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68900000010

第10章 究元决疑:早年的困惑与求索(6)

因《唯识述义》仅存一册,全貌难览,再加之兼程并进,急就成章,所以显得杂遝而粗略。尤为重要的是,此时的漱溟已渐由佛入儒,学术关注也由印度哲学和佛学转向了东西文化比较及儒学。所以,思想上的改弦易辙导致了他的唯识学研究之中辍,志趣已不在斯,只有草草收场。漱溟在停课后的第二年,求助于支那内学院,这样,熊十力就成为这门课程的继任者。熊十力在北大主讲唯识学,也是不循古人之规,且比漱溟做得更深入,也走得更远,用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易学和心学)彻底掀翻了印度佛教的理论基础,从唯识学的躯壳中蜕变出了他自己的“新唯识论”。[108]船山在《老子衍》自序中有云:“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衡诸斯语,熊十力比梁漱溟更当之无愧,同是从唯识学研究入手,同是试图有所发抒,但因熊十力的研究更深刻些,尤其是把握住了中印思想的脉络和根本,所以有效地改造和利用了唯识学的资粮,出色地转化了佛教哲学的内容。而梁漱溟虽有一点问题意识,也参照了西方哲学的某些内容,但终因缺乏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渗入,没有以儒道思想征稽之,所以无法深入,也没能引申发挥出更为深刻和独特的东西。他基本上是另作炉灶,去寻找一套新的路径,这就是比较文化的模式。所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可以说和唯识学有点关系,也可以说毫无关系;而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和唯识学却是绝对有关系的。

注释:

[1]有关梁家的先世,漱溟自述甚详。主要见《桂林梁先生遗书·年谱》、《我的努力与反省》,及《梁漱溟问答录》等书。

[2]见《桂林梁先生遗书》卷首。

[3]见《我的自学小史》,收入《梁漱溟全集》第2卷。

[4]见《梁漱溟问答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章。

[5]见《我的自学小史》。

[6]林毓生:《论梁巨川先生的自杀》,见《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05页。

[7]见《我的自学小史》。

[8]见《清史稿·梁济传》。

[9]见《桂林梁先生遗书·年谱》,光绪二十年甲午条所载8月25日和9月5日日记。

[10]孙毓汶,字莱山,山东济宁人,为梁承光旧友。梁济《小己记》中记云:“莱丈豪迈无伦,与先君少年交好。先君常称心服才士二人,一为钱萍矼,一为孙莱山……余为书启五年,虽未得其培植功名,而高风古谊慷慨照人,余实心感不能忘也。”见《桂林梁先生遗书·年谱》,光绪二十一年乙未条所引。

[11]《桂林梁先生遗书·遗笔汇存》。

[12]见《桂林梁先生遗书·伏卵录》。

[13]《桂林梁先生遗书·别竹辞花记》。

[14]此文收入《漱溟卅前文录》。

[15]参阅徐志摩《读桂林梁先生遗书》一文。

[16]《答陈仲甫先生书》,见《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卷,第543页。

[17]见《寅恪先生诗存》。

[18]《思亲记》,见《桂林梁先生遗书》卷首。

[19]《我的努力与反省》,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20]《谱后记》,见《桂林梁先生遗书》卷首。

[21]《谱后记》。

[22]漱溟年十七,独慕胡林翼、郭嵩焘,每称道其语。公喜曰:“是何其肖我少年时所为也!”为书以嘉之,赐字曰“肖吾”(见《思亲记》)。

[23]见《我的自学小史》。

[24]《我的努力与反省》,第16页。

[25]同上注,第14页。

[26]《我的自学小史·自学的根本》。

[27]《在晋讲演笔记(十篇)》之三,《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667页。

[28]漱溟与廖、王、姚三人结为好友,四人同到酒楼吃螃蟹,大喝其酒,以示庆贺。酒兴中,廖提议他们不必以大哥、二哥等相称,以避其俗;而是以每个人的短处标出一字来,以此呼名,借资警惕。大家都赞成,并请廖命名。廖给王的名字是“懦”,给姚的是“暴”,给漱溟的是“傲”。大家都异口同声地称赞廖一针见血,三字下得极恰当。最后,廖自名为“惰”,以示自谦和策勉。(见《我的自学小史》,及《梁漱溟问答录》第14页。)

