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38600000003

第3章 文学观察(1)

告别五四,走向哪里——“新文学的终结”及相关问题

一、引子

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新文学的终结”已有不少学者涉及,虽然他们的看法与态度大不相同,但都认识到了“新文学”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但在我看来,“新文学的终结”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我们置身其中的现实问题,这主要表现在:(1)“新文学”的观念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那种严肃的、精英的、先锋的文学观念,正在被一种娱乐化或消费主义式的文学观念所取代,或者说,在整体的大文学格局中,“新文学”的传统与地位正在被弱化;(2)“新文学”的体制也处于瓦解或边缘化的过程中,在新文学发展中形成的“文学共同体”也正在趋于衰落或消散;(3)“新文学”的媒体也在发生变化,以往以报纸、期刊为核心的“新文学”的传播媒介,正在被网络化、电子化、数字化的新媒体所取代。

以上这些变化,可以说是自五四“新文学”发生以来所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断裂”,这一“断裂”远远超过以1949年为界的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断裂”,以及以1976-1978年为界的“‘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断裂”,我们可以说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断裂”、“‘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断裂”仍然是“新文学”内部不同传统之间的取代、更新或变异,它们仍然分享着共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理想,但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一次“断裂”却从根本上动摇了“新文学”的观念与体制,因而更加值得我们重视与认真对待。但是另一方面,“新文学”的当前处境与空前危机,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让我们可以从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重新审视“新文学”的历程,研究其总体性特征,分析其“起源”与“终结”,并探讨其未来的可能性。

二、“新文学”的建构与瓦解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等著作中,洪子诚教授以“一体化”与“多元化”为总体思路把握当代文学的脉络,他认为当代文学的历程是“左翼文学”走向“一体化”以及这一“一体化”逐渐瓦解的过程。在他的描述中,在1942年尤其是1949年之后,“左翼文学”在取得了文化领导权之后,其内部在不断“纯粹化”,左翼文学的“正统派”(以周扬等人为代表)对胡风、冯雪峰、秦兆阳等左翼文学“非正统派”的批判,构成了“十七年”时期文学的主要思潮;而在“文革”时期,以江青、姚文元为代表的左翼文学“激进派”则更进一步,对周扬等“正统派”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占据了“文革”时期的文化领导权。而在“文革”结束之后,左翼文学的“一体化”开始瓦解,新时期以后的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洪子诚教授的描述与概括是富于创见的,他令人信服地解释了“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之间的内在关系。但是在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对“多元化”持一种乐观而较少分析的态度。事实上,当他遇到金庸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时,却不能够像更年青的一代学者那么顺畅地接受。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洪子诚教授所能够接受的“多元化”的限度——即“新文学”的边界。对于超出“新文学”边界的通俗小说与类型文学,他是难以接受的。

如果我们借鉴洪子诚教授的分析方法,而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考察,那么就可以发现,198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是在不同层面展开的:(1)首先是“左翼文学”内部的多元化,这表现在左翼文学“正统派”与“非正统派”的复出与共存,以及胡风、丁玲、孙犁、路翎、萧红等左翼文学“非正统派”作家、理论家重新得到了肯定性的评价;(2)其次是“新文学”内部的多元化,这包括巴金、老舍、曹禺以及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等作家的重新研究与评价,以及创作界“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新思潮的风起云涌;(3)再次是超出“新文学”界限以外的“多元化”,这在文学研究上体现为严家炎、范伯群、孔庆东等学者对通俗小说的研究,而在创作上体现为金庸小说、琼瑶小说的流行,以及新世纪以来官场小说、科幻小说与网络文学中“穿越文学”“奇幻文学”等类型文学的兴盛。

在这样一个整体性的框架中,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史就是一个“新文学”建构、发展以及瓦解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新文学”通过对“旧文学”(传统中国文学的文体与运行方式)的批判,通过语言文字的变革(文言文转为白话文),通过对“通俗文学”(黑幕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等)的批判,建构起了“新文学”的历史主体性与文化领导权。在此之后,“新文学”内部形成了“为人生的文学”“为艺术而艺术”等不同流派,在1920-1930年代,“左翼文学”通过对自由主义文学、民主主义文学、“为艺术而艺术”等不同艺术派别的论争与批判,确立了在文学界的主导地位。在1940-1970年代,左翼文学经历了上述洪子诚教授所说的“一体化”与“纯粹化”的过程。而在“新时期”以后,左翼文学的“一体化”逐渐瓦解,在1940-1970年代被压抑的自由主义文学、民主主义文学、“为艺术而艺术”等“新文学”内部的不同派别开始复兴与活跃。但是不久之后,“多元化”便突破了“新文学”的界限,被“新文学”压抑近一个世纪的通俗小说与类型文学卷土重来,在此后近30年的迅猛发展中,不仅以“畅销书”的形式占据了文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且以“网络文学”这一新兴的媒介,吸引了更多读者与研究者的目光。与此同时,延续了“新文学”传统的严肃文学或“纯文学”却处于越来越边缘化的处境。

