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13900000084

第84章 父亲与童年(1)

乐黛云

父亲是二十年代北京大学英文系的旁听生。他曾接受过胡适的面试,胡适嫌他口语不好,他一气之下,就在北大西斋附近租了一间公寓,当了三年自由学生。他告诉我当年他只听陈西滢和温源宁的课,虽然对面鲁迅的讲堂人山人海,他也从不过问。

他不缺钱,祖父是贵阳山城颇有名气的富绅兼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收了好些学生。据说他痛恨自己的先人曾是贩卖鸦片发家的巨贾,立志改换门庭,将四个儿子送到北京,一个是清华大学首批留美学生,学化学;一个送到德国,学地质;还有一个学医;只有父亲学文而又颇有游手好闲之嫌。但父亲并不是一个纨绔之人。记得1976年他和我曾到天安门左侧文化宫,去向周恩来总理遗体告别,他一再和我谈起’1924年,他到天安门右侧中山公园悼念孙中山,并步行送孙总理遗体上碧云寺的情景。他对两位总理都深怀敬意,曾对相隔50余年的东侧,西侧两次悼念,不胜唏嘘。但他却始终讨厌政治,只喜欢读济慈、渥兹华斯的诗。

1927年,他“学成”还乡,同学中有人劝他去南京,有人劝他去武汉,他都不听,一心要回家乡,建立小家庭,享人间温暖,尽山林之乐。据他说,途经九江,曾遇一位革命党人,好意劝他参加革命,不想他游庐山归来,这位革命党人的头颅已经挂在城头。这更坚定了他“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南北与西东”的决心。

回到贵阳,我父亲很风光了一阵。他穿洋装,教洋文,手提文明棍;拉提琴,办舞会,还在报上骂军阀,都是开风气之先。他又喜欢和教堂的神父、牧师交往,换换邮票,看看杂志之类。文化大革命中间,他为此吃了很大苦头,说他是什么英国特务的高级联络员等等,经过多次“触及灵魂的批斗”,后来也就不了了之。父亲当年回乡最得意之事就是娶了比他年轻十多岁的我母亲,当年女子师范艺术系的校花,从此筑成了他多少年来朝夕梦想的温馨小家。

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长大。父母都是新派人,又有钱无处花,所以四岁就送我进天主堂,跟一位意大利修女学钢琴。一星期三次,我每次都被天主堂那只大黑狗吓得魂飞魄散,对钢琴则毫无感觉。我在这个名叫善道小学的教会学校念到三年级,留下了天主堂圣诞节,复活节的辉煌记忆。最有意思的是每个礼拜的望弥撒,我还能清楚记得那每次必念的经。当时这些经对我来说,只是一串音符,现在想来,大概是如此:“申尔福,马丽亚,满被圣宠者,主与尔贤焉。女中尔为赞美,尔胎子耶稣,并为赞美。天主圣母马丽亚,为我等罪人,敬谢天主及我等死后人。亚孟。”这一段经,当时学校上下人人会念。最近读关于第一批耶稣会士利玛窦的书,才恍然大悟,原来,利玛窦为了迎合中国文化讲求仁义,崇拜祖先,尊重母亲的特点,尽量宣传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残酷形象,而多宣传圣母,以至乡民认为主宰天主教的是一位女性;而且在敬谢天主之后,还要敬谢“死后人”之类,大概都是外来文化首先迁就本土文化(崇拜祖先)的痕迹。

对天主堂的其他记忆就只还有一次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老神父送葬。那次,我走在最前面,手捧一大把非常美丽的鲜花。另外,就是许许多多漂亮的十字架和念珠,和每回圣诞节必得的一只透明玻璃小靴子。里面装满了五颜六色的糖果,有时还会有一个小小的刻着圣母像的精致的圣牌。

