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4100000015

第15章 放逐母题(3)

所谓知识分子或作家之放逐,其情境往往是象征性或隐喻性的。而作为个体写作者,“属于一个国家社会的人,可以成为局外人或局内人,前者属于精神上的流亡,后者属于地理∕精神上的流亡。”“古往今来,流亡者都有跨文化与跨国族的视野”。①① 王润华:《越界与跨国:世界华文文学的诠释模式》,见《中华读书报》2002年9月18日。更重要的是,个体的流浪写作,有可能为我们和世界提供一个比较真实的,甚至是令人叹为观止且又容易传达出属于该作家那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情感、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的东西。放逐于海外的华文作家,由于拥有双重视野,其观察力和透视力所引发的,往往是一种新的思考和审视,这种跨国建构的文学性放逐话语,是与自身或群体现状处境相分离的生活方式、话语方式和精神形态,是从生存地域到精神地域的相隔离。在这里,“放逐话语”可以理解为精神处于分隔状态中产生的话语方式,有着自身的精神地域。文学作为特殊的文化行为,在审美状态下展示着作家自我生存状态、人生境遇和人性自觉的追求,会让来自不同层面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心灵沟通与碰撞中,扩大精神领域空间。海外华文作家创作的文本,除了对萦绕于个体生命中民族文化情结的浓郁眷恋外,更以纯粹的个体生命立场去寻求自身文化的闪光点,继而清醒而透彻地重审自身的传统文化,在更为宽广的东西文化视野中寻找对象,以显示文化整合中的生命图景。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流浪作家的优势,在于书写的文本所具有的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多重经验,并能满足人类普遍需求的期待视野。这反映在文学母题上,则饱含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再现或建构。对此,高行健深有感触地道出:“西方对我并非坏事,相反的为我提供了更多的参照。我在国外完成的《灵山》与《山海经传》,已经了结了所谓‘乡愁’”。前者是中国的社会现实引发的感受,后者则是对中国文化的起源和思考,他都费了多年的心血。人一旦远离祖国,有了某种距离,有时写起来倒更为冷静。中国文化消融在作家的血液里,传统中国文化的正面与负面,由作家自行清理。当然,即便放逐,作家心灵深处依存着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传统,从而有别于西方作家的心态与姿态。

海外华文作家进入放逐话语的语境中,包含一种存在的可能性追求,并显示出某种独特的张力效应,同时也包含着作家对现有的文化现象的本质性审视和理解。比如客居美国40多年的白先勇,尽管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淘洗,也存在着所谓“距离”和“区别”。但漂泊的情感体验作为内在文化心境,一经触发,其作为华文作家的创作姿态、情感结构和思维方式,便随之拓展、开放和丰富起来。他把域外“苍凉浩茫的人生感中所包含的对命运从容无奈的把握,对生死离别、起落兴亡的深沉而豁达的观照”,都“自由自在地糅合在异域生涯的传统心灵的呈现中”。他来自激情与自由的放逐话语孕育出来的《纽约客》《第三只手指》以及《谪仙记》《树虽如此》等文本,都是自身生命体验、民族情感和文化传承的人性化展示,也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在场”。这说明,以汉语为载体的文化母题,在中华文化构成的坐标系上,具有相当丰富的、带有创造性的文化内涵。同样表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文化视野,在进行现代性转换的过程中,唯有以语言为载体作用之下才能得以实现。“放逐,放逐”而又“乡音难改”,语言是民族文化之根,在异质的语境中不仅仍富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具有了汉语言文学超国界性、超民族性及超文化性的价值意义。

