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82500000005

第5章 爱尔兰人(2)

在19世纪30年代和19世纪40年代的大饥荒之前,来美的第一批爱尔兰移民,从主体上来讲,是定居在北爱尔兰的具有苏格兰血统的新教徒。他们自称是苏格兰—爱尔兰人,以区别于后期来美的凯尔特移民。他们实际上在北美殖民地时代就向这里移居了,在人数上比后期的爱尔兰移民要少得多,但却包括许多具备高超技能的工人、小商贩和受过教育的人。然而这批移民基本上家产有限,不少人是通过先签订卖身契约,答应到美后充当若干年奴工,以抵偿未来雇主或轮船公司预先垫支的旅费,才得以移美的。

苏格兰—爱尔兰人在大致北起宾夕法尼亚州中部,经过弗吉尼亚州的谢南多厄山谷,向南延伸到南北卡罗来纳州的皮德蒙特山区这一狭长地带定居下来。当时这一带多属殖民地边陲,他们也就因此而变成了闻名的边疆居民和与印第安人作战的勇士。苏格兰—爱尔兰移民“集居”在这一地区的历史现象,直到20世纪仍然令人一目了然:在谢南多厄山谷,有两个县拥有的长老派信徒,比其他所有教派的信徒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这里的电话号码簿上,姓麦克(Mac)的人多得无法统一排在M字母名下,只好在26个字母之外将姓麦克(Mac)的人单独列出来,以便查找。

苏格兰—爱尔兰人多属自耕农民,而非农场主或奴隶主。南北战争前,南方具有反对奴隶制思想的少数几个地区之中,确实就包括有苏格兰—爱尔兰人“集居”的地区。亚伯拉罕·林肯的家就在这样一个地区。

苏格兰—爱尔兰人尽管素以打斗和酗酒而恶名远扬,但他们也以到哪里就把教堂和学校建在哪里而著称于世。教堂和学校这两大传统可以追溯到苏格兰王国,苏格兰是欧洲居民教育普及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格兰—爱尔兰人渐渐融于美国一般居民之中,除了那些他们在人口上占绝大多数的孤立邑落之外。但是与后期的凯尔特—爱尔兰移民不同的是,他们从未自觉掀起过保持种族同一性的运动。不过在19世纪,相当多的苏格兰—爱尔兰移民所怀有的血亲认同感,仍足以使他们和爱尔兰天主教徒移民一再地发生冲突,在美国重演其祖籍国历史遗留下来的旧仇夙怨。每年一度的庆祝奥伦治王子打败爱尔兰天主教徒的奥伦治节,变成他们在美国斗殴的机会。一方是苏格兰—爱尔兰人,他们总想公开庆贺一番;另一方是凯尔特—爱尔兰人,他们则总是企图阻止对方这样做。1871年在奥伦治节的一次较量中,就有近50人死于非命。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政府不得不出动民兵和联邦部队来阻止这两大集团之间的格斗。

在美国历史上,时有某一特定国家的先期来美移民,设法帮助后期来美的同胞克服困难,以适应新环境的情形。但这种情形却绝对不会发生在苏格兰—爱尔兰人和他们的凯尔特—爱尔兰同胞之间。这部分是因为他们在地理分布上相去甚远,但更具根本性的原因还是他们从旧世界带来的相互之间的极端敌对情绪。爱尔兰移民因此不得不靠自己的本事去创基立业。

第一代爱尔兰移民

后来,所谓“爱尔兰人”或“美籍爱尔兰人”,其含义只是指代具有土著爱尔兰血统或凯尔特—爱尔兰血统的人,而不是指苏格兰—爱尔兰人。爱尔兰移民多半集中在马萨诸塞、纽约、宾夕法尼亚和伊利诺伊这4个州。纽约的爱尔兰人超过都柏林的人口总数。19世纪共有400万爱尔兰人移居美国。但是美国整个南方却只有85万名爱尔兰后裔。爱尔兰人不仅在地理分布方面大量集中在东北部各州,且基本上散布在都市地区,而他们当初在爱尔兰时却基本上都是庄稼汉。他们中有4/5的人住在美国大都会的各社区。

