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35300000022

第22章 厌弃洛京游吴越(2)

襄州州府在汉江边上举行盛大的行乡饮礼仪式,襄州刺史崔志廉亲自来到江岸为即将入京的襄州举人送行,孟浩然作为襄州的博学多才之士,被崔志廉和卢僎邀请前来参加隆重的送行仪式。

当孟浩然看到崔志廉向即将离开襄阳前往长安参加朝廷进士科举的襄州举人们举杯道贺时,他的内心五味杂陈。本来在十几年前,自己就可以像这些即将入京的学子一样,入试长安的,可是,世间之事竟是如此的阴差阳错,这一晃十几年就过去了,自己当年的文不为仕,却把自己弄得与科举无缘。这种徘徊于心的苦楚,他又能向谁去诉说呢?

隆重的送别仪式结束之后,孟浩然把卢僎送过汉江,心中暗自惆怅,他想,也许在明年的二月之初,这些被卢僎带往长安的举人就会像娇莺一样,展翅高飞了。其实自己现在还正值芳年,其实在心里,自己多想也和他们一样入京应试,一样展翅高飞!

在卢僎登车临别之际,孟浩然向卢僎赠诗一首,表述自己的心绪:

送卢少府使入秦

楚关望秦国,相去千里余。

州县勤王事,山河转使车。

祖筵江上列,离恨别前书。

愿及芳年赏,娇莺二月初。

开元十二年(724),就在孟浩然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惶惑和迷茫之际,李隆基在长安也为是否前往泰山封禅心事重重。

封禅泰山,自三皇五帝而始,后来秦始皇灭六国,统一海内,为了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他亲自带领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地前往泰山封禅,从而开辟了仪式盛大的封禅之先河。随之后来的两汉和隋唐,皆有君王效仿秦始皇之举,前往泰山封禅。

泰山封禅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神地祇的仪式。其仪式包括“封”和“禅”两部分,所谓“封”,就是在泰山之顶聚土筑圆台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所谓“禅”,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

当然,这封禅泰山,也不是每个帝王都能有这样的资格。

因为前往泰山封禅最主要的仪式就是告太平于天,以谢天助之功。所以,自三皇五帝之始,就只有那些开疆拓土、具有文治武功的帝王,才有资格前往泰山封禅。

自从唐高宗李治在乾封元年(666)正月封禅泰山之后,大唐王朝已经有近六十年没有君王前往泰山封禅了。李隆基觉得,现在大唐王朝在自己的治理之下,已经是国昌民泰,四夷臣服,他觉得他完全有资格前去封禅泰山。

封禅泰山是因中书令张说、秘书监徐坚等人提议而起,此议一出,虽然赞成者不少,但是,反对者却也大有人在。以宰相源乾曜、宋璟为代表的朝廷重臣认为,封禅泰山,徒伤民力,于国无益,特别是宋璟,他可是个敢于劝谏,只要认准了理,连死都不怕的主儿。

封禅泰山,毕竟是花朝廷的钱,做为自己添光加彩的事。尽管李隆基的心里很想去,但是,面对很多朝廷重臣的反对,他又不好把自己的意思明说。

为了实现自己封禅泰山的愿望,李隆基决定避开锋芒,离开长安,把朝廷迁往洛阳。

开元十二年(724)十一月,李隆基让宋璟担任西京留守,把他留在长安,而自己则是带着满朝文武,离开长安,浩浩荡荡地前往东都洛阳。李隆基把朝廷从长安迁到洛阳,无异于是在向那些反对泰山封禅的朝廷官员暗示,在他李隆基的心里,有着东行泰山的打算。

十一月末,李隆基带领文武百官来到洛阳之后,东都洛阳一转眼就取代长安,变成了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闰十一月,中书令张说正式向李隆基表请封禅。李隆基的心里本来就想去,现在又有中书令张说呈表进奏,虽然有宰相源乾曜反对,但他还是以承奉高宗李治遗风为名,像模像样地写了一篇《允许封禅诏》,决定于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十日,正式前往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封禅泰山是一项重大的文化活动,为了广召天下的儒生博士跟随伴驾,显示大唐王朝弘儒重文、一派臻盛昌隆的气象,宰相张说代表李隆基自洛阳南下荆楚,宣告招贤海内,为东封泰山做好前期准备。

