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11200000015

第15章 “孝义道德”隐藏下的现实政治利益——隋唐时期的以孝选官(1)

公元581年,掌握北周实权的外戚杨坚,篡夺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史称隋文帝。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文帝在位期间,选用了一批足智多谋的贤士,辅佐其处理政事,治理朝政,隋朝在其统治下出现了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局面。杨坚登帝位后,任命高颎为尚书左仆射,晋封渤海郡公。高颎以自己资历浅薄恐臣僚不服为由,谢绝了文帝的提拔,并推荐北方名士苏威代替自己来辅佐朝政。文帝对此大加表彰,认为高颎不仅自己是贤士,还能推荐贤才来为国家效力,理应受到尊重。高颎在文帝统一南北后,不仅自己尽心尽力地辅佐朝政,还不断地向文帝举荐贤良之士,使他们能够施展才能,成为一代名臣。

隋文帝正是靠着这些贤能之士使得隋王朝得以发展繁荣起来,由此可见贤才的重要性。尽管在文帝选拔官员的记录中,没有明确记载文帝采用的是否是以孝选官。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帝注重选拔贤才,注重官员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行。作为传统道德中地位非常重要的孝道,势必会在选官中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隋炀帝时,为了补充各类官员,充实官僚队伍,在文帝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分科的范围。我们后来所说的“科举”这一名称,实际上就是从分科举人这个概念产生的。隋炀帝时还设置了进士科,“进士”与“孝廉”、“秀才”的选拔方法有相同之处,都是由州、郡地方长官推荐,但是“进士”还需要朝廷统一考试,以考试的成绩作为录取的标准。隋炀帝开创的科举选官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作为一项新的政治制度,它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充实国家官僚团队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后世各朝所沿用。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各项制度基本上沿袭了前朝,但是又有所创新,可以说是政治制度较为完善的时期。唐朝时期,注重对贤才的选拔和任用。选拔官员的标准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德才兼备。如一代贤君唐太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繁盛、最开明的国家。那么唐太宗为何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政绩?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当属太宗注重选拔、任用贤能之士。只要德才兼备,哪怕是自己的仇敌,他也提拔重用。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著名的谏臣魏徵,魏徵本是太子李建成麾下的谋士,建成失败后,李世民不记私仇,重用魏徵。他曾对魏徵说过:“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可见,李世民在选拔官员的时候非常注重官员的才能和品行,认为只有才德兼备之人,才是真正的贤才,才可重用。太宗在总结自己成就功业的经验时,认为核心便是敬重贤才,不因自己的地位而嫉贤妒能,不随便贬黜任何一位官员。正是由于得到了诸多贤人的倾力辅佐,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才能成就功业。

唐朝不仅注重贤才的选拔与任用,在孝道文化上也极尽所能,时代特色非常鲜明。统治者继承了自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传统,以身示范,大力表彰并奖励孝行。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经常用一些言论来证明自己是崇尚孝道的明君。为了能够在全社会推行孝道,帝王们亲自注释《孝经》,以彰显国家对孝道的重视。在唐代历史上,孝子可谓颇多。唐德宗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德宗生母沈氏在“安史之乱”中失踪,德宗本人为了能够尽孝,终其有生之年遍访天下,但是却一直没有找到,可谓一大憾事。

不仅如此,唐代在立嗣的时候往往也把孝道作为其中的重要标准之一。唐代帝王认为,皇帝虽身居高位,但是仍然要孝敬父母,友悌兄弟,践行孝道。帝王要以身示范,在践行孝道方面要给天下人做出榜样。《册府元龟》卷二十七《帝王部·孝德》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太宗患病,太子李治亲自用口为太宗吸出脓液,太宗出行的时候,太子必会随行左右侍奉。到达京师后,太宗发病,太子虽然有繁忙的政事在身,但是依然坚持每日去给太宗问安,侍奉太宗饮食。”这段记载生动描写了太子李治的孝行。从这个记载中不难看出,一方面唐代非常注重孝道,上至天子,下到平民百姓,都应该自觉地践行孝道;另一方面,皇帝立嗣的时候注重孝行的考察,那么在选拔官员的时候势必会把孝道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

