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67700000001

第1章 序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研究》一书基于苟小泉博士在博士后期间所完成的研究课题,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学术成果,现在经过作者的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正式出版,这无疑令人欣慰。

如书名所示,该书以“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为考察的对象。谈到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无疑容易产生歧义。不过,作者首先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与西方哲学中的“Ontology”作了区分,把研究限定在作为中国哲学概念的“本体”问题之中。这一论域中的“本体”是中国哲学已有的概念,与之相联系,作者所作的,实际上是关于中国哲学史上的“本体”学说及其形态的考察。

如作者已注意到的,以“本体”为视域考察中国哲学,无法离开“道”的问题。从历史上看,不同的哲学传统总是包含某些基本的或核心的概念,中国哲学也是如此。宽泛而言,在“道”这一范畴之中,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得到了具体的体现。“道”的原始含义涉及道路,道路作为人之所履,既可以通达四方,又坚实而有根基,道路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为其进一步提升、泛化为涵盖宇宙人生的一般原理提供了可能,而在中国哲学的演进中,“道”确乎被逐渐赋予以上的普遍内涵。作为宇宙人生的普遍原理,“道”一方面被用以解释、说明世界上各种不同的现象,后者既包括天地万物,也涉及社会领域;另一方面又被视为存在的终极根据:千差万别的各种事物,其最终根源往往都被追溯到“道”。

在中国哲学中,“道”具体又展开为“天道”和“人道”。天道更多地与自然、宇宙相联系,其含义在中国古代最早的经典之一《周易》中已得到某种阐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1]这里的“形而上”,首先区别于我们在经验世界中所看到的千差万别的现象。相对于多样的现象,道作为形而上者体现了存在的统一性:以道为存在的终极原理,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扬弃了彼此的分离而呈现了内在的关联。就此而言,天道以统一性为其题中之义。

《周易》中关于道的另一重要观念是:“一阴一阳之谓道。”[2]所谓“一阴一阳”,是指“阴”和“阳”两种对立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一阴一阳之谓道”所涉及的,主要是世界的变迁、演化。作为现实的存在,世界不仅千差万别,而且处于流变过程之中,这种变化过程可以通过什么来把握?其中是否存在内在的法则?“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以看作是对以上问题的解释。

这样,一方面,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世界以道作为其根据和统一的本源;另一方面,世界的变化、发展又以道为其普遍的法则。换言之,道既被视为世界统一的本原,又被理解为世界发展的法则,在道的观念之下,整个世界不是杂乱无章、无序变迁,而是表现为一种有序的形态。从“多”和“一”的关系来看,多样的事物(万物),最后可以统一于作为“一”的道;从事物的变动来看,其演化过程又有理可循,而非杂乱无序。要而言之,天道的以上含义表明,天地、宇宙是有内在秩序的,而道就是这种秩序的最深沉的体现。

除天道之外,道还兼指人道。人道在宽泛意义上与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会组织等相关联,表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一般原理,所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3],便从一个方面表现了这一点。王夫之对此作了更具体的阐述,在谈到社会演化的历史特点时,他指出:“洪荒无揖让之道,唐虞无吊伐之道,汉唐无今日之道,则今日无他年之道者多矣。”[4]这里的“道”,便是人之道,亦即社会领域中的“道”。人道意义上的“道”,首先涉及广义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等,它同时也被理解为体现于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的价值原则。“道”的以上含义,在古代哲学家的具体论述中得到了具体的阐述。儒家哲学的奠基人孔子曾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5]。这里的“谋道”,便涉及对“道”的追求,“忧道”则表现为对“道”的关切,作为追求、关切的对象,“道”即以广义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道德理想等为内涵。孔子又说,“道不同,不相为谋”[6],其中的“道”,同样也是指广义的社会文化理想或政治道德理想。价值理想不同、价值追求相异,往往缺乏共同语言,彼此之间也很难相互交往和沟通,这也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所表达的意思。孔子关于道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7]所谓“弘道”,是指人能够使广义上的社会政治、文化理想得到实现,这里的道同样也以价值理想为内容,体现在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

“人道”意义上的“道”,同时表现为一种规范系统。道的这种规范性与道的原始含义相互联系:如前所述,道的原始含义之一是道路,道路总是通向某处,引申而言,“道”意味着将人引往某一方向或引导人们达到某一目标。道所蕴含的这种引导性内涵经过提升以后,进一步获得了规范的意义。中国哲学一再将礼、法与道联系起来:“法出于礼,礼出于治。治礼,道也。”[8]“规矩者,方圆之至;礼者,人道之极也。”[9]“法者,天下之至道也。”[10]礼既表现为政治领域的体制,又展开为规范系统,礼之于人,犹如规矩之于方圆。规矩为方圆提供了准则,礼则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普遍的规范。同样,法也对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作出了具体规定,从而表现为一套规范系统。当然,相对于礼,法作为规范更具有强制性。对中国哲学而言,礼与法尽管有不同的特点,但都是道的体现,所谓“礼者,人道之极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便从不同方面肯定了这一点。

