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78700000005

第5章 超越意识与幽暗意识(1)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之再认与反省

内圣外王是儒家人文传统的一个核心观念。这个观念,和传统其他的核心观念一样,有其多面的涵义。在这些多面的涵义中,我们至少可以大别为广狭二义。就其广义而言,它代表一种人格的理想。其含意可以和儒家其他的一些类似的理想,如“经世修身”“新民明德”等观念相通。在这一层意义上,“内圣外王”的理想是很有些足以供给现代文化反省和镜鉴的“资源”。例如,“内圣外王”这个观念蕴涵着一种“人格主义”。这种人格主义一方面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社会性与人之所以为人有其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人必须参与社会、参与政治。这些“外向”的义务是人格的一部分。这和近代西方的个人主义以个人为本位去考虑政治和社会问题在精神上有着重要的不同。另一方面,儒家的“内圣”思想是含有超越意识,儒家相信人的本性是来自天赋,因此,在这基础上,个性永远得保存其独立自主,而不为群性所淹没。这种“人格主义”,综合群性与个性,而超乎其上,消弭了西方现代文化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立,可以针砭二者偏颇之弊病,为现代社会思想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此外,“内圣外王”这个理想把人格分为内外层面,而强调其相辅相成,对于现代文化而言,也有特别的意义。因为现代文化,在科技的笼罩之下和“大众社会”的群性压力之下,对生命的了解有过于量化和“外化”的倾向,从而忽略生命内在的心灵深度层面。这是造成现代文化偏枯和失调的一个重要原因。“内圣外王”这个理想,视内在心灵生活和外在的社会与物质生活同样重要,对于现代文化重外而轻内的取向,可以发挥调剂与平衡的功能。

但是,讨论“内圣外王”这个理想,我们不能只注意其广义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它的狭义的一面。也就是它的政治理想层面,因为这一层面对中国传统和现代的政治都曾经发挥过极大的历史影响。对这一面加以分析和反省可以使我们了解儒家的政治思想,乃至中国的政治文化的一些基本限制和症结。只有经过这些分析和反省,我们才能进一步发掘和彰显“内圣外王”在人格理想层面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在政治理想的层面,“内圣外王”代表儒家特有的一种道德理想主义——圣王精神。这个精神的基本观念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问题是政治的领导,而政治领导的准绳是道德精神。因为道德精神是可以充分体现在个人人格里,把政治领导交在这样一个“完人”手里,便是人类社会“治平”的关键。

这份圣王德治精神有两种特征。一种特征是:它是植基于儒家的超越意识。因为这份超越意识,“圣王”观念才能展现其独特的批判意识与抗议精神;同时也因为这份超越意识有其限制,它的批判意识未能在儒家传统作充分的发挥。因此,要想了解圣王精神在这方面的底蕴与缺陷,分析其超越意识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圣王精神的另一特征是它所涵蕴的幽暗意识,我们必须正视这份幽暗意识,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圣王精神之全貌,尽窥其曲折。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儒家幽暗意识的限制。因为只有从这个限制中我们才能了解为何儒家的政治理想始终以圣王为极限,以及这极限为何有其危险性。

一、超越意识与圣王观念

儒家的内圣外王观念是表现一种人文精神,但重要的是,这种人文主义与现代的人文主义有着基本的不同;现代人文主义是排斥超越意识,而儒家人文思想,透过内圣的观念,则是以超越意识为前提。这份超越意识主要是反映于儒家的天人之际的思想。在先秦儒家,天人之际思想最突出的表现自然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孔子在《论语》中便表现他个人与天有特别相契的关系。同时,[17]他思想中的“德性伦理”也蕴涵着以天为主的超越意识。[18]孟子本着孔子这种超越体验加以推广,认为任何人若能发挥己身天赋本有的善,均可与超越的天形成内在的契合。这一思想结穴于《中庸》与《大学》的中心观念:[19]以个人的道德转化去承受天赋内在的使命。这是一种天命内化的观念。[20]这个观念蕴涵着权威二元化的意识,也就是说,不仅天子以国家元首的资格,可以承受天命,树立政治与社会的权威中心,而且任何人凭着人格的道德转化,也可以直接“知天”、“事天”,树立一个独立于天子和社会秩序的内在权威。这造成不仅是儒家思想,而且是中国思想的一个突破性的契机。

此处必须指出:《大学》与《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章。[21]现存的《礼记》,据一般的了解是汉代编成的书,但其包罗的思想,并非限于汉代,而是上及于战国晚期以至秦汉之际。