十二月,孟浩然闻知张说南下荆州的消息,非常高兴,他赶到荆州与宰相张说相见。

张说在荆州下榻之处,摆酒设宴,为二人的荆门相见举杯恭贺。

张说在与浩然的彻夜长谈中,说到了设立在长安的丽正书院。张说兴奋地告诉浩然,虽然朝廷迁到了洛阳,但是,丽正书院不久就会在洛阳重新设立。

孟浩然闻知消息,兴奋不已。在孟浩然的心里,能够进入张说力主开办的丽正书院,是他一直希望能够实现的人生愿望,如果有幸能够进入丽正书院著书讲学,在自己面前展开的肯定会是一个宽阔的人生舞台。

其实,孟浩然对丽正书院设立的过程,了解得实在是太少了。他能不能进入丽正书院,也不是张说所能左右的事情。

本来,作为一个文人,张说当初设想在京师设立的书院,是一座广召天下文人学士进行百家争鸣的学术殿堂,而李隆基最终同意在过去丽正修书院的基础上设立的丽正书院,实际上只是朝廷的一个官办机构,只有经过朝廷认可的官员,才能在这里著书讲学。如此一来,丽正书院其实已经把孟浩然这个民间的儒学之士排除在外。

但是,不管怎么说,孟浩然这次在荆州与张说相见,让他觉得自己已经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岁末将近,张说已经在荆州接到李隆基召还的旨意,第二天便自荆州动身往洛阳而回。

张说和孟浩然一起自荆州启程来到襄阳,只在襄阳稍作停留,便与孟浩然告别,自回洛阳而去。

张说回到洛阳之后不久,丽正书院就在东都洛阳明福门外的集仙殿正式设立。

就在这时,孟浩然却在襄阳听到了韩思复病逝长安的消息。

开元十三年(725)春,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人生准则恪守了一生的韩思复,如同一缕吹拂过梁州、汴州、滁州、襄州的和风,悄然无声地飘逝在了苍茫无垠的四海云际,享年七十四岁。

韩思复在长安病逝的消息传到襄州,整个襄州都沉浸在一片巨大的悲痛之中。

孟浩然在襄阳闻知韩思复在长安病逝,泪流满面,悲不自禁。孟浩然原以为,韩思复在挨过漫长的寒冬之后,随着春天的气温转暖,病也会慢慢地好起来,没想到,早春时节寒流未尽,他竟然与世长辞。

韩思复两赴襄州,劳顿于乡野河汉,忧顾于庶子黎民,他生为民计,死为民谋。孟浩然认为,昔有羊公德行天下,今有韩公恤民襄州。千百年来,入襄阳为官者芸芸无数,然可铭于岘山之石者,唯此二公。

为了表达自己对韩思复的无限崇敬,孟浩然决定在岘首山为韩思复刻石立碑,以示祭奠。

当孟浩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襄州长史卢僎时,卢僎非常赞同。于是,在卢僎的全力支持下,孟浩然提笔为韩思复撰写碑文,对他的功德,在襄阳城南岘首山的青岩之上,立碑以记。

孟浩然和卢僎一起在岘山为韩思复立碑之后,踌躇满志地离开襄阳,前往洛阳。在孟浩然看来,既然张说位居中书令,并且总知丽正书院院事,也许实现自己一腔鸿愿的机会就要来了。

