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000000014

第14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7)

《论灵魂》中,亚里士多德将“灵魂”与“心灵”两种概念区分开来,他认为心灵比灵魂还要高,看得还要重。他认为心灵出于灵魂,高于灵魂,是一种不可毁灭的独立实质。心灵能理解数学与哲学,数学与哲学是不受时间限制的;灵魂对感觉进行思考,心灵的思考与感觉无关,思维能力更强。因此,心灵是不朽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学说,我们有必要先理顺一下前面的知识:他认为灵魂是形式,身体是质料。形式只是空间中的形状的一种,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体现在都与质料结合。灵魂的本质是使人体成为整体,并且行动有目的性。离开身体眼睛就看不见东西,因为它同时离开了灵魂。看来形式就是事物的实质,能赋予实质的便是灵魂。心灵与身体联系不大,它不考虑实际问题,没有目的。

这样的观点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也有体现。灵魂中有理性的和不理性的成分,不理性的成分又分为两类:一类单纯的生物发育,一类是邪恶的欲念。理性的部分便是沉思。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体内有神圣的东西,人的生活、理性都是神圣的。有人说人应该随遇而安,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将体内神圣的部分、美好的部分发挥到最好。

上述话中可以看出,个人的理性是神圣的,不是简单的个人私事。真正属于个人的、个性的事情,是体内不理性的部分。有人喜欢吃肉,有人喜欢吃水果,这就将人与人区分开来。但是到了理性方面,每个人背出的乘法表都是一样的,没有个性。不理性将人区分,理性将人结合。之所以说理性是不朽的,是说人体内神圣部分的不朽,是神的不朽,并不是人不朽。

我们从上面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没有发现他承认“灵魂不朽论”。他的意思是人的灵魂中理性的部分是不朽的,因为理性分享神圣,神圣是不朽的。灵魂中的理性部分可以增加,也就是现实中的增加德行。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关于伦理学的部分,大多被证明出自其学生之手。即使少数被认为出自亚里士多德的部分也存在争议。我们在这里不考虑这些问题,将它们当成一个整体来研究。

在伦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当时社会中通行的观点。这些观点非常正派,没有柏拉图的神秘主义与颠覆传统的观点。但是将当时的行为准则应用于后世就比较不合适。其中的很多行为规范后来被人用来压制青年的热情,这也是让人对这种伦理感到憎恨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是灵魂的活动,是美好的。他赞同柏拉图将灵魂分为理性与不理性两部分。他还在此基础上将不理性又分为两类。在我们追求善的过程中,从某个角度讲,不理性的部分也变得理性。

灵魂分两个部分,道德也分两种:理智的与道德的。理智的道德源自数学,而道德的道德源自生活。想要获得道德,立法者应该在平时行为中下手,行为道德了灵魂便会道德。刚开始使人行为道德要用逼迫手段,直到人们在其中发现快乐。

亚里士多德有一种关于德行的中庸之说,即每种德行都有两个极端,每种极端都是罪恶。例如,懦弱与莽撞是勇敢的极端;傲慢与下贱是不卑不亢的极端;唯唯诺诺与放浪形骸是光明磊落的极端。真理性原则不适合这种说法。

亚里士多德在道德问题上的看法,大多是当时贵族社会的世俗观念,与今天有很大差异。现代而言,正义包括平等;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正义不包括平等。

他所说的正义是有区分的,父亲有父亲的一套正义,儿子有儿子的一套正义。奴隶能否成为主人的朋友?亚里士多德从正义的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作为工具来说,奴隶不过是活工具,工具不可能与人成为朋友;作为人来讲,人与人之间可以交友,因此奴隶可以与主人交朋友。

父亲可以不认儿子,但是儿子不能不认父亲,因为他欠父亲的永远偿还不完;每个人作出的贡献不同,应该接受的爱也不同;丈夫、父亲、国王应该比妻子、儿子、百姓受到更多的爱。美满的婚姻应该是男女各主其事,互不干涉。