公路和铁路的修筑,运河的开凿,终于吸引大批爱尔兰人离开少数几个大城市,散居到这些交通干线两侧较小的社区里。这些社区实际上就是由当初爱尔兰工人筑路开河时搭起的工棚发展而来的。参军的爱尔兰人,有时则在他们办理退伍手续的兵营附近定居下来。但是,试图组织爱尔兰人向农业地区流动的种种努力却总是劳而无功。在各个孤零零的大农场上经营的美国农业,特别是在边疆地带,与爱尔兰那种在封闭的村落周围巴掌大的土地上从事马铃薯种植,实有天壤之别。除了谋生技能和美国恶劣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巨大差别之外,在美国务农所意味的孤独生活,对素来喜欢群居生活的爱尔兰人来说,是从未尝试过的,而且对他们许多人来说,远离其他爱尔兰人就意味着失去上天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尽管曾有人作过无数次的呼吁和动员,一直到20世纪,美籍爱尔兰人大体上依旧是城市居民。

爱尔兰人大批涌进美国东北部都市地区,从而形成了一种在许多后来抵美的移民种族中再三呈现的居住模式。原为一家人使用的房子往往被分割为若干极小的公寓,每个小公寓里挤着一个大家庭。地下室和亭子间也变成住房,小弄堂里也搭起了临时凑合的栖身之所。此种民居模式,不仅反映了爱尔兰人的贫困,也反映了他们在爱尔兰小土屋里所养成的习惯,能忍受肮脏的生活条件。

对于那些被迫在肮脏环境干活并缺乏室内供水设备的人来说,整洁既非一种文化价值,亦非一种可以做得到的合理的事。人们竟能任粪便和污物堆积在后院的茅厕里,直到市政当局不得不上门来清除,否则就会溢进明水沟,造成空气不洁,滋生恶性疾病。妥善处理垃圾以防街区鼠害成灾,也是类似于清除粪便这样许许多多城市生活要素之一,其重要性是刚进城的每一批乡下人过一段时间方能领会的。开始是爱尔兰人如此,其后一直延续到今天,其他许多种族也经历过这一过程。爱尔兰人来美后在调整适应期间所付出的代价,比其他种族所付出的代价都要高。以前不为人知的霍乱,在1849年席卷了波士顿,且发病率几乎全部集中在爱尔兰人居住的街区。在纽约,爱尔兰居民区的霍乱发病率也高得离谱。在各个城市里,肺病和火灾定期地普遍殃及爱尔兰人所在的极端拥挤的住区。在来美后早期的艰难适应岁月里,爱尔兰人当中精神病患者的比率也很高。在波士顿,肺病的发病率总是与某一街区居民中爱尔兰人的数目成正比。

从爱尔兰带来的酗酒和斗殴恶习,在美国一直难以根除。在19世纪50年代,纽约逮捕的犯人一半以上是爱尔兰人,一般都是因为酗酒和行为不检,而不是因为有什么重大罪恶。警察局运犯人的车子被称为“帕迪马车”,因为车里装的囚犯经常是爱尔兰后裔。所谓“好斗殴的爱尔兰人”,这个说法的意思包罗万象,从个人之间的吵骂到聚众闹事(美国称之为“唐尼布鲁克斯”。唐尼布鲁克斯是都柏林附近的一个小镇,此地每年举行一次交易会,其间必发生大规模的打斗和混殴),从犯罪团伙到“莫利·麦奎尔”恐怖主义组织,爱尔兰人什么事都能干得出。“莫利·麦奎尔”一帮人曾在宾夕法尼亚州大肆进行谋杀和爆炸活动,直到1876年该恐怖组织的20个头头被绞死之后才平息下来。

全美各大商埠的爱尔兰居民段,个个都是社会治安的难点。在纽约,爱尔兰人“集居”的第六区是大名鼎鼎的“血腥老六区”。该市另一个爱尔兰人地段被称为“地狱的厨房”,还有一个被称为“圣·胡安之丘”(因为美军1898年在古巴的“圣·胡安之丘”进行过激烈的战斗)。在密尔沃基,爱尔兰人“集居”地区被称为“血腥的第三区”。在新奥尔良,爱尔兰人所在的地段“长期以来一直是该市声名狼藉的治安难点之一”。有人说,参加修建伊利诺伊中央铁路的爱尔兰人,每铺一英里的路基就做下一桩谋杀案。