芦沟桥事变那年,我刚六岁。贵阳这座山城陡然热闹起来,市街摆满了地摊,出售逃难来的“下江人”的各式衣服杂物;油炸豆腐,江苏香干,糖炒栗子,五香牛肉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一到傍晚,人群熙熙攘攘,电石灯跳动着小小的蓝火苗,发出难闻的臭味。我却欢喜和母亲一起在闹市中穿行,一边吃个不停。可惜好景不长,大约是1939年末,下达了学校疏散的命令。父亲所在的贵阳一中奉命迁到离市区40余里的农村——乌当。先是在一个大庙里上课,后来又修建了一些简陋的草房;教员则挤在租来的民房里。父亲仍不改他的“浪漫”,别出心裁地租了一座农民储粮的仓库,独门独户,背靠小山,面向一片开阔的打谷场。

我们一家四口(还有两岁的弟弟)就在这个谷仓里住了三年,尽管外面兵荒马乱,我们还可以沉浸在父亲所极力营造的一片温情之中。例如我们常常去那座小山顶上野餐,欣赏夕阳。这种时候,我和弟弟在草地上打滚,摘野花,有时也摘一种野生的红荚黑豆和大把的蒲草,母亲会将它们编成一把条帚扫床。

母亲还教我们用棕榈叶和青藤编织小篮儿,装上黄色的蒲公英花和蓝色的铃铛花,非常美丽。这时候,父亲常常独自引吭高歌,他最爱唱的就是那首英文歌“蓝色的天堂”:——“just mary and me,and baby three,that is my blue heaven!”有时我们也一起唱“家,家,甜蜜的家!虽然没有好花园,冬兰秋桂常飘香,虽然没有大厅堂,冬天温暖夏天凉……”父亲有时还唱一些古古怪怪的曲子,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其中一首歌词是这样:“我们永远相爱,天老地荒也不分开,我们坚固的情爱,海枯石烂也不毁坏;你看那草儿青青,你看那月儿明明,那便是我们俩纯洁的,真的爱情。”我至今不知此是中国歌还是西洋歌,是流行歌还是他自己编的创作歌曲。

中学教师的薪水不多,但我们有城里房子的租金补贴,乡下生活过得不错,常常可以吃到新鲜蔬菜和鲜猪肉。每逢到三里外的小镇去买菜赶集,就是我最喜欢的节日。琳琅满目的挂在苗族和种家族项链上的小铃铛,小饰物,鲜艳夺目的苗族花边和绣品,还有那些十分漂亮的,刻着古怪图案,又宽又薄的苗族银戒指更总是令人生出许多离奇的梦幻。唯一令人遗憾的,是没有好点心可吃。母亲于是用洋油桶作了一个简易烤箱,按书上的配方做蛋糕和饼干。开始时,蛋糕发绿,饼干一股涩味,后来一切正常,由于加了更多的作料,比城里点心店买的还要好吃。父母常以《浮生六记》的作者和女主人公一一芸自况,《闲情记趣》一章也就成了我的启蒙读物。那时候,生活真好像就是一首美丽恬静的牧歌。然而,经过多年之后,回想起来,倒也不尽然。

我们住家附近没有小学,父母就自己教我念书。父亲教英语、算术,母亲教语文和写字。母亲嫌当时的小学课本过于枯燥无味,就挑了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和好懂的散曲教我阅读和背诵。我现在还能背全篇归有光的《祭妹文》和一篇至今未能找到出处的短文。这篇短文按我的记忆大致如下:“闻门外有卖花声,呼之入视之则一女子,年可十六七,因询其家状,女日:吾父夙经商,不幸,病目失明。余因自念,在家坐食,徒为亲累,殊非计之得,遂请于父母,以卖花为业,于此获微利,借谋自立之道焉。已而顾日影日:‘日将终,吾将趋归,为吾父作饭’。”后来,我曾遍寻各种典籍,却始终找不到这篇短文的出处。

