米工作外,还悄悄观察生意人怎样经营米店,学习做生意的本领。第二年,王永庆请求父亲帮他借了200元作本钱,自己在嘉义开了家小米店。开张时困难重重,因为附近的居民都有固定的米店供应,王永庆只好一家家去走访,好不容易才争取到几家住户同意试用他的米。他知道,如果服务质量比不上别人,自己的米店就要关门。于是,他特别在“勤”字上下工夫,他把米中的杂物一粒粒拣干净,有时甚至深夜冒雨把米送到用户家中。他的服务态度使用户感到满意,主动替他宣传,介绍新客户。接着,王永庆为了改善纯粹卖米的苦境,自己开设了一家碾米厂。当时他的隔壁也有一家碾米厂,条件比他的优越。为了同这家碾米厂竞争,他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最后终于胜过那家碾米厂。以后他又开办了一家制砖厂。

1943年,王永庆眼看自己勤勉操办的米、砖生意渐不如意,便转向木材业。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建筑业逐渐景气,王永庆的木材生意也跟着蒸蒸日上。20世纪50年代初期,王永庆已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但他并不满足。1954年,他看到烧碱生产过程中有70%的氯气弃而不用,觉得很可惜,便打算废物利用。于是就筹集50万美元,创建了台湾第一家塑胶公司。

塑胶这一新兴行业对王永庆来说确实是陌生的,当时有一个化学家甚至讥笑他要破产。但王永庆认准了的事是则绝不回头的,他发誓要把塑胶事业办成功。1957年,王永庆将公司易名为台湾塑胶工业公司,自任董会长。从此,王永庆走上了他事业的起飞点。然而,万事开头难,当时日本生产的塑胶粉充斥台湾市场,质优价廉,台塑产品难以抗衡,产品大量积压,公司面临倒闭的危险。一些股东看到台塑的前景不妙,大有崩塌的危险,于是个个心灰意冷,纷纷提出退股。然而,深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王永庆,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决意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他以常人难以企及的胆识,在股东纷纷要求退股的情况下,毅然变卖自己大部分的产业,以低价买断了台塑公司的所有产权,独自经营他的产业。王永庆分析台塑公司不景气的原因除了日本产品竞争外,还由于台湾地区的需求量有限,而台塑产量则明显供过于求。他认为台湾的市场狭小,除非开拓外销市场,否则是死路一条。但是要拓展外销市场,以当时每月100吨产量的规模,是根本没有竞争力的。因此,王永庆果断决定扩厂,增加生产。因为大量增产可压低成本及售价,以便吸引更多的岛内外客户。他认为即使暂时赔本也是值得的,关键是要闯出自己的路子来。在增加产量的基础上,王永庆筹资70万美元更新设备,改造生产技术。最后,终于达到了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售价的目的,逐渐打开了岛内外市场。

台塑企业成功后,王永庆已是人人称羡的大企业家了。他的创业之道和财富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台湾塑胶大王”的名声不胫而走,一般人满以为他该坐享清福了。其实不然,在发展了塑胶工业基础上,他又先后创建了台湾化学纤维工业公司、台湾纤维工业公司等。

许多人都对王永庆在成为台湾大富豪以后,仍然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勤俭节约表示不理解,但是王永庆对此却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1975年,王永庆在接受美国圣若望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的典礼上所说的一段话就很发人深省。王永庆说:“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时必须做工谋生,也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这样的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有吃苦耐劳才能补其自身的不足,而且,出生在一个近乎赤贫的环境中,如果不能吃苦耐劳,简直就无法生存下去。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到由于生活的困苦,才产生了我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许是上帝对我的赐福。”可见,吃苦耐劳不仅是王永庆的座右铭,而且也是促使他成功的主要动力。