不仅如此,唐代帝王还非常注重《孝经》。《孝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儒家“孝”的道德规范,是儒家论孝的经典之作。唐代统治者大都听过有关《孝经》的讲解,唐玄宗甚至亲自注释《孝经》。“孝”被认为是百行之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首先从“孝”抓起,也必须注重《孝经》的学习和推广。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历代都有帝王为《孝经》作注,但是若论影响力的话,玄宗所作之注可谓当之无愧的名列前茅。玄宗之所以如此重视《孝经》,主要出于这么几点考虑:一是教化民众,以孝劝忠。忠与孝的关系在封建社会非常密切,历代帝王都希望将臣民对家庭的孝推及于国家,为国家尽忠。唐玄宗希望通过《孝经》的普及推广,使天下百姓成为真正的顺民,也就是说利用孝的力量来实现统治的稳定和长久。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能为天下人做表率,起到榜样的力量。那么一国之君如果能大力倡导孝道的话,其影响力是极为广泛的。君主如果能够做到孝敬父母,恪守孝道,那么臣民自然会“顺上而法下,则德教成,政令行也”。政令通达天下,臣民恪守孝道,皇帝自然地不用担心天下不治的问题了。

此外,玄宗注解《孝经》还出于对前代制度的沿袭。唐朝建立后,借鉴了历代王朝的统治经验,其中特别注重汉代的统治制度和规范。而汉代是注重儒家思想弘扬孝道的朝代,因此唐朝时也特别注重对儒家经典著作的充分解读和利用,以发挥其最大的功能。

《孝经》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思想主旨对于维护宗法社会的等级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无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唐朝重孝,恰恰体现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对孝文化的推崇。在一个家庭或者家族内,若能以孝治家,则会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了,社会风气自然好,那么国家也就安定了,则实际上是统治者推广孝道的最终目的。

唐代除了注重《孝经》的学习与推广外,还非常重视对孝行进行实实在在的褒扬和奖励。实际上,这些被旌表的孝子们具有非常广泛的示范效应,对上至官员下至百姓都具有非常强的影响力。人们自觉地学习、效仿孝子们的行为,正是对一批批孝子贤孙的不断旌表,才使得唐代社会形成了浓厚的孝文化的氛围。除了对孝子进行旌表、物质奖励外,唐朝还有一些奖励孝行的措施,比如说为孝子授官赐封、颁赐谥号、建祠堂,等等。在唐代,官员能够得到带“孝”字的谥号比较难,只授予那些孝行非常显著的人。如官员杜暹,是唐代非常著名的贤孝之人,起初朝廷赐予他的谥号为“贞肃”,但是朝廷内其他官员认为“贞素”二字不足以表现杜暹的忠孝之美,主张将其谥号改为“孝友”,这件事得到了朝廷的许可,最终由皇帝亲自定谥号为“贞孝”。由杜暹的例子足以看出唐代对孝子褒奖之重。

有时候,帝王为了笼络人心,甚至会亲临孝义之门慰问孝子,这对孝子来说是莫大的荣耀。据史书记载,郓州寿张人张公艺,自幼有良好的德行,礼让齐家,九代人同时居住在一起,父慈子孝,兄友弟和,夫正妇顺,和睦相处,甚为融洽。北齐时,东安王去拜访他,表彰了他的孝行。唐麟德二年,高宗与武则天率文武大臣、宫妃命妇去泰山封禅。驾车通过寿张时,听闻张公艺九世同居,各朝对其都有旌表,因此也慕名来访。高宗询问张公艺为何能做到九世同居?公艺答道:“我自幼接受家训,待人要慈爱宽仁,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唯有以诚意待人,做事情要有一个‘忍’字。”高宗听后连连称善,表彰他的孝行。

