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11400000005

第5章 孝教育思想的萌动(3)

《孟子·公孙丑下》记载了孟子葬母的故事。孟子在齐国做官,母亲去世后,孟子回家乡鲁国安葬母亲。安葬完母亲,返回齐国的路上,在一个叫赢的地方停歇。负责置办孟母棺木的弟子充虞问孟子,孟母的棺木是不是过于华美了?孟子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给父母办丧主要看两点:一是规格合不合于礼数,二是自己有没有足够的财力。只要条件允许,就应尽力往好处办,这才算是尽了人子的孝心。

除了厚葬外,孟子还强调“三年之丧”。《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滕文公在其父亲滕定公去世后,派人去邹城请问孟子如何办丧事。孟子引用孔子的“三年之丧”来教育滕文公,滕文公于是决定按照儒家的厚葬和久丧原则来操办父亲的葬礼。但是文武百官听说后都不同意,理由是,前代君主谁也没有推行过这样的办法,到你身上却要违反传统,那可不行。滕文公没了主意,又派人去请教孟子,孟子坚决地说,这种事情不能求助于别人,关键还是在于太子你自己的决定。上级爱好什么,下级必然对此更加爱好。君子的道德好比是风;老百姓的道德好比是草。风吹到草上,草必定倒伏。这件事就看太子你的了。来人回国后,禀告了滕文公,滕文公认为孟子说得对。于是在父亲的坟前搭了一个小棚子,滕文公在小棚子里一住就是5个月。他每日以泪洗面,衣食从简,也不理朝政,来吊丧的文武百官看到太子面容悲戚,哭声哀伤,纷纷受到感动,于是不再反对太子的决定,反而夸赞他是一个孝子。

孟子提倡厚葬和久丧,对想要缩短丧期的齐宣王进行了挖苦和嘲讽。齐宣王想要把三年丧期缩短为一年,公孙丑替他辩解说,为父母服丧一年,总比一天也不服丧要好吧?孟子说,这就像是有人在扭他哥哥的胳臂,你却对他说暂且慢慢扭之类的话,能有什么用呢?

孟子的厚葬和久丧的说法,遭到了当时墨家学派的强烈反对。儒家学派的观点大多是站在贵族的立场而言的,对于当时那些尚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贫苦百姓而言,是根本不可想象,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今天的我们在学习古代圣贤的思想时,切不能断章取义、生搬硬套。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学识和境界。

四、《孝经》——儒家孝教育经典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书里面那些精彩的三国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其中有一个夏侯惇“拔矢啖睛”的传奇故事。讲的是夏侯惇为救刘备,被吕布军中的大将曹性用箭射中了左眼,夏侯惇疼得大叫一声,急忙拔箭,不想连眼珠也一并拔出,夏侯惇大喊道:“父精母血,不可弃也!”于是把眼珠放进嘴里吃了下去。在今天看来,把自己的眼睛生生地吞下肚子,是多么荒诞恐怖的一件事,古人怎么会作出这样的事情呢?读一读《孝经》,就会从中找出答案。

《孝经》在第一章中便写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人的四肢、毛发、皮肤等,都是父母赋予我们的,自己不敢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孝经》全文虽然不过一千八百个字,但是,自从汉代开始,上至皇族贵胄,下至平民百姓,认识汉字之后读的第一本书便是《孝经》。如果要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评选出一部字数最少、内容最浅显、影响力最大的书来,无疑就是《孝经》了。理解了《孝经》,也就能更容易地理解古人的言行。

两千多年来,对于《孝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议。一般认为,曾子和曾子的学生,把孔子关于孝道的言论加以记录、整理、润色,最终形成了《孝经》,因此《孝经》是先秦时期儒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儒家孝教育思想的经典之作。

《孝经》认为,人的一生都要行孝。“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少年时期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同时服侍好双亲。中年阶段效忠于君王,建功立业。年老时光宗耀祖,扬名后世。之前,孝的含义仅仅是指对父母的服侍,在这里,《孝经》把对父母的孝推广到整个社会,使孝成为所有社会行为的规范和原则。不同的人,行孝的具体方式也是不同的。天子尽心尽力地侍奉自己的双亲,然后把侍奉双亲的这种德行,实施在天下百姓身上,不分贵贱、不分地域地去爱天下人,百姓受到感化,自然会模仿天子的德行,也就达到了天下太平的目的了。诸侯之孝,主要是尽力保住祖宗世代相传的社稷和富贵。为此,诸侯不能得意忘形,以免惹恼了天子,招来杀身之祸,还要生活节俭,遵守法度,不致百姓造反,招来祸患。卿大夫要想保持家族的长久和繁荣,衣饰、语言、行为都要遵从圣明君主所规定的礼法准则。士人侍奉母亲时充满了爱心,侍奉国君时充满了尊敬之情,只有侍奉父亲时才又爱又敬。如果能用侍奉父亲的这种心情来侍奉上级,自然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了。一般的老百姓,只要能做到顺应农时,种好庄稼,勤俭持家,就能很好地孝养父母了。