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是付出许许多多艰辛的。王永庆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坚韧不拔的努力。而在无数次的困难面前,逐渐形成了王永庆坚强的毅力,这一点从王永庆每天的晨跑就可以看出来。从1978年8月起,王永庆坚持每天清晨4点钟起床晨跑,不论刮风下雨,都从来没有间断过,即使他身在国外,甚至生病也不例外。王永庆自己也说跑步很苦也很枯燥,但是,为了锻炼强健的体魄,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久而久之,就会感觉像是日常的工作之一,而不觉得辛苦了。他认为人生也像跑步一样,要每天不断地练习。对于跑在你前面的人,不要去羡慕他,更不要去嫉妒他,而是应尊敬他,因为他比你更努力,我们所要做的是,向他学习,坚持下去,与他比耐力,比意志,争取最终能赶上并超过他。正是凭借这惊人的毅力,王永庆超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对手,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吃尽了人间的甘苦而最终成功的王永庆还十分强调“先苦后甜”的道理。他时常告诫他的后人,任何事都是要经过相当地辛苦才可以得到的,年轻人无论是就业或创业,千万不可操之过急,不可急功近利。成功绝非一蹴而就的,一定要有先苦后甜的体验,按部就班一步步地来,而且只有吃到了苦头以后,才能够真正品味到甘甜的内涵。正是鉴于“先苦后甜”的道理,经营企业,不能只看眼前,王永庆认为一开始赚钱的企业是危险的,因为他们容易养成老大自恃的习气,也容易种下日后垮掉的种子。因此,王永庆提出了他的“卖冰淇淋应该在冬天开业”的理论。他认为冬天顾客少,则需要用全力去推销,而且要严格地控制成本、节省费用、加强服务,千方百计来争取顾客。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等夏天一到,发展的机会到了,力量便一下子壮大起来,而且,经历冬天的困境,夏天即使有竞争者也就不怕了。此时你会认为冬天的辛苦没有白费,获得的欣慰也更多些,这就像运动后流汗会浑身舒畅,肚子饿了,食物的味道特别鲜美一样。享受也同样如此,疏忽工作而一味地追求享受,其结果是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的。

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时候家庭贫困,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做,不勤奋又怎么行?对立志做一番大事的人来说,只有勤才是惟一的捷径,勤者才能不败。

节俭永远是一种美德

【原文】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大意】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就一般礼仪而言,与其奢侈,宁可节俭;就丧礼而言,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悲哀过度。”

孔子虽然十分重视礼仪,但却反对形式主义的排场,而强调内心和感情上符合礼仪要求。

以我们今天的社会风气对照圣人的要求,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礼仪不从简而尚奢,越奢侈越有排场就越觉得体面和风光。丧礼更是铺张而无真正的悲哀。所谓“红白喜事”,那“白喜事”本是为避讳而言,现在对很多人来说倒成了名实相符的喜事了,比如说家里老人寿终正寝,一喜少了一个负担,一个拖累;二喜可以收礼钱,借此发一笔不大不小的财;三喜有遗产;四喜可以借机聚赌,麻将直打到丧事办完。这样的丧礼,有几个人内心里是真正的悲哀呢?

假若圣人活到今天,眼见我们今天的排场,真不知道要感慨到什么程度呢!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讲奢侈排场的人常希望胜过别人,因而常有大款斗富的故事。而过分节俭,便事事不愿与人互通有无,容易陷入固陋。两者均不可取,但比较起来,宁可简陋。

瑞士是世界首富之国,但瑞士人的节俭却是出了名的,有时显得近乎“抠门”。欧洲有一句谚语,大意是说瑞士人有两个钱袋,装钱少的钱袋是准备请客的。即使是为自己购物,他们那种认真、耐心、掏钱时的谨慎,也使人叹为观止。比如选购一张价格低廉的普通中国画,常常是戴上眼镜看,又摘了眼镜看,放远了看,又拿近了看,仔细端详,反复比较,就是这样有时也还是终于搁下不买了,这似乎也为瑞士民族平和、闲雅的气度作了一个注释。

