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11500000003

第3章 孝的起源与流变(1)

一、“从不独亲其亲”到“各亲其亲”——孝的初始

(一)孝从这里产生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孝是立身之本,是家庭和睦之本,是国家安康之本,也是人类延续之本。那么到底什么是孝呢?

孝的最初含义是指什么?翻阅古代典籍,对孝的解释可谓见仁见智。

《尔雅·释训》和《说文八上·老部》对“孝”的解释都是“善事父母”,也就是要尽心奉养、孝顺父母。

《礼记·中庸》这样解释“孝”:“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志。”认为有孝行的人善于继承先人之志,传承先辈之业。

《论语·泰伯》载孔子语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意思是,大禹,我无可厚非,自己节衣缩食,却以丰洁的祭祀致孝于祖先的神灵。孝,就是要虔诚地祭祀祖先。

《北史·崔逞传》称:“崔九作孝,风吹即倒。”古人在父母死后,要为父母守丧,停断正常生活,只进汤水和蔬菜。崔九即北魏崔子约,为母亲守孝而柴毁骨立。这里的孝是强调对父母的哀痛。

《礼记·祭统》也有对“孝”的解释:“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为畜。”这里对孝的理解是,孝就应该顺从父母。

孔子的弟子子游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孔子的这段话,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犬马,也都能得到人的饲养,人如果没有敬,养父母和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另一种解释为,犬马也会养父母,人如果没有敬,与禽兽有何不同?至于哪种解释正确,已没有分辨的必要了,横竖都是讲,孔子认为,要以敬爱的心情来孝顺父母,这是最重要的,也是人和禽兽的区别。可见,“敬养”父母才是孝的实质。

上述种种只是强调了孝的一个方面,其实,养、敬、顺、哀以及对父母尽子女义务的种种善行,都是孝。《孝经·圣治章》讲得比较全面:“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对父母要尊敬,吃饭穿衣方面要让父母快乐,父母生病时要担心忧虑,父母去世要哀痛,祭祀父母时要肃穆。这里的敬、乐、忧、哀、严,也都是孝。

唐朝张守节的《谥法解》对孝有四种解释,“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也就是说,和睦宗族、亲爱父母、遵守道德、准时祭祀祖先都叫孝。可见孝有多层含义。

中华民族讲孝道已经几千年了,从古到今,千言万语,殊途同归,所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子女善待父母,子孙善待先人,卑幼善待尊长。

孝和孝道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孝是人类血缘间子女对父母的自然亲情。在家庭内部来说,孝就是要赡养父母,从衣、食、住、行、思想各方面尽心奉养、照顾老人,尽子女的责任,这种情感和行为是自发的、朴素的、无私的,是子女对父母发自自然亲情的“孝”。孝道是被儒学家和统治者升华、外延、扭曲并推向极端的封建伦理道德。实际上,在中国社会风俗中二者并没有截然分开,统属于孝文化意识。

从家庭伦理的孝泛化到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的孝,具有了亲民性、外延性,也就是说它以孝敬父母为基本,进而扩大到要对所有的亲属长辈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岳父母以及伯叔姑舅等尽孝道;同时孝还具有社会外延性,也就是说还要善待邻里及天下所有的老人;除此之外,孝还具有政治外延性,即移孝为忠,移小孝为大忠,报效国家和民族,不仅要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孝敬老人,还要尊重长辈的意志,实现长辈的愿望,为家族、乡里、国家争得荣誉,这里讲的就是广义上的“孝”,亦即作为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孝道了。

弄清楚了孝的含义,那么孝究竟是人类一种本能的自然天性,还是后天产生的呢?

明代学者徐学谟认为孝是后天产生的。他在《归有园麈谈》中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似矣,假令易乳而食,能自识其亲母乎?”这话很发人深省。笔者赞成孝是后天产生的观点,然而它又与母子心灵感应,亦即现代科学中的“第六感觉”相矛盾。也就是说,从认识论和伦理学的角度,孝是后天的,但从生理学角度讲,孝又有先天的成分。这个问题只好留待日后解决,现在我们先客观叙述古人的观点以及孝的产生。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孝是天生的。《孟子·告子上》载:“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不是通过外部教育得到的,是本来就有的,就好像人的四肢,是生而有之的。它“不学而能”,“不虑而知”,也叫“仁、义、礼、智根于心”。这也是人和禽兽的区别。谈到孝,孟子认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也就是说,孝是人天生的。

