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63600000007

第7章 哲学遐想(5)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有生命的个人”要存在,首先就要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从根本上说,人就是在物质生产活动中自我塑造、自我改变、自我发展的。马克思指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换句话说,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恰恰是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的,直接决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也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通过实践创造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社会存在。换言之,人是实践中的存在,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者说,构成了人的生存本体。

正因为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体,所以,人的生存状态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建构和改变之中。人的生存状态的异化及其扬弃也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完成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马克思语)。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这种人的生命活动的异化使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不是人支配物,而是物统治人,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

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揭示出被物的自然属性掩蔽着的人的社会属性,揭示出被物与物的关系掩蔽着的人与人的关系,并力图付诸“革命的实践”,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确立有个性的个人”。如果说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那么,“确立有个性的个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马克思哲学的最高命题。

为了解答“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必须探讨现存世界或现实世界及其本体,并使哲学的聚焦点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就是人的世界”,现实的人总是生存于现实的世界之中,而现存世界是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所构成的世界。

一方面,现存世界生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现存世界中的自然与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融为一体的。实践犹如一个转换器,通过实践,社会在自然中贯注了自己的目的,使之成为社会的自然;同时,自然又进入社会,转化为社会中的一个恒定的因素,使社会成为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现存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据和基础,在现存世界的运动中具有导向作用,即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天地立心”,在物质实践的基础上重建世界。实践“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马克思语)。实践构成了现存世界的本体。

另一方面,现存世界一经形成又反过来制约甚至决定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现存世界的状况如何,现实的人的状态就如何。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及其异化状态,首先就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要改变现实的人,首先就要改变现实的世界。所以,马克思关注的是“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并认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语)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中,实践不仅是人的生存的本体,而且是现存世界的本体,是改变现存世界、消除人的异化的现实途径,是“确立有个性的个人”这一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终极状态的现实途径。这样,马克思的哲学就实现了对人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统一。这是一种双重关怀,是全部哲学史上对人的生存和价值的最激动人心的关怀。

人类解放的问题不是一个科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人学”问题,实际上,它是一个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世界观问题。反过来说,马克思哲学就是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双重关系中去把握人本身,从世界观的视角解答“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有生命的个人”总是在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双重关系中存在的。“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马克思语)。在现存世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反过来,人与人的关系又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定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语)这就是说,在现存世界中,“实物”存在实际上是人的存在,“实物”与“实物”关系的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或者说,“实物”不仅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哲学划时代的贡献就在于,它从“实物”存在的背后发现了人的存在,从物与物关系的背后发现了“人对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关系中追溯出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从根本上说,实践就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为了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必须进行活动互换,并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都生成于实践活动中,人的实践活动自始至终包含着并展现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或者说,包含着并展现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而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就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语)。

因此,作为“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哲学极为关注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所包含并展现出来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哲学就是为改变现存世界的实践活动而创立的,它本身就是对人类实践活动中的矛盾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思。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哲学“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科学”,其基本内容就是“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产生”的(马克思语)。正是由于认识到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基础,所以,马克思的哲学力图通过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人对物的占有关系来改变人与人的异化关系,从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马克思语),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

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确立有个性的个人”,让马克思一生魂牵梦绕,从精神上和方向上决定了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活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就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或者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要消除“个人力量转化为物的力量”,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的现象,从而“确立有个性的个人”,使“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又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再次重申,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确立人的“自由个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可以看出,无论是所谓的“不成熟”时期,还是所谓的“成熟”时期,马克思关注的都是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况,实现人类解放。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对这一主题深入而全面探讨开辟了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建构了一种新唯物主义的“批判的世界观”(马克思语)。

一种思想或学说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关键在于它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维度中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但因为胡塞尔没有,据我看来萨特也没有在存在中认识到历史事物的本质性,所以现象学没有存在主义也没有达到这样的一度中,在此一度中才有可能有资格和马克思主义交谈。”(海德格尔语)海德格尔的这一评价真诚、公正并具有合理性。马克思哲学所提出的消除人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类解放的问题的确是历史的本质性的课题,是人本身的问题,并契合着当代的重大问题。在当代,人的异化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在广度和深度上愈演愈烈、登峰造极。因此,无论你是否赞同马克思的哲学,你都不可能回避或超越它所提出的消除人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类解放这一问题的深刻性和根本性。在我看来,这是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当代意义之所在。

马克思的哲学: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统一

马克思的哲学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如果说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关注的是“世界何以可能”,那么,马克思的哲学关注的则是“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以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统一为基本内容,马克思以哲学的视角解答了“人类解放何以可能”这一时代课题,并“成为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新的哲学形态。”

