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20500000002

第2章 亲爱的父亲

辑一

1938年深秋,那时我和有光在雾都重庆有一个温暖的小家。一天早上我正要到枣子岚垭去参加曲会,有光问我:“今天还要去吗?”我说:“是呀,有什么事吗?”他支吾着:“我没什么事,你去吧。”往日我每次去,他总要说“早点回来”,今天话语有些吞吞吐吐,神色不对。我有些迟疑,但还是去了。心里不踏实,只唱了一支曲子就匆匆赶回了家。一切却是很平静的样子,照常的午休、下午茶。晚饭后,有光轻轻地走到我身边,拿给我看一封电报:“父逝,告弟妹。”是大姐打来的。

我把电报放在枕头底下,整整哭了一夜。

人一落生,世上最亲最亲的两个人,顶顶疼爱我们的父亲、母亲都没有了。父亲在世时,即使相隔再远,也总幻想有一天能全家相聚,再重温童年幸福的生活。父亲去了,那无限美好的时光将永远只能留在梦里了。

1921年,父亲坐在母亲的棺木旁,久久凝视着母亲年轻美丽苍白的脸,凭人怎么劝也不让盖棺盖的情景,一遍遍在我眼前出现,如今他们又团圆了,母亲还是那么漂亮吗?我的永远不老的父亲、母亲……

我的曾祖父张树声清同治年间曾在苏州任江苏巡抚,后升任两广总督等职。曾祖父生有九个儿子,祖父张云端是长子,曾任过四川川东道台。祖父膝下无子,父亲是从五房抱过来的。父亲四个月时正好祖父要上任,就带上父亲和奶妈乘船同去。船日夜行驶在惊涛骇浪中,巨大的声响伤害了小婴儿的耳膜,父亲从此终生听力不好。

祖父死在任上,父亲回到安徽合肥张家老宅。

当时合肥有五大家族:周、李、刘、蒯、张,张家敬陪末座,也算得是望族。合肥西乡的田大多是张家的,东乡的田大多是李(即李鸿章)家的。刘家后来到上海办金融,很开明。张家和刘、李两家都有姻亲。

当地有民谣《十杯酒》,记得其中两句:一杯酒,酒又香,合肥出了李鸿章……三杯酒……合肥又出张树声……

家里有万顷良田,每年有十万担租,是典型的大地主家庭。父亲可能是因为很早就离开了老家接受了新思想,他完全冲出了旧式家庭的藩篱,一心钻进了书堆里。这个家庭带给他的最大便利和优越条件是他可以随心所欲地买书。他痛恨赌博,从不玩任何牌,不吸任何烟,一生滴酒不沾。

父亲十七岁结婚,妈妈比他大四岁。达理知书温良贤德的母亲不但担起了管理一个大家庭的重任,而且一直像大姐姐一样爱护、关心、帮助父亲。

辛亥革命后,1913年,父亲带全家搬到上海。那时我二十二个月大,叫名(虚岁)三岁。我们住的是一个石库门的大房子,七楼七底,还有亭子间,院子很大,可以摆十几桌酒席,月租金是二百两银子。如果不是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也许我们还会在上海住下去。

1916年,祖母去世了,丧事办得场面很大,家里每天有十几桌客人,还请了和尚念经和放焰口。忙乱中,突然有一天发现大门口有一颗炸弹,全家人都吓坏了,出丧的日子比预定提前了几天,家里怕出问题,没让我们站在孝子孝孙的队伍里,孝棚里的许多东西也是假的。好在没出什么大问题。为了避免再有意外,1917年,全家搬到苏州。

在苏州,我们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父亲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当时能订到或买到的所有报纸他都要看,《申报》《新闻报》《苏州明报》《吴县日报》等,以及一些比较出名的小报,如《晶报》《金钢钻报》等。至于家里的藏书,在苏州是出了名的,据讲不是数一也是数二。家里专门有两间很大的房间,四壁都是高及天花板的书架,整整齐齐摆满了书。除了为数不少的善本和线装书外,父亲不薄古人也爱今人,现代和当代出版的书籍,各种名著和一般的文艺作品他都及时买进。尤其是“五四”以后一些最新鲜最富营养的作品,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和许多流派的新书名著他都一本不落。

