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75700000003

第3章 交换东,交换西

交换梦想,发现自己

出镜人物

嘉倩

一个女孩,在过去的一年里,她辞去英国外交部的工作,只身一人走过30多个大城市和小县城,只是为了和600多个陌生网友见面,和每位网友生活1到3天,用视频记录每个人的故事。她说,这叫交换梦想,希望十年后再去找他们,再听他们为梦想做的努力。

她叫嘉倩,在她的交换梦想分享会上,我以为遇到的会是一个励志女神,没想到是一个爱笑、随和的邻家女孩,一路随心所欲说爱情,说梦想,说生活,那些小事也能有迷人的魔力。

和平凡的陌生人交换梦想

整个中学时代,嘉倩一直生活在上海。她清晰地记得,在高三的一个黄昏,自己骑着脚踏车,迎着夕阳,对着划过天际的飞机许愿:明年我一定不能再待在这个地方了。谁知天意弄人,高考后她被录取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那么大,她要到更远的地方去看看,为了走得更远,她申请到了澳门的一所大学,后来通过交换生计划,来到了爱尔兰,此后又因各种机缘,辗转了大半个欧洲。

回国后,嘉倩获得了一份英国外交部新闻处的工作。在别人看来,这应该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外国公务员待遇,还能经常与世界级巨星和各界社会名流接触。然而,在嘉倩看来,这份工作并没有实现她最初的新闻理想。比如邀请贝克汉姆来华,大家在乎的只是他的名气,而不是他真正做了什么。嘉倩想要的不是走过场的新闻,而是了解每个社会角色背后那些有意思的故事。

有一天下班后,嘉倩去酒吧看一场新朋友的乐队演出。酒吧并不大,况且是在一栋大厦的偏僻拐角。舞台很小,一支乐队挤在台上,看起来随时会撞到彼此。屋子里坐满了人,舞台前最靠近乐队的地方,也有一群年轻的小孩随节奏陶醉地摇着头。所有人的心跳,这一刻都跟随着摇滚而剧烈跳动,不自觉地拍手,大叫。乐队的歌曲演奏结束,大家仍不尽兴。舞台顶上三盏并不那么亮的灯,照亮了乐队男孩们的脸。镁光灯暗淡,舞台是小的。可是,为什么能看见每个人都很快乐很享受?嘉倩说:“是不是,其实我们都并不需要所谓的大舞台。真正的梦想,不需要万众的掌声,不需要镁光灯的照耀,就静静在那里,快乐、平实而温暖。”

于是在2013年的春天,她产生了一个疯狂的创意:和平凡的陌生人交换梦想。其实,这是她老早就想做的一件事情。她自嘲说:“我没有多大的出息,我只想做一个有故事的人。用笔写下自己的故事,去听别人讲故事,也写下别人的故事。”她在自己的博客空间写下这个想法,征求一些网友的意见,没想到还真有人感兴趣。

一个想当服装设计师的网友,给嘉倩写信说:“我用我设计的第一件连衣裙来交换你的第一本书吧。”还有一个在山区教书的老师,愿意用班上70多个孩子有关梦想的画作,跟嘉倩交换她的两本书。她的信箱一度收到了上千封来信,这些安慰让嘉倩感受到了最大的鼓励,也让她沉思:电视、杂志媒体里的故事,不是大明星就是成功的人,镁光灯下格外耀眼。但那些上不了达人秀舞台,四肢健全父母健在但照样有自己的梦,或许做得不够出色,运气不到,不尴不尬的普通人怎么没有故事了呢?

嘉倩想知道在镁光灯以外的地方,为什么会有同龄人选择沉默而脚踏实地生活?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他们?他们会有骚动吗?他们也会有最绝望的时候吗?他们在怀疑自己的时候怎么做的?除了那些我们知道的闪闪发亮的存在,有没有其他暗淡却是另一个人充满热情的选择?世界那么大,人不能活在自己的猜测里。

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己,她选择用脚丈量的方式,去每一个“陌生人”身边,面对面交换梦想,和他一起生活几天,一起吃饭走路听课上班,分享各自的故事。将每个不同的故事写下来,给每个人拍一小段视频剪辑成纪录片,十年后再放给他们看。

