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11400000032

第32章 政策引导,促民以孝(2)

张公艺十分注重家族成员经济上的平等,住房按人口划分,衣服由族里统一制作发放,吃饭时都聚集在一个大厅之中。相传,有一次有人来张家想要考验张公艺治家的本领,便给了张公艺两个梨,让张公艺分配。张公艺命人将梨捣碎,盛到容器中,让家族成员每人抿一口梨汁。这让来者敬佩不已。此外,张公艺在治家过程中还十分注重忍的作用。据记载,唐高宗李治在去泰山封禅时曾路过台前张家,曾亲自登门访贤。他看到张氏一族9世同居,而一团和气,便询问张公艺治家的秘诀。张公艺书写百余“忍”字奉上。唐高宗看后,深受感动,对张氏一族再次予以旌表。不仅赐予了大量的丝绸绢帛,而且亲书“百忍义门”4字予以表彰。而在此之前,唐高宗的父亲李世民也曾赐“义和广堂”匾,予以旌表。

张氏一族,因累世同居,孝义传家,而先后荣获皇帝4次旌表,可谓是圣眷优渥。但此时皇帝对张氏一族的旌表主要以赐予匾额的形势来实现的,只有唐高宗时给予了部分丝绢等的物质奖励。总体而言,此时的旌表以精神抚慰为主,缺乏实质性的奖励措施。而到了宋代,对于累世同居的旌表则不仅是赐予匾额、称号,而且加入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物质性奖励。这种物质性的奖励在国家对陈氏一族的旌表中表现十分明显。

据《宋史·陈兢传》记载,陈兢是陈昉的侄子,他们是陈后主弟弟陈书明的后代。在陈伯宣时,陈氏家族迁居于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县)。陈伯宣的儿子陈崇曾购置田园,设立家法告诫子孙,选择堂兄弟及诸子侄掌管家事,并建立书堂专门用于教导家族内的子侄。

至陈昉时,陈家已是十三世同居,老少共七百多人。虽是当地绝对的大家族,但陈家不蓄仆妾,家庭和睦。每次吃饭时,大家一起坐在大堂上共同进餐。甚至陈家养的一百多条狗也从来都是在同一个食槽中吃食,如果一只狗未到,那其他的狗也都不吃。此外,陈氏家族还广泛致力于当地的教育事业。在当地修建书楼,邀请各方士人来此讲学。

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加,到陈兢时,陈家的粮食已不能完全满足族人的需求。于是,在淳化元年,知州康戬上书朝廷说明了陈家粮食不足的情况。朝廷下令由陈家所在州每年借给他们粟米2000石。

陈兢死后,由他的堂弟陈旭主持家务。陈旭认为,如果节省,1000石粟米就可以维持家族需求,因此每年只从朝廷借一半粟米。有时当地遭遇灾荒,粮食短缺,有人劝陈旭把朝廷的2000石粮食都借来,再高价转卖出去,从中渔利。陈旭坚决不肯。他说:“朝廷因为我们家有上千口人,不忍我们缺粮断炊,把公粮借给我们,我怎么能做这种见利忘义,不忠不孝欺骗皇上的事情呢。”

为了将陈氏一族的忠孝发扬光大,唐宋统治者们多次予以旌表。唐僖宗时曾经下诏旌表其门;南唐时又为陈家设立义门,并免除了徭役;宋太祖时,免除了陈氏一族的徭役;宋太宗时,朝廷不仅免除陈氏一族的杂税,而且钦赐“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来孝义家”的对联及“义门陈氏”的匾额;至道三年时宋太宗又赐御书33卷,并题“真良家”;宋仁宗时赐“忠孝世家”匾额。

在朝廷的不断旌表之下,陈氏一族不仅享受到了免除赋役、杂税的特权,而且声望地位扶摇直上。宋中叶以后,陈氏子孙题名不称官爵而称旌门。而且在陈氏一族的影响下,当地民俗也变得愈发淳朴,出现了“乡里率化,争诉稀少”的局面。

