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狂
医生兼花匠
慢下来,你就可以与美不期而遇。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田间阡陌上的花开了,你可以一边赏花,一边慢慢地回来。
叫人忘记尘世凡俗的事
平生收到的第一本毛边书,是周华诚的《草木滋味》。
丙申年(2016)冬至前,特意挑了个晴光暖好的天,心中无杂事纠扰,打开了书。
毛边书于我,就像藏在故宫博物院里的那件清代宫廷服,敬之,向往之,却也觉杳远,有一天它突然到了我面前,便想到一句话,诚觉世事皆有可能。
闲书,是一定要找个闲日子品读,方觉有滋味。
《草木滋味》分五辑,第一辑“草木生”便十分入我口味。我在自家园子里,周围亦是草木簇拥,坐在茶色小方木桌前,泡了一杯普洱。桌上的水仙已蕴出几个苞,不久将开花沁香,从建德梅城风情小镇湖里捞来的水葫芦,翠绿碧青。
它们静静地,沐着冬阳,陪我读书。
说是读毛边书要准备一把小刀,读一页,划一页。忽而想起有一张钢书签,顶端缀一个青花瓷小瓶,极雅致,平时嫌太重,一直搁在笔筒里,此时正好一用。
于是去拿了钢书签,好似握了一把小刀,一页一页地开始,裁读。
读到写络石:“在石头上攀爬,好像是在联络石头。”我转身,去看身后爬满了墙的络石。曾在5月开出风车似的旋风小白花,此刻因禁不住寒袭而枝叶萎黄,但依然贴着墙尽力攀爬着。盘曲的枝藤可是在联络这一面泥墙?
读到写紫苏:“紫苏的紫,紫苏的苏。紫苏的香气,不是四溢的花香,是隐藏在叶脉深处的香:只有懂得,它才为你敞开。”
想起前年,园子里也种了紫苏。那晚在周华诚公众号(izhouhuacheng)上读到此文,忍不住走到这盆欣盛蓬勃的紫苏边,深深地吸闻它叶脉深处的香。夏日的夜晚,月光清透地高高挂着,紫苏开了细碎的小花。我想我是懂紫苏的,何止懂紫苏,我懂这园子里的所有花草,所以它们尽情为我开,每一个季节。
也曾在常山周华诚老家的院子里,见到一片紫苏。那是第一次参加“父亲的水稻田”活动。秋天,稻收时节,一群城里人,在五联村周华诚父亲的那一亩三分地里,割稻。中午,周华诚召唤大家去面山的老屋院子休息。就在那个小院子里,看见蓬勃的一片紫苏,密密匝匝,长得跟山里野孩子一样。
书里又写:“——青蛳在锅里了,妈妈说,快,去摘几叶紫苏来。”
又读到“八月瓜”,说去龙潭瀑布,在山涧,见到儿时吃过的野果“牛卵训子”,又叫三叶木通,七手八脚爬上山,拨开荆丛,解了藤条,挖了那藤根回家去种,等“八月瓜在九月春风里成熟”。
这样的事情,何曾没做过?去富阳龙门古镇,在潮湿黑旧的房檐瓦上,见到大丛的瓦松,于是脚踩大石块,伸长了胳臂,捡了宝似的挖了几株带回来,又特意去乡下寻了几片黑瓦,这富阳的野生瓦松,便在我家园子里安家落户。又想起在兰溪新宅,肇峰山的溪涧里,见到沟渠里油绿碧青的野生菖蒲,不顾水深石滑,踮着脚下去采挖了几株。那份快乐,呵,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吧!
