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29400000008

第8章 人世难能天下平

第七篇 治国平天下

在进一步研究“平天下在治其国”之前,让我们先来读这段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一)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二)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三)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四)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五)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六)

我们研究“治国在齐其家”以后,接着而来的,便是“平天下在治其国”的全段大道理,作为全书的结论。这就是曾子秉承孔子遗教的心得,指出“外王(用)”之学的“为政”大道。也就是从宋儒开始,认为《大学》《中庸》,便是“帝王学”,是“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用现代话来说,它就是“领导学”的大原则。可是,本段的内涵,也不免有时间(时代)、空间(地缘)的局限性,需要“慎思、明辨”清楚,不可但如宋儒的某些理学家的观点一样,认为只要《大学》《中庸》和半部《论语》就可治天下了,那便会成为笑话。如果真是这样,倒不如假借子路的幽默话所说:“有人民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而后为政”,以及孟子的感慨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靠天才和命运就可以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现在为了探讨的方便,姑且把原文分列为六节,等于是六个要点,然后再来分别理解。

先了解“天下”的原义

但是,必须先要了解一个名词的问题,周朝当时所谓国家的“国”字,是指在周室“分封建国”的体制下,所有诸侯们的治地都叫做“国”,或自称为“邦”。所谓“天下”的一词,才是等于后世和现在一统中华“大国”的代名词。《大学》原文所称的“天下”,也就是这个意思。当时是以姬周王朝为所有诸侯邦国的共主。周王朝所统领的人民和土地,便称谓是一个“天下”,并非等同于现在的世界,或整个地球的观念。不过,我们也需要知道,在周秦以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的文献书籍上所讲的“天下”,也有同于现代世界观的地方,尤其是汉儒所分类以后的道家遗书,并不少见。例如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便说“天下有九洲”。我们“中国”只是“九洲”中的一洲,称为“赤县神洲”而已。所以当时的人,认为他的说法很“怪诞”。换言之,认为这是古怪的、不实的说法。

到了十五世纪以后,由于天文、地理、科学的发展,世界上的人类渐次知道了地球上有八大洲,这便与两千多年前邹衍所说的只差一洲了。如果再拿《山海经》和中国上古神话来做比较研究,也许是上古以来,地球上的地质经过时间的变化太大,洲和洲之间分裂和重新凑合,因此少了一洲,那就不敢随便否定邹衍所说的话是否“怪诞”了,这便是科学的精神,不可盲从附和。

明白了这些资料以后,就知道《大学》中的“平天下”观念,实质上是以当时周室王朝所统一的整个“中国”而言。假如我们扩而充之,视为整体人类的“理想国”或“世界大同”的观念,我想,曾子也决不想保留著作权,大家都可以随便自由取用,只怕“言者无心”,但恐“听者有意”,反而自生争议而已。

什么叫“絜矩之道”

现在我们首先讨论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第一分节的第一项目,便是“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在上面高层的领导人,能做到尊重老人,先从对自己的老人,如父母以上的祖父母辈,乃至父母以上上辈中的叔伯等老人,都能敬重孝养。扩而充之,就能善养天下的老人了。犹如历史所推崇的“西伯昌(周文王)善养老”,便是此例。那么,你所统治下的社会人民,自然都会效法你的行为,做到孝顺父母和上辈了。

其次,所谓“上长长,而民兴弟”,也是同样的意义。你能做到尊敬年长的兄长辈的人,自然社会人民,大家都会效法你的行为,做到“善事长者”,兴起兄弟之间友爱的德行了。

再次,所谓“上恤孤,而民不倍”,这个“倍”字,在原始的文字中,也就包含有“违背”的意义。这是说,你能体恤孤儿,使幼孤的孩子也有所养,有如己出。那么,社会人民就都会效法你的德行,视你如大众的父母,不会生起背离的念头了。