真正靠劳动致富的人是很少挥金如土、奢侈淫逸的。李嘉诚是世人皆知的华人首富,而他至今仍住在30年前的老房子里;他虽然担任公司总裁,但对自己年薪的发放却有严格的限制。我国台湾塑胶大王王永庆,不仅自己克勤克俭,而且严格限制子女的零花钱,每项花费都要有详细的记录,花一块钱也得有所交代。因为他们“一粥一饭,常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创业维艰。”1994年7月,亚历山大·卢卡申科出任白俄罗斯首届总统,直到就职前一天,他还住在农村,他的夫人和小儿子至今还生活在那个偏远的村子里,他们的家是一座极普通的两层砖楼,还是集体农庄分给的。勤劳的总统夫人说:“我从不追求什么荣华富贵和显赫地位。”

“奢则不孙”,一旦陷入奢侈糜烂的泥坑,就会互相攀比,就像穿上有魔力的红舞鞋,身不由己,欲罢不能。不如节俭一点,好比吃精美点心,每次津津有味地吃一点,你对点心便总怀有美好印象。如若吃得太饱,甚至吃伤了,点心的魅力也就永远消失了。

完美来自知足

【原文】“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大意】孔子评论卫国的公子荆说:“他善于居家过日子。刚刚有一点财产,便说:‘差不多够了。’稍稍增加一点,便说:‘差不多完备了。’富有以后,便说:‘差不多美满了。’”

公子荆显然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用我们今天一般的看法,会认为他很平庸,没有什么高标准的追求。岂不闻:“万元户,贫困户,十万元户才起步,一百万元不算富。”而公子荆刚有一点财产,充其量算个“万元户”吧,就在那里说什么“差不多够了”;稍稍增加一点,肯定是不到“十万元”嘛,就声称“差不多完备了”。这不是很没追求吗?

其实,话倒不能这么说。

老子就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常足,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知足常乐。一个人知道满足,心里面就时常是快乐的,达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时时感到焦虑不安。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就会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面对现实,我们看到不少铤而走险而落得身败名裂的人正是因为欲壑难填,贪得无厌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看到这些人的犯罪事实,很多人都会由衷感叹说:“要是他早一点收手,大概也不会走到这一步罢了!”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感叹所流露的,正是“知足”的思想啊!问题是,一旦受贪欲支配,又哪里会知足,哪里会收得住手呢?

所以,“知足”不是没有追求;“知足常乐”更不是平庸的表现。相反,倒是很难得修炼成的德行,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物欲诱惑滚滚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代。

人是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但这与知足并不矛盾,做人要想有好的心态,就是要能将这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一个目标后,可以准备下一个目标,但不能在这个还没实现时就想得更多,那就沦为了贪婪,事实上,知足才是最好的追求动力。

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人:在大庭广众之间双目昂视,面色凛然傲气冲天,旁若无人。也有一种人,就怕人不知道他才高八斗,无论走到哪儿,说不上三句话,便开始为自己宣传,即使做谦虚之态,亦是以退为进,并无诚意。

不可否认,这样的人或许有其过人之处,有着一定的智慧与成就。但他一定不会是最成功的人,因为他不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这种人很难与别人相处。

此外,还有一种人,眉眼之间洋溢着和平的神气,笑容满面,说起话来风趣横生,不忧不怨的人,这种人就是属于知足常乐的类型。

知足不同于自满,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它们都是对自身情况感到满意的反应,但事实上,由于出发点和外在表现的不同,它们往往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而从根本上说,知足也罢,自满也罢,与外在客观条件并不一定有相互的关联,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并不代表他的生活真的样样可打满分,主要是他能衡量自身的能力,正视客观的条件,不妄想不贪求,也不去与他人比高下,能够以宽容坦荡的心去对待生活,使自己的人生不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顺命随缘地和平渡过。