孟浩然带着满腔豪情从襄阳来到洛阳之后,先是在洛阳城东的白社落脚安顿了下来。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儒学之士,他不想被别人看成是个请人举荐、求官求仕的凡俗之人。除此之外,孟浩然认为,李隆基应该是个思贤若渴、喜尚高洁的人。开元六年(718),李隆基巡幸东都洛阳时,就曾慕名下旨召见隐居在洛阳嵩山的卢鸿一,赐其谏议大夫之位,卢鸿一婉言相拒,坚辞不受。李隆基无奈之下,向其赐隐居之服,并草堂一所,恩礼甚厚。卢鸿一因为被李隆基征召入东都这件事,被时人称之为卢征君。在孟浩然的潜意识里,他也希望能够得到像卢征君一样的礼遇和荣耀。

孟浩然在洛阳城东的白社安顿下来之后,除了拜访宰相张说之外,还急于拜访的就是如今在洛阳做官的襄阳人袁瓘。他早就听说,袁瓘在门下省做左拾遗。虽然左拾遗只是个八品官职,却是门下省谏官,肩负有掌奉讽谏、举荐贤才的职能。

然而几经打听寻访,孟浩然从袁瓘的哥哥袁十那里知道,袁瓘已经从洛阳被贬谪到岭南去了。失望之余,孟浩然赋诗一首: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孟浩然在洛阳寻访袁瓘,但是,袁瓘却被贬谪去了岭南。听说傲霜斗雪的梅花在岭南会开放得很早,但是,那里的梅花开放得再早,又怎么能比得上北方这温暖的春天呢?

孟浩然在诗中,既表达了他没有寻访到袁瓘的失落,同时,也表达了他初到洛阳时,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期待的乐观心境。

由于孟浩然是中书令张说的座上客,自然受到了不少洛阳官宦、文人的青睐和瞩目。但是,朝廷的官宦任用皆有定制,尽管张说身为宰阁首辅,但只要李隆基不点头,很多事他做起来,也是有心无力。所以,尽管张说在李隆基面前多次提起过孟浩然,但是显然,李隆基并没有把孟浩然这个人当回事。

如此一来,孟浩然来到洛阳之后,除了参加一些文人聚会,结识了不少才华横溢的官宦、士子之外,仕途对他来说,依然是一片渺茫。

虽然张说对孟浩然非常看重,但是,他身为宰辅,事务庞杂,见在李隆基面前数次提起孟浩然,皇上根本就没有回应,就渐渐把举荐孟浩然的事情放下了。

开元十三年(725)四月,张说作为封禅泰山的封禅使,把拟定好的封禅仪式呈递给李隆基,李隆基非常高兴,于是召集中书门下两省官员、礼官及丽正书院众学士到东都洛阳明福门外的集仙殿聚宴。酒过三巡,李隆基看到满座人才济济,非常高兴,他一时兴起,便对张说及群臣和众学士说道:“仙者凭虚之论,朕所不敢。贤者济理之具,朕今与卿曹合宴,宜更名曰集贤殿。”

李隆基的意思是神仙虚妄无据,尊贤重能才是自己治理国家的根本,所以,他要把集仙殿改名为集贤殿。随之,就因为皇上这一句话,设立在集仙殿的丽正书院,由此也被改名叫做了集贤殿书院,并且李隆基就此宣布,集贤殿书院,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在这里称为学士,六品及以下的官员,只能在书院称直学士。

张说没想到,自己苦心设立的丽正书院,竟被皇上一句话就改了名字,并且李隆基还进一步强调了其官办的本质,也就是,能在集贤殿书院著书讲学的,必须是朝廷的官员。

自从自己力主在京城开办书院,以此崇文尚学、重振文学之风以来,书院的设立和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先是在丽正修书院的基础上好不容易设立的丽正书院屡遭群臣质疑,几次欲撤欲散,是自己苦口婆心地对皇上进行劝说,丽正书院才艰难地得以保留。丽正书院名为书院,实则是成了皇上带领群臣附庸风雅之地。现在,想不到皇上一高兴,竟在酒宴之上,一句话就把设在洛阳的丽正书院改名叫做了集贤殿书院。集贤殿书院,一听这名字,就有些官府衙门的味道。虽说现在皇上是让自己总领集贤殿书院之事,其实这涉及书院的大事小事,还不都是皇上一句话说了算。

