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38300000003

第3章 儒法传统与信任重建

儒法传统与信任重建[28]

当今中国,官民之间相互的信任固然日趋严峻,而精英和大众之间也没有多少信任可言。即便是民众之间,又有多少相互的信任?身处于这个相互之间高度不信任的时代,人们会痛切地感受到不信任之害。

的确,相互信任的人彼此具有善意,这可以减少用于防范他人的精神和物质付出,减少焦虑感。因而,信任可以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人们可以更为积极而便利地从事合作、交易,也可以更为积极而便利地与他人分享合作、交易的剩余。任何规则,只有在人们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够被人们普遍遵守,而任何制度,只有在人们相互信任程度较高的基础上,才能够正常地运转。

因此,过去几年来,不断有人在呼唤信任。但是,这么重要的东西,在当代中国为什么严重匮乏?为什么人人都痛切感受到信任之重要,却未能而且现在看起来也不能有效地重建信任?我们需要通过探究中国人心智结构中信任的地位,寻找信任重建之道。

信任与反信任的历史

与信任相关,历史上,中国人曾生活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中,这也就构成了两个不同的生存与社会传统。

第一种是信任的传统。据可信的古典文献记载,此一传统形成于尧舜时代,其间经过若干反复,由质朴刚健的周人建立了经典的封建制,在此制度下,人际间的信任联结组成了一种稳定的制度。

封建制的本质是自由人之间透过契约建立人身性君臣关系,所谓“委质为臣”。[29]此一君臣共同体构成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在这样的社会单元中,人们相互把自己的全部交付给对方。因此,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美德是忠与信,孔子教育其弟子“主忠信”,[30]确实是对周人伦理观念最为经典的概括。

忠与信相互关联,但也有区别。信关涉君臣双方的契约,因而是对双方共同的要求。它要求君臣双方均须信守君臣契约,信守契约规定给自己的义务。只有自己守信,才可以对对方主张自己的权利。忠则主要关涉臣一方的态度,它要求臣尽最大努力履行自己对君的义务。

由此看来,信优先于忠。唯有当君臣双方信守契约,君臣关系才可以维系,臣才有责任对君尽忠。齐国贤人晏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君人执信,臣人执共(供)。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31]君臣双方都需要信守契约,忠于对方,以笃实、敬慎的态度相互服务于对方。

经由封建的契约所建立的信,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为强烈的人际间信任关系。互信是封建共同体得以维系的关键。所有的人都是通过这种两人间的互信关系相互联结起来,从最基层的井田,经过邦国,一直到天下,并且可以无限扩展。封建制下没有常设警察,没有常备军,也没有自上而下贯通的官僚系统,其秩序基本上就是靠君臣间的互信来维持的,且如果统计王朝的寿命,周是最为漫长的。信任的力量,大矣哉。

不过,中国也存在与信任相关的第二个传统,一个完全反信任的传统。这个传统发端于战国时代,成熟于秦。

春秋后期,也即孔子的时代,封建秩序开始松动。到战国时代,封建的大厦大体坍塌。封建君臣之间的信任网络开始解体,人返回自我,回向自己有限的身体,退化成为个体主义者。

法家立足于这样的现实,给予这种状态以正当化论证,并将其发展为一种原子化个体主义的、物质主义的伦理观。根据这样的伦理学,人与人之间天然地就是敌人或者潜在的敌人。人一生下来,就孤立地生活在自我身体的堡垒之中。当然,为了生存,人也不得不与他人发生关系。由此产生了交换。是的,法家坚信,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的唯一形态,就是基于自我成本-收益计算的商业性交换关系。《韩非子·饰邪篇》中有一个经典的段落:

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富国而利臣,君不行也。臣之情,害身无利。君之情,害国无亲。君臣也者,以计合者也。

不仅君臣以利而合,韩非认为,父子、兄弟等亲属之间也是一种利害计算关系。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当然就不可能存在任何信任。

不过,对于这一点,法家一点也不担心。相反,他们为此而欢呼。法家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替代封建治理秩序的更为先进、高效率的治理架构,那就是单一权力中心自上而下的控制-动员体系——暴力贯穿于这一体系中。基于自己对人性的预设,法家相信,唯一可行的国家秩序,就是政府利用暴力强制每个人服从自己的警察统治秩序——法家所谓的法治就是刑治,也就是文法吏、刀笔吏之治,也即警察之治。