最后“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一句,其中所谓“絜矩”是什么意思呢?“絜”字,在中国上古的文字学中,就有中心平衡点的内涵。换言之,犹如天平秤的“杠杆”,不偏不斜,才得中正的平衡。“矩”字,大家都知道是规矩的矩。规是圆周的,矩是方角的,就是自古以来工程所用测量方圆的基本标准工具。把方圆标准的仪器名称凑合在一起,便叫做“规矩”。这是说,大人君子们,必须要有“独立而不倚”的公平中正的内心修养,才能“智周万物”,“量同太虚”,可以包容涵养万民,泽及苍生。曾子在《大学》里所提出的“絜矩”之道,也就是后来子思所著的《中庸》之谓“中”的由来。简言之,“中庸”就是“絜矩”之道的发挥。不信,再读下文便可知道了。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在这里所提出的“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面,就具有人事、物理等古人所谓的“六合”的内涵。也就是《易经》八卦之学后天重爻所用的“六爻”的意义。“六合”就是四方加上下,也是上古对空间的代号。“六爻”,就是有六个层次交会点中心的作用。这样便叫做“絜矩”之道。所谓“絜矩”之道,就是平衡,就是“中庸”,且请大家精细参详为幸。

至于原文所说“上下、前后、左右”的内涵,切勿随便放过,以为一看便懂,不需要多加讨论,那就难免有过分大意的失误了。例如“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这是说你本身在上位,作为领导的人,不管你是做皇帝,或做官的臣工,乃至做老板、做师傅,甚至做父母、兄长的人,凡是居于上位的人,无论你做任何一件事,自己想来都很讨厌,或很为难,或者很不应该去做,只想逃避,如果反而指使下面的人去做,那便是“缺德”,就是“意不诚、心不正、身不修”,切切不可如此。相反的,如果你身居人下,对于有些事,有些作为,自己想来都有些厌恶,但是为了讨好上级,就改变方法,把坏的成分,花言巧语,另加包装,怂恿上面去做,或是掩盖自己的过错,故意诿过于上级,那就是“意不诚、心不正、身不修”的最大“缺德”,切切不可如此。不过,这样的理解,还只是略说一面。如要照人世间的人情险恶心理去分析,再来参照过去历史上的故事,便可了解这两句所包含的内容还多着呢!希望大家自己去好学、深思吧!

至于“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看来又是多么的简单。但你仔细思维,就不一样了。譬如有一件事,我们从前就很讨厌它,不想办,现在又碰到了,就毫不犹豫地把它先搁在一边,这样,也常常会发生偾事或误事的后果。因为一切事,都会因时(间)、空(间)而变化,未必从前讨厌的事,现在仍旧讨厌啊!或者这个人,是你从前最恨的人,他现在已改过重新,你还照以前的厌恶,不让他重新做人,把他加以阻碍,那也是不对的。至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譬如有一件事或一个人,你看到将来的后果一定不好,但今天是由你或你我来办,你就“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不管对与不对,先行处理了再说,那也常常有“后悔莫及”的反效果。诸如这样的理解,如果对照过去历史上所经历过的事实来讲,那便太多太多了。

现在让我这个老顽童,来讲个笑话给你们听。从前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兵的部队去散步,有一个学生,面色很难看,他看我没留意的时候,很快转身插队到前一个位置去了。我回头看到了,就叫他回来,要加训斥。但我先问他说:“虽然不是正式行军,大家可以随便一点,你平日素来很守纪律,今天为什么这样不守规矩?”他说:“我的前面那位同学,一路连放臭屁,实在受不了啊!我愿受处罚。”我听了,也不禁笑着说:“你昨天还向我大谈《大学》上的道理呢!你可忘了‘所恶于后,毋以从前’吗?”这个学生听了,就和我都大笑不止,然后我叫他去告诉那个同学,快到医务所去诊断一下,是不是肠胃消化不良,或另有其他的毛病。在外交界或平常正式宴会上,随便任意放响屁或臭屁,那都是很失礼的行为,须要注意。