值得注意的是:《礼记》一方面有《大学》《中庸》所代表的“天人合一”思想,另一方面也有《王制》《月令》《明堂令》等篇所反映迥然不同的思想。[22]《王制》是讨论古代理想的封建制度,而《月令》则是讨论这个制度的宇宙间架。《月令》的中心思想是:王制是植基于宇宙秩序,因此这个制度的运作,特别是这个制度的枢纽——天子的行为,必须与宇宙运行的韵律和节奏相配合。[23]“明堂”制度就是《月令》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天子及其臣下随从每月的衣食住行,以及其他生活细节都需要透过“明堂”的安排与宇宙秩序的运行相配合。[24]这也是一种天人之际的思想。但是这种天人之际的思想是以“天人相应”的观念为中心的。

这种思想之与《大学》《中庸》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并出现,透露先秦儒家的一个重要消息:天人之际的思想是以两种形式出现:除了天人合一的内在超越形式,尚有“天人相应”的一种形式。

必须强调的是:这种天人相应的观念不但在战国晚期的儒家思想出现,而且在原始儒家的主流思想里也潜存着。因为在《论语》《孟子》《荀子》诸典籍里,传统的“礼”的观念仍占极重要的地位,而“礼”的核心是祭天地与祭祖先的观念。例如,[25]《论语》就曾强调“禘祭”与“治天下”的关联,[26]而《孟子》也曾指出“明堂”是王政的一环。[27]这些观念意味着:皇权与家族两制度是人世与神灵世界所不可或缺的管道。

从这个角度看去,礼的重要部分可以说是殷商文化所遗留的“宇宙神话”的延续。所谓“宇宙神话”是指相信人世的秩序是植基于神灵世界和宇宙秩序的一种思想。这种神话相信宇宙秩序是神圣不可变的。[28]因此它也相信人世秩序的基本制度也是不可变的。不错,周初的天命思想,透过“德”的观念,已把王权与宗族血缘关系分开。[29]也即天子这个职位,不能由任何特定的宗族所垄断,而是由道德的培养所决定,因此有其开放性。但是,作为一种制度,天子和宗族的神圣性仍然存在。[30]易言之,天命思想只是殷商的宇宙神话的修正,依然视人世秩序的两个基本制度——皇权与宗族为通向神灵世界的基本管道。天命思想的这一面为西周礼制所承袭,到春秋时代仍然盛行。前面提到,《论语》《孟子》诸书并未排斥礼制,只是以代表超越精神的“德性伦理”去调节制衡礼制所蕴含的“外范伦理”。

因此,以礼为桥梁,《月令》里面的王制,是上承殷商的宗教文化。[31]王制和明堂等制度,以阴阳、五行等观念所建构的宇宙观为间架,在思想的铺陈上当然比较繁复和系统化,但就其基本精神而论,实在是殷商的宇宙神话和宇宙王权的翻版。

总之,儒家的天人之际思想的两种形式是有一些基本的不同。天人相应的思想是胎源于殷周的古老神话传统;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肇始于枢轴时代(axial age)的思想创新与精神跃进天人相应的形态是认为天人之际的联系是透过人世间的基本社会关系和制度而建立的外在实质联系;而天人合一的形态是认为天人之际的联系主要是透过个人心灵的精神超越而建立的内在本质联系。因为有这些歧异,二者所蕴含的批判意识也有不同,天人感应的思想,只能以人世秩序的基本制度的神圣不可变性为前提而发挥有限度的批判意识;天人合一的思想则以内化超越为前提,蕴含了权威二元化的激烈批判意识。从晚周开始,二者常常糅合在一起出现于各家各派的思想中,但二者不同的比重也大致决定各家各派的超越意识和批判意识的强弱。

前面提到天人相应的思想盛行于晚周到秦汉这一时代。其结果是此一型思想在汉儒传统里取得主导地位,而天人合一的思想则在此主导思想的笼罩下,渐形萎缩。我现在权以《春秋繁露》与《白虎通义》为代表,对汉儒这一思想趋势,稍作说明。

《春秋繁露》的思想主要是以阴阳五行的宇宙观为思想间架,发挥儒家的道德理想。后者的一个基本重点当然是天下国家的“治平”。此处,董仲舒的思想是以阴阳五行的宇宙观为前提:人世秩序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二者息息相关。因此,人世次序的建立必须求与宇宙秩序相配合、相呼应。[32]而其间之关键在于人世的基本制度,特别是天子的地位;天子透过制礼作乐,以及政事的综理和德性的培养,对于人世秩序与宇宙秩序之间的和谐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就人世的治平这个理想而言,《春秋繁露》全为天人相应思想所笼罩。

《春秋繁露》,除了天下治平这一重点外,尚有另一重点——个人成德的理想。就这一理想而言,天人合一的内化超越思想,在《春秋繁露》里仍有其地位。首先,董仲舒认为:成德并不完全是外范道德的绳制,内蕴的德性也须发挥其作用。[33]因此,他强调在成德过程中礼与志必须求得平衡,志为质而礼为文,行礼必以文质调和为目的,[34]而论礼也须分“经”和“变”两种。显然,就董而言,内心的蕲向,可以调节礼的运用,以免礼流为僵化的仪节。

