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179900000068

第68章 他是重庆大屠杀的罪魁

重庆市郊枣岚垭一带树起了密密麻麻的电线杆、天线,比山头的树木还显眼。这儿,日日夜夜传出嘀嘀嗒嗒的电波声。四周电网密布,行人到这儿望而生畏,个个却步,都知道这儿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住所。

原来,这时候的国民党中统局已改为内政部调查局(简称内调局),从广州撤到重庆,在枣岚垭设立了电台,与西北、西南各省联系。

中统从西北、西南各省发来的情报,电台抄收后,由内调局直接交给杨森,再由杨森每天送到南岸黄山官邸,专呈蒋介石阅示。

这一段时间,不少从东北、华北战场败退、逃窜回来的残兵败将,纷纷出潼关、过西安,往长城之外、塞外边陲逃遁。他们以为塞外荒漠之地,共产党鞭长莫及,追兵无法到达,恐眼前没有精力顾及,可以逍遥几年。

这样,就成立了一个“绥远党政军联合指导委员会”,主任是张庆恩。张庆恩逃到包头后,网罗了已经解体的军统、中统、省党部骨干分子,组成了一个特务组织,不断向重庆内调局发报。所以枣岚垭这会儿从绥远来的电报特别多。

当时绥远是董其武的势力,雄踞一方,很有影响。

蒋介石对董其武是很重视的。他虽离开东南大陆,但对远在西北的董其武还是念念不忘的。

7月中旬,他在广州时就派了军令部长徐永昌、空军司令王叔铭,乘了专机飞赴陕坝(现为杭锦后旗),要董其武由归绥赴陕坝商谈绥远问题,引诱董其武将部队拉到陕坝,背靠宁夏同共军抗衡。

董其武没有明确表态,当时他已与傅作义将军联系,准备走傅作义的光明之路——和平起义。

傅作义已受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委托,带着商谈和平起义的有关条件,到归绥去会见董其武。

这一情报被张庆恩他们获悉,一时震惊异常,就连连向重庆方面发加急电报:

“董其武不稳。”

“董其武准备和平起义。”

“傅作义已带中共条件前去包头。”

“傅作义已秘密到达绥远。”

“傅作义正与董其武谈判研究和平起义条件。”

电报如雪片般飞来,报送到蒋介石处。蒋介石时刻追问绥远那边发生的新情况,十分迫切。

每天,由杨森带了内调局的“情报汇编”“每日情报”,来到江对岸的黄山官邸。蒋介石一边看,一边说:

“嗯,好,好!以后情报来了,要及时送来……”

“是,是!”杨森听了,心里一阵高兴,连连答应。

“嗯,你关照张庆恩、傅宜生去绥后的动态,要随时报渝……”

说着,蒋介石立刻拿起笔,亲自起草了一份电稿。他写好后,又圈改了几个字。电报是发给傅作义的,电文如下:

宜生吾兄:得知兄已出虎口到达包头,吾甚为慰。共产党历来奸诈,阴谋多端,很多同志遭其杀害。我对彼险诈深有体会,谅兄亦知之甚深。前次北平事件,已成过去,希兄痛定思痛,勿再上其圈套,否则追悔莫及。现吾在重庆,正研反攻大计,希兄接电即来重庆。我当派机前往迎接,并准备委以重任,共谋党国的复兴。并望转知其武,一道随机来渝,共研大计。

写到这里,蒋介石又添加了几句:

你此次回绥远,如同吾当年“西安事变”后回南京,一念之差铸成今日危亡之大错。兄要接受吾之教训,不要自误误国,又误部下。中正亲笔。

蒋介石写好后,也不叫曹圣芬另抄了,随手折好,放入电报信封,也不封口,交给杨森,说:

“快发出去,如有消息,立即用电话报告。”

“是。”杨森恭恭敬敬地把电报放入皮包,敬了个礼。

待杨森退出,蒋介石又立刻召见毛人凤,问道:

“傅宜生已经到了绥远,你知道吗?”