要解答“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首先就必须把握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本体。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是在利用工具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的。因此,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构成了人类特殊的生命形式,即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本体。同时,人通过实践使自然成为人化自然、“社会的自然”,从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自然与社会“二位一体”的现存世界。实践是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分化和统一的现实基础,并在现存世界的运动中具有导向作用,即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天地立心”,重建世界。因此,实践又构成了现存世界得以存在的本体。这就是说,实践既是人的生存的本体,又是现存世界的本体。

正因为实践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所以,马克思不仅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而且“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更重要的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马克思语)。换言之,马克思哲学关注的不是所谓的世界的终极存在,而是“对象、现实、感性”何以成为这样的存在,人的世界和人的存在何以异化为这样的状态。与传统哲学以一种抽象的、超时空的方式去理解和把握存在不同,马克思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人的存在,从人的存在出发去解读存在的意义,从而实现了本体论的重建。

马克思对本体论的重建是与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密切相关、融为一体的。从历史上看,形而上学在对世界终极存在的探究中确立一种严格的逻辑规则,标志着作为理论形态的哲学的形成。但是,形而上学中的存在又是脱离了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的存在。无论是近代唯心主义哲学中的“绝对理念”,还是近代唯物主义哲学中的“抽象物质”,从根本上说,都是一种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无关的抽象的存在、抽象的本体。因此,马克思明确提出:“反对一切形而上学”,并认为批判形而上学之后,哲学应趋向人的世界和人的存在,对人的异化了的生存状态给予深刻批判,对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给予深切关注,从而使哲学成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和人类解放的“头脑”。

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没有停留在“纯粹哲学”的层面上,而是将这种批判同意识形态批判结合起来了。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形而上学批判是与意识形态批判密切相关、融为一体的。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就意识形态表现为“独立性的外观”而言,它是虚假的;就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的必然关联性而言,它又是真实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形而上学就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是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发挥其政治功能,从而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辩护和服务的。形而上学之所以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因为形而上学中的抽象存在与资本主义社会中“抽象统治”具有同一性。“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而他们以前是互相依赖的。但是,抽象或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马克思语)。这就说明,现实社会中抽象关系的统治与形而上学中抽象存在的统治具有必然关联性及其同一性。用阿多诺的话来说就是,形而上学的同一性原则与现实社会中的同一性原则不仅对应,而且同源,正是在商品交换中,同一性原则获得了它的社会形式,离开了同一性原则,这种社会形式便不能存在,所以,形而上学就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或者说,形而上学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发挥其政治功能。

同类推荐
  • 后来我们说

    后来我们说

    青春是什么,也许青春是我们不禁意间丢失的那块橡皮,也许是被风胡乱吹起的头发。也许是阳光从树缝里撒下,也许是河面颤抖的莲花。青春是美丽的故事,是我们说不完的诗……
  • 病玫瑰

    病玫瑰

    《病玫瑰》中,诗人的灵魂翼羽随处翩跹,意象婉如思涛中自由飘荡的飞舟。然而,现代文明对精神家园的攻击,也深深地触动着诗人文爱艺,诗人凝重的视境,通过那些悲天悯人的诗句,传递给读者。
  • 胡适诗存

    胡适诗存

    《胡适诗存》是1989年整理成册的,其中收录了由胡适创作的多首诗歌。
  • 腾飞的神木

    腾飞的神木

    “神木县地处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区域,从1986年神府煤田开发算起,已走过了20年的创业历程。1986年神木县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仅为8071万元,财政总收入1632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0万元,当时的神木是农业县,也是国定贫困县。20年后,神木实现GDP12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9亿元。两个年度相比,GDP、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了148倍、196倍、15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6年的1114元增加到2006年的8825元,年均增长17.9%。
  • 美国手记

    美国手记

    《美国手记》是一本富有文学和历史价值的游记。从1842年1月初到6月底,狄更斯携夫人及朋友在美国进行了一次为期半年的访问,足迹所经之处既有华盛顿、纽约、费城、波士顿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也有辛辛那提、哈特福德、伍斯特、西点等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一些小城镇。他将当时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感受都写进这本游记中,这本游记是考察19世纪美国社会风土人情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参照。
热门推荐
  • 穿越之兰蝶公主

    穿越之兰蝶公主

    林兰蝶一朝穿越到凤国成了王爷之女“凤兰蝶”,开始一场穿越之旅......自幼邂逅,是否能在日后为知音。犹记得相遇那日,一眸看过去,自此天涯无芳草,纵千帆,也不过一个你!缘分真奇妙,让和亲的人选是你。可你此般绝情这宫变乱世,我愿与你共渡,只希望你——莫离莫弃。深宫之中,乱世风云变色,三人纠缠不清,报仇杀敌,阴谋诡计多端,幕后竟有九五之尊的掺和,到底该何去何从?她是凤兰蝶,兰者慧心,蝶翼双飞,只是那兰质蕙心,也只赠予君他是南宫景,景者情深,故有珍馐万钱,也不抵汝纵情一笑,为我灯满三千他是凤云,云者痴情,负了天下也罢,不过一场繁华,怎敌我心之所向/凤兰蝶:其实我没想到是你,若是和亲就知道是你我便……南宫景:(勾唇)你便怎样,嗯?凤兰蝶:我便要了你小黄举爪赞同/凤兰蝶:你若也负我,可休怪我无情,从此我们恩断义绝凤云(把她手搭在自己胸口):怎么?你还不明白我的心吗?凤兰蝶(脸红):我...我自是信太子哥哥的小黄摇了摇尾巴,不知道在想什么
  • 有秦可依

