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82600000002

第2章 经济全球化时代,每天要学点经济学(1)

经济学到底是什么

人们对经济学是什么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经济学研究经邦济世的大学问,有人认为经济学研究致富之道,有人认为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还有人认为经济学无非是一些自命为经济学家的人的智力游戏。这些说法如同瞎子摸象一样,都抓住了一个侧面,但又都不准确、不全面。

而经济学无疑是当今的显学,甚至有“经济学帝国主义”的说法,意思是经济学研究涉足的范围超过了经济问题本身,而侵占了其他学科的领地。在大学里,经济类专业是最热门的,非高分者不能进。如果大学期间没有机会读经济学,研究生阶段再也不能错过,于是跨专业考经济学研究生成为大学的一道风景。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满眼尽是财经新闻、股票行情;经济学家们经常被邀为政府的座上宾,对国家经济政策出谋划策,指点江山。那么,经济学到底是什么呢?

“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69~399年间的古希腊,用希腊文表示为“oikonomia”,是“家计管理”的意思,后用英文翻译为“economics”,我国学者严复曾把它译为“生计学”,翻译成汉语“经济学”的第一人是日本学者神田孝平。

早在200多年前,177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1723~1790)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这本书是公认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而斯密本人也被认为开创了近代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

斯密在经济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把政治经济学发展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提出了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批判了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重农主义认为农业是唯一创造财富的产业,重商主义则认为商业流通是财富的唯一源泉,斯密在理论上批判了它们的偏见,认为只要是包含人类劳动的产品都具有价值;提出了政府的职能,即建立国防、建立严正的司法机构、建立并维持必要的公共工程,这被后人称为小政府的标准;提出了赋税的四项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节省,直到今天这仍然是指导各国税收的指导原则。

斯密的最大贡献是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学说。他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一种和谐的自然秩序。斯密的哲学思想和经济学思想,影响了后来的李嘉图、马尔萨斯和凯恩斯等人。

自亚当·斯密之后,经济学登堂入室,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历久不衰,甚至被称为所有社会科学的“皇后”。

而经济学成为现今的显学,自然是有深刻的缘由的。说到底,是因为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最基本、最重大的问题,也就是:往大了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经济学,往小了说,个人的生活与工作离不开经济学。

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是生存和发展。生存和发展就是不断地用物质产品或劳务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各种各样的需求则来自于人的欲望。人活着就有欲望,欲望的意思就是“想要”。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由欲望产生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的需要也是从低到高依次实现。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首先满足最基本的欲望,然后才会去追求其他的欲望。因此,欲望的最显著特征是无穷大,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没有止境,除非生命结束。

要满足欲望就得有满足的手段,经济学把满足人的欲望的手段,叫“资源”。一个社会无论有多少资源,它总是有限的。相对于人的无限欲望而言,资源量是不足的,于是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稀缺”。这里所说的稀缺不是指资源的绝对量多少,而是指相对于无限欲望的有限性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问题,它与人类社会共存亡。比如说穷国政府把有限的财政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育方面而争论不休时,富国政府也为把收入用于国防还是社会福利而发愁;当穷人为工作的薪水少而担心时,富人虽有金钱但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其实,这些都是稀缺性的不同表现形式。

如果是这样,问题就出来了:欲望人人有,每个社会都有,还无穷大;而资源是稀缺的,满足欲望的手段没有那么多,那该怎么办?

在过去的时代,解决人类的欲望无穷与资源稀缺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压抑人的欲望,让欲望和资源相接近,比如各种宗教在本质上都有这个作用。而现代社会,解决这个困境的办法,却是发展生产,增加资源的总量,以此来满足人的欲望,从而缓解稀缺。

但是毕竟欲望太大,而资源又总是那么稀缺,它永远比欲望要求的少,即使再怎么发展生产,也并不是所有欲望都能得到满足,而只能满足一部分。那人类就要决定:让哪些欲望得到满足,哪些欲望不得到满足,至少是暂时不能满足。这就是选择的过程。

选择要决定用既定的资源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经济学家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因为资源稀缺,不可能什么都生产,所以,生产一种东西,就意味着放弃另外的东西。一亩地,种了玉米,就不能同时再种水稻,因此,需要仔细考虑究竟选择生产什么,满足什么欲望,在经济学上,这叫“生产什么”。

