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63800000003

第3章 奢华的技艺

九月的阳光不强烈,芨芨草却已经黄了,一蓬蓬地,在野地里招摇着,好像在等着阿黑拉什·阿合别克的到来。

这个九月,她倒是不忙着招呼村里的那些妇女去拔芨芨草,她惦记着小女儿啥时候回来。最近她每天下午都要到村口转上一圈,站上一小会,直到村里的人家开始升起炊烟,放羊的哈萨克小孩子赶着羊群扬起的尘土飘起来时,她才走上通往自家小院的那条小路。小路窄,两边是密密的、高高的芨芨草,人走在小路上,看不到腿和脚。

女儿看见这些高高的芨芨草也会很喜欢吧?阿黑拉什·阿合别克不知道遥远的哈萨克斯坦有没有芨芨草,她想象不出女儿住在异国钢筋水泥的楼房里会不会习惯,会不会想念草原上容易搬迁和拆卸的毡房,会不会想念和自己一起编织“琼木其”、麻袋、马达子、绳索等物什的日子。

阿黑拉什·阿合别克有五个孩子,一个儿子和最小的女儿在哈萨克斯坦读博士和留学,剩下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外地高校教书,另一个在白杨河镇学校教书,大女儿在县上的保健站上当会计。

平时只有老伴哈孜肯和她在家里,丈夫教了三十五年书,退休前是白杨河学校的校长。阿黑拉什·阿合别克常常说他,自己是教书的,就把儿子们都培养成了教师,还都不在身边。哈孜肯很得意,你也是老师呀,你不是天天在教牧区的妇女编织吗?这时候阿黑拉什·阿合别克常常是不以为然地看一眼哈孜肯。

阿黑拉什·阿合别克确实在教白杨河牧场的妇女编织,现在乡里、村里一共有两百多个徒弟,都是跟着阿黑拉什·阿合别克学会芨芨草编织和羊毛线编织的,她们有些人编好了挂毯、褡裢等拿到县城去买,很受欢迎的。有许多城里的哈萨克人家,年轻的女人自己不会编,就买来挂在家里,也有许多外地来的游客喜欢这些纯手工的活计,他们买去送人或珍藏起来。

阿黑拉什·阿合别克已经五十六岁了,也许是儿女都大了,到外国读书的,在外地工作的,都不在身边。这个年纪的她爱回忆过去,这几年她常常没有由来的想到自己的奶奶和妈妈。

阿黑拉什·阿合别克不知道自己的家族什么时候迁到乌雪特乡白杨河村的,她所知道的就是她的奶奶毕巴提帕是在这里去世的,她的妈妈卡颠·博然迟也是在这里去世的。她自己也是在这里出生、长大,也就很自然学会了女人们传统都会的编织技巧。

小时候家里穷,孩子又多。阿黑拉什·阿合别克早早就跟着母亲学会了编织的手艺。13岁那年,她就用羊毛线给妹妹编了一件衣服,虽然粗糙、宽大的像个口袋,但妈妈还是表扬了她。她记得那是用海娜染过色的毛线编的一件袷袢。那是她的第一件手工制品,后来她常常给弟弟妹妹做衣服。文化大革命那些年,没有布票,买不到布,就把旧衣服拿出来翻新,她手巧,旧衣物她也可以翻出新花样,给衣物、毛线重新染色、拿旧布拼出好看的图案,她总能在旧里做出新的感觉。爱美的妹妹最喜欢经她手缝弄、编织的衣物。

后来她结婚了,自己一家人的衣物,缝缝补补都是她来做,还有毡房里的“琼木其”、挂毯、地毯、装碗的口袋、装麦子的口袋、装面粉的口袋、装干肉的口袋,绑东西的绳索,装零碎东西的口袋,还有马肚子上的马达子等等。她一件一件编织着,一件一件完成着。此时,午后的阳光下,她坐在毡房里,天窗上照进来的光柱一半洒在她身上,看着她在我面前安适地摆弄着那些羊毛线,我觉得她的青春就是在这些羊毛线缠绕中度过的。