亚里士多德按照自己的标准认为,最好的人应该可以骄傲,但是不能太过。不能看不起自己,可以鄙视该鄙视的人。这与基督教中完人的标准大不相同,也反映了教内教外的伦理差异。

拥有善最多的人,就是价值最高的人。这种人在社会中非常少见。之所以少见并不是拥有德行太困难,而是拥有德行靠的是权势和特殊身份。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伦理学从来都是和政治学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君主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其次是贵族制。他认为君主和贵族是价值最高的,拥有德行最多的,但这也是普通老百姓学不来的。

这引发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伦理的,也可以说是政治的。如果一个社会根据自己的政治体制,将最好的资源只供给少数人享用,这是否是道德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认为这是道德的,民主主义者、基督教徒、斯多葛派认为这是不道德的。基督教徒与斯多葛派注重德行,认为德行是最美好的事物,正义在他们眼中影响很小。民主主义者注重权利和财产,最起码在政治领域内应该公平,要不然就是不正义的。

斯多葛派与基督徒的观点认为德行是不分身份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奴隶和奴隶主的德行不应该一样;前者认为骄傲是一种缺点,亚里士多德则提倡骄傲;前者赞赏谦卑,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谦卑有罪。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认为德行有高低之分,理智德行最高。基督教则不承认德行有高低之分,为的是让所有世人,包括最底层的人也能拥有德行。

亚里士多德将伦理学与政治学联系到了一块,认为只有少数几个人能享有最高的德行。如果他的想法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社会,而非只为少数几个人着想,那么这种社会中就少不了人们之间的高低之分。管弦乐队中的小提琴要比双簧管重要得多,尽管谁都不能缺。这也体现在近代的政府体制中,近代的民主国家中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它多么民主,它都将权力集中在总统或者首相一个人身上。他们身上必须有不同于凡人的品质。人们对他的尊敬肯定多于普通工人,这种更多的尊敬其实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伦理”享有更多的德行。

基督教将德行与其他优点区分开来,更像我们今天。你会写诗、会画画,并不代表你是有德的;才能不是道德,并不是有才能就更容易进天堂。道德更重要的体现是如何选择,当面临事情的时候,往往有两个选择——一善一恶,或者有一个相对更善,做对了选择便是有道德的。道德的重点在于避免邪恶,而不在于选择积极。因此,并不是聪明的人就比愚蠢的人更有道德。这也使得很多优点被排斥在道德伦理之外。

这种观点在近代遭到了一些哲学家的反对,他们认为应该先给“善”明确定义,然后再考虑如何实现。

伦理学中,德行有时被看做是目的,有时被看做是手段。亚里士多德将德行看做是手段,是获得幸福的手段。但是又将德行包括在目的之内,灵魂以德行为目的进行追求,就能得到善。我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是:实际行动中德行是手段,作为最高的理智的德行,它是目的。基督教中认为,道德本身比作为手段获得的结果更好,人们喜欢道德是因为它本身,而不是以它为手段产生的后果。好心有时候会办坏事,不管事成与否人们都喜欢“好心”,对结果则不然。除非将善定义为德行,不然所有的德行都是追求善的手段。亚里士多德大体同意这一点。

亚里士多德还在《伦理学》中拿出不少篇幅来谈论友谊,及其他感情问题。他认为完美的友谊只存在于德行高的人之间。人不应该同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做朋友,因为身份有高低,付出得到的爱便有高低。也不能同神交朋友,因为神不爱我们。他还说善人会爱自己,恶人会恨自己,因此善人能同自己交朋友,恶人则不能。他还认为人是需要同类的动物,无论是好事坏事都愿意同朋友分享。

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中,快乐不同于幸福,并提出三个观点:[1]快乐一直都是不好的;[2]个别快乐是好的,大多数是不好的;[3]快乐是好的,但不是最好的。他用痛苦来反驳第一点,痛苦是不好的,那快乐就应该是好的。他还认为快乐不单是来自肉体。无论是什么动物,都会感到快乐,但只有人的快乐来自理智。他还认为神享受的快乐是单纯的。

