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93500000003

第3章 同一条道路(3)

为将之人,有一定的职位才能有一定的作为。还是重庆保卫战,身为旅长的张斌拒绝接受刘伯承指挥,如果换个角度来看,人家这么做也确实没什么错——向来都是旅长指挥团长,哪有团长指挥旅长的?

作为特例,给个尚方宝剑,应一应紧急情况,或许可以,但在第一军中却成了常态,以至于形成了第一军打胜仗靠第二混成旅,第二混成旅打胜仗靠两个团长的怪圈。

刘慕贤是第二混成旅里仅次于刘伯承的第二号战将,其人虽然有刚愎自用的缺点,但性情憨直且作战勇猛,很得军心。按理早应擢升,但他和刘伯承一样,都是一做团长就是很多年。

好不容易熬到“讨贼军”收复重庆,熊克武首先升的也不是刘伯承、刘慕贤,而是他们的顶头上司张冲。熊克武任命张冲为第三师师长,如果张冲前去任职,刘慕贤倒有了顺势由团长升旅长的理由和条件。可是张冲从不上阵,害怕到别的部队后领不了兵,居然来了个坚不就职。

刘慕贤最后的升职希望也破灭了,他一肚子愤懑。当时军阶制度里没有准将,但刘慕贤却语中带刺地对别人说:“我是在旅长以下,团长以上,想来是官居准将。”

“讨贼军”一进重庆,刘慕贤便称病不出,并表示脱离第二混成旅。于是张冲只好直接指挥,他没有什么指挥能力,官兵们对他又不满不服,这支曾经在川战中享有“战必胜,攻必克”威名的部队也就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战斗力。

唯有奋斗

在刘伯承负伤休养期间,前方战事开始急转直下,熊克武统辖的各路部队战败的消息不断传到成都,其中亦包括第二混成旅。这时候熊克武又想到了刘伯承,决意促请他重回军中,为此一日数次派人登门催劝。

上次受伤后,刘伯承肯应熊克武之请出山,是对熊克武尚抱有希冀。现在他已看清了对方“用你靠前,不用靠后”的思维模式,同时也不愿意再跟那位只会坐享其成的老上司张冲合作,于是便下决心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他已经开始选择新的人生方向,而这还要从他在成都的两位朋友谈起。

第一位朋友是吴玉章。吴玉章是老同盟会员,刘伯承初见他的时候,正作为孙中山广州政府的代表被派回四川。他们虽然岁数相差很大,但私交甚笃。在刘伯承养伤期间,吴玉章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当校长,平时常去看望刘伯承。

1923年秋,经吴玉章介绍,刘伯承又结识了一位新朋友,这就是那个足以影响他一生的人——杨闇公。

杨闇公中等身材,体格瘦弱,戴一副深度眼镜。他是一个出色的演说家,说话不快不慢,但非常有力。讲到关键处,还会将上身微微向后挪动一下,然后右手稍稍抬起,就好像拉开了弓,扣紧了弦,即将满引待发的样子。紧接着,又突然挺身昂首,右手猛然伸直,仿佛利箭似的,用力往前一推。

这时候听众无不为之动容,以至于过去很多年后,有些亲身聆听过他演讲的人虽记不住内容,但杨闇公的声音笑貌、动作姿态仍历历在目。

杨闇公同时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不仅待人和蔼可亲,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且具有很强的社会活动和组织能力。他结识刘伯承时,回川不过数年,然而已在四川青年和左派中建立了一定的威望。一些人慕名求见,第一次见面就对杨闇公的精明能干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大革命时期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杨闇公本身就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认为:“吾国近来的政治中枢已失,如要望一般幸运儿整治清平,真是俟河之清!”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意思是人的寿命很短,要等待黄河自己变清是不可能的。杨闇公主张作为青年人,要把“清平政治”的责任扛在肩头,奋力推动社会前进,并且坚信“处此域中,惟有奋斗,此身不死,必见光明”。

正因为时刻都有“责任重仔肩”般的意识,杨闇公在平时的交往中就注意结交民间的优秀分子,以便为今后行动储备中坚力量和骨干。刘伯承身为军人,不仅机警过人,而且勤于学习,头脑异常清晰,决非碌碌者可比,加上又有远大志向和抱负,因此立刻引起了杨闇公的好感。他不由得感叹道:“伯承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军人中尤其罕见。返川许久,阅人不可谓不多,天才何故如此罕出?”