[29]见《梁漱溟问答录》,第16页。

[30]《思亲记》,见《桂林梁先生遗书》卷首。

[31]见《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转再变》一文,载《中国哲学》(第1辑),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336页。

[32]《我的努力与反省》,第32页。

[33]《思亲记》,见《桂林梁先生遗书》卷首。

[34]《梁漱溟问答录》,第20页。

[35]《我的自学小史·初入社会》。

[36]《我的努力与反省》,第37页。

[37]《远生遗著》下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卷,第149页。

[38]《自述》,见《我的努力与反省》,第76—77页。

[39]《社会主义粹言》已无存稿,内容只在1923年8月的一段讲演中有所提及。这段讲演后以《槐坛讲演》为题刊于《北京大学月刊》1387号(1924年1月16日),并收入了《漱溟卅后文录》(1930年)。

[40]《我的自学小史·激进于社会主义》。

[41]《槐坛讲演之一段》,见《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734页。

[42]同上注。

[43]《谈佛》,《正谊》1卷2期,1914年2月15日。

[44]《自述》,见《我的努力与反省》,第74页。

[45]《我早年思想演变的一大关键》,见《中国哲学》(第一辑),第343页。

[46]参阅《我和商务印书馆》一文,载《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47]漱溟民国初喜读章太炎的文章,“且惊服其学问之渊深”(见《我的自学小史》十五),故尔编纂了一册《晚周汉魏文钞》,时在1913年。原稿早已不存,只有两篇序保留下来。漱溟自序载《甲寅》杂志1卷9期(1915年9月10日),后收入《漱溟卅前文录》(1923年)。黄远庸序载1915年间的《国民公报》,后收入《远生遗著》卷四。

[48]漱溟责问黄远庸的信以梁鲲笔名刊出于《甲寅》杂志1卷9期(1915年9月10日)。黄在《致甲寅杂志记者》一文中做了回应,并于同月22日写信给漱溟,作进一步的解释(均见《远生遗著》卷四)。

[49]《谈黄远庸及其遗著》,见《勉仁斋读书录》,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60页。

[50]《究元决疑论·著者跋》。

[51]《谈佛》,见《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488页。

[52]鲁滂,今译勒蓬(1841—1931),法国医生和社会心理学家。著有《人类与社会的起源及其历史》、《群众心理学》、《物质进化论》等。他的《物质进化论》一书,由黄士恒节译部分,以《物质新论》为篇名,发表在《东方杂志》12卷第45号上。漱溟作于1915年的《楞严精舍日记》所参引者,即出该篇。《究元决疑论》又将旧稿列出,以做诠释。

[53]《究元决疑论·佛学如宝论》。

[54]见《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3页。

[55]《究元决疑论·佛学如宝论》。

[56]同上注。

[57]《究元决疑论·佛学方便论》。

[58]《谈佛》,见《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489页。

[59]《究元决疑论·佛学方便论》。

[60]章太炎《俱分进化论》云:“若以道德言,则善亦进化,恶亦进化;若以生计言,则乐亦进化,苦亦进化。双方并进,如影之随形,如罔两之逐影,非有他也。”“此善恶、苦乐二端,必并进兼行,即所谓俱分进化。”见《章太炎全集》(四),第386页。

[61]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漱溟所见为英国人乌格雷的转述。

[62]该“附记”作于1923年5月,于中主要检讨了三个问题:一是不应该以鲁滂之《物质新论》随便比附佛家论旨;二是所引据太炎之文章,本身多错误杜撰之处,不足为训;三是对苦乐问题的究讨根本错误,有导致出世主义的危险。见《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20页。

[63]《我的努力与反省》,第52页。

[64]《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594页。

[65]《梁漱溟问答录》,第30页。

[66]关于青春期的问题,艾恺在他研究梁漱溟的专著中,引用了新弗洛伊德主义者艾里克森的《人类迷信》中的一段话,略做说明。这的确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视角,文化人类学的基本人格理论及青春期研究的内容,均对省视梁漱溟1911—1917年间复杂而多变、困惑而痛苦的人生经历有所助益。因为这六年不仅对漱溟的一生来讲极为独特,而且对辛亥后的一批知识青年来讲也具有一定的时代典型性。

[67]《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344页。

[68]《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见《忆往谈旧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82页。