到此为止,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都是常识的,下面是唯一不是常识的学说。他认为有德的行为造就幸福,越有德越幸福。最好的幸福是静观状态的,战争、动乱都是动态的。静观导致悠闲,悠闲是幸福的本质。次等的幸福是作为手段的德行。人不可能处于静态,但是动态中的生活依然分享着理智的神圣,哲学家最理智,因此是最幸福的。

谈到这里,《伦理学》便结束了,剩下几段是向下一章的过渡而已。

最后,让我们探讨一下《伦理学》的优点和缺点。与其他学说不同,伦理学没有对错之分;我们可以在天文学方面说亚里士多德错了,但是不能在伦理学上这样说。这里总结的三个问题既是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的,也可以放到其他研究伦理学的哲学家身上。问题是:[1]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否存在内在一致性?[2]他在伦理学上的观点是否与他在其他学说上的观点相一致?[3]他的伦理学观点符合不符合我们个人的伦理观念?

下面我们依次来考虑这三个问题,依据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伦理理论。

[1]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大体是一致的。其中善就是幸福,幸福的体现是成功。这一学说非常好。德行有两个极端的中庸说则不太好,它不符合亚里士多德的理智静观;不过可以辩解说,德行的中庸之道与实践的德性有关,而与理智的德行无关。关于立法者,立法者应该引导青少年从生活中发现快乐;他同样可以引导青少年走入歧途,因此就有必要要求立法者拥有更高的智慧。这跟柏拉图的观点相似,领导者必须更有智慧。这是一个政治问题,而非伦理学问题。

[2]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形而上学的,伦理学也不例外。他认为目的因在引导科学发展,这就暗含着他相信宇宙发展的目的论,即宇宙为了某一个目的而发展。他认为变化体现在“形式”的变化中,追求德行会增加“形式”变化,从而推动变化。他有一部分伦理学不是形而上学的,但是并没有与其他部分相违背。

[3]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强调不平等,这会让近代人感到别扭和不适,但是我们将其拿到自己身上来看的时候,发现这种不平等是存在的。他不但说不同地位的人享有不同的正义标准,还主张将最好的资源供少数人享用。

康德受基督教的观点影响,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两个人发生争斗,怎样决定谁对谁错呢?没有地位之分,谁又该作出让步呢?边沁和功利主义者认为正义就是平等,如果两人发生冲突,应该让正义的一方获胜,也就是持有更多幸福的人、好人获胜,应该将幸福更多地分配给更有德行的人。按照这个观点,正义与否只考虑拥有的幸福量,与阶级、地位无关。这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正义的观点不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正义的观点流传至今,他们认为人或物都有界限,越界就是非正义的表现。人的能力、地位不同,界限也不同,或大或小。界限越大享有幸福越多,天经地义。

亚里士多德学说中感情色彩很淡,他谈到了许多人的苦难,但是并没有表现出仁慈。他很理性,也很铁血,将这些苦难归为罪恶。

也可以说《伦理学》是冷冰冰的,缺乏人类的温情,当时的哲学氛围便是如此。在他的阐述中透露着一股傲慢,没有一丝对他人的关怀。在道德描述上可以看出,他没有经历过多少苦难。他的学说适用于那些闲适的人,或者是无欲无求的人。但是对于苦难、对于宗教,他却没有提出什么建议。因此,《伦理学》终究是一本存在内在缺陷的书,作用不大。

同类推荐
  • 尼采的启示:尼采哲学宗教研究(宗教学理论研究丛书)

    尼采的启示:尼采哲学宗教研究(宗教学理论研究丛书)