我有点怀疑这是不是母亲自己编的。母亲十岁丧母,外祖父是贵州大法官,三个女儿中,最爱我母亲。他为了照顾孩子,娶了一房继室。谁知孩子们的生活由此更为难过,外祖父不久即抑郁而死,那时母亲仅十五岁。母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她一方面支持比她大三岁的姐姐到北京求学,另一方面,带着比她小五岁的妹妹在别人的欺凌中苦苦挣扎。据我后来的观察,她与父亲的结合多少有一些“不得不如此”的苦衷。她内心深处总以靠父亲生活而不能自立为耻。

对于父亲的种种“罗曼蒂克”,她也不过勉强“紧跟”而已。从我很小的时候起,她总时时刻刻教我自立自强,并让我懂得依靠别人是非常痛苦的事。母亲很少教我背诗,却教我许多易懂的散曲,内容则多半是悲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那首“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归。晓来谁染霜林醉,尽是离人泪”,母亲最喜欢,还亲自谱成曲,教我唱。我至今会背的,还有“晓来青镜添白雪,上床和鞋履相别。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嘱咐咱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等等。从后来的许多事实看来,这些选择都体现出母亲内心深处的一些隐痛。

其实,所谓牧歌云云,也不过是自己给自己营造的一种假象。当时,抗日运动正在高涨,贵阳一中也来了许多“下江”学生和先生。他们教大家唱抗日歌曲,诸如“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之类,我都是当时学会的。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位美术老师,我至今还记得他的名字叫吴夔。我所以记得这个名字是因为夔字太难写,母亲教我写了多遍。他教学生用当地出产的白黏土做各种小巧的坛坛罐罐,然后用个铜钱在上面来回蹭,白黏土上就染上一层淡淡的美丽的绿色。他又教学生用木头雕刻简单的版面,刻的大都是肌肉隆起的臂膀和喊叫的张开的大嘴。版画上都刻着抗日的大字标语。学生们都很喜欢他,特别是我的小姨,母亲唯一的妹妹,当时是贵阳一中的学生。父母在乡间很少招待客人,这位吴先生却是例外,记得他来过好几次,和父母谈得很高兴。于是,来到了大清洗的那一天。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吴先生和两个学生被抓走了,警车呼啸着,穿过我们窗前的小路。不久,传来消息,说吴先生一抓到城里就被枪毙了,他是共产党员!接着又有一些学生失踪。母亲把追求进步的小姨囚禁在家,也不让她上学,她大哭大闹也没用。

就在这个夏天,父亲被解聘,失了业。那是1941年,我十岁。

我们一家凄凄凉凉地回到了贵阳。原来的房子已租给别人,我们无处可去,只好挤进“老公馆”。所谓“老公馆”,就是祖父去世前与他的五房儿子共居的处所。老屋很大,共有六进,从一条街进去,打从另一条街出来。祖父死后,五兄弟分家,有的分了田产,有的分了商号,父亲分了整个后花园,当医生的伯父分了大部分老宅,但其中有一进留作祭祀之用,由祖父的姨太太管理。

她住在楼上,楼下是堂屋,供着祖父母的画像和“神主牌”,每天黄昏,由楼上的姨奶烧香,敲磬。堂屋旁边还有一间空屋,我们一家四口就搬了进去。和原来的大花园相比,自然是天上地下。

父亲失业,坐吃山空。更不幸的是当时政府决定修一条大马路,据说原来的计划并非像后来那样,就是因为父亲坚决拒绝行贿,一条大路硬是从我们的花园中央蛮横地穿了过去。花园中的这个厅,那个楼,当然也全都拆得七零八落。父亲为了在马路两旁勉强修成两座小楼,耗尽了全部资财,自己也累得精疲力竭,房子仍然未能盖成,只好把修了一半的房子让给别人,修建费抵作20年租金。这就是说,20年内,父亲不可能再从房子得到任何收益。