又如“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这四句话的左右对比,很简单地讲,是说在做人处事上,自己碰到不愿意去做的事,就不可以随便推托给平辈平行的人去做。例如让做官的同僚、同事,社团、公司中的同仁,甚至或亲如兄弟姊妹的朋友们去“勉为其难”,做自己不愿做的事了。但扩而充之,从“治国平天下”的大是大非、大经大法来讲,古今中外任何朝代、任何政体、任何制度,都会碰到有左右两班两派的不同意见而形成矛盾。在最高领导的原则上,决不可以把右的一方所厌恶的事或主张,强迫要左的一方去做。同样的,也不可以把左的一方所厌恶的事或主张,强迫要右的一方去做。至于处在最高领导层的地位,要怎样才能调和平衡上下、前后、左右的各种对比矛盾,而使其得到中正和顺的境界,那真是需要有大智慧、大仁德、大勇气的才器了。也正如岳武穆讲用兵之道一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话实在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也正如古德禅宗大师们所说,“如珠之走盘”,并无一个定位的方法了。如果有一个固定的方法,那已是落在上下、前后、左右的偏旁圈圈之中了。这些在历史上所经历的故事和现代史上的新故事,事例也不少,都姑且不论。

对于《大学》这一节的名言,也有人说就是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其实不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对个人自我的学问修养来讲。至于本节所谓有关上下、前后、左右的话,始终是从“大学之道”的“明德”、“内明”之学出发,然后推之于“外王(用)”、“亲民”。而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对人、治事、处世之际来讲,其中的内外、表里、精粗之际,实是因应事物的大学问。如果以《大学》本身的主旨来讲,必须要先从“知止而后有定”,直到“虑而后能得”,通达“格物”、“致知”,配合“诚意”、“正心”、“修身”的全程学养,才能真的明了“絜矩”之道的妙用。

同类推荐
  • 印度近代瑜伽之光:辨喜的生平、思想与影响

    印度近代瑜伽之光:辨喜的生平、思想与影响

    辨喜是一个哲学家,但与我们所理解的哲学家不同,他有着长年的瑜伽修行的实践,因此又是印度瑜伽的圣者,而且正是瑜伽修行驱散了他早年的怀疑论倾向,他通过自己的方式使“东学西渐”,受到西方人的推崇,对中西方文化的连接做出了重要贡献。作者语言优雅,颇具古风。为读者提供了一本全面了解辨喜其人、了解印度文化、了解瑜伽世界化的通俗读物。《印度近代瑜伽之光——辨喜的生平、思想与影响》是少数研究辨喜生平、思想与影响的专著。作者从三个维度即宇宙、神和人,介绍辨喜的哲学思想及其立论的根本依据,以及所做的瑜伽实践。是一本了解近代印度哲学思想与瑜伽文化的读物。
  • 当下的觉醒

    当下的觉醒

    生活之中,困难总是难免的,痛苦也是免不了的。用佛教智慧启迪人生,以佛的智慧看待人生。明了如何面对人生之顺逆,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种种修行。以淡泊之心,看待生活,乐于活在寂寞之中。面对金钱等的种种诱惑,以佛教智慧去面对,超然于物外,终不为富贵所累。
  • 中国传统道德概论(修订本)

    中国传统道德概论(修订本)

    本书以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目的,以最能概括和反映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内容与丰富实践的理论和规范为展示主体,系统而又有选择地介绍了中国传统道德精华。通过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整合梳理,将传统道德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派、人物、思想观点及行为准则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价。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历史联系现实的原则,结合当下我国道德发展的热点和问题,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是《庄子》阅读史上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庄子》不仅由汉代的一门子学变成当时最重要的玄学文本之一,而且《庄子》的版本以及对《庄子》的解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这些变化与《庄子》的阅读热又在当时的文学、知识分子的行为模式、文艺理论以及佛教传播等方面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论文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对《庄子》在魏晋时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文本流传、阅读模式、读者对象以及阅读效果等。
热门推荐
  • 我有一具魔神分身

    我有一具魔神分身

    【2019最燃玄幻,生而为魔,那又如何!】少年傲长空,因缘际会之下,魂穿涿鹿古域,夺取蚩尤魔神之体,从此涿鹿古域的逆天造化,全归他一人所有!你是万古不遇的天才?你是远古家族圣子?不好意思,我有蚩尤魔神分身,背后是整个九黎圣族!漫天神佛敢来战,以我魔血燃苍天!
  • 君心如玉不问归期