因此,法家依据自己的伦理学相信,人们相互之间的信任是不可能的;法家根据其历史哲学相信,人们相互之间的信任是不必要的;最后,法家根据其国家哲学相信,人们相互之间的信任根本是有害的,必须予以消灭。

警察治国的前提是人的原子化存在,而为了确保警察治国的效率,又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把人们固定在原子化状态,让他们相互为敌。这样,警察可能遭遇的抵抗就会最小化。法家想到了这一点。商鞅变法最为重要的措施正是连坐制度:“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32]

这里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是最后两条:告奸者得到的奖赏与斩敌相同,藏匿犯罪者所受惩罚与降敌相同。在周的封建制下,君臣之间是伙伴关系,他们联合组成一个共同体,彼此有休戚与共之感。秦人建立的王权制度则把人民视同潜在的敌人。如果他们不尊重警察式官吏的权威,他们就是公然的敌人。这些内部敌人对王权秩序的损害,与外敌相同,必须用最无情的手段予以打击、消灭。进一步,为了有效地控制、消灭这样的内部敌人,政府强制人民相互成为敌人。而所有拒绝相互为敌的人民,就是政府的敌人。

这样,秦统治者把人的原子化的存在制度化了,把不信任变成了这个国度的宪法。随着封建制解体,人们相互的信任本已弱化,秦政府则完全禁止人们相互信任。在这样的制度熏陶下,秦人之间完全没有任何信任,哪怕亲属之间。汉初贾谊在《新书·时变篇》中这样描述:

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秦人有子,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假父耰锄杖彗耳,虑有德色矣。母取瓢碗箕帚,虑立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踞。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睨。其慈子嗜利,而轻简父母也。

但是,这样的国度,其实是无法保持基本秩序的。商鞅、韩非自己的命运,就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为这种制度的到来奔走呼号,但他们自己都成为这种制度的牺牲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如此记载韩非的喜剧性结局:

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嫉恨)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这确实是一出黑色幽默剧。《韩非子》就是一部装扮上哲学外衣的厚黑学大全,他给君王的全部教导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君王决不能信任任何人。因此,秦始皇决不信任韩非子。坚决地杀死韩非,就是韩非的政治逻辑之内在要求。当然,依据法家的理论,李斯、韩非这两位大师级法家人物相遇,除了相互残杀,人们也实在想不出他们还能干些什么。他们如果相互信任、合作,那就自行证明他们的理论之破产。

而这也就是秦“不二世而亡”的社会结构根源。秦的崩溃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那是一种土崩瓦解模式。原因就在于,秦的制度摧毁人间最基本的信任,人与人之间只有短期的利益计算关系。皇帝与官吏之间没有信任,皇帝与人民之间没有信任,官吏相互之间没有信任,官吏与人民之间没有信任,人民相互之间也没有信任。当人们看得见制度提供的利益的时候,这个统治大厦似乎坚不可摧,而一旦制度为个体提供利益的前景变得模糊,所有人都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撤出,没有一个人关注其他人的生死。这座宏伟的大厦也就立刻粉碎性溃塌。信任不仅塑造社会秩序,也是统治权的基石。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秦亡之后,人们普遍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伦理,没有人际间基本信任的治理秩序,是根本无法维系的。儒家展开了一场心灵、社会治疗运动,试图清理秦制的毒药。

但是,这是一剂迷幻药,对于软弱、阴暗、偏执和不成熟的心灵,它始终具有致命的诱惑力。

也就是说,汉初以后两千年,两个传统同时驻留于中国人的群体心理中。中国人形成了双面心智结构。一面是人际间的相互不信任,另一面是相互的信任。伴随着秦的覆亡,前者再也不具有伦理和政治的正当性,而隐入人们心灵的深处,一如秦的文法吏走下朝堂,隐入阴暗的监狱。而相互信任的传统则获得了文化、历史和政治上的正当性,得以主张自己、建设自己、扩展自己。

