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58700000002

第2章 专题(1)

共和为什么失败:重返1913

共和为什么失败

方曌,张晓波

一百年前的1913年,是足以改变近代中国,完成新创共和国的一年,但恰在这一年,所有正面的力量,全部被历史甩出了。中国历史走向了另一条道路。

“这里并没有诞生一个新‘全新的中国’。国家不会新生,只会演变。”濮兰德(John Otway Percy Bland)对《纽约时报》的记者说,“从结构上看,他们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特性,政治属性和中国官员的秉性并未改变。”

这是1912年的12月,离武昌起义已超过一年,清帝也已逊位。“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国的觉醒”的惊呼充斥在世界媒体上。人们着迷于这样一个戏剧性的时刻——古老的君主国突然迈进共和制,民主的呼声压过了漫长的专制。

但对于濮兰德,这欢呼是浅薄的,中国的改变是表面的,甚至只是字面意义上的。很少有人比49岁的濮兰德更有资格评论中国的转变。自从1883年到中国,他做过罗伯特·赫德的私人秘书,担任过《泰晤士报》的记者,还被清王朝授予过四品官爵,而他在1910年与人合著的《慈禧统治下的大清帝国》则一出版就被视作是理解中国的最佳著作。

他认定:“现在的中华民国并不是美国人理解的真正共和国,有效率的共和政体并未建立起来。目前中国所呈现出的安静,绝不是由于中国民众对政治状况表示满意。大多数中国人对共和制根本就没有最起码、最基本的理解。”

不到四个月,濮兰德在纽约的悲观论调,在上海的沪宁铁路车站得到再明确不过的确认。1913年3月20日晚10时45分,年仅31岁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遇刺身亡。

而在此前,新生的民国似乎还充满了希望。1912年年底,各地国会大选如火如荼,国民党与共和党角力选票。双方为获得议会胜选,招数出尽。最终结果还是更具地方实力的国民党系赢得大选,在国会中以绝对优势胜出。宋教仁随即从湖南至上海,沿途发表演说,阐明政纲,一再申述组阁之雄心壮志。

宋教仁的雄心来自他对于共和国的政治理念的信任。按照1912年修订的《临时约法》,国家元首(总统)实际上仅是象征性的最高领袖。也就是说,袁世凯尽管在1912年取得了总统之位,但仍规范在《临时约法》铸就的牢笼之内。如果一切按此逻辑,1913年在国会选举中大胜的国民党,势必将获得组阁权。从1912年南北妥协商定成立共和国,至1913完成首届国会大选,从而实行责任内阁制。一年多的时间,这个共和国创立的故事,在枪声中戛然而止。

随着宋案中主谋青帮首领应夔丞与国务秘书洪述祖往来密电的公布,案件变得扑朔迷离,直接牵扯到国务总理赵秉钧与总统袁世凯。以黄兴为代表的国民党法律派,当时试图诉诸常规的法律手段解决宋案,但赵秉钧拒绝出席上海的听证会。随后,一般性法律手段也就没有能力审理这一案件。宋案进入了死角,它从一桩未有定论的刑事案件,迅速演变成一场政治危机。它导致国民党与北洋派之间的裂痕不断扩大。1912年,这两个中国最具实力的政治派系通过妥协与合作,完成了三届内阁的组建,度过了重重政治危机。两派之间的合作空间,被极大地撕裂了,双方之间的对抗性不断滋长。

紧随宋案之后的,是1913年“善后大借款案”。此案仍与《临时约法》设定议会主权相关。为解决辛亥革命及之后的财政紧缺,袁世凯政府绕开议会,单方面向四国银行借款。事情泄露之后,议会中国民党一系力量极为不满。借款,是政府解决时局的迫不得已,但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是,绕开议会的借款本身又是违反宪法的。

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9月,国民党败,二次革命失败;10月,袁世凯获选正式总统。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1月10日,袁世凯宣布解散国会,将议员资遣回籍。2月28日,袁世凯又下令解散各省议会。

暗杀、政争、内战、解散国会、单方面立宪,民国政治急速脱离1912年政治大妥协的轨道,民初鼎沸的议会政治与政党活动,如昙花一现。这失败不仅是袁世凯、孙中山、宋教仁或是中华民国、北洋派系、国民党的失败,它似乎也是一个政治理念的失败。

1894年在檀香山创兴中会,孙中山明示要“创立合众政府”,并称兴中会会长为“伯理玺天德”(president)。尽管兴中会没有明确提供创建共和制国家的意向,但在制度设计层面,是以美国共和制为旨归的。孙在1895年与日本领事的谈判中,再度陈述,革命成功之后将“使两广独立为共和国”。在这个意义上,孙对于革命之后的政治构架,是模仿美式联邦制共和国。