转场的时候,平日里她编织的那些口袋、绳索就都用上了。家里的东西都装在那些大大小小的漂亮口袋里,再用结实的羊毛绳子绑在马背上,所有的家当都在马的背上了。一家人骑在骆驼或者马上,赶着牛、羊,走过山路,转过荒地,找到一块水草丰美的草场,卸下这些家什,就在一块平整的地上搭毡房。丈夫把“琼木其”沿着毡房边展开,拿绳子固定好,她把挂毯什么的装饰物挂在毡房里,地上铺上手工编制的地毯,一个家就布置好了。等她烧好奶茶,叫孩子们来吃饭时,丈夫已经把羊和牛安顿好了,孩子们也都和附近毡房的孩子打过照面了。一个家就在这个草场上开始了安顿下来了,直到下一季草黄了,直到下一次转场。哈萨克牧民就是这样从草原的这边搬到那边,再从那边搬到这边,一年一年都是这样,从无例外。

哈萨克族自古以来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因为牲畜的转场需要,他们居住在容易搬迁和拆卸方便的毡房里。制作毡房时用羊毛赶成毡子,再用毡子搭建房屋,毡子是软的材料,怎么才可以最省力地解决承重问题,聪明的牧人一定想了很多办法,才发现,圆柱形的房屋,最省力,也就是现在毡房的样子。可是毡子很软,怎么阻挡风和小动物的攻击呢?草原上没有树,可是有好多草。半荒漠的草原上,长着一丛丛的芨芨草,芨芨草的主茎挺直,外表光滑,聪明的哈萨克妇女用它编成的类似草席子的样子,哈萨克人把它叫做“琼木其”,男人把“琼木其”顺着毡房的圆壁展开,这样既可以为毡房挡风同时又阻挡外来物的入侵,同时加固了“房屋”墙壁的韧性。

男人们放羊去了,爱美的哈萨克妇女在干家务时,想着怎么把毡房打扮的漂亮一些。可是她们没有漂亮的布、丝绸,在一望无际的草场上她们只有羊毛。怎么办呢?草原上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花草,女人把它们拔了,拿回家在锅里煮了,煮出颜色,再把羊毛也放进去煮,那些花呀,草呀的颜色就煮到了羊毛上,羊毛就变得五颜六色了起来。女人在编织的时候,也就有了五颜六色的心情,连那个挡风用的芨芨草帘子,女人们也用五彩的羊毛缠起来,再编到一起。这样编成的“琼木其”不仅实用还好看。

一开始她们把自己民族和部落的印记和图腾也都编织在芨芨草上和羊毛线上。后来,更多的女人知道了各色花、草能煮出什么颜色,就有更多的花草被女人们拔回来,煮进锅里,还有更聪明的女人捡回草原上不多的石头,也一起煮进锅里。慢慢地女人们掌握的颜色多了起来,编织的图案也变得多了,不再是简单的标记和图腾。她们把自己的情绪和气味也都一起编织进了“琼木其”、挂毯、地毯里了。她们把草原上看见的各种动物、花果及吉祥喜庆的哈萨克等民族文字,连环对称地编织起来。虽然个人有个人的不同,但和其它地方的人比起来也有一些粗犷、豪放、大气的共性。

哈萨克人无论在哪个草原上看见毡房,看见有芨芨草编织的“琼木其”,有羊毛线编织的挂毯、地毯就有一种自己人的亲切感。

根据有关哈萨克史料文献记载,公元5世纪哈萨克族先民已制作和居住毡房,在西汉时期哈萨克族先民在制作毡房里用芨芨草编织品作为工具。

考古发现,在若羌孔雀河出土的公元前18世纪的草编蒌,就是由芨芨草编织的,直口,鼓腹,环底。颈部编有曲波纹和弦纹,出土时蒌口还盖着褐色毛布。

时间过去了那么久,芨芨草、羊毛线手工编织的图案、样式、技艺现在还在哈萨克妇女生活里,只是在长长的时间里,有些东西变了,图案多了,花色多了,变化多了。还有,就是会的人少了。

我看着阿黑拉什·阿合别克那一毡房漂亮的编织品,打心眼里喜欢,也是心生羡慕的。我也会坐在她身边装模作样地编上那么几下,但我永远也不会真正地坐在草原上,从清晨到黄昏,从春天到冬天,去编织一个哪怕是最小的坐垫。这是一个奢华的技艺,它只属于哈萨克妇女。

