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21200000007

第7章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用儒学淬炼心态(1)

人不是靠心情活着的,而是靠心态活着。只有拥有了豁达宽广的心态,才能看到更开阔的世界。所以,儒家一直在对世人强调,心灵的解脱和心态的淬炼才是我们收获幸福、感受完满的关键所在。

1.心中有,眼中就有

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其实这就好比我们面前有半瓶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则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

心中有快乐,眼中才有快乐。若心中有忧愁,眼中就会满是忧愁。我们常常会觉得,别人这不好,那不好,别人小肚鸡肠、趋炎附势……说明什么呢?说明在我们自己的心里根本就缺少一些宽容,缺少一些美好,所以我们才会一味地苛责别人,一味地要求别人。

也许我们还会想,就算我们自己有了宽容,有了美好,怎么能保证别人也有呢?我们一再地对他人予以宽容,予以美好,换来的却并不是自己期待的,那我们还能怎样呢?带着真善美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去包容,去理解,去坚持我们的善意——就算被践踏被排挤,也绝不改变。

孔子说:“君子道者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何谓“仁者不忧”?就是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去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何谓“智者不惑”?就是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

何谓“勇者不惧”?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左右。

面对世间纷纭复杂的人际关系,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真诚、和善、友爱、仁慈化解一切烦恼,哪怕别人并不领情。对别人好,不要奢望回报,那不是最高层次的仁爱,是怀有私心的有限的爱。要以直报怨,以我们的率性、爽直去面对他人予以的怨,而不是以怨报怨。以怨报怨只能招致恶性循环。要抱有一颗平常心,才能让我们的人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尘世变得开阔,使我们的心变得安然。

心里有花,眼里才有花;心里有爱,眼里才有爱。爱,比讨厌、比不解、比拒绝更让人觉得幸福。

心中有阳光,世界就有光明;心中有佛,看到的世界自是一派祥和;内心龌龊,看到的世界当然也是一片肮脏。

现在我们来看一则有关苏东坡的有趣的小故事:

苏东坡和佛印在某一天泛舟西湖之上。苏东坡自诩风流倜傥,于是这次借着风景优美、心情大好,又想在佛印面前显摆自己。于是游船行至湖心的时候,苏东坡便开始大放厥词。

他对佛印说:“你看,这边风景无限好,眼里所见都是美景,可是为什么我看你却不是那么美,而是就像一坨屎。”以前每次苏东坡挖苦佛印都是一语双关的,今天这么直截了当还是少见。苏东坡认为这样必定会惹恼佛印,让他发发脾气也好。

可是佛印看起来一点都没有生气,反而笑着回复苏东坡说:“我怎么看你像是一尊佛呢。”佛印果然心胸宽广,不仅不怒反而夸赞苏东坡,任凭苏东坡再聪明也不能破解其中的奥秘。佛印于是告诉苏东坡说:“我心中有佛,所以我看见的都是佛,在我眼里你就是一尊佛;而你心中有屎,所以你看见什么都是屎,所以你会说我像一坨屎。”

苏东坡哑口无言,就算是再才高八斗、满腹经纶也奈何不了佛印了。

一些人心理阴暗,于是便觉得别人都跟他一样。如果他是一个阳光的人,便也会用同样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电影《天下无贼》里,傻根是一个心地纯净的人,在他心里,这个世界没有贼,他单纯地认为周围都是好人。而王薄自己是个贼,他就可以一眼看出谁是坏人。

心中有佛,就是心中有向往、心中有美好、心中有希望。心底宽了,你的路就宽了,心中有了你的眼中自然也就有了。“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与人为善,善始善终”不是一句漂亮的空话,而是需要我们付出毕生精力才能省悟的做人之道。把它放在现在的任何一个地方,怎不刻画出它内在的精辟之处呢?

这不仅仅是对自己,而且同样适合夫妻双方的相处,同学、朋友、同事之间的友谊交往,社会上各种人和事的交流、互动和沟通等等,我们用心体悟,我们用心做事,“积极的引导、正面的暗示”是我一贯提倡的原则!可能我说的佛和大家的佛不很一样,我的理解比较狭隘、片面吧!我对佛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是我认为总归它应该是对自身的一种思想精神上的提升,求佛就是追求一种思想境界。

见心见性。如此朴实而真挚的哲理,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来得有意义。

盲人音乐家阿炳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他永远无法见到的阳光,而且逼真地写出了阳光所象征的勇气与希望。当有人问及原因时,他说:“我虽然看不见大自然的阳光,但我每天都感受着心灵的阳光。它使我时刻觉得自己生活在光明中,生活在希望中。”

对于一个盲人来说,大自然的景致对他来说已经毫无意义,但他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用一种坚强乐观的精神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照耀自己的生命,终于达到了人生的辉煌。这就是心灵的阳光的作用!