家住顶楼,有露台,便在上面种了许多花。从此,醒来可见清新,上楼便遇花开。每日草木相随,这心境,哪儿也不想去了。
早晨,到园中,伸展一下四肢,班德瑞的森林音乐流淌,露珠儿还沾在花叶上。中午,酝酿多时的花一朵朵绽放,向着暖阳,仿佛一张张笑脸,怒放了我的心。倏忽暖阳西斜,红彤彤洒在花叶上,花儿也慢慢收拢,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这时光,美得仿佛民国时期才子佳人爱情故事里的光阴——美,且慢。
而我,就这样静静享受这方寸之间天地的大美。
就像此刻,我左手翻书,右手持发簪一样精巧的书签,读着一页页缓慢的文字,偶尔,用钢书签条捋一下头发。一页读完,便将书签插进书页间,唰、唰、唰,仿佛是在划着一本时光的书。
唧、唧、唧……
喳、喳、喳……
耳边似有鸟语声。
是两只白头翁,停在含笑树枝头。
含笑树下面是一盆欣欣的草莓,已有小小果子藏在叶间。两只白头翁鸟,莫不是觊觎这已成果形的草莓?可不可以稍等几天,待它们大点,成熟了,才好吃、有滋味!
这样想着,便合了书,拿起小铁铲子。坛里的二月兰和黄麻子长得好似发了疯,得分移到盆里种一些。冬天的园子,全靠它们闪亮芬芳呢!
这些可以叫人忘记尘世凡俗的事啊,真是让人欢喜。
陌上花开,缓缓归
我喜欢我是安静的。我总努力在喧闹中找寻一份属于我一个人的清静。
所以,在中学当老师的老雨喜欢一个人旅行,一个人读书、发呆,一个人听音乐、绣十字绣,在冬季某个黄昏去西湖边追一场日落,在通红璀璨的晚霞面前,安享一分钟的热泪盈眶。
同样,在机关工作的琴心下班接儿子途中,抬头偶遇前面路尽头一轮大大暖暖的落日,像一幅古典又后现代的画,泪水不禁奔涌而出。爱花草的她又与儿子旦兄一起,写了篇极雅极美的《赏花十三式》。她说,治愈自己的,不是花,而是美的瞬间,是渐渐宁静的内心。
而成都人小云,家有八十平方米的屋顶露台,种蜡梅,栽樱桃、石榴,更有各色花等盈满屋顶与她每日相伴。她会拿露台上新鲜盛开的花调制成各种美食,如玫瑰酱、桂花蜜,在盛夏摘取半开的金银花、茉莉,自制花茶消暑,把庸常的日子过得诗意且美味十足。
丙申年末,拿到了这本《每一个简静的日子都是良辰》。
读着这些稻友的生活文字,每每有深沉的感动从心底涌起。我想,在朋友中我也算是一个会过日子的人了,但在读这些文字时,竟感惭愧至极。
我们一样深陷在这个俗尘闹市中,为生活奔忙,为生计愁劳,但他们更懂得在这俗尘闹市中觅一块属于自己的静谧之处,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欢愉,安享生命之美。金雪的《乡间风景》清新小画作,盛龙忠的田野景色片,傅拥军的小照片、小画面,翻开书遇见的一瞬间,都会感动得在心头荡起惊艳。
这是一本宁静缓慢的书,是慢得刚刚好的生活与阅读。就像我在露台种花,当沉浸在泥巴与花叶相接触的美妙过程中时,我忘了今夕何时,忘了世间纷扰。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滞,唯有手下的劳作,何等令人欢喜。我在创造庸常生活里难得的美,它让我的心慢了下来,去体会、去享受这妙不可言的过程。它让我的生活变得宁静、安详,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快乐陪伴。它让我体悟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享受当下的美好。
小云说,生活严格来说是很无趣的,所以须自得其乐。