这个传统的坚守者是正统儒家。儒家形成于封建制的夕阳时代,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保留了对封建制的美好记忆,并对此予以抽象,提出“仁”这样一个伟大观念。此一观念乃是人际相互信任的人性根基所在。

《中庸》对“仁”有一个最为简练的界定:“仁者,人也。”郑玄注曰:“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33]仁就是人们相互把对方当成与自己相同的人对待。此即孔子“吾道一以贯之”[34]的“一”。苏格兰道德哲学家,尤其是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感论》中所讨论的“通情(symphony)”能力,与此接近。

基于这样的本心之仁,人们之间即可以相互信任。儒家用以处理人际间关系的两种基本范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5]之忠或者说仁爱,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6]之恕,都是作为人之自然的仁的体现。立人、达人,必以对对方的信任为前提,而勿施于人则显示了对对方的尊重。有了这样的尊重,也就可以获得对方的信任,从而建立起相互的信任。

孟子则更进一步,为仁提供了一个人性论的论证。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朱子注:“天地以生物为心,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37]不忍人之心就是不忍同类不幸之心。它内在于人心之中,而让人形成“怵惕恻隐之心”,它让人们自然地相互亲近,相互信任。由于这种仁心,人们自然地有孝悌之情;由于这种仁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样是由于这种仁心,“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汉武帝-董仲舒以后,儒家依据上述理念,开始重建社会,也即在已经相互疏离的人们之间重建相互信任、合作的关系。

这就是此后中国人生存的基本格局:儒家努力地向上提撕人心,并基于自己乐观主义的人性论假设相信,一个相互信任的社会是可以期待的。正是这一希望和力量,让绝大多数中国人在大多数时候是“好人”,也即相信他人,帮助他人。

因此,传统中国社会,虽然改朝换代不已,但大体尚能维持人际间的基本信任,人们也得以进行正常的合作、交易,由此形成了一种基于信任的社会结构及支持它的价值、信仰体系。比如,在中国,儒家化的主流佛教并不主张人们离世,而是主张人们信任和关心他人。

当然,法家、兵家的哲学和秦制之精神也诱惑着一些人为了欲望和利益,而算计他人。此即儒家所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38]的苦衷所在。这表现了一种对于人心可能掉头向下下坠的忧惧心态。这样的忧惧,见之于人间一切正统宗教,但在中国,最为中肯。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人经历过纯粹原子式个体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生活。法家和秦制的传统是一个挥之不散的幽灵,这个幽灵不是想象的,而曾经是实在的历史。因而,它的精神深刻地烙印在人们心中,并且展露出艳丽的魅惑,而诱惑某些人飞蛾扑火。比如,曹操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势,就曾经刻意地召唤这个幽灵。历史上十分著名的曹操“求才三令”之主要目的,就是把才与德人为对立起来,从而导致汉代士人精神之崩溃。[39]历史上,不信任的人生和政治哲学随时会跳跃出来,支配一个人的心灵,或者支配一个时代的精神。

因此,事实上,在中国人心中,尤其是在掌握着权力或者其他资源的人那里,随时都在发生向上提升或者向下堕落的战争。不信任的基因纠缠每个人,不信任的阴影可能在不经意间随时从心灵的深处翻转出来。

可以说,过去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就是信任的传统与不信任的传统这两者之间的神魔之战。当然,大体上,汉武帝以来的社会,在风俗的教化之下,后者的信徒究属少数,不足以撼动社会信任网络及其价值体系。这个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约束人相互疏离的倾向,并塑造人们相互信任的心智。这些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就构成古人所说的“风俗”,也就是托克维尔所说的“民风(morals)”。这种风俗进行着无所不在的教化,塑造着国民的心灵。信任必然是相互的,才是可维系的,风俗就以其普遍性,而构成人们相互信任的共同中介。

但是,这样的风俗却遭遇一场飞来横祸。

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中国人启动构建现代国家的事业。二十年后,他们遭遇挫折。知识分子开始进行反思,他们把罪责归咎于中国既有的价值体系及其所支持的社会结构,也即我们所说的“风俗”,据此发起了一场持续了大半个世纪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思想、社会运动。另一方面,从孙中山开始,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激进政治力量也致力打破人与人之间的私人性信任关系,而将其从传统社会结构中拆散出来,以原子化形态,统合于单一中心的权力动员体系中。