杨闇公看重刘伯承,刘伯承亦为杨闇公的人格魅力和才华所吸引,两人一见如故,结为至交。从1923年下半年到1924年年初的几个月里,他们朝夕相从,每天长谈八九个小时,从古今中外的历史到政治时局,无所不包。

刘伯承比杨闇公大五岁,但他总把杨闇公当成自己的老师,虚心请教。在讨论问题时,他对当时流行的各种学说也不盲从,坚持不经深思熟虑,绝不轻率简单地表露自己的观点。

当时杨闇公和吴玉章在政治倾向上,已从国民党左派转向信奉社会主义,并在成都秘密建立了“中国青年共产党”。杨闇公有意介绍刘伯承加入自己的组织,为此曾征求刘伯承的看法。刘伯承说还没有想好,他坦率地告诉杨闇公:“(如果)见旗帜就拜倒,觉得太不对了。因为我对各派都没有十分的研究,正拟极力深研,将来始能定其方道。”

杨闇公听后不但没有不高兴,反而对刘伯承更加钦佩。当时许多学生文人不求甚解,都把社会主义当成一种时髦或个人在社会上崭露头角的工具,杨闇公认为刘伯承不跟风,不做作,对朋友能够坦承相见,“这是何等的直切,何等的真诚!比起那因情而动,随波而靡的人来高出万万倍”。

必不致老死于牖下

杨、刘确为君子之交。得知刘伯承在军中不受重用,杨闇公忍不住为他抱屈:“唉,(因为)忌才的关系,从古至今不知湮没了多少智能之士!”

尽管多次拒绝熊克武之请,但刘伯承对第一军和第二混成旅都是有感情的,眼看着部队一天天走向失败,心中也颇为不忍。在朋友的劝解下,刘伯承曾欲再找老军长但懋辛谈一谈,以便共扶危局。

杨闇公固然希望刘伯承能加入自己的组织,可是在刘伯承尚未想通的情况下,他同样愿意自己的好朋友先尽展其才,所以也竭力鼓动他去找但懋辛。

未料但懋辛比熊克武还不如。熊克武虽然顺利时不肯对刘伯承委以重任,然而一旦时势危急,他却还知道刘伯承的重要性,乃至不惜以爵禄相诱。但懋辛则是懵懵懂懂,好像没有了刘伯承等良将,他自己还照样能玩得转一样。

刘伯承屡访但懋辛不得,对重回第一军完全绝望。这时第一军所面临的形势越来越糟糕,刘伯承过去的老同学张仲铭深知成都一旦失守,杨森决不会容许刘伯承留在成都,于是便邀请和安排刘伯承去自己在川南犍为的老家养伤。

临别时,杨闇公一直将刘伯承送出成都南门外,又在柏树森森的武侯祠交谈了一会儿,两人才依依惜别。

刘伯承不得不远走犍为的遭遇令杨闇公为之扼腕,他直言熊克武、但懋辛之辈“目小如豆,乌足与谈天下大事”。

在杨闇公看来,熊、但能在以往的川战中暂时占到上风,不过是机会较好罢了。他预言:“我看这些幸运儿用不了许久的时间,连立锥的地方都会没有的。”

杨闇公虽长于社会活动,然而友人之中,能被他用“有才识而抱大志者”冠名的不过四五人而已,刘伯承即在其列。他深信,以刘伯承之才识,必不致老死于牖下,若假以时日,两人也一定可以在同一条道路上前行。

尽管刘伯承仍未承诺加入“中国青年共产党”,但杨闇公却早就将其引为自己的同志。他在日记中写道:“此后,拟设法使其(指刘伯承)从本方向走。若能达到目的,又多一臂助。”

刘伯承出走犍为后,第一军即在内忧外患中一败涂地。杨森攻占成都,派人接收了由吴玉章任校长的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五一劳动节到来之前,吴玉章筹划举办“五一”纪念会,有人就到杨森那里告状,说“五一”纪念会是吴玉章的“阴谋”,为的是组织工人、农民和学生推翻他杨森。