有些人之所以沉沦困境,一蹶不振,不是因为他承受不了所遭遇的挫折,而是因为他无法面对挫折带来的痛苦。其实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就会发现一切都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完全可以迎刃而解。

生活总有不如意,总有些坎坷,但只要我们努力不放弃,守住我们心中的那份温暖,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花香满径、阳光灿烂的。到那时,我们的笑容里将只剩下阳光,温暖我们的世界……

心中有阳光,眼中就有了阳光,全身就有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还可以照亮整个世界,温暖整个世界。

孔孟对你说

心中有佛,见到的都是光明,说出的话语都是善良的。心中有魔,见到的都是黑暗,说出的话都是邪恶的。说人是非者,本是是非人。每个人用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态度,思考所遭遇的情景,判断别人的作为。每一个人的心灵就像一面镜子,在自己的心中反射出自己眼中的花花世界。

2.给自己的“心牢”解锁

孟子强调培养浩然之气,认为无私无畏的人格力量的源泉,主要不是来自对外部价值规范的接受,而只能来自我们灵魂深处,来自我们切身感受到的、鲜活人性的魅力。具体的实现要依赖于以合乎道义的方式做人,从良心出发做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心,这样我们才能从心灵的囚笼中走出,自在而惬意,即使有千千万万的敌人,也敢勇往直前。

同时他也强调,任何一个人,只要不是天生完美无缺的,都需要学习“存养”,只有存养才能使人充分享受完满的生命。“存养”来源于《孟子》中“存其心,养其性”一语。“存”是保存、保护,“养”是养生。古人把养生当作一门最高深的学问,他们讲究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力求时时刻刻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但是,现代人虽然物质条件发达了,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问题却反而越来越多了。

近年来,英年早逝已成为一种频发的社会现象。早逝者有大学教师、科技精英、企业总裁、影视明星、政府官员、新闻从业人员、作家、艺术家、公安干警,等等,年龄大多在35~55岁。其中不少才华卓著、成就斐然的行业精英,只有三十多岁,就溘然离去。为什么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却反而下降了呢?难道不是因为他们不会养生吗?

现代人往往过分投入工作,忘记了身体的承受能力,忘记了生命本是目的而非实现任何其他事业或目的的手段。现代人之所以不懂得养生,固然可能与工作压力太大有关,但也与他们缺少传统文化修养有关。

中国古代的养生之道,试图把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贯彻到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去,时时把握生命的节奏,确保身心的和谐,力求做到时时养生、处处养生。所以他们强调对成败得失要看得透一点,再忙也要有闲情逸致,再苦也要颐养天年。

如果现代人懂得一点养生之道,或许不至于长期透支自己的生命;如果今天的教育体制中多教一些古人的修养思想,让人们变换角度去理解生命的意义,或许英年早逝现象会少得多。

由此可见,现代人行为方式上的不合理,主要是心灵的扭曲造成的。要解放自己的肢体,首先得解放自己的心灵。

你甘愿只看到地上的泥土,还是向往灿烂美丽的星空?勇敢地推开自己的心门吧,在与别人真诚、和谐的交往中,你会发现世界是多么有趣和宽广。

德尔玛是一名美国女子,生性乐观,可是现在她却总是愁眉不展,为什么呢?

原来她选择跟随自己的丈夫从军打仗,就住在沙漠里。没有都市的繁华和灯火辉煌,只有铁皮房子和沙漠。由于语言问题,她和当地的印第安人、墨西哥人都无法交流。而丈夫每天出去打仗,就留下她一个人,所以她整天都非常郁闷,觉得自己再窝在仙人掌堆里就快要烦死了,于是德尔玛就写信给父亲,希望父亲叫她回家。

不久,父亲的回信来了,德尔玛开心地打开信,结果信上只字未提让她回家的事情。父亲的信很简单,只有两行:两个人从监狱的铁窗往外看,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另一个看到的却是天上的星星。