这是一本怎样过出生活美的书。即使我们都被薄情的现实世界所困所累,但也要在这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活他个恣意洒脱、浪漫生鲜。就像再没有比在媒体工作更忙碌的章衣萍,每年都会挤出假日,潇洒地跑去世界尽头的深蓝海底,做一回令人艳羡的“深海美人鱼”。就像有“旅行中毒症”的水水,身带着几个月大的幼女,也要千方百计飞去外面。“就这样一直走,让我们(和三岁的女儿)一起走到世界尽头吧!”这也是一本慢慢品尝生活滋味的书。清冷的冬季里小云喜欢在家里亲制柚皮糖:把柚子皮里面那层内瓤用刀削薄,越薄越好,只留外面那层黄皮,清洗干净之后切成小段,用淡盐水浸泡,四小时之后倒掉黄色的水再泡,重复四次……在我看来,手续何等烦琐,但主妇依然享受其中。所以,她说,有客来,喝茶配柚皮糖,笑谈间,如青瓦白墙般雅致的生活,端的是一幅人间好时节的画面!又如余姚的沈春儿,钟情于以美食解慰乡愁——千回百转的乡情,在美食中通过味蕾得到短暂慰藉,然后,把乡情打包,继续在人生路上前行。
庄子说:“美成在久。”所以,美好的事物要缓慢。
慢下来,你就可以与美不期而遇。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田间阡陌上的花开了,你可以一边赏花,一边慢慢地回来。
就像水稻专家沈希宏博士在他的30亩稻田里,与一株株水稻对视时,仿佛是在跟他的情人深情对望,在一朵朵细小的稻花里,看出美,看出希望。
就像这几年回归乡村田野的作家周华诚每天会关注窗外一棵树,春风里看它一点点浓绿,秋风中又见它渐渐凋零,感悟出人生的美妙——活过、看过、爱过、哭过,做一棵无聊的树,也很好。
是的,这是一本稻友们的书。14位作者,除周华诚外,都是“父亲的水稻田”的稻友,而周华诚,是稻长,亦是主编。
这些文字,无非是这些爱自然喜简静的稻友作者在俗世烟火生活里感受到的清风玉露,既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人生说到底就是一场浪费。与其浪费得焦灼、匆忙,不如浪费得美好、安静。
一珠一世界
与许老师只见过两次面,却仿佛缘分很深了似的。
第一次是在3月份,晓风书屋,许老师的新书分享会上。这位“乐呵呵的妇人”先向我打招呼,带着亲切宽和的笑容。而我,却并不认识她,转头还去问当时在一起的书策划人周华诚哪位是许丽虹老师。周华诚笑说:“这位就是呀!”
惊喜之余,许老师又带着她招牌式温和的笑,说:“我认识你的,在纯真年代,你的憩园。”
当下,便有故友重逢的喜悦涌上心头。而在这之前,因为读了她的文字,也早已对这位未曾谋面而心似温玉的姐姐心生向往,期待认识。
第二次是在本地一个文艺沙龙,许老师来分享她的这本新书。之后,主办者让我写一篇活动感想,虽然许老师那天近两个小时的关于《古珠与现代生活》的分享给在场的每一位听者带来很大的心灵冲击,我想,我还是写写在这之前读了《古珠之美》的一点美好震撼吧!
以为写古珠的书一定晦涩艰深、佶屈聱牙,翻开书一字一句读来,却怦然心动,放不下。
许老师开篇写道:“都说女人怕老。不一定哦,我就不怕。因为,我一点点老时,儿子在成长。我较老时,孙子孙女在成长。我很老时,说不定能四代同堂呢。”
我被这样的文字吸引而感动:“同事们都羡慕我和儿子的关系。有人来问秘诀,我如实回答:‘自己要读好多好多书,才能不口吐教育孩子的套话。你的话题有趣,他才乐意听。’”
为了在每一颗古珠里了解它的前世来历,许老师一定读了很多很多历史书。