阿黑拉什·阿合别克告诉我,现在许多哈萨克女人也都不会这些编织技艺了。镇上商店里卖着工厂里生产的卖各种各样的布、各种各样的毯子。人们图省事,懒得花那么长的时间,耗在一块布上。草原上的女人,会的也不多了。阿黑拉什·阿合别克觉得自己有必要把她会的技艺,写下来,告诉更多的人,虽然她有二百多个徒弟了,但她仍然感觉会的人太少了。

在阿黑拉什·阿合别克的感觉里,芨芨草的编织比羊毛线的编织费时间,也要复杂一些。

每年的九至十月是芨芨草采集的季节。哈萨克族妇女们拔芨芨草时用双手从背后将芨芨草一根根连根拔起,打捆成束、放到向阳处晒上半年的时间。在来年的春天,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女人把成束的芨芨草打开,揉搓掉芨芨草杆表面翘起来的部分,再用火烧一烧芨芨草的根部,这样小虫就不去蛀了。

夏天来了,羊身上的毛太厚了,人们从绵羊身上剪下来羊毛。羊凉快了,女人们也可以编织了。

女人用双棍拍打羊毛,是要把羊毛上的杂物拍打掉。拍打也可以让羊毛蓬松起来,然后再洗净,晒干。

女人将大锅支起来,烧开水,放入能煮出颜色的各种植物和石头,再将羊毛也放入锅中温煮一小时。染好色的羊毛放到阴凉处晾干。女人将晾干的羊毛和染色的羊毛撕开捻成各色的毛线。

女人将图案描绘在纸上,再把芨芨草放在所描绘的图案上,用小刀或铅笔在芨芨草上划分出各个颜色的位置和间距。然后将各色的羊毛根据图案的要求,缠绕在芨芨草上,依此类推将图案拼出。根据自己所需要的图案的长度和宽度来量编织线,宽度为奇数7、9、11、13、17。将每行编织线,缠绕在两块小石头上,这样两条编织线具有下垂力,中间打成活结。找一根木棍,根据芨芨草编织的宽度,在木棍上刻出编织线的凹槽,以防编织线在编织的过程中左右滑动。

用绳子将木棍固定在毡房的木架上,把缠绕好线的双石放入木棍上的凹槽内,解开双石之间的活结,把一根芨芨草放在木棍上再用双石的垂力交叉编织。将第二根和第一根芨芨草头尾颠倒进行编织,依此类推,将自己所需要的图案编完后,就用斧头等工具砍齐两头,这样一个“琼木其”就编好了。

毡房大的,就编织的长一点,毡房小的,就短一点。最常见的芨芨草编织品,宽一米半、长两米,一个女人需要劳作五天,编完三百多根芨芨草才可以完成。而羊毛线的编织就要繁琐和细致多了。

羊毛线编织的衣物比布的要厚实和暖和一些,原来草原上的牧民大多是穿羊毛线编织的衣服,在阿黑拉什·阿合别克的祖母和母亲的时代,很多哈萨克妇女都会编织,现在会的人少了。这个技艺和编织“琼木其”都被列为新疆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听说还在申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阿黑拉什·阿合别克就是这两个项目的自治区级的传承人,如果申报国家级成功了,那她就是国家级的传承人了。对此,阿黑拉什·阿合别克有点欢喜又有点不解。欢喜是因为自治区级传承人的身份可以让她每个月有了千把块钱的收入,不解的是那么多妇女现在怎么就都不会这个技艺了,怎么就要到了需要保护的地步了。

在阿黑拉什·阿合别克的心里,羊毛线的编织是很简单的事情。编织羊毛线时要在草地上钉入三根铁桩,使三根铁桩形成等边三角形,如果编织物长,那么三角形相对就大,把一根羊毛线缠绕在铁桩上围绕着三角形放线,在三角形的一边钉入一块分线板,在分线板的旁边钉入一根木桩,再将一根白线绑在这一根木桩上,目的为了把编织线一根根分开,起到“缯”的作用。围绕三角形放线到分线板时将线平均分开,内线放松,外线绑紧。这样做是为了在编织时很好的错位,将所有不同颜色的羊毛线放完后,在分线板的旁边插入一根木棍,木棍的下面三根线上面三根线,依次类推按组分开用线绑紧,这是为了在编织时线不容易产生混乱。完成以上工序后将分线板取出,再用线捆绑在木棍的两头,为了便于吊挂。