我们真是过了一段非常穷困的日子。我常陪母亲到贵阳专门收购破烂的金沙坡去卖东西。几乎所有能卖的东西都卖光了。记得有一次,母亲把父亲过去照相用作底片的玻璃洗得干干净净,一扎扎捆得整整齐齐,装了一篮子,拿到金沙坡,人家不愿买,说了很多好话才卖了五毛钱。母亲和我真是一路滴着眼泪回家。更难堪的是,当时已是贵阳名医的伯父,事业非常发达。他的私人医院占据了大部分老宅,而且修缮一新。许多权贵都来和他结交。就在同一院内,他们家天天灯火辉煌,宾客盈门。我的六个堂兄弟都穿着时髦,请有家庭教师每天补习功课。我和他们常一起在院子里玩,每到下午三点,就是他们的母亲给他们分发糖果点心的时候。这时,母亲总是紧关房门,把我和弟弟死死地关在屋里。在这一段时间里,父亲很颓丧,母亲和我却更坚定了奋发图强,将来出人头地的决心。

生活的转机有时来得好奇怪!父亲偶然碰到了一个北京大学的老同学,他正在为刚成立不久的贵州大学招兵买马,一谈之下,父亲当即被聘为贵州大学英文系讲师,事情就是那么简单!我们一家高高兴兴地般到了贵州大学所在地花溪。说起花溪,也真是有缘分。当时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美丽的小镇,一湾翠色的清溪在碧绿的田野间缓缓流淌,四周青山环绕,处处绿树丛生,离贵阳市中心40多里地,但多少年来,这块宝地却不为人知。

同类推荐
  • 什么是杰作:拒绝平庸的文学阅读指南

    什么是杰作:拒绝平庸的文学阅读指南

    《为什么读书》之后,“法国最狂热读者”再论《什么是杰作》。什么是“杰作”?“杰作”这个中世纪形容艺术品的词汇,是从何时开始用于文学?文学杰作有评判的标准乃至配方吗?怎样确认一本书是否为杰作?谁来确认?杰作是不朽的吗?人们今天是否还需要杰作?……本书试图回答林林总总关于杰作的问题,就这一令人生畏的概念展开有趣有益的思考,其目的是消除杰作的神圣光环,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学杰作。从荷马、海涅、贝克特到托马斯·伯恩哈德,丹齐格往返于经典与当代作品之间,书中既能看到他对普鲁斯特的不俗见解,也有关于乔伊斯令人意想不到的分析评论。
  • 我想对你做,春天在樱桃树上做的事

    我想对你做,春天在樱桃树上做的事

    本书对19位诗人的代表作进行了独特而唯美的品鉴。聂鲁达、辛波丝卡、、艾米莉·狄金森、兰波、黑塞、里尔克、普希金、茨维塔耶娃……通过文字与人生,作者将带领我们共赴一场诗歌与情感的盛筵。聂鲁达除了“想在你身上做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之外,为何还会写出“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就像你消失了一样”?叶芝的那首《当你老了》,背后有着怎样忧伤的故事?一首诗,一个诗人的爱情与时光,一个年代的追忆与梦想。
  • 2014年中国诗歌排行榜

    2014年中国诗歌排行榜

    本书遴选了2014年发表在各类文学刊物上的优秀诗歌,全面展现了2014年的诗歌创作成绩及美学风貌。在选编和评选过程中,编者坚持艺术性、思想性和文学的良知。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把具有广泛影响,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评选出来。
  • 林徽因小说集