《鸿门宴》上,范增三次举起随身所佩之玉玦,示意项羽果断对刘邦下手,你可知这“玉玦”是何物?有怎样一个含义变迁?许老师告诉你,玦,是一种有缺口的璧,意有“决断”“决心”“断绝”之意。
儿子在乐府诗里读道:“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问她大秦珠是什么,许老师马上去查古书,迁延出当时的“大秦”并非秦国,指的是古罗马,而大秦珠,也即琉璃珠,当然来自西域了。
在这些古珠玉里,许老师品味出了古诗词美的况味。
“人老簪花自不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描绘的是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参加一场盛大的春季牡丹会时的场景。只是许老师在读时把目光停留在了“珠帘”二字上。此珠帘是什么呢?为什么宋诗词里到处都有珠影珠声?这样去按词索珠,某日读到“深下水晶帘……尊前月,月中人,相见年年好”的诗句时,性情中人的她立马动手串了一条比宋代更古老的琉璃项链。
在描写红珊瑚的华贵富丽时,她用李商隐“醉起微阳若初曙,映帘梦断闻残语。愁将铁网罩珊瑚,海阔天宽迷处所”的诗句来比喻——古时从海里捞珊瑚,是几年前就将铁网放下去,让珊瑚在铁网里生长,等到珊瑚老了变成红色的,再拉起铁网。她说明白这样弥久的历程,花大价钱买一颗红珊瑚便是心甘情愿的事了。
在古珠里竟也品出了色彩美学来,她说,这是对美的感觉的一种长期熏陶,绝不是把孩子送去培训班里上几堂课能达到的。譬如,有很多种“红”的红珊瑚,因为东方人肤色偏黄,就要选柔和的淡红里隐约带点橘色的“孩儿面”,符合中国人含蓄、低调的审美观。而欧洲人就要选浓艳的辣椒红,方能将白皮肤映衬得白里透红。
穿越时光,经过天灾人祸、沧海桑田而来到你面前的古珠,你会如何去选择适合你的那一颗?许老师用她见多识广的智慧告诉你:“如果他有一定年纪,我会推荐一挂老紫檀念珠。”为何?年轻时,致力于外在征服,而总有一天,心力不济停止征服后,要解决的是生命本质里的落寞。繁华之后,能够独自坐在小窗下,安宁、自在,就像拥有过价值连城的珠宝,现在安于一挂朴素的老紫檀念珠。
还有,关于养生。古人为何风靡挂手串?许老师说,手串能够抚摩“内关”“外关”两个穴位,这两个穴位稳固了,寒邪热邪就伤害不了五脏六腑。而又为何修道的人要手拨佛珠?人在一颗颗拨动珠子时,手指上“十宣”和“井穴”两个穴位受到按摩。按摩“十宣”能开窍醒神,刺激“井穴”能散除烦恼、恐惧。如此,最终是为了增定力,生智慧,遏制妄念,达到内心安宁的境界。
这是许老师从一颗小小珠子里体会到的色彩美学、历史沉淀之美、古诗词之美,乃至生命的智慧,格物致知。
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颗珠子,你可以看到它只是一颗珠子,你也可以像许老师那样,透过它,看到整个世界。也许不可思议啊,但在金融界身为高级经济师的许老师,因为痴迷古珠,而渐变得沉静、温和、宽厚且善解人意,丝毫没有职场精英一贯的雷厉、急迫甚至焦躁,举手投足间处处透着一股恰到好处的中年意境,令人心生欢喜而愿意与她接近。
是因为年届五十,看过很多的人、很多的事,尤其是看过穿过那么遥远空旷的时空而与你相遇的古珠,所以才会觉得,身边的这些凡尘俗事还有什么是不能放下的呢?
都说沉迷于一件事、一个物件是件极幸福的事,许老师几乎将全部的业余时间都泡在古珠里,深情且痴狂,因而从以前的多愁善感渐渐变得乐呵呵、目光宽容,我想,我什么时候也会变成那样?
不妨像许老师这样,且活、且迷、且修炼吧!