那些骄傲的人,真的都是那么自信,对自身的一切都心满意足吗?如果你肯仔细分析,也许会吃惊地发现,事情恰恰相反。

依据心理学上的说法,那种处处要表现自己的不凡,就怕谁人不知他的出类拔萃和光荣历史,无法克制地要以骄傲的面孔示人的人,常常是心理上欠缺安全感、满足感的人。因为缺少安全感、满足感,便相对的失去了自信,因此便急于要在别人的赞美或惊叹声中找回信心,证明确实如自己所希望和所幻想的那样不同凡响。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则是由于反常心理在后面推动,不但给人极坏的印象,也是一种十分可悲的病态心理。

知足常乐的人很容易被人们认为是胸无大志。因为这些人往往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时今日,却不去争,不去怨,不去嫉妒伤害他人,乐观地生活着,这样就导致别人以为他们没出息、没能力。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知足并不代表不进取,无大志或拒绝与人竞争。它只是我们生活的一种态度而已,是一种看透世事无常后的大彻大悟罢了。

不与人比,坚持自己的成功原则、不用处心积虑的算计别人,懂得知足,那么你就会拥有真正而长久的快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文】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大意】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在中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妇孺皆知,其道理似乎已不言而喻。

但是,你不难发现,并非人人都能把这个道理贯彻到实际生活中去。

比如说,银行家劝人们储蓄时说:“钱莫花尽啊,细水长流,储蓄起来既生息又应急,好得很哩!”可A先生B女士却回答:“好什么啊,今朝有钱今朝花,超前消费还更时髦,只有傻瓜才存钱贬值让你们去发大财哩!”

保险公司的推销员多半也会遇到同样的回答。

不过,这里似乎也有一条代沟。一般说来,上了年岁的人容易成为银行或保险公司的俘虏,而年轻新潮的一代大都是A先生B女士的同志。

其实,A先生B女士们也懂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只不过是所谓“潇洒走一回”或“车到山前自有路”的人生态度占了上风罢了。

那是不是人越上了年纪越能够接受儒学的思想呢?

人在生活中首先要谋求生存,不会生活就不会有发展,也就不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不管你的长远理想多么宏伟,如果你不会谋求眼前利益,那么一切都是空谈。

相反,如果一个人只想着眼前利益而没有长远目标,那么他也不会有多大的前途。他就像一只忙忙碌碌的蜜蜂,一年到头,东奔西走,不知道生活的快乐,也不知道成功的喜悦,这样的人最苦命。

如果你的年龄是20岁左右,那么你可能即将作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两项决定——这两项决定将深深地改变你的一生;这两项决定对你的幸福、你的收入、你的健康,可能有深远的影响;这两项决定可能造就你,也可能毁了你。

这两项决定就是你的眼前利益,解决了眼前利益,才能为你的长远利益奠定基础。很多人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两个眼前利益,导致了终生失败。

那么,这两个重大决定是什么?

第一:你将如何谋生?

第二:你将选择谁来做你的孩子的父亲或母亲?

这两项决定通常都像赌博。哈里·艾默生·弗斯迪克在他的《透视的力量》一书中说:“每位男孩在选择如何度过一个假期时,都是赌徒。他必须以他的日子做赌注。”

但是这两项眼前利益却不能赌,因为谁也赌不起。所以找一个谋生的饭碗与找一个理想的伴侣,就是一个人走向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你才能进一步实现你的梦想。

首先如何找到你谋生的饭碗呢?现在找工作是最难的事情了,要找到自己喜欢干的工作那就更难了。不光中国人多岗位少,世界范围内也如此。

美国家庭产品公司的一位副总经理艾德纳卡尔夫人说:“我认为,世界上最大悲剧就是,有那么多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发现他们想真正做些什么。我想,一个人若只从他的工作中获得薪水,而其他一无所得,那真是最可怜了。”很多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是很盲目的,他们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只要有工资就行。所以,难怪有那么多人刚开始的时候野心勃勃,但到了40岁以后,仍然一事无成。

所以,为了长远的目标,你在选择眼前利益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菲尔·强森的父亲开了一家洗衣店,他把儿子叫到店中工作,希望他将来能接管这家洗衣店。但菲尔痛恨洗衣店的工作,所以懒懒散散的,提不起精神,只做些不得不做的工作,其他工作则一概不管。有时候,他干脆“缺席”了。他父亲十分伤心,认为养了一个没有野心和不求上进的儿子,觉得在他的员工面前丢尽了脸。