然而,孟子的说法很难自圆其说。他自己讲:“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ruì)姑嘬之。其颡(sǎng)有泚(cǐ),睨而不视。盖归,反(返)虆(léi,土筐)梩(sì,锄臿一类的工具)而掩之。”从“不葬其亲”到“反虆梩而掩之”,至少说明安葬其亲的孝意识是后天产生的。

《列子·汤问》中记载,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是“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这一时期,长幼混合居住在一起,男女之间存在着杂乱的性交关系,与动物间的自然交配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存在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性交关系,是不可能有孝亲观念的。

《吕氏春秋·恃君览》说:“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吕氏春秋》是战国吕不韦组织众多的学者撰写的,他们认为:太古之时没有“上下长幼之道”,孝是后天产生的。

甚至在人类历史的漫长岁月中,还存在着与“孝”完全背离的“欺老”和“食人”的历史阶段。

今天人们一提到吃人现象,总会觉得这是非常残忍的、野蛮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但是历史是无法回避的,“食人之风”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存在过。

由此可见,孝观念并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文明程度之后才出现的,生产力的发展及物质产品的富余是其产生的基本条件,因为物质产品有了富余,人类不用再屠杀老人、妇女和儿童便可以获得足够的食物了,在这种基本条件具备了之后,社会上反而会出现养老、敬老的风气了。而这种风气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报恩意识的产生

生命都是从母体中孕育出来的,尤其是哺乳动物的成长更是离不开父母辛勤的哺育和照料,成年后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子女也往往会有回归母体的冲动,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如此一来,子女便往往会产生一种简单的报恩意识了。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过:“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司马迁认为,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人在极其痛苦时,没有不呼天抢地,哭爹喊娘的,这是最原始的真情流露。现实生活中,小孩遇到疼痛,受到惊吓都会喊妈,成年人也有“娘唉”、“我的妈啊”的口头禅,这都是这一意识的自然反应。

第二,原始人的神灵崇拜

神灵崇拜最先表现为图腾崇拜,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类生存能力和本领的逐步提高,崇拜对象由自然神而转向了人类自身;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之后,人类的崇拜对象逐渐凝聚到其氏族首领及血缘亲属的灵魂上,认为他们的命运是由祖先决定的,祖先死后,灵魂没死,而是幻化成神灵,具有神奇超凡的威力,会与后代族人沟通,会庇佑或惩罚本族成员,会赐福儿孙后代,于是对本族祖先的神化崇拜及祭拜、祈求祖宗亡灵的宗教活动便随之而来了。

第三,敬母爱母之情的出现

自人类产生到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子女都跟随母亲生活。妇女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族群中的崇高地位,往往使她们在氏族公社中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容易受到子女和族群成员的格外尊重。人类开始敬母爱母,这是孝产生的情感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孝”的意识与行为就不知不觉地产生并发展起来了。

第四,私有制和个体家庭的出现

原始婚姻到对偶婚阶段,一对男女能保持一段相对稳定的夫妻关系,子女初步能够确认自己的父亲。随着男性私有财产的出现,财产的继承权与男子出嫁到外氏族的族外婚发生了矛盾,以前的夫从妻居的对偶婚让位于妻从夫居的一夫一妻制。在这种以男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中,父子血缘关系明确了,父母和子女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也明确了。子女在获得了父亲财产继承权的同时,也承担了奉养父母的义务。所以,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以男子为中心的个体家庭的出现,孝的观念最终明确了。

《礼记·礼运篇》记载了孝意识的产生和演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不独亲其亲”是说,老人由氏族公社统一抚养;“各亲其亲”是各自抚养各自的老人。因此,孝意识的产生是在原始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氏族社会的群体孝意识转变为了个体孝意识。

(二)虞、夏、商——孝行的朦胧现身

中国先民为了强调孝道的深远意义,总是把孝道追溯到很遥远的远古时代,在元朝人郭居敬编的“二十四孝”中,舜是中国第一个大孝子。

1.舜歌《南风》

舜是上古传说中一位圣明的君主,名字叫做重华,因为属于有虞氏部落,所以,又被称为虞舜。

舜的父亲瞽叟是个双目失明的人,继母是个蛮不讲理的悍妇。他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叫做象,从小被娇惯坏了,好逸恶劳,游手好闲,娘儿俩成天合计着怎么虐待舜。瞽叟是个老糊涂,老婆怎么说他怎么听。

