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开始安排戏曲大会的事,回到府上,屈原便拟写了招募人员参加戏曲大会的告示。屈原写好告示之后,便呈请羋横过目,羋横对这份告示十分满意。羋横命寺人将告示贴出,等人应募。
看到告示,戏子们很兴奋,这回,他们可以有机会受到重用了,不仅仅是重用,还能提升地位。文人们也开始谋划,也许可以凭好的戏文,得到羋横的亲睐。但还有一些人,却不那么认同羋横,他们觉得,羋横在这大争之事,竟有如此之举,甚为不妥。
大约一个月后,在众人的一片议论声中,羋横终于募集了足够的参会人员。这回,依旧是楚国人多,其它诸候国来的极少。
羋横开始准备会场和奖品,迎接与会人员。开会的前一天,参会人员都到齐了,终于,众人都聚集到楚国都城,精心准备第二天的大会。
大会这天,众参会者,在寺人带领下,来到举行大会的大殿,等待开会。羋横来到会场,众人向羋横行礼,羋横命众人平身。
羋横命屈原主持大会,屈原此时也来到会场,接了羋横的旨意,屈原开始安排大会各项事宜。首先,参会人员依次呈现了不同的剧目,这些都是一些此时流行的剧目,都是歌颂上古圣贤的,屈原自己看的很入迷。演出结束后,羋横请屈原品评,屈原开始思索这些演出的好坏。在思索一番之后,屈原写出了自己的品评,又为参会人员排定了名次。屈原向羋横陈奏了自己的品评及划定的名次,羋横看后,没什么异议,先前,他对这些演出也欣赏了一番,感觉还不错,看到屈原的品评,和自己想的差不多,最终,羋横同意了屈原的奏请。
按照这个奏请,羋横赏赐了所有参会人员。得到前几名的,像先前的其它大会的与会者一样,得到了车马、家什等赏赐,其它人员,也得到了白纸等赏赐。赏完之后,羋横又为参会人员赐宴。
戏曲大会之后,羋横便安排大会上的剧目,在羋横建好的剧场演出,供百姓观看。这些剧目,为羋横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为了改良戏曲,羋横又设立剧团,在剧场长期演出,有时也会到乡间、军营等地演出,先前,军乐队已经能够用来提升士气了,这剧团,也让士兵们开阔眼界,丰富了生活。羋横把新式的剧目编制出来,改良了道具、服装等,新剧一上演,便吸引了众多观众,羋横也赚了不少。在这个剧团中,羋横安排了不少女子,这些女人,改变了长久以来,女人们不事生产的做法,她们自是为她们的家人,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完成了戏曲的改良,羋横又想到一样东西,吃,中原的美食,自是十分丰富。羋横早就不能忍受此时的吃食了,这回,他准备改良一番,先前,他也制出了一些新的吃食,但毕竟是少数,这次,他准备多做一些,他决定像先前一样,办个大会。
羋横还是陈宇时,就知道中原美食:
中国饮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膳食文化已有雏形,以太公望最为代表,再到春秋战国的齐桓公时期,饮食文化中南北菜肴风味就表现出差异。到唐宋时,南食、北食各自形成体系。到了南宋时期,南甜北咸的格局形成。发展到清代初期时,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被称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时,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饮食的“八大菜系”。
除八大菜系外还有一些在中国较有影响的细分菜系,潮州菜,东北菜,本帮菜,赣菜,鄂菜,京菜,津菜,冀菜,豫菜,客家菜等菜系。
中国传统餐饮文化历史悠久,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川、鲁、粤、苏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于是形成了中国的“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
中国人发明了炒、烧、煎、炸、煮、蒸、烤、凉拌、淋等烹饪方式,又向其他民族学习了扒、涮等方式,用来制作各种菜肴。经历代名厨传承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菜系:除影响较大的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外,还有药膳、东北菜、赣菜、京菜、津菜,豫菜、冀菜、鄂菜、本帮菜、客家菜等地方特色菜系,代表了各地色、香、味、形俱佳的传统特色烹饪技艺。
各地的物产和风俗习惯,导致形成不同的菜系,如中国北方多牛羊,常以牛羊肉做菜;中国南方多产水产、家禽,人们喜食鱼、肉;中国沿海多海鲜,则以海产品做菜。