在1903年出版的、风靡一时的《革命军》中,邹容高呼“中华共和国万岁”。而在晚清越来越激烈的革命情绪中,“共和”变成了最响亮的口号,变成了这个时代流行的名词崇拜的一部分。

辛亥革命之后,“五族共和”等观念经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与《清帝逊位诏书》共同阐发,广泛传播于报纸杂志。这一点,也可以从民初国旗的制定上看得更为清楚,民初国旗,为五色旗,旗面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主导政权的武人——北洋军阀固然对于共和体制及其操作缺乏了解,知识界同样对于什么是“共和”也并不清楚。

在这种意义上,民国初年的中国精英们,一定对于约翰·亚当斯的感慨深有共鸣又备感疑惑。如果他们知道自己一心想模仿的美国制度的建造者之一到了19世纪还在感慨,他“从不清楚”共和制到底是什么,而且还认为“过去没人知道,将来也不会有人知道”,共和制可能是指“任何事物,所有事物,或者一无所指”。

不过,对于行动者而言,定义从来不需要过分清晰。当18世纪末的美国人大声喊出“共和”,他们用此来针对英国的“君主制”,他们还努力让自己与追随者相信,这两种体制适合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群,拥护君主制的人喜爱安宁与秩序,而支持共和主义的则热衷于独立与自由。

这简单化的划分,适合于革命时的情绪。同样的,当晚清的革命党人推崇“共和”时,他们主要针对的是清王朝的君主制。倘若清廷代表着专制、腐败、无能、满人的权力垄断,“共和”就代表着一个有广泛的政治参与、法治的、多民族共存的新政治体制。这其中也有着强烈的功利主义需求,这种新政体能增强国家力量,洗刷民族屈辱。

但如何将口号转化成现实,将舆论宣传转化为一种政治实践,却需要复杂的程序。它不仅来自一小群体政治与知识精英的观念,也来自不同社会力量的响应。但就像濮兰德悲观的预言,这一切尚未发生。在结构上,袁世凯的中国仍延续着慈禧太后的中国。

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检视20世纪初试图转向共和政体的国家的动因,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因为贸易增长,欧洲各帝国的领土扩张所带来的外部压力之外,一个新知识分子共同体在各国内部迅速成长。城市的繁荣扩大了政治讨论的公共空间,书籍和学院教育的普及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关于外部的知识,因为贸易而迅速发展的交通运输不仅带来了全球各地的货品、货币和书籍,还把热心求学的年轻人带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这些年轻人在海外聚会、结社、组党,形成与他们国内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身份认同。这些历史现象使得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开始在欧洲以外的地方出现:这种社会生活是基于某种哲学原则的,为了完全参与这种社会生活,个人必须剥离他们的社会地位、身份和经验,向着某种预设的目的努力。

这和旧制度之下的社会结构是对立的:在旧制度下,个人是以其职业和社会地位组织起来的,职业的高下贵贱,形成了权力分配的结构。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为旧制度下的社会结构提供了准确的描述,社会关系可以被简化为阶级关系;而现在,这个知识团体是启蒙式的,是纯粹基于思想的。20世纪共和制度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无论是在土耳其、俄国、德意志帝国还是大清国,都深刻地受到这种思维与现实的影响。对他们而言,共和并不意味着实际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地位的平等,并不意味着个人对公共事务有实质上的主权,而是意味着一个政治系统,在这个系统下,个人得以享受抽象的、思想意义上的平等——革命者要一个柏拉图的“共和国”。

辛亥革命之后建立的共和所遭遇的危机与它的起源直接相关:这是一个新知识分子共同体——一个“哲人社会”的参与者们建立的共和国;一方面,她需要迎接根深蒂固的旧制度的挑战——在1913年,旧制度的阻力来自皇权、军队和地方的官僚政治;另一方面,她也需要与在政治机构上发展出的共和模型努力调和——在1913年,这意味着以英国的国会制度为楷模的君主立宪。中华民国这个早产的共和国的缔造者们,既没有实力为旧制度颁发死亡证书,也无法迅速让共和政治的参与者统一签署她的出生证明。