实际上,不管是旌表孝行、赏赐官职、建祠堂等,只是形式的不同,但都体现出了统治者希望以孝治家、移忠于孝的目的。在家中尽孝与父母,为人臣必能尽忠于天子,这才是统治者的根本目的。

古语有云“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意思是说,要想选拔忠臣,应该到孝子家中去求访。先贤们普遍认为以孝事君则忠,父亲的孝子必然是君主的忠臣,访求忠臣,只有到孝悌之家才能找到。这个理论是否合理暂且不说,但是纵观漫漫历史长河中,但凡孝子做官,绝大部分都会是好官,是忠臣,所以历代皇帝以孝选官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孝选官始于汉朝,其后历朝历代承袭相沿,成为古代“孝治天下”付诸实践的重要表现。隋唐时期,尽管科举制是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但是以孝选官仍然十分盛行,并成为科举制的重要补充。唐太宗云:“我平定四海,天下一家。凡在朝士,皆功效显著,或忠孝可称,或学艺通博,所以擢用。”不管是忠孝之子,还是学艺通博之人,国家都会选拔任用。由此可见,以孝选官非常看重为官者的孝行,孝行卓著者可以选拔做官,甚至可以擢升。这是儒家伦理思想在政治制度中的有效应用,儒家思想发展到这一时期,已经完全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工具。

隋唐时期,以孝选官的形式非常多样,有冠以“孝悌”名称的考试科目,如孝悌廉让科、孝悌力田科等。作为科举制的重要补充,这些考试科目选拔了大批孝子,充实了国家的官僚队伍,对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以孝之名而被选拔做官的人在唐朝比比皆是,像贾言忠、韦承庆、韦嗣立兄弟,等等,都因为孝行卓越而步步高升、官运亨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选拔孝子时,除了个人的孝悌品行之外,有时候还需要看此人有没有才能,通过考试的孝子可以委任做官,而考核不合格的也会失去做官的资格。由此看来,封建国家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注重的是德才兼备,毕竟德才兼备者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效力。

当然,具备孝行的人可以官运通达,甚至一步登天,反观不孝之人,或者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定义为不孝之人的官员们,有时候也会惨遭贬黜,甚至罢官。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隋唐时期的种种措施来看,国家提倡、推崇孝道,以孝选官在这一时期得以继续发展,并有了一些新的突破。不可否认的是,以孝选官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功不可没。历代的皇帝们不管昏庸也好、清明也罢,无不希望自己的统治能够长久,所以采取的措施归根结底都是一样的,保住自己的位子,为后代子孙保住他们的位子。

一、 冠以“孝悌”名称的考试科目——孝悌廉让科和孝悌力田科

自汉代以来,古代社会以孝选官成为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举孝廉,“故举孝以为民极,察廉以为民表”,通过“孝行”可以步入仕途。隋唐时期,科举制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非常完善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由于科举制的盛行,以孝选官在选官制度中的权重有明显下降,不再像汉代是选拔官员的主流,但是仍然作为科举制的重要补充形式而存在。从唐代诸多史书中可以看出,唐代对官员的选授和考课都非常重视品行。据《唐六典》记载:“以三类观其异:一曰德行,二曰才用,三曰劳效。德钧以才,才钧以劳。”从史料记载中足以看出唐朝对道德品行的重视,显而易见,作为德之本的孝行,自然而然地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参考。