世间孝行多种多样,真假难辨,那么孝与不孝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孝经》给出了“五要”和“三不要”的评价准则。

《孝经·纪孝行章》写道:“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有孝心的子女,第一,日常生活中侍奉父母,要常怀恭敬之心,饮食起居多加关注;第二,奉养父母时,要和颜悦色,使父母心情愉悦;第三,父母生病时,要心情忧虑,急请医生诊治,并亲奉汤药,直至父母痊愈;第四,万一父母不幸亡故,要表现出哀伤痛苦的神情;第五,在祭祀亡故的父母时,要怀有敬仰肃穆的心情。在儒家看来,如果一个人在侍奉父母的过程中做到了上述的“五要”的话,那么,就家庭这个层面来说,他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孝子。

然而,从更高的层面上看,仅仅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考察他在社会上的表现,能否做到“三不要”。“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第一,身居高位,不要骄傲蛮横;第二,身居下层,不要为非作歹;第三,在广大民众中间能够和睦相处,不要与民众争斗。文中接着解释道,身居高位却骄傲自大,会招致灭亡;身在下层却为非作歹,会遭受刑罚;在民众之间争斗,会招来杀身之祸。如果骄、乱、争这三种恶行不能戒除的话,那么,即使天天用牛羊猪来供养父母,也仍然是个不孝之子。

《孝经》除了提倡对父母的孝,对上级的孝(又称忠),同时还旗帜鲜明的反对“愚孝”和“愚忠”。这一部分直接继承了孔子的“谏亲”思想。《孝经·谏诤章》中记载,曾子请教孔子说:“敢问,是不是做儿子的只要一切都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以称得上是孝顺了呢?”孔子感慨地说:“这是什么话呢?这是什么话呢?根本不对啊!从前,天子身边有七个敢于直言相谏的重臣,即使天子无道,他也不会失去天下;诸侯有五位辅佐大臣,即便诸侯昏庸,也不至于亡国;卿大夫有三位负责任的家臣,就算他很无能,也还不至于失去封地;士人身边如果有直言相劝的朋友,就能一直保持自己的好名声;父亲身边有敢于劝谏的好儿子,就不会陷入不义的境地。因此,如果父亲做了不义之事,儿子一定要直言相劝;君王有不对的地方,大臣也一定要犯颜直谏。所以说,对于不义的事情,一定要去劝谏。如果只是一味遵从父命,哪里能算得上是孝呢?”父失则谏,是《孝经》思想中的闪光点。《孝经》将“孝”与“顺”分开来讲,孝并不完全是顺,相反,如果父母做法有错,子女不去劝谏,还要顺从父母,这就是不孝了。

对于父母的错误要劝谏,对于君王也是一样,古代历史上不乏冒死犯谏的大臣,最著名的当数清官海瑞了。明朝的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整日沉迷于求仙问药,祈求长生不老。嘉靖皇帝为人刻薄,敢于对他提出不同意见的大臣,不是被杀头,就是被革职、充军,因此满朝文武没有人再敢批评他。海瑞明明知道给皇帝上奏折批评劝谏,肯定会招致杀身之祸,但他决心以死犯谏。海瑞先遣散了家人,安排好了后事,还给自己买好了棺材,诀别了妻子儿女,这才把奏折呈给嘉靖皇帝。海瑞在奏折中批评嘉靖皇帝求仙问药,不理朝政,大兴土木,耗尽民财,还讽刺“嘉靖”的年号就是“家家户户干干净净”的意思,虽然自比尧舜,其实连汉哀帝都不如。果不其然,嘉靖皇帝看后非常生气,把海瑞抓了起来,不过,不到两个月嘉靖皇帝就死了,他的儿子明穆宗即位,不仅把海瑞放了出来,还官复原职了。从此,海瑞买好棺材,以死劝谏的故事备受赞扬,广为传颂。

《孝经》把子女对父母的孝扩展到对君王、对他人的孝,使孝成为一切社会行为的准则,深深地影响了古代社会的父子关系、君臣关系、人际关系。《孝经》不仅对殷周时期的“孝道”有所扬弃、继承和发展,而且囊括了先秦儒家学派孝思想的精华部分,是古人进行孝教育的必读书。认真研究学习其中的积极成分,对今天开展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和谐人际关系建设仍有裨益。