生产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经营快递的公司,可以用飞机,也可以用汽车送递快件。但是除了联邦快递等几家大公司外,一般都是用汽车送。因为联邦快递名气大、信誉高、收费更高,用飞机送也可以赚钱。但是大量的小快递公司,只能用汽车,因为小快递公司很多,竞争很激烈,主要靠收费低来维持经营,如果用飞机送,只能是亏损倒闭。对企业来说,赚钱才是硬道理。这个说明,用什么方式生产是很重要的,需要仔细考量,做出抉择,经济学家把这叫“如何生产”。

东西生产出来以后,就该让它去满足人的欲望了。但是怎么把东西分到每个人手里呢?要靠规则。规则怎么定?是谁出价高就给谁,类似于拍卖,还是谁权力大就给谁?还是根据其他标准?这些都是规则。不同的规则对人们的影响和造成的后果是绝对不一样的,社会要想平稳发展,就必须采取更妥当的办法,采用更合理的规则,所以,对于如何分配,人类也得做出选择,这叫“为谁生产”。

资源配置直接来源于资源稀缺与欲望无穷的永恒矛盾,所以资源配置非常重要,而且永远都存在如何更好配置的问题。经济学就是关于资源如何配置的学问。配置,就是放;资源配置,就是把资源放到哪里去。

资源配置的目标是有效率。经济学上的效率和生活中的效率是两个概念。经济学效率的含义是一种最好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如果想让某个社会成员变得更好,就只能让其他某个成员的状况变得比现在差。换句话说,如果不让某个人变差,就不能让任何人变好。这个状态,就如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理想状态。如果在不使任何人变差的情况下,还能让某个人变好,那么这个状态,就不是最好的,还有改进的余地。只有达到有效的状态,才是最好的。

迄今为止,人类找到了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一个是计划,一个是市场。主要用计划方法配置资源的经济叫计划经济;主要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叫市场经济。

计划方式,就是计划部门的人说了算,只有他们有权决定资源怎么配置,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是计划事先规定好了的。所有人都必须服从,不能各行其是。问题是,计划部门的人即使再聪明,也不能了解所有人的欲望,不能了解所有企业的状况;计划部门的人再多,也不过就是几百人、几千人而已。因此,计划部门根本没有能力处理一个庞大经济体的全部生产和消费活动,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所导致的无效率和失败是必然的。说到底,计划经济是一种由个别人说了算的经济,是一个公众不能自主决定自己事务的经济。

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手段是市场,说得更直接点,就是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买什么、买多少,由消费者根据市场价格和自己的收入和偏好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要看生产什么更赚钱。说得通俗点,市场经济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经济。

30多年前,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为什么要改革?就是因为虽然计划经济在开始的时候也曾经创造了奇迹,但是它固有的弊端最终使它归于失败。完全的计划经济既不公平,又缺乏效率。中国30年的市场经济实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最好的证明。

总之,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它要解决任何一个社会和个人都面临的选择或资源配置问题。因此,经济学是一门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科学。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经济学的基本原因。

经济学如何看世界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是人的行为。可是经济学常常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这使得经济学对世界的解释更精确,对于指导人类实践也更有效。

物以稀为贵,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可是为什么物稀了就贵?毕竟,稀少时的物品跟富余时的物品,表面上并没有什么不一样。到底怎么回事?经济学的边际效用原理,从人的心理出发,把其中的道理解释得透彻如水。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最早说过这句话。当你也这样说的时候,你可能误会了它本来的含义。它的本义是说,人家花钱请你吃饭,你没有买单,可是你是有代价的。因为你吃这顿饭的时间,可以用于做其他事情,这些事情,对你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你把时间用于白吃这顿饭,就失去了这些本来能有的价值。这就是机会考虑。它提示我们,做事的真正成本,不仅是为做一件事已经付出的多少,而且是为做它所必须放弃的那些东西。当你面临两难选择的时候,你应该想想哪种选择所放弃的更多,两难也就不难了。