从别人的梦想中,看清自己要走的路

辞掉工作,做这样一件别人看来是不怎么靠谱的事,是需要勇气的。

“交换梦想”才刚开始一个月的时间,嘉倩就碰到了一堆不顺心的事。在武汉,被随机播放的天气撂倒,发烧,喉咙发炎说不出话,在当地医院里挂了三天点滴;三月的时候去重庆,路上一整个行李袋被出租车抢走;家里从小到大吃饭清淡,加一点盐就敏感,到了成都吃什么都是重口味;路痴严重,赴约常迟到或者早到好几个小时,甚至被访者不得不来到嘉倩住处接她,即使在家乡上海也如此。

然而,相对那些在路上遇到的有故事的人来说,他们才是真正刷新了勇气这个词。

桂平,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12岁那年放学回家,爸爸来不及告别,只剩下一摊车祸后留下的血迹。2013年,她大学毕业,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在初中退学了,去工厂打工。有一年大学暑假她来过上海,但也只是在郊区,一刻不停地在工厂拧百雀羚的盖子。三个月赚了3000元用来交学费。嘉倩问她:“来到城市一个人生活的青春不迷茫吗?”桂平说,当你忙着生存的时候,其他都没时间想。

大四的桂平已经决定一毕业就找能赚钱的工作,就算去工厂也没关系,至于大学主修和喜欢的心理学,暂时就放一边。再说起爸爸,就泣不成声却没有怨言:“如果你还在的话,我们家就不是这样了。”“希望有一天你能为我骄傲。”

嘉倩问:“以后找的工作如果会麻木会很无聊,你愿意做下去吗?”这个问题,嘉倩问过很多人,唯独桂平的答案不一样。所有人没有丝毫犹豫地告诉嘉倩,当然不要做下去,可是桂平却说,“工作麻木无聊没关系,只要看见妈妈开心,就是最大的精神支柱。”桂平说完自己的故事,回去继续生活,没有期待掌声,也不是为了得到认可。嘉倩心想:“勇气,原来只是像我这样的旁观者扣上的一顶帽子。”

一旦出发了,你就会发现世界在你眼前打开。在陕北的窑洞,嘉倩在约访对象奶奶家住了五天,才发现他们自给自足的生活比想象中的幸福很多。她跟着被采访的女孩在山里玩耍,城里长大的嘉倩第一次看到自家种的枣和棉花兴奋不已。“山里的孩子”童年拥有的财富是整个大自然;在重庆、在武汉,认识几位女孩,为了自己觉得快乐和值得的事情而放弃了优越的职位,她们的追求和嘉倩其实是一样的——“人生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做这个位置该做的事情”。辞去不遂心的前工作而成为书店里的一名员工,重庆女孩说现在的工作累虽累却是她喜爱的,是她的位置。武汉学计算机的女孩在合唱队找到了“第二人生”,而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合唱队队长,却在音乐里找到了热情,放弃哲学开始学习音乐。

从2013年年初到年尾,嘉倩约见了600多个人。从梦想到家庭、再到爱情——一路上,嘉倩关心的主题一直在变,但始终不变的,是她对自己生活的思考。从别人的故事中,可以更清楚地看清自己未来要走的路。嘉倩说,“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世界,当你走进它,会发现很多事情真正的原因,一些原来看似不可理喻的东西,也就释然了。其实从更深意义上,这也是我的心之旅,他们脚踏实地生活的状态深深感染了我。”

出发,是为了更好地回归

大多数的时候,嘉倩就和约访人住在一起,她花的主要是路费。因此尽管跑了这么多地方,一年下来,花费还不到1万多元。2014年春节前回来的路上,她略微磨花的红书包里,装着各种各样的小东西——写满了祝福语的小册子、撒哈拉的沙子、冰岛的火山灰……这些“小宝贝”,都是一路上伴随着故事的收获。

嘉倩从背包深处掏出了一支钢笔,说,笔原先的主人是一位深圳的女生,她父亲前几年患了癌症,临终前把这支笔送给了她。那女孩告诉她,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未来想去新加坡发展,但是她妈妈却极力反对。她希望有一天自己梦想成真,嘉倩再把这支笔交还给她。

在这位女孩家做客时,嘉倩发现,每当谈起女孩的梦想,她妈妈的言语中便会充满排斥和不解,还不时反问嘉倩:“你这样做,家里人不会担心吗?”“怎么能就这样草率地把工作辞掉了呢?”、“你什么时候结婚啊?”