    有秦可依

    秦可可被渣男骗了所有存款,落魄地在街头乱晃,趁着酒劲想跳河,却被在河边写生的“瞎子先生”所救。瞎子先生意外晕倒,秦可可找闺蜜借钱,将他送进医院。谁知瞎子先生赖上了她,恩人秒变包租婆,这是什么节奏?秦可可对唐思淼的评价:温润如玉,财大气粗,最关键一点,他还瞎。秦可可:“我美吗?”唐先生:“美……美得像盘红烧肉。”秦可可只想说:“你好好说话,咱们还能做朋友!
  • 南瓜村的龙

    南瓜村的龙

    南瓜村里怪事一箩筐,这些龙你肯定没见过。打鼓龙的肚子能打鼓,他去乐队当鼓手,没想到香蕉皮、苹果皮满天飞;大嘴巴龙不乐意拍广告,大嘴一吼能求雨;金钱龙浑身长满金鳞片,最后竟然变成浑身光秃秃的穷光蛋;蹦蹦跳龙挑着两个神秘的大箱子,后来竟改行去做“压路机”;眼泪龙一哭乐坏了小狐狸,接住眼泪变宝石;长长龙有了烦心事,他从来没有出过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翻开看,这里的怪龙还有很多哟!
  • 亲爱的陌生人

    亲爱的陌生人

    脱口秀女王奥普拉力荐,风靡全球,被译为50多种文字,在英国再版75次,讲述一个西方大龄剩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华兰茜?斯特灵是一个二十九岁仍孤独一人的老姑娘。她受压制于家族枯燥的礼教和传统,现实中活得唯唯诺诺、逆来顺受。一封阴错阳差的来信,使她得知自己患上了严重的心绞痛。面对只剩下一年时间的生命,她绝望了。这种绝望并不是源于她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源于她在临死之前才感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活过的苦痛。于是,她开始反抗,拼命地爱,放肆地恨……站在人生的路口,我们也曾迷失,是否还记得年少的自己?如果一切都能回到旧时光,生命价值的天平又会向哪边倾斜?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客家优良传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客家优良传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客家优良传统》率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客家优良传统有机联结起来进行动态考察和研究,主要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客家优良传统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重点剖析了客家优良传统的基本表征、主要结构、重要功能;充分肯定了客家人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追求,深入挖掘了客家优良传统蕴藏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涵;全面研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客家优良传统的互动机制;努力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弘扬客家优良传统的路径选择;客观评判了客家妇女在国家兴亡面前表现出的爱国情怀。
  • D君之墓

    D君之墓

    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篇纪事性题材的小说。因为D君真有其人,她是我的朋友,也是许多人的朋友;她曾是生活在我们当中的一个鲜活的生命。她悄然而悲壮地走了,早早去了那本不该她去的地方。岁月流逝,我常思索以某种方式纪念她,以表达我和很多人对她的哀思。思来想去,还是以文学的方式比较好,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当然,我不想写成一篇哀悼文章,那样太沉重,太刻板,太故作,她泉下有知也会不乐意。最恰当的方式还是小说。小说可以天马行空,表达起来随心所欲。但我深知,写小说不是我的强项。
  • 都市逍遥狂兵

    都市逍遥狂兵

    退役特种兵龙潜都市,是龙,注定不凡,一遇风云便化龙。强势崛起,拥最美的女人,踩最强的人!
  • 魅言鬼语

    魅言鬼语

    本书是多个中篇的合辑,告诉大家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或枉死,或被害,或复仇,或报恩,在死亡面前人性显得如此胆怯,我们其实都是一群鬼,一群戴着面具生活在阳光的鬼……rnrn
  • 暗夜之舞:灵魂的尽头

    暗夜之舞:灵魂的尽头

    整个世界分为五个界域:青鳞域——青鳞一族,晶翼域——晶翼一族,光明域——人类,异域——异类动植物,冥域——各界来的亡灵,冥域不存在于固定的地方,它处于现实与虚无之间。此外还有一个魔、天、人、异四界共同拥有的界域——间域,间域是中立地带,是各种精灵的生长之地。
  • 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经

    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