如果我们认可这一分析框架,便会将“新文学”视为一个整体,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是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我们与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等《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等1980年代著作的不同之处,这些著作虽然同样以20世纪的整体视野考察中国文学,但是:(1)这些著作立足于1980年代的文学现实,所针对的主要是左翼文学“一体化”所造成的伤害,所强调的是文学的“现代化”,仍是在“新文学”内部讨论问题,而我们所要讨论的,则主要是“新文学”的内部一致性,及其共同的观念与体制前提;(2)这些著作中的“20世纪”只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我们则强调“新文学”的动态过程,即我们将“新文学”视为一种体制的建构与瓦解的过程;(3)这些著作主要讨论的仍然是文学的主题、美感特征、语言现代化的进程等文学内部问题,而我们则更为重视“新文学”内部的互动关系,及其与思想、社会的互动关系。

如果我们从“新文学”当前遭遇的危机出发,将“新文学”视为一个整体,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与思考:“新文学”在发生时何以能够取得主导权?“新文学”内部的不同流派、不同阶段是否存在内在的一致性?面对当前的危机,“新文学”是否有可能重新整合内部资源与思想传统,从而获得新的生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让文学史研究与当下的文学评论贯通,为文学史研究打开一个新的视野与问题空间,同时在历史梳理中,我们也可以更清晰地把握当前文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向。

三、“新文学”:观念与前提

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我们很容易将“新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也会发现很多以前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观念并不是“自然”的,而是有很多条件与前提的,当这些条件与前提逐渐丧失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文学史上的某些争论虽然激烈,但争论的双方在实际上仍然分享着共同的前提。以周扬与胡风的争论为例,他们之间观点的分歧(及宗派纠纷)所造成的后果可谓酷烈,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整个20世纪文学史上,在文艺思想上,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远远大于他们的分歧,他们的争论是“左翼文学”内部不同派别的论争;再比如,1920年代鲁迅与梁实秋围绕“阶级性与人性”所进行的论争,也可谓剑拔弩张,但他们仍分享着共同的前提,那就是无论在哪一方看来,文学都是一种严肃的精神事业,他们之间的论争仍是“新文学”内部的分歧。

那么在我们今天看来,“新文学”内部存在哪些一致性呢?如果将“新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以“新文学”建构之初所批判的“旧文学”与“通俗文学”,以及现在“新文学”瓦解之际所出现的类型文学与网络文学作为参照,我们可以试着总结一下“新文学”所共同分享的观念与体制前提。

(1)“新文学”将文学视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或艺术上的事业。正如周作人在为文学研究会起草的宣言中所说,“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新文学”不是像通俗文学一样,要去迎合读者的阅读趣味,而意在通过艺术所具有的魅力与感染力,改变或提升读者对人生与世界的认识,在意识领域中引发读者对自我、世界或艺术自身的思考,从而扩展、丰富个人的审美体验,同时对自身的现实与精神处境有一种新的体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才是一种精神或艺术上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或讲述故事的方法,文学才是一种“高级文化”,而不是一种消遣或游戏,而在今天,文学则更多地充满了商业化、娱乐性与消费性的因素。

(2)“新文学”与中国社会、与现代中国人的经验及内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鲁迅)。新文学不仅记录了中国人生活方式与情感结构的变化,记录了中国人的“心灵史”,而且在整个20世纪,“新文学”直接参与了现代历史的构造,参与了现代中国人“灵魂”或内心世界的改造,创造了现代中国人的美学。“新文学”不仅容纳了现代中国最为重要的思想与艺术讨论,而且以其形象性,将知识分子的思考与普通民众的关切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这一平衡随着中国现代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并构成了中国现代历史的内在动力之一。

