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11400000003

第3章 孝教育思想的萌动(1)

一、四子问孝——孔子的孝教育思想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产生。《孟子·告子》中曾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到了商代,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尽管这时的“孝”字主要与祭祀有关,还不是指现代意义上“孝道”,但已包含尊祖敬宗之意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孝”字逐渐与表示养老的“畜”、“养”二字结合起来,开始向“善事父母”转变,初步具有了今天“孝道”的含义。在这一转变中,孔子无疑作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属山东曲阜市)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自有一份特别的感触,对孝的理解也更加真实与深刻。

孔子一生最为重要的事业是办私学,因此他对孝的理解生动反映在与学生的互动问答中。据《论语》记载,孔子曾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和子夏四位弟子所问“何谓孝”有过不同的回答,这就是著名的“四子问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

面对“何谓孝”这样一个问题,孔子在回答孟懿子时,强调孝是“无违”,即在孝养父母时不能违反了礼制;回答孟武伯时则强调,儿子如果能体谅父母所担心的事,也就是尽了孝心的;给子游的解释是,孝并不是简单地给父母以食物,要待之以诚敬之心;回答子夏的“色难”,是要求和颜悦色、诚实地侍奉父母,仅仅给父母亲酒食是不够的。对四位弟子的不同回答,不仅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同时体现了他丰富的孝教育思想。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可看作孔子教学的实录集。据统计,“孝”字在《论语》中用了19次,论孝的篇幅有16章,远远多于其他内容的论述。从这些论述中,可以大略看出孔子的孝教育思想。

首先,孔子认为孝教育是一切教化的起点和基础。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青年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谨慎诚实,对大众要有仁爱之心,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的知识。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美德之后,才可以继续学习文化知识。可见孔子要求弟子孝顺父母远远严格于其他的学习内容。

其次,孝是由血缘而来,因此孝教育就要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老母啮指儿心痛,母子血肉相连情相通,这确实是血缘亲情之孝的最直接表现。既然孝的产生是人的自然情感的流露,那么孝的现实运作也就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孔子把它归结为“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乌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禽兽尚有对父母的感恩恭敬之举,人若只把供给父母衣食作为孝,这与犬马的“养父母”就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了。只有在赡养父母的时候,对父母流露出恭敬、爱戴之情,这才是人间的孝道。

第三,孝教育的具体内容。对于什么是孝,孔子表述得并不十分有条理,但通过他的片言只语,仍能大略看出其孝道思想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孝养。即从物质层面上赡养父母、照料双亲,这是孔子孝教育的最低层次要求。父母抚养子女长大,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待父母年迈,失去经济来源,不能照顾自己时,子女应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孝养父母的责任,给父母提供衣食住行。当然,并不是只有富人才有资格孝养父母,贫苦和艰辛并不妨碍孝道的实行。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对孔子说:“我太伤心了!因为我家里贫穷,父母活着的时候,我没有钱好好地供养他们,父母死后我也没钱厚葬他们。”孔子听到后说:“就算每天粗茶淡饭,你只要尽你所能的让父母开心了,这就做到孝了。”

②孝敬。孝不仅表现为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在子游问孝中,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现在人的孝,只是能养父母。但人们也养犬马,如果对父母只养而不敬,则和饲养犬马又有什么不同呢?单纯地物质供养父母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诚心实意的爱父母,尊敬父母。而子夏问孝时,孔子的回答是“色难”,指的是孝养父母最难做到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对父母的尊敬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诚意,这是子女的义务,但又不仅仅是一种义务。因为为尽义务而去尽义务,必然不是出自真心的自然之情。

③孝谏。世人总有犯错的时候,父母也不例外。那么,当父母做错事情的时候,子女该怎么办呢?孔子这样解释:“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即是说:子女侍奉父母,父母如果有什么做错的地方,除了不能采取默许的态度外,还要婉约和气地劝告。如不听从,也不要触犯他们,可以为他们忧虑,但不能怨恨他们。

④孝丧、孝祭。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要孝敬父母。父母去世后,子女也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弟子宰我曾问孔子:“三年之丧,似乎期限太久了。君子三年不行礼,礼将从此而坏。三年不弹奏音乐,乐将从此而失。而且旧谷吃尽,新谷已收,钻燧接火之木也都改了。似乎一年之期也就够了。”孔子说:“你服丧一年后就吃稻米,穿锦衣,安不安心呢?”宰我说:“安心呀!”孔子生气地说:“你既然觉得心安,那就这样做吧!君子服丧期间,就算吃山珍海味也如同嚼蜡,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觉得快乐,在日常宫室中起居,总觉得不安心,所以才不这样做的。你既然可以安心,那你就这样做吧!”等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我真是不孝啊!”孔子认为,父母辛辛苦苦养育子女长大,父母死后,子女怀念父母的养育之恩,食无味,寝不安,是人之常情,并没有什么困难的。