人生做减法
我的朋友清生活极简。基本不玩朋友圈的她,有一次发了一条记录:
“践行‘极简’和‘断舍离’半年多了,家,简单清爽,衣柜,几乎清空,此后并未感到后悔。舍了以前认为不该舍之物,反而处处焕发一新,生机勃勃。”
现在的她,除了工作,读书、跑步、在家打扫和陪孩子,饮食也基本偏素。
越是这样的生活,她说,内心越感到充实、富足。
5月的读书会上,她和我们分享她的断舍离过程。
先从衣柜和抽屉开始,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翻箱倒柜。将所有积压了多年、现在压根不会去碰的旧衣服,打包、分流,将所有现在已经用不上的物件——首饰、包包、纪念品等,全部处理掉。然后是厨房里的柜子,留下一家人喜欢的餐具作为平时之用,多余的、不喜欢的,也一并清理出去。
现在打开衣柜,留下的只有两类衣服,一类是每天要穿的,一类是虽然不会去穿,但看看也让她心情愉悦的。而衣柜的空间,再也不是以前沙丁鱼罐头一般挨挨挤挤,找一件衣服要翻半天的样子。每天出门,也不必再花好几分钟时间,为了当天穿什么而费神——因为一目了然。这样的收获让她信心大增,继续断舍离的兴致高昂。
“阳春三月,又启动一轮新的清理,包包、衣物、被等,希望物物能流动到自然的好去处。”她在微信上记录。
接下来,她开始对家里的一间客房动手。这间客房,原本是留着给在老家的父母、公婆过来时住的,然她回顾一下猛然一惊,远在北方的父母、公婆竟然有五年未来她家了。因为这个原因,这间客房现在几乎成了她家的杂物间,所有没处放的东西,通通被塞到这里,以致除了一张大床,其余空间,也几乎都被杂物填满。
想到要把这张床处理掉时,她心里还是徘徊了好久,因为这张床还是她和老公当年的婚床。最终,她拍了照片留下纪念,毅然决然地,将这张闲置床请出了家门。
原来杂乱拥塞的房间,瞬间清爽、空旷。她把其余东西也清理干净,搬进健身器,铺上瑜伽垫,摆上茶席,装了一面大镜子——从一个杂物间,变成了一个健身、读书、冥想的清静之地。每天,她在这里汲取满满的正能量,听音乐,打坐练瑜伽,从一个原来最不喜欢进去的场所变成现在她最喜欢待的地方,断舍离带来的妙处,简直让她震撼。
至于父母、公婆哪天来,她心里当然早已安排好,把房间腾出来给他们睡,自己可以睡沙发。再过几年儿子读高中住校,他的房间也可以用起来。
清用了两三个月时间,把家里三分之二的物品全部做了清理。在做这件事时,她完全是随心而为,没有一点勉强。时间不刻意,什么时候有空,什么时候就动手,今天想清理哪个角落,就从哪个角落入手。自己的衣物自己可以做主,家人的物品她也会事先征求他们的意见——不让这件本身就令人很愉悦的事带来不必要的烦恼,这是她的原则。
通过断舍离,生活全然一新。首先,时间多出了许多。不再隔三岔五想着买衣服,因为心里已经很明确自己的风格,基本就换季时在固定的几家店里逛一下。一家人去超市,也不再贪恋商场那些买来之后囤于家的打折货,出门列一张清单,买好所需用品,速战速回,省时,更省钱。
因为不再有无用之物像河底的淤泥一样积压在家里,清现在所用的物品,都是有流动而有活力的。
“阳光明媚,音乐袅袅,咖啡飘香……看着清理后的家园,清爽亮丽,简洁明快,无比满足!崭新美好的生活,又将翻开新的篇章,感恩一切!”
看到她在微信上的记录,满满的,充溢着能量。
《断舍离》是一本通过整理日常生活,最终达到整理心灵甚至人生的书。作者山下英子,日本杂物咨询管理师,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大学期间即始习瑜伽,在瑜伽修炼中参透,提出“断舍离”理念——简单、有效,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只要你意识到其重要性),无须特定的环境条件,在日常家居中就能简单施行(只要你开始行动)。通过收拾、整理,放下执念,最终达到轻松自在之境界,就像我的朋友清。
山下英子推崇的“断舍离”理念,与我们常说的整理收纳术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断舍离的机制——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即这件物品对于现在的我需不需要,而不是这件物品还有没有用。这里有两个维度:“我”和“现在”。
所以,“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我自己”。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
拿我自己来说。以前我穿衣服偏向职业装,这跟我那时的状态有关,希望给别人的形象是端庄干练。而近几年,随着年岁增长,越来越在意自己的感受,便试着开始穿一些舒服宽松的棉麻衣服。在感觉这些棉麻衣服越来越适合自己时,那些职业装便一天天被我冷落,乃至最后被束之高阁,打入衣柜“冷宫”。
当我动手开始整理挂得满满当当的衣柜时,我自己都惊呆了!那些每年都想扔却都舍不得扔的旧衣服,像一个个受尽委屈的愤怒的怨妇,愁眉苦脸面对我,让我在打开衣柜的那一刻,被各种不愉快的情绪所包围。
“扔了吧!”有个声音告诉我,“它们让你如此不愉快!”