这两项运动共同的结果是,中国固有之风俗逐渐崩解,或者被强行毁坏,人们赖以相互信任的共同中介就不复存在,信任也就消解了。

也就是说,二十世纪的中国在很大程度上重复了从战国到秦的历史变迁过程。今日中国所面临的处境,也就十分类似汉武帝时代:在物质主义刺激下,商业极其繁荣,但是,由于信任的缺失,社会充满紧张与冲突,上至治国者,下至乞讨流浪者,似乎无人享有安宁、幸福。

当更化则更化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董仲舒提出了“更化”之说。董仲舒在与武帝对话的《天人三策》之“第一策”中,痛陈社会失序局面,进而提出:

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无)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无)益也。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40]

董仲舒所提出的更化之道,就是“渐民以仁,摩(砥砺)民以谊(义),节民以礼”,以通往“教化行而习俗美也”之境界。至于具体政策,董仲舒说得很清楚:“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董仲舒所说五常之道,始于仁,经过义、礼、智,而终于信,可见,在董仲舒及儒家心目中,“信”之于健全社会秩序之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信可以作为一种制度而存在,比如信托。信甚至可以成为社会联结的基本纽带,比如封建制。但基础性的信,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心理倾向,也就是面对他者,人愿意相信他人进而愿意与之相处、与之合作的一种精神趋向。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趋向,社会就根本不可能出现并维系,当然也就没有好社会可言。

因此,董仲舒提出的更化之道,在于治疗无所不在的心理疾病,打破每个人对他人的神经质式猜疑、恐惧。在此基础上,人们将会重新发现、养护自己的内心之善,学会彼此信任、尊重,学会面向真、善、美等价值的合作,而不再把生命完全视为成本-收益计算的过程。简而言之,所谓更化之道,就是信任重建之道。

汉儒所取得的成功,证明了信任重建之道的关键在于“教”之重建,在今天,或许应当说是教之“转进性复兴”。

在中国,教首先是指理性说服和以身作则的“教化”,其次才是指神灵崇拜之宗教。前者就是儒家之教,但在现代语境中不应当说这是“儒教”;各种民间信仰以及外来之宗教则属于后者。儒家也有超越性信仰对象,那就是天。事实上,周人基于君臣之信任而构造的封建秩序的稳定,有赖于周人深刻的天道信仰。同样,当汉儒重建人际信任的时候,也以重建天道信仰为其前奏。

某种共同的信仰乃是人际重建信任的关键。人作为一个精巧的物体,完全可以自成体系。因而,生物状态的人具有自我封闭、相互疏离的倾向。霍布斯设想的丛林状态下的人就是这样的。这样的人一心关注于自己有限的肉体之内在的欲望和意志,而不在乎他人的意向和反应。外面的世界全部被他当成自己生存的“环境”,他人也就被物化,他以他人为敌人或者猎物。所有正统宗教,包括儒家的天道信仰和教化体系,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把人从小我中拉出来。至高的超越者,不论是天、是上帝还是神,都是迫使内向的我抬起头来,关注我以外的世界。人对于超越者的共同关注,也让人之间相互关注、亲近、尊重,以及信任。这就是宗教的社会功能所在。一旦这样的宗教解体,人们回向小我,信任和社会就会同步消散。

如此,当代中国的更化之道,就是显而易见的。中国需要的是精神的觉醒和宗教的复兴,尤其是儒家的复兴。

实际上,这一更化过程已经展开,但有很多人在有意识地或者盲目地抗拒这一过程。抗拒的理由是多种多样的。最有趣的事实是,当代中国具有完全不同的政治立场的一些人士,在抗拒中国人之精神更化这一点上,却携手共进。实际上,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这两类人就共享着霍布斯主义的伦理与政治预设:现代秩序的构成单元是且只能是丛林状态中的原子化的个体。只是在此之后,双方才产生分歧:有些人主张,唯一能把这样的人捆绑在一起如一人的因素,就是绝对的权力;另一些人则乐观地相信,这些个体只要运用自己的成本-收益计算能力,则在关心自己利益的本能驱动下,相互博弈,就可以创造出一组保障个体的权利和一套人们相互之间约束、并且约束权力的制度。