    林徽因小说集

    根据早期文档资料,本书完整收录了林徽因已发表的全部作品,真实再现了林徽因从黄金时代到暮色年华的传奇人生。
  • 给未知的爱情写一封情书

    给未知的爱情写一封情书

    时尚暖男吉良先生诚意力作《给未知的爱情写一封情书》,写给所有期待遇见爱情的人。书中撰写情书的R先生,无论多么繁忙多么辛苦,也都每天坚持写一封情书,给他远在海外的恋人Z先生。把满腔的情绪融入其中,通过一封封温暖的书信传递给大洋彼岸的Z先生,然后在时间的流逝中小小地期待着Z先生的回复。关于血型和个性,关于信用卡和爱情信用度,关于速冻食品和快要过期的保鲜食品的爱情思考……这些人人都会经历的生活细节,总能被情书里的风趣文字诠释得充满温情。
热门推荐
  • 冷凰天下

    冷凰天下

    强力推荐自己的新文:《逃妃八夫》手刃杀父仇人的同时,杀手冷霜失去生命,重生在一个不存在于历史的世界,成为冥夜国冷王府的小郡主——冷霜。重生,是福还是祸,是巧合还是命中注定?她手持软剑,笑傲江湖,人人看中的武林盟主之位,她却弃之如敝屣;她剑锋一指,犹如大将般驰骋沙场,遇佛杀佛,遇神诛神,运筹帷幄之间,称霸大陆。魅影,她前世的恋人,今世天下第一杀手:霜,我永远是你的,生生世世生死相随,没有你,我绝不独活。冷霜:傻瓜!既然如此,你我便生死与共。如若我不死,便不准你死。冷谦,冷王府小王爷,她今世的哥哥:霜儿,不要叫我哥哥,我不要做你的哥哥,叫我谦。冷霜:谦,如你所愿。但是从今往后,只有我能这样叫你。逸尘,天机老人的得意弟子,她今世的师父:霜儿,我不再逃避了,从今往后你去哪我便去哪。冷霜:甚好,那以后我往东,你便不能往西。记住了吗?还有他,他,他……最终她又会选择谁陪她笑睨天下呢?本文杀手穿越,女主绝非善类,腹黑,狠辣,血腥,美男多多,结局np,更多的精彩尽在《冷凰天下》。【文中美男】魅影:冷酷帅哥,外冷内热——第一杀手(由亲亲粉色沙滩领养!!)逸尘:谪仙美男,清冷绝尘——女主师父(由亲亲清宁88领养!!)冷谦: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小王爷(由亲亲13430369750领养!!)裴扬:邪魅妖精,红衣紫眸——邪教教主(由亲亲夜雨清痕领养!!)端木文绯:娇俏可爱,狡黠活泼——异国皇子(由亲亲kiranono领养!!)端木文熙:单纯善良,医术高明——异国皇子(由亲亲轩辕琉璃领养!!)轩辕旭:英俊帅哥,睿智儒雅——太子(由亲亲x蝶舞飞扬领养!!)易水寒:冷酷侍卫,忠心耿耿——贴身侍卫(由亲亲珈蓝领养!!)轩辕瑾:俊俏美男,心思单纯——十一皇子(由亲亲livialin领养!!)轩辕烨:暴躁美男,心胸狭窄——闵王爷(由亲亲mashanhu20领养!!)赫连傲天:霸道强势,野心勃勃——异国皇帝(由亲亲greenshine123领养!!)【ps】文中小狐狸雪由亲亲冥公子领养!!!喜欢的亲们,请收藏+推荐+留言,影子会保持日更,偶尔会爆发,绝不弃坑,亲们放心跳坑吧!!!****亲帮偶建的读者群【如影相随】,群号为123592318,敲门砖是偶的笔名,欢迎亲们加入
  • 有一种心态叫开放

    有一种心态叫开放

    天光之下,鸢飞鱼跃,青山妩媚,粉蝶翩跹,是何等美好的景色,但这总要打开窗子才能看得见,而清凉新鲜的空气也总要打开窗子才能流泻而入,把熏人的碳酸气赶走。打开窗子让封闭的空间开放,就是心地开朗,与人为善,汲取新知,创造希望,使自己的精神常新,生命力源源不竭。正如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曾说:“凡系统,开放则生,封闭则死。人亦如此。”本书契合开放的时代,开启了一场意义深远的人生价值观讨论,倡导开放式人生。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要成就精彩人生就必须善于变化,不能因循守旧。我们应紧跟时代节拍,顺应时势,以变应变,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寻找出路,不然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 仙鹤湖纪事