晚饭后,嘉倩架起了摄像机,让女孩的妈妈录一段话给十年后的女儿。一开始,那位妈妈关于女儿追寻梦想的反对态度依然坚决,然而说着说着,突然之间,她的声音突然变得柔和了起来——“女儿,其实妈妈这样反对你,只是想让你不要离开我,以后能找份安稳的工作,嫁个好人家,不要走妈妈的老路。我知道,你的一些想法我可能一时不能理解,但是一定要记得跟妈妈说,好吗?”

听到这里,镜头后的嘉倩湿了眼眶。她想起来在家里等她回家的爸爸妈妈。当刚开始,嘉倩向家人提出自己准备辞职去执行自己的计划时,妈妈极力反对,甚至一度几乎要和她“断绝关系”。但看到嘉倩已经默默收拾好行装准备出发的时候,父母最终选择了支持。

在每听完一段故事后,嘉倩都会请求受访者,录一段话给未来最低谷的自己。这样做的原因要追溯到她的留学生涯:那一年,她只身一人来到荷兰,接连遭受了注册不成功、学生证丢失导致补考等问题。在人生的低谷,她无人倾诉,只能自己给自己鼓励。后来,她开设了一个“倾诉邮箱”,至今已收到了不下1000封邮件。她发现,其实大多数人都与自己有着相似的诉求。“别人再多的安慰,其实真的不如几年前的你对自己说:‘一切都会过去的。’那样有力量。”

对于“交换梦想”,嘉倩说她想一直做下去,做到没有钱为止。也许十年后,嘉倩会找到这些讲故事的人,记录他们在这十年里为梦想所做的努力。她期待十年后,和这些采访能够相逢,或者相约在巴黎的某个街头,或者在他家楼下的一个小咖啡馆,嘉倩带着十年前所拍的片子,打开电脑,陪他们一起当面看。然后嘉倩问他们:“当年的那个梦想,你实现了吗?是不是现在的你,成为了你当年不喜欢的人。”其实这样也没关系。实现梦想的过程,就像恋爱一样,永远都在追求的路上,适不适合、追不追得到,都是一种修行,有时简单有时难;然而这一切终归是快乐的,不会带一点后悔。因为你努力过,经历很多事情之后,选择了一种最适合你的生活。

同时,让嘉倩欣喜的一个意外是,和陌生人交换梦想的过程中,自己竟然会用小小的、不经意的力量影响他们。在南京的一些大学做梦想分享会的时候,一个女生说她想当插画师,但她学的不是美术类专业,听了嘉倩一路交换梦想的经历,她说:“从那一天开始,我开始天天都画画了。嘉倩,我现在画了一幅画,叫《嘉倩狂想曲》。你是我画的第一个作品。这是我踏上这条路的第一步。”

跟随指南

湖南卫视有一档节目叫《变形计》,参与节目的嘉宾所做的事情就是交换彼此的一段人生:局长和村官互相交换,乡村教师和城市教师互相交换,城里的孩子和农村孩子互相交换……嘉倩所做的事情也是如此,现在网络平台比传统的电视媒体更自由、更便捷,设计一个创意,走到600多个陌生人身边,交换彼此的一段梦想,看看不同的人生里,是否吸取前进的力量、生活的启示。

交换梦想的形式很多,除了嘉倩这样的访谈形式,也有真人图书馆、一席讲座等多种平台和方式。当然,交换的内容也有很多,你可以试试这些新的交换事物:

1.善意小铺:“用你的才华交换实物,而非金钱。”这是美国刚出现的一个社会创新企业“善意小铺”提出的口号。知名餐厅内,穿着chanel最新秋装、提着LV包包的少爷贵妇正在享用一餐要价上万元的晚餐;餐厅外,衣不蔽体的老翁裹着残破老旧的毯子瑟缩在街头,他一天的心愿,只是想求得一口温暖的热水——这种对比在贫富差距明显的城市中,似乎已成了司空见惯的场景。来自旧金山的设计师索尔斯和他的同伴,正是看到城市里的贫富差距,以及现代人以追逐金钱为生活目标的价值观,因此决定成立“善意小铺”,希望能促使大众重新思考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转而重视人们的内在——才艺。他们认为,钱不能帮你买到商品,你的才华可以。

