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13500000004

第4章 蒙古汉子(4)

存天理,灭人欲,这是宋朝以来汉人的道德标准。缠足正好与之相反,是灭天理,存人欲。孩童的脚要生长,骨骼要发育,这是天理。缠足却不让脚生长——把关节缠脱臼,把趾骨缠断,把脚缠出疮,把肉缠出脓,可想而知,缠足要勒多紧!

我们都知道“穿小鞋”难受,领导给的小鞋也不过三年五载,可女子缠足一缠就要十几年。足不但要缠,缠了还要走路,女孩缠足走路,那简直就是在受酷刑。“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就是其真实写照。

明末,李自成打进北京,吴三桂把清兵放入山海关。清军入关下了一道剃发令,敕令中原男子必须剃发,剃成满人的头型,而且“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当中原男人的头堆积如山的时候,他们屈服了。女性则视死如归。清朝入主中原之初,也曾极力反对汉族女子缠足,但我们勤劳勇敢伟大的中原女性坚决抵制,表现出一不怕疼,二不怕死,把死当成回家一样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你砍我的头可以,不让我缠足办不到!

瘸子通常是一只脚有残疾,而缠足是双脚残疾。清统治者逐渐发现,缠足这种自虐行为对清廷大有好处。缠过足的女子齐步走不行,跑步走不行,骑马不行,下田劳动不行,打架就更不行了,一个大脚片满族女人干趴下十个中原女子没问题。缠足除了不影响生孩子和绣花之外,什么都影响。但最大的好处还不是这些,当汉族男人在前线与清军殊死搏斗时,只要派几个人去抄他们的家眷,那些小脚婆姨一个也跑不了,一抄一个准儿。当清军把汉兵汉将的女儿、媳妇、母亲押到阵前,那些汉兵汉将多半放下武器,俯首归降。

1668年(康熙七年),清廷不再要求中原女子放足了。然而,这件事一度被某些超一流的道德真君渲染为“男降女不降”——看,我们汉族女性比男人还有气节!

这对女性是莫大的鼓舞,女子缠足之风更猛了,简直超过十二级台风!社会各阶层的汉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比着赛地缠足,你四寸,我就三寸;你三寸,我就二寸五。脚的大小也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男人娶媳妇,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

不过,也有极个别不缠足或缠了之后又放开的,但那绝大多数都是母亲早逝、没有人管的女孩。

缠足的女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扛,所以,古代中原女子都把终身托付给了男人。现在则不然,你去问问那些未婚女郎,很少有人说要把终身托付给某个男人的。这与女人缠足有些关系。

大裤衩子男人和补丁女人来到巴拉近前,两个人手足无措。

巴拉的心一酸,塞外的春天寒意未消,大裤衩子男人居然光着脊梁,赤着脚。

衙役用蒙古语呵斥道:“你们违反大清律,擅自来到草原上开荒,还不跪下!”

Chapter 4

桐花不守巴氏家规,不尊重长辈,总是以正黄旗满洲自居,处处高人一等,巴家人敢怒不敢言,太夫人心里难过,表面还得装作什么事也没发生。

这对男女愣愣地看着衙役,巴拉见他们没听懂,就用汉语说了一遍。这对男女“扑通”就跪下了,两个人哆哆嗦嗦:“老爷,我们没偷没抢,可没干坏事呀!老爷。”

巴拉口气平和:“没人说你们干坏事。大清律规定:蒙汉划地而居,汉民不得到蒙疆耕种,蒙民不得到汉地放羊。这里是蒙民的牧场,要是被朝廷知道了,你们轻则挨板子,重则坐牢。本官也不罚你们,你们赶紧拆窝棚回家吧。”

“梆梆梆”两个人给巴拉磕响头,大裤衩子男人道:“大老爷,我们是山西的草民,山西三年大旱,颗粒无收,我们实在活不下去了,这才走西口出来逃荒,好不容易找到这么一块安身立命的地方,求大老爷开恩哪!”