    君心如玉不问归期

    少时云洛白送给典梦师宋妩一盏灯,长大后宋妩把自己余下的寿命给了云洛白……
  • 斋戒箓

    斋戒箓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女人都做妖

    女人都做妖

    在《女人都做妖》一书中,若木笔下的女人,亦或说妖,都是妩媚而带着点野性的,它直指的是那种对女人来说美好又沉重的爱情。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这个爱情梦,痴迷地缠绕着女人,从古到今沉醉不醒。作者含着满满的深情和温情,用诗意或锐意的笔触,对女人境遇进行力透纸背的思考和剖析,以及对男权社会毫不留情的批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这只错入人间又肯为爱情付出生命的妖感动着作者,也感动着你我。
  • 我的异界佣兵团不可能这么逗逼

    我的异界佣兵团不可能这么逗逼

    一个剑与魔法的世界会让人想到什么?刀剑与魔法的碰撞?鲜血与荣耀的辉煌?亦或是异界风土人情的神奇?奇幻山川间的冒险?当然,在考虑这些事之前,林登万貌似需要解决自己怎么才能在作为一名炮灰的条件下在冷兵器时代战斗之中活下去。林登万:“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暴科技我一个文科生又不会暴,只有成立一个小小的佣兵团才能维持得了现在的生活。”林登万:“每次回到团里就像是回到家里一样,这里面个个都是人才,打架又厉害,说话又好听,我最喜欢这里了!”
  • 上清高上龟山玄箓

    上清高上龟山玄箓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魔神邪妃帝九姬

    魔神邪妃帝九姬

    她曾是一名现代不及格的杀手,同时,她的前世更是一名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挡百万师,倘若人间无着处,一樽来作横山主,嗜血人间地狱修罗的战神。当她意外穿越成为苍空岛的帝女。因一场不被认可的婚姻,家族被灭,体丹被夺。从此帝九姬就踏上了复仇之路。当帝九姬和鬼魅步入鬼界,方才得知,曾经高高在上的神界青羽族也被灭了族!随着帝九姬等人在复仇的路越走越远,在一个暗黑的角落里,一个不为人知的幕后操控者,露出诡异的笑,不断的将一个又一个设置好的阴谋推到帝九姬等人身边。在复仇的尽头等待帝九姬他们的究竟是什么?是曾经杀害自己的仇人?还是一个毁天灭地的阴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阡陌未染

    阡陌未染

    相传当年魔教入侵人间,偷走供奉在盘古庙里的上古神卷,后被轩辕大帝打败。魔教妖邪逃命之余不慎把上古神卷遗落在幽冥谷,此卷乃盘古大神所著,所记载的乃是三界中的精妙道法,相传修完此卷者,三界中再无敌手,除神界外,他便是三界的主宰。本故事以上古神卷为媒,引出一代人的恩怨情仇……到底谁才是上古神卷的主人,谁可以拥有无上法力成为三界的主人?其中还会发生什么不可预料的事?感情纠葛最终归于何处?
  • 薄情佣兵妃

    薄情佣兵妃

    【快更】当薄情冷血的嚣张杀手附身到一个懦弱胆小受人鄙视十六年的草包身上会怎么样?眼眸睁,寒气显,凤狂九天。一身素衣,一支笛子,舞一曲群蛇共舞,不笑中夺数人性命。十九王爷要娶她?她冷冷一笑,群蛇攻之。大婚之日,皇帝下旨斩杀他一家。“恭喜王爷,今天全府一起共赴黄泉。”他却是挑眉,一手揽住她的腰“我的新王妃,这黄泉,你怕是要跟我一起下了。”一场各色人物的争权夺位,看她反手为云,素手编织一张密网,笑看沧桑,睥睨天下。【在这场权力的烽烟中,到底谁才能问鼎权爱的顶端?成为心尖上的那滴血?万年识缘,不过只为你缘定三生那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