毛人凤说:“刚刚知道。”

“你们在绥远还有什么人?”蒋介石阴沉地问。

“还有赵思武秘密留在董其武的部队里。”

蒋介石“嗯”了一声,沉默了一下,狠狠地说:

“傅宜生认贼作父,拱手出卖华北。他这次潜赴绥远,企图鼓动部队降共。你命令赵思武就地把他干掉,事成之后,可以给予重赏。”

毛人凤说:“遵命。”

第二天,杨森来报告蒋介石:

“绥远张庆恩来电,信已交到傅作义手中,但傅未表示任何态度。”

“混蛋!这个傅宜生,可杀!”蒋介石大为震怒,连连叫喊。

又过了一天,杨森带了张庆恩匆匆赶到黄山官邸,晋谒蒋介石。

“报告委座,张庆恩刚从绥远飞抵重庆。”

“哦,哦,”蒋介石急不可耐地问,“绥远方面,傅作义和董其武怎么样了?”

“报告委座,”张庆恩哭丧着脸说,“董其武决心投共,我只好飞回,否则……”

蒋介石听了,颓然倒在椅子上,他不明白董其武为什么要这样做。

记得今年(1949年)7月,徐永昌、王叔铭飞回广州,向蒋介石汇报和董其武接触的情况之后,蒋介石曾批准送去1900两黄金,还晋升董其武为西北军政长官,送去了委任状。可是时隔不久,现在董其武竟然听信傅作义的游说,要投向共产党方面去,这又是为什么呢?蒋介石实在想不通。

“你说说傅作义看到我给他的电报后,态度怎么样?”蒋介石的眼睛直勾勾地瞪着张庆恩,那神态显得有点神经质。

“我……我可以直说吗?”张庆恩胆怯地问。

“你照直说好了。”蒋介石一挥手。

“傅作义接到委座电报后,对徐永昌部长说:‘我一向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奋斗。谁能救国救民我就跟谁干。蒋先生私心太重,全不顾国家民族,且手段毒辣。国民党政府丧尽民心,大势已去,无可挽回,我回去也无能为力。我劝你也不要回去了,你领导绥远起义吧。’”

“徐永昌怎么说?”蒋介石大睁着眼睛,急急追问。

“徐部长已飞回广州去了。”

蒋介石这才放下心来,长叹了一声:“唉——”

面对这种分崩离析的局势,蒋介石还能说什么呢?他只好挥挥手让杨森和张庆恩去了。

这时,他一个人在黄山官邸的走廊上踱起步来,心中郁闷异常,肚子气鼓鼓的好像随时随地都要爆炸。

他环视嘉陵江北岸的山城重庆,回顾八年抗战的岁月,那时虽退居到这个“陪都”,但全民族义愤填膺,浴血奋战,在危难中这里仍充满着浩气,充满着希望,大家都确信,抗战自有胜利的一天!

可是现在呢,这种锐气一丝也没有了。一片萧杀之气,一片哀叹之声,官兵毫无斗志,都忙着出逃、亡命,作鸟兽散。

“我们不是败在共产党手里,是败在自己人手里!”蒋介石咬牙切齿地说,“这些人都不想跟共产党打了,把大片大片土地一下子都送给了他们……”

他气哟,恨哟,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毛人凤又匆匆赶来了,一进客厅就急急地说:

“报告委座,绥远董其武、邓宝珊叛变。赵思武未能完成任务。”

“我早知道了。”蒋介石厉声地对毛人凤说,“今天之失败,是由于过去杀人太少,把一些反对我们的人保留下来。这对我们太不利了。”

毛人凤嗫嚅地说:“请示委座,杨虎城是否马上解送到台湾去?”

蒋介石铁青着脸,咬咬牙说:“留了他做什么?早就该杀了!”

说了这句话后,蒋介石又放低声音,叮嘱毛人凤:

“把杨虎城从息烽押解回来,要哄骗他,不能让他察觉我们是要处决他。你要想法秘密进行,千万不能让外人知道。”

“是。”毛人凤应了一声,又问,“委座,那白公馆和渣滓洞内关押的400多名罪犯怎么办?”