从具体措施来看,唐政府为了提倡孝行,把以孝选官纳入到了科举制之中,为此专门设立了以“孝悌”为名的考试科目——孝悌廉让科与孝悌力田科,单从名字来看就不难窥到其本意了。《唐六典》中有记载:民众当中凡是正直清修,有孝行之名的人,旌表其家庭,甚至还有机会参与到孝悌力田的推荐中。就古代社会而言,能够得到朝廷旌表是莫大的荣誉。至德二年,朝廷颁布的《访至友孝悌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其天下有至孝友弟、行著乡闾堪旌表者,郡县长官采听闻奏,庶孝子顺孙,沐於元化也。”其大意是:天下的百姓如果有孝敬父母、友悌兄弟的良好品行,并且闻名于乡闾的,命令该县的父母官将其事迹陈奏给朝廷,这些孝子顺孙,有利于良好的民间风化的形成。

孝悌廉让实际上就是“孝廉”的全称,与孝悌力田都起源于汉代,但是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汉代时期以孝选官是主流,这一时期主要以察举、征辟等方式进行,被推荐者孝行是否突出,是决定其能否步入仕途的首要条件。而隋唐时期,主流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作为补充方式的孝悌廉让和孝悌力田实际上是为科举选官服务的,个人的孝行品德只是其通向官场的助推器,能否真正入选授职,还要看能否通过科举考试。

为了能够真正选拔出孝行卓著者,唐代把“孝”引入科举考试,被奉为经典的《孝经》被列为必考内容。公元680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始奏二科并加帖经。随后,又增加《老子》、《孝经》,几科并行。《册府元龟·贡举部·条制第二》云:“明经所试一大经及《孝经》。”这说明《孝经》成为唐代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科举考试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有些类似于公务员的省考和国考,在那个年代,在省考和国考中考《孝经》中的内容,很明显的就是国家想要选拔忠臣孝子。

同类推荐
  • 猜的刚好:新编谜语大全

    猜的刚好:新编谜语大全

    本书概述谜语基本知识,让你对谜语有一个大体了解,引导你顺利步入谜宫大门,提高猜谜能力;精选生动有趣的谜语小故事并予以解析,引你领略谜语的独特魅力;网罗上千个小谜语,构思奇巧,语言精炼,妙趣横生,雅俗共赏。给你不一样的谜语享受,让你变成知识面超广的猜谜王!
  • 古代经典谏议檄文(中华千年文萃)

    古代经典谏议檄文(中华千年文萃)

    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一座智慧的宝藏,是我们祖先用智慧的双手和头脑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创造和积累而成的,它如同河蚌中的沙粒经受了痛苦的磨炼和时间的考验,最终升华为闪闪发光的珍珠。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阅读这些历史,没有理由不继承这些智慧精华并把它运用于实际。而今天我们所呈现给广大读者的是这其中忠臣良将的谏议谋略与锐利檄文。
  • 中国人本色(最新最全译本)

    中国人本色(最新最全译本)

    《中国人本色》是一本关于晚清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大视角、内容丰富的作品,涉及晚清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语言文字、家庭生活、官民关系、礼仪习俗、商业等方面,是近代西方人观察中国的代表性著作。美国外交官何天爵结合十几年亲身经历,勾勒出了晚清中国社会全景,精辟地分析了中国人的特性。
  • 中国梦的世纪

    中国梦的世纪

    中国的今天似乎有一种让许多人困惑不解的矛盾现象:一方面是综合实力达到了新的高点,中国在全球的种种危机和困局之中虽然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但中国的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力量还是正在凸显,这也是为人们所充分了解的事实。
  • 中国民族乐器简编

    中国民族乐器简编

    最早的库布孜又称克勒库布孜,琴体呈弓状,只设有一条马尾弦,琴颈也无指板。由于牧民们制作时就地取材、因材而制,往往琴的式样和规格尺寸很不一致。这种最原始的拉弦乐器,目前在哈萨克的边远山区仍能见到。后来在克勒库布孜的基础上,增加弦轴(左右各一)、琴弦和指板,制成了两弦的库布孜,仍采用马尾弦或牛筋弦,它与今日柯尔克孜族拉弦乐器克亚克十分相似。
热门推荐
  • The Garden Party