杨森一听这还了得,立刻在成都市内实行戒严,同时扬言要捉拿吴玉章。吴玉章在成都站不住脚,便决定邀刘伯承一同到外地进行考察。

在犍为养伤期间,刘伯承的心情其实非常抑郁和低落。他少年时的朋友谢南臣寄书问候,信中说有一诗相赠,但是附有赠诗的那页纸却漏寄了。刘伯承有感而发,遂写诗一首,诗的上半部是:“园林春色满,仕女踏青时。独恐名花落,匡扶不上枝。”

刘伯承所居的犍为五通桥风景优美,尤其是落花时节,更是春色满园,往来游客络绎不绝。可是人有什么样的心境,眼里就会有什么样的风景,刘伯承在繁花中所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第一军这朵曾寄予他人生奋斗理想的“名花”每况愈下,直至一蹶不振,到了最后,真的连立锥之地都没有了,这是怎样一种凄凉。

吴玉章的看望和邀请,让他重新振作起来。他意识到,过去的已经过去,他必须有勇气探索新路,迎接未来。正好经过调养,腿伤也好了大半,于是他便欣然和吴玉章结伴离川。

他们首先去了上海。在那里,他们才得知,原来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就成立了,早于“中国青年共产党”好几年。

之后,刘伯承又随吴玉章去了北京、上海、广州,对中共的成立经过和活动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在此过程中,慢慢开始确定自己的“方道”。

优人之后

刘氏家谱记载,秦末汉初,刘家有兄弟四人:刘伯、刘仲、刘季、刘交。老二刘仲干农活是一把好手,而老三刘季却从不喜欢下地干活,为此常遭父亲的训斥。不料刘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日后竟然取得天下,成了开创盛世的一代君主。

刘季就是汉高祖刘邦。他在一次为父亲祝寿时开玩笑说:“您过去总认为我是个无赖小子,不能治产业,不如哥哥刘仲。可是您再看看现在我和哥哥到底谁创下的基业大呢?”

殿下群臣听到后皆呼万岁,刘邦大笑为乐。

作为皇帝的哥哥,刘仲被封为诸侯王。有道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到了清代,刘仲的后代逐渐败落,其中有一个叫刘政富的人举家迁至较为偏僻的四川开县,靠开荒种田和打铁过日子。

刘政富在家排行第四,人称“刘四铁匠”。他手艺高超,但能接到的打铁活并不固定,活儿多的时候,家里日子还能过得去,一旦活少了,就难以糊口。好在刘铁匠心灵手巧,从小就喜欢吹拉弹唱。知道他会吹唢呐,远近邻居一有红白喜事,就来请他当吹鼓手。开始是纯粹帮忙,以后别人总要给点谢礼,赶上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这也就成了家里一项不可或缺的副业。

刘政富有六个儿子,因为家里穷,前面五个都没读过书,长大后也都做了农民。有一年,其中一个兄弟错把早稻种子当成一般稻种给种上了,那一年正遇上大涝,刘家的稻子早早就收割了,未遭到水淹,而别人家的稻子却都淹死了。

水退之后,刘家稻田的余根又长了一茬,这使他们难得地有了一点余粮。又碰上米价好,在把余粮卖掉之后,日子便稍稍富裕了一点,买了十几石谷的土地。

刘政富很高兴,说:“这是天无绝人之路哇,也许刘家还能再兴旺起来!”于是他就破例送最小的儿子刘文炳读书,指望刘家以后能借此有个出头之日。

刘文炳读了十几年书,成年后在附近私塾教书为业。这个刘文炳就是刘伯承的父亲。

刘伯承四五岁时,祖父刘政富去世。刘文炳同几个兄弟分了家,靠教私塾和分得的土地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尽管家境很不宽裕,但刘文炳还是像当年自己父亲所做和所希望的那样,把刘伯承送进了私塾。