蒋介石一挥手说:“我们过去那样有势力的时候,这些人都不肯投降;今天我们到处打败仗,他们还会转变过来吗?干脆一起干掉!”

毛人凤就是这样秉承蒋介石的旨意,在蒋家王朝行将灭亡的前夕,开展了一场惨绝人寰的重庆大屠杀。

他们先是把杨虎城一家及其秘书宋绮云全家从贵州息烽集中营骗到重庆。

当杨虎城将军一行来到中美合作所的白公馆松林坡时,突然从汽车近旁窜出几个早已埋伏好的特务,向刚登上白公馆斜坡台阶的杨虎城将军刺去……

这时,两个八九岁的小孩,眼见自己的父母被杀,吓得彼此相抱大哭,抖个不停。这时,特务刽子手拿着刚从他们父母身上拔出的利刃,又向孩子走去。两个孩子吓得大哭,连忙跪了下来,举着小手求饶。而灭绝人性的刽子手却一刀刺进了一个孩子的胸膛;另一个上去抱住,也被一刀刺死。当时,宋绮云夫人身中数刀尚未断气,眼见孩子也惨遭杀害,禁不住流下血泪……

事后,杨虎城将军的尸体被埋在斜坡的花坛里,孩子的尸体被埋在汽车间的地下。直到解放后才取出遗骸,那杀害杨虎城将军的凶手杨再兴,也被追捕及镇压了。

同类推荐
  • 潘石屹:我的价值观

    潘石屹:我的价值观

    潘石屹亲笔力作!首次全面而深入地谈及个人信仰!首次深谈与张欣的爱情之路和矛盾冲突!首次系统回顾“万通六君子”创业之路!独家揭秘PM2.5背后不为人所知的内幕!本书内容基于潘石屹“价值观”的理念,从他对房地产市场的认知、商业模式的开发、做人做事的原则、对理想和信仰的感悟、成长中影响价值观的因素、对一些人和事的思考等等众多方面来全方位展现潘石屹的价值观。他在书中首次深谈与张欣的爱情之路和矛盾冲突,畅谈父亲的生存哲学与父子深情,系统回顾了“万通六君子”的创业之路,全面而深入地谈及个人信仰。潘石屹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事业等众多方面入手,通过真实的讲述展现出自己人生价值观的精华所在,带给大众无穷的榜样力量。
  • 易安而后见斯人:沈祖棻的文学生涯

    易安而后见斯人:沈祖棻的文学生涯

    沈祖棻(1909—1977),诗人、作家、学者。1931 年,在南京中央大学课堂上的一阕《浣溪沙》,为23岁的她赢得了民国词坛上“沈斜阳”的美誉;其后因与丈夫程千帆的诗旅婚姻而被誉为“古之赵李今程沈”;其于战乱流离之际写的《涉江词》,曾随烽火流传,并被谱曲传唱;在珞珈山下,她虽饱经苦难,但仍教书育人数十载,桃李满天下……
  • 浮沉:帝国重臣的人生起落

    浮沉:帝国重臣的人生起落

    本书讲述包括李斯、窦婴、赵普、蔡京、寇准、胡惟庸、严嵩、高拱、魏忠贤、温体仁、索额图、张廷玉、和珅、在内的帝国重臣的人生起落,抽丝剥茧寻找隐藏在历史迷雾背后的帝国重臣们的奋斗轨迹和心路历程,从荣耀与惆怅、灿烂与失落之中总结历史的规则,让读者在轻松畅达的文字中满足对重臣生活的窥探,在人物曲折多变的命运中寻找对自我的启发。
  • 名人传记丛书:杰克·伦敦

    名人传记丛书:杰克·伦敦

    名人传记丛书——杰克·伦敦——生命之火,永不熄灭:“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名人传记丛书:孔子

    名人传记丛书:孔子

    名人传记丛书——孔子——“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热门推荐
  • 你是我眼中最后的光