(四)远行天涯与放逐诗学

漂泊远行的生存处境,也成为放逐于海外的华文作家的生活方式之一。

其实,每个人都在路上,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以何种方式放逐,有一点是相似的,即彼此都远离一个情感上认同的家,尤其是从曾经熟悉的地方迁徙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带,都有可能产生诸如语言、文化、种族、生活习俗、空间距离等方面的疏离感和漂泊感。特别是那些初来乍到的“外来人”,一种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感显得甚为强烈。尽管身份认同带有历史和社会影响的烙印,但在放逐的远行中,人们首先关心的不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我,而是迫切让身份获得认同。人一旦成为某种非中心化的主体,常常难以感知自己与现在、过去乃至未来的切实关联。这时,个体生存会因此而失去内在的依托,以致陷入漂泊孤独的窘境,形成一种沉重的焦虑感。透过这种焦虑,可以折射出社会背景转换中海外华文作家漂泊放逐的心路历程。

漂泊中的远行,仿如从一个点向另一个点不断移动的过程,以这样一个个的坐标点来定位生活,或许方能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里所处的位置。而在指向未来坐标的方位上,即使现实以忧思和焦虑来回报这种对于理想和愿望的追求,但正是文化的无所不在,改变了人类数千年对精神、物质以及自身生存意义的认知或界定。因此,放逐母题作为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中值得关注的话题,涉及和包涵着在生活经验、工作、教育、阶层、语言等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因素中,也包涵在某些重要的命题中。而文学作为一种倾诉手段,一旦寻找到通往灵魂出口的通道,必然会反映出这种迁徙、放逐以至生存发展的种种人生经验和精神诉求,“为我们原本属于专业性的飞行——或者说漂流——提供了极大的加速度,将我们推入孤独,推进一个绝对的视角:在这个状态下只有我们自身和我们的语言,而没有任何人或物隔在两者之间。”①① 布罗斯基:《我们称之为“流亡”的状态》,见《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漓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538页。如果说,漂流是人的某种精神(本质)状态,而获得“绝对的视角”之于漂泊或流亡中的写作,挟带无所置措的失重感;那么,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将身体和精神的流亡与母语彼此在互动中同呼吸共命运,其所提供的生命图景和精神镜像,似乎就是一种有意味的放逐诗学。漂流海外的着名诗人杨炼在澳洲期间,曾面对悉尼海岸上那座耸入蓝色的峭壁,看海鸥在下面,一群雪白的幽灵无声滑行。“我坐在岩石上,看海。而大海、涛声,和漂泊者的命运,都在一刹那突入一首诗。”他在一篇随笔《因为奥德修斯,海才开始漂流——致〈重合的孤独〉的作者》一文中就这样写道:

是谁使“漂流”有了意义——海,还是奥德修斯?在我看来,是后者揭示了前者的距离。因为漂泊者,海的波动加入了历史。因为被写下,诗,有了源头。如此,诗人命中注定,不肯也不能停止:以对距离的自觉创造着距离。在中国,你写“把手伸进土摸死亡”(《与死亡对称》),黄土,带着它的全部死者,延伸进一个人的肉体;在国外,我写“大海,锋利得把你毁灭成现在的你”(《大海停止之处》),每天就是一个尽头,而尽头本身却是无尽的。从国内到国外,正如卡缪之形容“旅行,仿佛一种更伟大、更深沉的学问,领我们返回自我”。内与外,不是地点的变化,仅仅是一个思想的深化:把国度、历史、传统、生存之不同,都通过我和我的写作,变成了“个人的和语言的”。……你不可能取消距离,你应当扩大它,把它扩大到与一个人的自我同样广阔的程度,孤独,被扩大到重合的程度:一个人的,许多人的:中国的,外国的;这里的,别处的;此刻的,永远的一个人的处境。

多么意味深长的文字!在杨炼看来,既然所有的诗人只面对了同一个现实:作为词,同时作为词的反叛。生命,必须以一首首诗的形式来完成。倘若杨炼这种通过“我”和“我”在漂流中写作还远未结束的话,那么,以诗的形式来完成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自我认同。也因此不管身处何方、何种境遇、以何种方式放逐,诗人始终没有放弃对于母语的探寻和书写,并转化为个人的和语言的。这可视为诗人“此刻的”诗学内核。