⑤孝悌、孝忠。这是孔子孝思想在家庭、社会层面的延伸,反映的是推己及人的等差之爱。悌,指敬爱、顺从兄长。如果说孝讲的是亲子之爱,反映纵的血缘之爱,那么悌讲的是兄弟之爱,反映横的血缘之爱。孔子曾告诫他的弟子们:“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就是说,在家就要孝顺父母长辈,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兄长,言行要谨慎,要讲信用,广泛地友爱众人。将反映血缘之爱的孝推到社会、国家,就变成了忠,它讲求的是臣子对君主的爱,反映的是宗法之爱。《论语·八佾》中有孔子与鲁定公的一段对话,鲁定公问:“国君使唤臣子,臣子侍奉国君,应该怎样做呢?”孔子答道:“国君应该依照周礼的准则来使唤臣子,臣子应该尽心竭忠地侍奉国君。”这样,孝就摆脱了单纯家庭层面,有了国家层面的政治伦理意义了。

第四,孝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仁”。“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仁”就是“仁者爱人”,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即对上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对下要求平民百姓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符合“礼”的要求。孔子竭其一生地办学、教人,为的就是能够培养具有“仁”的品格的贤士。显然,其孝教育也离不开这一目标。《论语》中并没有孔子直接论述孝与仁关系的言论,但通过其弟子的言语,仍能感受到孔子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认识。《论语·学而》中记载,有子曾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一句道破了孝、仁之间的本质联系,即孝悌是仁爱之本。既然这样,人只有首先进行孝的教育,才可能为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做好铺垫。自然,孝教育的最高指归就是“仁”了。

孔子孝教育思想虽然比较简略、零散,还不够系统和完善,但它在教育实践上还是硕果颇丰的。他不仅为中国传统孝观念奠定了基本框架,还培养了不少以孝闻名的学生。闵子骞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主要以孝闻名,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并以“芦衣顺母”的孝故事为后人称道。孔子的另外一个弟子曾参不仅以孝闻名,还继承了孔子的孝思想,主持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孝经》,将孔子的孝思想系统化、完善化。另外,十分孝顺的子路也为后人留下了“为亲负米”的美好故事。

注释

[1]《论语·为政》。

二、啮指痛心——曾子的孝教育思想

曾子(前505~前436),名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著称于世。曾子少年时家里贫穷,经常入山打柴。一天,曾子进山打柴不在家的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齿咬自己的手指。山中的曾子忽然觉得心口痛,知道是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赶回家中,跪在母亲脚下询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来家里拜访,我咬手指,盼你赶快回来。”曾子于是接见客人,并以礼相待。曾子的这一孝行被以“啮指痛心”的故事名写进了《二十四孝》,曾子也成为影响后世的孝子楷模。

曾子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孝行,还因为他有一套关于孝的教育思想。曾子重视仁德,提倡孝道,将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孔子关于孝道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发挥和提高,将孝抽象成具有普遍意义的至高准则。可以说,曾子是早期儒家孝观念的理论集大成者。

在孔子的教诲之下,曾子对孝有特别的理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的“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就是明证。曾子曾明确阐明孝道的重要性:“孝子言为可闻,行为可见,言为可闻,所以说远也;行为可见,所以说近也。近者说则亲,远者说则附。”[1]这里曾子意思是,发扬孝道就能使近者更亲善,远者来依附,进而使社会更加协调、和睦。因此在《孝经》一开始,曾子就开宗明义,直接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在孝教育上,曾子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中记载了曾子有关教育的主张:“君子之于子也,爱而勿面也,使而无貌也,导之以道而勿强也。”意思是:君子对于自己的子女,喜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优以辞色,用道理诱导他们而不强制压服。因此曾子在孝教育时,特别重视身体力行,他经常以自己的孝亲实践来教育弟子们孝的道理。