我们知道事情处于暂时平衡或者相对静止的状态时才有意义,比如价格就是这样。这个状态就是均衡。均衡是各方利益都得到关照以后的结果,均衡的达成也是通过边际调整达到的。

经济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且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是因为经济学家看世界的方式和常人不同,也与其他社会科学,比如社会学和政治学、法学不同,经济学家有一套自己的看问题、看世界的方法。这些方法,帮助人们更科学地认识了外部世界和人类自身,提高了人类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以下就先说说济学家的几个特殊思维方式,它们有助于矫正甚至可以颠覆你长久以来的思维定势。

第一个是边际考虑。

在经济学上,边际的意思是“最后的”,或者“新增的”。边际考虑就是只考虑最后的一个或者新增加的一个所引起的变化,从而判断事情的整体性质。

19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边际概念,是西方经济学自亚当·斯密以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变化。经济学家把它作为一种理论分析工具,可以应用于任何经济中的任何可以衡量的事物上。正因为这一分析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传统的分析方法,故有人称之为“边际革命”。

经济学认为,某种要素的贡献,是由其边际的一单位的贡献决定的。举一个例子,是关于农民种粮食的。

假定只有一亩地,如果一个人种,可以打1000斤稻米,但是两个人却不会打2 000斤,只能打1800斤,三个人只能打1900斤,等等。想想,如果人数不断增加,在这一亩地里有1万个人,能打多少斤稻米?0斤!因为1万个人一块上去会把土地踏平的。

从中可以观察到一个规律,第二个人没有第一个人打的稻米多,第三个人没有第二个人打的多,以此类推。总之,后一个人没有前一个人打的多。经济学家把这个规律叫做“边际产量递减”,也就是说新增加的人所增加的总产量越来越少。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产量不递减,那就是递增或者不变。我们看看这是否可能。如果边际产量不变,那就意味着后一个农民的产量永远与前一个一样多,那我只要用一亩地,就可以生产出养活全中国人需要的粮食,只要不断地增加农民就行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递增了。

如果有100个人来种这一亩地,那么每个农民应该得到多少工资,也就是多少稻米呢?因为每个农民没有差异,所以他们得到的稻米应该是一样多的。农民得到多少,取决于农民的劳动贡献有多大。他们每个人都得到1000斤,还是所有这100个人的产量总和的平均数,抑或是其他呢?

当然不可能是1 000斤,因为一共也没有这么多的稻米。所以,一般人会说是平均数,也就是把所有100个人的产量加起来,除以100。这似乎有道理,既然每个人得到的都一样多,当然得是平均数。但是,如果每个人拿走平均的产量,农民就把所有稻米都拿走了。土地的主人不会同意。

每个人到底能分得多少稻米?必须进行边际考虑,也就是看最后一个人,即第100个人的产量是多少。比如是99个人打了1490斤,第100个人来了之后,能打1500斤,那么最后所增加的产量是10斤,这个产量就叫“边际产量”。经济学家说,每个人应该获得的稻米就是这个边际产量,即10斤。为什么?因为每个人劳动的贡献只有 10斤!

同类推荐
  • 趣味经济学:把握经济脉动的绝佳教材

    趣味经济学:把握经济脉动的绝佳教材

    你想了解当下的经济动向吗?你想把握时代的经济脉动吗?跟随知名经济学教授或商界巨擘在趣味横生的案例中学习那些不可不知的经济学知识,将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本书从供需、消费、厂家、财税等方面,采用趣味案例引出经济理论,以经济理论结合实际生活的模式,向读者介绍了不可不知的经济学知识及应用,帮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各种经济现象,更准确地把握经济脉动,进而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经济生活。
  • 易惠莉论招商局(招商局文库·研究丛刊)

    易惠莉论招商局(招商局文库·研究丛刊)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分别对招商局的筹建与改组、并购旗昌轮船公司及其困境、香山买办与同治中兴的关系、洋务运动中中枢大臣的意见分歧进行了论述,比较全面反映了后期洋务运动的面貌以及洋务运动不可能取得富国强兵目的的必然结局。下篇中心在通过论述洋务末期的几个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中国民族工业的两个组成元素——官办与商办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下的挣扎。
  • 制造业复兴