同类推荐
  • 爱尔兰古诗选编

    爱尔兰古诗选编

    在英语进入爱尔兰之前,古爱尔兰语——盖尔语——的诗歌已经兴盛,并影响了后世的爱尔兰文学。爱尔兰古诗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发展出了严格的格律。诗歌讲究对仗押韵,每行多为七音节和五音节,和中国古诗有相通之处。此书选译的爱尔兰古诗包含有多个主题——神话、信仰、自然、爱情等——可供读者一览早期爱尔兰诗歌的风貌。
  • 容忍与自由

    容忍与自由

    本书所选篇目展现了胡适深刻、犀利的思想观点,也侧面展现了他在纷繁时事中的人格魅力。涵盖其从青年至晚年的各类文章,读者也可从中发现他思想上的转变,特别是“容忍与自由”,胡适年岁月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由于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使得本书的可读性大大提升。这些白话演讲和文章都十分浅显易懂,展现了胡适的睿智,使读者了解胡适思想的同时,能帮助读者理解那时学术界的状态,了解当时的世界和中国。在本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位侃侃而谈的智者,也可以从他谈话的内容中,体会对加家国的热爱,以及胡适对民主和自由的坚持。
  • 汉诗英译的比较诗学研究

    汉诗英译的比较诗学研究

    本书主要从中西比较诗学的视角,对20世纪以来英美汉学家的汉诗英译文本作了点面结合的研究,探讨了汉学家的汉诗英译同他们的文化身份、审美主体性、翻译认知能力、重构能力和解释能力之间的关系。职业汉学家、翻译家大都注重翻译的忠实性,把翻译作为文学分析的一种手段,为文学研究服务。诗人翻译家则更注重汉诗译文的文学风味,因此,翻译呈现较大的变异性,有时近乎创作。两类翻译家的翻译批评也不能依据同一标准,要考虑各自的翻译目的和翻译特征。总结他们的翻译思想、策略、传播和接受,对中国文学“走出去”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鲁迅译文全集》翻译状况与文本研究

    《鲁迅译文全集》翻译状况与文本研究

    本书系学界第一部对鲁迅300多万字文库全部译作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作者以宏阔的学术视野、丰富的专业知识,在中外文化语境中考察鲁迅译作的选材特征、译介策略和翻译方法,揭示了鲁迅译作在现代翻译史上的重大价值,具有鲜明的学术创新性和理论意义。本书对鲁迅早期翻译的20多万字深奥难懂的文言译作的阐释尤可见出作者的功力,它对于广大青年学子阅读理解鲁迅译作中的宝贵遗产将有所裨益。
  • 昨日集

    昨日集

    《昨日集》收录作者曹波在青年时期创作的各类型诗歌八十余篇,其中长诗一篇,囊括了较多题材,展现了诗歌的丰富性。古体诗部分涵盖绝句、律诗、乐府等多种体式,是作者多年探索和研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心得和成果,总体来看用律齐整、字句斟酌、真情实感、注重意境、摈弃虚浮、内容生动有趣,一改当代人创作古诗的违和与生硬。现代诗部分作者挑选了关于他青春生长时期各类题材的典型篇章,他笔触敏感,语言朴白,深入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青年的真实内心,生动再现这段历史时期的实际,客观而真切地反映了这一代人普遍经历的生活,以及快乐、痛苦、彷徨等,富有时代气息。
热门推荐
  • 敌人 朋友 还是伙伴

    敌人 朋友 还是伙伴

    20世纪即将过去。回顾这百年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国家除了俄国—苏联外,当属美国和日本。预计在下世纪,对中国安全和发展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仍将是美日这两个国家。美日是头号和二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国要实现跨世纪的发展战略目标,就必须保持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并扩大对外开放,为此就必须同这两个国家打交道,而且还要打好交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时代主题,求和平、图发展是世界潮流,是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迫切需要,是一切进步力量的崇高事业。中国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大国,应当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 一川寒水慕挽歌

