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64900000002

第2章 导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古老的华夏大地从此迈向了新纪元,中国教育发展也开启了崭新的航程。

新中国成立时,在全国大陆5亿总人口中,文盲比例高达80%以上,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初中入学率仅为6%,每1万人口中,高中、大学在校生仅为8人和2人。[1]

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新中国教育事业历经艰难曲折,取得了显著成就,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教育水平极端落后的境况。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和知识创新贡献,为中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为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建设与曲折

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的愿望和梦想。

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的基本方针,对旧中国教育制度实行了“坚决改造”,向工农敞开教育之门。[2]1951年,中央政府政务院公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立了各级各类学校面向学龄人口、劳动人民、工农干部服务的途径,在实施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开展大规模扫盲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教育。[3]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设立并且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中国开始了加快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步伐。

到60年代中期,中国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向各行各业输送了数以千万计具备科学文化素质基础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

但是,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教育带来严重损失,学校教学秩序混乱,教师成为备受打击的对象,青少年失去正常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机会,致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劳动力素质低下。年轻的共和国与世界之间本来正在缩小的差距,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又被拉大了。

1978年,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整个中国驶入了改革与发展的新航道。中国教育在历经风雨之后,开始走向一个春天。

二、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教育跨越式发展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十年,在国家的宏观部署下,教育开始被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全国学校步入正常教学的轨道,教师和知识分子逐渐恢复有尊严的社会地位,中小学教育重视普及和质量,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都焕发出蓬勃生机。国家确立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方针,积极推动教育结构调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为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但是,中国人口多,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贫困地区教育十分落后,90年代一幅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曾经牵动无数中国人的心,照片里名叫苏明娟的女孩睁着大大的眼睛,代表了贫困山区孩子对上学的渴望。中国立法普及的义务教育制度,就是要使所有学龄儿童、少年能够走进学校,用知识去改变命运。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作为新中国的教育基本法,对中国教育基本制度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即国家实行学校教育制度、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学位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业已形成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逐步提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基础教育跃上新的台阶。在世纪之交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当前全国城乡已经全面实施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2011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9%,初中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1%、84.0%,3~5岁儿童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62.3%,面向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进展顺利。[4]

——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显著改善了新增劳动力结构和素质。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205.33万人,约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8.89%。[5]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680.97万人。各级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为各行各业特别是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培养了数以亿计较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技能人才。[6]

——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进入国际通常所说的“大众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首位,2011年在学人数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处于国际通常所说的“大众化阶段”[7]。一流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不断推进,形成了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高地,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高校成果比例均超过一半,在社会科学研究立项和获奖成果中高达3/4;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也作出突出贡献。

——继续教育不断推进,逐渐拓展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中国成功探索了包括函授、夜校、广播电视学校、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用人才。广泛开展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转岗就业人员和在职职工的教育和培训,每年培训的各类人才和城乡劳动者稳定在1.5亿人次以上,为人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创造了多种有利的条件。

——教育体制改革有了突破进展,教育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各级各类教育的管理体制不断改进,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格局初步实现,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得到更好发挥。素质教育理念进入国家基本政策范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取得实质性进展。基层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经验逐渐化为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政策及法律法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空前活跃,开创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

——教育投入体制逐渐完善,财政性教育经费逐年增加。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和多渠道筹资的机制基本建立。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即将超2万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有了非常显著的增长。中国已跻身于世界上义务教育免费水平较高国家行列,在公办学校有20%的大学生和90%的中职学生得到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旨在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各项政策举措,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拥护。

综观新中国教育的历史性变化,中国人的教育梦想,已有一部分或者说具有基础性意义的部分变为了现实。目前中国20~59岁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分别接近10年和13年,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中国全民教育发展指数曾在124个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监测的国家中排第43位;在全球范围扫除文盲、减少贫困等方面,新中国教育为人类作出了杰出贡献。另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测算,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核心指标是大中小学入学率和成人识字率),从1950年的0.225提升到2010年的0.8左右,超过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差距。

尽管中国教育前进路上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障碍,但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明显扩大了13亿人的学习机会,国民受教育程度提升到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中国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21世纪开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历史征程

60多年风雨兼程,新中国教育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正式颁布,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8]的战略目标,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任务和体制改革进行了全方位部署,发出了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员令,吹响了向人力资源强国进军的号角。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教育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从实际国情出发,重视调动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坚持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和体制创新,认真借鉴国外经验但不照搬,从而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历史昭示,新中国教育发展模式的形成,得益于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古代教育同几千年华夏文明成为有机整体,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一优良文化传统在曲折中继承发展下来。来自亿万城乡家庭的旺盛教育需求,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教育事业得以适度超前而且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

站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门口,中国教育界深刻意识到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当今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发展迅速,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攻坚时期。作为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发展中人口大国,人均GDP刚刚迈入5000美元门槛;除人力资源外,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在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阶段,遇到传统产业优势减弱、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的严峻挑战。从全局看,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为此,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力争到2020年,中国能够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教育是千秋基业,是万世伟业,始终承载着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国家强盛的历史重任。中国政府、学校和社会正在努力构建符合基本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由衷希望拓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交流,积极促进各国教育相互借鉴;中国愿意由此学习借鉴国外一切有益的经验、理念和机制。

21世纪的中国教育,正在强国之路上不断开拓,奋勇前行。

[1]黄加佳.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事:扫除文盲(上)[N].北京日报,2009—06—18.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2/07/content_2304465.htm.