五重法轻孝——法家的孝教育观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代表人物主要有商鞅、韩非子、申不害、慎到等人。法家十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和君主的权势,对于人伦道德并不十分提倡。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商鞅对法律的重视。商鞅来到秦国实行变法之初,遇到了很多的阻力。主要的困难是百姓不遵守法律,将政府颁布的条文律令当作耳旁风,很少依法行事。于是,商鞅找人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抬来一根朽木,并贴了一张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朽木抬到都城南门,政府奖励百两黄金。很快,人们都纷纷拥上来看这根木头和告示,看的人虽然很多,却没有人站出来抬木头。大家都想:木头不算沉,这里离南门也不远,一般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能办到,这么容易的事情奖金却有百金,太不合常理了,肯定是骗人的!于是,朽木在原地好几天了,也没有人来抬。这一天,有一个憨憨的小伙子,看到告示后,十分高兴,什么也没多想,抬起木头就往南门走,路人看到抬木头的小伙子,纷纷嘲笑他傻,被人骗了还不知道。没想到,小伙子把木头抬到南门后,政府果真给了他百金的奖励。这下人们傻眼了,原来自己才是真正的傻瓜,眼看着自己能够轻易获得的百两黄金没了,肠子都悔青了。从此,政府的法令没人再敢质疑了,终于达到了令行禁止的目的。

法律是不讲人情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孝子犯法也应该一视同仁,不能给以任何宽待和优惠。商鞅重视对法律的遵守,必然看轻了孝子和孝行,认为孝子的行为不应该受到褒奖,也反对父母对孩子的慈爱。“治主,无忠臣;慈父,无孝子”,在商鞅看来,父母的慈爱只会让孩子变成逆子,而不是孝子。在他的《商君书》中,法家的“刻薄寡恩”充分得以体现。商鞅把“孝悌”看成是祸害国家的“六虱”之一,此外还有礼乐、诗书、修善、诚信、贞廉、仁义、非兵、休战。这“六虱”是国家衰亡、百姓贫弱的根源,必须抛弃这些道德仁义的理论,重视法律和军队的建设,才能“天下莫能犯”。

除了商鞅外,法家的慎到提倡用君主的权势压制群臣百姓,申不害提倡君主要善于用各种权术和阴谋手段来治理国家,无一例外地都反对用儒家所提倡的人伦道德来教化百姓,也都反对提倡孝道。其中,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把商鞅的重法思想、慎到的重势思想和申不害的重术思想结合起来,彻底推翻了儒家的孝道观,建立了一套法家自己的孝道观。

韩非子是战国后期韩国王族的宗室子弟。韩非子曾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韩非子生活的年代,韩国内部风雨飘摇,外部又有强秦虎视眈眈,已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了。怀有强烈爱国之心的韩非子屡次面见国君,陈述变法思想,但是韩非子有严重的口吃毛病,说话结结巴巴,韩王很不耐烦地打发了他。韩非子满腹才华无法表达,又无人赏识,内心苦闷。于是他发奋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把这些文章集结成书,取名《韩非子》,共约十几万字。韩非子虽然口吃,不善言谈,但是写文章却文思敏捷,气势磅礴。他的文章不但逻辑性强,还用了很多生动有趣而又贴切的比喻。其中像“滥竽充数”、“讳疾忌医”、“守株待兔”、“买椟还珠”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均出自韩非子之手。

同类推荐
  • 北大微讲堂:中国文化的精神

    北大微讲堂:中国文化的精神

    《中国文化的精神》聘请楼宇烈教授讲述:反顾20世纪中国文化的处境,主要有两个不平衡:一是人文与科学的不平衡,二是传统与西学之间的不平衡。这两大不平衡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诸多问题和国人的心灵困境。环顾现今世界文化,其发展呈现出两大动向:即向传统的回归,以及对东方愈来愈关注。在此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值得我们重新审视。首先要澄清的是,关注和学习传统是否要求我们盲从?其次,西方世界在历史上及当今是如何看待中国文化的?在世界文明之林中,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根本精神是什么?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又有怎样的内涵?
  • 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

    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

    萌发于19世纪中期的现代主义运动是对传统审美的全面反叛,小说、绘画、诗歌、戏剧、音乐、舞蹈、建筑、设计、电影,几乎所有艺术形式皆在这场运动中被彻底颠覆。近两百年来,现代主义余韵未消,当年的文化先锋们仍深刻影响着我们今日的文化生活。现代主义运动缘何而起?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和能量?在这本关于现代主义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中,彼得·盖伊将“现代主义”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一个个现代主义风格代表人物或一件件名垂艺术史的经典作品,他以波德莱尔为这一波澜壮阔的研究揭开序幕,追溯了现代主义最初如何以革命者的姿态出现于巴黎。随后,马尔克斯的小说、毕加索的绘画、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盖瑞的建筑等轮番出场,盖伊在书中将它们或相互比较,或相互融汇,以博学且风趣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异彩纷呈的盛会,而现代主义发展、壮大直至衰退的过程在其中得以清晰的显现。
  • 开卷书坊·文人