补丁女人也说:“大老爷,蒙古人都信佛,佛家慈悲为本,宽容为怀。我们要是回去,肯定饿死。现在秧苗都长出来了,再过几个月粮食就下来了,我们就能活命了,求大老爷发发善心,给我们一条活路吧。”

巴拉直挠头:“不是我不发善心,是朝廷有严格的规定。”

大裤衩子男人一个劲儿地说好话:“大老爷,我们汉人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如果有一线生路,谁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呀!可村子里的树皮都剥光了,连草根都吃完了。博托河两岸还能找点野菜,还能挖到沙葱,我们还可以勉强活下去,要是让我们回去,我们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补丁女人哭着说:“大老爷,我们逃荒时身上还有二斤种子粮。路上,我们七天没吃一粒米,饿得都站不起来了,可我们宁可啃草根、吃观音土,都不舍得吃一粒种子。大老爷,你要实在让我们走,就宽限我们几天,等苗长高一点,我们拔了苗,这些青苗就差不多够我们路上吃了,我们就不会饿死在路上当野鬼了……大老爷。”

“呜呜呜”这对夫妻失声痛哭。

巴拉的眼泪在眼圈里直转,赶他们回去,那就是把他们往死路上逼;不赶他们回去,我向朝廷怎么交代呢?

“哇哇哇”窝棚里的孩子大哭。

补丁女人钻进窝棚,抱起孩子:“别哭,别哭……”补丁女人不让孩子哭,她的眼泪却不停地往下掉。

大裤衩子男人对窝棚里的女人说:“把锅里的麻雀蛋给孩子吃了吧。”

补丁女人抱着孩子来到灶边,掀开锅,里面仅有三枚麻雀蛋。补丁女人从锅里捞出,剥下蛋皮,蛋皮却不扔,而是攥在手里。她把麻雀蛋放在孩子嘴边,孩子吃着麻雀蛋,止住哭声。

补丁女人看了看手中的蛋皮,来到大裤衩子男人近前,她把蛋皮往大裤衩子男人手里塞,大裤衩子男人推开补丁女人的手,补丁女人再次把蛋皮塞给大裤衩子男人,夫妻俩推来推去。

巴拉纳闷,不知他们是什么意思。

孩子吃完麻雀蛋,又哭了起来。

大裤衩子男人说:“给孩子吃吧。”

补丁女人把蛋皮放到孩子嘴里,孩子的小嘴抿了两下,吐了出来,蛋皮掉在地上。补丁女人迅速捡了起来,那样子仿佛孩子吐出去的不是蛋皮,而是金元宝。

补丁女人吹了吹蛋皮上的土,又往孩子嘴里放,孩子不吃,大哭。

补丁女人一脸为难,她把蛋皮往大裤衩子男人手里塞:“孩子不吃,你吃吧。”

巴拉呆了,麻雀蛋皮能吃吗?

大裤衩子男人看了看麻雀蛋皮,又看了看孩子,他抓起蛋皮,猛地填进嘴里,“咔嚓咔嚓”嚼两下就咽了下去。补丁女人含着泪,舔了舔手上的蛋皮碎屑。

巴拉哪还看得下去,他叫衙役把马牵过来。巴拉从马鞍下取出一个布袋,俯下身,把布袋轻轻地放在补丁女人面前:“这是炒米和肉干,给孩子煮了吃吧。”

说完,巴拉转身就走。大裤衩子男人和补丁女人望着巴拉的背影,见巴拉的手抹着眼睛。

巴拉和衙役走远了,大裤衩子男人打开布袋,里面果然是炒米和肉干。两个人连连磕头:“青天大老爷,好人哪……”

巴拉把博托河两岸的窝棚都走了一遍,多数人家比大裤衩子男人和补丁女人好一些,但最好的也不过有两条破棉被。

巴拉摇了摇头,都说这几年蒙民日子艰难,可跟汉民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巴拉连家也没回,他骑着马奔归化城土默特右旗副都统衙门。