瞽叟和他的恶老婆百般刁难舜,舜却能对父母坚守孝道。一次,他们让舜到历山种地,不允许田里有一棵杂草。舜又累又饿,朝天大哭,苍天被他的孝心感动了,派来大象和鸟帮助他劳动,人们纷纷传扬舜的事迹。这就是孝感天地中传说的“舜耕历山,象耕鸟耘”的典故。

尧晚年,洪水泛滥天下,派鲧治水九年徒劳无功,三苗又不断叛乱,他便让四岳推荐天子的人选,四岳一致推举了舜。尧把娥皇、女英两个女儿嫁给舜,又派九个儿子与舜相处,对他进行考察。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地界);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yǔ,质量粗劣)”,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无论到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所到之处,一年成村,两年成镇,三年成市。尧得知这些情况后很高兴,赐给舜衣服、琴、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廪,以示褒奖。

舜有了妻子和衣服、琴、牛羊、仓廪,父亲瞽叟和弟弟象迫不及待地想害死舜,独占这些财产。象更想除掉哥哥来霸占两位漂亮的嫂嫂,舜时刻处在他们的阴谋和陷害之中。

一天,瞽叟诱骗舜上仓廪顶上涂泥,舜上了房顶,弟弟抽掉了梯子,父亲在下面放火,想烧死舜。舜早就知道他们不怀好意,上仓廪之前就请教了娥皇、女英,二女教舜“鸟工”之法。舜见火起,双手各执一斗笠,从高高的仓廪上像乘降落伞一样“自扞而下”,躲过了杀身之祸。

瞽叟和象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让舜去挖井。不用说,这也是一个“陷阱”。井快挖成时,瞽叟和象迅速将一箩筐一箩筐的泥土往井里倒下去。舜从预先开凿的、通往别井的地道中逃了出来。后来传说,舜因此而掘出一处甘泉,就叫舜井,也叫舜泉。

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对父母说:“这主意是我想出来的,琴和两位嫂嫂归我,牛羊和仓廪给你们。”说完就住进了舜的房子,胡乱弹起琴来。

其实,象根本不懂舜弹琴的用意。《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是舜创造的孝子之歌,意思是父母像南风长养万物那样养育自己,象这样的顽劣子弟怎会懂得琴歌《南风》的真谛呢?正当他想入非非的时候,舜进来了。一时惊愕的象转脸恬不知耻地说:“我正在思念你呢!”然而,舜对他仍然一如既往,还友善地对弟弟说:“你我兄弟就应该情深义重。”

就这样,父母和象要加害舜的时候,他及时逃避。需要舜时,他又总是在他们身边听候呼唤,史书上说舜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唉!舜这个孝子做得真够窝囊,真够危险,真够痛苦的了。

同类推荐
  • 寻味辽宁

    寻味辽宁

    《寻味辽宁》一书图文并茂地详细介绍了辽沈地区老字号的缘起、特色、掌故与传承,并对新时代辽菜菜品的研发进行了探讨。同时,该书也对辽菜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该书为人们读懂辽菜,并通过辽菜文化理解关东风情提供参考。
  • 孟子解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解说)

    孟子解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解说)

    本书的编著,以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同时还参考了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在书稿的编写过程中,林晓燕、陈雷、赵少峰、骆扬提供了大量资料,靳诺、胡喜云、刘瑞龙、姜世东对书稿作了校正工作,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 回族谚语:回族智慧结晶(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回族谚语:回族智慧结晶(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谚语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是人类经验的总结,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本书共收集了广泛流传在回族民间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色彩的一千余条谚语,内容丰富翔实,涉猎面广,寓意深刻,充分体现了广大回族群众驾驭语言的能力,以及生活实践赋予他们的高超的艺术天才。其中有些谚语看起来似乎和其他民族的相同,这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同一省、市、区往往聚居着好几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彼此影响、互相渗透,于是出现了这一情况。
  • 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中国历来有向学的传统,把读书看得很神圣。古人为我们树立了读书的榜样:苏秦头悬梁、锥刺骨,匡衡凿壁偷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这些"书痴"不仅书读得好,人生也很成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崇尚读书,尊重读书人,乃至习惯于对读书人高看一筹,这是烙在中国人灵魂中深深的印记,永远都抹不掉。今人读经典,正是这种传统的延续。
  • 世界风情(求知探索)