对父母的饮食起居,曾子照顾得非常周到细心。《新语·慎微》上记载,曾子每天早上和晚上都向父母请安问好,嘘寒问暖。奉养父亲,每餐必有酒肉。曾子认为,安身处世应以奉养好双亲为人生价值的目标,基于此,曾子提出了“不择官而仕”的入仕原则,反对只顾及自己理想的实现而不顾对父母的照顾。曾子自己曾经在莒国担任过低级官吏,俸禄虽然少,但曾子却“欣欣而喜”,因为足够可以奉养双亲。父母去世后,齐国、楚国、晋国都竞相聘他为官,俸禄优厚,曾子却“北向而泣涕”,因为父母已经辞世。

曾子把孝分为三个层次: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从物质上奉养双亲,仅仅是孝的最低要求,不使父母因为自己而受辱,是第二个层次的孝,而最高层次的孝则是尊敬父母。曾子的学生单居离问曾子:“服侍父母有什么方法吗?”曾子回答道:“有,对父母又爱又敬。”《孟子·尽心》上记载了曾子“不食羊枣”的故事。曾子的父亲非常喜欢吃羊枣,父亲去世后,曾子睹物思人,伤心不已,于是决定再也不吃羊枣了。这种做法虽然极端,但是恰恰说明了曾子对父母的孝不仅只是“口体”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敬爱,而且几十年如一日。

曾子对父母的孝除了养亲、敬亲外,还有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即如果父母不对或有过错,子女该如何处置?曾子是这样回答的:“对于父母,又爱又敬,父母的行为如果是正确的,子女就要服从,如果是不正确的,子女就应对父母进行劝谏。如果父母固执己见,孝子应不厌其烦,用自己的孝行感化父母。如果父母仍旧刚愎自用,子女不能心生怨恨,还像以前一样孝敬双亲。”曾子的谏亲思想与孔子的谏亲思想如出一辙。曾子还将谏亲思想从情感上加以升华,上升成为“君子三乐”之一:“君子有三乐,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遣,此一乐也;有亲可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劝,此三乐也。”

曾子认为,孝子对父母不仅生前敬养,死后还要以礼送葬,以礼祭祀,并且常常缅怀、思念,这就是曾子所说的“慎终追远”。曾子非常重视“礼”,认为子女的做法符合“礼”才算是孝。曾子临死之前给儿子和弟子们的最后一堂课就是关于孝和礼的课。

同类推荐
  • 雄关要塞:函谷关(文化之美)

    雄关要塞:函谷关(文化之美)

    函谷关作为我国一个著名的关隘,它坚固险要而又位置重要,这使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老子在函谷关写《道德经》,这使函谷关成为了道家之源。其是我国最古老、最重要的关塞之一,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故事。因此,函谷关成为了我国的一个著名旅游景区, 更成为河南灵宝市的一块金字招牌。
  • 古寺之谜

    古寺之谜

    悬空寺作为现存唯一的三教合一的寺庙为什么能悬而不坠?“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说法古已有之。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博大精深的少林武学究竟源自何方?布达拉宫这一世界屋脊上的“白宫”最初是为女人而建?杭州灵隐寺中是否有那位传说中的济公?雍亲王的府邸被乾隆改成了喇嘛庙,是出于孝心还是另有目的?法门寺何以能使整个大唐帝国疯狂,它的地宫中埋藏了怎样的天机? 千年古寺,衍生无限传说:匪夷所思的佛像传奇,珍贵无比的佛家法器,趣味浓郁的佛国典故,神奇诡秘的佛教传说。让我们走进奇妙的世界,探索中国二十座著名古寺。
  • 多元文化模式与文化张力:西方社会的创造性源泉

    多元文化模式与文化张力:西方社会的创造性源泉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展现了某种非凡的创造性。就文化而言,这种创造性究竟出自何方,在现有的一些著作或教科书中是难觅恰当答案的。本书通过对占希腊文化两重性及其张力的解读,对西方文化的多元性的分析,尤其是对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日耳曼精神之间的张力、冲突与融合的解读,阐述了西方文明如何在吸收他者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历程,以求对上述问题给出满意的答案。此外作者还对为什么说西方正经历一个“末人”的时代,其文明的“悖论”是如何产生的这样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使读者从中获得某种反思和启发。
  • 阿黑西尼摩:彝族创世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阿黑西尼摩:彝族创世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彝族创世史《阿黑西尼摩》是现存彝文典籍中一部罕见的巨著,它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创世神阿黑西尼摩的形象,展现了彝族先民对远古时代的思考与阐释。此版本译自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乡水卜龙村公所小新寨施文科毕摩和其徒弟李亮文共同收藏的抄本,包括序歌、西尼摩生万物、人类的起源、分天分地、叽依定历法、旱灾、洪水泛滥、天地的生日、长寿和死亡、婚嫁的起源和演变、祭奠的兴起等篇章。
  • 老北京趣闻与传说