    一川寒水慕挽歌

    传闻,挽歌基地的首领养了五年的丧尸,当丧尸一朝重生,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患有直男癌的大魔王和暴力的软萌小兔子,在末世该怎样养包子,带领弟兄们重建美好的家园?
  • 重生豪门之霸道总裁别缠我

    重生豪门之霸道总裁别缠我

    前世,她傻的听信了自己丈夫和好“妹妹”的谗言,结果却害得自己家破人亡,爸爸的公司倒闭,自己也落得个死亡的下场,重生一世,她一定要手刃仇人,只是在报仇的途中这个霸道的男人为何一直缠着她不放...
  • 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

    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塔

    如果熟悉晦涩难读的《一座幽灵城的拓扑学结构》,居延泽对自己所置身的幽禁之地一定不会陌生。就像常说的,现实早已在书中存在,很多时候我们实际上并不生活在现实中而是生活在文本中。那书的开头这样写道:头一眼叫人震惊的,是墙的高度;那些墙太高了,通体白色,同人的身材比较显得特别高大,使得这样一个问题根本不必提出:它的天花板到底是有呢,还是没有?居延泽不熟悉那本书,但并不等于就不存在互文性。如果我熟悉那本书,居延泽又跟我讲了,互文就已经成立。
  • 剑碎星球

    剑碎星球

    30世纪,人类已经进入星际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星空战舰穿梭星宇,战斗机甲探索未知,更有各种先进武器,一炮,轰碎星辰,引发天象变化……林凡得到上古华夏修真传承,在这茫茫星河中掀起巨浪。
  • 浮世沉荒

    浮世沉荒

    她,同学眼中的万年不及格生,却能屡屡凭借运气,将事情化险为夷。她,看似一脸的单纯,却有深似大海的心机。明明聪明的不得了,却装萌卖傻骗可怜。世人梦寐以求的拓荒组,挤破脑袋也想成为的拓荒者,不料,却有大神跪在地上,求着让她进。温落,一个柔弱的再也不能柔弱的少女,上课永远在睡觉,下课也还是在睡觉,放假在家睡大觉,走路也做睡觉样。除了吃,似乎无时无刻不在睡觉的她,却有着令人羡慕的身材。啊?你在说什么?人家可是连浮世森林第二层都敢单枪匹马闯进去的人,你说她柔弱?开玩笑的吧。清纯沙雕少女是她,阴冷腹黑御姐也是她,转转脑子,轻松玩转整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究竟要什么样的男人才能够驾驭的住呢?“我才是你的男朋友,你的心里却老是装着别人,你想把我置于何地?”冷面少年唯独在温落的面前展露自己幼稚的一面。笑,只为她;痛,也只为她,一心一意守护着这个令人操心的女孩子。看夫妻联手,斩奸除恶。世界闹一闹,夫妻笑一笑,真是羡煞旁人也。世界怎样与她俩无关,只要,目的达到便好!
  • 神入

    神入

    是真实抑或虚幻?是平凡还是波澜?——这是有关三个少年成长的故事,也是很多很多人共同迎接命运的故事。同样,也是你我的故事……
  • 爱已售罄

    爱已售罄

    为了追寻年少时暗恋的男孩,选择了北漂,然而命运的交错,使她一直流离在他的世界之外。北漂一族的辛酸、文学圈的潜规则、明星的“枪手”,以及一直萦绕在她心中的那份隐秘而不得的爱……都在这部80后北漂女孩的半自传体的小说中一一呈现。
  • 青少年知识博览1

    青少年知识博览1

    本书几乎囊括了自然天地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它涉及的知识点较全:每一个知识面都包含若干知识点,知识点语言生动、内容严谨,又配以图片说明,足以让读者一目了然,可谓不折不扣的“百科全书”。本书每章都是一个特定的知识领域,章内再按各知识领域的内容特点分类一一展开细述,便于读者查找、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