有一天,菲尔告诉他父亲,他希望做一个机械工人——到一家机械厂工作。什么?一切从头开始?这位老人十分惊讶。不过,菲尔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他穿上油腻的粗布工作服,去从事比洗衣店更为辛苦的工作,工作的时间更长。但他竟然快乐的在工作中吹起口哨。他选修工程学课程,研究引擎,装置机械。而当他在1944年去世时,已是波音飞机公司的总裁,并且制造出“空中飞行堡垒”轰炸机,帮助盟国军队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如果他当年留在洗衣店,那么他和那家洗衣店——尤其是在他父亲死后——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想,整个洗衣店肯定就毁了——破产,一无所得。

菲尔·强森如果满足于父亲给他的现成的家业,就从这个眼前利益出发,去干洗衣店的工作,那么就不会实现他自己的长远目标,最多只能养活自己而已。菲尔·强森没有受眼前利益的驱使,而是志在高远,所以,他选择了适合自己发展的事业,于是他成功了。

一个人最理想的规划就是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但是这样的事情很少。很多人都要经过一段痛苦的选择之后,才能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协调一致。

关键就是要把握住自己,不要为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目标。眼前利益必须服从长远利益,必须为长远的目标服务。

那么,什么是长远目标呢?

长远目标就是你最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具体来讲,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你的事业要到达什么程度?

第二,你的家庭要发展到什么境界?

第三,你的荣誉要到达什么高度?

人的一生就是为了这三个目标而奋斗。

现在你就要想好,你怎么才能把眼前利益和这三个长远目标结合起来?

你必须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你自己的实际水平和主观愿望做出决定。

你的一生就从这个决定开始。

眼前利益的出发点就是你首先要能够生存,要首先保证你的衣食住行不受影响。这就是说,你先要找到一份工作,使你能够生存下来,然后才有可能实现你的长远目标。

眼前的工作可能不适合你的发展,你就要把它当作一个过渡期,一旦发现有你自己发展前途的机会出现,就要毫不犹豫地放弃眼前的工作,去追求你的事业。绝不能有丝毫的迟疑和犹豫,当然,这需要你去克服惰性,因为一旦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呆久了,就不愿意放弃,即使觉得不适合自己,也不想再动。这样,你就是自己放弃了自己的长远目标,就等于宣告了自己人生的结束。

所以,眼前利益永远只能作为一个跳板,你是要借此跳上龙门,而不是就此了结一生的。生存是第一需要,发展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超越生死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大意】孔子说:“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这与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实际上是同出一辙,都是一种探索真理,献身真理的态度和精神。夏明翰则说得更加坚决:“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把真理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因此,真正追求真理的人,是能够做到超越生死,死而无憾的。

孔子的目标和原则经过深思熟虑形成之后,始终没有动摇过。他坚定的原则性,完全可以用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句话来形容。孔子曾做过大司寇,得到过季恒子的重用,如果孔子放弃原则,与季恒子同流合污,完全可以获得更多的荣华富贵。但是他却弃高位如敝屣,毅然地走上了周游列国寻找理想的道路。在那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受到多次威胁利诱,但每次他都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克服了困难。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使孔子明白了自己的理想不能在当时实现,但他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着。

颜渊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他最理解孔子,他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痛?不容然后见君子!”天下人见识浅陋,理解孔子的人少,能追随孔子的就更寥若晨星了,但这对于孔子的形象丝毫无损,相反却更因此而显示出孔子的高风亮节。孔子的信心和实践的勇气来自对自己事业合于仁道的信念,不能凭己之力实现,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光和热来照彻后世,启迪后人。实际上,孔子的精神也熏陶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国魂。比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无欲则刚”的林则徐……这些历代名臣都有一颗为国家天下负责到底的心,故能如此坦然地对待荣辱和生死。