大姐元和曾回忆说:“父亲最喜欢书,记得小时候在上海,父亲去四马路买书,从第一家书店买的书丢在第二家书店,从第二家买的书丢在第三家书店……这样一家家下去,最后让男仆再一家家把书捡回来,住的饭店的房间中到处堆满了书。”在苏州的闹市观前街上,有两家规模较大的书店,老板、伙计都与父亲很熟悉,父亲一去他们就陪着在书架前挑选。平时书店进了新书就整捆地送到家里来,父亲买书都是记账的,逢年过节由管家结账付钱。当时苏州的缙绅富户不少,但像父亲这样富在藏书、乐在读书的实在不多。

父亲的藏书我们可以自由翻看,他从不限制,书籍给我们的童年和青少年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快乐。但钟鸣鼎食、诗书传家的生活并没有使父亲满足,他想让更多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接触新思想,接受新生活,用知识和文化的力量,使她们摆脱旧的陈腐的道德观念的束缚,成为身心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父亲开始办了一个幼儿园,他的初衷是想完成一个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系列规划,但因力所不及的种种原因,真正办成并坚持了十七年的只有乐益女中。为乐益,父亲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财产。余心正先生在《启蒙先贤张冀牖》一文中曾经写道:

自古以来,教育成家,在质不在量,更不在规模之大小,学生程度之高低。张老先生仰慕“乐土吴中,开化早,文明隆”,辛亥革命后举家来苏,筑小小园林,从办幼儿园、小学开始,再办平林男中、乐益女中。接着两次办起高中部,皆因时局变迁,当局掣肘而匆匆下马。他原想学马相伯老人办一个“苏州复旦”的心愿,亦因世事茫茫,终成虚话。

…………

然而,学校之尊严,维护不易。老先生捐出祖产巨资,让出宅园二十余亩,建校舍四十余间,应有的教学设备,无不具备。他有十个子女,如按三千大洋培养一个留学生计,有三万元亦能全部出国留学了,但他连这笔钱也省下来,用于学校。为的什么?为的坚决不拿别人一文钱,无论是当局的津贴、教会的赞助、好心人的募捐,一概谢绝;唯如此,方始做得我行我素,独立自主。可是,他又绝非一钱如命,迥异于一般私立学校之以“创收”为目的,每年拨出十分之一的名额,招收免费生,以便贫家女儿入学。比例之高,江浙一带罕见。老先生对莘莘学子如此厚爱,对诸亲好友却悭吝异常,凡有告贷,均以“闭门羹”却之。

父亲对我们四个女孩子尤其钟爱,他为我们起的名字不沾俗艳的花草气: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后来有人在文章中说,张家女孩子的名字都带两条腿,暗喻长大以后都要离开家。我想,父亲从小给了我们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个性、爱好的机会,让我们受到了尽可能好的、全面的教育,一定是希望我们不同于那个时代一般的被禁锢在家里的女子,希望我们能迈开健康有力的双腿,走向社会。

父亲在家里从不摆架子耍威风,甚至对用人也没有训斥过,只有一次门房杨三赌钱,父亲敲了他的“栗子”(用手指头敲脑门儿),因为父亲最最恨赌钱。我们四姐妹中,大姐元和文静端庄,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三妹兆和忠厚老实、聪明胆小,但有时也非常顽皮,因为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孩子,没有人娇惯她,她也习惯了在做了错事后挨罚时老老实实的,不哭也不求饶,处罚决定都是母亲作出的,大多是罚坐板凳或关在房间里不让出来;四妹充和聪慧乖觉,规规矩矩,加上从小过继给了二祖母当孙女,很少和我们在一起,印象中她从不“惹是生非”。我是家里男女孩子加起来的头号顽皮大王,从小体弱多病,仗着父母的疼爱“无法无天”,有时还欺负好脾气的父亲。父亲年纪轻轻就有些秃顶,没有几根头发却很欢喜篦头,一有空就靠在沙发上说“小二毛,来篦头”。我站在沙发后面很不情愿地篦,篦着篦着他就睡着了。我拿梳子在他脑袋上边戳边说:“烦死了,烦死了,老要篦头。”他只好睁开眼睛躲着梳子,“哎,哎,哎,做什么,做什么戳我。”我顺势扔了梳子,父亲并不真生气,自己把头发理好找话逗我开心:“小二毛,正在看什么书?”