其实无论是张家还是陈家,朝廷对他们的旌表都不仅仅是出于对累世同居这种形式的表彰,而是出于对这些累世同居家庭在同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忠、孝、悌、义”的表彰。通过张、陈两家的比较可以发现,对于累世同居的旌表在唐代之后的力度逐渐加大。除赐予匾额外,还出现了免税、免役、贷粮等实质性的奖励措施。而这些实质性的奖励措施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其诱惑力是相当大的。在这股巨大的诱惑力下,民众们往往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仿效旌表家族。久而久之,朝廷便可借助这种社会控制方式,不费一兵一卒而达到乡村社会的稳定。而这也正是封建统治者旌表的最根本目的。但统治者也不会任由这些累世同居家族无限制地发展壮大,一旦朝廷认为这种累世同居的大家族过于强大,有可能会对其统治产生威胁时,不但会停止旌表,而且会强制拆分。如上文中的陈家发展到嘉祐年间时,已是十八世同居,人数超过3000人。家族力量的过于强大让统治者产生了不安,因此宋仁宗下令将陈氏义门进行拆分。陈氏一族被拆分为12行派,291个庄,累世同居的陈氏义门至此分家析产。

二、养老与孝紧相连

养老与孝是两个紧密相连的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养老与孝是同一个问题。虽然说在古代社会中,老年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还非常小,根本不存在什么老龄化问题。但封建王朝的帝王们为了达到移孝作忠、“以孝治天下”的目的,自然不敢小觑养老问题。朝廷不仅仅要对民众发号施令,让民敬老养老,还要拿出实际行动,切实为养老敬老做点实事。因为帝王将相们都知道,身教的效果要强于言传。与其总是喋喋不休地说教,倒不如以实际行动进行无声的宣传。为了做好这种无声的宣传,朝廷一般会从两方面出发。一是利用传统的礼教,告诉人们长幼有尊卑,晚辈尊敬长辈是不可逆转的礼法要求;二是通过赏赐老年人钱帛、米肉、官爵等,来告诉人们老人不仅不是社会的累赘,还会得到政府的接济与表彰。在这两种作用的合力推动下,养老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而在人们对养老、敬老达成社会共识的过程中,人们对忠、孝的共识也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

(一)乡饮酒礼教孝

乡饮酒礼是古代一种由官方举办的宴饮性活动。它来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群居共食生活,后来逐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发展为一种由官方出资、主持并定期举办的礼仪性宴饮活动。而官方之所以花费人力、物力、财力来举办这种活动,是因为这种乡饮酒礼在教化百姓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乡饮酒礼仪式上的祝辞是这样说的:“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竭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1]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官方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所在。而且为了更好地达到这种目的,显示它的教化意义,乡饮酒礼一般选择在当地的学校举行。

西周初年,乡饮酒还仅仅是一种乡里民众的普通聚餐行为。通过这种聚餐,民众与民众之间,官员与民众之间都可以起到联络感情的作用。但随着国家对乡饮酒的逐渐规范,礼仪在乡饮酒中的作用越来越重。伴随着礼仪化影响的加深,这种最初只是联络感情的普通聚餐活动也逐渐上升为国家推行尊老、敬老、养老教育的教化活动。

根据《礼记·乡饮酒礼》的记载,升级为教化行为的乡饮酒礼从开始到结束具有一套详细而烦琐的仪礼规定,尊老敬老、长幼尊卑在这套烦琐的礼仪中得到全面体现。

要举办宴席,当然首先得确定宴请的宾客名单,这在乡饮酒礼中称为“谋宾”,也就是谋划商量要请谁的问题。能有幸被政府列为宴请名单的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国老”,一类是“庶老”。“国老”指的是那些曾经做过官,年老退休之人;“庶老”即庶民老人,也就是指非官非贵,平民百姓中的年老者。但并不是所有的退休官员跟庶民老人都可以参加乡饮酒礼。无论是“国老”还是“庶老”除了年龄的限制外,还必须是德行高尚,在乡里有威望有影响的人。到了明代,虽然参加者的身份范围有所扩大,但对于那些德行有亏,行为不检的人,尤其是曾经触犯过法律的人,仍规定不许与“善良”之人同席。《御制大诰·乡饮酒礼》中就明确记载说:“其有曾违条犯法之人,列于外坐。不许干预善良之席。”