“舍不得啊!”另一个声音在耳边立刻响起,“毕竟它们都是你的老朋友,陪了你那么多年。”
我真的还需要这些“老朋友”吗?我扪心自问。
不需要了!你现在跟以前,完全不是一个状态了。以前的你,追求外在,需要别人认可,现在的你,时常内观,追求内心安宁,有满满的自信,不再需要外在肯定你。所以,那些高价的时尚的衣服,你再也不会去穿了。不再穿的衣服,为何还舍不得扔?!
“当在判断这件东西我现在需不需要时,我就是在自我察觉我当下的生命状态。”作者山下英子说。
好,当通过收拾(留下现在需要的,舍弃不需要的),你会发现,眼前物品不再是“一团糟”“乱如麻”,而是“自己能够掌控”,且“物尽其用”。只保留让自己心动之物和真正用得到的东西,这种清爽亮丽的感觉,只有做过的人才能体会到。
有位女作家说,一个拥有凌乱衣橱的人,没资格谈风格。
“断舍离”的另一个境界——和物品交朋友。通过收拾、整理、舍弃,不但确保身边的每样物品都是必需的,还要和它们成为好朋友。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这种感觉太美妙了!
清理、丢弃,只是把家从以前的“仓库”变为“住所”,而跟留下的物品成为好朋友,这个境界让你的家从“住所”提升到“自在空间”——这也就是“断舍离”的最终目的。
断舍离,就是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
山下英子说,断舍离的行动过程,也就是在磨砺自己的内在感应力。你的衣柜,为什么会堆积那么多旧衣服,而每到换季,你打开衣柜,又找不出一件可以穿的衣服?那是因为你的感觉力迟钝了。你一直让这些衣服待在衣柜里,从来没去审视一下,它们早已经不适合你了。通过断舍离——筛选、决断、扔弃的过程——你会重新找回沉睡在你身体里的感受力。在瑜伽里,这种感受能力叫作内在智慧。我们下不了决心扔,缺的就是这种内在智慧。
断舍离的最终理念是脱离物欲和执念。
人生的种种苦恼,总混杂在我们对物品的执着中。而这种执念,又缘于自己缺乏决断力。当我的朋友清把于她来说极有纪念意义的婚床和婚照也毫不犹豫地舍弃掉时,我看到了她的决断能力,那绝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当我们越能掌控自我时,就能更有意识地生活,而不会被现状拘束,不会被问题蒙蔽,更不会受当下的情绪影响,生命便更轻松自在。
就像央金拉姆在《大地母亲时代的来临》一书里说到的:“通过清理外境,自然清理你的内心,通过丢东西,练习放下,而最后你清理的居所,就是你心的显现。”
日本现在出现越来越多的“极限民”。所谓“极限民”,意为“极简主义者”“极小限主义者”。这些人的特征:舍弃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只保留极小限的生活物品。“极限民们”的理念是,最小限的物品,最大限的幸福。
苹果品牌创始人之一乔布斯也是一位奉行极小限主义的“极限民”,你去留意他的形象,二十多年,乔布斯从年轻慢慢变老,而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永远是“牛仔裤+黑上衣”的乔布斯式制服形象。
对自己奉行极简主义,却为人类做出如此大之贡献,也许,这才是山下英子提倡的“断舍离”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