父亲在这种时候常给我讲故事,他讲的故事不但有趣味还有文采,让人一辈子也忘不了。比如近八十年前讲的一则成都诗婢家的小故事:那个注“四书五经”的郑玄(郑康成),家里尽为诗婢、书婢。有一天一个丫头跪在院中,另一丫头看见问:“胡为乎泥中(为什么滚一身泥巴)?”跪着的丫头答道:“薄言往愬(也曾向他去倾诉),逢彼之怒(他反而向我大发怒)。”家中丫鬟玩笑时皆用《诗经》中语,可见郑玄通过细微言行所倡导的家风是什么了。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几则,我给孙女庆庆讲过,可惜这一代人都太忙,不一定记得住也不一定感兴趣。重孙小安迪五岁正是可以听这样故事的年龄,可他在加拿大,不可能有人给他讲,每次回来的时间太短,玩还不够呢。

我是急性子,说话快,走路快,做什么事都快。我看书一目十行,父亲更快,一目十二行。我做过试验,和父亲同看书,我还有几行没看完他已经翻页了。父亲爱看书不但影响了我们,连家里的用人、保姆做的时间长了都染上了书卷气。他们从识字开始,到看书甚至评论故事情节和书中人物。我还能记起他们常说的有《再生缘》和《天雨花》。

父亲从小喜爱昆曲,年轻时就对曲谱版本进行研究。我十一岁左右,1921年前,昆曲传习所尚未成立,父亲就带我们到全浙会馆(苏州养由巷)看昆曲。全是曲友演戏。有教育局局长潘震霄的戏,其他的戏全不记得了。我父亲带去的曲谱好多好多,比我们的个子还高。他要我们看戏时对照看剧本。我们只顾看戏,怎么也对不上台词,看戏又看剧本我们认为是苦差事。父亲请了专门的老师在他的书房里教我们姐妹识谱拍曲,让我们看书看戏。我淘气得要命,只看戏不看书。大姐顶规矩,认认真真学,后来又参加曲社,拜名师,习身段,生旦两角都擅长,以至终身姻缘、爱好、事业都因昆曲而起。父亲的爱好多种多样,尤其对新出现的东西,从不放过。当时照相机是极新鲜的东西,我们家里有近二十台,小孩子可以随便玩,我们几姐妹都没有兴趣,五弟寰和喜欢摆弄,父亲和蔡元培先生的合影就是他照的。留声机家里有大大小小十几台,各种唱片不计其数,架子上放不下就放在地板上,有些受潮都翘起来了。百代公司出品的家庭小型电影放映机一问世,父亲就买了一台,这在当时是再“新潮”不过的事了。

我们在苏州的家里,父亲和大大各有一间书房,中间隔着一个芭蕉院。有时可以看到他们隔窗说话,那永不落叶的芭蕉像一条绿色的绸带连着父亲和大大的心,书房平时没有人去,我曾偷偷钻到母亲的书房看过,记得最清楚的是母亲的书桌上有一个铜镇尺,上面刻着七个字“愿作鸳鸯不羡仙”,这一定是父亲母亲的共同心愿。

距父亲去世整整六十年了,父亲的言谈举止在我心里依然那么鲜明、亲切、温暖。

同类推荐
  • 人间有味是清欢:那些阅遍繁华的经典生活美文

    人间有味是清欢:那些阅遍繁华的经典生活美文

    152篇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的隽永篇章,代代传承,凝成经典,在时光的长河中滋养了无数人的心灵。本书收录了《没有秋虫的地方》、《要生活得写意》、《人淡如菊,菊淡似人》、《每一刹那都是新生》等文章。
  • 美人何处

    美人何处

    安意如最新散文集,依然是解读古典,全书分两部分内容——解读古代美容时尚,通过赏析古代女性的经典故事,以其独有的特质为本,与当下美容话题形成对比、解析。如:杨贵妃的风韵和现今的减肥话题、金庸笔下小龙女的清新和现今的美白话题等。解读古代情商高的美女。文字隽永,将古代美与现代美给予新的注释。如:褒姒以及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爱情观、王宝钏一生倔强且悲凉的等待,鱼玄机与温庭筠的故事等。
  •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描写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以及到各处旅游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在中国文学史上,描写情爱的诗文很多,但大多或写宫廷艳史,或写权势礼法淫威下的爱情悲剧,或写风尘知己及少男少女之间的缠绵,很少涉及夫妻之情。沈复创作的《浮生六记》,将夫妻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卷翻译成英文,并作长篇序言。
  • 深夜谈吃

    深夜谈吃

    可以下饭的疗愈美文,献给食物的赞美诗。胃舒服了,心才能安定下来;肚子美满了,一切便都美满了。每天奔波于都市的钢铁丛林,紧张了一天坐下休息的时候,吃,是最温情的疗愈;在失恋的伤口还隐隐作痛,忧伤的情绪还不能够释怀的时候,吃,是比借酒浇愁或深夜痛哭都更治愈的神器。很多人都有一颗自由的心,却仍不幸纠缠于凡尘琐事。很多食物,它可以填饱你的胃,却无法满足你的灵魂,很多人的伤痛记不清,记住的反倒是分手的那一道菜。无处安放的情绪,都能在细细品尝中找到它应得的归宿。如果心情找不到倾诉的耳朵,那么请打开《深夜谈吃》,在这里为心灵寻得一处柔情似水的安慰吧!
  • 疾病的隐喻(2018年版)

