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66200000028

第28章 想成佛就要学会奉献

社会上许多人都把我们当修行人来看。如果我们真的知道一个修行人要具备哪些条件,就不敢自称是修行人了。我们跟世俗上的人没有什么两样!尽管我们在努力做到不同于世俗人,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做到。果真有一天做到了,也是我们份内的事,本应如此!

佛教讲“五戒十善”,难道仅是修行人应该遵守的吗?实际上,“五戒十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不是只有修行人才应该遵守。

所谓的“假”,不是外面的东西假,而是自己假。所谓的“好”,也不是外面的东西好,是自己好。众生有多少类型,就有多少类型的事物。因此众生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事物。譬如既然有牛羊,就会有草木。

我们每天踩在脚下的泥土里就有黄金,可是谁能识别呢?等别人把黄金拿到你面前,你才认识。但这不是真智慧。甚至有些人,黄金摆在他面前,他也不认识。当一个人带着抱怨心做人做事的时候,他内在的智慧就关闭了,他就无法识别外在的事物。

学佛的人都知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知大家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何为“万法唯心”?不理解是无法修行的,哪怕做人,你也会做得很痛苦!西方心理学告诉人们,每天早晨醒来的时候,躺在床上告诉自己:“我很健康!我很快乐!我很成功!”每天早晨说一遍,不到一百天,你就真的变得健康、快乐,做事就容易成功了。

实际上几千年前我们的佛祖就已经告诉我们“万法唯心”。如果你带着嗔恨、抱怨的心做事,你眼前的一切、万事万物的气氛就改变了,它们也会用嗔恨、抱怨的气氛把你包围起来。如果你带着欢喜、感恩的心做事,你眼前的万事万物同样会向你释放欢喜、感恩的气氛。

因为人与万事万物是同一体的,就像一根完整的电线,不存在前一段的电压是二百伏,后一段的电压是五百伏。只要是同一根电线,每段的电压都一样。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完整而有机的生命体。

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是受我们的“灵魂”支配。譬如我在用“心”骂你,虽然你的“头脑”不知道,但是你的“灵魂”已经感应到了。你的“灵魂”就会把这个信息传达给你的头脑,你的头脑自然会对我不友好。甚至连你自己都会感到莫名其妙:为什么我见到这个人会不友好呢?实际上是因为这个人的心态没有调好,他的磁场影响了你的灵魂。

单纯的人,“灵魂”的力量更大。佛教是反对“灵魂”之说的。我是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而用“灵魂”这个词来阐述。

修行应当从哪里下手最容易成就,最容易与佛菩萨、与道相应呢?

明厚:从“慈悲”下手……

道惠:从“奉献”下手……

师:我发现我们这里,明厚的嘴巴特别厉害!真的,这里任何人的口才都比不过明厚。语言般若你似乎具备了,但你还缺少一大部分,还没有落实。你的头脑在我们这个团体里是最敏锐的,第二个是永清。但你们都缺少耐力。

学佛是要落实在行为上。今天你和道惠两个回答得非常准确,一个是奉献,一个是慈悲。你们两个回答的名词不一样,实际上是同一条路,这是与佛菩萨、与道相应的唯一途径。你有智慧、有功夫、有定力,这些固然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慈悲。

只有慈悲,你才能成为佛菩萨。有定力能与“道”相应,但绝对不可能与佛菩萨相应。定力只是修道的基础。佛菩萨不属于道,他已经超越了道,超然独立于道之上!

为什么大乘菩萨路线把“布施”摆在第一位呢?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走“布施”这条路呢?因为我们没有无我的精神。我执太重,怎么布施呢?之所以我执重,是因为没有慈悲心。没有慈悲,当然也就谈不上奉献。实际上奉献就是布施。所以我说明厚的回答击中要害了。

大家都想成佛、成菩萨,可是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慈悲!所以佛菩萨在制定大乘修行路线的时候,没有把“慈悲”摆在第一位,而是把“布施”摆在第一位。因为前者的含义太广了,把后者摆在第一位,我们更容易理解,修行路线会更具体、更清晰。

“布施”给大家的感觉似乎更具体、更明确,无非是布施钱财,布施体力等。布施是最容易做到的,实际上也是最难做到的。最难的往往也是最容易的。譬如走路的时候,我退到后面,让你走到我前面;你骂我一句,我不吭声;我们同时到卫生间,我让你先进去,我等着……这些都是布施!可是最简单的,恰恰是我们凡夫最难做到的。一个修行人要想把自己内在的潜能开发出来,唯一的方式就是奉献,即布施!