刘伯承读了一年多的私塾后,赶上开县举行科举考试,父子便同去县城参加应试。两人都通过了预考,按照他们的考卷情况,到正式考试时,都很有把握考个秀才。

可是好事多磨,有人看他们预考成绩不错,便心怀忌妒,暗中告了父子二人一状,说他们是“优人之后”。

在旧时代的社会阶层划分里,吹鼓手这一行当同剃头匠、修脚匠、优伶、娼妓是一类,属于“下九流”的“优人”,其本人和后两代子孙都没有资格参加科考,第四代以后才能参加。因为刘伯承的爷爷刘政富当过吹鼓手,刘家就由皇族之后成了优人之后,刘文炳、刘伯承父子正在不能参加科考之列。

按照科举考试制度的规定,考生在参加考试前,除填写自己的姓名、籍贯和年龄外,还要填写上至祖父一辈的三代履历,也就是俗称的查三代。如果考生隐瞒出身,一经查出,不但要革除功名,还要将保人和主考官一同问罪。

刘氏父子报名时填写的三代履历是“农民”。主考官接到状纸后大惊失色,不由分说便将父子两人逐出了考场。

不但如此,开县衙门里还要继续追查,逼得刘文炳四处借钱,找人到衙门说情,才算了结了官司。告状的人也趁此机会公开跳出来,对刘家奚落了一番。

被逐出考场这件事,对刘家父子而言都是如晴天霹雳一般的打击。刘伯承当时只有十一岁,其心灵深处所受到的创伤更是不言而喻。成年后的他性格温和,极少动怒,但只要一提起这件往事便愤怒倍加。

在旧时代,科举几乎是下层人士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的唯一途径。当这条阶梯被粗暴截断,人们便只能重新寻找新的道路和方向。刘伯承后来叙述这件幼年的大事件时说,他对此既充满愤怒,但同时也认为对自己是一个最好的学习和启示:既然旧时代不给穷人以机会,那穷人也就不要给它机会。

同类推荐
  • 海明威(走近世界文豪)

    海明威(走近世界文豪)

    “走近世界文豪”丛书是一套以学生、教师以及广大青少年文学爱好者为主要对象的通俗读物。它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文字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让我们随着这套丛书走近世界文豪,聆听大师们的妙言,感受大师们非凡的生活。在品读这些经典原著时,我们体会着大师们灵动的语言,共享着人类精神的家园,和大师们零距离接触,感受他们的生命和作品的意义,我们将能更多地获取教益。让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学梦从这里走出,在人生的不远处收获盛开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
  • 雍正大传

    雍正大传

    雍正王朝到底是个怎样的气象?历史学家列举五百年明清史上发生的十四件大事,短短十三年的雍正王朝,就占两件,足见雍正的魄力以及那个时代是何其重要。雍正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史家说他“刚毅明察,纯系政治家之作风”,“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算得上是一代英主;但历史上也留下他得位不正、弑父鸩母、刻薄好杀、大兴文狱、未得善终的累累恶名以及扑朔迷离的宫闱谜案。本书通过对中外诸多史料的整理与研读(如洋溢着他强烈感情色彩的朱批奏折),以人性化的笔调去观照雍正的内心世界,还原一位帝王充满复杂情感与生命张力的人生,解读了雍正鲜明的个性是如何晕染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气和人文底色,而那个时代又是如何赋予了雍正毁誉参半的人生的。同时,讲述了这位一开始并不被看好的四阿哥,是如何凭借自己隐忍、自律的品格,逐渐走进康熙的视野,并以大业相托的;站在他清理百年历史积弊的高度,客观评述了这位改革雄主的精明、果决,高超的御人权术和制度建设,严打贪腐、勤勉务实的施政风格,以及在他的感召下,雍正王朝名臣辈出、吏治刷新的奋进气象,却又山雨欲来、波谲云诡的历史变局。
  • 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

    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

    韩国总统称他是“了不起的中国人”,外国情报机关称他是“中国奇人”。他在刑场上陪过绑,从枪口下脱逃,当过野人;当过台湾高级间谍,受过蒋家父子的召见与嘉奖;与韩国四位总统是至交,打开了中韩秘密通道。他一身铮铮傲骨、嫉恶如仇,多次遭歹人暗算。在他身上,凝聚着一个时代的缩影,透过他多灾多难而又波澜壮阔的人生,我们将领略到成大业者无坚不摧的个性与品格。
  • 人心至上:杜月笙传