    仙鹤湖纪事

    小说写了大跃进年代一段不堪回首的生活,塑造了黄有力这个极左时代被扭曲的人物。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有关黑颈鹤的民间禁忌和关于风水方面的描写,增添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神秘色彩。黄有力领着卢森和王矮三出了村,大踏步往村西走去的时候,显得果断而坚定。冷清而淡薄的云层里,几声凄厉的鹤鸣像一把锋利的刀子,从王矮三脑后一划而过。王矮三颤抖了一下,一步蹦过去,拽着赶马人卢森的后衣襟,小声说,你等等我,你等等我。
  • 渡灵之舟

    渡灵之舟

    十万年前,我让你们生;十万年后,我让你们死
  • 罗生门在斗罗

    罗生门在斗罗

    当带着罗生门来到了斗罗大陆,又会有什么样的事发生呢?本书原名《斗罗的野犬》。作者尽力向大家展示一个不一样的斗罗。群号:943966291欢迎大家加群。
  • 盛世权宠之冷面贤妻

    盛世权宠之冷面贤妻

    才离开了被继母妹妹鸠占鹊巢的家,便撞上党争武斗。父母相杀,亲人相残的戏码一瞬间被推到眼前。而这位一国权臣带着她,把路走往何处?“霍大人为何找上我?”他笑道:“因为非你不可。”
  • 走向珠穆朗玛

    走向珠穆朗玛

    《走向珠穆朗玛》二十余万字,小说以青藏铁路通车前后为故事背景,不仅刻画了旅途中人若即若离的友情和爱情,以及更加私密的情感和心灵故事,还书写了青藏铁路给青藏高原带来的勃勃生机,和现代文明给原生态的人们及脆弱的心灵带来的变化和撞击。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以神采飞扬的文笔,勾画出了一幅大气磅礴的青藏高原风情画卷,以及江南的婉约,云贵高原的艳丽,祁连山的险峻,柴达木盆地的荒凉,拉萨的圣洁,珠穆朗玛峰的神圣、尊贵和险象环生。这是一部以一个旅行者的眼光,全方位书写青藏高原的长篇小说。整部小说惊心动魄,峰回路转,是“中国目前第一部从情感、旅游、汉藏友谊及尊严,全方位书写青藏高原的长篇小说”。
  • 校草太凶猛:扑倒呆萌学霸

    校草太凶猛:扑倒呆萌学霸

    当爱上“仇人”的儿子, 你该如何抉择? 薛言出国前对周晏晏(周幼安)咬牙切齿,“你最好别落到我的手里,要不然……” 周晏晏(周幼安)无情而冷漠,俯身挑起薛言的下巴,“其实,我不就是为了钱吗?……而且,我们不是还没有开始吗?” 一首《安河桥》,结束了两人的青春,也成全了各自的开始。 几年后,他们带着“复仇”的枷锁,狭路相逢,能否再续前缘?
  • 羽翔幻舞

    羽翔幻舞

    一个人,两个兄弟,一群朋友!身死魂斗冥中王,弃灵胜魔灭魔灵!各大势利均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其中他不缺朋友,更有着数不清的劲敌!一路上,他哭过笑过,却始终坚定地向前走,从未停滞——他的名字,只是一个标杆!
  • 牧墨心疆

    牧墨心疆

    全书分为《杂文集》和《散文集》两部分。有游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美景的赞美,并借景抒情,阐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和环保意识。有乡愁,重点在思亲、恋旧和怀乡,作品中的出现的人和物与作者的人生特别是童年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独特的人生经历,相信对读者会有一定的启发和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