[69]《印度哲学概论·序》。

[70]《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29页。

[71]《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45页。

[72]同上注,第43页。

[73]《印度哲学史略》,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页。

[74]参阅《印度哲学概论》,第一篇第四章之一。

[75]《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60页。

[76]《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63页。

[77]同上注,第65页。

[78]同上注,第70页。

[79]《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74页。

[80]同上注,第75页。

[81]参见《印度哲学概论》,第二篇第一章之一。

[82]《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88页。

[83]马克弥勒,今译麦克斯·缪勒(1823—1900),英籍德国学者,近代宗教学的奠基人,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他一生著述宏富,以编纂《东方圣书》贡献最大。《印度六派哲学》出版于1899年,漱溟所引可能是由许季上所转述而得以保留下来的内容。

[84]《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106页。

[85]多伊森(P.Deussen,1845—1919),德国哲学家,梵文学者。他的《奥义书:印度的宗教与哲学》一书讲吠陀学甚详,取诸《邬波尼煞昙》,分作神论、宇宙论、心灵论、解脱论四篇述之。漱溟所引四式,见该书神论篇神与宇宙章。

[86]《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112页。

[87]参见《印度哲学概论》,第二篇第四章之二。

[88]《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121页。

[89]见《印度哲学概论》,第二篇第六章之三“两家争持之辩解”的尾注。

[90]《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158页。

[91]《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166页。

[92]同上注,第167页。

[93]参见《印度哲学概论》,第三篇第三章之二。

[94]《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234页。

[95]同上注,第197页。

[96]同上注,第238页。

[97]哈特门,今译哈特曼(K.Hartmann,1842—1906),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相似,都感染了东方的神秘主义色彩。梁漱溟在论述印度出世主义思想时,多处提及他,并以他和叔本华作为西方厌世论者的代表。

[98]《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247页。

[99]见《唯识述义》初版序言。

[100]《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269页。

[101]《唯识述义》初版序言。

[102]此处漱溟引了美国哲学家培里(B.Perry)在《现代哲学的趋势》(1912年)一书中的分法,将海克尔(Haeckel)称为素朴的自然哲学家,将毕尔生(Pearson)称为批评的自然哲学家。

[103]参见《唯识述义》,第一章之三“唯识学与西方哲学”。

[104]《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278页。

[105]《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280页。

[106]同上注,第315页。

[107]同上注,第318页。

[108]关于熊十力批判改造唯识学的过程,我在《熊十力》(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版)一书中有详细的叙述,有兴趣者可参看。

同类推荐
  • 雍正大传

    雍正大传

    雍正王朝到底是个怎样的气象?历史学家列举五百年明清史上发生的十四件大事,短短十三年的雍正王朝,就占两件,足见雍正的魄力以及那个时代是何其重要。雍正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史家说他“刚毅明察,纯系政治家之作风”,“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算得上是一代英主;但历史上也留下他得位不正、弑父鸩母、刻薄好杀、大兴文狱、未得善终的累累恶名以及扑朔迷离的宫闱谜案。本书通过对中外诸多史料的整理与研读(如洋溢着他强烈感情色彩的朱批奏折),以人性化的笔调去观照雍正的内心世界,还原一位帝王充满复杂情感与生命张力的人生,解读了雍正鲜明的个性是如何晕染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气和人文底色,而那个时代又是如何赋予了雍正毁誉参半的人生的。同时,讲述了这位一开始并不被看好的四阿哥,是如何凭借自己隐忍、自律的品格,逐渐走进康熙的视野,并以大业相托的;站在他清理百年历史积弊的高度,客观评述了这位改革雄主的精明、果决,高超的御人权术和制度建设,严打贪腐、勤勉务实的施政风格,以及在他的感召下,雍正王朝名臣辈出、吏治刷新的奋进气象,却又山雨欲来、波谲云诡的历史变局。
  • 飘落的风筝

    飘落的风筝

    本书是一本自传,作家在童年的乐趣、相信自己的双手、母亲教我诚实、我有一个温暖的家、花季里的畅想等文章里,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
  • 奥黛丽·赫本传:独行不知芳华久

    奥黛丽·赫本传:独行不知芳华久

    于赫本而言,浮曳生姿的社交圈,声色犬马的好莱坞,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她孑然行在其间,身侧是艳羡的目光,身后是追逐的人群。从世俗的定义和标签中走出,将品位与情绪定格在喧嚣之外,她赋予了生活特立独行的质地。
  • 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下)