    尼采立足哲学,旨在一种未来哲学和基于未来哲学的信仰;尼采的哲学和宗教信仰皆在道德之中,一种超越善恶的道德,通过价值重估和创造所实现的道德。而尼采的哲学、宗教和道德,皆归于精神。“精神(der Geist)”概念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开始,是《善与恶的彼岸》的终结,是尼采始终在悉心塑造的生命形象。精神是生命的根本和全部,意味着生命的状态和力量,精神的意义在于精神的自我创造与变形。
  • 宋代《论语》诠释研究

    宋代《论语》诠释研究

    宋代是汉学、宋学的转型期,在这一时期,《论语》诠释也由汉学转向宋学。在此期间,面对时代的核心议题,围绕当时人的生存焦虑与制度焦虑,各派学者纷纷通过《论语》等经典的注疏、训解与阐释,提出自己的思想观念,架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论语》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兴盛。通过对该时期《论语》注本的研究,梳理《论语》注释自身发展演变的脉络、探讨《论语》诠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与特征等问题,有助于明晰宋代学术思想史的基本形态,特别是有助于考察儒家学术的传承、创新与经典诠释、流传之间的关系,从《论语》学的角度具体把握学术的发展、演变,学派的形成与分化,学术风尚与学术旨趣的变化,学术范式与学术视域的转换,等等。同时,研究宋代《论语》诠释,还可以从经典诠释的角度,考察、探索儒学在不同时代得以传承与创新的内在机制。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儒学的认识,还有助于在当今时代更全面地思考儒学如何发展的问题,从而为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启迪。这正是我们对宋代《论语》诠释予以研究的意义所在。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II(第27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II(第27卷)

    本卷主要收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代人的有关书信,其中包括他们的亲人、朋友、同事写给他们的书信,也包括这些同时代人相互之间的通信。本卷还收录了部分译者和编者围绕这些书信写作的译者说明、译后记和编者说明,记录了当时发现这些书信的时间、情形以及翻译过程等情况。
  • 人生哲理枕边书

    人生哲理枕边书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是一张永远无法完成的草图,是一次永远无法正式上演的彩排,人们在面对抉择时接近没有判断的依据。我们既不能把它们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人生是从生到死的过程,对人生多一些思考,生活才会少一些盲目。
  • 唯止一心

    唯止一心

    本书打通心理学、哲学和人生观的边界,与佛法融合,剖析了从“有”到“无”再到“真空生妙有”的佛学发展概况,并解读了三部真常系经典《圆觉经》《楞伽经》《楞严经》、两部禅宗经典《金刚经》《坛经》,以及具体修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热门推荐
  • 倾天剑圣

    倾天剑圣

    斩碎天堑、上云端,看那诸天笑我猖狂,战乱八荒仙穹不罢休,风卷残云圣道不息。染血轻衣,三尺银锋乍目,待我踏碎那云山,再归来笑骂这漫天诸神无用。王座上,屠戮玄穹……
  • 催眠师:楚辞密码

    催眠师:楚辞密码

    深夜,幽灵酒吧内,大学中文系教授聂尚与友人欢聚后,一场连环杀人案降临上海,七名友人相继遇害,每一桩命案都是一场诡异的迷局。精神崩溃的聂尚联想到两年前妻子在浴室中的离奇自杀,誓要抓住死神之手,结束这场杀戮游戏。在催眠师的帮助下,聂尚在梦境中越来越接近杀人密码的核心,所有人的死,都与“千古万古至奇之书”楚辞《天问》有关,包括屈原。而最终他发现死神面具之下的那张脸竟然是……
  • 打造全世界

    打造全世界

    无意间顾南穿越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当中,然后还成了这个世界唯一的守护者也是唯一的神。接着顾南就发现,如果自己想要行驶自己神权,竟然要先创造属于自己的文明。然后在看了一下远处那些智商还不如狗高的哥布林之后,顾南觉得自己的人生好黑暗。还好天无绝人之路,一次意外,顾南发现其他进入该世界的地球人竟然被默认为顾南创造的文明生物。于是,地球移民开始了······
  • 女人成功靠自己