土默特右旗副都统衙门是一个三进院的大院套,大门有一丈多高,七尺多宽。大门两侧各有一个小门。穿过大门,迎面是一面照壁。

土默特右旗副都统衙门照壁的图案原是麒麟,以示都统是一品武官。不过,自从都统裁撤后,这里就成了副都统的官衙,照壁的图案也就换成了雄狮。

过了照壁就是大堂,大堂里立着“回避”“肃静”“出巡”“开道”木牌,正中间是副都统办公的桌案。桌案后面是一幅雄狮壁画,这也表示副都统的官阶。大堂的后院是副都统的内宅,桐花和巴特的卧房就在里面。

巴拉来到衙门前,他说出了自己和巴特的关系,衙役告诉巴拉,巴特查看流民去了。衙役把巴拉领到内宅,桐花坐着,她让使女桐雪招呼巴拉。

桐雪给巴拉倒上茶,巴拉刚坐下,桐花一边嗑着瓜子,一边漫不经心地说:“我知道巴家的规矩多,可我们满人也有规矩,大伯子和兄弟媳妇不能坐在一起闲聊。”

巴拉心里有点不舒服,大伯子也好,兄弟媳妇也罢,毕竟我们是一家人。我大老远来了,也不问问渴不渴,饿不饿,就要轰我,这是哪门子的规矩?

可又一想,桐花毕竟是通智的女儿,听说通智已经升任户部侍郎了。户部既管钱,又管物,各省的巡抚、边疆的将军都得对人家恭恭敬敬。桐花有这样的父亲,自然要高人一等。

巴拉只得到前厅去等巴特。

傍晚时分,桐雪和两个下人给巴拉端来一壶酒和几个菜:“章盖少爷,我们家小姐让我送点吃的,小姐不便陪你,请不要见怪。”

巴拉心里一热,我就说嘛,我毕竟是巴特的大哥,桐花总不能把我晾在这里不管吧。啥也不说了,还是一家人。

巴拉忙说:“不见怪,不见怪。”

巴拉酒足饭饱,巴特才回来。

巴拉把汉人在博托河两岸开荒的事跟巴特讲了一遍,然后道:“老三哪,蒙汉分治的规定改了没有?”

巴特摇了摇头:“大哥,现在不光是咱们章盖,逃荒到土默特左右两旗的汉民太多了,建威将军申慕德要求全面彻查流民数量,请朝廷火速拨银赈灾,防止发生民变。大哥,我也不多留你,你明天一早就回去,马上把你辖区的流民统计上来,我汇总后报给申慕德将军。”

建威将军是从一品武官,是土默特左右两旗的顶头上司。申慕德对流民事件极为重视,很快把这件事上奏朝廷。可是,康熙皇上病重,几个皇子争位,朝廷没有明确态度。

申慕德只得维持现状,只要这些流民不闹事就行。

秋天的博托河两岸一片金黄,耕种的汉民个个露出丰收的喜悦。

沙尔沁章盖衙门外传来喧哗声,一个衙役走进来对巴拉说:“大人,外面来了十几个汉人,他们扛着粮食,说给大人送地租。”

巴拉怔道:“送地租?我什么时候把地租给他们了?传他们进来。”

走在前面的是大裤衩子男人,大裤衩子男人和十几个汉人离巴拉七八步远就跪下了:“大老爷,我们打听过了,博托河两岸都是你们巴家的蒙丁地。种了地,就得交租子,今年我们收了不少粮食,我们是来送地租的。”

其他汉人也笑着说:“是啊,是啊,我们是给大老爷交租子的。”

巴拉心头一热,人都穷成这样了,还想着交地租,这些汉人太憨厚、太纯朴了。巴拉问大裤衩子男人:“你叫什么名字?”

大裤衩子男人挠了挠脑袋:“大老爷,我,我姓李,我没有大号,他们都叫我李大裤衩子。”

巴拉皱了皱眉,哪有叫这名字的,这能算是名字吗?