项目是怎么启动的呢?索尔斯和两个小伙伴带着一盒糖果上街,问人们乐意与他人分享什么秘密技能。不出意料的是,对于各种公开表演,旧金山人的态度异常开明,如唱歌、饶舌、跳舞、诗朗诵和讲笑话等。“善意小铺”还延伸到了线上,只要人们上传自己表演“某项才能”的视频,就能换购各种物品,大至iPod,小至一罐豆子。直至目前,所有换购物都由兴起项目的朋友所购买,不过,他们希望能找到乐意与小店合作的品牌,以增加换购物品的选择。他们还希望能将这个项目拓展到其他城市。

2.旧物交换商店:不花钱就能得到商品?这可不是天方夜谭。在国内出现的一些旧物交换商店里,人们既可以使用货币购物,也可以从自己家里倒腾出暂时不需要的物件,拿到店里,换来自己心仪的物件。旧物交换的利润并不大,那店主如何赚钱呢?别出心裁的旧物改造却能让产品在交换中增值不少。比如,把废旧轮胎重新刷漆穿绳改装成时尚小凳、把废灯泡装水插植物变成挂饰型水培花盆、把坏吉他重新上弦挖洞装音箱变成两用吉他等。经过改造的旧物很受欢迎,价值也更高。除了以物易物,交换商店还提供技能交换。比如一个美术系学生想要学音乐,不用去音乐班花钱学习,拿你的美术技能交换就好。这样的小店,你也能开吧?

同类推荐
  • 文化哲学方法与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文化哲学方法与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书针对文化研究、教育和建构中存在的生活世界总体和工作世界本质意义的缺失问题,用文化哲学方法探究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结构,阐明开漳圣王文化、海洋文化、妈祖文化、土楼文化、红色文化、闽南—台湾文化和诗文化等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志形态,尝试性开创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
  • 中国庙会

    中国庙会

    《中国庙会》由齐心所著,本书将庙会归纳为:文武二圣与庙会、神灵与庙会、时令与庙会、山与庙会、海与庙会、风俗与庙会,以每一个庙会的个案为主,从中按其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细化的归纳整理,进而展现其千姿百态的庙会民情风俗。本书不以纯学术理论去原则性笼统地对庙会文化现象进行阐述与论证,而是有选择地对全国各地有一定代表性的庙会活动进行解说。由于庙会风俗是社会风俗的一个方面,其内容又极为丰富多彩,所以了解庙会文化一方面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自尊与自信;另一方面,在庙会活动中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势利导,从而深入群众地真正实现移风易俗,为今日在各地举办繁荣发展之庙会提供借鉴。
  • 汉代婚姻形态

    汉代婚姻形态

    常常有人说,汉代的研究题目都已经有人做过了,很难再做出什么新的成果来。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对的。汉代历史文化内涵异常丰富,考古发现又日新月异,只要与正确的理论结合,取得新的视角,自然会有柳暗花明的局面,彭卫同志这部书便是佳例。书中环绕着婚姻关系,讨论了许多饶有兴味的问题。即以开卷第一章所谈汉代婚姻关系中的等级性而论,援引大量材料以证成其说,不仅联系到汉以后历代的发展变化,并与中世纪西欧与印度作了对比,眼界之广阔,见解之新颖,使读者深感其吸引力。
  • 勉仁斋丛书:中国文化要义

    勉仁斋丛书: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中国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中国文明那么早就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的科学体系?
  • 故事荆门

    故事荆门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具有地方特色的家乡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必先传播具有正能量的乡情乡音。荆门素有“荆楚门户”之称,是传统道家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一个盛产故事的地方,也是一个善讲故事、爱听故事的地方。本书撷取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人物故事、红色故事等,归分九个篇章,以飨读者。
热门推荐
  • 名门宠婚:龙凤宝宝齐上阵