集贤殿书院与张说想要设立的书院,距离已经变得越来越远了。李隆基见张说似乎有些心情沉重,于是在酒宴上提议授予张说集贤殿书院大学士称谓,被张说婉言推辞。

李隆基在集贤殿进一步强调集贤殿书院官办的本质,已经把孟浩然这样一个民间的儒学之士,完全给拒之于门外了。

孟浩然来到洛阳之后,虽然长住在洛阳城东的白社里,但是,由于经常要在洛阳城内结识官宦士子,很多时候,也会在洛阳城内落脚。就这样,一转眼,孟浩然来到洛阳就几个月了,他除了结识贺知章、袁仁敬、张九龄、卢鸿一、包融、袁十等一些文人学士之外,在仕途之路上,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一点儿转机。孟浩然的心境,也由当初的满腔热望,变得黯然失落。

开元十三年(725)夏秋之际,袁瓘的哥哥袁十准备从洛阳动身,前往岭南探望袁瓘,孟浩然在洛阳为袁十送行,对袁十不惧路途遥远、前往岭南探望被贬弟弟的一片兄弟情深表示十分赞赏。然而,像袁瓘这样才华横溢的士子,却依然会被朝廷贬谪岭南,这让孟浩然的心里感到很是沉重。他开始越来越真切地感觉到,才华,其实并不是朝廷衡量选拔用人的标准。

时间转眼已经到了秋天,孟浩然的仕途依然无望,这让他的心情渐渐由失落开始变成了失望。

愁苦的心境难以排解。

孟浩然想到昔日在襄阳结识的洛阳香山寺僧湛然,他不知道湛然此时会不会在香山寺里。但是不管怎样,孟浩然还是决定前去寻访一见。

洛阳香山寺坐落在离洛阳城南近三十里伊河东岸的龙门山上。龙门山被伊河自南向北如刀劈斧削般一分为二,形成两山隔河对峙,伊河以东的龙门山因为盛产香葛,故此得名,又叫香山。香山寺就建在与龙门隔河相望的香山西山坳里。

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武则天对这座寺院进行重修,武则天由此正式敕名该寺为“香山寺”。重建之后的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常驾临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由此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在唐朝时,香山寺建筑规模庞大,位居“龙门十寺”之首。

孟浩然一早从白社草堂出发,雇下一匹老马,前往洛阳城南的龙门香山寺。

同类推荐
  • 胡乔木与毛泽东邓小平

    胡乔木与毛泽东邓小平

    胡乔木自1941年到毛泽东身边工作,到1981年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做出对毛泽东历史功过的评价,与毛泽东直接渊源有40年。他最初是毛泽东的学徒,后成为其得力助手,并且是可以诗词唱和的文友。胡乔木也是邓小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得力助手。在1975—1982年这个历史转折年代,胡乔木大力协助邓小平做了许多工作。
  • 刘邦传 刘备传 赵匡胤传 朱元璋传(超值金版)

    刘邦传 刘备传 赵匡胤传 朱元璋传(超值金版)

    出身再贫寒也能享到大富贵,地位再卑微也能赢得大荣耀。不靠身世不靠人脉不靠财富只靠奋斗,《刘邦传刘备传赵匡胤传朱元璋传(四大草根皇帝奋斗史超值金版)》看史上最牛四大草根皇帝如何从贫贱底层崛起翻身到权力高层。本书以草根的视野草根的笔触书写草根皇帝的成功传奇历程!本书由禾君编著。
  • 太极之一代宗师

    太极之一代宗师

    张三丰幼年时曾患有严重的眼疾,已经快到睁眼瞎的地步了。但是当碧落宫的宫主白云禅师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便决定收他为徒,不仅治疗他的眼睛,还要传授他道法和武艺。这一年,张三丰只有五岁。从此,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向张三丰打开了。日后,他以自身的所作所为证实了他对道家以及中华武术的杰出贡献……
  • 百位世界杰出的谋略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谋略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明天的世界令我们无比期待。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是每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无比灿烂的历史星空中,众多世界杰出人物犹如明烁夺目的明星,让历史的时空如此地浩瀚,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智慧结晶。期望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世界杰出的人物身上,学习与借鉴人生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 任弼时交往纪实