(3)“新文学”不仅在新文化中占据中心位置,而且在整个社会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这主要表现在新文学所具有的“先锋性”与“公共性”。所谓“先锋性”是指文学在整体社会生活及思想文化界中所处的位置,即在社会与思想的转折与变化之中,文学是否能够“得风气之先”,是否能够对当代生活做出独特而深刻的观察与描述,是否能够提出值得重视的思想或精神命题,是否具有想象未来的能力与前瞻性。在这个意义上,从五四一直到1980年代,文学在整个社会与思想文化界一直处于“先锋”的位置。所谓“公共性”是指文学所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不限于私人领域,不是小圈子的互相欣赏,而是更为广泛的思想文化界及整个社会。“新文学”通过率先提出前沿议题,引导思想界与社会的走向,在整个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由于“新文学”具有这样的特性,在20世纪,“新文学”在中国社会及文化界具有一种特殊的重要性,也发展出了一种新的文学体制,如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以作协、文学期刊和出版社为中心的文学生产——流通——接受机制,以大学中文系与研究所为核心的文学教育、研究、传播机构,以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为基础的文学知识再生产模式,等等。这些新的文学体制既是“新文学”发展的制度或机制保证,也与“新文学”一起,构成了现代民族国家及其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并在其构建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样由于“新文学”的特性,所以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新文学”相对于通俗文学具有绝对的优势,我们所说的“文学”,一般也都是在新文学的意义上来使用的。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才被视为一个民族的心灵史,作家才被视为时代的良心或“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如金庸说他永远无法与鲁迅相提并论一样,金庸的小说在娱乐性、大众性等方面非鲁迅能及,但是鲁迅文学作为一个民族的心灵史,对现代中国人灵魂刻画的深度、广度与高度,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性,却远非金庸及鲁迅同时代的张恨水、还珠楼主等通俗文学大家所能企及。我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画家吴冠中才会认为“100个齐白石抵不上一个鲁迅”,他说,“在我看来,100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的社会功能,多个少个齐白石无所谓,但少了一个鲁迅,中国人的脊梁就少半截。”——在这里,鲁迅的重要性在于他是现代中国的“民族魂”,这也显示了“新文学”在文化界的中心位置——即相对于其他艺术与文化形式,文学可以更有力地表达和构建民族精神,当然这里的文学是“新文学”意义上的文学,我们很难想象,也很难寄希望于通俗文学可以承担这样的功能。

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我们一方面袭用着“新文学”的精神遗产,另一方面却背叛了新文学的理想与立场,不断破坏着“新文学”存在的前提条件。

同类推荐
  • 欢乐颂与沉思颂

    欢乐颂与沉思颂

    《欢乐颂与沉思颂》是英国诗人弥尔顿早年的两首杰作,表达对生活积极的态度和深沉的爱恋、对人生诸世相透彻的思考,倾注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象满腔的挚爱,显示了人文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英国后代诗人特别是浪漫派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欢乐颂与沉思颂》的译者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赵瑞蕻先生,这是他毕生珍爱的译作之一,在他去世之后由译林出版社整理出版。弥尔顿,英国诗人17世纪的伟大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反对封建礼教和宗教改革的战士。弥尔顿是清教徒文学的代表,他的一生都在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而奋斗,代表作《失乐园》是和《荷马史诗》、《神曲》并称为西方三大诗歌。
  • 多年离家已成客

    多年离家已成客

    张金刚的《多年离家已成客》内容丰富,题材繁杂,涉及工农商学兵、东西南北中方方面面;体裁或随笔或评论或散文或杂谈,行文流畅,潇洒自如。但不管他写什么,不管他怎么写,他都是写他最熟悉的,写他最感动的,写在现实生活中你也有我也有,你也遇到过、我也遇到过,因而是普遍的也是典型的东西。在他的文章中,主人公虽然是“我”,读到好处时,那个“我”就成了他成了你,成了读者自己。
  • 多少不凡,只因不甘

    多少不凡,只因不甘

    朋友圈疯转的“半糖哲学”。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窘迫时期。不管现实如何,梦要一直在。生活就是不要脸,不要命,咬着牙撞破南墙。——宋小君倾力推荐。本书重点描述大都市里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以一个个故事分篇,讲述他们的奋斗与汗水,欢笑与泪水,与年轻人产生共鸣。以“斗志昂扬”为核心精神,给读者一注强心剂,在这不易的现世里拥有更多的勇气和正能量。这是一组年轻人的群像。来到深圳,在大都市碰壁,打拼,扎根。有的成功,有的遇挫,总的倾向,都是在奋斗,在追求理想的实现,可谓一部励志书。
  • 神秘彼岸花