在道的二重形态(天道与人道)中,天道作为宇宙、自然的法则,属“必然”,人道作为理想、规范,则表现为“当然”。从“必然”和“当然”的关系看,道既涉及世界是什么、世界如何存在等问题,又关乎人应当做什么、应当如何做等问题。从天道的视域看,这个世界既是多样性的统一,又处于变化的过程中,而天道本身便表现为世界的统一性原理与世界的发展原理。在人道的层面,问题则涉及人自身以及人所处的社会应当如何“在”。可以看到,以道为视域,世界“是什么”和人应当“做什么”、世界“怎么样”与人应当“如何做”等问题,内在地关联在一起。

作为终极性的原理,中国哲学中的“道”本身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加以考察。《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研究》一书以本体及其形态为视角,无疑也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研究进路。苟小泉博士在学术研究中勤于思考,勉于探索,本书体现了他的这种学术取向。当然,作为探索性的考察,本书也包含可以进一步辨析、讨论的问题,其中的一些具体论点,亦可能引起争议。不过,学术本身是在探索、讨论中发展的,从这一方面看,本书对于推进相关问题的思考,无疑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杨国荣

2012年6月

注释

[1]《周易·系辞上》。

[2]《周易·系辞上》。

[3]《周易·说卦》。

[4]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

[5]《论语·卫灵公》。

[6]《论语·卫灵公》。

[7]《论语·卫灵公》。

[8]《管子·枢言》。

[9]《荀子·礼论》。

[10]《管子·任法》。

同类推荐
  • 和南怀瑾一起读《老子》

    和南怀瑾一起读《老子》

    老子之道,高深精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所谓一百个人读《老子》,便会有一百种不同的感悟,因为每个人都在著述中寻找着自己的人生痕迹,无论是《老子》的原文,还是南怀瑾先生的解读,细细品味,语有回甘,掩卷而思,幡然有悟。本书作者在南怀瑾先生解读《老子》的基础上,融会儒佛之道,结合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进行拓展,在博大精深的道家学说中领悟处世智慧,解决现代人心灵空虚、灵魂无所归依的困惑,为我们开辟了一块心灵栖息地。
  • 仁学

    仁学

    这是中国近代思想家谭嗣同的哲学著作,于1896—1897年间陆续写成的。全书共50篇。该书以佛教哲学为理论框架,糅合中国传统与西方学术,欲将宗教、哲学、科学融为一炉,以“冲决罗网”为号召,在晚清有志于改造中国的维新派、革命派群体中影响巨大,时人曾誉其为“维新运动的圣经”。本书主要内容为抨击封建社会宣扬三纲五常的专制制度、提倡资产阶级平等与民主观念;主张维新变法运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作者对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旧思想、旧传统的批判,是为宣扬维新变法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张做准备;而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提倡,反过来更加深化了对君主专制以及纲常名教的批判。本书反封建的激进思想,对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 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

    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

    本书是著名作家、学者王蒙先生最新力作,对儒家经典《论语》进行了精彩绝伦、睿智深刻的“王解”与“评点”。“王解”是作者的解释转述,含有作者的读书心得。而评点的追求是《论语》的精华元素与启迪内涵的最大化,目的是将《论语》作为一部活的、有针对性、有现实感、贴近人生与社会的书阅读理解发挥,力求做到进行充满老王特点的与《论语》的深切互动。本书还将《论语》全文打破原有段落,重新编辑组合排列,力图按其义理内容重新划分结构,并分别予以综合评述。另有几篇谈《论语》的单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读与解《论语》的主要思路。
  • 章太炎思想研究

    章太炎思想研究

    是20世纪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章太炎生平、思想与学术的学术专著。章太炎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是开创中国近代思想与社会大变动的第一代披荆斩棘者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章太炎的大批手稿和他所阅读过的各种书籍,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变迁的实际,展示了章太炎走出完全脱离实际的旧书斋而投身革命的曲折历程,以及他力图通过对西学有选择的吸收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扬弃与更新的真实状况。章太炎的思想、学术及其革命生涯。是中国近代社会与革命的一面镜子。
  • 国学大讲堂:中国顶级国学圣贤的公开课

    国学大讲堂:中国顶级国学圣贤的公开课

    国学源远流长,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得之。本书旨在化繁为简,将经典的国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解读,为更多向往国学的读者提供精神上的“低门槛、无障碍阅读普及本”。史、儒、佛、道、法、兵、中医、易经、礼节、饮食……这里无所不包,等待着你的探索。
热门推荐
  • 邪王毒宠特工妃