    老北京趣闻与传说

    很多人之所以喜欢北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在北京扎根,不仅仅因为北京有全国最繁华的街道、最豪华的商场、最时尚的品牌,更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心里,北京是一座有故事的城,是一本让人品不够的书,是一座承载传奇的文化宝库——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清八个朝代的相继定都成就了她历史的厚重;什刹海、大栅栏、王府井、八王坟等地的繁华热闹成就了她的宜居宜玩;颐和园的传说、雍和宫的趣闻、十三陵的神秘、八大处的善缘成就了她的多姿多彩……北京,有太灿烂的文明、太辉煌的历史、太复杂的往事、太丰富的内涵,等着人去发现、欣赏、回味。
热门推荐
  • 幽冥谍弑

    幽冥谍弑

    有人说老朽说的是暗谍求生的故事,不过他只是无奈的选择,谁让他长了一张小侯爷的脸,拜了一个倒霉师傅呐!有人说老朽说的国破山河乱,草根救天下的故事,这就错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他非神人,谈何有本事拯救天下,最多是黑暗中的一点火光,算是一丝活着的希望吧!有人说老朽说的是底层混混升职记,他一个双重临时间谍,走一步都付出巨大代价,钱权没见到,阎王爷到是见了不少次。还有人说老朽说的是凡人修仙故事,这也不对,这世间修仙是传说,他有修仙之机,却无修仙之缘,终究是凡俗子。
  • 苍白鼠辈

    苍白鼠辈

    纯粹的愿望,催生的纯粹的信仰。神明由凡物构成,而凡物也将改变神明。鼠窝中的疯狂的曾经的人类,将摧毁什么亦或拥有什么?一个属于从灵魂到肉体都变成了斯卡文鼠人的人类的故事。斯卡文,yesyes
  • 网游之你眼里有星辰

    网游之你眼里有星辰

    进入《江湖路长》全息游戏的奚溪,竟然在第一时间就被系统坑了……还砸死了一个似乎特别牛掰的一位野图boss,顺便还得罪了一位暴发户。她怎么这么倒霉啊!!!"倒霉?""不,我特幸运!"谁能想到,这个冷脸暴发户以后会是自家男友呢!
  • 异界霸主

    异界霸主

    凡灵帅王圣尊宗皇佛仙魔神十二个级别的炼兵传奇……看穿越而来的猪脚怎样在这个异界掀起一番炼兵狂潮……本书群:95715260感兴趣的朋友请加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重生之卫道

    重生之卫道

    关明逆穿越到现代进行修炼,除魔卫道,替天行道。
  • 无夏之年

    无夏之年

    家世显赫,精明强干,看似无所不能的她,说到底,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高中女生而已。她的伤悲与无奈,脆弱,只能被爱她的人窥见,却无法涉足。他是她年少时的梦,他是她信赖的兄长,她是她永不能舍弃的知己。而他,将她放在何种位置?修罗,也有泪。
  • 非典型性少女症

    非典型性少女症

    2003年非典时期,三个性格迥然不同的少女从高中时就在一起,她们说好将来要做彼此的伴娘。为了让喜欢的人注意自己,夏侯夜制定了曾惜的初恋养成计划,让曾惜去偷考卷,换来的却是被抓,父亲带她出国。10年后,再回到北京城,曾惜遇到了比钻石还要明亮的命中注定,与此同时,暗恋7年的男生又出现在曾惜的生活当中。而她们的友谊,也发生了变化……
  • 无上斗魂

    无上斗魂

    这是一个神奇的斗气世界,人们觉醒了千奇百怪的强大斗魂;这里有数不胜数的强大传承,让无数高手趋之若鹜。少年石天一朝崛起,奇遇不断,得惊天屠刀暗月,夺动地长剑弑神,铸撼魂神来之笔,醒骇世无上斗魂,练强大星月圣典,拥神奇五叶奇莲,战无敌众神之巅,永傲世龙吐莲花。
  • 海贼之幻魔大将

    海贼之幻魔大将

    吃下幻术果实,以幻境影响现实,第一卷简单叙述,精彩内容在第二卷!(简介无力,请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