既然宴请的对象都是乡里德行厚重的老者,而且举办的目的也是为了响应朝廷养老、尊老的号召,那么在接下来的具体宴饮过程中就必须切实做到尊老、敬老。宴饮当天的第一件事便是“迎宾”。古代的迎宾并不像现在只站在酒店门口说句“欢迎您”那么简单。乡饮酒礼的迎宾工作一般有专门的政府人员负责,而且在迎宾时要“三揖三让”。揖,也就是作揖;让也就是礼让。所谓的“三揖三让”也就是迎宾者要与宾客来回客套三次。

宾客在经过迎宾的“三揖三让”进入大堂之后,接下来是落座。在乡饮酒礼中,落座也是有讲究的,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在堂上就座,而50岁的老人只能站立在侧。而且能有落座资格的这些老人在餐具餐食分配上也还要按年龄分个三六九等。《礼记·乡饮酒礼》中记载:“七十岁者四豆,八十岁者五豆,九十岁者六豆。”豆是古代的一种容器兼礼器,它与鼎一样都具有身份等级的象征意义。使用豆的数量越多说明这个人的身份也就越尊贵。从宴饮中豆数量分配规定可以看出,越是年长者在乡饮酒礼中的地位也就越高,享受的待遇也就越高。

接下来的程序是“献宾”,所谓“献宾”就是敬酒的过程。首先是主人,也就是举办乡饮酒礼的地方官向宾客敬酒,这一环节叫做“献”;然后是宾客回敬主人,这一环节称“酬”;主宾互敬完成之后,宾客之间要再按照长幼顺序依次互相敬酒,这个环节称“酢”。“献”、“酬”、“酢”,这三个环节依次进行完成后,宾客便可以相对自由地吃肉喝酒,没有数量的限制。当然作为一种以教化为目的举行的礼仪性活动,仅仅是敬酒喝酒是不够的,尽管敬酒喝酒的过程也体现出了长幼有序、尊老敬老。往往在这过程中还要请德高望重者讲话,而讲话的内容当然主要还是劝导年轻人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和睦邻里、遵纪守法等。此外,在整个宴饮的过程中还会演唱一些有利于推行教化的乐曲,如《诗经》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等,这些乐曲要么是歌颂朝廷的功德,要么是歌颂亲友之谊,总之以劝善、劝仁、劝义、劝孝、劝忠为目的。

乡饮酒礼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送宾。送宾时主持乡酒礼的官员要亲自把宾客送到门外,并行两次拜礼,而且送宾的过程要再次奏乐。为了表示感谢,宴饮的主宾要穿着前一天参加宴饮时的服饰,去主人家中拜谢。这样,一个完整的乡饮酒礼才算圆满完成。

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时期举行乡饮酒礼的具体流程、规定有所不同,但主要的参加人员与环节都是相对固定的。有的朝代的乡饮酒礼已不再仅仅限于乡、里等基层地方举行,如清代的千叟宴实际上就是乡饮酒礼的一种升级版。

据记载,千叟宴始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这年正是康熙的六十大寿,由于当时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为了表达对天子康熙的感恩之情,全国各地的许多老人赶来京城为康熙皇帝祝寿。为此,康熙在生日这天,将这些来京的老人年满65岁的都召到畅春园宴饮,并赐以金帛。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又在乾清宫赐宴所有65岁以上的满汉官员。并且命皇子皇孙们为在座的寿星们敬酒,以示皇家对年老者的尊崇。当时参宴人数达一千多人,千叟宴的名称也就由此而来。此后千叟宴便正式成为了体现皇帝重老敬老的一种重要方式。后来乾隆曾效仿康熙举行过2次千叟宴,一次是在乾隆五十年(1785),一次是在乾隆已是太上皇的嘉庆元年(1796)。这2次的参加者都达到了三千多人,其中不仅有朝廷大臣、地方官吏,还有年老的庶民。这些参加千叟宴的老者们不但有机会亲面圣上,而且还得到了乾隆的多种赏赐。其中90岁以上的老人被赏予七品顶戴,百岁以上的老人被赏予六品顶戴。