各地气候差异形成不同口味,一般说来,中国北方寒冷,菜肴以浓厚,咸味为主;中国华东地区气候温和,菜肴则以甜味和咸味为主,西南地区多雨潮湿,菜肴多用麻辣浓味。
各地烹饪方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菜肴特色。如山东菜,北京菜擅长爆、炒、烤、熘等;安徽、江苏的炖,蒸,烧等;四川菜擅长烤、煸炒等;广东菜擅长烤、焗、炒、炖、蒸等
早在宋代的时候,中国各地的饮食已经有了区别。梦溪笔谈卷二四中记录到:“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在当时,中国的口味主要有两种,北方人喜欢吃甜的,南方人喜欢吃咸的。当时中国没有吃“麻辣”的,因为,当时辣椒还没有传入中国。到了南宋的时候,北方人大量移民南方,因此,甜的口味逐渐传入南方。
南宋时候,北方人大量南迁。逐渐地,北方的饮食文化影响了南方。在南方地区形成了自己的派系。到了明代末期,中国饮食分为京式、苏式和广式。京式偏咸,苏式、广式偏甜。
到了清代的时候,据杭州徐珂所辑清稗类钞中记载“肴馔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扬州、镇江、淮安。
清代中期的时候,川菜已经形成,到了清末就成为四大菜系之一了。鲁菜也属于京式菜系,因为鲁菜影响力远远大于北京菜系,所以往往用鲁菜代表京式菜系。粤菜大部分在广东。苏式菜系绝大部分是在江苏地区。于是就形成了京、川、广、苏四大菜系。
鲁菜:鲁菜即山东风味菜,由济南、胶东、孔府菜点三部分组成。济南菜尤重制汤,清汤、奶汤的使用及熬制都有严格规定,菜品以清鲜脆嫩著称。
川菜:风味包括重庆和乐山、自贡等地方菜的特色。主要特点在于味型多样,变化精妙。辣椒、胡椒、花椒、豆板酱等是主要调味品,不同的配比,化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酱、蒜泥、芥末、红油、糖醋、鱼香、怪味等各种味型,无不厚实醇浓,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风味,各式菜点无不脍炙人口。
粤菜:粤菜即广东菜,由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特色菜点发展而成,是起步较晚的菜系,但它影响极大,不仅香港、澳门,而且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是以粤菜为主。粤菜注意吸取各菜系之长,形成多种烹饪形式,是具有自己独特风味的菜系。广州菜清而不淡,鲜而不俗,选料精当,品种多样,还兼容了许多西菜做法,讲究菜的气势、档次。
淮扬菜:淮扬菜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著名菜系,其覆盖地域甚广,包括现今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以及江西、河南部分地区,它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誉,声誉远播海内外。由于后来浙江菜、徽菜以其鲜明特色各为八大菜系之一,淮扬菜汇于江苏,同时烹饪界习惯将淮扬菜系所属的江苏地区菜肴称为江苏菜,这样,淮扬菜成为单以扬州、淮安为中心,以大运河为主,南至镇江,北至洪泽湖、淮河一带,东至沿海地区的地方风味菜。淮扬菜选料严谨,讲究鲜活,主料突出,刀工精细,擅长炖、焖、烧、烤,重视调汤,讲究原汁原味,并精于造型,瓜果雕刻栩栩如生。口味咸淡适中,南北皆宜。
闽菜:闽菜是以福州、闽南、闽西三地区地方风味菜为主形成的菜系。福州菜清鲜、爽淡,偏于甜酸,尤其讲究调汤,另一特色是善于用红糖作配料,具有防变质、去腥、增香、生味、调色作用。闽南菜以厦门为代表,同样具有清鲜爽淡的特色,讲究佐料长于使用辣椒酱、沙菜酱、芥末酱等调料。
浙江菜:浙江菜有悠久的历史,它的风味包括杭州、宁波和绍兴三个地方的菜点特色。浙江菜具有色彩鲜明,味美滑嫩,脆软清爽,菜式小巧玲珑、清俊秀丽的特点。它以炖、炸、焖、蒸见长,重原汁原味。
湘菜:湘菜包括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个地区的菜点特色。湘江流域以长江、衡阳、湘潭为中心,是湘菜的主要代表。其特色是油重色浓,讲求实惠,注重鲜香、酸辣、软嫩,尤以煨菜和腊菜著称。
徽菜:徽菜风味包括皖南、沿江、沿淮之地的菜点特色。皖南菜包括黄山、歙县、屯溪等地,讲究火功,善烹野味,量大油重,朴素实惠,保持原汁原味;不少菜肴都是取用木炭小火炖、煨而成,汤清味醇,原锅上席,香气四溢。
那么,羋横改良饮食,又将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