有个汉民解释说:“大老爷,李大裤衩子家太穷,买不起布,他穿的裤子总是到膝盖,天长日久,人们就叫他李大裤衩子了。”

李大裤衩子讪讪地笑了笑。

巴拉的心像被冷水激了一下,沉默片刻,他郑重地说:“你们送的粮食我一粒也不要。”

汉民面面相觑,呆呆发愣,大家以为巴拉嫌少,他们要再回去取粮,多交给巴拉一些。巴拉拦住他们,他再三解释,汉人在巴家的地上开荒本来就违反大清律,要是收他们地租,那就等于认可汉人到蒙疆上耕种,朝廷一旦追究下来,巴拉吃不了兜着走。

巴拉道:“如今你们有了收成,也能吃饱肚子了,就带上这些粮食回家吧。”

李大裤衩子往上磕头:“大老爷,山西干旱少雨,没水浇地,我们吃完这点粮食还得出来逃荒。大老爷已经把我们留下了,就请大老爷好人做到底,让我们在这儿安身立命吧!”

众汉人百般哀求:“我们能帮大老爷干活,我们什么活都能干,只要大老爷把我们留下就行。”

巴拉长叹一声,他没有多说,不过,他告诉李大裤衩子等人,只要朝廷追查下来,他们必须回山西。李大裤衩子等人千恩万谢,巴拉让他们把粮食都扛走了。

一晃到了年关。

鸡叫三遍,“当当当”上房太夫人烟袋敲击铜盂声传出,巴家各房点起灯,院外传来倒马桶声,院内传来扫帚声,灶上传来刷锅声……

巴拉媳妇锡兰带着仆人走进太夫人房中,有换炭火的,有扫地的,有擦箱子的……哈珠把一盆热水端到太夫人面前,太夫人洗过脸,哈珠又麻利地递过绢帕,太夫人擦干脸,哈珠又拿起梳子,轻轻地给太夫人梳头。

锡兰站在一旁,太夫人问锡兰:“今天腊月十五了吧?”

“是腊月十五,奶奶。”锡兰应道。

太夫人似乎自言自语,又似在问锡兰:“马上就要过年了,也不知巴特两口子什么时候回来?”

锡兰道:“奶奶,巴特已经捎回信了,说二十八回来。”

太夫人自己安慰自己:“官身不由自主啊!能回来就好,像前几年打准噶尔,一去就是两三年,那不也过来了。”

锡兰笑道:“奶奶说得是。这次巴特回来,让他多住些日子。”

太夫人没有回应。其实,太夫人既想让巴特回来,又怕他回来,原因是巴特媳妇桐花。桐花不守巴氏家规,不尊重长辈,总是以正黄旗满洲自居,处处高人一等,巴家人敢怒不敢言,太夫人心里难过,表面还得装作什么事也没发生。

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

各房都来给太夫人请安,唯独不见巴拉。太夫人问:“怎么没见巴拉呀?”

锡兰道:“他在房上看烟囱呢,一会儿就过来。”

每年腊月十五左右,巴家的世袭章盖都要站在房顶向四周张望,看看哪家烟囱不冒烟。在当时,不冒烟的就是贫困户,吃不上饭,过不了年。只要发现有不冒烟的人家,章盖衙门都要派人送去粮食和肉。

太夫人絮叨着:“这是咱们巴家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规矩。这是官风,也是家风。”太夫人一转话题,“锡兰哪,听说博托河那边还有十几户逃荒来的汉人,不知他们怎么样了?”

同类推荐
  • 奇人怪谈

    奇人怪谈

    令人生畏的生物馆趣闻、让人惊叹的超人能量、错综复杂的历史真相,如梦如幻地发生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 梦游

    梦游

    “你要告诉我的难道就这点?”“斯特兰奇小姐,我想,你会发现这已经完全足够了。”“就这么一个地址……”“还有一个建议:你要抓紧打电话。委托人已经心烦意乱,迫不及待了。”维奥莱特·斯特兰奇,在她那平常而又调皮的脸上隐约浮现出一丝忧郁的表情,在转身走向大门之前,她以一种疑惑的神态注视着这位雇主。她已经向雇主要求调查一件案子。
  • 末日病毒