学佛不是向外索取,而是把内在的力量拿出来使用。就像把井里的水不断地往外提,让井水不断地往外涌一样。只有通过不断地奉献的方式,我们内在的潜能才能打开,进一步才能与佛菩萨相应,与他们同一体。如果你违背了这个路线,而是用索取的方式,把外面的东西往里搬,就如同把外面的水往井里倒一样,最后,井里的水一定会干涸。

把井水往外提,它不仅不会枯竭,而且还会源源不断地往外涌。同理,将心灵的力量不断地释放出来,用出来,你将具有与佛菩萨同样的力量!为什么罗汉与佛菩萨的区别那么大呢?因为佛菩萨是往外释放力量。而罗汉不仅不往外释放力量,甚至还从外面索取力量。

初地菩萨的功德、福报胜过千百亿个罗汉的功德、福报。为什么会这样呢?罗汉修成以后是“自受用”。而菩萨从初发心的那一刻开始(还没有修成),就已经具备了让“他受用”的精神,就已经让众生受用了,何况修成以后?所以说罗汉不能续佛慧命。

譬如在座的都有挑50斤担子的力量,可是谁也不愿意去挑。有一个人根本挑不动50斤的担子,但是他愿意挑。他把50斤的担子分成两部分,今天挑不完,明天继续挑。你能挑50斤的担子(有这个力量),但你不愿意挑,没有让众生受益,所以你只是个罗汉。而他虽然只能挑20斤(力量没有你大),但他愿意挑,他已经让众生受益了,所以他是个菩萨。只要他不停地挑下去,总有一天能挑动100斤的担子!

来果禅师讲过一句话:凡是能发心建寺安僧、讲经论法、参禅打坐的修行人,都是佛菩萨再来。即使他不是果地上的佛菩萨,也已经是因地上的佛菩萨,已经列席了!何为“列席”?就是他已经超越了三恶道,极乐世界已经摆好了他的位子了。虽然对于往生极乐世界而言,他的力量还不够,但是已经有一个位子摆好等着他了,他已经列席了。

就我们目前这种修行的心态,不可能直接到极乐世界!必须到三恶道去“游玩”一圈,才谈得上到极乐世界。我们没有理由不进三恶道,哪怕我们说得天花乱坠,口吐莲花也没有用!魔鬼都能口吐莲花,但他仍然免不了六道轮回。不过我们东华寺有几棵苗子可以避免三恶道。虽然他们的功夫还不够,但基本心态已经具备了。

连最基本的心念都没有转变,仍然是凡夫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怎么能不种三恶道的因呢?如果你是个常人,没有学佛,你的想法做法很正常。可是我们在座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学佛的人,那么我们已经不是俗人,不是凡夫了。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的念头不从凡夫的方向转到佛菩萨的方向呢?虽然我们现在不具备佛菩萨的功夫,但是我们的念头、思维方式一定要转变,转不了也得转,除非你不学佛。

六祖讲“六七因上转”,就是强调学佛的第一步,首先是转变观念。第六意识(即头脑)、第七末那识,在因地上就必须“咔嚓”一声把它转过来。转不过来,想学佛,免谈!前五识、第八识要等到成佛的那一刹那,才能彻底转变。

佛菩萨并未要求我们把前五识和第八识马上转变过来。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在学佛的第一步,先把自己的第六意识(你的思想观念)转变过来。如果这一点你做不到,不狠下功夫,学佛免谈!

古人讲出家容易修道难。等到有一天把道修好了,又说修道容易弘法难。现在想起来,过去很多独觉佛之所以要做“独觉佛”,可能就是缘于此。老子就是独觉佛。可他还是把慧命延续下来了。他幸运地写下了五千言,传给了他的弟子,然后才走掉。

释迦牟尼佛没有老子那么有清福,他是一个忙碌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了具备法身、报身、化身的三身佛。而老子就不是三身佛。因为他付出的没有悉达多的多。

学佛的路上,你付出一分,就得到一分;付出十分,就得到十分。绝对不会像做生意那样,有时候你投资一百万,可能会亏得血本无归!学佛绝对不存在亏本的问题。佛教有一句话:没有天生的弥勒佛,也没有自然的释迦佛,都是经过累劫累世修炼而成的。

在座的能在这一世闻到佛法,又能学佛、出家,实际上在无量劫、无数世以前就曾经学过佛,修过道。如此说来,无量劫以前我们就学佛修道了,到现在还没有成佛?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我们过去已经成佛了,那么我们现在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就应该与佛一样。但是,我看不到大家的所作所为与佛一样。不过倒有一点罗汉的影子,多数人都是各顾各!果真我们都把自己管好了,那也好,也是一个清净庄严的修行人。问题是我们连自己也管不好。

教我弹古筝的那位老师,她毕业以后教的前几位学生很笨,但她相信自己一定能把他们教好。因为刚毕业,涉世不深,充满了激情和自信,她坚信以自己的能力一定能把这几个学生教好!所以她不知疲倦地教。可是几年下来,心力消耗了许多,这几个学生的进步却非常小。后来她终于认识到一个事实,领悟到一个道理:教学生要选苗子。

一个好苗子,你不用费多少心思,不用费多大力气,一点他就通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教好,更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带。用佛家的话来讲,众生确实存在“根器”的差别。如果没有差别,为什么佛菩萨的等级分得那么清楚呢?三身佛、十地菩萨、四果罗汉、声闻、缘觉,这说明他们在因地上就有差别,所以修到果地上还是有差别。有差别是很正常的。佛菩萨都“不平等”,何况人呢?