    人心至上:杜月笙传

    本书以杜月笙为人处世原则及智慧为切入点,以其生平为线索,通过对其一生历程的娓娓道来,涵盖了发生在其人生每一阶段的大事要事,以及其应对这些事的技巧、心态、解决方法等,展示了杜月笙高超的为人处世智慧,亦体现了其性格、心理,以及其在特殊境遇下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救世情怀,堪称迄今为止杜月笙传记的上佳之选。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蚁行万界

    蚁行万界

    他使人欢笑、使人愁,修行叛道、无人尤。他鬼界盗火,妖界劫丹,魔界取珠……他从一只弱小的蝼蚁,闯六界、窥诸天,于爱恨情仇中一步步的登临绝颠。
  • 绿野仙踪:比尔船长

    绿野仙踪:比尔船长

    奥兹国的老巫师比尼·阿鲁发明了一种能变身的魔法,他的儿子基基偷学了这种魔法,并与邪恶的前诺姆国王罗夸特勾结,想用魔法占领奥兹国,他们变成野兽,来到森林里游说动物们攻打奥兹国。多萝茜和奥兹巫师、胆小狮、饥饿虎正巧来到森林,他们发生了一场大战,罗夸特被打败了。与此同时,特洛特和比尔船长为了给奥兹玛寻找生日礼物,被困在了魔花岛,奥兹巫师赶去解救了他们,最终为奥兹玛献上了独特而神奇的生日礼物。
  • 转生魔功

    转生魔功

    眼前依稀有朦胧的光。她努力想看清一点,突然全身上下一阵撕裂般刺痛。脑子中也仿佛扎进一根针,把理智的琴弦一拨,于是她又昏了过去。再次醒来,已不知过去几何年月,全身还是隐隐作疼,但是好歹留了一丝清醒,让她能把所处之地看清楚。似是夜晚,屋中光线晦暗,唯一的光源是桌上的一颗明珠,托在一座竹子形状的灯台上,竟也能照清全屋。屋子不大,陈设简单,除了她躺的木床,不过一桌一几两椅,再无其他摆设。几后……
  • 巧媳妇好日子

    巧媳妇好日子

    八零后的沈飞扬辛苦拼搏,却在年过半百的时候惨遭车祸,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看到的不是医院的白墙,也不是到了阴曹地府,反而是穿越到了五零后小姑娘沈云芳身上。她穿越在了吃不饱穿不暖,还动乱万分的七十年代。哼哼,这些都难不倒在社会中拼搏了大半辈子的智慧女人,且看她怎么左手鸡右手鸭,身后背着胖娃娃,一路引吭高歌。
  • 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

    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

    孙玉梅,资深记者、编辑,现从事中外儿童教育理论研究和策划撰稿工作,致力于先进家庭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及普及类图书的写作策划,在多所知名早教机构担任顾问等工作。
  • 献给雨夜

    献给雨夜

    下着大雨的夜晚,老城区里走来了两个人。不是什么好女孩和好男孩的故事。
  • 诡案罪2

    诡案罪2

    “我”从警校毕业后,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公安系统工作。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刑警,可是领导却把我安排到档案科坐班。为了工作的需要,我开始翻看档案架上那一卷卷落满灰尘的档案。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许多案件的侦破档案,读来惊险曲折,充满悬念,其精彩程度,绝不亚于一部绝妙的侦探推理小说,如“青阳小学命案”“‘长江小姐’选手被害案”“微博私奔命案”等,读来既使人警醒,又引人深思。现以小说的形式辑录于此,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受益。
  • 汾州杏花传天涯

    汾州杏花传天涯

    杏花村位于汾阳城区东北面15公里处,“村”前是国道,“村”后不远就是高速公路,距省会太原90公里,东与平遥古城为邻,南与介休绵山毗连。环境优雅,四通八达。杏花村酿酒历史悠久深远,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家同时拥有汾酒和竹叶青两个国家名酒的企业。如果说天地不老,那么汾州杏花村与人间佳酿则已凝成一种新的永恒。如果说生命之树常青,那么杏花村与老白汾则永远是世人的美好憧憬。据说我国现有19个地方名叫“杏花村”,其中以6个“杏花村”比较有名。
  • 皇览辑本

    皇览辑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吾回头君可还在

    吾回头君可还在

    再见,明明我们的距离如此的短,却……独独留不下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