    邪王毒宠特工妃

    武相府千金貌丑心善好欺负?父亲冷落,姨娘算计,庶妹欺凌,就连那未拜堂的太子夫君,也不将她放在眼里。21世纪女特工一朝穿越,遇神杀神,遇魔屠魔,却抵不过一道圣旨,含恨远嫁塞北,与那痴傻残废的宁王做侍妾。“小妩儿,本王要你,只要你一人。”塞北宁王府,某妖孽王爷大手一抄,就将她揽入怀中,说着这动人至极的情话。“你不是白痴吗?”“嗯,在感情方面很白痴。”“你不是残废吗?”“如果小妩儿舍得,请打断本王的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董姝传

    董姝传

    她是将军府不受宠的小姐,原以为爱情把她拯救,却不料心上人旦夕间变心,她心灰意冷,却被一纸圣谕召进宫,她本无心争宠,却被他人推着一步步的越陷越深。从原本心地纯良,忍气吞身变得手段狠辣。她是否能得宠始终,又是否能获得自己的真爱呢
  • 神帝凰妃

    神帝凰妃

    她,21世纪王牌特工,美貌无双,实力一流。她,归云大陆洛家一备受欺凌的呆瓜傻女。当她灵魂归位,不再痴傻,无上风华绽放。当她凰凌九霄,翻云覆雨,众生景仰。他,一代神帝,高傲霸道,睥睨天下,却唯独把她捧在心尖--放肆宠。(宠文,双洁!)新文已发!《穿成炮灰每日都高能》
  • 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

    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迟来的录取通知书

    迟来的录取通知书

    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高考中落榜了,大学失之交臂,人生的第一次选择,该何去何从?他带着一条伤残的腿,又回到了那片熟悉的土地,可是曾经的那个大学梦,还会在吗?她不愿复读,却又走上了这条道路,复读的震撼,原来不是想象中的灰色。他为了那个梦想,坚持选择复读,不达目的绝不休吧!可是人生好像并不仅仅是读书,还有更多的事情有待领悟。她不是复读生,却踏进了复读班,命运的捉弄还是缘分的使然?不管原因如何,大学梦是永远都不会变。他玩世不恭,成绩差的要命,却因为妈妈的一句话,他也来复读了,是煎熬还是蜕变?他....她.....太多的他(她)辛苦的走在这条复读的路上,未来属于他们的未来,会存在吗?
  • 私人订制大妖王

    私人订制大妖王

    主世界洪荒,封神之后百万年,西游之前八万年。主角拥有私人订制大妖王系统,可以用世界源力改造自身,随意更改自己的种族和设定,并且可以穿梭诸天世界。穿越世界顺序:长生界(已完成)==极道天魔(正在进行中)==阳神===龙珠===神墓===???
  • 我的偶像是姐姐

    我的偶像是姐姐

    原本我只是一个怀揣明星梦的一个高中毕业生,直到她的突然到来,改变了我原本的生活轨迹。她从一片质疑声中砥砺前行,最终迎来黎明曙光。她叫鞠婧祎,从一片质疑到脱颖而出,我叫鞠婧贰,即将讲述我和姐姐之间的点点滴滴。新人写作,文笔拙劣,欢迎大家指出不妥之处我好加以修改更正。谢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注:本文出现的明星与她们本人无关。(包括鞠总)切莫ky过度。谢谢。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穿越后我成了万人迷

    穿越后我成了万人迷

    叶晚晚做梦都想不到,自己居然穿越到了蛮荒远古时代!还被卖给了一个野人当老婆!更惊奇的是,这里的野人个个身强体壮,武力非凡。打人,抢食,争伴侣,夺地盘!这里的野人干什么的都有。叶晚晚悠哉地躺在树上,看着树下正咬牙切齿钻木取火烤肉的某人,嘿嘿一笑。外面的风风雨雨她可不管,反正她只想种种田,养养家,致致富,过自己的快乐小日子。(甜文宠文1v1可放心食用)
  • 腐败犯罪的惩治与司法合作

    腐败犯罪的惩治与司法合作

    《腐败犯罪的惩治与司法合作》主要写道,虽然中国香港、澳门地区已回归祖国,但由于香港曾长期实行英国法律制度、澳门曾长期实行葡萄牙法律制度以及港澳回归祖国后实行“一国两制”的原因,两个特区形成了与中国内地不同的法律制度。就刑事法律而言,三地立法背景不同,法律内容相异,运行机制有别,因而在解决跨法域刑事法律问题方面存在诸多法律障碍。对此,内地与港澳特区的法律理论界与实务界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在十余年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