1863年在纽约市发生的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暴乱,就主要是由爱尔兰狂徒掀起的。当时正处于南北战争,征兵的对象大都是像爱尔兰人这样的工人阶级民众。他们对此感到愤愤不平,因而起来造反,几天之内杀死了上千人。但是说句公道话,虽然爱尔兰人在诉诸暴力方面是很突出的(也可能是最厉害的),但他们绝不是独一无二的。大规模使用暴力在19世纪的美国是很平常的现象,而爱尔兰人也是受害者。反天主教的暴乱分子侵袭过爱尔兰人的街区,焚毁他们的教堂和住宅,攻击他们。

爱尔兰人也曾大力革故鼎新。各个禁酒团体曾与世代沿袭的酗酒恶习作过斗争。移民援助团体为了防止刚刚抵美的人让坏人把身上仅有的几个钱骗个精光,也提供了多项服务。天主教在各方面都积极祛邪扶正,从办教育、搞慈善,到反对别人不敢反对的恐怖主义组织等,不胜枚举。尽管作出了这些努力,爱尔兰人经济状况的改善和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仍进展缓慢。1855年纽约州的一次人口普查表明,在纽约市从业的爱尔兰人中有1/4是家庭佣人,另有1/4是体力劳动者和其他种类的非熟练工人。在波士顿,2/3的爱尔兰人不是非熟练工人就是家庭佣人。在密尔沃基、圣路易斯、底特律、新奥尔良和其他大城市,爱尔兰的就业情况也与此类似。当时没有哪个移民种族像爱尔兰人这样集中在美国经济阶梯的最底层。在1850年的波士顿,甚至黑人人口中从事体力活和充当家仆的比例,也大大低于爱尔兰人,而且在19世纪中期,波士顿的自由黑人在经济状况上一般要比爱尔兰人好过些。

爱尔兰人不仅突出地滞留在非熟练工作岗位上,而且还从事艰苦、肮脏且危险的工作,比如采煤、筑路和开凿运河等。疟疾经常在开凿运河的工作当中蔓延开来,因而被称为“运河病”。痢疾和霍乱也时常流行,而且往往致人死命。修长铁路死了那么多的人,以致有人说“每一根枕木底下都埋葬着一个爱尔兰人”。在南北战争前的南方,爱尔兰人常常顶替黑人去干那些被认为是十分危险的工作,因为黑人被视为一笔可观的投资。

爱尔兰移民所从事的工作,不仅仅艰苦、肮脏和危险而已,这些工作正如一切非熟练的技术工作一样,当时是不稳定的(即便今天也是如此)。运河开好了,铁路修成了,工人也就失业了。对其他许多建筑工种、季节工和临时工来说也同样存在类似的情况。爱尔兰妇女找工作反倒比他们的男同胞来得容易些,因为她们一般都是替人做家仆或充当洗衣妇。这种情形后来也发生在黑人身上。

就像当初在祖籍国时一样,爱尔兰移民的贫困和持家不俭,经常使他们在时运不佳时变得一无所有,只好靠慈善机构的施舍度日。在19世纪早期的爱尔兰,甚至在大饥荒之前,穷人举家外出“流浪数月,从一个教区到另一个教区,沿门托钵”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带到美国来的那种向公立慈善机构求助的积习是根深蒂固的。波士顿救济穷人的预算支出,在1845~1855年爱尔兰人向该地大量流入期间,增加了一倍多,而1845年之前该市此项预算多年来一直是相对稳定的。在同一时期的纽约市,救济院里有60%的人是在爱尔兰出生的。直至1906年,穷汉、乞丐和住在救济院里的人,其中爱尔兰裔人要比意大利裔人来得多,尽管意大利移民来美要比爱尔兰人晚了一代人的时间,且他们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岁月里,一般来说要比爱尔兰移民还穷呢。在爱尔兰和意大利这两个国家里,人们对接受慈善施舍的态度是大相径庭的,态度不同的影响超过了他们各自在美经济状况的影响。这两个国家在文化上的类似区别,还表现在他们对待抛弃妻室儿女的不同态度上。在19世纪40年代,“人们会不约而同地认定,凡孤儿皆是爱尔兰人后代”。直至1914年,住在曼哈顿西端的爱尔兰人家族,约有半数之众是没有父亲的。意大利人当中就不存在这种情形。