    神秘彼岸花

    本书收集了32个精彩小故事,其中包括了飞机为什么飞得远、特殊拍卖、再来一个、凌晨五点有盗贼、疯狂的鸡蛋、金镶玉观音、温暖大篷车、一辈子就窝囊这一回、一句话的事儿、阿p学模特、三文钱、喊鹊桥、污点证人、笨谍一箩筐、天下有谍、保卫敌酋大岛浩、说好了一辈子在一起、二十二世纪卖房记、农夫山泉有点甜、爱情三碗酒、涨什么别涨脾气、沈老太的长征、火车上的三字经、这钱借得值、粮心良心、月老病毒、神秘彼岸花、陵园里的约定、这个婚宴混不得、地下举办的婚礼、直起你的腰来、少收了五块钱等精彩内容。
  • 中国电视知识分子论
热门推荐
  • 六界之校园王者

    六界之校园王者

    王者?社会现实就是这么的残酷,范翔翼感觉到自己被逐渐的埋没,直到有一天,六界闯入了他的生活...考试,作业什么的都是浮云,考个第一吓死你!美女,兄弟身边一大排,有多少是真的?战争,斗智谁能笑到最后?努力,承受,那才是王道!细致入微的格斗描写,场面华丽的六界技能,惊心动魄的校园斗智,场面宏大的万人战争,各种特色的极品美女...谁是强者?谁是王者?敬请期待《六界之校园王者》
  • 时光里的她

    时光里的她

    【《危情100天:姜少请宠我》新书驾到,超强甜宠,只为你来】前一世,他是第一世家唯一继承人。这一世,同样的第一世家光环下,他还是国民偶像。多少女人觊觎他,他却只对一个女人钟情。上一世错过,这一世她再次来到他身边,并且重新爱上他。“桀大少爷,我可以追你么?”“……”他佯装犹豫,迟疑片刻,“辰茉,那你就追给我看看。”转身却把她宠入怀中,“你现在才来,我都等了你一世了。”上辈子欠你的宠爱,这辈子双翻十翻奉还!
  • 重生之女君风华

    重生之女君风华

    她是庆元国女君,传闻中她无情暴戾,霸道凌厉。他是将军府嫡子,传闻中的京都第一公子,淡漠疏离,尊贵雅致。上一世,他陪她死在了血流成河的人堆中。直到死的那一刻,她才知道这个世界上真心对她的人到底是谁。再次睁眼,她回到了一年前,她要报仇,要守护好她的子民。但最重要的,是求得他的原谅,做一个好妻子。是能护他一生平安喜乐,与他一起白头到老。Ps:简介无能,男女主身心干净。不是女尊王朝,不喜勿入。欢迎提建议,欢迎交流。
  • 筑梦城

    筑梦城

    一个女子通过“人为解离性失忆治疗”的科学帮助,遗忘了过去的痛苦经历,开启了新生活,在未来重建了爱和勇气,找回自我和真爱的故事。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盛世余生只为遇见你

    盛世余生只为遇见你

    【古穿今,全文架空】【高甜+双强,绝世宠文】落浔没想到自己在坠入帝落王朝的千年北冰湖底后,会穿越到现代。上一世,她一身灵力,上天入地,却只为整个帝落王朝而活。一朝穿越,她想随心所欲,不被束缚,为自己而活。不料,惹上一个辈分比她大一大截的男人。人家还是一头狼!某一天,落浔问那头狼:“哎,你喜欢我什么呀?”“就喜欢你这张脸。”落浔:肤浅!庸俗!然而,男人就是爱死了这张脸。很想一口吞。然后,张口一记咬。某个小姑娘瞪了他一眼,“你属狼的!”“嗯,狼的一生只有一个伴侣。”男人乖张狷狂,有痞子倾向。小姑娘娇嗔了男人一眼,“都说肖三少薄凉寡情,不近女色,禁欲系十足。现在看来,也并非如此啊!”“在遇到你之前,确实如此。”小时候的遭遇和记忆,让他对女人反感恶寒。在他眼里,女人就是毒蛇猛兽,靠近不得。他本以为,他这辈子就这样了。直到命运的轮回,让他遇见了这个小祖宗。【男主薄凉寡情只对女主苏撩,女主十项全能,可盐可甜可帅爆】
  • 装潢志

    装潢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Kwaidan

    Kwaid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当梦境变为游戏

    当梦境变为游戏

    当梦境变为游戏,游戏干涉现实,属于梦境玩家与梦境事件处理所的时代来临。
  • 可可西里的动物精灵

    可可西里的动物精灵

    青藏高原,动物乐园。静如秋水,暴似杀场。有乐有忧,生生死死。谁来主宰,令人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