    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下)

    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 文学简史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跟各国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文学的发展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
  • 静静燃烧的日本雪

    静静燃烧的日本雪

    川端康成的父亲川端荣吉是个医生,毕业于东京医学院。他的兴趣颇为广泛,曾跟大阪的一位儒家学者学过汉诗和绘画。在他的藏书中,汉文典籍相当丰富,此外还有大量的日本和西洋的文学作品。在川端康成不满两周岁的时候,因为患肺结核病,他就与世长辞了。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他还惦记着儿女,希望他们长大了能有所作为,并且还挣扎着坐起来分别为儿子川端康成、女儿芳子写了“保身”、“贞节”两个字,作为遗训。也许是由于年龄太小,和父亲作最后告别时,川端康成好象没有感到悲伤。这是川端康成出世后经历的第一次死别。正因为有这样的童年,成就了他从无家可归的孤儿到独立于世的青年作家。
热门推荐
  • 用微笑迎接生活的挑战

    用微笑迎接生活的挑战

    著名作家詹姆斯·米彻纳曾写道:“人一辈子中所进行的最漫长的旅程就是:找到自我。如果在这一点上失败了,那么无论你找到了别的什么,都没什么意义了。”我们将帮你踏上通往自己内部世界的旅程。心智健康开始于自我了解和自我接受。分析人的个性与行为是件艰难的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爱尔兰神话故事·译言古登堡计划

    爱尔兰神话故事·译言古登堡计划

    凯尔特神话是广泛流传于欧洲的古典神话。他们古老又神奇的名字曾激起过无数人的幻想和向往,关于他们的故事出现在敌人、盟友和倾慕者的书写之中,众说纷纭又充满魅力,连恺撒大帝都对他们赞叹不已。现在的凯尔特神话以爱尔兰神话最为著名。这是一个引人人胜的世界,这些古老又神奇的故事充满魅力,千百年来被很多人奉为精神动力和灵感源泉,眷恋者众多。
  • 美女总裁的贴身兵王

    美女总裁的贴身兵王

    他是一代兵王,更是一位超级杀神,却因为一个任务,上演了一段都市传奇。
  • 名人传记丛书:贞德

    名人传记丛书:贞德

    名人传记丛书——贞德——为了法兰西,她视死如归:“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海贼之我是电池

    海贼之我是电池

    炽热的雷霆咆哮而至,清秀的青年手持长枪,背负雷翼,长枪随手一划,随之寂灭的便是千军万马。雷皇的海贼船上,载着的是一位致力于点亮科技树,改变世界格局的世家子。(反正我不会写简介)
  • 会长虐我千百遍

    会长虐我千百遍

    佛系+慵懒+腹黑+跆拳道=周沫若傲娇+毒舌+英俊+学霸=江涣言周沫若的人生信条是:活着,要让自己快乐,能得到的就要,得不到的就不要,能坚持的就坚持,坚持不了的就放弃,但江涣言,显然是个例外的存在,青春校园,平淡小美好又不乏轰轰烈烈的感情,暖心又治愈的爱情故事,欢迎入坑~
  • 魔法龙的贴心管家

    魔法龙的贴心管家

    魔法与龙的世界……作为魔法龙的管家,埃及算是为巨龙操碎了心。那么漂亮的紫金币,当然是要摆成阿费尔通天塔的模样了!饭前洗手不懂吗?难道作为巨龙就可以不讲究卫生了吗?什么,你说巨龙百毒不侵……说了多少遍了,这是良好的习惯!习惯!当魔法龙遇到处女座管家,巨龙们感觉这日子没发过了……
  • 快穿之男主又撩我

    快穿之男主又撩我

    啊!不要……你不要乱来啊!男神一言不合就发病怎么办,说好的小奶狗呢!明明是看着是小奶狗可却偏偏是………………还我小哥哥啊!这货是谁啊!
  • 荆楚文脉

    荆楚文脉

    《荆楚文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做到思辨性与文学性的统一,画面感与故事性的统一,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深入浅出,通俗活泼,以历史随笔的方式来演绎荆楚文脉,用大历史观、大文化观来阐述荆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中,了解荆楚文化的流变,并从中得到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