    疾病的隐喻(2018年版)

    《疾病的隐喻》一书收录了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艾滋病及其隐喻》,在文章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艾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
热门推荐
  • 狱中记

    狱中记

    余心清(1898—1966)是一位从民主革命时期就和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的爱国民主战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了许多有益于革命和人民的工作,后因策动国民党将领孙连仲起义,被捕入狱,坚贞不屈。书中真实感人地记述了余心清被捕前的政治活动以及被捕后在北平、南京两地的狱中经历。
  • 诗家鼎脔

    诗家鼎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文学史理论

    文学史理论

    本书以历史美学的文艺学方法为指导,汲取现当代外国文艺学新方法,从文学史研究的对象和性质、文学史研究的方法、文学史的时间之维与分期、文学史的文体分类及其流变、文学史的文本与人本、文学史与创作主体的心态、文学史与文学的传播、文学史与文学史料、文学史著的形态等多个维度对文学史理论的诸多基本问题作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探讨文学史家如何以自己的文学观、文学史观去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文学史。
  • 毒锁(中国好小说)

    毒锁(中国好小说)

    一次偶然的相遇,是命运的有意安排,还是人性的艰难抉择?本拥有可爱的女儿、甜蜜的爱情、成功的事业,姚其顺却一直暗中从事着贩卖毒品的买卖。命运的玩笑终在他身上上演:女儿被人陷害染上毒瘾,朋友与其合作终进监狱,美丽的爱情不得不在幸福面前止步……天堂之前终得灵魂的忏悔。千万个被毒害的生命编成他命运的毒锁,逃不开,挣不破。
  • 神奇宝贝中游荡的奥特

    神奇宝贝中游荡的奥特

    本在奥特曼世界打怪打的好好的,却在“因帕克危机”幸存下来后被奥王踢到黑洞中,穿越的神奇宝贝的世界里。风君:奥特游荡!
  • 中国本土精彩老童话大全集(超值金版)

    中国本土精彩老童话大全集(超值金版)

    中国有神话故事,中国自己的本土神话是丰富多彩的,其种类是多样的,其特色是鲜明的,其内涵是深远的。其故事是精湛的。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也是相当有知名度的,许许多多的神话人物也是相当有影响的。宫曙光和张馨编著的《中国本土精彩老神话》在前人的整理基础上,对中国神话重新进行了彻底的梳理,编者将支离破碎、点线分割、散落各地的中国神话彻底地回归到了一个有着基本脉络、基本情节的体系上,以期较完整地献给中国读者。尤其是广大的中国青少年提供一套详实可靠、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的神话故事读本。一起来翻阅《中国本土精彩老神话》吧!
  • 七剑下江湖

    七剑下江湖

    空气中杀气凌厉,黑衣男子闪电拔剑,寒光、血溅、归鞘、人亡...有时候,杀人也可以很简单!——嚣寂寞!
  • 鲜妻难宠:BOSS,请住手

    鲜妻难宠:BOSS,请住手

    她喝酒必断片,只是这次,一不小心喝来了顶头上司。惨遭封杀!“叶总,昨天晚上不是我。”男人逼近,“不承认了?”“不是,真的不是我……”他坏坏弯唇,“想要证明自己,晚上八点,帝国C888等我。”“叶总,这样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恩。等你。”“……”
  • 世界经典探案故事全集:侦探出动的故事

    世界经典探案故事全集:侦探出动的故事

    我们编辑的这套《世界经典探案故事全集》包括《侦探出动的故事》、《高超推理的故事》、《蛛丝马迹的故事》、《扑朔迷离的故事》、《缉捕追踪的故事》、《原形毕露的故事》、《斗智斗勇的故事》、《智破奇案的故事》、《真相大白的故事》和《插翅难逃的故事》等10册,这些作品汇集了古今中外著名的疑案、迷案、奇案、悬案、冤案等近百篇,其故事情节惊险曲折,探案英雄大智大勇,阅读这些侦破故事,不仅可以启迪智慧、增强思维、了解社会、增长知识,还可以学到自我保卫、推理破案的常识,防范日常生活的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