而与孔子的人生观不同的接舆、长沮、桀溺等避世的隐士,他们其实不是不关心国家天下大事,而是太过于关心,以致在时代已无可挽救时走开了,把自己置于事外。他们以另外的方式希望国家太平,希望老百姓过好日子。做隐士的人多信奉道家,以“因应顺势”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对儒家的“学而优则仕”的精神,他们是不以为然的,以为这样无法真正对社会有所贡献。隐士以为天下滔滔,时代到了末路,你不可能兼济天下,只有来个独善其身,保存实力,以期世风改良而有为于天下。所以他们把孔子周游列国,在不可为之世推行仁道看作是不明智之举,因为这可能行仁政不成,反遭杀身之祸,既不能平天下,造福于黎民,反而空耗了社会精英,少了将来的忠臣,这样只身不能挡滔天洪流,倒不如待潮退浪落,风平浪静时再扬帆远行。隐士们对孔子或惋惜或讽劝,正是出于这个理由。

但是,孔子以为为人就须行仁,就得立于世间,为人类尽力,这是人之为人的责任,不可逃避。世事纷乱,纲常败坏,百姓涂炭,如果做隐士逃避时代,只显示出没有面对现实的勇气,无仁人之心,把自己混同于鸟兽。人是一个社会产物,不与社会接触,忘了社会秩序和形态,已不是真正的人了。况且,做个“避世之士”干净地抛弃这个时代,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肩负起恢复社会秩序的责任,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这才符合人之义。孔子乐意忍受磨难和别人的误解,为明知不可为之事、把自己贡献给国家天下,行的就是仁人之义。

孔子乐于自我牺牲,孜孜不倦地行仁道,可以为我们立身处世作一很好的借鉴。为了自己的理想,永不惰怠,永不止息,敢于面对严峻的现实,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

同类推荐
  • 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本书精选我们所熟知的国粹经典,比如古代图书典籍、种类不同的戏曲、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武术、中医、民间艺术以及传统的建筑、服饰和烹饪等,根据与之相关的故事和它本身的特点,发掘国粹中所蕴藏的传统智慧,探寻个中滋味,让读者领悟立身处世的道理。
  • 复兴孔子 继往开来:你所需要的哲学思维与修炼

    复兴孔子 继往开来:你所需要的哲学思维与修炼

    本书致力于说明“孔子哲学传统”作为基础哲学,乃是人性之根、社会之本。“仁者,人也”,“人能弘道”是作者确立的孔子哲学的核心。作者尝试脱离中国与西方二分、中体与西用二分的思维方式,摆脱近世以来自西方传入的意识形态纠结,不落入历史限制中来考虑人类走向现代化之前景,而转而依据扎根于人的理性之本性的哲学,以确立道德的预告的人类史,并以之揭示一种向公义及永久和平而趋的现代化之原型。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其弊端也在不断显现,金融风暴、核能威胁、环境污染、资源争夺、恐怖活动……奠基于“纯然个体主义”、“放于利而行”的错误原则之上的思想,时至今日显见已百孔千疮。
  • 快乐的知识

    快乐的知识

    《快乐的知识》是尼采后期的重要作品,创作于其大病初愈之后,浓缩了尼采思想的精髓,对诸如生命、个体与群体、爱情、文艺、哲学、科学、道德、法律等问题都进行了简明而深刻的论述。语言凝练而隽永,思想鲜明而锐利。本书又名《快乐的科学》,尼采意在将哲学经由犀利的批判而升至与科学同样严谨的地位,这也是他的经验主义热血达到鼎沸的表征。
  • 挺经

    挺经

    《挺经》是曾国藩生前的一部“压案之作”,用李鸿章的话说,这部书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所谓“挺”,即势不可用尽,功不可独享,大名要推让几分,盛时要做衰时想,刚柔相济,无为而无不为;百尺竿头,不能再进一步;欠缺本身就是完美。曾国藩以盖世之功而能于众说诋毁中安然保全自身,全赖这一“挺”字。主动、积极、谦虚,以出世之心来入世,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如此方能不受困、不为他人左右.到达气定神闲地享受人生之至高境界。
  • 庄子全书