一个湖南进步青年在1911年革命爆发后剪去发辫,加入当地的革命军队,事后回忆他当时对民国的期望时,他希望要一个孙中山当总统、康有为当总理、梁启超当外交总长的民国。这种混合了知识憧憬、旧制度和机构民主的共和愿景似乎是当时许多人的期望:1912年2月16日,旧金山的中华商会在得知袁世凯被选为总统之后,一边准备庆祝新生的共和国的诞生,一边准备着孔子诞辰2463年的庆祝仪式。而1913年的一系列事件,不仅击碎了初生的共和国的政治前景,不仅打破了宪政民主在民国建立的希望,更粉碎了哲学社会和旧制度的调和的希望。在此之后,那个叫毛泽东的湖南青年在北京加入了“哲人社会”,希望以主义改造中国;旧金山的中华商会则又开始接纳革命失败的流亡者们;本来就对共和毫无信念的新总统,则对所有的共和机构越来越缺少耐心。

失败的革命派在1914年一方面走上了拙劣仿效北洋的道路,另一方面则是继续在现实里强化他们的抽象共和理想,搁置了对于民主机构、民主程序、宪法约束这种种手段的关注。孙中山组中华革命党,不再侧重五权宪法,而将革命分为军政、训政与宪政三个时期。孙中山“统率新旧同志”谋第三次革命,“务以武力削彼暴政,先破坏而后建设,敷施方云顺序”。在孙看来,非常时期的革命,走宪政道路以遏制北洋集团,实属与虎谋皮,必以“武力”才有效。为使革命组织更为有效,中华革命党在《章程》中强调,“总理有全权组织本部为革命军之策源”、“本部各部长、职员悉由总理委任”、“凡进本党者必须牺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权利而图革命成功为条件,立约宣誓,永久遵守”。孙文党魁独裁,日后曾数度解释特以革命自期的基本原理:我这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也可以叫做“孙文革命”,所以服从我,就是服从我所主张的革命。服从我的革命,自然就是服从我。

革命党中的另一巨子黄兴对孙中山之革命路径,颇有不满,曾讥讽此为“以人为治,羡袁氏之所为”。黄克强的话一方面指出革命党统治手段上越发独裁的倾向,另一方面,以孙中山为中心的革命派的转化无非是哲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哲人社会需要高度共识、统一目标作为其思想纲领。当君主制被辛亥革命打倒之后,他的目标是重塑中国社会种种更为微妙的结构。为了与其种种敌人做出区分,哲人社会必须收缩,必须从包容接纳一切边缘势力的联盟变成雅各宾俱乐部。这也是20世纪的土耳其革命、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共通之处。

1913年年底,一个军政集团挣脱出牢笼,另一个竞争对手随后也开始按照自身的历史逻辑继续演化。共和国议会政治的机构和原则,双方都抛诸脑后,一个军政集团固然相信枪杆子握有政权,另一个孱弱对手同样只相信枪杆子里出政权。

梁启超在面临共和还是君主立宪、革命还是改革的选择时说:“法兰西自1793年献纳牺牲以后,直至1870年始获飨者,犹非其所期也。今以无量苦痛之代价,而市七十年以来未可必得之自由。即幸得矣,而汝祖国更何在也?”这番在辛亥革命还未开始、共和尚待建立时发出的感慨没有被人记取,而是一语成谶。一百年前的1913年,是足以改变近代中国,完成新创共和国的一年,但恰在这一年,所有正面的力量,全部被历史甩出了。中国历史走向了另一条道路。

距离宋教仁的遇刺已经一个世纪,而我们很难说,我们对于“共和”的理解加深了,而它的困境与挑战,似乎丝毫没有减弱。

刺客与政客

——1913年宋教仁遇刺案与民初政局

张晓波

刺杀宋教仁案情本身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各种政治力量,究竟是因何种动因汇聚到了宋案之中,并且由此导致了大分裂乃至于大败局。

1913年开春,新生的中华民国百废待举。新一届国会大选业已结束,国民党大获全胜。此时,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问鼎总理,势不可挡。恰在宋教仁北上之际,却不幸遇刺于上海沪宁车站。

同类推荐
  • 大明奇葩富豪

    大明奇葩富豪

    难得中一次穿越大奖,容易吗?总不能做个身无分文的穷屌丝吧?手上钱财用不完,这样的人生才酸爽啊!既然有强大到变态的系统加持,乔小麦庄严宣告:我要建立一个富可敌国的商业帝国!我要把卑鄙无耻的倭寇虐成狗!什么权臣、奸相统统靠边站!……当然,顶天立地的英雄,怎么会缺少美女的青睐?
  • 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

    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

    某种意义而言,21世纪国际竞争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各具特色的城市圈。没有城市圈的形成和崛起,没有发达的大城市做后盾,没有人口和产业聚集以及城市的高度文明,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难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力的国家。
  • 大明救亡攻略

    大明救亡攻略

    跪求走过路过的男频大哥们把手中宝贵的女频一票投给八折最新的女频书《清翡传》!!!第一步:干掉系统!!第二步:珍爱生命,好好活着!!!
  • 晚近的历史记忆:两宋的五代十国史研究