一开始德尔玛很生气,不明白为什么父亲写了这么奇怪的回信给她。不过后来她还是琢磨起这两行字来,终于,德尔玛发现,原来父亲是要告诉她遇到困难不要总是低着头,要抬头看。于是生性本就乐观的德尔玛再也不郁郁寡欢了。她开始试着抬头看,看到很多星星和美丽的景色。她开始每天快乐地和印第安人、墨西哥人交流,发现语言并不是障碍。他们好客、善良,给了德尔玛好多陶瓷制品和纺织品,德尔玛也和他们成为了好朋友。此外,她还每天出去观察仙人掌,拿本子记录下它们的不同,对沙漠植物研究得特别透彻。

后来德尔玛回到美国以后,把在沙漠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快乐的城堡》,在当时还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自己的心牢,需要自己来解锁。只要我们抬头看一看,把心灵上的枷锁轻轻卸下,原本暗淡的天空也会透射出美丽的星光。

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需求,每个人都有一种天生的防御机制,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往往比较谨慎、理智。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如果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过于想要保护自己,表现出冷漠、高傲,甚至是自私,就会给别人造成拒人千里、不好接近的感觉。这时候的你就好像穿上了刺猬的衣服,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却用刺扎伤了别人。

所以,要在生活中获得友情、爱情,要在工作中得到别人的信任、获得领导的认可、与同事顺利合作,这都需要你走出为自己建的“心牢”,推开封闭的心门,拉近你与他们的距离。

生活不仅仅是柴米油盐,也不仅仅是两点一线的奔波,还有许多点点滴滴的乐趣存在,不能被忽略!而只有善于珍惜的人才会懂得如何去取得。

从一只小动物、一种小乐趣、一方小天地、一颗小心灵中寻找无穷、无限、无边的世界,给一汪看似简单、单调的清泉加入一些活水,让生命更加富有活力,充满热情,这样又怎么会陷入孤单的境地呢?也许,我们都该给心灵解锁,让自己活得更自然、有趣、有味。

孔孟对你说

人生就是道场,时时事事都存在着“迷”与“悟”。心也在百般搅扰中时而困惑,时而挣扎,时而绝望。当我们处处碰壁,撞得满头是包,也不知回头,累得再也无力挣扎时,安静下来的一瞬间,才发现:哦,原来后面的空间比前面大得多!于是乎,不得不悟了,美其名曰:“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之事大抵如此,往复循环中重复着极为相似的剧目。静下来解剖一下自己的心吧,还原本应自在的灵魂,解除心牢的禁锢,再现一个恬淡宁静的自我。

3.幽谧的田园不只在深山

田园是向往自由者的乐土,远古时代的人们就发出了“乐土乐土,谁之永号”的呼喊,以此抗议不平等的残酷现实。20世纪80年代的诗人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这样写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现了他对现实中渴求不到的田园生活的无尽渴慕与向往,隐晦曲折地表现了对现代文明的绝望情绪。充满了喧哗与骚动的现代文明,与海子所追求的静谧与闲适相去甚远,在万般无奈中,海子选择了以死亡的方式和现代文明作别。他不愿看到一个他所留恋的田园诗般的中国农业社会的和谐生活图景在现代文明的浪涛冲击下一点一点被吞噬。在美好破灭之前,他提前挥泪作了告别,将那幽谧的田园珍藏于心间。

海子是纯真的,他一定要看着眼前的田园完美地存在下去,否则他宁可和它一道死去。他不能忍受田园的消亡,现实的田园消亡了,他心中的田园也就此死亡,他的理想之梦也就随之而去了。

同类推荐
  • 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本书第一编是“现实主义原则的特点”。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章中,著者认为,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是从许多非常相近的文艺创作经验中抽取出来的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基本实践原则,这就是客观真实地再现现实。
  •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取自德国思想家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而实际上是独立成书的,阐述了生活的本质及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极为接近,如健康、财富、荣誉、名声、待人接物所应遵循的原则等。书中含有几分孤芳自赏的自我辩白和自我激励,甚至还流露着顾影自怜的几丝悲凉、几许惆怅,但更多的还是他因为自尊而隐匿在文中的深刻的自我剖析和感悟,以及由此而来的坚定与自信、清醒与睿智。
  • 宋代经学诠释与思想演进(京师史学书系)

    宋代经学诠释与思想演进(京师史学书系)

    本书从宏观、微观两个视角出发,运用古文献学、学术史、思想史研究的多种方法,对宋代经学范式的发生、特质及主要学派的经学传承、诠释特征、思想内涵及理论体系等问题做了深入而系统的思考与分析。这对于我们理解宋代经学范式的形成、发展与思想演进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世经学、理学及其思想的特征与内涵。
  • 心的秩序:一种现象学心学研究的可能性