将所有围绕在三角形上的线提起,再将一个木棍插入两层线中间,将线的一头挂在地面上的铁桩上将木棍捆绑在相对一头的两根铁桩上并拉紧,这时所有的线被拉直称为编织上的经线,再用一捆线在编织时来回横向穿梭,这捆线叫纬线,再用一个三角形将分线棍吊起在它的前面插入一块错线板在它的抹面插入一块分线板。

最后用一个挑线板将经线按图案的需要挑起,将分线板取出拉动错线板将上下两层经线交织错位,这时将挑线板向上推出再插入分线板堆紧取出挑线板,再横向穿入纬线再用挑线板挑出经线,再用分线板刮动所有的经线使其上下分离,依次类推将图案织出。

一件精美的芨芨草或者羊毛线编织的挂毯,要花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工日才能完成。

草原上的女人,最多的就是时间,从一个小姑娘到情窦初开的妙龄少女,再经过初为人妇的喜悦,直至儿女绕膝的妇人,最后变成了沧桑的祖母,有很多个日日夜夜要过去,有很多得春天和秋天要过去,芨芨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哈萨克女人就是在这个时间编织的,丈夫去牧羊,孩子跑出去玩了,女人就用编织来打发时间,要不长长的日子要怎么过去呢?

阿黑拉什·阿合别克指给我们看她家的毡房,这个毡房里所有的装饰都是她自己手工做出来,没有现代工业生产的东西。她熟练掌握了哈萨克族制作毡房的所有程序。她搭的毡房曾获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第13届、14届阿肯弹唱会毡房文化评比特等奖。

白杨河是阿黑拉什·阿合别克家的冬牧场,夏牧场在加依尔山,春牧场在阿尔帕萨拉汗山,牧场互相之间离得远。今年秋天,阿黑拉什·阿合别克一家早早就转场到冬牧场了。这几天她一直在盘算着女儿回来的日子,她要给女儿看,她给她编织的那些漂亮的毯子,那些可以让女儿骄傲的嫁妆。

同类推荐
  •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文集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文集

    世间女子,纷丽多姿。唯专享她,哀艳如诗。
  • 穿行在澳大利亚的北部地区

    穿行在澳大利亚的北部地区

    2007年7月,我应澳大利亚北领地旅游局、澳大利亚WDW公司的邀请,随同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制组人员及部分摄影家,前往澳大利亚北部阿纳姆地保留地,对那一片神奇的土地进行了深入的探访,领略了那里奇特的自然风光,还有令人难忘的风土人情。 丛林中的塔形蚁山 旅行车疾驶在澳大利亚北部阿纳姆地保留地一望无际的旷野。一眼望去,公路两侧遍布热带气候的标志性植物群落,它们以粗细不等的桉树家族为主,在这片古老的土地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植物乐园。
  • 禅意心画

    禅意心画

    自古至今,在中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我们的前哲对“禅意”、“心画”“、篆刻”都有精辟的论述,谨抄录几则,作为本书引论。
  • 冬日无聊

    冬日无聊

    “如果你能说服我,你必须给我证明。”沙融肯定地说。“证明什么?”我站在讲台上,看着这个扎着两个羊角辫的女孩。“只要我比你先跑,你无论如何也追不上我。”“我追你干什么?”大家哄堂大笑。沙融也跟着笑了起来,她的眼睛里放射着快乐的光芒。“按照你的逻辑,只要推理正确,结论一定正确。我们可以举行一次赛跑,我让你跑不过我。”“我一直保持着教工的百米记录。”“那没用,我先跑。”“我让你30米。”我看着沙融苗条的体形自信地说。
  • 钓胜于鱼

    钓胜于鱼

    《钓胜于鱼》是英国著名作家艾萨克·沃尔顿的对话体散文经典,“我愿沉思以消永日,求安静的生涯,以达美好的归宿”。作品借钓鱼者、放鹰者和狩猎者三人之口,谈到垂钓者的乐趣,各种鱼的知识,以及垂钓中体现出的做人与生活的境界——简单、忍耐、淡泊、知足。具有较强的哲理意味与可读性。
热门推荐
  • 追妻路茫茫