这些阴郁的想象和天真的想象,都不过是幻象。霍布斯的预设不过是法家哲学的现代翻版:个体、利益、计算的能力,这些就是韩非哲学体系的关键词。而此一哲学体系所能带来的结果,早就已经由秦的败坏、无序状态证明了。

这一理论失败证明了:任何以丛林状态为假设的伦理学、法律与社会理论模型,都不可能走出丛林状态。因为,这样的假设不能在人际间建立起底线性质的信任,人们没有合作的意向,必然被锁入相互伤害的路径依赖中,直到相互毁灭。不幸的是,这样的理论范式在当代中国却居于主流地位,从斗争哲学到主流经济学,到自由主义理论,还有民族主义理论。这真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思想光谱。

因此,当代中国人精神之更化,还需要思想范式之更化,那就是放弃霍布斯主义、物质主义、启蒙主义、现代原子式自由主义、韩非主义、鬼谷子主义等等一切以原子式个体主义为预设的社会思考范式,而转向中西文明之主流思想:中国的儒家、佛教等;西方之古典哲学,中世纪神学,苏格兰道德哲学等。儒家义理之复兴性重建,是当代中国人精神更化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这些思想传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预设人处于与他人的关系中,预设人能够、也愿意理解他人。这些理论不是个体主义的,但也不是集体主义的,而是某种“关系主义”的。人天然地生存于与他人的关系中,由此,人天然地能够、并且愿意信任他人。当代中国人普遍因为人性黑暗的假设和现实,而处于半绝望甚至绝望状态,惟有关系主义的哲学和社会科学,能够给这群人提供一线希望:美好生活不只是一个幻想,而有现实的可能性,因为,人皆有恻隐不忍之心,人与人的相互信任是完全可能的,只要自己面向内心而又向着天。

同类推荐
  • 道义现实主义与中国的崛起战略

    道义现实主义与中国的崛起战略

    道义现实主义理论则通过借鉴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强调物质和观念结合的观念,发展出结合客观利益与领导者观念的二元论理论。该书汇集了阎学通教授近两三年内对国际秩序变革、中国外交发展、中美关系等议题的而观察与思考,是一部适合决策者、研究者和普通大众理解国际秩序基本问题与中国外交的学术读物。
  • 中国生死智慧

    中国生死智慧

    《中国生死智慧》主要探讨人类的生死问题,将立足于中华民族生死哲学之血脉的基础上,从分析生命与死亡之本真出发,顺次探讨生命本真、生死观念、生死态度、生命困顿和生命教育等问题,试图从合理性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让人们在较为轻松的阅读中从容地思考生与死这样严肃的问题,获得某种生死智慧的启迪,以最大的包容度和开放性,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以因应我们每个人终究会遭遇的生死大事,获得生之幸福与逝之安乐。
  • 蓝色战略2:南海篇

    蓝色战略2:南海篇

    “政治家”与“政客”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在面对对外事务时,政治家往往是把一切分内之事都做好之后,再由军方去完成剩下的部分;而政客则必然是把一切都搞砸了以后,才把一个烂摊子丢给军人。菲律宾前领导人与越南在南海问题上的种种恶劣表现,可以说是对上面这句话最“完美”的诠释。媒体上很多学者、专家都在很认真地讨论中国与这两个国家之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而其实真正出问题的不过是这两个国家的内部。
  • 政府公共舆论管理

    政府公共舆论管理

    本书对此做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在界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作者着力探究了三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一,是如何维护公众的舆论权,这是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问题;其二,是如何对公共舆论进行适度干预,这是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有限性或边界问题;其三,是政府如何在前两者基础上,正确引导公共舆论,这是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价值取向问题。最后,在我国,加强和完善政府公共舆论管理,旨在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此可见,研究政府公共舆论管理,不仅仅是政治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而且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深入发展的呼唤
  • 信仰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

    本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成为我们的信仰”“问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求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之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乡土故事”等十大部分,通过主题阐述、名人访谈、基层采访和网络交流等方式,广泛深入地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当今人们的信仰的理由、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问题,讲述了发生在老百姓身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乡土故事,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看法和建议,对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热门推荐
  • 每天读点金融学