    末日病毒

    纽约郊区,鼎鼎大名的占星家暴死在书房中,令人费解的是他的遗体被发现时,保持着奇异的姿态“结跏趺坐”,而且面部流露着神秘的死亡微笑。让警方始料不及的是,致占星家死亡的是一种新型病毒,而且传染性非常强,最先发现遗体的几个人都被传染,在半天时间内相继死亡,整个美国立刻拉响了红色防疫警报。很快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爱丁堡大学考古系的博士生姜无为,纽约的占星家被害前曾与他通过电话,死于香港的闻燕是他的师母,而最后一位死者是姜无为的导师。师母去世前留下了一串神秘符号和数字。姜无为从师叔周公那里了解到师母原来是道教中一个最隐秘道派的末代掌门。为查出真相,在国际刑警思凌的帮助下,姜无为从隔离医院中逃出来,姜无为了解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历史,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问题,并且知道了师母坚守秘密的真相。而在真相之后,还有更大的危险在等着他们……
  • 女儿经

    女儿经

    招弟摇摇头:啥年纪了还!今天,孩子他爸开车一起过来,顺便看看上大学的儿子,一会儿就来接我呢。孙照华长舒一口气,看天花板,说:那你走吧。保重。招弟说:照华,你知道吗?我多想留下来,留下来是想和你一起迎来一个早晨,早晨一出门,雪晃得睁不开眼,脚让一个包袱绊了一下,低头一看,却是个孩子,那个孩子懂事懂得不得了,不哭不闹,咧开嘴给人笑,眼珠子黑丢丢地看定你,白脸脸,笑靥靥,能把你肚里的冰糖化成水。
  • 童年

    童年

    八岁那年,张婷随父母工作的调动,从乡下迁到了一个叫乌林的古老的小县城里。当时机关宿舍大院就在城东近郊的一个老式大院里。那一带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叫观音墩,因为离我们大院门不远的小河有一株奇大的近五百年的老朴树。大院在一个宁静的深巷里,巷两边有齐院墙高的乌梅树。正是夏天,巷口时常有一个挑担卖酸梅汤的瘦个子男人,沙哑的喉咙慢悠悠地叫着,酸梅汤,酸梅汤,喝酸梅汤来!担子的一头是装了水的洗碗桶,另一头便是装着酸梅汤的木桶,上面有个红漆圆盘,扣着一圈小碗,放着佐料瓶。
热门推荐
  • 凤惊狂:今妃昔比

    凤惊狂:今妃昔比

    情敌伤她腹中骨肉,至爱骗她舍弃血亲心肝!重生归来,颠覆天下,报此血海深仇……
  • 培养小学生爱心的情感故事

    培养小学生爱心的情感故事

    学生时代是个需要故事的时代,尤其是小学阶段,一个个不同时空、不同事物、不同经历、不同结果所组织而成的美好故事,像一阵阵风吹过,不经意闻,触动孩子们的心弦,让智慧和真理在眨眼间变成一个个小精灵。基于这样的创作构想,我们精选了很多感恩故事僠材料,并对其进行了加工整理,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于小学生面前。希望能作为一份精美新鲜的小快餐,给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生活增添一份新鲜的感觉和美的享受,在不知不觉中,为他们点燃一盏心灵的的灯。书中的故事紧跟当今社会的步伐,不仅仅局限于一些古老的童话传说,更有鲜活的当代名人轶事以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活小故事,而且这些故事也不会超出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
  • 都市风云之借富生子

    都市风云之借富生子

    为了他的商业帝国,他不惜代价将她囚禁五年,只为替他生下一个男婴,仲夏之夜,他强行与她上床,之后将她扫地出门。本想一直忍气吞声苟活于世,却总有人容不下她。失了孩子,家乡被毁,她彻底崩溃。"钟离夙尧,你害我孩子,毁我一生,他日我若卷土重来,定让你永世不得翻身。""当初你抛弃她是因这张脸,现在你爱上她也是因为这张脸,你,不配得到她的爱。"
  • 女人的修养与魅力

    女人的修养与魅力

    漂亮的女人不一定有女人味,但有女人味的女人一定很美,漂亮只是外在的框架,女人味才是真正的魅力本质,单纯追求漂亮不如悉心修炼品位、涵养、气度与胸怀,使女人青春褪色、形神衰老的并不只取决于岁月,心情、生活、压力、缺少灵性的追求等种种因素,同样会加速女人的衰老过程,眼睛里的光亮渐渐浑浊,就像明镜蒙尘,整个人已不复清澈,女人不可以放弃自己,要努力修炼做一个人见人爱的美女。
  • 天才哥哥太耀眼