更重要的是:董仲舒把个人分为外在的身体与内在的心灵,身体以利为取向,而心以义为取向:“[35]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故“[36]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此处必须指出的是:[37]就董仲舒而言,义仅是人之内在的德性之一,其他为董仲舒所强调的尚有仁与智;特别重要的是仁,因为仁一方面代表人性中的善,另一方面是天所赋予,代表超越的全德。“[38]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又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由此可见,内蕴的德性有其超越的基础。这个观念毫无疑问的是反映天人合一思想。

但是,董仲舒认为这种超越内化的德性只能形成修德的潜能。[39]因为人心中尚有可以滋恶的情欲,修德的潜能是无法靠本身的力量实现的。它必须仰赖外在制度和规范的督促与制约。易言之,[40]外在的礼制仍然是个人成德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外在的礼制一方面是包括以三纲为中心的政治与社会基本制度;另一方面,它是与宇宙的秩序和韵律相配合,相呼应的。因此,在董仲舒的思想里,以超越内化为基础的成德观念附属于、受制于天人相应的宇宙观。

到了《白虎通义》,这种超越内化的趋势继续萎缩。人世的秩序似已完全取决于礼制和宇宙秩序的配合与呼应。[41]汉儒的主导思想至此几乎整个为天人相应的宇宙观所垄断。

汉以后,儒学式微而佛道发皇,直到晚唐和北宋,儒学才渐渐复苏,遂有宋明儒学之兴盛。这其间的一个主要发展当然是四书取代五经在儒家经典中的主导地位。四书与五经最重要的差异是:四书是以内化道德为取向,而五经则主要是以外范道德为取向。内化道德是以内化超越为前提,如上所指,[42]内化超越是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为形式出现,在四书的义理结构中,有产生权威二元化的趋势。但重要的是,这权威二元化的趋势,虽在宋明儒学的思想中时有若隐若现的发展,却始终未能成形滋长。其主要症结之一在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只是在表面上取得主导地位,而实际上天人相应的思想所蕴含的宇宙神话仍然渗透掺杂其中,使得天人合一的超越意识受到不同程度的窒抑和扭曲,而批判意识也因之不能畅发为权威二元化的思想。现在试以宋明儒学的两个重要潮流——朱学和王学,对这超越意识演变的曲折及其影响,略作说明。

朱学的代表人物当然是朱子,朱子的基本思想大体表现于朱注四书。而后者最突出的一面就是前面提到的内化道德。这里必须澄清一个治宋明儒学史常有的误会:所谓宋明儒学的内化倾向是指环绕修身这个观念而展开的内化道德。这套内化道德观念展现一个人格的理想,是朱子思想的一个基本价值和目标。但不可忽略的是:这套内化道德观念也是实现一个理想社会的工具或途径。这也就是说:在朱子思想里,外王或经世,与内圣或修身一样,同为宋明儒学的一个主要蕲向或目标。[43]因此,一般人认为宋明儒学内化的趋势代表“外王”与“经世”观念的式微是大可商榷的。

同类推荐
  • 亲情满屋:孝敬父母应做的39件事

    亲情满屋:孝敬父母应做的39件事

    真的,“回报” 是幸福的。她让我们感到自我价值的丰富,人性光芒的闪烁,人生经历的厚重。我们生活得快乐健康或许是父母对我们的最大希望,他们或许没有想过要我们为他们做些什么,现在就让我们以自己和父母都能接受的方式和方法,去做这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 日本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日本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本书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再现日本有文字记载以来日语语言文化与文学发展的整个进程,同时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对日语语言的特殊文化内涵进行明确、清晰的表述,既有对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宏观分析,又有从民族文化心理、交际习惯等不同侧面对日语文化内涵的具体介绍,旨在帮助学习者从宏观上把握日本语言文化与文学发展脉络及动向,从微观上了解其发展进程中各个时期主要日本语言文化与文学形式以,达到认识日本文学本质的目的。
  • 菊与刀:日本风情系列(套装共3册)

    菊与刀:日本风情系列(套装共3册)

    《日本论》一书初版于1928年,它不仅介绍了日本社会、文化的现象,更揭开了隐藏在现象下的深层原因,曾被学界视为研究日本的重要参考著作。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它造就了一场极度惨烈的世界大战,但也造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伟大的经济奇迹。《日本调:一部穿越时空的日本风情史》国内通俗日本史第一人樱雪丸融合留学日本多年体验和对日本历史的研究,以风趣幽默的分割、调侃辛辣的笔触,深入剖析日本人的衣食住行以及政治、文化、宗教、习俗等各个方面的趣闻逸事,为您还原一个鲜活、独特的扶桑国原貌,向您展示一段华丽、绚烂的东洋岛小调。
  • 中国人的德性