    制造业复兴

    当今企业高管面对的两个最重要的挑战: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以及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许多(尽管并不是全部)首席级高管表示,大环境的变化改变了自己对消费者行为和竞争态势的假设,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他们认为,我们的时代已经产生了一种“新常态”,它要求采用更为灵活的决策方法——这一主题贯穿一组文章之中。
  • 看清经济新常态

    看清经济新常态

    聚焦两会,看清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是否会进入一个持续衰退期?全面深化改革路在何方?
  • 经济热点面对面

    经济热点面对面

    中国的经济到底是怎么了?经受了这些打击和考验,中国的经济会大幅下滑吗;通货膨胀率还会上升吗;中国的石油安全吗;中国的粮食安全吗;中国的中小企业能起死回生吗;中央政府会怎么办;宏观政策会走向哪里?这些原是经济学家们关心的话题,在这一年都成了老百姓迫切想要弄明白的问题。
热门推荐
  • 故事会(2019年6月下)

    故事会(2019年6月下)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4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
  • 满眼星河余生是你

    满眼星河余生是你

    宫清弦:希望余生都是你墨司爵:想把你困在我的世界里,保护你,爱你剧情介绍~其一:墨司爵:“宫清弦,不准看别的小白脸,他们没我好看,看我。”“宫清弦,不准离开我。”宫清弦:“这不行那不行的,我还能干什么?”墨司爵:“你可以睡我。”其二:“弦宝宝,我想和你生个娃,重点不是生娃,而是和你生娃的过程。”“墨司爵,gun。今晚睡沙发!”各位小读者,本书上演了腹黑女主智斗大灰狼,最后被吃干抹净的故事,超甜哟~(无虐,无误会,一甜到底,女主是个团宠呢,欢迎人坑,学生文笔,不喜勿喷啦)
  • 侦探齐木Ⅱ

    侦探齐木Ⅱ

    印度现场演讲中总理凭空消失,红色犯罪是齐木受邀找寻失落的笔记和四处犯案的隐之犯罪师,于是协同白痴拍档米卡卡以及落难千金陈安妮组成超二侦探三人组共赴印度探查真相!真假米卡卡,隐之犯罪师竟然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到底这一切都是谁在故布疑云?失去的朋友,冤死的亡灵,我齐木发誓,定当查明真相追踪到底!
  • 无敌大人物

    无敌大人物

    秦野无意间获得了大人物系统,还身穿异世界。只是面对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他只能感慨一句:“我真的不想成为大人物。”恭喜宿主获得神级功法一本。恭喜宿主获得圣兽精血一枚。恭喜宿主获得无敌法相一尊。......在系统的帮助下,秦野就这样毅然决然的走上属于自己的无敌之路。
  • 末世狂想篇

    末世狂想篇

    通过军队视角,描写主角为了阻止末世发生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萌学园之使命再续

    萌学园之使命再续

    斯坦一族第一任大长老曾经预言过“命定四人,注定无缘…….”却无人明白。直至时光流转。当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当所谓的四人相聚在萌学园时,又会迎来什么……黑夸大战到底隐瞒了世人什么私密?为何使所有种族如此恐惧?故人回归,斯坦家族真正的使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家族。至此,所有人的命运线开始缠绕,战争到来,生死之间,不过是一念决择罢了……那一场大战,到底谁失约了,谁守诺了……命定四人的结果,又将如何呢……跨越种族,跨越生死的爱恋,又将以怎么样的形式收尾……『初柠在此说明,本文人物众多,情节有点混乱,时间跨越大。』
  • 水浒之穿越阳谷县

    水浒之穿越阳谷县

    水浒衍生文。希望我的读者,都是有修养的小可爱。那些没素质不懂尊重别人的喷子,别看。
  • 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

    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

    该书是当前我国传统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所选的案例基本上是近几年体现转型与融合发展实践的代表性案例。全书八篇,聚焦新闻生产、新媒体平台、全媒体采编、媒体融合、传播效果及其测定、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成功案例解析等问题。在对“总书记赞的12位优秀党员”的特别策划、“东方之星”救援报道带来的过亿、湖北随州二中校长演讲刷屏朋友圈、微博直播市委书记讲话等一批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的典型案例行全面解析的同时,作者还对网络时代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报业的转型行了探析。
  • 佛说华手经

    佛说华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