    名门宠婚:龙凤宝宝齐上阵

    她承认被闺蜜撬走自己的男盆友,是她自己没有本事情商低。可是儿子你要不要这么真相,给你妈咪留点面子行不?她承认孩子他爹确实有那么点帅气,让她有些把持不住。可是闺女你要不要那么花痴,大叔男盆友你想都不要想,杜绝早早恋!腹黑的总裁老公,青梅竹马的妹夫,默默陪伴的暖男。她要怎么破?温暖不得不感叹一句:烂桃花真的很不好额喂!
  • 破宿记

    破宿记

    神秘的身世,是刻画在他血脉里的宿命,无尽的仇恨,是他挑战未知的动力源泉,命运的相遇,是他对所有寄托最大的期望。他在元力世界中前行,收获友情、亲情、爱情与背叛,他斩断身上所有的桎梏,只为寻找真正的自我!人、蛮、妖,三族相爱相杀,这是强者的舞台,也是打破宿命的机会!一个小人物,走上大舞台的故事!
  • 锦瑟拾年

    锦瑟拾年

    六岁,卖身成林府的烧水小丫鬟,锦瑟表示压力很大。无亲无靠,无疼无宠,怎么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捡个小包子,且过且行。林三公子缺个使唤小厮?找锦瑟。知知院缺个生存技能?找锦瑟。凉荆小霸王感觉日子太顺遂?找锦瑟。上有锦衣玉食公主虎视眈眈,旁有凉荆第一才女不咸不淡,呃,比不过,还是不比了。前路道阻且长?没关系,努力到一定程度,这都不是问题,谁说丫鬟天生比那些公子小姐低一等,她偏不信。
  • 超神学院之赤乌

    超神学院之赤乌

    世界如同一面破镜,你看到的只有这一面,但是镜子另外一边的你也注视着你。“战争有对错吗?如果有,那么请问谁才是赢家呢?”“同情弱者?那么我在最弱小的时候谁同情过我?”“世界的凶险远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人性的丑陋在战争之中暴露无遗。”接纳另一个自己,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我,回来了!”
  • 傻妃太倾城王爷心头肉

    傻妃太倾城王爷心头肉

    他,不与世同流合污,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创建了一番天地。她,因为一场车祸而穿越异世,带来了幸福一生。从此她给他增添了不少麻烦。但却带来了幸福生活。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前女友她心中有鬼

    前女友她心中有鬼

    十六岁时,混社会的靳威对宋问说哪怕全世界都不喜欢我,你喜欢我就够了。二十一岁时,宋问坚决要分手,社会威发誓做鬼都不会放过她。二十七岁时,已成为金融精英的社会威死于一场车祸,在他的葬礼上,前女友宋问一滴泪都没流。社会威真的怒了,冷血无情的女人,你给老子等着吧!汪汪汪!嗷呜~
  • 在美国之畅游电影

    在美国之畅游电影

    我经历过火狐福克斯的迷茫和心碎,也曾浪荡在霍比特人的精灵花海中,更品尝过粗糙的十七世纪加勒比海朗姆酒,最后,我选择在现实中安于平凡。那些精彩的事儿,就让她滞留在原地的幸福之中吧。“哦,对了,在美国,我还开了一家动物园,但我发现,为什么我家的首席饲养员这么像大明星斯嘉丽呢!”“等等凯莉,我不需要你的投食啊……”
  • 逆转封圣

    逆转封圣

    原地球名牌大学毕业的柳振,因一场火灾阴差阳错的穿越到文元大陆这个读书人主宰的大陆,且看柳振如何凭借地球记忆成为名动文元大陆儒道帝圣。ps:读者交流一群:646142872
  • Prime Ministers Who Never Were

    Prime Ministers Who Never Were

    Each of these chapters in this book of political counterfactuals describes a premiership that never happened, but might easily have done had the chips fallen slightly differently. The contributors, each of them experts in political history, have asked themselves questions like: what shape would the welfare state and the cold war have taken if the Prime Minister had been Herbert Morrison instead of Clement Attlee? What would have been consequences for Northern Ireland had Norman Tebbit succeeded Margaret Thatcher? How would our present life be different without New Labour - a name we would never have heard if either Kinnock or Smith had become Prime Minister and not Tony Blair? Each of the chapters in this book describes events that really might have happened. And almost d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