    女人成功靠自己

    《女人幸福靠自己》内容简介:一个光着脚的人和一个饥饿的人结伴而行。光脚人对幸福的定义是有一双鞋,饥饿的人对幸福的定义是有一餐饱饭,但是当他们看到路边有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时,他们突然感觉自己是幸福的:虽然没有鞋穿,但至少还有一双可以走路的脚;虽然饥肠辘辘,但身体还是健康的。而轮椅上的人说:“我也是幸福的,因为我还活着。”
  • 重生之悍妻训夫

    重生之悍妻训夫

    十四出嫁,遵三从,守四德,规行矩步,谨守妇道,却落得婆婆不喜,丈夫冷落,小妾欺压,但因有孕三月被下毒,胎落血崩险丧命!浴火重生!将门千金落难成清贫书生之女,再不做软柿子,脱胎换骨强势出击!内管家事,勇斗婆婆,收拾小妾,贤惠中训夫得法,就其成龙。外掌家业,权治管事,广开财路,谈笑间挥手百万,尽展风流。再世为人,小女子必要翻云覆雨,绝不白活这一回!片段之:什么慕容公子玉面书生风流剑客,你们都给我滚,沈倩如是我的妻子,她只属于我一个人!陆书皓恨的咬牙切齿,却又不能堂而皇之的叫出来,只能在心中暗自发狠,憋到内伤……岂料娇妻女扮男装正上瘾,浑不知家中老陈醋泛滥,“沈倩如,你再勾三搭四长袖善舞,当我这个相公是死人,我……我……”气得一张玉面涨成猪肝的陆书皓面对身着男装却越发妖娆的妻子,色利内荏的大叫。“你便要如何?”漫不经心的掂着手里的藤条家法,沈倩如挑眉飞眼看着陆书皓,好一派笔墨难写的风流天成,陆书皓看迷了眼,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定要把这女人压到身下,让她下不了床,看她还怎么招蜂惹蝶。
  • 管子(精粹)

    管子(精粹)

    《管子》一书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庞博,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的成书过程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管仲在世时由于功业显赫、立言精辟,他的追随者便开始收集整理其言行,春秋中后期管仲的事迹和学说被管仲学派丰富和发展。战国时期管仲学派及其学说进一步发展,并与诸子百家争鸣交流,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学说体系,从而为《管子》一书的完成提供了坚实基础。本书从《管子》中精心遴选43篇精华篇目,并对原文逐一进行注释和翻译,力求从政治、经济、礼仪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示管仲的执政见解与措施,准确阐释管仲的伟大思想,是现代人研究先秦时期政治经济的珍贵资料。
  • 荒村古咒

    荒村古咒

    一群年轻网友相约去一个山村探访,回来之后一一离奇遇害,遇害的手法离奇诡异,并且他们死前惊恐万状,像是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巧合还是............本文以香港电影《山村老尸2色之恶鬼》为蓝本进行改编,如文中有不适段文,敬请见谅。
  • 苍龙神印

    苍龙神印

    吾有一剑,可破天地!吾有一龙,翱翔八荒!天要阻我,我便逆天而行!我若崛起,天地都要颤抖!从天才变成废柴,少年的崛起之路上红粉骷髅、功名利禄遮不住我眼,我要这天这地、这诸天神魔!统统在我脚下!
  • 敛财儿子腹黑娘

    敛财儿子腹黑娘

    特工穿越成废物小姐,一手练功,一手敛财,顺便收几只神兽,再带着妖孽宝宝祸害人间,看谁还敢说她废物!
  • 平安

    平安

    本稿以第一人称我(《民情调查》杂志社记者)的叙述角度,讲述在一次采访中结识并成为好友的农民平安圆进城梦的故事。他40岁时要到大城市西京谋生,想在城市买一套房子。他先后跑过运输,蹭三轮车,在小区农贸市场卖菜,卖钢碳煤,做木炭生意,卖烤串,做煤炭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