尽管当时的观察家和后来的学者都把爱尔兰移民描绘为缺乏勤俭精神的人,但是爱尔兰人在向天主教教会捐款方面,在从菲薄的收入中挤出钱汇给远在祖籍国的亲人方面,却留下出色的记录。从美国汇回爱尔兰的钱,使许多人得以在19世纪40年代的饥荒时期移民来美,仅在1848~1864年,美籍爱尔兰人寄回国的钱,总数就达6500万美元。爱尔兰人能够而且也确实能够有所积蓄,把这些积蓄慷慨地捐给了他们的教会和寄给家人。然而,他们在理财上不善于从长计议;处在困境中,他们向公共慈善机构伸手时并不感到难为情。

19世纪爱尔兰移民那种低下而又不稳定的经济状况,反映在他们的生活状况上,他们过的日子很可能在美国历史上比任何一个种族群体都要窘迫。曾有人作过这样的描述:“虽然在蟑螂成灾、破败黑暗的楼房里,犹太人和意大利人往往是5人或10人住在斗室之内,但他们的状况似乎还没有爱尔兰人那样令人可怕。”当迟一步抵美的犹太人和意大利人移民--随后还有黑人--到了大城市时,室内安装自来水已是普遍现象,尽管水是冷的,甚至可能装在几家人合用的盥洗室里。在早期的爱尔兰移民所能租到的房子里,“粪便和污物根本没人管,绝无任何卫生可谈”。唯一的水源就是后院的消防龙头,而简易茅厕就在近旁,“龙头一直流个不停,溢进左邻右舍”,成了“滋生疾病的祸根”。后院又是堆放垃圾的地方,“从而使大楼之间这些几尺见方的地方变成了地道的藏污纳垢之所”。里边的房间很小,室内也没粉刷,四壁通常都很潮湿,屋顶漏雨,长年累月无人修理。壁橱很少见,衣物或者挂在墙壁的橛子上,或者干脆乱七八糟地扔在地上。洗衣盆不仅可以洗衣服,也用来洗脸、洗脚、洗澡,他们“从来未听说过”浴缸。3英尺高的阁楼也能租出去。在爱尔兰人居住的贫民窟,全家人住在“一个不见阳光又不通风的单间里”,是司空见惯的事。一张床会睡上好几个成年人,甚至“有时夫妻、兄弟姊妹同睡一床”,可见拥挤到何种程度。贫民窟地段的街上,“垃圾及膝”,排泄物四溢,流入明水沟。

同类推荐
  • 耶鲁大学公开课

    耶鲁大学公开课

    一本书《耶鲁大学公开课》读懂美国精英式教育,足不出户上耶鲁! 耶鲁大学曾经为美国培养了5位总统和13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大批的优秀人才,它是著名的“双脚走路”的名校,无论在本科生教育,还是在研究生教育方面都享有盛誉。耶鲁大学到底有着怎样的精神传承,又是使用何种教育方法成就了政坛、商界、科学界一批批领袖人物?罗特编著的《耶鲁大学公开课》以全面、独特的视角告诉你如何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怎样对待生命,怎样对待竞争与合作,使你在人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练就克敌制胜的“法宝”,成就光明、积极的人生。
  • 致语文教师

    致语文教师

    本书以余映潮老师在全国各地的10个讲座稿为蓝本,分别从“成长智慧”“教学智慧”“治学智慧”三个方面,提炼出关于语文教师成长的40项基本修炼,结合作者毕生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训,娓娓道来,是一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素养的必备书。
  • 教育如此迷人:好学校是如何成长的

    教育如此迷人:好学校是如何成长的

    本书围绕“办一所有美好童年记忆的小学”的教育理念,从实践层面探讨了“如何让学校和教室变成孩子的美好记忆”等一系列主题,并从学校的文化与细节切入,鲜活指出何谓学校的精神和行动,给我们提供了好学校的管理范式。
  • 杨敬芝论文选集