    任弼时交往纪实

    任弼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和朱德、彭德怀等率八路军开赴山西前线抗战。1941年9月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协助毛泽东领导整风和大生产运动,并受中央委托主持《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1946年后,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转战南北,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制定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和开展土地改革工作。1949年初,被推选为团中央名誉主席。 本书收集了与任弼时有过交往的同志和人士,撰写的回忆录和文章,追述昔日交往中的轶闻、趣事,表现了任弼时同志以身作则,默默无闻为革命事业的献身精神。
热门推荐
  • 生命随记

    生命随记

    人生总有些突然的小美好,这种美好又容易被现实冲逝,所以能够记录下来,若有人能读起,也同我一样能感受到生活的静美,在某时某地也同样发生着同样的小事,是多么惊喜。至少当自己读起,曾经有过那么多的想法,曾经...清晰而努力地活着
  • 成功没有时间表

    成功没有时间表

    《成功没有时间表》主要精选了作者郭龙从2009年至2012年发表在《青年文摘》《读者》《意林》《格言》等期刊上的美文,有励志美文,也有人物故事,更有一些感悟美文,这些故事会带给你心灵的启迪。
  • 重生九零渔家女

    重生九零渔家女

    孤儿出身的平凡大龄剩女陆朝伊重生为海边的渔家小姑娘,为了生活的奋斗小日常。
  • 管人与用人(小故事大道理)

    管人与用人(小故事大道理)

    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本书,滋养无数的心灵。如是您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那么本书一定会给您帮助:一直为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组织里常常留不住优秀的人才。总有一些人在执行中打折扣,与你的指令背道而驰。自己常为自身的现状和条件而担忧。……阅读本书,将让你得到一些启示,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让你受益非浅。
  • 一个人去战斗

    一个人去战斗

    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不屈不饶,一步一个脚印去拼搏的故事。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三国之决胜千里

    三国之决胜千里

    东门东回到了三国,凭借自己对秦汉三国史的精通,在三国有了一席立足之位,之后随曹操征战四方,出谋划策,由于自己对三国事件了如指掌,所料之事皆一一应验,正所谓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正因如此,曹操也对他心生怀疑,处处提防,多次身陷囹圄,坐牢九次,九进九出后,他改变想法,他要这世上再无人敢怀疑他,他要主宰三国,他要对付司马懿,消灭司马家族,他要创造一个全新的时代,他要做这个时代的皇帝。另一本《跟着刘备去卖鞋》已经发布,希望大家收藏支持。
  • 几何奇迹

    几何奇迹

    一位名叫赫智的女孩,因为父母的魔法使赫智拥有天生就会数学的才能,因为一天期末考试为弟弟赫立作弊,被黑客发现,赫立也为了不让赫智受苦,从此与黑客作斗争,他们是否能成功?
  • 夏时经年

    夏时经年

    夏珺为调查其青梅竹马梁景行的意外坠崖事故来到永川县,在调查的过程中却卷入各种事件,并在无意中与暗道掌门人叶空城交手。而后夏珺的身份被揭穿,关于梁景行坠崖更大的真相也浮出水面......
  • 太初剑魂

    太初剑魂

    天地之始,名曰太初。无尽位面,世间万物,尽皆源自九大元素法则,分别为:地、火、水、风、雷、木、暗、光、金。茫茫宇宙,三千神界,规则无形,却又无处不在,分别为:时间、空间、生命、死亡、混沌、命运、毁灭、创生、心灵。法则规则,对立统一,相反相辅。光之法则有六大奥妙:光线、净化、生命、幻境、天启、光明。空间规则有四大奥妙:虚空、瞬移、次元、维度。命运规则有四大奥妙:因果、预言、天劫、气运。……剑与魔法,殊途同归。凡、圣、神、主神……一路走来,以手中之剑,诠释最终的永恒!