    The Garden Part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机智的耳朵仔

    机智的耳朵仔

    普普通通的一天,被Ear-Z及其朋友们搞成了一次意想不到的探险之旅。
  • 大秦洛阳

    大秦洛阳

    “这座城你为我命名为洛阳。你要天下,我只要你。我若不能独占,我宁可不要。两千年前是如此,两千年后还是如此!”
  • 也曾陪你渡凡尘

    也曾陪你渡凡尘

    人的爱情真的会随着心脏而转移吗?白雨,你爱的到底是我,还是我的身体里那可跳动的沈非墨的心?!如果我付出一切,我的骨髓,我的心脏......你,能爱我吗?......她用了最大的恶意去揣测一片真心,她以为是他没有感情,自私冷漠。其实她才是那个冥顽不化的人,她从来没有选择相信过他。从来没有。自己就像一滴墨水,弄脏了他干净的城池。但他却像温泉一样,源源不断地温暖她,净化她,从未抱怨过一句。穆尘,我们之间,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十魔剑修

    十魔剑修

    大道至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然则道生一,一无极,无极初始,始生万物,天地初开诞下大道,是为一,大道变衍生与死,是为无极,生死之间留下了本源天书是为混沌初始。道不可言道,难道矣。名终究难名,言名兮。看公子名苏,一叶障目,道非常。擒雷上九天,伏魔下炼狱。这个天地,我来过,奋战过,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
  • 守护—我的世界

    守护—我的世界

    [全书免费]混沌的minecraft宇宙,末影龙独霸一方,野心勃勃,四大世界的掠夺与守护之战就此打响。而就在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失忆的史蒂夫却生不逢时,遭遇了无数的灾难。这一路上,他见证了患难中的友情,甘苦中的爱情,安逸之时人们的贪婪,灾难之时人们的团结,最终找回了记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最后的赢家,将会主宰混乱的世界。剑与魔法,龙与恶兽,人与僵尸,正义与邪恶,人性的伟大与泯灭,跃然纸上。
  • 90后的痕迹:刘海军散文随笔集

    90后的痕迹:刘海军散文随笔集

    本书集结了作者的多篇优秀随笔散文,大部分已经见诸报端,作者集结出版,以飨读者。作品包括在起点中文网发表过短篇小说,在中国邮政报、省、市邮政报刊发表过的百余篇文章。作者认为做人就应当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培育自己优秀的品德,方可在此时代稳当前行。以“天行不息”的精神,加之“修德载物”的品行,步步留印,终达目的。做人如此,做事如此,做文亦是如此。书中渗透着满满的正能量。作者为人谦和,作品文采飞扬,曾被多家媒体采访和介绍,希望读者能喜欢此文,此人。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北大心理课

    北大心理课

    百年学府北京大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心理学人才,他们担当着人们心灵的清洁工,适时为你提供心灵的抚慰。除了情绪、学习、人际交往、消费心理、性格心理学之外,《北大心理课》还具体介绍了领导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等,帮你走出心灵的困惑,为你开启心灵之门。从多角度剖析人们的内心,深入浅出地为你打造符合自身的心理课,为你更好的了解人性、处理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素质提供全面指导。
  • 星河边的魔女

    星河边的魔女

    她原本是天宫大殿下的贴身侍女——雪儿,一睁眼她已是忘却前尘往事的五灵族——小白那年,她初上天宫。在天宫荷花池旁一睁眼,就遇见了他。那时,他还是天宫的大殿下。他一眼就认出来失踪一百多年的她。而她,是丢失了六百年记忆的隐世族群——五灵族,小白。他对她而言,全然陌生。那年,她初到狐族。她顺着一颗滚落的葡萄,对上了一双泛着红光的深邃眼眸,然后遇见了他。那时,他是涂山狐族还未幻化成人形的十三殿下,她只知道众人都唤他小十三,却不知道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姬无殇。而她,只是他狐族一个古老邻族,五灵族坡一灵医的小徒弟,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