一个人摔倒了,他愿意爬起来,你去拉他才拉得起来。如果他摔倒以后,趴在地上不愿意起来,即便你把他拽起来,你一松手,他仍然会扑到地上。可是我们每个人摔倒了,都希望有人把自己抱起来,而且永远扶住自己不松手,想靠在人家身上!等到最后证了个小小的罗汉果,还是个半生不熟的“罗汉果”,夹生的!

想成佛的人不从“布施”入手,绝对没有成就的一天!“奉献”是现在的名词,传统宗教都是用“布施”一词来表达。通过不断地布施,不知不觉中就成佛菩萨了。你不走这条路,坐在这里不动,认为自己每天在持戒、忍辱、精进,实际上你心灵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你本来可以成个菩萨,却只成了个罗汉;你本来可以成个罗汉,却成了一坛苦水、一棵枯木!过去的祖师大德经常呵斥那些修枯木禅的人。

一个人的心量、能量场、层次,都是通过布施修出来的,或者说是通过布施逐渐培养起来的。再通俗一点讲,一个人的承受力、能力,都是通过布施慢慢培养起来的。争强好胜只会使自己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断掉自己的慧命而成就对方,是三恶道的种子!

同类推荐
  • 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

    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

    《中华道文化丛书·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以“道”为理论基础而博大精深,但它的落脚点却在人世、在现时。与此相应,我们这套丛书亦努力做到文字平和朴实、语言流畅生动、叙述要言不烦、面貌平易近人,以使更为广大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得到有关道文化的比较全面和科学的知识。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 降伏其心(上册)

    降伏其心(上册)

    学佛必须要看清自己的心动念,修行先要降伏自己的身心,历世炼心即是福慧双修,守住真心胜过所有法门,激活能量打开心量,没有过去未来就是当下,每一个当下都能觉悟那就是佛,众生成就了你,没有众生就没有无上菩提,冤枉你就是成就你,修行就是转外境而不是被外境所转。
  • 正确认识佛教

    正确认识佛教

    “我想给大家讲讲怎样正确认识佛教的问题。社会上对佛教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对佛教的误解。如果我们不能消除这些误解的话,就妨碍我们去正确地认识佛教……”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的佛教小讲。
热门推荐
  • 妖孽教主的田园妻

    妖孽教主的田园妻

    李朵朵,现代社会一直霉运缠身的人,连雷劈这种小概率事件都碰上了,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被劈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地方,成了,嗯,据说跟男人乱搞昏在了路上的农家女。从此,她就成了花家村的耻辱,要不是这里没有河沟,她早就被浸猪笼去了。老爹是个妻管严,什么都帮不到她。后母嫌弃,姐姐欺负,色鬼异母哥哥居然想轻薄于她。挺着个大肚子,花朵看着那一帮子落井下石的人,眼眸一眯,非常可爱的草泥马在心中奔腾了一遍又一遍。你们以为老子稀罕住在这里,老娘搬出去还不成?左选右选,尼玛,这村子也太那拥挤了吧,一跺脚,拍拍垫着的大肚子,“孩儿乖,娘亲我找个大大的房子给你住”。于是,某女踏上了那全村子人都惧怕的怨鬼林,找上了那个看似很厉害的妖孽“男鬼”。“醉月死鬼,帮我个忙,让你那些鬼子鬼孙给我盖间房。”某只妖孽祸水型男鬼慵懒地坐在一棵老槐树上小憩,听着女人的话,淡淡挑眉。“好啊。”从此,“怨鬼道”旁,有了一间三舍的精致小竹屋,里面住着个大肚子的妇人。花朵开始了她的幸福种田生活。只是,当某只踏进某“鬼”一步步设下的温柔陷阱之后,悲催地抱着怀中的娃儿,欲哭无泪。儿啊,这尼玛居然是你爹啊!片段一:村中的灯火慢慢熄尽,待早出晚归的农人都进入了梦乡。怨鬼道上开始亮起一盏盏的红灯笼,带来一点点昏黄的光亮。“大伙儿幸苦了,真是太感谢了哈。”花朵坐在躺椅上,吃着瓜子,喝着薄荷茶,悠闲地看着在地里劳作的“男鬼女鬼”。她的身旁,某只妖孽正拿着一只橘子,动作优雅地剥着皮。“来,娘子吃瓣橘子。”某女眯着眼,满足地吃下那送到嘴边的橘子。“谁是你娘子?少给老娘乱喊,人鬼殊途懂不懂?”终是反应过来,她白了一眼身前人。某男嘴角一勾,但笑不语。这就是一个妖孽相公陪着自家少根筋的娘子演一场“倩男幽魂”的故事,最后,男主角“还魂”,两人终于幸福滴生活在一起的故事。至于有没有像“燕赤霞”这类惩恶扬善的“捉鬼之士”,不好说,不好说。
  • 古墓往事