[3]《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686.

[4]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教育统计报告,2012—02—28:4~6.

[5]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教育统计报告,2012—02—28:7.

[6]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教育统计报告,2012—02—28:8~9.

[7]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教育统计报告,2012—02—28:8~9.

[8]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

同类推荐
  • 胡适治学讲演集:提高

    胡适治学讲演集:提高

    《胡适治学讲演集·提高》收录胡适先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关于治学方面的讲演,内容详尽充实,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讲演风采,还原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让我们领略特定时代风口浪尖上催生的伟大思想和智慧结晶。
  • 辜鸿铭:东西之中 (文化怪杰)

    辜鸿铭:东西之中 (文化怪杰)

    从晚明的波澜诡谲,到民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历史孕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大家。真正的时代人物面孔始终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题材,本套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民国人物及历史图书的热度始终在持续中升温,内容概有名人轶事类、今人印象类、崇古比今类等。
  • 二十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

    二十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

    本书介绍了20世纪中国的文化名人与图书馆的交往以及他们的文化成就与图书馆的关系,本书资料详实,描述通俗,记录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故事。读者可以利用本书的正文链接和余思,积极参与图书馆的有奖读书活动。
  • 永恒的中国心

    永恒的中国心

    吴大观同志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品德高尚、报国有成的党员专家。2009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做出决定,追授吴大观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之后,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国资委党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向吴大观同志学习的通知》,要求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向吴大观同志学习的活动。吴大观同志还光荣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本书收集了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的演讲稿及中央、地方媒体对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的各类报道,对吴大观同志的先进事迹、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进行了详尽介绍和深入挖掘,是学习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的生动教材。
  •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在国外,不少发达国家已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上升为国家人才培养总体战略。在中国,伴随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也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不仅关系到高职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还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的综合竞争力。
热门推荐
  • 剑道之九

    剑道之九

    九为数之极,剑九为剑之极!此剑断生死,问长生!
  • 快穿之不当炮灰

    快穿之不当炮灰

    穿越不同的世界,完成不同许愿者的愿望,获得永生的生命,同时在现实世界,收获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成长型女主,女主开始会的东西少,弱小,后期会的东西越来越多,会越来越强。
  • 奈何王爷要娶我

    奈何王爷要娶我

    问:“给你一个位高权重,视女如命的呆萌老爹。给你一个腹黑深情,视妻如命的忠犬王爷。再给你一个粉雕玉琢,视母如命的鬼灵子。你要吗?”林独:“那是什么?能吃吗?不能吃通通端走,不要挡着本姑娘走向人生巅峰的康庄大道!”一世你负了我,一世我负了你。确实你我互不相欠,可你我却生生负了这孩子两世,或许正是因为他,你我才能再次相见,用一生一世来弥补,曾经欠下的孽缘。
  • 老麦的秋天

    老麦的秋天

    早上九点多钟,变天了。先是太阳变黄了,光线薄薄的,再就是起风了,风从郊外过来,一路攻城掠地。马路两边的行道树,全往一个方向狂摆。树叶死鸟一般哗哗坠地,又和着地上的灰尘扬起来,一起直扑过来。老麦正上坎,因此他感受到了双重的压力。老麦的三轮车,堆得满满的。先是一张板,两张桌面那么大,横盖在车厢上。板下面码了一车厢的书报杂志。板上面压着两条钢筋焊的支架,担板用的。一张小马扎,一把靠背椅。另外还有一把硕大的“可口可乐”遮阳伞,颜色已经发白,撑开了能罩住一张床。除此而外,老麦的三轮车把上,还挂了另外两样物事:一把旧二胡,和一把崭新的,装在琴盒里的小提琴。
  • 重生之魅惑君心

    重生之魅惑君心

    天空中飘起淅淅沥沥的细雨,在乌云的笼罩下,好像在发出一种让人窒息的痛。在马路的上走来一个身着淡紫色裙子的美丽女孩,她的脸色苍白、清澈的明眸中饱含着晶莹的泪,薄薄的嘴唇呈现着淡淡的紫色,好像在微微的颤抖着。尽管如此却丝毫不影响她的绝色容姿,但她周身散发着沉痛和绝望的气息,让人不禁猜测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是谁舍得伤害这样的一个女孩。那个女子拖着沉重的步伐向路边的一辆白色跑车走去,不知……
  • The House of the Wolfings

    The House of the Wolfing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精释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精释与适用

    本书按照民法总则的体例结构,由专家学者结合民法总则的适用逐条作了精要解读。主要内容涵盖民法的基本原则、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民事责任、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期间的计算等;为了帮助读者深入掌握民法总则最新规定的内涵和精髓,作者结合民法总则和民法通则的新旧规定作了对照解析;书中收录了民法总则历次修改情况等相关立法文件,便于读者更为方便快捷地理解适用民法总则的立法精神。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为孔子后人子思所作,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 后宫富贵闲人

    后宫富贵闲人

    落在国泰民安王朝,傍上绝代帝王,宫廷平静、夫君寡言、公主乖巧,连护卫丫头都忠心耿耿,唯一让她不满的是一群整天做皇后梦的妃子!想当皇后?拿去!姐不稀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