    中国人的德性

    切斯特·何尔康比在中国居住多年,几乎与中国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触,甚至与一些人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他声称自己在书中所展示的是接触和了解中国社会时所得到的“几点心得和体会”。
  • 本色中国人

    本色中国人

    全面、客观地描绘中国人的性格、品质,既包括缺点,也包括优点。缺陷和不足纠缠在一起,相映成趣。理论分析,与场景描述和故事记录相融合。
热门推荐
  • 感恩父母 亲情故事(醉美文摘)

    感恩父母 亲情故事(醉美文摘)

    本书是一本富有人文关怀的心灵读物,深受学生、老师、家长的认可和欢迎。它描绘了关于亲情与关爱的故事,从书中我们体会到与生俱来从不改变的亲情;我们能看到即使与全世界为敌,父母永远是世界上最在乎你的人。本书中,娓娓叙说言行与生活点滴,更以悲悯有情之笔写世间万物,不论一草一木、一言一行,深刻动人,而脍炙人口的怀旧记忆篇章,更洋溢醇厚的人情之美。
  • 极武箭尊

    极武箭尊

    武修界中,传说有一种秘术,能九门功法同时修炼;又有一门职业技能叫铭文,能于肉身铭入具有战斗力的刺青,陌北辰一直修炼而不自知,当他惊觉一切的秘辛都源于自身时才发现,江湖本无回头岸,唯有问鼎巅峰才能脱离苦海,于是,他的世界不再有对错,不再有正邪,只有率性而为、快意恩仇!举世皆敌又何妨,我仍桀骜不驯……
  • 种子门

    种子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绝色冷妃

    绝色冷妃

    “既然你那么讨厌我,那你就废了我吧,既让你眼前清静,也还我随心自由。”看着他,她满心悲伤。“别做梦,朕告诉你,皇宫不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我决不成全。”满眼厌恶,他不爱,更不放开。面对他的绝情,她满心伤痛,如果,一切还如初见,该有多好。被他罚跪,她晕倒在雨中,抱着她他静静的坐了一夜,醒来后她却决然离去。既然不爱,她也不要他的施舍。于是,她负气,他赌气,她倔强,他亦决然,像两个孩子般相互折磨着当阴谋的面纱被一层层的揭开,她才知道,原来,不是不爱,只是爱太深。金幔帐内,深情凝望,他柔情呢喃,“颜儿,我再也不会把你弄丢,此生,我只愿携你之手,与你共渡一生。”面若桃花,她细语回应,“逸轩,来生,我还愿与你携手一生。”宠冠后宫,她独享无上宠爱,却不想,迎接她的却是一个又一个更大的阴谋……
  • 幻意梦境

    幻意梦境

    这就相当于不断在不同世界穿梭的游戏梦境。金手指没有限制。第一站争霸类网游世界金手指点满你以为你就能战胜氪金了吗?文臣武将加上,物资科技加上,嘴炮能力加上,成长外挂加上,各种隐性金手指加上!你以为你就能战胜“世家”了吗?遵守规矩束手束脚,将海谋云怎能阻挡,天下总会沦陷。这次,赵明轶再加重生金手指,就特么不信了,就不能以力破巧!管那么多规矩干啥?怕什么官兵,怕什么势力,直接挑旗造反,干他呀的!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怂个卵子,就是干!
  • 惊鸿殇

    惊鸿殇

    有些事情,必须得去做,纵使粉身碎骨,亦所难辞。
  • 大神别分心

    大神别分心

    久别重逢小冤家的甜味日常。对外万年冰山脸,高贵冷漠烂脾气,对你化身小奶狗,撒娇卖萌求关注。向北从小就被宋橙菲压制,没人敢管的他,偏偏对她敢怒不敢言。三年后,小霸王变身高冷大神卷土重来,决心要好好报复。他找她麻烦,他为她吃醋,他只想着她……他突然意识到,他好像已经喜欢她喜欢到无可救药了。宋橙菲从小就是优秀的代名词,为人冷清,只可远观。她可以高贵冷艳地拒绝所有人,却唯独对向北毫无招架之力。一言不合就在她面前撒娇卖萌还耍酷什么的。真的是——太可爱了!
  • 深山少年闯都市

    深山少年闯都市

    来自乡下的神秘少年,武功,医术,为何如此卓越?还百毒不侵?他本想低调做人,奈何被人所逼。既然低调难行,那就高调走起!从此,风流而不下流,成为他的本性,嚣张而不跋扈,成为他的座右铭……
  • 少年刺客的炼金术师转职之路

    少年刺客的炼金术师转职之路

    当无所事事的刺客穿越到异世界,逐渐成为了绅士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