    每天读点金融学

    当今社会,除非你的生活能够远离金钱,否则,不管你是否喜欢,人人都需要关注金融,不仅要关注国内的,还要关注国际的。这些年来,优选经济已经一体化,可谓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任何地方发生的财经事件,都有可能间接或直接影响到你的切身利益。说白了,金融的变化将直接关系到你我钱包的大小。于是,有关普通百姓如何应对通货膨胀、货币、金融问题的根本,以及美元贬值策略、中国企业转型迫在眉睫、人民币走向靠前等系列话题,都成了街头巷尾的谈资。
  • 影后来袭:霸气成神要你好看

    影后来袭:霸气成神要你好看

    喜欢是什么?陈子昂说:喜欢的就要夺过来,那样才有资格说喜欢。林秧歌说:喜欢就是祝福,就是陪伴,就是永远在一起。在这个不对等的世界里,我愿意为你保驾护航,只求你一世安然,笑颜长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星界圣歌

    星界圣歌

    茫茫星河,众生万千,孰料一遇男主误终身……这是一部星河血族少年的步天之歌!
  • 续酒

    续酒

    原本平静的江湖因一帮不知名的杀手搅动的人心惶惶,因各种原因聚在一起的四人如何破解。
  • 感谢瞧不起你的人

    感谢瞧不起你的人

    在生活中,当我们遭受批评、伤害、欺负、背叛、责罚、讽刺……我们该怎么办?比尔?盖茨说过:“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成就以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尊。”盖茨意在告诉你,愚蠢的人为了事业盲目地去死,聪明的人为了事业委屈地活着。火石不经摩擦,火花不会发出。同样,人们不遇刺激,他们的生命火焰不会燃烧——失败、贫穷、痛苦,不是永久不可超越的障碍,反而是人们最好的刺激品,因为这些能锻炼他们的身心,使得他们更坚毅、更强固。钻石愈硬,它的光彩愈耀目,要将其光彩显出来所需的磨擦也愈多。只有磨擦,才能使钻石显出它全部的美丽。
  • 情迷吸血殿1

    情迷吸血殿1

    少女吸血鬼猎人北木夜,接到一个殿堂级别的终极任务——调查两名具有贵族血统的吸血鬼男生。在Bulgaria古堡,她遇到了那两个吸血鬼,一个将她当成戏耍的玩具,一个一直想要赶她走。北木夜在任务和真情之间挣扎,一方面想完成任务,一方面想继续跟他们在一起。最终,当第七天堂与吸血鬼面对面时,北木夜被告之她的使命竟然是杀死吸血鬼王!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她将如何选择……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中国年度优秀诗歌·2017卷

    中国年度优秀诗歌·2017卷

    由杨志学和唐诗两位博士诗人主编的〈中国年度优秀诗歌〉已经由我社连续出版了6年,取得了较大影响,已渐成品牌.本书遴选本年度发表在全国各大报刊的优秀诗歌300余篇,收入约200位新老诗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在表达手法上也力求创新.所表达的情感都符合正能量的原则,有益于读者陶冶身心.从中可看到本年度诗歌发展风貌,也为相关专家研究中国新诗提供样本.
  • 茧痛

    茧痛

    你是长在我心里的一根刺,拔不出来也抚平不了。郑筱对许亦说,三年的时间,一千多个日夜,我无数次在爱你和恨你之间徘徊,爱你曾给的温暖,恨你的自私和冷漠。因为许亦,郑筱一贯的坚强被一次次打碎,内心被逼到了绝境,只想把自己缩在茧里,舔舐疼痛。然而,是谁说过,生活从不会妄待认真活着的人,你看,那个像太阳一样周延,他于不知不觉中出现了,一次次拉着内心陷入沼泽的郑筱步入希望。你冷吗,我在呢,你难过吗,我在呢,你怕吗,我在呢……每一个被爱情伤害过的人,请不要失望,你再等等,你的太阳,他可能正在来的路上……
  • 剑侠世界有点玄

    剑侠世界有点玄

    误入剑侠世界,原本以为这只是打怪升级的游戏,却没有想到,他却成为了其中一个。“这是个真实的世界…”“我究竟是npc,还是boos,反正不是玩家。”ps:剑三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