    晚近的历史记忆:两宋的五代十国史研究

    本书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也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全书在系统梳理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政治架构、思想形态等状况,首次就两宋对五代十国的历史记忆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整体研究,对这一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群体历史记忆的构建与演变、共识与歧见,及其与政治现实和思想走向的互动等问题进行了动态的研究与细致的解读。本书的主要框架大致如下:第一章搜录两宋专述或主要记述五代十国史的著述,同时简要探讨它们的特点。第二章探讨北宋前三朝关于五代十国的研究状况及特点。第三章探讨北宋中后期关于五代十国史的研究状况及特点。第四章探讨南宋的五代十国史研究。第五章进行个案研究。最后是结语与总结部分。
  • 重生东汉之君临四海

    重生东汉之君临四海

    某音简介:大家好,我是刘协,今天天气真好,一不小心我穿越了,来到了东汉,还做了皇帝,哈皮那什么带兔诱,真好!正式简介:收天下志士,纳乱世红颜,逆天改命,成就最强帝王霸业!(QQ粉丝群:561781537)
热门推荐
  • 快穿之宿主太迷人肿么破

    快穿之宿主太迷人肿么破

    女扮男装,无CP女强,不喜勿看勿喷,谢谢人生巅峰的沈秋窝在自己的狗窝里面吃饭睡觉打豆豆,结果来一个傲娇的系统打破了现在的平静,说要去三千世界里做任务,沈秋无奈走也走不了,不如去浪一浪,搅它个翻天覆地ps:女主专注搞崩世界,任务是无意完成的黑历史别进了呜呜呜呜,孩子搞不下架死了死了
  • 重生八零之女首富养成计划

    重生八零之女首富养成计划

    时装设计师秦小鱼被渣男害得死不瞑目。重生的她穿到25岁小寡妇身上,抑郁症带俩娃,重点是生活在八十年代。没享受过家庭温暖的秦小鱼被五岁儿子感化,她决定带两个娃好好活下去。她开启了彪悍人生:开美容学校,收购服装厂,创建时装帝国……呃,这也叫女首富养成计划。她的人品和情商就是最好的金手指。身边的那些人,不管是奸的,恶的,坏的,脾气暴的,不好相处的,自私的,软弱的最后统统都老老实实的,鱼姐发财途中顺便教做人。噫?不知不觉身边多了一个人,累时让她靠,冷时给她取暖。他还说,我要帮你养娃!于是新生活开始了,说好的事业与家庭不可兼得,那是不存在的,鱼姐全部都要……
  • 瞬间

    瞬间

    事情发生在街灯点亮的瞬间,而当时的袁庚并没有意识到。从袁庚这个角度看去,窗外的灯光透过雾霭像橙汁一样流进狭小的客厅。柔和的光线,很好地烘托了袁庚的心情。这个套间是他租下的,对于一个外来务工者来说,他并不觉得它小,相反很经济实惠。吃过晚餐,从轮窑厂回家,袁庚开始洗澡。他是个爱整洁的人,工作偏偏与灰土为伴。热水和雾气中,他狠狠地搓洗,一手下去,五根手指粘满了小转筒一样的污垢,他越搓越上瘾,几乎把自己搓掉了一层皮。近段时间,袁庚感觉生活突然对他好起来,各个要素类似一群蜜蜂,从四面八方飞来,都来为他酿蜜。
  • 庄子公开课

    庄子公开课

    中国的哲学源头可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其中尤以儒、道两家为主流,而庄周的《庄子》可谓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和儒家强调积极入世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相反,道家崇尚出世,由老聃的“无为而治”到庄周的“无为而无不为”,庄周在这条路上走得比老聃更远。
  • 我的英雄学院之PX0

    我的英雄学院之PX0

    “要旅行的话,你想去哪里?”单程个人三天三夜御空飞行你值得尝试。拥有暴君巴索罗米·熊的能力之人,在“我的英雄学院”的肆意生活。
  • 国语

    国语

    《国语》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通过各有风格、各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运,记载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
  • 阿鸠留经

    阿鸠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谁的青春不迷茫

    谁的青春不迷茫

    懵懵懂懂,跌跌撞撞,为了那渺不可及的梦想,遍体鳞伤。欧季同,你是我唯一的光!--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喜欢

    喜欢

    我曾经以为,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然而这么多年后,我才发现,关于爱情这件事,我一直无能为力。会过去的,一切都会过去的。我的快乐,我的悲伤,所有自第一眼看见你起伴随的爱恨嗔痴,就会随着时间灰飞烟灭。如您所愿,我是真的长大了。所以,我不需要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