    追妻路茫茫

    他曾说“我们结婚吧!”她天真的以为这一切都是真的,可当婚礼当天,却传来噩耗,当她真的躺在那里一动不动时,他才意识到百毒不侵的他,有一天也会中了一种叫林忆萱的毒;她原本以为自己无坚不摧,可却被一个叫景亦琛的人狠狠地伤害,终于有一天她撑不下去了她“我们离婚吧,放我走…”他“离婚?你这辈子想都别想,你生是我的人,死也是我的鬼,这辈子我也不可能放你走…”
  • 请给我一个如果

    请给我一个如果

    小的时候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英雄梦,我也曾有过。长大后才发现有的英雄梦只是梦,假如给你一个如果,你会用它做什么呢?假如给我一个如果我想重新来过,这是我的梦长大后的梦。当结束的时候真的如果降临在了身边,却未想到它终究还是一个如果……
  • 武寅日本研究文集

    武寅日本研究文集

    本书收入作者关于日本问题的论文若干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诸方面,具有很高学术价值。作者武寅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日本问题研究,从早期的中日关系史研究到后来的当代日本国际关系研究,她的研究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中日关系,并涉及当代日本政治文化的各个领域。她从“尊皇政治”和“家国观念”等角度发出的论述,可谓切中日本政治文化的要害,而当今中日关系“对等不平衡”观点的提出,对于人们深刻理解纷繁复杂的各种表象笼罩之下的中日关系实质极具启发意义。书稿中类似精彩之处甚多,兹不赘列。相信一册在手,读者便能对中日关系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由于作者文笔流畅,书稿既有学术性,也有很高的可读性,不仅对于专业的日本研究学者具有参考价值,也适宜一般读者阅读。此外,作者在卷首的访谈录《一个日本研究学者走过的道路》中,深情回顾了自己学术道路上的足迹,其中流露出来的治学精神也能给后辈学人以非同一般的激励。
  • 游缘惊梦

    游缘惊梦

    一个总认为自己最强人品急待提高的小混混,一朝出山,进入到斗气盛行的修炼世界里,高手云集,各显神通。在被一次次狠狠的打击与羞辱之后,小混混开始了非人的集训,杀野鬼,收狐妖,打怪兽,一步步,终走向斗气之巅峰……
  • 不期而遇对不起

    不期而遇对不起

    没有狗血和惊奇的桥段,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但会随着时间而变得更有味道;因为有些爱情,花了七年也说不出口;有的故事,得十年后的不期而遇才能继续。那时候就可能会感慨:为什么我要和你发生这样的故事,我和别人也能发生这样的故事吗?都是巧合吧。都是缘分吧。太巧了,所以能遇到你,遇到了,确定了,就认识了你。后面的故事,就发生了。在我傻愣愣的一刻,希望你能够懂,那是我在思考如何如何去认识你而不知所措的样子。我们的不期而遇,让我措不及防。
  • 管德传

    管德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管德传》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管德传》记述了管德的成长经历和为航空事业做出的贡献,可以使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更多地了解管德、学习管德。
  • 观音玄义记

    观音玄义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莫道不相离1

    莫道不相离1

    这篇故事的很多灵感来源于我的一些个人经历。分开差不多三年以后,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恢复了联系,聊着聊着,我发现她似乎忘了很多事情。忘了当年我曾有多么喜欢她;忘了当年我曾为她做过的那些傻事;忘了当年其实是她不要的我。一些记忆,好的或者坏的,开心的或者难过的,她都不怎么记得了。我不太喜欢遗忘,因为记忆不论好坏,都让你开始变成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所以总觉得,如果她忘了,那么至少自己总该记下些什么,才好……
  • 金液还丹百问诀唐

    金液还丹百问诀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研究

    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研究

    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养老保险制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承担着“老有所养”的重要责任。当前,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金支付困难的双重压力,凸显了建设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和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紧迫性。因此,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作为整个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自然成为了实务界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与焦点。本书将就这一论题展开深入而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