    古墓往事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
  • 妃临天下:倾城王爷哪里逃

    妃临天下:倾城王爷哪里逃

    一个背景神秘的女主,一个全场看戏的男主。一堆像是男主的……嗯?有男主?!“师父,你不是说不娶她吗?”“她那么蠢没人娶。”“师父,你不是说把她嫁给我吗?”“为师看咱岛上的果子挺好,不若徒儿全给摘了来吧。"小鬼回头看种了半岛的果子树,谄笑,”师父,你媳妇儿真漂亮。“--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棋经

    棋经

    《棋经》,又称《棋经十三篇》,是中国悠久的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从内容到体裁到篇目设计,都是模仿《孙子十三篇》全书首篇总论棋局,以为黑白之棋,正合阴阳之分。以下各篇则从“得算”、“权舆”等各个角度,分别论述了对弈的战略战术,对弈者应有的品德作风。论述深刻,内容丰富。
  • 暗恋的人也暗恋着你

    暗恋的人也暗恋着你

    这是两个相互暗恋、互为初恋的人,通过相亲,相亲相爱的故事……(懒货存稿中……)
  • 南朝大争霸2:刘宋末路

    南朝大争霸2:刘宋末路

    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时代,这一时期虽然短暂,但对后来的隋唐大一统产生了极为正能量的影响,了解这段历史,是时代及读者的需要。本系列图书以轻松诙谐的笔调纵深讲述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异彩纷呈的历史,对南北朝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以及铁马金戈的战争场景、波谲云诡的宫廷阴谋、离散破碎的皇权亲情、无边泛滥的情色欲望等方面都有全面的描述与评论,帝国争霸兴衰史在轻松幽默的叙述中娓娓道来本书为该系列的第二册,讲述了南朝政权——刘宋,从繁盛到走向衰亡的过程。
  • 旧爱与回忆

    旧爱与回忆

    小说以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深圳为故事发生地,主人公田欢欢是一个喜欢幻想,对生活和爱情充满渴望的女孩,为了追寻生活和情感南下深圳。小说以南方女孩田欢欢的情感和生活经历为主线,描叙了田欢欢自中学、大学以至步入社会后,因为家庭、城市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情感、思想上的一系列变化。小说反映都市青春男女对生活,对爱与性的体验与认识。
  • 地铁骇客:博客惊魂,24点谋杀案(新惊魂六计)

    地铁骇客:博客惊魂,24点谋杀案(新惊魂六计)

    不可终结的秉烛夜谈,等你来参加!身临其境的感觉、凄婉的情感、恐怖的气氛、县念重重的故事,藏匿我们身边,藏匿在高校的阴暗角落、医学院的停尸房,还有看似干干净净的白领办公大楼,还有深夜的剧院、荒野、公寓。有人说,抗拒恐怖的唯一方法,就是阅读恐怖故事。
  • 甜蜜冤家:二次订婚

    甜蜜冤家:二次订婚

    【已完结。甜宠微虐_(:?」ㄥ)_】友人:你和琛总怎么在一起的?陆千舟:emmm…迷迷糊糊吻来的?吴世琛:呵。友人:为什么第一次订婚会取消了?吴世琛:……陆千舟:呵。友人:为什么又会再次订婚?吴世琛:因为她身边的杂草太多了。陆千舟(甩出两个红本本):这就是你偷偷把证扯了的理由吗?吴世琛(委屈巴巴):你又凶我~~陆千舟:……总裁不许卖萌。吴世琛(碎碎念):反正你就是我家的,哼~~
  • 二姐

    二姐

    二姐已经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破旧的衣裳遮不住她动人的身材,圆圆的脸庞上一双亮汪汪的眼睛,洋溢着青春的光芒;白晳的皮肤透着红光,像熟透的苹果,滋润而光鲜,引来无数赞羡的目光。媒人于是便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好像每一个条件都挺不错,让父母左右为难。相思川甘泉河的四平来了,他是个白白净净的小伙子,身体壮实,从小没娘,跟父亲相依为命。母亲对这门婚事很看重,觉得四平家有三孔窑洞,将来不用再修地方;没婆婆,二姐以后不用受气;村子依山傍水,地多人少,因此,她口头上答应了媒婆,确认了这门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