    心的秩序:一种现象学心学研究的可能性

    本书在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和舍勒的感受现象学的背景下,将其新创的道德意识现象学与佛教唯识学和儒家心学特别是孟子的良知学说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对道德意识的三种来源即内心的、外在的和超越的起源,也即对道德本能、社会伦理和神学伦理进行了区分和描述,尤其对道德本能之所以是自然本能进行了深度挖掘和分析,以回答“我们为何以及如何意识到善?”的问题。
  •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分为三篇:第一篇,艺术与审美经验;第二篇,美、美学与哲学问题;第三篇,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等。在该著作中,作者将视角从现象学、存在论拓展到生成论,对艺术、美学与哲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叉式的研究,并力图展开它们之间的互文性的对话。该著作还涉及艺术、时尚与文学,以及中西思想的语境等诸多方面。
热门推荐
  • 参加猜谜俱乐部(青少年挖掘大脑智商潜能训练集)

    参加猜谜俱乐部(青少年挖掘大脑智商潜能训练集)

    潜能是人类原本存在但尚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是潜在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 非酋变欧之路

    非酋变欧之路

    “我在哪里?”被高空坠物砸伤的人迷茫着。过了很久之后才知道状况,“......在自救的路上。”为了自己能够从昏迷状态中解脱出来,凌霄不得不开始自己的变欧之路。走到最后的她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我是我自己最大的外挂。PS:无CP,谢绝写作指导,谢绝人身攻击。
  • 娇梦终醒

    娇梦终醒

    原以为他是自己的良人。一起经历风雨后,以为可以在一起,原来不过是利用。重生回到小时候,千年之后的自己也回到嫁给刘彻之后,经历了一世,知道了结局,陈阿娇最终是否可以改变命运?
  • 摆脱冥王

    摆脱冥王

    她本是缉毒刑警,在执行任务时与毒贩们同归于尽,没想到死后却成了冥妃,但冥王竟然是一个——小屁孩。她与冥王穿梭于现实与冥界,发生了种种……她成熟高冷又性感,他……一言难尽……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快穿之霸气宿主要逆天

    快穿之霸气宿主要逆天

    宿主太强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桃桃以为自己绑定了一个弱鸡的花瓶宿主,结果是一位浑身充满bug的了不得的人物!洛无情抽出18米长的大刀,似笑非笑,“桃桃,我这个世界的任务是什么?”桃桃瑟瑟发抖,“攻略……男配……”洛无情毫不犹豫的挥了过去。桃桃猝。【书友群~741233782】
  • 好时光

    好时光

    自2006年出版第一本个人诗集,已过去六年。光阴荏苒,恍然如梦。这六年是青春岁月最真实的见证。生命中珍贵的善缘被一一遇见,疼痛和锤炼一一经历。也许得到和失去了些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成长过程中心灵和智慧开启——瞬间的灵感,犹如冥冥之中不可言说神灵的指引和护佑、仁慈智慧的光芒顷刻注满,将我从黯淡、琐碎、奔波的尘世生活中提升、擦亮,看见那些“看不见的金黄”,听见“下午的麦田”的心跳……于是有了这本诗集,你所触摸到的呼吸……
  • 愿为你心动

    愿为你心动

    小女孩问:“如果我像泡泡一样丢了,怎么办?你会找我吗?”小男孩坚定道:“我会等你回来”幼小的心也许当时无法感知什么,时间的流逝让我无法抑制对你的思念你的的出现抹去了幼年时那一幕留下的噩梦“萧唯一,假扮我女友吧!” “可以,但是不许有越举”…… “萧唯一对不起,昨晚我失控了”……
  • 特工萌妻:宋先生,请接招

    特工萌妻:宋先生,请接招

    传言,W国首富宋承南,才貌双全气度不凡。可穆依依却是知道,那些不过都是表面而已,招蜂引蝶才是宋承南的本性。她堂堂W国特工局第一美人,竟是沦为了他赶跑爱慕者的挡箭牌。穆依依表示不服。某宋微微一笑:“不服?”于是,墙角、地板、厨房,穆依依全都躺了个遍。穆依依含泪扶腰:“老公,还有没有爱慕者,我替你挡。”
  • 毅力·一千零九次拒绝

    毅力·一千零九次拒绝

    “只有努力才能成功”这样的通俗哲理想必已经被无数人否定过了吧!而否定的根本就在于努力通往成功的那座桥梁被大多数人忽略了,这座桥梁就是毅力。或者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说得完整点、富有逻辑点,“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成功!”而“不断地”这一形容词背后所包含的不正是毅力和坚持的重要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