    杨敬芝论文选集

    《杨敬芝论文选集》是杨敬芝在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三十余年中,紧贴时代主旋律,以匍匐的姿态体验、见证以及思考、研究、探讨和总结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时间与发展的成果,折射了一定时期、一定地区的基层公共文化情态,可供相关学者和文化管理者思考。
  • 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

    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

    政府与新闻传媒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成为政府“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运用传媒提高政府部门执政形象、引导舆论的“新闻执政”理念不仅是西方现代政府的共识,同时也是我国各级政府努力的方向。本书介绍了境外主流媒体、驻华新闻机构及其涉华报道的主要特点,在分析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的各种策略。适读对象:各级政府对外宣传管理人员,国际关系、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及广大师生。
热门推荐
  • 一等老婆护豪门

    一等老婆护豪门

    死党楚梦怡气势汹汹地杀到吴美恋家来,一把拉起在床上睡觉的的吴美恋,“丫的,才几点就睡这么早的觉,我家后院都起火了。”她揉了揉被粘液沾住睫毛的眼睛,“又怎么了?是不是你男朋友又外遇了?”她又懒洋洋躺下,因为这丫找的位花大哥,经常闹外遇,她已经见怪不怪了。“你快起来。”楚梦怡又一把把她拽起来。快速从她衣橱里翻出了一件很艳丽的连衣裙,扔给她,“快,穿上,跟……
  • 上清无英真童合游内变玉经

    上清无英真童合游内变玉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情到深处浅浅忆

    情到深处浅浅忆

    樱花树下一位唯美的人儿正在喝着一杯酒,酒里有毒,她知道。自己已经被包围了,她也知道。至于那些人为什么不直接上来将她杀了?她清楚这完全是因为那个人给她的最后一点尊严,但是现在的她,又有什么尊严可言呢?一袭白衣沾染了与之不符的血红。在粉红樱花树下显得尤为动人。如果当时我选择和他在一起,现在会不会是另一种结局呢?“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随着宦官的一声高喊,在举国瞩目下,年轻的皇帝登上皇位,虽然年轻但却没有人敢就此看轻他。今日他,这位年轻的皇帝,成婚了。只是与他站在一起的人,不是她……
  • 红楼之玉润冰炎

    红楼之玉润冰炎

    却说黛玉在京城接到林如海病重的信函,心中又急又怕,无措的直掉眼泪,说着要回江南。贾母也是大惊,连忙命贾琏收拾妥当,护送黛玉回江南去。黛玉心中焦急,只是略微收拾了一些细软,带着从家里带来的王嬷嬷和雪雁,就连紫鹃也没有带直奔江南而去。“姑娘莫要担心,老爷定然会没事的。”船舱里,雪雁细心地安慰着黛玉,眼看着这几天下来姑娘原本就薄弱的身子又瘦了一圈,让她心里又是着急有事担忧却也不可奈何。黛玉坐在……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禁忌魔法录

    禁忌魔法录

    一个女孩,有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却在无意间,来到了那一个充满了魔幻的世界,在那里,她懵懂,她迷惘,她……但是,最终,她有了一番成就!在那个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奇幻、魔法的世界里面,赛朵儿·希尔有着坚定的信念,她坚信,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王者之三世情缠

    王者之三世情缠

    最美的年华,与你携手共度?身坐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凤熙凤熙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三尺长剑,斩不尽相思情缠邂逅你,是生生世世的宿命
  • 世界的立场

    世界的立场

    一年前的那一次围杀,给少女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一年后的相遇,让少女慢慢地从痛苦中走了出来。让她再次以平常心去看待这个世界的人,准备好面对新世界了吗?
  • 世界之最大全(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

    世界之最大全(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

    《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世界之最大全》无论从题材还是形式、风格上,都比较典型多样,同时贴近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突出了“快乐阅读”和“精品读物”的主题,但是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使读者快乐之余还能够从文字中体验到名家的人生感悟。
  • 培养杰出能力的经典故事全集

    培养杰出能力的经典故事全集

    要成就卓越人生,杰出的能力是不可或缺。青少年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正是挖掘自我潜质、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黄金时期。本书结合当今社会现实,通过经典故事,总结出19种杰出青少年应具备的最基本而又最突出的能力,帮助青少年自觉培养好各种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获取成功,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