    你是我眼中最后的光

    作为一个性格孤僻不爱说话的人,也许最终获得不了幸福...
  • 阴阳之虚空

    阴阳之虚空

    故事发生在天元大陆的一个时代交替的时间,时代的划分标志便是天道大劫,天道会直接创造强者魔兽等为他战斗。上个时代的诸位强者已经被天道消灭,这个时代的天道大劫即将来临,刘天带着五行大帝的传承,遵循上个时代强者残魂的指引,经历重重劫难,成就天帝,镇压天道!
  • 前途

    前途

    本书为作家何常在的最新长篇小说,全书讲述了主人公倪流接手深陷泥潭的公司后,在工作中遇到了的一系列困难和曲折,最终通过纵横捭阖,主人公和公司有志年轻人一道,将企业带入了如日中天的正途。全书一气呵成,正能量满满。与其他同类书的文笔不一样,书中里面所包含的绝大多数篇章都以让读者紧张、焦虑等为叙事主题,并设置悬念,同时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故事可读性极强。
  • 王小波全集(第一卷)

    王小波全集(第一卷)

    《王小波全集》共分为十卷本。第一、二卷为杂文把王小波留下的35万字的杂文全部收录,另外还将原来从来没有收入的杂文分别插入两卷中。第三、四、五卷为长篇小说和剧本。第六、七卷为中篇小说。第八卷为短篇小说。第九卷为书信,除收入原《爱你就像爱生命》中的书信外,还收入了新近收集到的王小波部分书信,并将李银河写给王小波的信及他们二人的部分照片也收入其中,这些都是第一次公开出版。第十卷为未竟稿,所收作品除原《黑铁时代》中的三篇小说未竟稿外,其余作品都是李银河根据作者留存下来的电子文件新近整理出来的,也是第一次公开出版。这本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曾得到了作家夫人李银河和作家生前好友们的热心支持和帮助。
  • 宇宙究极霸主

    宇宙究极霸主

    生命层次的进化是人体最深处的奥秘,由低等生命跨越至高等生命便是打破人体最深处的枷锁,生命层次向更高迈进!
  • 嫡妻难为:相爷勾勾缠

    嫡妻难为:相爷勾勾缠

    前世,祖母狠毒,表妹阴险,骗她把豺狼作良配!一朝惊变,家破,人财空!她被陷害成逃犯,卖身为奴忍辱偷生,却看渣男平步青云,最后更因她为冤死的乡亲请命,将她灭口!呸!这一世,欠了姐的,百倍还来!吃了姐的,连血带肉的给姐吐出来!黑心祖母,恶毒表妹,豺狼表哥,看她又能饶了谁?嫡女归来,涅槃重生!草包大小姐学会了权谋,谁敢算计她一时,她便让那人痛苦一世!猜人心,算计策,步步为营。却不料,从此被他骗上了贼船,成就了夫妻档,携手并进,铺就了一条锦绣之路
  • 穿越民国那几年

    穿越民国那几年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陆青恬醒了。然后她发现自己穿越到了一个平行时空的民国。然后的然后,她发现自己救了匹有毒的“狼”。“你关我?”“不,我是在养你。”“我们结婚吧。”“你这算是求婚吗?”“不,我只是来通知你一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礼单

    礼单

    堡子里寂静了,谁家发出韩剧的对话,男人女人都嗲声嗲气;小洋楼里,喧着搓麻将的哗啦声,这声音能喧到天亮;有媳妇和男人吵架,都是男人挣了钱,跑到县城找小姐按摩;黑暗的角落里,有男娃女娃谈恋爱,不避来人的搂抱亲嘴,亲得吧哧吧哧响,比瘦猪啃苞谷的声音都大。秦玉花看着高楼低舍,高楼是富,低舍是贫,富的是干部,贫的是群众。看着路灯的昏晕,看着游弋的狗,看着身边窜过的猫,她就这么静静地站着,站得很久很久,一直到堡子的灯都熄了,她还站在那里,还在看着眼前的疙垃堡子。
  • 中国古代佛教绘画

    中国古代佛教绘画

    《中国古代佛教绘画 》主要内容分为佛教绘画的起源、汉魏六朝时期等章节。《中国古代佛教绘画》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