    庄子全书

    本书除了介绍《庄子》原文中的一些经典寓言故事,还列举了古今中外很多富有借鉴意义的小故事或人生实例,几乎涵盖了职场、营销、教育、友情、爱情、婚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让您在轻松中获得智慧,愉悦中体味哲理!
热门推荐
  • 清风宸起

    清风宸起

    “能不能不离婚”慕清寒哽咽着说。“你从哪开始听的?”“我说的是把我们离婚的条件都销毁掉。”墨煜辰浅笑这看着抱腿窝在床边的慕清寒。他伸出手圈住她,深邃的眼眸里闪着丝丝光亮,慢慢地凑到她耳边说:“我爱你”
  • 小脚丫丈量大世界

    小脚丫丈量大世界

    热爱旅行的70后新爸妈,常年定居英国,怀孕后仍不放弃环游世界的梦想,受朋友影响和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挺着大肚子满世界旅行;升级为新爸新妈后,开始带着宝宝去世界各地,宝贝小Y从2个月开始正式和爸妈一起旅行,如今已经4岁的小Y已经走过了5个大洲28个国家,并通过英国小学层层入学面试和严格考核,同时收到了5所小学的入学通知,顺利地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七彩异界

    七彩异界

    男主邵凯不知为何会被召唤到异世界,异世界里有着各种颜色信仰组成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命运颜色石和命运女神……
  • 从天降开始的征途

    从天降开始的征途

    极欲魔王-李贤,打过轮回者,抢过E总的变身器,教过一帮学习暗杀技巧的学生,又给了嬴政韩信金手指,以一己之力魔改了天行九歌,与琦玉吃火锅打过拳,如今又强行拉来九个宇宙位面融合试验,警告,你已经上了各大空间的悬赏名单,超越一切之人,必须死!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职业讨债人

    职业讨债人

    你有没有亏欠过什么人,有没有承诺过什么事没有做,有没有许过什么愿没有还。佛说,今世所有的相遇,皆因前世相欠。可是最怕的是,我知道我欠了你,却没什么能还的。我有一支笔可写意山河。一滴心头血,十两痴人泪,百杯生死别,千种恨,万般情,研磨成墨,当绘执念所求者心之所向,皆开。@100%狡猾善变的小兔子and正直善良的小县令@90%摆渡人的船票@80%小仙女的复仇笔记@70%爸爸妈妈请记得和我说晚安@60%知名狐狸精的千年追随@50%人鱼小王子and史上最怂的一只猫@40%守城人and打更人@30%月老卫风的初恋情史@20%说好的婚礼呢?@10%你的愿望会实现的@0%我用世间所有的路倒退步向你
  • 晚山当空

    晚山当空

    反派是怎么练成的?首先必须要贱。粥粥望着站在宇宙之巅的公子,无奈得叹了口气道:“公子还是贱啊。”
  • 功夫女生

    功夫女生

    三位小朋友原本只是到美丽的山林别墅度假,却无意中遇到一位世外高手——功夫女生。功夫爷爷为何要残酷地对待她,她为何要拼命苦练中国功夫?诡异的大山里隐藏着什么可怕的秘密?恶魔城堡中是否真的有恶魔?层层疑云揭开之后,读者将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天谜底。
  • 执行力组织

    执行力组织

    “落实企业执行力,创造永续价值”不只是另一个热门议题,事实上,这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企业成功关键。对于价值这个向来难以捉摸的议题,本书提出当今最彻底的组织结构设计要领,告诉你如何评量组织绩效与奖酬制度的实施;如何透过决策权的分派,创造和掌握企业价值,以及在追求价值中怎样制订公司整体战略的方向与规划。更确切地说,这本全方位的书不只着重在单一方面或战略,而是详尽介绍会影响执行力付诸行动,尤其是组织结构对于价值创造的所有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