由于千叟宴耗资巨大,因此除了康乾盛世时期的康熙、乾隆外,再也没有一个皇帝举办过。乡饮酒礼实际也一样,虽然相对千叟宴而言,它耗资较少,但也需要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财政支持。因此,到了道光时期,伴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加之内忧外患的局面,统治者便明令废止了乡饮酒礼。

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尊贤敬老的礼仪性活动,乡饮酒礼成功地发挥了它对民众的教化作用。《礼记·乡饮酒义》中说:“君子之所谓孝者,非家至而日见之也;合诸乡射,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矣。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所说的孝,并不是挨家挨户、天天见面加以教导,而是集合民众,通过举行这种乡饮酒礼的形式,对大家进行教育,使大家树立起孝悌观念。连孔子都说,参观完乡饮酒礼之后,便知道在百姓中推行儒家的仁爱、孝悌是十分容易的。明朝人丘浚在《大学衍义补》中评价乡饮酒礼是一种“视学养老之礼”,可以“教天下人之孝弟”,从而达到“无一人而不亲其亲而孝,不长其长而弟”。通过前人的评论可以看出,乡饮酒礼在对民众进行孝悌教化方面是功不可没的。

同类推荐
  • 晋商镖局镖行义行天下 山西岁时节日与人生礼仪

    晋商镖局镖行义行天下 山西岁时节日与人生礼仪

    保镖是对社会富有者、权势者的一种保护行为。晋商发达必然要产生镖局镖行。岁时节日庆祝与人生礼仪襄赞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形成的一种非制度化的经验,是一定人群约定俗成的地域文化体现。
  • 崧泽之光

    崧泽之光

    以古文化和水文化为特色的青浦,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六千多年前,上海最早的外来移民来到了境内的崧泽、福泉山等地聚居,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开创了上海历史文明的先河。如今,地处申城西大门的青浦,正从“上海之源”迈向“上海之门”,大力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新形象,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崧泽之光》,带你领略“上海之源”的文化魅力,感受传承历史文脉的时代价值。
  •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尼采以及他的人生哲学,遭到了一些人的歪曲和误解,为了让现代读者摒弃错误的观念,更好地了解尼采,我们重新编译了这本论文集,旨在帮助广大读者理解先哲意在改变人类思想面貌的人生哲学与审美观,重塑一个美丽的,而非面目狰狞的尼采。就像他的思想一样,他的一生是其作品的最好注释,很少有人能潜心参悟他的作品,但大多数人都非常欣赏他的近似癫狂的酒神精神。人生难免有不得意的时候,人生无法回避悲剧的冲击,只有那些富于激情的表现,才是美丽动人的东西。
  • 享受人生:我的人生美学

    享受人生:我的人生美学

    世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写作。这首先是人类已经可以将很少精力用于维生的产物,很多人已经变得穷极无聊,所以写作。有一次我受一个读书俱乐部之邀去深圳,遇到当地某区作协的人,他告诉我说,仅仅这个区注册的写作者就有几千人。……我的写作很可能在他人看来不是个东西,但是那是我的生命,我的时间,我的痛苦,我的快乐。我早已乐在其中,这就足够了。叔本华的“钟摆理论”在说,大多数人在需求未得满足时陷入痛苦,在需求已得满足时陷入无聊,人生就在这痛苦与无聊的两端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
  • 世界风情(求知探索)

    世界风情(求知探索)

    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民族独特而富有风趣的风俗和生活习惯。这些民情,就像一颗颗光芒四射的灿烂瑰宝,丰富着我们的文化宝库,显示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在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热门推荐
  • 悠然夫人

    悠然夫人

    “十年后,你若未娶,我若未嫁,你娶我,可好?”展颜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突然就这样问出口了,还满脸期待地看着他,眼里有着超乎年龄的认真。十年后:“你看,你又不认账了,十年前是这样,十年后还是这样。”他故意投下惊雷。当21一世纪的天才女法官一朝身死,转世重生,遇上了绝世才子,他们将上演一段怎样的恋情…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漫威中的铠甲勇士