    世界风情(求知探索)

    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民族独特而富有风趣的风俗和生活习惯。这些民情,就像一颗颗光芒四射的灿烂瑰宝,丰富着我们的文化宝库,显示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在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热门推荐
  • The Rejuven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浴火重生

    The Rejuven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浴火重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中国的东北地区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有鉴于此,国家提出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本书作者历时一年的采访,走遍城郭、海港、煤都、钢城中的大型国有企业。以数个普通工人、几家工厂、一座城市和整个时代的沉浮为命运纵线,穿越六十年的历史时空。再现老东北工业基地如何创造诸多工业神话、奇迹与辉煌,如何在沉寂和黯然岁月里经历生命劫难,最终如何找回东山再起的自信和骄傲。
  • 柳色霜寒

    柳色霜寒

    轻轻的在柳色的余晖下踏着夕阳的步伐微微一笑
  • 极品评论系统

    极品评论系统

    一次意外的车祸!断平魂传承武大陆获得了一个系统!喷人能升级!喷人能提升战斗力!断平:“小爷只想静静的做一个喷子,称霸这片大陆上只是顺手而已!”这片大陆的天骄大佬们!颤抖吧!这片大陆的圣女娇女们!屈服吧!
  • 价值理性与美好生活: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

    价值理性与美好生活: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

    本书是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第20届(2015年)年会暨“价值理性与美好生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集了20余篇会议论文,集中展示了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研讨的成果以及近年来陕西省价值哲学的研究成果。书中收录的论文分别从价值理性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性、中国传统价值理性、西方价值理性、价值理性综合研究、价值理性应用研究等不同专题展开讨论。
  • 封少枭妻,天才影后送上门

    封少枭妻,天才影后送上门

    自从寻常进了娱乐圈,就只有一个目的,想红!于是寻常不是在炒作,就是在炒作的路上。而幸运的就是,她的身后,有那个愿意陪她炒作一辈子的人~~寻常:“狗子,你最近怎么这么嚣张!”封行骁:“……”寻常:“狗子,你又膨胀了!”封行骁:“……”寻常:“狗子,你说爸爸我说的对不对?”封行骁:“……”(标题女主的“天才”是指她大脑高智商,数理化生很强,创新型人才,不是指演技天才)
  • 窗外有张脸

    窗外有张脸

    一个春末夏初的晚上,地处桂北湘南的高州城雷鸣电闪、风雨大作,已经下了两天两夜的雨不仅未风停雨住,反而越下越大。夜渐深,雨更猛,风裹雨打枝,雷挟电破云,整个高州城仿佛笼罩在一片世界末日的恐惧之中。林南生坐在灯火通明的红房子鞋店里,一边慢悠悠地品着功夫茶,一边望着雾蒙蒙的窗外发呆。大街上偶尔疾驶而过的汽车,以及匆匆跑过窗前的行人,都没能惊扰他的沉思,好象那一切都是另一个世界的事,与他无关。过了一会儿,林南生转头望了望正伏在柜台上瞌睡的女店员李小菲,点了一支烟,透过淡淡的青烟继续他的呆状。
  • 喵卷卷来了:复活的凤凰图腾

    喵卷卷来了:复活的凤凰图腾

    喵卷卷被历史学家老姐喵喵安召唤到了凤凰城,就在他深深陶醉于石板路、木雕楼、红灯笼等传统风情时,传说,凤凰图腾要复活了!凤凰图腾每次复活,都将伴随着一场巨大灾难!匪夷所思,惊险刺激的凤凰城之旅徐徐展开。
  • 八零大佬崛起

    八零大佬崛起

    一场车祸让林宇梦回二十年前。他不想活得窝囊,他想赚钱,想成功,想改变世界。最后成了大佬。
  • 味道之第一宗罪

    味道之第一宗罪

    一切过度的沉溺,都是有罪。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贪吃”被列为七宗罪之首。当饮食成为人类过分沉溺的欲望,其他一切淫邪的罪错便随之而来。在梁文道笔下,吃喝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切片,它与音乐、民族、教养、情色甚至善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远去,喧嚣升起,品味变成炫耀的资本,饕餮之徒化身为美食家——人类因贪吃被驱除出伊甸园,背负起原罪,却为自己创造了另一座天堂。
  • 太上导引三光九变妙经

    太上导引三光九变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