    开卷书坊·文人

    主要内容是写不同个性和命运的文人,透过他们的文字和言行,发掘当代人可以汲取的力量。全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是“文人印象”,大部分写作对象都是与作者有过交往的文人,期望通过个人印象、文献资料和历史的关照等多方面,对写作对象予以概括和描述。下编是“文人剪影”,通过一鳞一爪的史料,来凸显文人的个性、情趣。
  • 北京:四九城里的风流岁月

    北京:四九城里的风流岁月

    本书为“城市映像”系列之一。本书精选关于北京的散文50篇,收录了梁实秋、朱自清、老舍、朱湘、汪曾祺、邓云乡、张中行等名家经典之作,从北京的风景、风俗、吃食、人物和对北京难以割舍的情感方面,展示百年间都城京华的盛景与风情。
  • 公安文化通论

    公安文化通论

    阐释公安文化基本概念,研究公安文化主要元素,分析公安文化载体,规划设计公安文化的发展路径。公安文化,是广大公安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体现整体公安人的信仰和追求,包括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业规范和管理方法等非物质因素,其核心为公安精神。公安文化聚合警察的思想,产生警察职业自豪感和对警察集体的归属感,激发起他们的献身公安事业的热情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民警队伍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全书十二章,由概念板块、公安核心价值观板块、公安文化效用板块和公安文化形态板块组合而成。
热门推荐
  • 重生之锦绣春

    重生之锦绣春

    一不小心穿越了,江南水乡,远离朝局,黄锦只想带着全家发家致富奔小康。怎奈一次神秘邂逅,江湖之远,却牵扯进庙堂之争。他本是傲娇皇孙,被她的独特吸引,开始步步为营,挖下陷阱,只为了让她无路可退。
  • 重生九八做学霸

    重生九八做学霸

    重生前,她和他因误会分离。重生后,许晚晚果断对情敌宣布:“靳爵风是我的!”重生前的靳少高冷傲娇,重生后的靳少宠起妻来脸都不要。靳少说:“我家晚晚颜值高智商低,你们不要和她比成绩。”某被许晚晚抢走第一名的学霸泪流满面:靳少,请摸着良心说话。靳少说:“我家晚晚乖巧听话,我说一,她绝不说二……”某日,靳少向自己的下属推荐:“这个东西,学名叫护膝,别名叫跪得舒服。软和、厚实,耐磨,我媳妇手工,你要不要订购一个?”
  • 名为人生的1易

    名为人生的1易

    人世百态,三六九等。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也都可以改变人生。但改变?谈何容易。但在这里,你只需要付出一‘点点’的代价,就可以完美收获你想要的人生。“欢迎光临。”“你,想要哪种人生?”
  • 优秀员工有效执行的24堂课

    优秀员工有效执行的24堂课

    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想成为与麦当劳、IBM、苹果、微软比肩的优秀企业吗?在汹涌的职场大军中,想成为与杨元庆、卫哲、戈恩等比肩的优秀员工吗?有效执行,树立务实的职业精神;高效多赢,寻找卓越的工作之道。本书专为职场员工打造有效的执行力,从而脱颖而出。
  • 致青春:当我遇上你们

    致青春:当我遇上你们

    这是一群平凡的人们,这是一群现实中的你我,在这二十二则小故事中都能看到我们每个人的影子,有爱情友情,有热血梦想,有迷茫彷徨,这一个又一个的影子,组成了一场无与伦比的青春盛宴,同一个开场,无数个结局,在每一个故事里,都能发现你。
  • 修仙命路

    修仙命路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名字,但我一定不平凡,前世是某派合体期修士因为渡劫失败重入轮回千年后,继承使命再次修仙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不知不觉爱上你

    不知不觉爱上你

    可以说21世纪的人类是发达的,凭借人们的想象力,“时空转移心灵交流器”诞生了。延绵的夏日,曾为受到狂风的袭击,这种寂静使我难安。细观着桑菲尔德府里简·爱与罗契斯特的爱情故事。然而,夏日的狂风突袭,眼前出现一位相貌平平的古西欧女子。“你好,我是简·爱。就是你在看的那本书上的简·爱。”“真的是你么?”不知为什么,应该出现的那种兴奋的场面并未出现,只是有一点点激动。
  • 燃烧诗篇

    燃烧诗篇

    在不是人的路上越走越远,拯救世界?那是什么.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