    漫威中的铠甲勇士

    一个咸鱼青年,刚刚看完复联四,一觉睡醒发现自己来到了漫威的世界。就在他茫然无助之时,金手指觉醒了。【叮!恭喜宿主获得五行光影血脉,经由此血脉可以召唤五行铠甲与帝皇铠甲。】亦臻:快!我要召唤炎龙、风鹰、黑犀、地虎、雪獒,还是帝皇!我要开始装逼了!【叮!检测到宿主的血脉没有激活,不满足召唤条件。】亦臻:靠!送的居然是没激活的血脉,那你跟我在这扯屁呢?【叮!主线任务一:干翻紫薯精—灭霸。】亦臻:我TM血脉都激活不了,你还让我干灭霸?你是在逗我吗?【叮!考虑宿主的情况,万界穿梭辅助系统开启。】亦臻:不是漫威吗?咋又改万界了?……【叮!穿越开启,三十秒后即将进入位面,请宿主抓紧时间挑选。】亦臻:喂喂喂!我还没同意呢!时间给长点行不?……(当前主世界漫威,暂定穿越世界,特种兵之利刃出鞘、铠甲勇士,超兽武装,超神学院,顺序不定……)
  • 白蛇

    白蛇

    《白蛇》是严歌苓经典中短篇小说自选定本中的一部,含《白蛇》《也是亚当,也是夏娃》《魔旦》《白麻雀》《学校中的故事》五部中短篇作品。主打篇目《白蛇》:文革中,因出演《白蛇》而“镇压”的著名女演员孙丽坤被囚于破败的布景房中。曾经倾倒众生的她,在长期的精神压迫与恶劣的生活条件下渐渐变得庸俗、麻木。十月里,来了一个身着旧黄呢子军装的青年,常驻足于她的窗下。不久看守她的女娃告知将有上级派来的人前来审查……严歌苓以诗一般精妙的语言讲着故事,对古老的男女关系进行新的诠释;不可言说、隐隐作痛的爱情,揭示的是非常时代里的幽僻人性。
  • 爱情向前冲

    爱情向前冲

    在姐弟恋里,如果有勇气、很执着、有智慧、肯知足,能够做到这四点,即便还没能得到幸福,也已经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了。而年龄?则可以忽略不计了。
  • 极品护花弃少

    极品护花弃少

    萧羽作为京城萧家的嫡长子却被赶出家族,浑身穷的叮当响的他不得不为别人冒出男友,不仅如此,还要化身保镖贴身保护美女!但是为了生计,萧羽拼了:我是任雨菲的男朋友,脾气很不好,是苍蝇的一边去!(正在筹备中~)
  • 失巢的囚鸟

    失巢的囚鸟

    讲述母女二人在原生家庭的桎梏下,母亲生性胆小,唯唯诺诺,女儿懂事乖巧,努力生活,却一直被打压,直到父亲做了件让她濒临崩溃的事情,叶微灵所有的情绪终爆发。
  • 我也爱这寂寞人间

    我也爱这寂寞人间

    愿你走入我所有的故事里。就像夜是灯火不休,你是我爱至江愁。
  • 惊世弃后:神医小萌宝

    惊世弃后:神医小萌宝

    一朝穿越,浑身是伤,临盆产子,没有根基,从头再来,那又如何?她堂堂修真界赫赫有名的圣手天医,即使成为下堂弃后,有药灵空间相伴,灵兽忠犬相随,她若想要倾这天下,谁人能挡?何人能敌?她医手遮天,揽天下权财!她剑之所指,必所向披靡!【这是一个彪悍天医重生弃后,生贴心萌宝,有忠犬相随,身怀药灵空间,强势逆袭,干掉渣帝的宠爽故事。】推荐九月的完结文:《神医下堂妃》、《弃妇重生豪门:千金崛起》;连载《火爆小医女:天下第一绝宠》,微博请关注:云起-龙九月。
  • 每天学一点礼仪·历史·美学

    每天学一点礼仪·历史·美学

    《每天学一点常识书系》策划出版是立意于让更多的人打破学科壁垒,推广学科常识。常识能提升人的文化素养,改善一个人的文化形象。人文学科本来就没有很严格的区分,而掌握更多的学科常识对于我们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很有意义。这虽然未必是我们对知识分工所带来的局限作抗争,但不同的学科常识使我们更能成为一个丰富而有趣的人。这不免使我们想起培根先生那段 名的论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