    天才哥哥太耀眼

    萧宝儿很自豪!因为,她哥是十里八乡、出了名儿的多面庄稼仔。收割、插秧、采摘、织布、绣花、缝裁,样样全能!只要是她哥出马,那必是又快又好,人人夸赞!所以,萧宝儿打心眼里觉得,她哥就是一个妖孽!---------萧宝儿很郁闷!因为她的小伙伴,脑子有坑!一天到晚,神出鬼没,专做无用功!自己跑偏不说,还非要带上她!冤孽啊~~~萧宝儿感觉自己那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两万点伤害,哭唧唧……
  • 我的经济适用女

    我的经济适用女

    脾气不适合她这样的普通人,只有钻石才有资格棱角分明,其他的,早就被生活磨得圆润而平滑,成为沙滩上万千同样卵石中的一颗——就像梅优优。宽大明亮的厨房不是她的,逼仄的弄堂阁楼间是她的。跑车中永远的恒温不是她的,公交里的闷热是她的。紧握不放的手不是她的,冷漠的背影是她的。那些都是梦,而梦都是要醒的,无论它们多像是真的。
  • 包小龙大方块历险记6:生命垂危

    包小龙大方块历险记6:生命垂危

    《包小龙大方块历险记6:生命垂危》讲述了一个童话故事。被毒箭蛙咬伤的阿诺,命悬一线。如果不尽快找到能疗伤的绿光宝石,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救阿诺,小龙与萌萌团结一心,排除万难,智斗黑雨燕,勇探野人部落。在与野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他们赢得了对手的尊敬,赢得了朋友。终于,他们找到绿光宝石,教了阿诺,圆满地完成了这一次的任务。
  • 腹黑男神惹定你

    腹黑男神惹定你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眼睛一闭一睁,寡人从初来时亢奋的大一新生荣升为此时此地没人要的大四学姐,可是寡人之爱妃却迟迟不能出现。看着空荡荡锃亮锃亮的寝室屋顶,谁能忍心让我独守空房?想想还要在这个屋子中待一年,我恨不能找个白痴嫁了算了。
  • 梧桐泪玉炉香

    梧桐泪玉炉香

    魔界要和天族联姻,指定了二皇子,结果第二天二皇子就被打了个半死。魔界圣女音璇凌上到九重天说道:“我不要二皇子,我要浮生上神娶我。”“就你,又什么资格。”青丘公主气愤的说着。音璇凌眼眸动了动笑道:“我怀孕了,浮生上神的。”一旁的浮生脸上维持着僵硬的笑容,用眼神询问着:我们什么都没做,你是怎么怀孕的。音璇凌眨眨眼睛歪头笑着:我不管,我就是怀孕了。……大婚当天音璇凌坐在床榻上瞪着大大的眼睛无辜的望着浮生,浅浅的笑着,看起来真真的是个端庄的新娘。“莫语给了我一本书,说是让我和你研究研究。”音璇凌从身后拿出了包装朴素的小册子,笑道。“不用,我会。”浮生露出一个笑容,眼神微闪,从音璇凌手里拿过了册子……
  • 老胡同

    老胡同

    《民国趣读 老胡同》是追忆当年在老北京四九城之胡同里所发生的有纪念意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的文字集纳,作者皆为民国之大家,如冯友兰、章士钊、周作人、何思源、高兴亚、张申府、张岱年、张恨水、姚雪垠……这些文字从不同侧面叙述了民国时期老北京城的胡同里所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名人轶事、文人故居等,通过这些文章即可让我们看到当年老北京的各个小胡同都发生了什么、住了些什么样的文人政客。这些作者同时也是亲历者,在他们笔下,有家事的细琐,有国事的波澜,如今去读,情景犹如历历,这些情景连缀成锦,让那段时光变得华丽有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